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嗜血的死灵

我们都知道,在基督教教义中,血代表着生命,生命是神圣的。人若嗜血,即意味着对生命、对神的亵渎。传闻中一种邪恶的死灵却以嗜血为苟活之道,是什么让它们沉陷在罪恶之中?兽欲?性欲?抑或原本人性中最黑暗面的释放?

尴尬的另类

在这个物质与精神互相牵制的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因受到上帝的诅咒而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它们是另类,既非人,也非神,亦非妖魔,像是被上帝遗弃的孤儿,在地球上四处流浪飘荡。白天,它们混迹于普通人群中,拥有上流人士的身份,美丽青春的容颜、风度翩翩的举止令人见之难忘。夜晚,它们则成为邪恶的代言者,喜欢在坟场开狂欢派对,把人的鲜血当作甘甜的饮料。它们没有目的地游荡在天堂和地狱的边缘,毁灭生的同时,也在拷问生的意义。它们拥有世人想要的一切:青春、美貌、智慧、强大的力量,以及永恒的生命。可是如果没有鲜血的维持,它们将很快变成枯尸。当它们缺少足够的血液养分时,脸色就如同贫血症患者那么苍白。出于鲜血对于它们的重要性,人们又怕又嫉妒地称它们为“吸血鬼”。

所谓吸血鬼,可以理解为游走的死尸,靠吸食人血维持不灭之身。它们有着相似的外形:皮肤苍白,犬齿尖利,嘴唇猩红,眼睛泛着红色的光,指甲细长,双手冰冷。它们没有心跳和脉搏,没有呼吸,没有体温,却有着与阳光绝缘的永生。它们有自己的思想,会思考,会交谈,会四处走动,甚至还会受伤和死亡。在人们的描述中,艳阳高照时,它们躲在自己的棺材里睡觉,夜晚,则从坟场里走出,用异常恐怖的魔力,摇身变成吸血蝙蝠,偷偷袭击熟睡中的人们,吸干他们身上所有的血,甚至能像蜥蜴一样,在古堡上飞檐走壁,无论男女老少,一个都不放过。即使它们只是传说中的事物,也足以令成千上万的人在黑暗里闻之颤抖。

数百年来,吸血鬼戴着神秘的面纱在世上游荡。人们因无法深入了解它们而恐惧又好奇,这种情结正是吸血鬼传说得以延续至今的根源。那么,在历史的尘埃下,吸血鬼的前世今生究竟如何呢?

吸血鬼的传说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在欧洲,它已经历经了数个世纪。吸血鬼现象因其浓厚的神秘色彩与人类天生的好奇心和恐惧情结相结合而轻易地走进了人的意识形态中。它不仅对欧洲的宗教、科学以及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甚至在亚洲、美洲,都盛传不休。吸血鬼起源的传说从旧约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有据可查的有《圣经》中上帝对该隐的诅咒,《约伯记》中也记载:“这些天使并不是十分坚定地效忠于他,他在他们中间发现了邪恶的天使。”在亚述和古巴比伦人的传说中,吸血鬼形体枯槁、面色灰白,嘴唇上满是痂和瘢。

而肉体复活和要饮人血的传说则最早传于东欧斯拉夫地区,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 9 世纪的宗教之争。此外,不同地区的吸血鬼传说各有其地方特色。德国的吸血鬼以森林女妖、矮人地精、巫师、狼人、鬼魂或者小动物的形象出现。亚洲岛国菲律宾,因为盛产蜥蜴,所以吸血鬼的形象就成为会飞的蜥蜴。它们的身上长满了可怕的鳞片,通过细长尖利的舌头来吸血。在美洲巴西,有大片的热带雨林,林中蛇类、猴类横行,吸血鬼又化身为蛇或邪恶的半人半猴形象出现。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吸血鬼化身形象则是源自秘鲁,因为秘鲁的自然界真实存在着吸血蝙蝠,那里是吸血蝙蝠的老巢。

英语中第一次出现“吸血鬼”这个词是在 1732 年。可见,在 18 世纪前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吸血鬼”一词。有历史学者认为,欧洲历史上多次爆发的“黑死病”,才是吸血鬼传说开始深入人心的根源。可以肯定的是,在医疗条件并不发达的时代,更多的人是因为被传染而死去的。由于恐惧,在处理后事时,有一部分人休克后就被人匆匆下葬。那时皆以棺材下葬,这些人苏醒后,肯定会挣扎一番或者直接爬出来,于是他们就成了吸血鬼传说的例证之一,冲击了人们对于正常死亡的认知。也正是由此才出现了像尼塔特(传说中黑死病的传播者)这种带来传染病的德国吸血鬼。

在现代电影中,吸血鬼则变了个样,被渲染得如同偶像明星。它们高大帅气,法力强大,爱情浪漫,来去自由,使得人们常常为电影中那不死之爱而沉醉。甚至现实中很多人模仿和尝试吸血鬼的生活,希望自己能真正进入电影中的世界。

《夜访吸血鬼》剧照

此电影的上映,基本奠定了吸血鬼俊雅、贵族气质的外形,两大当红男影星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之间精彩的对手戏,使得吸血鬼的形象深入人心。

死而不死

人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由于对不可知空间的强烈好奇心,人对于死亡以及死后的那个世界,从来都是既害怕又向往。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凡一切有迹可循的才是值得相信的,所谓鬼神之说不过是迷信。人既然已经死去,怎么可能又回来害人呢?然而,科学家能解释世间一切物理现象,却无法解释世界各处发生的奇怪事物或现象。这些离奇的事情并不是每一件都能找出合理而确切的解释。

在中国湘西,民间一直都流传着赶尸的传说。按常识,人既然死了就不可能再行走,然而在过去的湘西,神秘的赶尸却很盛行。甚至,赶尸人还成为一个职业。入这一行的人,要身材高大,相貌丑陋,胆子够大,方可拜师学艺。据说,他们必须学会 36 种功夫,才能去赶尸。他们在要赶的每一个僵尸脸上贴一张符,再用草绳将披着宽大的黑色尸布的僵尸一个一个串起来,每隔七八尺一个,赶尸人在前面敲打着手中的小阴锣,领着这群僵尸摇摇晃晃地跳跃着往前走。因为通常是带客死异乡的人回家,路途比较遥远,所以一路上还有专门的“死尸客店”接待他们,如果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会在店里停上几天几夜。这种神秘的“死尸客店”,一般人是不敢去住的。传统的湘西人只要听见敲阴锣的声音,便会主动将家中的狗关起来,否则,狗一出来,便会将死尸咬烂。这种奇特恐怖的赶尸行业,也只有在湘西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才有。

传说中的湘西僵尸,是能活动的死尸,它们本身没有灵魂、没有思维,只是能动而已,特征是跳跃着行走。无独有偶,在西方世界,有种亡灵也是死而不死,人们似乎可以透过它去窥视死灵世界。这就是吸血鬼,它游走在地狱与人间,虽说也一样没有心跳、没有体温、没有呼吸,但却和人类一样会思考、会交谈,并四处走动,只是必须通过嗜血来维持黑暗中的生活,更像一种活着的尸体。人类的想象力赋予了它一些新的含义,使它具有不同于僵尸、妖魔或鬼魂之类的特征。

在英语中,僵尸被称为“ corpse ”,意思是活动的死尸,本质上为僵而未死的尸体。吸血鬼则被称为“ vampire ”,其意思是死尸、吸取血液的恶魔。吸血鬼也被写作“ vampyre ”,这个单词源于马扎尔语“ vampi ”。“ vampi ”起源于斯拉夫语,俄语、波兰语、捷克语、塞尔维亚语都使用这个单词。从词源上就可以看出,吸血鬼的传说是从东欧斯拉夫地区传至西欧的。

14 世纪起,吸血鬼的传说在斯拉夫国家大批滋生,在罗马尼亚,最早的吸血鬼形象是一种附体的鬼魂:它们眉毛蓬乱,手掌长毛,以坟墓和棺材为家;它们畏惧日光,常在夜间从坟墓里爬出来吸食活人和牲畜的血。在斯拉夫传统习俗中,人们为吸血鬼下了一个非常精确的定义:它是从坟墓中重返世间,被重新赋予了活力的没有腐烂的死尸。如果不具备这几个特点,就不能被称为“吸血鬼”。

鬼魂是传说中人死后的灵魂,它是一种不属于肉体躯壳的精神物质,而吸血鬼却是有躯体的。只是它没有灵魂,在镜中不能显现。因此,吸血鬼是这样一种另类:既非魔鬼也非鬼魂,也不属于僵尸,它死而不死,有血有肉,没有灵魂,有异能,靠嗜血来维持体能消耗。

有信仰的人认为,人的生死均来自神的安排。生是伟大奇妙的,死也应是神圣庄严的。无数宗教都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积德行善的好人死后会上天堂,而作恶多端的坏人死后则会受罚下地狱。在这两者中间,有一群人因各种原因,或诅咒,或仇怨,或其他目的,既不能上天堂也无法下地狱,灵魂久久不得安息,于是化作鬼怪在人间作恶。吸血鬼正是如此。

暗夜传说

人类认为只要眼睛永远地闭上,所接触到的只是无边黑暗。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从死亡延伸到黑暗,再从黑暗延伸出鬼怪,把那个未知的世界与恐怖联系在了一起。在蒙昧的中世纪,大规模的流行瘟疫让成片的人倒下,给活着的人带来极度恐慌,各种有关暗夜的恐怖传说纷沓而来。

14 世纪的欧洲整个被笼罩在一片死亡的阴影之下。大批的人因受到感染而死去,惊恐不已的人们为了避免瘟疫流传,通常以最快的速度将其草草掩埋。一些只是暂时昏迷休克的患者,也被混在其中。欧洲人的丧葬习俗不兴火葬,死者通常以薄板棺材入殓。可以想象得到,当这些濒死者在棺材中因缺氧醒来,肯定会做一番挣扎,最终在无助中死去。在一些偶然的情形下,人们打开坟墓,惊讶地发现尸体残损并且沾有血迹,有的甚至还改变了姿势,这种由于被掩埋者在棺材内醒来后痛苦挣扎所导致的结果,在落后、愚昧、无知的中世纪东欧地区,人们曲解成了所谓尸体活动与自我吞食,从而持续几百年的吸血鬼迷信就此在欧洲引发。

人们奔走相告,口耳相传。有一种鬼怪,它们流连于黑夜,靠吸食人血为生。就像水蛭,喝得个饱胀的肚子后,就躲在棺材里面睡大觉。它们死而不死,与日光绝缘,只要碰到一丁点儿阳光,那鬼怪便会浑身如同着火一般,最后化为灰烬。不仅如此,人们还把它们与黑暗联系在了一起。这种黑暗,除了夜晚外,还包括地狱、死亡、邪恶、兽欲、仇怨以及人类所有不好的恐怖感觉。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黑暗传闻的发展轨迹。

意大利威尼斯发掘出的一处中世纪坟墓,考古学家在坟墓里首次发现“吸血鬼”尸体骨骼。这具女性古尸口中塞有砖块,由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马特奥·博瑞尼在威尼斯新拉萨瑞托岛上的一处中世纪坟墓中发现。据了解,这个可追溯至中世纪的女吸血鬼头骨,被人用砖块经嘴巴刺穿,而这正是传说中防止吸血鬼继续吸人血的方法。

1484 年,两位修士编写出一本名为《巫术之密》的书籍。这本以研究鬼魂为内容的书籍得到了教皇英诺森特八世支持,并被批准出版。当时,魔鬼和吸血鬼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吸血鬼就和其他各种妖魔鬼怪一起蓬勃发展起来。

1552 年,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地区的人们为了防止死者咀嚼,兴起一项在死者嘴里放一枚石块或硬币的习俗。人们相信,那些欧洲瘟疫时期在坟墓中自我咀嚼的死人有着从远方致人丧命的魔力。他们称这些死人为“吸血鬼之初”。

1597 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发表名为《恶魔研究》的论文。该文章指出,显灵的并不是复活的死人,而是变成死人模样的魔鬼。从此,“僵尸是魔鬼的帮凶”成为一种学术的依据。

欧洲的 18 世纪,被称为充满理性与启蒙的世纪。然而,受理性教育的永远只是高层富有阶级,一般的平民仍旧处于愚昧之中。启蒙思想家忽视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人的内心深处,总是对神秘现象存在着一种深深的恐惧。而有些时候,即使是科学的力量也无法战胜人们内心的想象。在这个世纪初期,欧洲仍然未能逃过瘟疫的肆虐。东普鲁士地区深受其害,为了消除人民的恐惧和不安,当局将瘟疫的罪魁祸首转嫁于吸血鬼身上,并且采用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手段。

1725 年,在匈牙利的基齐罗瓦村庄, 62 岁的农民普罗戈约维奇去世,隔天他的儿子被发现死在家中,之后共有 8 位邻居和村民受到了攻击,全都死于失血过多。人们相信是这个农民死而复活,变成吸血鬼杀死了他的儿子和村民。这起耸人听闻的案件报告如今还存放在维也纳的档案馆里,其中第一次出现了“ vampire ”这个名词,这也是法语中第一次出现吸血鬼的名称。 1732 3 3 日,巴黎著名的《拾穗者》杂志刊登了这件奇事。同年 3 21 日,欧洲媒体也对这个案例大费笔墨,在《伦敦日报》上再度刊登。不久,《拾穗者》杂志又连续刊登了两期专号,宣称要邀请一批科学家来研究吸血鬼。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吸血鬼”被炒得沸沸扬扬,并且在文艺界和大学里激起了无数的争议和论战,成为家喻户晓的恐怖怪物。许多人在这股迷信狂潮之下借机出版了大量关于阐述吸血鬼的小册子。

最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以注解《圣经》而闻名的塞农修道院的院长奥古斯丁·卡尔梅特神父。此人著名的《论幽灵和吸血鬼》一书中列举了大量有关吸血鬼行动的例子,吸引了一大批吸血鬼迷信者。尽管该书招来了法国启蒙先驱伏尔泰的口诛笔伐,以及思想家卢梭的嘲笑,但在一批类似卡尔梅特的作者的宣传和影响下,相信吸血鬼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些论著交战的结果,反而让有关吸血鬼的迷信从过去的道听途说变得广为人知,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接受了吸血鬼“ vampire ”这个词,同时,关于吸血鬼的故事也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4szwmsprxaLeZ+ZCTFXPc9fK0u+g+Xo7RBNdd58KuJID8a6LB19ve3XRlioMIk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