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语言障碍的幽默大师
——乔治·萧伯纳

他的童年在贫苦中度过,15岁就外出打工,承担了赡养整个家庭的重任;他只接受了5年的学校教育,但书写的文字流传全球,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最高荣誉。他内向、害羞,在陌生人面前甚至语不成句,但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却成了全世界最幽默的演讲大师和一流的雄辩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处处都有命运的逆转,时时都在创造生活的奇迹,而这一切皆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对困难的无所畏惧。

名门之后的窘迫生活

如果只论家庭出身,乔治·萧伯纳可以被归纳进赢在起跑点的人群。他的父母均出自于爱尔兰名门,可是命运仿佛跟他开了一个玩笑,父亲因酗酒导致家道中落,母亲因嫁给了这个毫无进取心的没落贵族而失去了家族财产的继承权。因此,当乔治·萧伯纳在1856年7月26日降生于爱尔兰首都都伯林的时候,这个家庭早已家徒四壁。

童年时代的乔治·萧伯纳身负贵族的名号,却过着极其窘迫的生活,仅仅读了5年书,他就不得不退学开始工作。萧伯纳最初的工作是担任事务员,每个月可以拿到40元5角的薪水。这份微薄的薪资对于这个捉襟见肘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因此萧伯纳分外珍视这份工作。但是,这份工作并不是萧伯纳兴趣所在,他从小就喜爱美术、文学和音乐,7岁的时候已经阅读了莎士比亚的作品,12岁的时候便开始拜读拜伦的诗歌。在萧伯纳18岁的时候,他开始热衷于狄更斯的小说,约翰·但德的冒险游记以及斯图亚特·米尔的哲学、经济学作品。这些伟人的巨著为乔治·萧伯纳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户,让他看到了更加精彩的世界,也令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在萧伯纳20岁生日的时候,他决定再也不能继续这种平淡的生活了,他在心中暗自发誓:“人生如此短暂,我不能在事务员的生活里虚度光阴。”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前往伦敦去寻找在那里做音乐老师的母亲。

在抵达伦敦的最初九年里,乔治·萧伯纳的生活窘迫到了极点。他原本是希望依靠自己的写作能力混一口饭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个计划不可能实现。万般无奈之下,萧伯纳只好在一个电话公司外务部找到了一份差事,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自己的写作理想。好景不长,这家电话公司不久之后就倒闭了,萧伯纳的生活又一次陷入窘境。

如何让生活继续?是否真的要放弃理想?年轻的乔治·萧伯纳陷入了两难之中。他热爱写作,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情况之下,都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写满五张稿纸。可是残酷的现实却让他沮丧,因为他连将稿子寄往出版社的邮费都掏不出来,更何谈出版这些作品呢。

在萧伯纳立志要用手中的笔为生的9年时间里,他的文稿收入一共不超过30元,这其中还包括他给一些卖药广告写文案赚得的报酬。与此同时,他投向出版社的书稿一次又一次被退回,有60家不同的出版社都向他寄出了退稿信。

向怯懦宣战

写作事业频频受阻让萧伯纳备受打击,虽然在母亲的帮助下他不至于食不果腹,但经常穿着满是破洞的衣服。为了改善生活,萧伯纳不得不接受一些报刊评论的写作工作。他曾经为《大黄蜂报》撰写过音乐评论,也为《明星报》《星期六评论》撰写音乐和戏剧的评论文章。在剧作家易卜生的影响下,萧伯纳开始对以讨论社会问题为主旨的“新戏剧”产生了兴趣,他反对王尔德“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大力倡导和创作了反映社会问题的各类戏剧,并因此获得了一些人的赞誉。

随着萧伯纳在评论和戏剧方面的突破,他发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束缚他继续前进的一道羁绊。虽然萧伯纳曾经多次在众人面前用大胆的言辞批判现代婚姻制度、教会组织和民主主义,但他深知自己性格中隐藏着内向、自卑和胆小的因子,如果不突破,他将无法获得事业的上升。有一次,萧伯纳去拜访居住在泰晤士河畔的一个朋友,他在河边徘徊了20多分钟,也无法鼓起勇气敲门,脑海中甚至一度浮现出干脆回家的念头。这一次的经历让萧伯纳认识到:如果继续这样害羞下去,自己将被所有人关在门外。

为了克服怯懦的毛病,乔治·萧伯纳想出了各种方法,并在大英博物馆图书室里翻阅了各类书籍,但最后他发现真正有用并且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当众演讲。因此,萧伯纳参加了一个名为“考求者学会”的辩论组织,并积极地参与了这个组织每周的辩论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萧伯纳逐渐开始敢于在人前说话,也变得沉稳大方了。有一次,活动的组织者邀请他担任辩论会的主讲人,萧伯纳非常紧张,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可当他站上讲台的那一刻大脑之中一片空白,只能即兴发挥。原本以为自己搞糟了,但当萧伯纳走下讲台的时候,台下居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众人对于他机智而又精彩的演讲非常钦佩。直到此时,萧伯纳才慢慢意识到到怯懦和胆小并不可怕,它们已经逐渐离他远去了。

走出怯懦阴影的萧伯纳比原先更加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特别留了一个讽刺家式样的发型,每天都要对着镜子练习用潇洒的手势来增强演说的效果,并不断以爱尔兰式的机智幽默赢得听众的掌声。此后长达12年的时间里,萧伯纳专注于演讲,不断被邀请出席各种讨论会,所到之处都有他的拥趸为他的精彩演讲欢呼喝彩。可是谁又会想到,讲台上舌灿莲花的演讲家、雄辩家曾经是那么害羞的一个人。

幽默大师和剧作家

通过演讲收获了大家的掌声,萧伯纳并没有满足于此。在他的心目中,用自己手中的笔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才是真正可以彪炳史册的成绩。在伦敦的一次讨论会上,有一位剧评家为大家朗读了易卜生的作品《培尔·金特》,剧本强大的感染力深深打动了萧伯纳,他感觉到“在那一刹那,这位伟大诗人的魔力打开了我的眼睛”,从那一刻开始,萧伯纳决定投身剧本创作。

对易卜生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之后,萧伯纳先后出版了《易卜生主义的精华》和自己的第一部戏剧集《不愉快的戏剧集》。在这个剧作集中,萧伯纳发表了《鳏夫的财产》《华伦夫人的职业》《荡子》三个剧本,并获得了大家一致好评。此后,萧伯纳又接连出版了几部剧本集,其中《武器与人》《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等作品都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作品。因其在剧本创作中突出的贡献,1925年,萧伯纳以“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获得8000英镑的奖金。不过这笔奖金却仅在萧伯纳手上停留了几分钟,因为他深知那些为了文学理想拼搏的年轻人们是多么需要钱,所以他将奖金全部捐给了瑞典和英国的穷作家们。这位曾经穷困潦倒的剧作家希望年轻人可以像自己一样不放弃对理想的追逐。

成名之后的萧伯纳依旧保持着自己幽默的风格。有一次,美国舞蹈家邓肯慕名写信给他说:“如果我们结婚,孩子的头脑像你,而面孔像我,那该有多好。”萧伯纳接到信后一本正经地回复道:“可是如果孩子的头脑像你而面孔像我,那岂不是糟透了!”

还有一次,有一个鞋油厂老板请求将萧伯纳的名字用于一款新品种的皮鞋油,并对他说:“如此一来,全世界所有人都可以知道您的大名了。”萧伯纳立刻笑着回答道:“但是没有皮鞋穿的人却是例外啊!”

也许幽默的个性总能让人身心愉悦,萧伯纳的身体一直非常好,而他也成为作家之中的长寿者。他曾经说:“只要活着,我就能感受到人生实在很愉快,莎士比亚认为人生是一根很短的蜡烛,而我却觉得人生就像是一支大的火炬,我要让它越烧越旺,再交给下一代人。”

1950年11月2日,萧伯纳在赫特福德郡埃奥特圣劳伦斯寓所因病逝世,终年94岁。这位传奇的语言大师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奋进者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如何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写生命的剧本。在人类文明史上,乔治·萧伯纳的名字不仅因他的成就而闪耀,他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也永远感召着后人。 DB5nJftsd9CJcHp85ECAC9pw0CsN273NzVOj3xALuli9Fc5UJ2HZnQGaV+5I4c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