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省,看清魔镜中的自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孔子提出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自我情绪控制的有效手段。所谓的自省,就是通过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来引导自己的思想言行,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从而达到看清自己、提高修养的目的。

解除内心束缚

有两只体态相似的狗,走到两面镜子前。站在凸透镜前的狗,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被放大,顿时不可一世,趾高气扬;站在凹透镜前的狗,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太渺小,马上垂头丧气,悲观失望。人生在世,总会遇到不同的镜子,受不同的形象限制,内心也会受到束缚。只有拨开表面的假象,才能解除内心的束缚,触摸到真实的自己。

峨眉无相禅师在云游时感到口渴,四下张望,发现一名青年在踩水车,于是上前向青年讨了一杯水。青年和禅师攀谈起来,羡慕地说:“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一定会出家学法。不过我会找一所寺庙隐居,参禅打坐,彻底脱离世俗,不会像您一样云游四方,还生活在红尘中。”

无相禅师笑着问:“那你何时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说:“如果有一个人能接替我来照管水车,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到时候就可以出家了。只不过现在还有世俗的牵绊罢了。”

禅师注视着正在转动的水车,又问:“那请你说说,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者完全离开水面,会出现什么情况?”

青年答道:“水车全部浸在水里后,无法转动,还可能被水冲走;如果完全离开水面,是车不上水来的。”

无相禅师拊掌笑道:“这就是个人和世俗的关系啊。如果一个人完全生活在世俗中,沉浸于红尘中,很容易被欲望淹没;可是如果完全出世,彻底脱离红尘,那就像离开水面的水车,失去了源头和根基啊。”

表面上看来,无相禅师是在回应青年希望出家后便隐居的想法。我们还可以对禅师的话做另外一番理解,就是既然没有人能完全脱离世俗的影响,那么只要时时处处反思内省,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参悟佛法;只要解除内心的束缚,去除心灵的蒙尘,那无论何地都可以清心修为。

再讲一个佛经中的故事。禅宗五祖弘忍年事已高,想在座下弟子中找一个有慧根的,把衣钵传给他。于是,他命弟子们各作一首偈语,来检验他们的修为。大弟子神秀诵道:“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听后,点点头,但不发话。

未来的六祖慧能此时正在厨房舂米,得知此消息后,也吟诵一首偈语,请人题写在壁上,道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后大加赞赏,便将衣钵传给了慧能。

认识自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被环境中的噪声所干扰,导致无法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知。为此,必须释放自己的心灵,才有可能拨开重重迷雾,解读出真实的自我。

曾国藩的修身之法

尼采说:“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约哈里窗户”理论提倡要对别人开放。其实,对自己开放也特别重要,没有人能够愚弄自己。自我观察并不是刻意地压抑情感,而是检验自己的情绪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境。心理学家克拉克森说:“生活中没有失败一说,任何事情都是成功的,它们都是可学习的经验。”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就没有失败。而吸取教训的前提,是常规性的自我反省。

孔子提倡自省。《论语·里仁》中记载了他的语录,道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贤能的人,就要想到赶上他;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好好反省自己,洁身自好。他的弟子曾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思想,说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认为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做人是否足够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学到的知识是否经常复习。经过不断的反省,人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取得进步。

清末名臣曾国藩在历史上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这不妨碍他成为后人修身自省的模范。他习惯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记入日记,并在日记中给自己列出十二条规矩,内容如下: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意思是:衣冠保持整齐,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要保持警惕。检查自己内心是否出现闲杂的念头,做事时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这样就可以保证旺盛的精神,像早晨初升的太阳一样。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意思是:静坐养性,每天不管什么时候,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教诲的仁心,使思想不越位,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意为黎明就要起床,醒后不要留恋安逸。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叶(应为“页”)为率。这一条强调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读完时,不看其他的书。东翻西看对自己没有好处,每天至少圈点十页。

五、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应为“页”),间断不孝。这一条讲述了《廿三史》是借钱购得,曾国藩的父亲为他还账,并告诫他如果能圈点一遍,就不辜负自己的心意了。为此,曾国藩决定每天圈点十页,如果有间断,就是不孝的行为。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意为说话谨慎,时刻要注意,这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意为培养自己的真气,正大光明,没有什么事不能对别人讲。

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这一条强调保持身体健康。十二月接到父亲的家书,要求节制操劳,节制欲望,节制饮食。要时时刻刻像养病时一样对待自己的身体。

九、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意思是每天都要了解未知的内容。读书要记录下心得感想,不要刻意从书中挖掘深意,否则就是屈从于他人。

十、月无亡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也就是说,每个月都要复习已经学会的知识,写作几首诗歌或几篇文章,来检验学到的知识是不是足够多,培养的真气是否充足。不可以一味地拖延,否则容易将自己的志向消磨殆尽。

十一、作字:早饭后作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强调每天早饭后练习一小时书法,把文字方面的应酬当成自己练习书法的机会。今天的事情一定要今天处理完,不要等到明天,否则越积越多,越难以清理。

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也就是晚上不出家门,拒绝过度的应酬,否则容易使自己劳累,耗损精神,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

这十二条规矩涉及读书、修身、保养、功课等多个方面。他要求自己逐项做到表中列出的内容,并记在日记里,以此来督促自己,同时也能加强自己持之以恒的毅力。曾国藩前后写了33年日记,目前已成为后人学习效仿的对象。

自我认知九宫格

写日记是认识反省自己的有效手段。每天记录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有时间翻一翻,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性格优点和缺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努力,完善自己的性格。不过,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能坚持写日记的人渐渐变少了。

时下,人人网和开心网等社交网络流行一种九宫格日记。与传统日记不同的是,九宫格日记模板分为九个方格,正中央的方格记录日期和天气,其余八格内容可以由写日记的人自己设置,例如开心的事、为别人做的事、计划和备忘录、心情感悟、饮食体重等。九宫格日记写起来很方便,短短的一句话甚至几个词,就可以快速总结自己的一天。

九宫格日记强调的是要关注自己。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关注什么,但实际生活中未必会去主动执行。写日记则会让人不断反省,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记录下自己每天的饮食和身体情况,能强迫自己关注自己的健康,合理地调整饮食,安排体育锻炼。

如果你觉得这种九宫格还不足以让你看清自己,那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一个侧重于自我认知的九宫格日记。中间的方格记录当天的整体心情,其余八格可以设置为以下内容:一天内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感,感受到这种情感时的场合,这种情感支配你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否合适,其他人的反应,自我控制力如何,是否感觉到自身的价值,性格中的哪一面还有待完善。当然,你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调整内容,使它能够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九宫格日记的最大优点,就是将生活中的经历分门别类,通过日记的记录帮助你看清自己的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并督促你完成计划、达成目标。如果你能每天晚上闲下来后,坐在电脑旁写一写自己的九宫格日记,回忆一下自己在一天里的开心和郁闷、助人与受助情况、体重和健康状况,作为一天的结尾,那时间长了,你一定会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如果你愿意跟自己的朋友分享日记,从他们的评论中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发扬优点,改正不足,那就更好地达到了目的。

王后的魔镜不说谎

格林童话中著名的《白雪公主》的故事,记录了王后和魔镜的对白。王后问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魔镜回答:“尊敬的王后,您无比美丽,但白雪公主比您美丽十倍。”这个回答激发了王后的嫉妒。她不惜一切代价要除掉白雪公主,目的就是让魔镜承认自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魔镜从不说谎,虽然王后不断想办法刺杀白雪公主,并认为白雪公主已经死亡。魔镜还是一次又一次告诉王后,白雪公主依然活着,比她美丽十倍。这虽然为白雪公主招来了新一轮的灾难,却也说明,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想认识一个完整的自己,除了自省,也要关注别人的评价。

1793年,23岁的黑格尔从图宾根神学院毕业时,收到了这样的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传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这段评语仅仅百字左右,却十分清晰地指出了黑格尔的优势与不足,并预言了他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之后,黑格尔果然没有选择做一名传道士,而是在哲学上继续努力,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

在前文中,我们说要想客观地认识自己,需要尝试做一个内心的旁观者。不过,这样做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诚恳地听取别人的建议,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那获得的自我认知会更有效,也更全面。当然,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别人的评价,否则也会迷失自己。

《战国策》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大臣邹忌早上醒来,照着镜子,觉得自己很美。想起举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他又有点儿不自信。于是,他先后询问自己的妻子、爱妾以及客人,自己和徐公相比,到底谁更美。大家都说他最美,徐公比不上他。邹忌有点儿飘飘然。第二天见到徐公,邹忌仔细端详,觉得徐公的容貌仪态远远胜过自己。他从头到尾地思考了这件事,明白了妻子之所以说他更美,是因为偏爱他;爱妾说他更美,是因为畏惧他;客人说他更美,是因为有求于他。

邹忌能够客观地反思自己,实为难得。更难得的是,他能够借此事联想到国家大事,并由此向齐威王进谏。他先讲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进而说道:“现在咱们齐国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您身边的宫女没有不偏爱您的,朝廷里的大臣没有不畏惧您的,周围的小国没有不有求于您的。这样看来,您会受到很严重的蒙蔽。”齐威王也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他觉得邹忌所言很有道理,于是下令让大臣和百姓们进谏,并设定了赏赐的等级。这个命令一下,大家纷纷就国家大事发表意见,门庭若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谏的人越来越少。一年之后,齐国的政治面貌有了极大改观。周围的小国纷纷臣服,齐国自此跃入强国之列。 3P7wGhp5wRgPGKG/jdnioDjxIh+MUj3ToMLWPzFYPW7hv7IGcD/aIOKHPLYIHXr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