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交易变革

当消费变革发生,生产也开始变革,一端的柔性导致了另一端的柔性。但是,变化还不仅仅如此,买卖之间的线性关系好像还不是互联网经济的全部。有时,卖出价格远远低于成本,甚至还有免费,更有甚者不仅白送还有补贴,因为有第三方买单。更加复杂的交易关系让商业的逻辑变得更难看懂,即使你辛辛苦苦做出产品,产品质量最好,价格最低,你也有可能被“跨界”的产品干掉。

“跨界”造成了交易结构的变革,由两者之间的线性交易变成了两者以上的交叉交易,却使得交易更有效率,这也是互联网思维带来的神奇。这里,我用三个词来解释跨界的逻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状经济。事实上,早有先行者注意到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两大热词甚至在一段时间里频频占据媒体版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王建国教授 (2007)则是率先提出“网状经济”的人。

一、信息经济

信息经济是指信息产生收益,这里面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是说让用户关注什么,什么就将产生收益。因此,其又被称为“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21世纪初,由于Web 1.0、Web 2.0的普及,信息爆炸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那个时代,产品要脱颖而出已经需要特别的手段去吸引眼球。但是,如果说那些信息爆炸是TNT式的,那么,Web 3.0时代的信息爆炸就是“核爆”。这个时代,“关注”是如此的重要,什么是“关注”?就是用户赋予你发布信息的优先权。说得再简单点,你需要让用户主动点击你,或者把你放到让他被动接受你信息推送的地方。

Web 1.0和Web 2.0时代,你可以在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上做广告,不必向其他的产品买关注。而在Web 3.0时代,由于用户的注意力已经被核爆的信息充分分流,你就不太可能再用老办法(尽管搜索引擎仍然是个不错的办法,但也许会受到冲击)去买关注。所以,如果一个产品可以导入用户的“关注”(流量),那么,其就是一个优质端口,就能够成为另一个(以该类用户为目标人群)产品的信息载体,并依靠售卖这种“关注”来获利。

第二,是说明“情报”的重要性,如果能在用户柔性的需求中找到“应该生产什么”的答案,就能产生收益。情报的重要性一直不言而喻。在用户需求尚未柔性化的时代,信息的获取并不太难,一个简单的市场调查就能够摸清需求,甚至很多产品根本就没有市场调查,就是凭借生产者的感觉。而现在,没有情报的埋头生产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既然用户已经被一些产品“黏住”,而不同的产品“黏住”的是不同的人群,那么,寻找一个目标用户已经在接触的产品端口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只要某个产品与另一个产品的目标人群一致,且该产品端口能够吸入用户的数据,那么,这个产品就能够通过售卖“数据”来获利。

所以,互联网经济中,产品不仅是个“广告位”,还是一个“余则成” ,既要向用户推送其他付费企业的产品,又要获取用户的数据,并向其他的付费企业出售。换句话说,企业的产品变成了一个“I/O(信息输入和输出)终端”。Web 3.0时代,很大一部分产品都是“屏幕化”的(如社交、功能性APP),即使线下产品,也可以通过上线实现“屏幕化”。屏幕就是一个I/O的优质端口:一方面,这使产品开始媒体化,形成了一种反复挖掘注意力的可能,能够输出广告信息;另一方面,这强化了产品对于数据的吸附能力,能够吸入用户的信息,例如,一个餐馆如果用淘宝开店,可以有效地导入用户数据(个人信息、地址、点餐偏好、用餐时间等)。

以前,如果使用线下的实体产品如“打火机”作为广告位,其只能单次吸引注意力,而且其推送的信息有限。而现在,线上的虚拟产品如“打飞机”因为占领了一块屏幕,能够多次吸引注意力,而且其推送的信息可以多种多样。关键是,人家的端口是在不停迭代,推出新功能,而打火机则是用完了事!另外,线下的实体产品基本没有数据吸附能力,当不了余则成。所以,这个时代,产品作为端口产生的信息经济效果一下子被放大了无数倍!

二、知识经济

如果说,信息作为情报决定了“做什么事”,那么,知识就决定了“怎样做事”。知识经济是指知识产生收益。有形生产要素相对于知识这类无形生产要素,其在生产中的贡献越来越低,这个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非常明显。然而,这个时代基于互联网的技术趋势也把这种规律推到了极致!所以,产品越来越轻,越来越体现出“知识经济”的特征。

第一,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更多体验是来自知识。日本京都大学的藤本隆宏教授在观察了日本的汽车行业后,得出了“产品=信息(知识)+介质”的结论。在汽车这样一个重产品行业尚且如此,何况诸多的轻产品。现实情况是,生产技术已经被最大限度地普及,并且走向了同质化,知识才是稀缺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区别不同的产品。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手好不重要,脑好才是真!

第二,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更多体验是来自线上。换句话说,线上消费可以占据价值链的主要增值环节。在产品无限丰富的年代,获取心仪产品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过程可能会浪费很多的交易成本,影响到用户的实际收益,而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的体验。例如,你可能要吃饭,餐馆的产品很“重”,需要投入大量有形生产要素,但引导你进入餐馆的可能是大众点评网,这个产品很“轻”;你可能需要买衣服,衣服的产品很“重”,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有形生产要素,但引导你买入衣服的可能是天猫,这个产品很“轻”。

第三,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更多体验是来自云端。一个实体产品尽管很“重”,需要投入大量的有形生产要素,但其并不能制造太多的体验,云端数据和处理能力构筑的云服务才是体验之源。自然,这些云服务的产品是以知识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例如,你对于智能手机的体验可能更多不是来自它的通信功能(甚至本地娱乐功能),而是来自其云端的复杂功能,你可以查股票、玩社交、看新闻等。

这种变化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推波助澜。一方面,Web 3.0让用户的活动场景(社交、购物、阅读等)开始发生变化,由线下走到线上。另一方面,大数据和云计算让基于知识的生产、线上消费和云端服务变成可能。否则,产品不可能如此高质量,电商平台不可能具有如此高的效率,云端服务不可能做到如此的极致和丰富。

知识经济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即产品边际成本为零,可以被无穷复制,并借由互联网进行传播 。知识的生产最初很耗费成本,而一旦形成,就可以无限复制,卖给更多的人。而且,正因为前期投入巨大,所以,其更有扩散和传播的内在动力。

三、网状经济

网状经济是指,经济是一张网络,网络中的行动者相关连,两两产生外部效果(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外部性使得两两关系中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者。一方与另一方不再是线性的交易,不再是零和博弈,巨大的外部性会引发第三方参与到交易结构中,多方交易的结构是一个正和博弈,大家一起做大蛋糕。因此,所有行动者都是不同程度的利益相关者,这就为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如何发现、捕获这种外部性是引入第三方的基础,也是商业模式设计的基础。对于传统行业来说,这种发现外部性过程可能千奇百怪,有无数的可能,依靠于设计者的商业敏感。但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这种发现的过程却相对单一。具体来说:

第一,信息经济的形成使得一个企业的产品可以成为另一个企业的信息载体和数据捕捉器,为其导入流量、获取情报。这个企业和用户之间原本单纯的线性交易行为,却吸纳了用户的数据,并且能够基于大数据分析发现更多的商机,精确地捕获到外部性产生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既可以进行定向的广告推送,又可以进行定制化的产品生产。

第二,知识经济使得产品成本极低,且依赖于知识,而知识作为最核心的生产要素能够在互联网上迅速、低成本、无限地扩散。面对用户数据释放出的大量商机,企业能够以自身的知识作为最核心的生产要素,迅速调集全球资源进行社会化协作,生产出定制化的产品。而且,知识还能直接干预用户在互联网上形成的消费体验。这些都使得信息经济中发现的外部性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盈利。

如果没有互联网的三大技术进步,不仅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不可能被推到极致,即使经济个体之间存在相互联结的冲动,网状经济也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在缺乏Web 3.0技术的前提下,经济个体之间不容易找到相对方。而在缺乏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前提下,经济个体之间即使找到了对方,其两两产生的外部性也不易被发掘,即使能够被发掘,也不易找到为这个外部性买单的第三方(更别谈最愿意出价的第三方),即使找到了第三方,也不容易快速成单(可能被“截胡”)。况且,线下实体经济的信息不对称和地理区隔出的是若干个碎片化的小市场,哪里能够有线上大市场的恢弘?

从信息经济的角度看:卖打火机,再怎么出货,也只能在地区卖;微信上的打飞机,一上线就有上千万人参与。做商业媒体,再怎么牛,一般发行量超不过10万册;但看看微博上的大V,动辄粉丝上百万。线上和线下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你说人家玩信息经济会找线下的端口还是线上的端口导流?你说谁能够把这张网编织起来?

从知识经济的角度看:线下的实体产品复制成本太高了,即使规模生产,以及边际成本递减,推广向用户始终还是要收取价格。但是,知识产品却不一样,出货越多,单位成本摊得越薄,联结能力越强。因为,只要存在商机,合作者都愿意找这种一本万利的合作模式。

网状经济是一个交叉支付网(见图1-3)。端口企业将产品或低价出售或免费,甚至免费加补贴的模式送到用户手中,用户因此被黏住,端口企业有机会和用户交流,并由此导入大数据。付费企业作为利益攸关的第三方向端口企业购买这部分用户的注意力和情报,这种购买支付成为了端口企业能够将产品以低价、免费、甚至倒贴的形式送给用户的原因,换句话说,第三方付费企业为端口企业的产品承担了一部分甚至全部成本。而后,付费企业基于获得的用户注意力和情报,将自己的产品向用户进行精准推送,并获得用户高溢价的购买(因为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某种程度上说,如果大数据足够充分,计算能力无限可用,算法足够优秀,付费企业甚至可以将用户分割为“一人一个”的利基市场,将蛋糕做大到极致。既然合作的蛋糕可以做大到极致,愿意参与这个交叉支付网中的付费企业就越来越多。

图1-3 交叉支付网

用户的这种个性化购买成为了这个网络和这种交叉支付关系得以成立的基础,所以“羊毛出在羊身上”!端口企业提前送端口产品,付费企业提前支付购买注意力和情报,甚至资本提前介入投资烧钱的端口企业,本质上都是基于对用户高溢价的个性化购买的预期。传统企业看不懂交叉支付网的逻辑,所以才会嘲笑端口企业们“烧钱博眼球”、“瞎搞”、“骗资本的钱来潇洒”,自作聪明的他们不知道人家在下一盘大棋。真是“自己傻才是真的傻”! BM0T6FF8/hbwF8zS8V5IyaxXiGxnhRmaFGRhe405XIdOg7JUW+v0Rlo2q6aoqe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