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时代,三大商业变革改变了传统经济中应有的思维逻辑,催生了“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也成为了在这个时代高效构建商业模式的新法则。
互联网思维就是利用互联网提高生产效率、交易效率,极致化满足用户诉求的思维模式。
具体来说,互联网思维设计的商业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点: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从用户诉求出发的“C2B模式”,要么通过用户迭代,要么通过大数据挖掘,获得用户的诉求。
简单的C2B(如号称“顾客就是上帝”)不是真正的C2B,不是互联网思维。因为,生产者无法掌握用户的真实诉求,只是基于自己的猜测或样本调研。这种猜测会出错,但真正的C2B采用的用户参与迭代和大数据分析模式却不会出错(或者说很大程度上不会出错)。
第二点:互联网思维是通过互联网上的用户需求数据调配资源,用社会化协作的“模块化价值网”打造出符合用户诉求的极致产品。
社会化协作不同于本地生产,用户需求数据越海量、越个性,越是需要调配社会化资源。所以,本地的柔性生产如Saas、模块化生产结构不是互联网思维。因为,本地资源始终有约束,不可能完全满足用户诉求,而利用互联网联合生产要素形成的社会化协作却几乎无所不能。
第三点:互联网思维是以免费或低价的终端吸纳用户、搭建平台、引发互动、获得数据,通过深耕用户个性需求获得丰厚盈利,这是一张“交叉支付网”。
在这个层面上,互联网经济中,一定有一个看起来“最无效”的交易,但正是这个“无效”的交易吸纳了数据,串起来整个交易链条。这和传统经济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交易”思维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开放性”甚至被认为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问问,为什么互联网思维要叫作“互联网思维”而不是“用户思维”、“体验思维”?因为互联网是这种商业模式的基础。如果需要用户参与产品迭代,必须要有互联网搭建的社群,确保用户之间互动和向企业反馈需求;如果要有大数据,也需要搭建互联网上的终端来吸纳用户并提取数据;有了关于用户偏好的数据,也必须通过互联网调配资源进行“社会化协作”。每一种玩法都离不开“互联网”这一基础,我们在互联网思维中常常提到的O2O,不仅仅是销售平台从线下走到线上 ,还意味着与用户的互动从线下走到线上,数据的收集从线下走到线上,生产的组织由线下走到线上。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互联网从业者在实践中感悟到的商业逻辑叫作“互联网思维”。
让我们来描述一下这样的场景。
企业面对一群最难伺候的人,不仅要制造出最好的产品,人家有可能还不愿意付钱;它们只能小心翼翼地窥视着用户,用钓鱼的心态和手段来守候,力图发现一切可以让用户付钱的机会,并用最自然的方式让用户掏腰包。
用户需求的无限柔性,倒逼出了超级柔性的生产系统,甚至是超级柔性、社会化协作的价值链。这一切,在Web 3.0、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变得可能。于是,用户再奇葩的需求也能够获得生产的供应,社会的一切生产资源都被高效地配置。
但是,消费和生产的对接又怎么会如此简单?要想对接用户,必须找到影响用户的方式。在Web 3.0带来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和它们的产品要进入用户的世界,已经不能依靠失语的“权威媒体”,而应该拼命寻找能接近目标客户的端口。除了那些新兴的自媒体,其他的产品显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这些产品本身就是一个用户偏好的“筛选器”。由此,产品已经不再简简单单是产品,而是具有了媒体属性,变成了“广告位”,既可以向用户营销,也可以向企业营销。
除此之外,即使企业通过端口接触到了用户,它们的产品也未必让用户满意,它们需要更多的情报。由此,产品不再简简单单是产品,而具有了数据捕捉的属性,变成了“余则成”,既可以向用户营销,也可以向企业营销。
所以,产品变成了信息I/O(Input/Output)的“端口”!当意在通过端口出货的企业作为第三方来“跨界”承担端口产品的成本,无数的免费商品涌向我们,有的甚至还倒给补贴。商家们卑微地向我们讪笑,搔首弄姿,只为我们的“关注”,因为,它们知道“关注”有多么的重要。有了关注,它们就能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这些“神器”来窥视我们心底的欲望,而了解了我们,它们和它们身后的第三方就能够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送上我们最需要的东西,当然,这不会再免费,也许,它们卖得更多、卖得更贵!因为,我们已经被我们多元的需求区隔在了不同的利基市场,甚至,这个利基市场里只有你自己(如果大数据挖掘得够细)。而我们,情愿为了自己的欲望一掷千金,还为买到了心头好而沾沾自喜。于是,商家笑了,我们也笑了。
传统的“土豪”是最晚知道真相的人,他们嘲笑互联网的“野蛮人”没有生产,却不知道人家玩的是社会化协作;他们嘲笑互联网的“野蛮人”赔钱赚吆喝,却不知道人家玩的是“跨界”,玩的是“卖端口”,玩的是“放长线钓大鱼”。
现在的商业已经进入了新生代。醒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