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
图坦卡蒙在古埃及的历史上并不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法老,也未因为暴行或是荒淫而臭名昭著,真正让他为世人瞩目的原因是他的墓志铭——“谁打扰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这段诅咒果然让他的灵魂安息了数千年,在所有古埃及法老陵墓都被盗墓者或者考古学家轮番搜索之后,他却一直安宁地躺在帝王谷,笑看世事变迁,直到1922年。
20世纪初,英国著名考古学家霍华德打算再次前往埃及帝王谷,搜索他一直心心念念的某一座神秘陵墓,而同事们甚至开玩笑地说他“可惜出生得太晚”。作为一个古埃及迷,霍华德研究了古埃及历史上的所有法老,并且把已经发现的法老墓一一进行比对,最后发现在这些法老当中,还有一位并不起眼的法老的陵墓尚未找到,那就是图坦卡蒙的陵墓。
一开始,霍华德在帝王谷的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直到1922年11月5日,这是震惊世界的一天,在地下石阶的尽头,一道沉重的墓门被打开,努力了19年的霍华德终于得偿夙愿,而尘封了近三千年的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和他的所有陪葬品都跃然眼前。这其中的黄金面具、黄金宝座和黄金棺材成为埃及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不过,当陵墓所在地之谜终于得解之后,更多的疑问浮现出来,那句可怕的墓志铭真的是某种神秘诅咒吗?为什么在诸多法老死后都不得安生的情况下,唯有图坦卡蒙的墓穴一直没有被发现呢?而这个继位时尚年幼,又死于青年时代的“孩子法老”,是不是非正常死亡呢?
随着陵墓的发掘,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首先是霍华德的资助者、科学家罗德·卡纳冯勋爵在找到图坦卡蒙陵墓后的第五个月离奇死亡,据参与挖掘工作的人回忆,他进入陵墓时脸上好像被什么东西蜇了一下,回来之后伤口就开始肿胀化脓,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在医院检查了一番却无法确定病因,罗德便留在医院观察治疗。照顾他的护士说他的死亡没有任何预兆,只是某天夜里听到他惊恐地喊道:“我完了!我完了!我已经听见召唤了。”然后就离开了人世,死的时候双目圆睁,嘴半张着,像是看到了什么恐怖的东西。
一个被关闭了三千多年的世界即将被打开,霍华德·卡特跪在图坦卡蒙墓前,在助手亚瑟·卡伦德和一名埃及工匠的注视下,小心翼翼地推开了墓门,眼前的一切让三人感觉仿佛时光逆流。
死亡的阴影还在扩大,不久之后,照顾罗德并见证了他的死亡的那个护士也不明不白死去了。紧接着,挖掘队中的一位成员死在了旅馆内,霍华德的助手也意外死亡,助手的父亲受不了这个打击跳楼自杀,而送葬的车则在路上撞死了一个8岁的孩子……
难道他们真的是因为惊扰了地下的亡魂而遭到了诅咒?霍华德的家人也开始为他担忧起来。庆幸的是,霍华德并没有为这一系列的死亡名单添上一笔,他用了5年的时间来挖掘图坦卡蒙的陵墓,随后又用了整整10年整理那些陪葬品并进行编目,可惜他还没有将这些惊人的发现整理成文字便告别了人世。
如果说霍华德也应验了那个可怕的诅咒,那么这个应验似乎来得晚了一些。事实上,在第一批进入陵墓的人当中,非正常死亡的比例只占了5%,只是人们的暗示心理将这个死亡范围和恐惧都扩大了而已。分析那些人的死因,最大的可能性是墓穴封闭的时间太久,里面的细菌发生了一系列变异,有些人无法适应而感染了致命的疾病吧。
虽然诅咒之谜有了科学的解释,但死亡的阴影却是挥之不去的,这便引发了活着的人的好奇,葬在这个陵墓中、躲过了无数盗墓贼的法老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有关图坦卡蒙的身世,一直有一个传说:他并非王族出身,而是前法老的女儿看上了他,挑选他为驸马,最后才得以继承王位。从英国人复原的图坦卡蒙的头像来看,这位年轻的法老的确长相不俗,但这个传说的真实度却几乎为零。
崇拜太阳神的古埃及人认为,太阳神的血液是通过荷鲁斯来注入王室血脉中的,这是高贵的血脉,容不得丝毫混淆,因此在那个年代,近亲结婚以及亲代和子代的乱伦屡见不鲜,原因就在于他们需要保持王室的纯净。据研究,这样的婚配方式至少延续了两个半世纪之久,也就是说图坦卡蒙既然都继位了,肯定是一个“纯种”的王室贵族,不可能来自民间。
另外,图坦卡蒙继位的时候只有9岁,而他的王后也只有8岁,说王后早熟到已经为自己选好了夫婿,的确不太可能。那么既然不是来自外族,图坦卡蒙的身世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一种猜测认为,图坦卡蒙就是前法老阿肯那吞的亲生儿子,由于阿肯那吞的王后一直未能诞下儿子,所以法老就找了其他女人给自己生儿子。而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法老找的这个女人很可能是他的亲妹妹或者已经长大的女儿之一,也就是说图坦卡蒙的生母很可能也是他的姑姑抑或亲姐姐。
第二种猜测认为,前法老阿肯那吞一直没有儿子,只能把女儿许配给了自己的亲侄儿图坦卡蒙,并最终选定其继承王位。
真相究竟如何,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但更多的人支持第一种猜测,因为在古埃及宫廷之中,乱伦之事的确常见,阿肯那吞又何必非选个侄儿来继位呢?直接再生一个不就行了!
图坦卡蒙的棺具
装殓图坦卡蒙的棺具一共有三具,层层嵌套均做成人形,镂刻精美纹饰,镶宝石。外棺和中棺都为木质,分别长2.24米、2.03米。内棺由黄金铸成,长1.87米,重120千克。
关于图坦卡蒙的猜测,更多的不是关于其出生,而是关于其死亡。死于公元前1352年的图坦卡蒙当时只有19岁,他在死之前才逐渐把原本掌握在祖母和宰相手上的权力夺了过来,再加上发掘出来的木乃伊经过扫描发现后脑有伤,一时间谋杀之说盛行。
有人推测,也许图坦卡蒙继位之初就已经处在危险之中了。图坦卡蒙的父亲、前法老阿肯那吞曾经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宗教改革,触动了旧势力的诸多权益。图坦卡蒙继位后,很多眼睛都盯着这个年仅9岁的男孩,恨不得他立刻死去。幸而他手上并无实权,在祖母和一帮大臣的操控下,旧势力复辟,血腥的杀戮暂告段落。图坦卡蒙渐渐长大,开始收回权力,这最终导致了他的早亡。
这样的推测并非无中生有,除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可见一斑之外,他的陵墓也能提供最好的证据,证明这位法老是意外死亡。
首先,图坦卡蒙的墓穴很窄小,以至于陪葬品都只能放在另一间墓室当中,这和古埃及其他法老的陵墓比起来是很奇怪的。而且墓室中的装饰大多潦草,一些壁画还溅有多余的颜料,就像是匆匆赶着画出来的一般。
其次,图坦卡蒙木乃伊的制作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并不像其他法老那样用传统的防腐香料浸泡尸体,而是好像很匆忙地将成桶的防腐香料倾倒在木乃伊身上。
再次,装殓图坦卡蒙木乃伊的最内层的黄金人形棺长达1.86米,这和图坦卡蒙1.65米的身高相去甚远,像是原本为别人准备的棺椁匆匆拿过来给他用似的。
谋杀,诅咒,整个事件越发扑朔迷离。既然有人猜测他是死于谋杀,那么是谁对这位年轻的法老下了黑手呢?
最大的嫌疑人是当时的宰相阿伊,阿伊曾经辅佐过阿肯那吞,在图坦卡蒙继位后又接着为这位少年法老辅政,也许是权势的炙热让他最终起了杀念,而在图坦卡蒙死后,继位的确实也是阿伊。
也有人怀疑杀害图坦卡蒙的是他的妻子,因为在图坦卡蒙的陵墓中还同时葬有两个女婴,研究显示她们是早夭的死胎,这也许说明了图坦卡蒙并没有孕育一个正常胎儿的能力,而他的妻子有可能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嫁给一个能让自己生出健康婴儿的男人,因而动了杀念。
还有一个嫌疑人是军队的统帅霍朗赫布。霍朗赫布是图坦卡蒙狩猎和驾驭战车的老师,而从出土的陪葬品可以看出图坦卡蒙非常喜爱驾驶战车外出,这也给谋杀提供了天时地利。如果霍朗赫布有篡位的野心或者受人指使,由他来杀死图坦卡蒙再合适不过了。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图坦卡蒙木乃伊会是匆匆浇上防腐香料的,也许他是在外面被杀害,所以尸体的防腐处理进行得很仓促。
不过推测也只是推测,众说纷纭并不能将推测变成事实。随着科学的发展,有明确的研究数据表明图坦卡蒙并不是死于谋杀,而是这位由近亲婚配生出来的法老天生就接纳了很多隐性致病基因且营养不良,CT扫描的结果显示图坦卡蒙和他的父亲一样患有唇腭裂,而且足部畸形,这让他无法正常走路,只能依靠拐杖。所以陪葬品中发现的很多拐杖并非权势的象征,只是帮助他走路的工具罢了。
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图坦卡蒙死之前腿部曾骨折,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很痛苦的事情了,而且他还恰巧患上了疟疾,行动不方便再加上不断发烧,图坦卡蒙就这样备受折磨地死去了。
自此,谋杀之说被推翻了,让人遗憾的是,那张科学家还原出来的图坦卡蒙像上的俊美少年竟然是一个近亲婚配的产物,身体羸弱,患有多种疾病,且无法正常走路,这和我们心目中的美少年差距实在太大,但历史的真实性也在于猜测和假象永远不能代替事实。那个藏在昂贵的黄金面具之下的古埃及法老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短暂人生,而今已无人能晓,只能从那些残破的痕迹中,看到当年古埃及法老的奢华剪影罢了。
英王亨利二世
在法国丰特罗皇家修道院里,英王亨利二世和王后埃莉诺的坟墓肩并肩地排在一起,这对冤家夫妇本是情深缱绻的爱人,在一番为爱斗争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随着一个个孩子的出世,夫妻间渐渐有了猜忌与隔阂,最终丈夫将妻子秘密囚禁,且说出了死生不复相见的残酷誓言。果然,在丈夫生命中的最后16年里,他情人不断,却再没注视过这个曾经深爱的妻子一眼。许多年后,他们终于在一起了,并排躺在棺材里,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亨利二世的父亲是美男子杰弗里,因为喜欢在帽子上别一支开着黄花的灌木枝而得名金雀花杰弗里。他的母亲则是英格兰公主玛蒂尔达。
说到婚姻,亨利二世的父亲的确给儿子带了一个好头。杰弗里年仅16岁就已经有了高深的谋略,他“上蹿下跳”地赢得了英格兰那寡居多年的公主玛蒂尔达的芳心,最终如愿“抱得寡妇归”,当然他这么做绝非什么伟大的爱情驱使,完全是因为玛蒂尔达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但争夺权势之路却没有那么顺利,虽然杰弗里时常提醒自己的老岳父,为了后辈人的安全和幸福,还是提前把手底下的城堡归到女儿女婿名下为好。可是老国王和所有当权者一样,不到最后一刻,绝舍不得放权。
但亨利一世的死又太突兀了,因为多吃了几条八目鳗鱼就中毒身亡,自然没有机会为女儿铺垫任何道路。
居心叵测的人果然等在暗处,亨利一世一死,他的外甥、布鲁瓦的斯蒂芬就抢先加冕成了英格兰国王。这可把玛蒂尔达气得不轻,在积攒了两年的力量之后,玛蒂尔达开始了她长达12年的王位争夺战。这个时候,我们的主人公亨利二世已经5岁了。
1142年,9岁的亨利二世第一次亮相母亲在英格兰的军营,就已经显示出他的王者风范了,这位小王子像一轮新生的太阳般照亮了军心,也让他的母亲备感欣慰。
当父亲在诺曼底取得了全面胜利,14岁的亨利二世便按捺不住了,他迫切地想要建功立业,就自己组建了一支队伍,准备去支援母亲的战斗。尽管这样的举动在大人们看来有些幼稚可笑,且最后也未掀起什么大的波澜,但只有亨利二世自己知道,他早已树立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一定要夺回母亲失去的国土。
亨利二世16岁时,他的母亲显然战斗不动了,而他却热情满溢,再次率军从北方直袭英格兰,但这次行动还是失败了。亨利二世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想要收复失地,硬拼是不行的,因为人家防备自己也是防了十多年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于是亨利二世回到父亲身边,修身养性,开始了研习兵法、学习文史语言的生活。父亲看儿子出息了,心中很是高兴,终于宣布将诺曼底公国交给儿子管理。
1151年,父亲杰弗里去世,亨利二世顺理成章地成了诺曼底公爵兼安茹伯爵。但不管是诺曼底公国还是安茹伯国,名义上都是法兰西的土地,这些公爵、伯爵虽然可以不听国王的差遣,但相应的觐见礼数还是不能少。于是亨利二世衣冠楚楚地进了法王宫,这一下,便开启了一段意义不凡的风流韵事。
英王亨利二世
这位金雀花王朝的第一位国王又被称为“短斗篷王”, 1154年至1189年在位。
当时的法王是路易七世,他是个木讷的、毫无特长的虔诚基督徒,本来注定是要过修道院生活的,却因为哥哥的意外身亡,阴差阳错地坐到了国王的位子上来,且如捡到天上掉下的林妹妹一般娶了“小富婆”埃莉诺。
这个埃莉诺有多富有?她是名正言顺的阿奎丹女公爵,法兰西王国最强大、最富有的诸侯国的主人,名下的财富和彪悍的军队让无数男人前仆后继地打着她的主意。当然,这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要说起她和路易七世的婚姻,那更是一笔糊涂账,犹如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这要从埃莉诺的父亲威廉十世说起了。
埃莉诺是阿奎丹公爵威廉十世的大女儿,她聪明、漂亮,有如上帝的宠儿般给父亲带来了不少快乐。威廉十世临终前,把自己的领地传给了女儿,且将女儿托付给自己的宗主、法王路易六世。
威廉十世要求法王照顾好自己的领地和领地继承人,且请求法王给女儿寻找一个合适的丈夫。在女儿出嫁前,国王对阿奎丹封地有法定的代管权。
接到这个遗嘱的法王路易六世也已经病入膏肓,但他还是忍不住扬扬得意,心里的小算盘即刻噼里啪啦打了起来。不到三小时,这个老奸巨猾的国王就把威廉十世交代的两件事情合并成一件事来做了。
路易六世原来的继承人因意外而丧命,他不得不转而立小儿子为继承人,这就是路易七世。现在,路易七世还没有任何婚约,于是路易六世便安排小儿子名正言顺地娶了埃莉诺。
1137年7月25日,这对新人在波尔多的圣安德烈大教堂举行了婚礼,婚后两人即刻获得了阿奎丹公爵和女公爵的爵位。但老谋深算的国王却算漏了一点,威廉十世并没有宣布自己的领地和法兰西合为一体。也就是说,在埃莉诺和路易七世结婚前,自动拥有一份婚前协议,各自的财产只属于他们独立的个人。
路易六世来不及生气,没过几天就死了,路易七世顺利继位,不久之后,埃莉诺加冕为法国王后。
然而这对夫妻没有一点儿相配的地方,埃莉诺性格张扬奔放,再加上她貌美如花,更是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再看看这位法国国王,永远一副苦行僧的样子,不知微笑为何物。
没有丝毫的了解、性格也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婚后的生活很难谈得上幸福,虽然路易七世很爱自己的妻子,尽可能地满足妻子的各种要求,比如修缮一座诡异的皇宫,甚至是和教会产生冲突。但这些并不能唤起妻子丝毫的爱恋,因为在埃莉诺的眼睛里,路易七世太平凡,也太懦弱了。
当年轻的亨利二世来到王宫中向国王表示效忠的时候,已经是埃莉诺和路易七世共同生活的第十四个年头,此时他们早已分居,只是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和谐罢了。
于是风度翩翩的亨利二世迅速攫住了埃莉诺的心。眼前的男人浑身散发出骁勇善战的气魄,雪白的衬衣包裹着健硕的肌肉,还有一举手、一蹙眉间的阳刚之气,这怎么是自己那窝囊废丈夫可以比拟的?
虽然埃莉诺比亨利二世年长12岁,但她那少妇的风韵和高雅不凡的气质也吸引了亨利二世。
异性相吸本就是世间不变的法则,一个人在自己身上投射热辣辣的眼光,自己又怎么会不明其意呢?根本无须多说,甚至无须书信的表白,在四目对视之间,这两个人就已经情定今生了。
亨利二世与埃莉诺的墓葬石像
丰特罗皇家修道院是欧洲现存的中世纪最大、最完整的修道院,亦是金雀花王朝皇室墓地。
亨利二世离开没多久,埃莉诺就向教皇申请要和丈夫路易七世离婚,理由是结婚14年了,他们依然膝下无子,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不可忍受的。
此时已经对妻子很冷淡的路易七世一听这个“生不出儿子”的女人居然把罪责推到自己头上(那时的人还不知道婴儿性别决定于男性),很是愤怒,即刻同意了离婚申请。他们所生的两个女儿被宣布为合法的婚生子女,由父亲行使监护权。
然后,埃莉诺收拾行囊返回自己的封地。
一听说这位富婆重获自由,有两大贵族按捺不住了,他们企图在途中绑架埃莉诺,欲与之成婚,为的还是她富庶的领地。但计划失败了,因为刚刚到达普瓦提埃的埃莉诺立刻给情人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过来娶我!
当然,这个情人就是与她四目相对便擦出火花的亨利二世。
亨利二世并没有让埃莉诺等太久,收到消息后,他就准备了丰厚的聘礼朝阿奎丹奔去。就这样,在和路易七世离婚仅6周后,在路易七世以为这个抛夫弃女的女人一定躲在哪个修道院里忏悔的时候,埃莉诺风风光光地嫁给了亨利二世。随之分享了彼此的封号,共掌彼此的封地。
回过神来的路易七世愤恨不已,后面发生的一切更是让他把肠子都悔青了。
和埃莉诺结婚的第二年,亨利二世再次挥师英格兰,当初篡夺王位的斯蒂芬在应付亨利二世母亲玛蒂尔达的连年征战中已经是焦头烂额,再加上国内形势不稳定,肝火上升的他于1154年暴病而亡。亨利二世在母亲玛蒂尔达的支持下如法炮制,以英王亨利一世外孙的名誉加冕为英格兰国王。由此,他开创了金雀花王朝,领地横跨英法两国,被称为“安茹帝国”。亨利二世终于完成了母亲的心愿,也算是对他童年的誓言有了个交代。
现在,路易七世的国力远远弱于亨利二世了,他才恍然大悟,放跑了妻子是多么不明智的举动啊!然而后悔已晚。
郎情妾意的埃莉诺和亨利二世起初简直如胶似漆地享受着他们得来不易的幸福,被指责不能生儿子的埃莉诺更是一鼓作气在5年内给亨利二世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彻底推翻了人们对她生育能力的质疑。但渐渐地,夫妻之间的冲突就暴露出来了。
亨利二世并不是一个痴情的人,过了对妻子的着迷期之后,他开始四处寻花问柳,闹绯闻不说,还搞出了一堆私生子。他和埃莉诺的儿子威廉出生的时间就和私生子杰弗里仅相差几个月,可想而知在埃莉诺艰难地挺着大肚子的时候,他都干了些什么。
对于亨利二世这些莺莺燕燕的事情,埃莉诺的反应很低调,比如杰弗里是亨利二世和一个妓女所生,亨利二世坦然地承认了这个私生子的地位,埃莉诺居然没有一句反对的话。在这点上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王后,也许她心中是这样想的:男人薄情是天性,只要丈夫还知道回家,还知道有这么个妻子,心还能在自己身上,其他的风流韵事不用太在意,越是去闹、去计较,则越可能把丈夫逼急。更重要的是她还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并不想失去他。
亨利二世一面享受着左拥右抱的快乐,一面在心里盘算着怎么扩大自己的帝国。他给三个女儿都安排了自己满意的归属,一个嫁到西西里,一个嫁到萨克森,一个嫁到卡斯提尔,这样他就成了欧洲最强大的君主。
1158年,像是和妻子的前夫有仇似的,亨利二世暗自筹谋着要再度欺负路易七世一番。他“好心”地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小亨利和路易七世的女儿玛格丽特订婚,这桩婚事怎么看都是门当户对的,于是路易七世许诺了一份丰厚的嫁妆:维辛城堡。反正这个时候玛格丽特才半岁,而小亨利也不过四岁,此后会发生什么谁也无法预料,这婚结不结得成还不好说。但很快他就被亨利二世摆了一道。
1159年9月1日,一只胆大包天的苍蝇得以流芳千古,因为它以自己微小的身躯谋杀了教皇亚德里安四世。经过是这只苍蝇误打误撞飞进了教皇大张的嘴巴里,且惊慌失措地直冲气管,活生生把教皇给憋死了。
根基不稳的意大利人亚历山大三世哆哆嗦嗦地成了新教皇,刚坐上位置就恨不得抱着欧洲各国王的腿请求支持。这时候,笑里藏刀的亨利二世出现了,他对外宣称坚决拥护新教皇,然后咬着教皇的耳朵说,请您特批英国的亨利王子和法国的玛格丽特公主成婚。
于是教皇毫不犹豫地宣布,王子、公主将于1160年11月举行婚礼。这时,2岁的新娘还抱着奶瓶,6岁的新郎晚上尿床的习惯还没有纠正过来。
路易七世哑巴吃黄连,只得乖乖交出维辛城堡。
1167年,埃莉诺和亨利二世的第八个孩子约翰出生,随之而来的是亨利二世和罗萨蒙德·克利福德之间的丑闻露馅儿,后知后觉的埃莉诺这才发现,原来丈夫的心已为了这个女人飞远了。她有些绝望,多年的隐忍突然爆发了。
埃莉诺开始收拾自己的金银细软,还有一切在英格兰的可动产,准备撤回到自己的领地去。在这一年的圣诞节晚宴上,埃莉诺同意与亨利二世分居。这时的亨利二世心思全部在情人罗萨蒙德身上,因此并没有阻止妻子的行为。两人曾经炙热的爱情在这一天彻底落下了帷幕……
埃莉诺带着几个儿子回到了普瓦提埃。关于她在这里的生活,我们很难找到相关的资料,但可以知道的是,在英格兰的亨利二世一面努力巩固着自己辽阔的疆土,一面纠缠着埃莉诺,希望控制她祖传的遗产,也就是阿奎丹和普瓦提埃的宫廷。
导致两人关系真正破裂的是发生在1170年的一件事,这一年,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特重返英格兰,他一开始就很不赞成亨利二世早早加冕长子小亨利为王的举动,于是便叫嚣着要惩罚那些去参加加冕仪式的贵族。暴怒的亨利二世抱怨道:“难道就没有人能够阻止这个多管闲事的教士吗?”话音刚落,他麾下的四名骑士就冲了出去,瞬间斩杀贝克特于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台阶上。
这件事情让欧洲很多人又惊恐又厌恶,其中就包括埃莉诺。她公开表示了对这一行为的谴责,也让亨利二世对她最后的情分消失殆尽。
1173年3月,不满父亲偏袒小儿子的小亨利、理查和杰弗里联合起来,发动了一场针对父亲的小叛乱,但很快被亨利二世摆平。接着,颓然而归的孩子们又惊恐地发现母亲不见了。
1171年,亨利二世率领大军到达沃特福德,宣布沃特福德和都柏林为皇家领地。之后,国王巡视了整个爱尔兰岛,并获教皇加冕为爱尔兰王。
原来,亨利二世将儿子们造反这件事情归咎到了埃莉诺的身上,在埃莉诺跟着儿子们去英格兰的途中,他就命人将埃莉诺绑架了,并秘密将她控制起来。
之后的岁月,亨利二世一直在和儿子们打打闹闹,且成功地让儿子们都找不到母亲究竟在哪里。自始至终,他都害怕埃莉诺会教坏儿子们,却不知道自己的决策失误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没有了埃莉诺的干涉,亨利二世和情妇罗萨蒙德的感情发展得很顺利,在罗萨蒙德为亨利二世生下孩子之后,他甚至动了要和埃莉诺离婚的念头,但当埃莉诺于1175年真的和他提出离婚的时候,他又犹豫了。狡猾的亨利二世让埃莉诺出任丰特罗皇家修道院院长,安守清贫,将所拥有的一切全部交由自己来处理,这样便答应恢复她的名誉和自由。但聪明的埃莉诺才不上这个当,她的万贯家财和辽阔疆土当初既没有便宜了法王,现在也不会白白送给英王。
一心只想着扩张疆土的亨利二世从未意识到自己拥有的这片广袤富庶的土地反而成了他的麻烦,几个儿子争权夺利,让他的后半生始终处于麻烦之中。为了给最疼爱的小儿子留块土地,他和其他几个儿子都撕破了脸。
1183年6月,亨利二世的继承人小亨利死于逃亡中染上的痢疾,临死前,他向父亲表示了忏悔,并且请求父亲还母亲以自由。可是亨利二世只是差人去给埃莉诺带了消息,并没有释放她的意思。
三年后,他的另一个儿子杰弗里也意外地在赛马比赛中身亡。
这一下,唯剩下埃莉诺最疼爱的儿子理查来享受兄弟们的封地了。但老国王亨利二世可不这么认为,他心想空出来的土地应该轮到他中意的小儿子了吧。
强大的安茹帝国在亨利二世手中却是怎么分也分不匀,理查根本不打算给父亲这个面子,他认为自己的顺序继承理所当然,也无须如父亲要求的那样用自己原来的封地阿奎丹去交换。
气急败坏的亨利二世看道理讲不通,直接带着小儿子约翰动手去抢,但他已经老了,再不复当年收复英格兰的英姿,很快就在理查面前败下阵来。无奈的老国王只得在1189年7月接受了一个很不体面的和平协定,即承认理查为安茹帝国的继承人。
亨利二世争不动也斗不动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就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吧,他只想静静地待在他的宫殿中颐养天年。但最致命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当手下将理查带来的叛党名单呈上来时,他竟然在上面看到了小儿子约翰的名字。原来这个儿子见自己已经不行了,立刻掉转矛头,暗中和一心想要报复自己的法王菲利普勾结,这一场战斗无论输赢,约翰都能从中渔利。
亨利二世倾尽后半生的力量,只是想给约翰争一块地,可是约翰是怎样对待他的呢?这个扶不起的阿斗不但没有任何征战和治理王国的能力,就连最起码的良心也没有。亨利二世心如刀绞,这也加快了他的死亡。
1189年7月6日,亨利二世去世了,临终前,他让宫廷画师画了一幅寓意深远的画:四只雏鹰正在围攻一只母鹰,其中最小的一只居然踩在母鹰的肩头,利喙对准母鹰的眼睛!这便是他一生最惨痛的教训,痴心父母却未遇孝顺子孙。
亨利二世一死,理查顺利继位,新国王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快马加鞭地释放自己的母亲。埃莉诺这个两朝为后的女人在被囚禁16年后终于重见天日,此后她将以王太后的身份执掌整个安茹王国,且作为最强大的后盾支持着这位金雀花王朝的新国王的一系列东征之举。
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英王爱德华二世
1327年,素有“法兰西母狼”之称的英格兰王后伊莎贝拉逼迫自己的丈夫爱德华二世将王位传给儿子爱德华三世之后,将众叛亲离的爱德华二世关进了大牢。可是对丈夫恨之入骨的她还是不甘心,遂采用了极其残忍的方式处置了丈夫,那就是将一根烧红的铁条活生生插入爱德华二世的肛门里,据说这位前国王的惨叫声在几里之外都能听到,令人闻之不禁毛骨悚然,因此爱德华二世也得了一个不雅的称号叫作“被爆菊者”。究竟是怎样的仇恨使得夫妻相残至此呢?
世间之事有因必有果,要了解爱德华二世为何落得如此悲惨的死状,还得从他的出生开始说起。
爱德华二世可谓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虽然他是父亲和母亲的第十五个孩子,但鉴于老来得子且春风得意,爱德华二世刚刚落地,老父亲爱德华一世就赐予了他威尔士亲王的称号,可以说这样的起点是非常高的。
但爱德华二世也是金雀花王朝历代国王中的一朵奇葩,这一脉马背上的民族到了他这里遗传基因似乎完全发生了变异,他没有半点儿骁勇善战的气质,反而喜欢摆弄些花花草草。更可怜的是,他的名号夹在了两位同名的大英雄之间(父亲爱德华一世和儿子爱德华三世),更是将他的懦弱渺小衬托到了极致,以至于很多人都怀疑这个孩子是被调包的,根本没有金雀花王者的血脉。
但从外形上来看,爱德华二世还是继承了父亲爱德华一世的优点,高大英俊,满头金发。因此猜测归猜测,我们还得回到正轨上来。
自古美男子似乎都有些怪癖,这一点在爱德华二世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有一个发小儿叫皮尔斯·加夫斯通,两人好得穿一条裤子。儿时小男孩光着屁股一起淘气那是纯真的友情,没有谁会觉得奇怪,但越到后来情况就越不对劲儿了,在本该对异性充满好奇的年纪,爱德华二世却像没开窍似的,整天和皮尔斯亲密厮守,分开一分钟都会让他焦虑。
老国王爱德华一世看出了两人关系的不正常,找了个借口放逐了皮尔斯一家,可哭闹不止的爱德华二世吵得老国王头都痛了,只得勉强答应召回皮尔斯。为了防止这对年轻人继续朝同性恋的深渊滑去,老国王决定赶紧给儿子安排一门婚事。
爱德华一世相中的准儿媳是素有“铁国王”之称的法王菲利普四世的小女儿伊莎贝拉,这个女孩自小就很有主见,强过他的哥哥们,估计爱德华一世也是希望有这么一个强势的女人做儿媳,能管着点自己这个不争气的小儿子吧。
与伊莎贝拉的婚约似乎没有引起爱德华二世的半点儿兴趣,原本这就是一桩政治婚姻,没有什么感情基础,他无法兴奋也在情理之中。但面对另一个人时,爱德华二世也太按捺不住了,刚见到被召回的皮尔斯,就忙不迭地将他拉入宫中亲热一番,这真是气煞了老国王。不久之后,老国王将皮尔斯再次放逐。
但这一次,还没等到爱德华二世去哭哭啼啼,老父亲就死了,1307年,爱德华二世正式继位。刚刚加冕完毕,他就忙不迭地给最爱的皮尔斯加官晋爵,将康沃尔伯爵领地给了对方,这引起了朝臣的不满。
爱德华二世
1284年出生于威尔士,是爱德华一世的长子,金雀花王朝成员之一。他成长于一个缺少父爱的环境,父亲常不在身边,和母亲一起生活。1307年成为英格兰国王,1327年去世,葬于格洛斯特大教堂。
爱德华二世显然对国家大事根本不感兴趣,他整天不是琢磨着在哪里开垦一块地种点什么东西,就是张罗着去湖边划划船散散心,朝政都落在了宠臣皮尔斯手里。
第二年,爱德华二世该去娶亲了。想到自己要离开几个月,爱德华二世相当不舍,不但封皮尔斯为摄政王,还把来自法国公主的大堆陪嫁礼物都送给了皮尔斯,之后才依依不舍地启程离开。
几个月后,爱德华二世带着新婚妻子浩浩荡荡地回到了英格兰。接下来便是王后的加冕仪式,这对于一个远嫁他乡的女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子,然而庄严的仪式结束之后,伊莎贝拉却被孤零零地送进了王宫寝殿,苦等一晚也不见英俊的丈夫捎来只言片语。王后当然不知道此刻她的丈夫正窝在皮尔斯的房间里你侬我侬地说着情话呢。
从来到英格兰的那一天开始,伊莎贝拉的苦果和愤恨同时埋下了。
老国王爱德华一世死之前曾经让儿子立誓,要抱着自己的骨灰带领士兵们冲在最前线,直到最后一个顽固的苏格兰人投降。爱德华二世显然没有这样的大将风范,但他又不敢违拗父亲的遗言,只得草草率领军队越过边界,也不知道这仗准备怎么打。但傻人有傻福,对方陷入内战,根本没精力应付他,爱德华二世借机返回伦敦享乐去了。
回到伦敦的爱德华二世非但不好好治理国家,反而交了一大帮狐朋狗友。当然这位国王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非常讲义气,他的朋友当中不乏鸡鸣狗盗之辈,但他却希望借助自己国王的力量去帮助大家。看来虽然位高权重,爱德华二世却拥有不折不扣的平民心性,他一点儿也不喜欢和贵族们待在一起,连国王的天然顾问——伯爵们,也是能不见就不见。
这样对爱德华二世来说可不是件好事情,要知道在那个军队私有的年代,国王是没有力量和众伯爵对抗的,虽然伯爵之间也不可能完全联合起来,但国王的淡漠势必会让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向国王施压。
最可气的是爱德华二世那位著名的“基友”皮尔斯,这位早已位高权重、一手遮天的小白脸却不是个有内涵的人,这点荣耀让他膨胀得快要飞天了,他自己目中无人不说,还不断怂恿原本还有谦逊品质的爱德华二世也变得目中无人。对于爱德华二世和贵族之间越来越深的矛盾,他也没有做出任何消除的努力,反而时常趾高气扬地嘲讽贵族们,给他们取绰号,肆意炫耀自己拥有的宠信。
贵族们终于发怒了,他们集体向爱德华二世施压,让爱德华二世即刻流放那个扰乱朝纲的佞臣。爱德华二世毕竟不是傻子,他也知道惹恼了贵族们的下场并不乐观,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先稳住贵族们,同意削弱王室特权,然后用不同的利益诱惑贵族们,使好不容易集结起来的贵族利益集团分崩离析。
爱德华二世的计划完美无缺,而他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保住皮尔斯。可惜满脑子都是豆腐渣的皮尔斯并不懂国王的苦心,他以为贵族们最终无法向他下手是因为自己在国王面前始终炙手可热,因而更加傲慢起来。这一下,厄运势不可当地到来了。
被分裂的贵族们再度联合起来,不知道如何成立了一个叫作贵族制定法律者的委员会,强迫爱德华二世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是永久放逐皮尔斯。但爱德华二世显然不舍,在表面履行了两个多月之后,就秘密召回了皮尔斯。
再度侥幸逃生的皮尔斯依然不知收敛,他在圣诞节时大模大样地出现在温莎城堡的宴会上,并且羞辱了某位贵族。这下子贵族群体炸开了锅,他们决定先斩后奏,在宴会结束后就抓捕了皮尔斯,虽然答应给他申诉的机会,但义愤填膺的贵族们还是将他斩杀了。
爱德华二世听闻皮尔斯的死讯很是伤心,由于贵族们未及通报,爱德华二世反而将皮尔斯歌颂成一个被谋杀的烈士,赢得了民心,大大打击了贵族势力,这也是爱德华二世在位期间地位最强盛的时期。
皮尔斯死后,爱德华二世似乎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是个有妻子的人,何况男宠再好,终究无法生出儿子,于是他回到伊莎贝拉身边,过了几年正常人的生活。
独守空房很久的伊莎贝拉总算久旱逢甘露,肚子非常争气,接二连三地给爱德华二世生了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可谓满堂彩。
这期间发生了很多大事撼动了王权的稳固性。首先便是兰开斯特家族的迅速崛起,首领托马斯每天想着的就是架空国王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在苏格兰形势已经恶化,爱德华二世召唤伯爵共同发兵出征的时候,托马斯联合其他三个伯爵拒绝了爱德华二世。
这样一来,情况就更加糟糕了,爱德华二世并不是什么打仗的料,脑子里也没有什么战略战术,尽管以多对少且装备精良,但由于他的指挥太不得当,最后大败,伤亡惨重。据史料记载,在这场战役中,英军损失达到1万人,是英格兰700年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而这场战争也使得苏格兰彻底实现独立,爱德华二世那叱咤风云的老爹前些年的努力就此全部付诸流水了。
战败归来后,爱德华二世彻底颓废,而从1314年起的三年,也是英格兰天灾人祸同至、糟糕到极致的三年。
兰开斯特家族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爱德华二世干脆放弃了装模作样的统治,彻底沦为该家族的傀儡。这时候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也同时发生,一面是王权的垮台,一面是天怒人怨、民声鼎沸,兰开斯特家族那野心勃勃的首领托马斯却毫无招架之力,任凭各方面事态恶性循环地发展下去。
1318年,英国终于慢慢从三年自然灾害的阴霾中走了出来,由于中间派的劝和,国王和兰开斯特家族之间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和解,国王名义上可以处理国家事务了,但做一切决定都需要通过一个咨委会的审核。这时候,一对父子入住宫中,再次从侧面巩固了国王的地位,但却将英国拖向了更可怕的深渊。这对父子是边界地区的封地主,姓狄斯彭塞。父子俩同样有着俊美的面容,与多年前的皮尔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重要的是他们的野心和破坏力都要大大强于皮尔斯。
在狄斯彭塞父子的大力支持下,爱德华二世摆脱了贵族们的绝对控制。为了感激这对父子,爱德华二世给了他们更多的封地和赏赐,同时这两人也成了爱德华二世卧房中的座上宾。这一举动当然引起了贵族们的极大不满,而爱德华二世似乎也一改往日的懦弱,准备一举将束缚在自己头上的贵族势力铲除,双方的关系再度势如水火。
但这次,日趋骄纵的贵族们都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很难抱团对抗国王,野心强于能力的托马斯首先被砍了头,贵族势力迅速崩溃。新仇旧恨,爱德华二世这次是一并清算了。连爱德华二世自己也以为好日子即将来临,然而一股藏在暗处的力量却以绝地反扑之势,为爱德华二世的统治画上了句号。
这股力量便来自那头“法兰西母狼”伊莎贝拉。
早在皮尔斯时代,我们的王后伊莎贝拉就备受屈辱。想想吧,堂堂英格兰王后却是一个被架空的花瓶,而国王对男性情人的袒护人尽皆知,她的肩膀上承载了多么大的压力可想而知。好不容易消停几年,过上了正常的夫妻生活,但随着狄斯彭塞父子的到来,情况又变得难以收拾了。
伊莎贝拉说不上有多爱自己的丈夫,一场政治婚姻,倘若双方都能够安安稳稳地过日子,生儿育女延续家族荣光,婚姻中有一些小矛盾、小插曲也是可以忍受的。但爱德华二世太过分,过分到连他的儿子爱德华三世都看不下去了。
其间还有一件事情让伊莎贝拉从此对爱德华二世恨之入骨。据说在一次夫妻共同出征苏格兰的过程中,英军遭到了突袭,爱德华二世居然丢下妻子独自逃命。历尽艰难回到国内的伊莎贝拉本想在丈夫那里寻求一点儿安慰,推开门却看见国王搂着自己的宠臣已然喝得晕晕乎乎,脸上那个高兴劲儿就像根本没做过什么抛妻逃命的不仁不义的事情似的。
愤怒的伊莎贝拉和爱德华二世大吵了一架,谁知爱德华二世非但没感到内疚,反而没收了妻子的财产,每天只给一个英镑维持生计。这对于一位王后来说真是莫大的羞辱。
伊莎贝拉因此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爱德华二世和那对佞臣父子受到惩罚。
1322年,这一年对于伊莎贝拉来说是个好年头。故土法国的政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位几度易主之后来到了查理四世手中,这位漂亮的查理却是个低智商儿童,完全无力主宰国家,于是弄权者肆意妄为,再度挑起了英法之间的战争。这时候有人提议伊莎贝拉是法王的亲妹妹,由她出面去调停两国的关系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爱德华二世和狄斯彭塞父子也觉得这个建议很不错,于是伊莎贝拉就如飞出笼子的小鸟一般,带着大堆金银细软回到了法国。
这时候,“法兰西母狼”终于开始露出她精明能干、杀伐决断的真实面目。
伊莎贝拉在法国宫廷集结了一大批被爱德华二世流放的人,不停地给大家洗脑,增添他们对英格兰的仇恨,以便怂恿他们杀到英格兰去报复。这期间,伊莎贝拉和一个叫罗杰·莫尔蒂默的流放者搞到了一起。
位于格洛斯特大教堂中的爱德华二世墓
这个罗杰本来是边界地区的一个大地主,被爱德华打败以后抓到伦敦塔关了起来。不久,一个意外的契机让罗杰逃离了伦敦塔。他逃到法国,混迹宫廷,寻求反扑的机会。如此看来,伊莎贝拉正是他可以仰仗的人,因此不管出于真心或是假意,只要伊莎贝拉发出暗示,罗杰是一定会响应的。
对于攻击英格兰这个主意,原本查理四世是十分赞成的,但是这位有着极正统观念的国王却接受不了妹妹和罗杰的私情。这对男女要干什么啊?联合起来谋杀亲夫?他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在查理四世的重压之下,伊莎贝拉主动离开了宫廷,但她策划的行动并未因此停止,因为她找到了另一个支持者——表妹埃诺一家。
伊莎贝拉搬到了表妹家住。这时候,儿子爱德华王子代表父亲来到阿奎丹履行名义上的效忠仪式,顺道看望母亲。伊莎贝拉便强行留住儿子,希望儿子能成为自己最大的支持者和依靠。
为了巩固合作的基础,伊莎贝拉宣布儿子爱德华和妹夫埃诺伯爵家的女儿菲尔帕联姻,为此换来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雇佣军。
1326年12月,伊莎贝拉带着儿子和情夫罗杰浩浩荡荡地朝英格兰进军了。他们先在萨福克登陆。也许大家都厌倦了佞臣祸国的英格兰,对于叛军的到来都睁只眼闭只眼,伊莎贝拉的军队出奇顺利地进入了英格兰。
之后,伊莎贝拉迅速和各路贵族势力聚首,用自己的魄力说服了那些还在摇摆的人,最后几乎所有王室成员都造反了。
收到消息的爱德华二世惊慌不已,他命老狄斯彭塞镇守布里斯托尔城堡,自己则火急火燎地去招募军队,但哪里还有什么军队可招募呢?
布里斯托尔城堡这边,守城的军士早就不想干了,他们决定投降,绑了老狄斯彭塞交给叛军表示忠诚。这时候,国王下落不明,兰开斯特伯爵趁机提议,应该让爱德华王子来暂代王权。
这时候的爱德华王子刚刚14岁,自幼见惯了父亲宠爱男人、凌辱母亲的场面,自然要早熟得多,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下令砍了老狄斯彭塞这颗祸国殃民的脑袋。
不久之后,从一个偏远的地方传来了国王爱德华二世的消息,原来去募军的他躲到了一座修道院中,却被人发现了。爱德华王子下令将国王就地监禁,而小狄斯彭塞则被押回布里斯托尔城堡。
看来引得民声沸腾、天怒人怨的小狄斯彭塞已不是简单地砍了他的头就能让大家泄愤的了,最终他被判处了英格兰版的凌迟:将他身上的肉一块块割下来,然后开膛破肚,掏出五脏六腑扔到火里烧掉,最后尸身分成四块,分别送到英格兰的四大城市示众,脑袋则悬挂在伦敦桥头,让每个人都知道妖媚惑主的下场。
行刑时,几乎所有伦敦城里的百姓都来做观众,伴随着小狄斯彭塞痛苦尖叫声的是万民的欢呼声。这场面真是惊险刺激,据说王后伊莎贝拉紧紧拉着情人的手,没有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然后她偏着头对情人说:“我真是遗憾爱德华没有在这里,该让他亲自看看这个场面。”
随着狄斯彭塞父子的死去,一切都应该尘埃落定了,可这时年轻的爱德华王子却站出来表示,如果不是自己父亲亲自同意,他坚决不做这个国王。他小小年纪便已经明白处理此事,差之毫厘便谬以千里,要么是名正言顺,要么就是篡位。
于是,奥尔顿主教带着几位元老贵族来到了关押爱德华二世的城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国王让贤。最后,奥尔顿主教道出了玄机:“如果您不愿让贤,百姓照样会在全国的公侯中选出一位呼声高的人来当国王!”而爱德华二世清楚地知道,这个人肯定会是伊莎贝拉的情人罗杰……于是昏庸一世的爱德华二世终于清醒了一次,他颤抖着交出了王冠、折断了权杖,这意味着一个朝代彻底结束了。
但围绕在伊莎贝拉身上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儿子爱德华三世继位之后,朝中大权实际上掌握在罗杰手里,这位昔日温柔的情人渐渐显露出贪婪暴戾的本性,不容任何人反对他,也因此渐失民心。
越发成熟的爱德华三世更不愿做罗杰的傀儡,于是在一个深夜,爱德华三世召集了一帮年轻的骑士,通过一条密道闯入了母亲和罗杰的城堡里。
生命中最爱的两个男人拔剑相向,伊莎贝拉哭倒在地,她祈求儿子放过罗杰,不但因为罗杰帮助爱德华三世顺利登基,还因为她已经怀了罗杰的孩子……
这一消息更是激怒了爱德华三世,他为母亲的行为感到不齿,也因此而万般难堪,他亲自逮捕了罗杰,将其再度关进了伦敦塔。
几天后,罗杰被判处绞刑,像当年的小狄斯彭塞一样,他的囚车所过之处,传来的都是咒骂的声音,而他遍寻人群,却找不到与自己生死相依很多年的伊莎贝拉。
随着颈椎碎裂的声音,暴戾的罗杰终于离开了人世,伴随他的还有伊莎贝拉腹中的孩子。因为焦虑过度,40岁的伊莎贝拉流产了,当年气宇轩昂的“法兰西母狼”现在看起来就是一个衰老的妇人。
这时候,伊莎贝拉曾经最引以为傲的儿子、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走到她身边,恭敬地邀请她一起欢度即将到来的圣诞节。
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也许人们永远无法忘记,在19世纪下半叶,奢华之都维也纳有一位英俊的帝王统治着欧洲第二大帝国。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嫡系传人,一个响当当的贵族;他年少聪明,精通8种语言;他勤奋自律,每天用冷水洗澡,虔诚祷告且工作12小时以上。这样一位无可挑剔的君王却是悲剧的累加者,他的儿子年纪轻轻就选择了自杀,他的弟弟被人枪杀,选定的王位继承人也没逃过被谋杀的命运,最后,连他最爱的妻子都死在了意大利人的刀下。愤怒的君王发动了报复性的战争,置百万人的性命于不顾,最终使得自己庞大的王国摇摇欲坠……他的名字叫作弗朗茨·约瑟夫,而他有一位美丽的皇后,叫茜茜公主。
约瑟夫的母亲索菲是一位强势且懂权宜的女性,当华丽的王位摆在面前的时候,本来她完全可以让身体羸弱且智商有问题的丈夫继位,然后自己幕后操纵,独揽大权,但她依然正直地选择了让自己的儿子约瑟夫登基。
1848年12月,18岁的约瑟夫正式成为奥地利皇帝,他也是强大的奥匈帝国最年轻的帝王。这位年轻有为的才俊在继位之初就平定了一些贵族的叛乱,初步奠定了自己的皇帝权威。
茜茜公主
这位巴伐利亚公主、奥地利皇后特立独行,性格倔强,但情感脆弱,她一直拒绝扮演传统的妻子、皇后和女王的角色。
这个时候,母亲开始着手为约瑟夫操办婚事了。皇家的婚姻永远无法挣脱政治的束缚,作为皇太后的索菲也只能从政治利益出发来考虑儿子的婚事,她试图通过某一桩联姻来重新夺回奥地利被普鲁士夺走的权威。
可惜索菲尝试的两次联姻都失败了,她不得不把眼光放得远一些、要求放得低一些,最后选中了巴伐利亚公爵家的大女儿海伦娜。
相亲的那天,索菲和约瑟夫端坐在房中,海伦娜则被打扮得端庄娴静引荐给约瑟夫。正是需要这对男女互生爱慕的时刻,一个头上扎着小辫,身着普通连衣裙的小女孩冒冒失失地跑进了房中,她银铃般的笑声顿时打破了有些庄严凝重的相亲气氛,童稚的语言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约瑟夫完全被她吸引了,目光停留在这个小女孩身上,久久没有离开,甚至忘记了眼前他本该相中的海伦娜。
这个小女孩就是15岁的茜茜公主。
约瑟夫走上前去,把手中的鲜花递给茜茜,可茜茜完全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母亲和姨母一个劲儿地在旁边问道:“茜茜,你爱他吗?”
爱?对于一个年仅15岁的小女孩来说,爱为何物?但即便不懂,她也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在懵懂中顺应自己完全搞不懂来龙去脉的婚姻。
在奥地利皇太后索菲的眼里,无论是海伦娜还是茜茜都不要紧,只要她是巴伐利亚的公主就够了。这时候的茜茜在她眼里只是个可爱的小女孩,迷人,单纯,但也有一个最难以忍受的缺点,就是茜茜长着一口黄牙。所以我们现今能看到的茜茜公主传世的照片或画像当中,没有任何一张是微笑露齿的。
不过和巨大的政治利益比起来,牙齿黄这样的缺陷就显得微不足道了。1854年4月24日,哈布斯堡王朝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盛装的茜茜公主在一片欢呼声中乘坐着豪华的大船沿多瑙河顺流而下,直达维也纳,等在那里的是她的夫婿、奥匈帝国的主人,这段婚姻也成了她多舛命运的开端。
时年茜茜只有16岁,身高到了160厘米,在巴伐利亚自由浪漫的氛围中长大的她是如此不谙世事,只是约瑟夫的一束属意的鲜花,她就从此嫁入深宫,成为一国之后。烦琐的社交礼仪束缚着她,各种尔虞我诈不断在身边上演,大多数人对她说着言不由衷的话,但私底下,连侍女都看不起她,因为她太小了,单纯得近乎笨拙,根本不知道利用皇后的威仪去培植自己的势力。
而此刻的约瑟夫在做什么呢?除了认真甚至一丝不苟地治理国家之外,他也在静静地等待着自己的妻子长大,用一种沉静且浩瀚的爱在静默等待。他给不了茜茜手牵手的爱情,甚至花前月下的浪漫都没有,因为他是这个国家最高级别的公务员,他对国家要忠诚,要奉献,而对自己的妻子,他只能等,并且期盼着这个自己一见倾心的女人能慢慢成熟起来,理解他,和他一起共历风雨。
可悲的是,茜茜即便意识到了丈夫是爱自己的,却无法用同样的爱去回报丈夫,更不要说和他一般一丝不苟地面对国家大事了。丈夫的不苟言笑和苦行僧般的生活习惯让她拼命想逃。
最让茜茜感到压抑的还不是沉闷的宫廷气氛,而是婆媳关系。茜茜嫁给约瑟夫的第二年,便生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谁知道孩子刚出生,就被婆婆抱走了。皇太后索菲认为茜茜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甚至拒绝让她们骨肉相见。这样的残酷分离无疑给第一次做母亲的茜茜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当茜茜的儿子、奥匈帝国的王位继承人鲁道夫王子再度像前两个孩子一样被婆婆抱走之后,茜茜生病了,她持续发烧、恶心,吃不下东西,无端梦魇,命运用残酷的大手扼住了她的咽喉,让她感到窒息……
这一切,约瑟夫都看在眼里,但这个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祖宗的男子,这个对自己严苛、对臣民关怀备至的国王,却无法调节好自己的母亲和妻子的关系,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不去看就当作不存在。
在这样的煎熬中,7年过去了,茜茜彻底成熟起来,她的身高从160厘米长到了172厘米,几乎和约瑟夫一样高了;她生了三个孩子,以皇后的名誉进行了一些正式的出访;她亲临前线目睹了一场血淋淋的战争;她学着照顾伤员,为自己丈夫所支持的体制辩驳,但无人愿意听她的;她和婆婆的关系始终恶劣,丈夫却让她心不在焉,终于,她决定不再将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
这时候,茜茜骨子里流淌着的巴伐利亚的疯狂因子逐渐显露出来,要知道茜茜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喜欢诗歌和乐器,喜欢自由,他追逐女人,炫耀骑术,无视贵族政治,放浪形骸,毫无家庭观念,而且非常欣赏犹太人,被称为“奢华的无产者”。而他的女儿茜茜似乎也遗传了其中一些特性。
受不了宫廷严苛束缚的茜茜开始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反抗,她拒绝一切和皇后有关的事物,从不接见朝臣,对于国家大事不听不看不管,所有精力只集中在自己身上。为了使自己更加美丽,她每天坚持健身,用最昂贵的方法来护理头发;为了保持体重,她甚至一整天都不吃一点儿东西。她每天沉溺于各种奢华的舞会,刻意让自己在舞蹈和音乐中消耗精力。
吃得太少,又消耗太多,再加上精神一度抑郁,茜茜终于病了,她患上了“奔马痨”(一种恶化速度极快的肺结核)。医生建议她离开现在的环境,去海岛上晒晒太阳。
随后的两年,茜茜不断地在希腊的岛屿和那些有温泉的城市辗转,她享受着这个世界美好的东西,选择性地遗忘命运对她造成的压迫,终于从死神手中挣脱了出来。
二度为人,茜茜决定要努力为自己而活。在她返回维也纳的那天,奥地利人民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1.4万名运动员手持火炬为她开道,10个管弦乐队为她奏响了欢乐的乐曲,她就此与约瑟夫达成协议,要拥有管教孩子、挑选自己的宫廷命妇以及自由的权力。
对于这些,约瑟夫通通选择了同意。也许在约瑟夫的意识里,真正的爱就是毫无保留的纵容吧,尽我所能给你想要的一切。
可是这种纵容并没有让茜茜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爱,相反,一些绯闻却传到了约瑟夫的耳朵里。
在匈牙利游玩的过程中,茜茜认识了在她一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男人——安德拉希伯爵。
这位伯爵参与了1848年反抗奥地利统治的斗争,革命失败之后,伯爵遭到了通缉,为了活命,他只得逃出匈牙利,直到10年后才得到大赦,重返故土。风流倜傥的安德拉希伯爵即便成了一个死刑犯,也依然备受女人喜爱,人们称他为“英俊的绞刑犯”。
但伯爵的迷人并不只是肤浅的外表,事实上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懂得一切流行的事物并且颇具内涵,谈吐散发着迷人的气质。在他的眼中,茜茜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后,而是一个被命运扼住喉咙的可怜女人,这个女人身上同时又散发出一种追求自由、尊崇内心热爱的诚挚魅力,他爱茜茜,如同茜茜爱他,只是这两个人并没有夫唱妇随的缘分,只能将情愫藏在心底。
无数史料证明,茜茜并没有真正地背叛约瑟夫,安德拉希伯爵对她而言只是一个精神上的恋人,她可以在这里找到安全,找到无须伪装自己的理由。
可是流言蜚语的存在从来不是为了给人清白,而是努力把水搅浑的始作俑者。无数不堪入耳的话传到了约瑟夫耳朵里,但这位深爱着妻子的国王只是淡淡地摇摇头,一句“我不信”便堵住了悠悠众口。他始终这样沉静地等待着,即便茜茜的心已经不在,或者从来不在他的身上,他还是宁愿用一生去偿还当初那简单迈出的一小步。
对于茜茜而言,爱上了安德拉希伯爵,她也爱屋及乌地更加关注匈牙利的命运。1866年,约瑟夫在面对铁血宰相俾斯麦时,终于意识到应该去调和与匈牙利的关系了。这一想法正中茜茜心思,于是在茜茜的斡旋下,安德拉希伯爵和约瑟夫面对面地坐到了谈判桌前,而夹在中间的,正是这个令他们彼此敌视却又共同珍惜的女人——茜茜。
1867年,根据奥地利和匈牙利统治者之间的协议,奥地利同意匈牙利自治,并且成立了奥匈帝国,匈牙利人民选择了茜茜成为他们的女王,她受到了匈牙利人的尊敬和崇拜。
原本可以在匈牙利生活的茜茜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了奥地利,因为她想对自己从未养育过的孩子做出补偿。她给约瑟夫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两个女人当中做出选择,要么继续纵容母亲的蛮横,失去妻子;要么和母亲摊牌,为妻子争取应得的利益。
最终,约瑟夫选择了妻子,他态度强硬地把孩子全部争取回茜茜身边。只可惜这样的强硬已经太迟了,他们的独生子鲁道夫看见他们,犹如见到了陌生人。长期的孤独恐惧让鲁道夫严重抑郁,他不会也不愿与人沟通,消沉自闭,无论父母怎么努力,都无法再打开他心灵的窗户。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这位哈布斯堡王朝继承人肩膀上的担子很重,加上从小受到严肃的宫廷教育,使得他将生活的重心放在政务上,无暇顾及妻子的感受。久而久之,两人的感情就疏远了。
1889年1月的一天,鲁道夫躲进了维也纳的森林里,他先是枪杀了应约而来的年轻情人,然后开枪自杀。而就在前一天,父亲约瑟夫刚刚宣布立鲁道夫为王储。
这成了皇家的一宗无法掩盖的丑闻,更让约瑟夫感到寒心的是,儿子在死之前给母亲和几个密友都写了遗书,唯独没有给他这个父亲留下只言片语,他痛惜儿子,更无法理解这份绝情。
听闻儿子惨死消息的茜茜并没有赶到出事地点,只是在王子下葬的时候,才有人听到她悲凉且痛苦的叹息。儿子的死让茜茜几近绝望,随后安德拉希伯爵的离世终于让她心如死灰,奥匈帝国曾经的第一美人而今只剩下一个日渐衰老的躯体,如同行尸走肉。
为了逃离伤心地,茜茜选择了到各地游历,她不知道哪里是终点,也不想为下一步计划什么,每年,她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天同约瑟夫待在一起。而约瑟夫呢,为了支持茜茜奢华的旅行,他将自己2/3的庞大财产都划归为茜茜的开销,每天给茜茜写一封信诉说自己的思念,希望妻子能够早日回家。
然而残忍的茜茜只是回复他:“如果您硬要让我回到奥地利,就请您为我建造一座全欧洲最奢华的疯人院吧……”
或许茜茜到死都不能明白丈夫如海般宽大的深情厚爱,也或者她其实明白,只是无法说服自己去接受命运的左右。如果给她一个机会,她会不会回到痴痴等待了她四十多年的丈夫身边呢?
可惜这个问题永远也没有人能回答。1898年9月10日中午,茜茜准备乘船离开日内瓦,她如常装扮,带着仆人走向码头,谁也不会想到这时候死神正向她逼近。一名想“一鸣惊人”的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将目标定在了奥匈帝国皇后身上,一把尖锐的锥子冷不防就这样扎入了茜茜的胸膛。
听闻茜茜的死讯,约瑟夫没有痛哭流涕,他只是几近绝望地说出了一句话:“你们也许不知道,我有多么爱她。”
20年后,孤独的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走完了自己82年的人生,随着他的离世,长达700年的哈布斯堡王朝也烟消云散。
在约瑟夫的遗物中,人们发现了两样东西:一束属于茜茜的头发和一幅名叫“Angle Sissi”的油画。是的,在写给茜茜的信中,约瑟夫就是这么称呼她的:茜茜天使。
在茜茜拼命逃离的无数个夜晚,约瑟夫就是这样面对着油画和一束头发发呆的,尽管妻子并不爱他,但约瑟夫还是倾尽所能地捍卫了这段婚姻,近似绝望地默默守护着那个内心脆弱的女人。
无数个日子里,茜茜浪迹在天涯海角,尽管她知道丈夫爱着她,在等待着她,但她无力说服自己去做一个婚姻和国家的傀儡,她选择了背叛,一个背叛者带着行囊,绝望地远走。
终于,一切都结束了,现实远不如《罗马假日》里那般美好动人,茜茜被葬在维也纳人民公园一个僻静的角落,生前想要脱离皇室的愿望终于在死后得以实现。
后世的人为约瑟夫铸了铜像,那张脸上饱经沧桑,写满了一位君王倾其所能也无法支撑一个帝国的无奈,写满了一个丈夫用尽全力也无法挽留妻子的悲哀。
电影《茜茜公主》
《茜茜公主》是一个系列爱情影片,包括《茜茜公主》、《年轻的皇后》和《皇后的命运》,由德国和奥地利在1954~1957年间合拍,著名导演恩斯特·马利斯卡执导,罗密·施奈德出演茜茜公主,卡尔·海因茨·伯姆出演弗朗茨·约瑟夫。电影一经公映,就轰动了世界,两位演员也因此蜚声世界影坛。特别是罗密·施奈德扮演的茜茜公主气质高贵,纯真美丽,活泼开朗,那迷人的笑容征服了亿万影迷。1988年,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对该电影进行中文配音,在中国播出后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欧洲皇室绯闻大集锦
有一天,英王爱德华七世和他的情人蓝特蕊夫人在海边散步,看到海边停泊着的豪华战舰,爱德华七世有感而发地对情人说:“我在你身上花的钱足够买一艘战舰了!”
纵览欧洲皇室的婚姻,尽管都有着奢华的婚礼、昂贵的嫁娶礼物和背后庞大的帝国利益,但大部分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往往是毫无感情的两个人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踏上婚姻之路,被强扭在一起,因此一幕幕婚姻悲剧也不断上演。而与之相对应的便是那屡禁不止的婚外情,越是政治色彩浓重的婚姻当中,就越容易出现各种不忠的情况。究其原因,是政治之路太过狭隘,只能委托于婚姻和性来完成,还是性这种东西太过原始和激情,即便有婚姻也无法约束?
异性相吸是法则,但即便相吸,也有对味和不对味的区别。虽然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总是郎才女貌且最终都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但现实版的王子公主却有着诸多形态特征。
金枝玉叶的公主就如紧紧包裹的花苞,在她们不懂得也不屑于卖弄风骚的年龄,就算天生丽质,也只是像一块冰。
于是情况变成了热情似火的王子遇上了冷若冰霜的公主,无须一盆冷水,便可浇熄所有欲望,男人将这个女人打入“冷宫”后,她们存在的意义除了维系那段政治关系,便是生育了。一如拿破仑粗俗但道理十足的话:“我娶的只是她的子宫!”
正室范儿不解风情,难道男人就要压抑自己的欲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何况他们是掌权者,是整个国家的国王,天下都是他们的,何况女人!既然联姻的任务已经完成,他们当然会去追逐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
于是一个个情妇闪亮登场了,比起高贵严肃的公主、王后,这些女人少了地位的束缚,多了展现自我的渠道,故事当然要香艳得多。她们浓妆艳抹、香气宜人地朝着国王走来,搔首弄姿也是恰到好处,一颦一笑无不暗藏诱惑,只待那权力的大手一抬,她们便如性感的小野猫一般钻到男人的怀里,极尽挑逗,迅速唤起男人强大的征服欲……
任她王后羡慕嫉妒恨,任他群臣忧心忡忡,这陷在温柔乡里的国王们哪里管得了这么多,就像被下了蛊一样醉眼迷蒙,也就无怪乎有“红颜祸水”这个词了。然而所有的故事都香艳无比吗?这些皇宫中的“金丝雀”们的生活一定甘香水润吗?
※玛丽·博林
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情妇,亦是亨利八世的对手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情妇。她出身于贵族家庭,结过两次婚。
虽然欧洲皇室中的男欢女爱屡见不鲜,但在历史上,皇室对于情妇和私生子的话题始终是回避的,而且在西方,教会势力一向强大,而教会反对通奸,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皇室的婚外情事件并无多少史料可查。估计国王们即便有了情妇,也只敢悄悄地张罗,纵使那些女人们再风情万种,也只能躲在黑暗中,过着双面人的生活罢了。
但到了中世纪,英国却有一个女人“荣登史册”,理由是她太过贪得无厌,以至于连政府文件都对她的行为大书特书,为的是给后人以警诫:就算你要敲诈国王,也不带这么狠敲诈的!
这个女人的名字叫爱丽丝·派瑞丝,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情妇。爱丽丝是个眼睛里只有钱的家伙,不过她的敛财对象也的确不俗。这个女人的厉害之处不但在于她敛财的功夫,还在于她勇敢地将国王当成了玩物。
为了跻身英国大地主行列,她决心从国王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在爱德华三世生命的最后10年间,爱丽丝开始了疯狂的敛财之路。要说她的手腕,也根本算不了什么,非常低俗但灵验无比,她要求那位老迈昏庸的国王不断地给她买珠宝,而每次她都要同样款式的珠宝,然后将多余的全部变卖。
到了老国王躺在床上快死的时候,这个年轻的情妇拉着他的手,一言不发地从他手上撸下了价值连城的皇家祖传戒指。
爱德华三世死后,忍无可忍的英国议会终于开始群起攻击,查抄了爱丽丝的所有家当,结果令人咋舌,在充当国王的高级妓女的十多年间,她一共从国王那里骗到了两万多颗昂贵的珍珠,还有她变卖首饰购买的散布在17个郡的大片土地。
爱丽丝觉得这些都是她的合法所得,因此她耗尽了自己的后半生不断出庭打官司,目的就是为了追回这些款项。正因为如此,她的名字才不断出现在国库记录、议会法令等文件中。
如果说爱丽丝真的为历史做了什么贡献,那就是真实地留下了红颜如何成为祸水的经过,将欧洲皇室置身于国民的八卦口水中,也为历史学家研究王朝更替提供了史料。
在严肃刻板的英国人眼中,国王的放荡着实令人头疼且颜面尽失,但在浪漫气息浓重的法国,这样的事情却不足挂齿。
法王查理七世的情人阿格内斯·索瑞尔就同时扮演着很多角色,国王的床伴、密友以及国家的安全顾问。
在那个年代,除了教会之外,普通百姓是很少绘制画像的。艺术家的行市很高,有钱人必须贿赂他们才能留下属于自己形象的画作,如果是要把画家所绘的圣人画像神不知鬼不觉地改成自己的脸,这还要看画家们心情如何。
索瑞尔的面庞就被某位画家悄悄地安在了圣母玛利亚的身上,其中一幅现藏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博物馆。画上的索瑞尔头戴王冠,双乳对怀抱中的耶稣袒露着,然而圣婴似乎不为所动,把头偏向了另一边。
另一幅画在德国柏林国立美术馆可以见到,同样是索瑞尔脸庞的圣母像,这次是她的好朋友彻瓦利埃先生双膝跪拜,目不转睛地盯着她那裸露丰满的双乳。
试想在五百多年前,当虔诚的信徒们看到国王的情妇被绘成了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时,是何等震惊和羞辱。也许是他们在上帝面前的不断祷告起了作用,愤怒的上帝惩罚了索瑞尔,让她40岁时死于难产。临死前,她说出了一句历史名言:“污秽和丑陋的缺点在于不足为道。”
当这个女人还活生生地站在那位穿着皇袍的罗圈腿侏儒国王身边时,也不是全无作为,她鼓舞了懦弱的国王,令其士气大振地召集军队,将入侵法国领土的英国宿敌赶了出去。在她出现之前,这位国王是位失败的君王,而在她陪伴了15年溘然离世之后,君王又缩回了失败的桎梏中。悲痛欲绝的国王将红颜知己册封为女公爵,一代名情妇的葬礼可谓哀荣无限。
到了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有如一潭死水般的社会突然被注入了一些新鲜的空气,1000年来只敢崇拜冰清玉洁的圣母的人们开始窥探维纳斯性感的魅力。印刷机的发明和教廷势力的减弱都使得贵族们开始识文断字,并且能够学习和传播更多的知识。
这时候,宫廷里的八卦便成了公开的秘密,贵族们不再掩饰自己的好奇心和窥探欲,纷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的方式转述给熟悉的人知道,国王和情人们的事情也再无遮掩的余地,被千万人书写成了一册册宫廷艳情大观。比如法王路易十四的弟妹就用50年的时间写了6万封信,无一不在描述凡尔赛宫的各段艳情。
而路易十四本人也对英王查理二世被多名情妇纠缠的事情好奇至极,亲自授命驻英伦的大使:“大不列颠宫里发生的一切都要及时通报给我,尤其是那些隐私!”
民众开始学习文字也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做了铺垫,法国宫廷首度承认并接受了女人也有智商和能力的这一事实。像是一夜之间,皇家情妇们不再是令人唾弃的婚姻骚扰者,而成为众多女性艳羡和努力的目标。
在16世纪到18世纪间,皇家情妇的地位空前尊贵,甚至能够与宰相平起平坐,情妇们有了资质和审核制度,必须履行特定的公务之后才能换取头衔,当然她们也有了工资、荣耀、地位和工作任务。
这一时期,情妇不再单纯是埋首国王怀中的小野猫,她们除了要卖弄风情,讨国王的喜爱之外,还要充当心理医生,在国王不悦的时候宽慰他们,支持他们,并适当地出谋划策。除此之外,她们必须支持国家的戏剧、文学、建筑、音乐等一系列文化事业,还必须有很强的公关能力,在与外国来使谈判的时候迷倒他们。不但如此,她们还需要出席宗教仪式和捐款仪式,资助穷人,在国家危难来临之际,她们还要将自己的财物缴纳给国库……
饶是这般苛刻,仍旧有无数女人前仆后继地想要踏破宫门,成为具有皇家资质的高级情妇。在这样的条件下,也的确“培养”出了一些优秀的女人。
法王法兰斯华一世第一个开创了“官方皇家情妇”的头衔,并将这个头衔授予了自己的情妇。自此,皇家情妇成为一个不是官爵的官爵,而站在这个位置上的女人也开始有了卓尔不群的影响力。
※蓬帕杜夫人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著名情妇、社交名媛,漂亮、聪明,凭借自己的才色影响了路易十五的统治和法国的艺术。
法王亨利二世的情妇黛安·德·波蒂耶就曾经坐到了法国议会议员的位置,风光无限地参与各项国会事务,而且胆大包天地与国王一起在官方法令文件上联合署名。
情妇的公然亮相和拥有公开的身份和地位虽然怎么看都觉得荒谬,但在法国皇室却一直井然有序,不知道私底下王后和情妇们是否也斗智斗勇,但在台面上一切都还过得去。
当皇家情妇成为一种风尚,整个欧洲皇室就出现了扭曲的社会风潮,作为一个国王,要是连个皇家情妇都没有册封,是多么不入流的事情啊!这样的风气也感染了以保守著称的日耳曼王国,布兰登选候腓特烈三世就碍于形势不得不挑选了一位皇家情妇,但这位以“妻管严”著称的国王又怎么敢真的在老婆眼皮底下安插一位情妇呢?实际上他只是钦点了一名宫女,赏赐了珠宝养在宫里,却是从头至尾都没有碰过她。
与此相比,奥古斯都要幸运得多,他在1697年被拥戴为波兰国王之后,一瞬间成为两国之君。这时候他的大臣来进谏了,说国王您现在既是萨克森的国王,又是华沙的国王,手心手背都是肉,国王您可得一碗水端平了,处理其他事情是这样,在处理情妇这件事情上也是这样,如果您独宠萨克森情妇,波兰人民会不开心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两个宫廷都放置一名皇家情妇,而您就在两个宫中分别风花雪月半年,此为上上策啊。
皇家情妇地位蒸蒸日上,除了她们自己努力打拼之外,还因为有国王力挺她们。但英王查理二世显然把立皇家情妇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他在1660年登基之日同时册封了自己的情妇芭芭拉·帕默尔,仅仅几个月之后,这位情妇就诞下了一名女婴,而国王也喜笑颜开地接纳了这个私生女,并封其母亲为女伯爵。
但这位国王显然欲求不满,在整个欧洲历史上,他是少数敢于在宫廷中豢养多名情妇的“出轨高手”。他出轨的能力很强,协调能力就不怎么样了,登基几年之后,他的后宫就像一个母鸡窝一样混乱不堪,情妇们吵吵打打,争名夺利,一个个娇俏红颜在权势和利益面前被磨损得丑陋不堪。就在查理二世去世的前几天,他庞大的“母鸡军团”将他团团围住,吵闹的声音差点儿把皇宫的屋顶掀翻。
而就是这样一位国王却颇能为自己的淫荡找借口,他说:“我敬畏神,但我为了寻乐稍稍有些出轨,想来上帝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不会来为难我吧。”
当法王的情妇参与政治,而英王的情妇争夺金币的时候,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皇宫却仍旧锁在天主教教规里不得动弹,他们为了保持血统的纯净近亲通婚,但遗传基因却日渐衰败,偌大的皇宫一片刻板沉闷的气息,生活逼仄而乏味。
终于意识到这一点的西班牙皇室不愿受人耻笑,决心效仿那些敢于公然和情妇打情骂俏的国王们,开始选拔情妇。
但被规矩束缚得太久的西班牙人即便是在出轨这件事情上,也依然规矩重重,他们的情妇要从地位卑微的人群中挑选,没有任何名分和职称,也不发工资。女人们来到宫廷中如果不得宠,便要被遣散,而这些被遣散的女人命运更是悲惨,只能被送进修道院了度残生。
鉴于如此苛刻的条件,美女们避之唯恐不及,出门都要把自己弄得很丑,西班牙国王“泡妞”也成了一件难事。据说菲利普四世看上了一个小宫女,追逐着想要据为己有,谁知宫女竟然狂奔着躲回房间锁上了门,国王愤怒地命令其开门,宫女在里面哭泣着哀求道:“陛下,真的不行,因为我不想当修女。”
相比之下,邻国葡萄牙的套路就要高明一些。葡萄牙国王约翰五世干脆将里斯本的一家修道院辟为他的私人后宫,专门在里面豢养皇家情妇,而修道院院长更是“以身作则”,亲自为国王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名私生子虽然不能享有继承权,却在之后风光无限地成了大主教。
皇家情妇体制整整流行了两个世纪,终于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走向了末路,断头台的血雨腥风让这荒诞的社会有了改变,但国王们旺盛的情欲却没有丝毫压制,体制已然消弭,但情妇仍然存在,只是这美丽红颜却再无显赫的地位和奢华的排场,再度被打回了黑暗的世界,唯一的奢望就是那叱咤风云的国王能够给她们一个容身的角落罢了,想来这一时期的黑市夫人们会无比羡慕她们的前辈吧。
19世纪开始,言论自由和新闻度的开放,使得皇室丑闻一度成为报刊头条,其间配以漫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更是让国王们的昏庸淫欲成了坊间的八卦主题。为了维护皇室的尊严,国王们也不得不收敛起来,把自己诸如牲口般的欲望加以掩饰。
英王爱德华七世就做得高明得体,他总是能巧妙地让众人信服那些和他有诸多交往的女性都只是朋友而已。其实他的迷局并不复杂,就是挑选下午茶时间去拜会他的“女性朋友”。青天白日之下,当然要少了很多非议,而这个时候恰巧都是丈夫们外出公干的时候,国王光明正大地泡在朋友家,做什么姑且不论,但他一副“身正不怕影斜”的访友行为的确堵住了悠悠众口。
※沐浴的女人
这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初最具才华的艺术家弗朗索瓦·克鲁埃于1517年创作的油画,画中的裸体女性即为亨利二世的情妇狄安娜。
到了20世纪,连国王也不那么幸运了,民众对于皇室性丑闻的仇恨度不断提升,使得国王的金屋藏娇也变得困难重重,他们不但需要缩减自己的情妇用量,还得学会栽培亲信,施行侦察与反侦察,生怕被媒体抓住什么把柄而大书特书。
1936年,英王爱德华八世不得不用江山做代价来迎娶自己的情妇——有过三段婚史的美国女人辛普森夫人,而且还得在全国人民广播中公开发表声明,一时间,他便有了“伟大的情圣”的尊号。
当时,曾显赫一时的爱德华七世的情妇凯皮尔正坐在伦敦一家奢华无比的酒店中用餐,听到国王的声明后,她嗤之以鼻地说:“在我们那个年代,处理方式要高明得多。”
20世纪80年代,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旧爱的地下情摧毁了他和戴安娜王妃的“世纪童话婚姻”,而这段婚外情更是因为戴安娜的死笼罩上了永远的阴影。可笑的是,国王或王子实在对冷若冰霜又木讷至极的另一半提不起兴趣,只得转身把脸埋到情妇的酥胸之中寻求安慰已然成为经久不变的定律,到了查尔斯这里却完全被颠覆,戴安娜的雍容华贵与美貌不知道使她成了多少男人的梦中情人,查尔斯却偏偏不为所动,而情陷于年长他一岁的拥有一张“丑猎犬脸”的卡美拉身上,不屈不挠地与之出轨三十多年。
千百年来,欧洲皇室中的各类情妇可谓五花八门,而她们的功过是非也没有哪位历史学家能够完全定论,但无疑她们中的很多人都为她们所生活的年代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情妇向来是一个遭人唾弃的行业,即便是在情妇地位最高的那200年间,辉煌者毕竟是少数,而登高跌重沦为历史炮灰者才堪称众数。
纵观王朝衰败和更替的历史,又岂是一个“红颜祸水”能够概括的?在男权社会,女人的力量再强大,要撼动一个王朝,也不是凭一己之力和自身美色就能够完成的,若说女人的风情就是女人的错,那男人的蓬勃情欲又该用什么借口来掩饰?
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就曾言辞犀利地一语道破玄机:“男人,尤其是伟大的男人,放纵自己爱上不适当的女人,乃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