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 ★ ★

对威胁着他们的危险,柏林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反应:有些人固执地对险境视而不见,他们希望险境会离去;有些人是自取险境;还有的人的反应是愤怒或者恐惧——而有的人,他们怀有那种非苦战不能幸免的可怕逻辑,准备勇敢地正面迎接他们的命运。

在西南部的策伦多夫区,送奶工理查德·波加诺斯卡像通常一样,黎明即起。在过去的几年里,他每天例行公事,往往显得单调。现在他却对例行公事心存感激。他是在策伦多夫区时髦的达勒姆郊区,为有300年历史的达勒姆领地农场做工,该农场离庞大的首都的中心只有几英里远。在别的任何一个城市,要是在城市里面开办奶牛场会让人感到奇怪,但在柏林则不然。这座城市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是公园和林地,它们在湖泊、运河和溪流的旁边。尽管如此,波加诺斯卡却也像领地农场许多别的雇员一样,巴不得农场是在某个别的地方——远离城市,离开危险和连续不断的轰炸。

波加诺斯卡、他的妻子莉丝贝特和他们的三个孩子,在位于路易丝王后大街的主楼的地下室里再次度过了一夜。由于高射炮和炸弹的爆炸声,睡觉已经是几无可能。就像柏林别的任何一个人一样,这位39岁的大个子送奶工近来老是感到疲倦。

他并不知道,在夜间炸弹落在了什么地方,不过他却知道,在领地农场的大奶牛仓的附近,却一颗炸弹也没有落下过。这个珍贵的奶牛群是安全的。似乎什么事情也没有打扰那两百头奶牛。在炸弹的爆炸声和高射炮的轰鸣声当中,它们耐心地站着,安宁地进行反刍,而且以某种神奇的方式,它们在继续产奶。这老是令波加诺斯卡感到惊奇。

他昏昏欲睡,给那辆古老的棕色送奶马车及其拖车装上货,把他的那两匹马套上马车,那两匹马是狐狸皮色的莉萨和汉斯,他的那只灰色的斯皮茨狗波尔蒂,则坐在他旁边的座位上,然后出发,到各处去送奶。车在院子的鹅卵石路上咔嚓咔嚓地行进,他朝右拐,上了帕采里林荫大道,向北朝施马根多夫的方向前进。这是早晨6点,等到他送完奶,那就会是晚上9点钟了。

尽管疲惫不堪,渴望能睡上一觉,但波加诺斯卡却仍然没有失去他那生硬但又快活的态度。对他的1200名客户来说,他已经成了一个鼓舞士气者。他的路线是在三个大区的边缘上:策伦多夫区、舍讷贝格区、威尔默斯多夫区。这三个区都遭受了严重的轰炸,舍讷贝格区和威尔默斯多夫区由于离市中心最近,几乎被完全毁灭了。单是在威尔默斯多夫,就有3.6万座以上的住宅被炸掉了,在这两个区的34万人当中,几乎一半是无家可归者。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快乐的脸蛋也就成了一种罕见而又受欢迎的景象。

即使在这个很早的时刻,波加诺斯卡仍然发现人们在每一个交叉路口上等候他。这些日子,到处都排队——等候肉贩,等候面包师傅,在自来水管道被炸的时候甚至还等候水。尽管顾客们已经排成了队,但波加诺斯卡还是摇响一个大的牛铃,宣告他的到达。这年年初他就开始这样做了,因为当时越来越多的白天袭击使得他不可能挨家挨户送奶。对他的顾客来说,这个牛铃就像波加诺斯卡本人一样,已经成了某种象征。

这天上午也没有什么不同。波加诺斯卡朝他的顾客们打招呼,把他们的定量牛奶和乳制品分发给他们。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些他认识有将近10年了,他们知道,偶尔能指望他多给一点儿。波加诺斯卡一边抛接着配给卡,一边分发货物,一般情况下也还能够为特殊需要,比如洗礼或者婚礼,而多给一点牛奶或者奶油。诚然,这是非法的,因而也是冒风险的——不过近来所有的柏林人都不得不面对风险。

波加诺斯卡的顾客们显得越来越疲倦、紧张和入神。没有几个人再谈论战争了,谁也不知道有什么事情正在发生,再说,有关战争谁也无能为力。除此之外,纸上谈兵的将军数量已经够多了。波加诺斯卡的到来并没有使人们讨论新闻,他自己每天15个小时埋头于例行公事,拒绝想到这场战争,这样一来,他就像成千上万别的柏林人一样,几乎对战争产生了免疫力。

现在每一天,波加诺斯卡都在留意,想找到能够帮助他不泄气的迹象。举个例子说,马路仍然畅通,在主要的街道上并没有路障或者坦克陷阱,没有火炮或者隐藏起来的坦克,没有士兵被部署在关键性的阵地上。没有迹象表明当局害怕苏联人的进攻,或者柏林受到了围攻的威胁。

还有一个虽然小但却重要的线索。每天上午,波加诺斯卡都要驾车通过弗里德瑙次区,那里住着他的一些地位更为显赫的顾客,每当通过的时候,他都会瞥上一眼,看看一个著名的纳粹的家,他是柏林邮政局的一个重要官员。通过敞开的起居室窗子,他能够看到镶在大镜框里的那幅大肖像。那幅阿道夫·希特勒炫耀的画像还在那里,相貌是又大胆又傲慢。波加诺斯卡知道第三帝国的官僚们的作风:如果形势确实是危急的话,元首的那个神龛现在就已经消失了。

他柔声唤着马,继续他的行程。尽管有这些事情,他却看不到有什么真实的理由,应该让他过分惊恐。

除了施潘道区,这座城市任何一个部分都没有完全幸免于轰炸。施潘道区是柏林的第二大区,也是最西部的区,它逃脱了每一个人最惧怕的那种攻击:狂轰滥炸。一夜又一夜,居民们都以为会遭到打击。让他们感到惊异的是,打击并没有来,要知道施潘道可是柏林的巨大的军械工业中心啊。

位于城市核心的那些区有50%到75%都被摧毁了,与那些区形成对照的是,施潘道区只丧失了10%的建筑。尽管这意味着有一千多幢房屋不是被毁掉了就是不再可用,但按照历经袭击而变得更坚强的柏林人的标准来看,这不过是被跳蚤咬了一口而已。在中心地区被炸弹炸得变黑的废墟中,流行着这样一句刻薄的话:“Die Spandauer Zwerge kommen zuletzt in die Sarge”——“渺小的施潘道区人要最后走到他们的棺材里去。”

在施潘道区的最西部边缘,在安静、田园诗般的施塔肯次区,罗伯特·科尔布和英格博格·科尔布夫妇为能够住在一个穷乡僻壤里而谢天谢地。即使那些在附近落下的少数炸弹,也是因为未击中附近的机场而误打误撞落到这里的——而且所造成的破坏也微不足道。他们那幢抹着棕黄色灰泥的两层楼房,有一个玻璃封着的阳台,四周是草坪和花园,这些都没有受到伤害。生活几乎是在正常地继续着——只有罗伯特除外,他54岁,是一家印刷厂的技术主管,他发现每天到城市中心上班越来越艰难了,那意味着全程都暴露在白天的空袭之中。这老是让英格博格担忧。

这天晚上,科尔布夫妇打算像往常一样,收听英国广播公司的德语广播,尽管老早就被禁止了。他们亦步亦趋地追随着盟军从东部和西部向前的进展。现在苏军离城市的东部郊区只有公共汽车的路程,然而他们所处的乡间气氛的环境使他们放松了警惕,他们难以想象对城市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认为战争是遥远的、不真实的。罗伯特·科尔布确信,他们是非常安全的,而英格博格则确信,罗伯特总是对的。毕竟,他是一战老兵。“战争,”罗伯特曾深信不疑地对她说,“将会从我们身边走过。”

科尔布夫妇确信,不管会发生什么,他们都不会卷进去,于是平静地展望未来。现在春天来了,罗伯特想作出决定,在花园的什么地方挂上吊床。英格博格有自己的家务事要做,她想种菠菜、香菜、莴苣和旱季马铃薯。有一个大问题:她到底是应该在4月初种早季马铃薯,还是应该等到5月,春天更稳定一些的时候再种呢?

在离奥得河25英里之外的兰茨贝格郊外,苏军元帅格鲁吉·K·朱可夫的司令部坐落在一栋抹着灰泥的三层楼房里。在他的司令部里,朱可夫坐在桌子旁,思索着他自己的一些计划。在一面墙上,一幅大的柏林地图详细地显示了朱可夫为了攻占城市而拟议中的进攻。在他的桌子上有三部战地电话。一部是一般用的;另外一部把他和他的同事——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和伊万·斯蒂潘诺维奇·科涅夫元帅联系起来,他们二位是他的北翼和南翼的庞大集团军群的指挥官;第三部电话是直通莫斯科和最高统帅约瑟夫·斯大林的直拨电话。这位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年值49岁,胸部厚实发达,他每天晚上11点给斯大林打电话,汇报当天的推进情况。现在朱可夫不知道斯大林何时会下令攻克柏林,他希望他仍然能有一些时间。如果有必要,朱可夫认为他能够立即把城攻下,不过他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他初步计划进攻在4月底进行。他认为,要是走运的话,他能在10到12个小时之内到达柏林,并粉碎一切抵抗。德国人会与他寸土必争——这他预计到了。大概他们会在城市的西部边缘进行最拼命的战斗,在那里,就他所能知道的而言,有德国保卫者唯一的最明确的逃跑路线。不过他决定,在他们试图逃脱的时候从两侧打击他们。他预期,到5月的第一个星期的时候,在施潘道区的大规模屠杀也就开始了。

在位于威尔默斯多夫区的一个二层公寓套房里,卡尔·约翰·维贝格推开起居室的法国式百叶窗,迈步走到小阳台上,估摸着天气。和他在一起的是他忠实的伙伴奥托叔叔和埃菲婶婶,它们是两只跑起来摇摇晃晃、红褐色的达克斯猎狗。它们满怀希望地抬头看着他,等待他们的清晨散步。

近来,散步是维贝格打发时间的唯一活动。街坊四邻都喜欢这个 49岁的瑞典商人,他们认为,他首先是一个“好柏林人”,其次才是瑞典人:在轰炸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像许多别的外国人那样离开这座城市。除此之外,尽管维贝格从来也没有对他的不幸抱怨过,但他的邻居们知道,他几乎什么东西都失掉了。他的妻子死于1939年;他的几家胶水工厂因为轰炸而没有了生意;在柏林做小商人30年之后,现在除了他的狗和这套住房之外,他一无所有。在他的一些邻居看来,他要好过许多真正的德国人。

维贝格低下头,看着奥托叔叔和埃菲婶婶。“该出去了!”他说道。他关上窗子,走过起居室,来到小门厅。他穿上工艺考究的软领长大衣,把他那精心刷过的霍姆堡毡帽戴在头上。他打开门厅里光洁的红木桌子的抽屉,拿出一双仿麂皮手套,有那么一会儿,他站在那里,看了看放在抽屉里面的一幅镶了镜框的石版画。

这幅画色彩华丽,画的是一个全身披挂的骑士坐在一匹狂奔的白马上。骑士的长矛上挂着一面飘扬的旗帜。通过头盔的敞开的面罩,骑士目光凶狠地朝外凝视着,一绺头发落在他的前额上。他长着敏锐的眼睛和黑色的小胡子。在飘扬的旗帜上的字是“Der Bannertrag er”——“旗手”。

维贝格慢慢地关上抽屉。他把这幅石版画藏了起来,因为在整个德国,对希特勒带有挖苦意味的奚落都是遭禁的。但维贝格又不想丢掉它:这幅讽刺画太有趣了,没法丢掉。

他啪的一声给狗扣上皮带,仔细在身后锁上前门,走下两段台阶,走上满是瓦砾的街道。在这座公寓楼的附近,他向一些邻居脱帽致敬,狗在前面引路,他沿街走去,在弹坑周围小心地迈着脚步。他纳闷,现在结局似乎近了,可“旗手”又在哪里呢?是在慕尼黑吗?是在贝希特斯加登山里他的“鹰巢”里吗?或者,是在这里——柏林?似乎谁也不知道——尽管这并不令人感到吃惊。希特勒的下落始终是一个大大的秘密。

这天上午,维贝格决定在他最喜爱的酒吧里落脚,那是位于内斯托尔大街7号的哈里·罗斯酒吧——这是该区还开业的为数不多的酒吧之一。它的主顾是各色人等:纳粹要人,德军军官,还有少数商人。那里总是有有用的闲谈,因而人们能够得到最新的消息——昨天晚上炸弹落在什么地方了,哪些工厂遭到了打击,柏林又是怎么在轰炸之下屹立下来的。维贝格喜欢在这种快活的气氛中见他的老朋友,他恰恰对战争的每一个方面都感兴趣,尤其是轰炸的力度以及德国人民的士气。他尤其想知道,希特勒在什么地方。在过街的时候,他再次向一位老熟人脱帽打招呼。尽管他的脑子里全都是问题,维贝格却还知道几件会让他的邻居们吃惊的事情。因为这个比德国人还德国人的瑞典人,也是美国绝密的战略情报局的一个成员。他是盟军的一名间谍。

在位于克罗依茨贝格区的一层公寓套房里,梅兰希顿教会 的福音派本堂牧师阿图尔·莱克沙伊特博士正陷于悲伤和绝望之中。他的有着双尖塔的哥特式教堂被摧毁了,他的教徒们被驱散了,通过窗子他能够看到教堂的废墟。几个星期以前,教堂遭到了直接的轰炸,几分钟之后,纵火者又把它付之一炬。每当他看到教堂,都会感到悲伤,而这悲伤至今没有减退。在空袭最猛烈的时候,莱克沙伊特牧师置自己的安全于不顾,冲进熊熊燃烧的教堂。宏伟的教堂的后部及其华丽的风琴尚且完好,莱克沙伊特迅速跑上狭窄的台阶,来到风琴楼,他只有一个念头:向他所钟爱的风琴和教堂告别。他轻声对自己唱着,眼睛充满泪水,莱克沙伊特博士独自演奏着他的告别曲。当炸弹在克罗依茨贝格各地爆炸的时候,在附近的乌尔班医院里心存怀疑的病人,以及在毗邻的地下室里躲避的人们,听见梅兰希顿风琴声音隆隆地奏出那首古老的圣歌:“由于最深的需要,我向你哭泣。”

现在他是在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说着再见。在他的桌子上,是一封圆形签名请愿书的草稿,他要把这封请愿书寄给那些或者已离开了这座城市或者正在当兵的众多堂区居民。“即使在东线和西线的战斗使我们紧张,”他写道,“但德国首都却始终是空袭的中心……你能够想象,亲爱的朋友们,死亡正获得大丰收。棺材短缺。一个妇女告诉我,为了给她死去的丈夫安葬,她用20磅的蜂蜜买了一口棺材。”

莱克沙伊特博士同时也被激怒了。“在为空袭的罹难者安葬的时候,并不总是把我们这些做牧师的人请到场,”他写道,“送葬的人往往不用牧师便接管了葬礼……不用上帝说话了。”在信的始终,他一再提到城市遭到的破坏。“你想象不出来,柏林现在是什么样子。最美丽的建筑被摧毁了,成了废墟……我们经常没有煤气,没有电,没有水。愿上帝使我们不至于闹饥荒!要是买黑市的商品,那价格又高得可怕。”他以一种辛酸而又悲观的语气作结:“这大概是很长时间以来的最后一封信了,也许很快我们就会失去一切联系了。我们彼此还能再见吗?这全都仰赖上帝了。”

另外一位神职人员,伯恩哈德·哈皮赫神父,在达勒姆杂物遍地的街道上坚定地骑着自行车,他决定把事情掌握在自己手里。有几个星期了,一个微妙的问题一直令他担心。他一夜又一夜地祷告着,寻求引导,并思考着他应该走的道路。现在他做出了决定。

人们对所有神职人员的服务都有很大的需求,不过对哈皮赫神父的需求则是尤其大。这位55岁的神父,还是一位技术高明的医生,不过身份证上却横着盖上“耶稣会会士:不宜服军役”的字样(这是一种纳粹的印记,就像专供犹太人和其他危险而又不受欢迎的人用的印记一样)。他兼职甚多,其中的一个职务就是担任达勒姆宗教会所的地方管事,达勒姆宗教会所是圣心修女会所开办的孤儿院、产科医院和弃婴收养院合而为一的所在。正是修女院院长库内贡德斯以及她的教徒们,给他带来了问题,也带来了他的决定。

哈皮赫神父对纳粹丝毫不抱幻想,对战争必定怎样结束也丝毫不抱幻想。他老早就认定了,希特勒和他的野蛮的新秩序注定是一场灾难。现在危机正在迅速来临。柏林陷入圈套——在征服者的目光中,成了失去了光泽的圣餐杯中的酒。达勒姆宗教会所和它的善良并且不明世故的修女们,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哈皮赫神父神情严肃,在修女院的外面把自行车停了下来。大楼只受到表面的损伤,修女们坚信,她们的祈祷被上帝听到了。哈皮赫神父并不同意她们的观点,他是个讲究实际的人,所以认为运气和拙劣的枪法与这种表面损伤可能会有某种关系。

当他从门厅走过的时候,他抬头看着那个巨大的塑像,塑像穿着蓝色和金色的衣服,高高地举着一柄剑——这是圣米迦勒,“上帝的与一切邪恶进行战斗的骑士”。 修女们对圣米迦勒的信念有充足的根据,不过哈皮赫神父依然因为他做出了决定而感到高兴。就像别的人一样,他也从那些在推进的苏联人面前逃掉的难民那里获知,德国东部是一片恐怖。他确信,这些说法有许多是夸大其词,不过有一些他知道是真的。哈皮赫神父决定必须要告诫修女们,现在他得选择合适的时间去告诉她们,尤其是他得找到正确的字眼。哈皮赫神父对此感到烦恼:你能怎么告诉60名和平信徒修女,她们有遭到强奸的危险呢? uKJGPGYvXXh8ck/JQPhn1/mRkkErZzSnCifTH+syTE08TCNmbnge5pHY5mXLiz1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