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现代博弈理论,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中提到了零和博弈——比如两个人下棋或打乒乓球,一个人赢则意味着另一个人必输,净获利为零。
股市属于典型的零和博弈,股市博弈的各方在残酷的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双赢的可能,也可以说,主力盈利的快乐是建立在大多数投资者亏损的痛苦之上的。
因而博弈双方都会想尽一切办法以实现“损人利己”。零和博弈的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
主力如何吃掉对方呢?
从博弈策略来讲,有以下几点。
一是合作。主力阵营与对手盘并非都是完全对立、竞争的关系,某种条件下也会是同盟者的关系。如在某个上涨阶段就需要同盟者(投资者)的烘托、呼应以达到借力受力的效应。下跌同样如此,做空的某个时间段双方是统一的、默契的,以达到向下拓展空间、获取空间最大化利益的目的。
二是分化。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同样可以说明主力博弈的规律性。到了上涨或者下跌的中后期,双方合作由于利益因素将会产生分化。
三是陷阱。陷阱可分为多头陷阱与空头陷阱,这两种方式都是绞杀对手盘的“有力武器”及获利模式。
四是兵法。股市是利益竞争的场所,资本博弈的本性让市场充满了“生与死”的争斗。因此,股市历史就是一部《孙子兵法》。实战博弈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充满了博弈的智慧。
五是策略。股市策略包括方方面面,有拉升策略、打压策略、低吸策略、高举高打策略、资金布局策略、挖坑策略、洗盘策略、逼空策略、炒作策略、拉高出货策略等。策略是股市生命,主力由于具有信息优势、资金优势,加上针对性策略,使得主力在利润竞争、多空博弈中取得先机。
从原始手法来讲,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养”。当主力完成底部建仓吸纳大量廉价筹码之后,便开始实施“养之术”了。通常主力会制造主升行情来形成赚钱效应,以刺激、吸引投资者疯狂入场,培养市场美好的赚钱感觉。盘口往往是利好天天有,涨停不离手,投资者往往被盘面吸引,如醉如痴,欲罢不能。同时,主力会刻意显露操作规律,让广大投资者熟悉掌握,以形成某种模式,使投资者赚钱成功,从而获得可靠的心理支撑及虚假的成就感。在赚钱效应的诱惑下,投资者变得忘乎所以,认为赚钱容易,战胜市场也容易。
其次是“套”。“‘上帝’让你死,先使你疯狂”,是一句至理名言。主力把股价“拉上天”,并非是为了让投资者赚钱,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胜利大逃亡”,以至把投资者套死在“天堂”。通常,股价经过大幅拉升,主力获利丰厚,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把纸上财富变成现实利润。“套”的过程也是主力出货的过程,出货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各路主力由于操作风格不同,其出货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边拉边出式出货、区间震荡式出货、构筑顶部式出货、诱多式出货、巨量式出货、跌停板式出货、反弹式出货等。有的投资者在不明白主力出货方式的情况下,有的在套牢后舍不得卖的情况下,有的甚至在“不卖只是账面上亏损,卖了就是实际亏损”这一错误理念支撑的情况下,成为主力制造的“高位站岗者”、接“最后一棒”者,成为主力的“盘中餐”、“刀下肉”。这是一个主力对投资者“下套”的过程。
最后是“杀”。“套”其实也不是主力的最后目的,主力的真正意图是通过“杀”来获取战略性空间,获取战略性筹码。当主力出货基本完成后,往往会通过炸盘、连续逼多、“砸杀压”等方式向下大力做空,并不断通过反弹来积蓄新的做空力量,制造“底中底”,让市场潜意识接受“底在不言底”来彻底瓦解多头信心,达到掠取廉价筹码,拓展战略性空间的企图。
(一)“三板斧式”黄金坑
三板斧是古代的一种长兵器,相传是程咬金所用。关于程咬金三板斧的故事源于《隋唐演义》,在书中程咬金梦中遇到了他的师父,但是在学斧头技法之时被人叫醒,因此只学了三招。虽然如此,这“三下五除二”的三招还是非常管用的。
程咬金武艺虽然不太好,但运气却不差。打仗时,遇到不强的对手,三板斧往往出奇制胜;遇到比他强的对手,使完三十六道板斧,发现仍然无法取胜,便立刻拍马逃走。
“三板斧”在股市中也经常被主力所使用,就是ABC三浪式下杀。黄金坑往往就潜藏在C浪之中。
ABC式三浪并非约定俗成的,而是一种习惯性的调整模式。
A浪通常是主跌浪,主跌浪由于顶部形成、趋势逆转,使得空头力量急剧增加,股价初期下跌快速而猛烈。
B浪通常为反弹浪。经过A浪大幅下杀,股价往往形成超跌。这时股价好像一根被快速拉长的橡皮筋或高处落地的皮球,会产生一个反向作用力,同时股价大幅下挫乖离率迅速增大也会形成技术性抄底盘,因此反弹产生了。
C浪通常最为残酷及凶狠。经过B浪反弹,抄底盘在重要阻力位开始获利回吐。同时套牢盘也利用超跌反弹进行战略性减仓,股价由此形成新的做空力量。
C浪杀跌往往更加惨烈,对于反弹没有出局的投资者而言,等同于在套牢的伤口上再撒把盐;而且C浪杀跌往往能够把最后的不坚定分子清洗出局,在地板上割肉。
(二)“见光涨”黄金坑
“见光死”据说是网恋者的语言,意指网恋者一旦在网下相约见面,就会因为与网上相交时的想象相距太远而使恋爱结束。“见光涨”不知何时成为股市用语。股价的上涨往往是对未来产生的一种预期反映,一旦“预期”变为现实,真相大白,“预期”效应消失,股价就不涨反跌。
“见光涨”与“见光死”相对,这里是指股价在业绩公告前出现大幅挖坑现象,一旦业绩公之于众,股价便不跌反涨。需要强调的是“见光涨”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告业绩亏损后股价“见光涨”,一种是公告业绩扭亏为赢或者大幅增长后股价“见光涨”。
出现“见光涨”的原因是主力通过内幕消息提前得知公司业绩情况,通过刻意砸盘、打压,挖出黄金坑,等待业绩公之于众便逆势拉升完成“虚晃一枪”;若是大幅亏损或者由盈转亏,那么股价通过前期的大幅回落实际上已经充分消化了利空影响,等待业绩利空公告反而形成“利空落地是利好”的效应。如果是由亏转盈或者大幅预增、大幅盈利,那么主力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制造反向挖坑打压股价,逢低吸纳廉价筹码,等待业绩公布于世,便是快速进攻的开始。
1.“见光涨”案例之一:S仪化
详见图2-8。
图 2-8
2.“见光涨”案例之二:S上石化
详见图2-9。
图 2-9
(三)“节日效应”黄金坑
中国人具有节日情结,表现在股市中就是尤其钟爱开门红!细细数来,中国人的节日可真不少,元旦、春节、清明节、五一、中秋节、国庆节等长假与小长假。每次放假前及放假期间,各大媒体及主流分析文章都会竭尽所能,铺陈各种理由来描述节后开门红,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开门红的情有独钟。
通常情况下,主力往往也是“投其所好”来“满足”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但是,不要忘记这种“投其所好”往往是以牺牲节前指数、牺牲节前股价下跌为代价的,也就是说主力往往会采取“节前挖坑,节后填坑”的方式来制造开门红。
通过研究及历史走势发现,许多黄金坑都是在节前挖出来的。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投其所好,顺势而为。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除了表达要各尽其用之意外,也暗示做事要精准定位。合适的萝卜在合适的坑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这句话套用在股市中也同样具有妙用。由于投资者对于开门红有强烈的预期,且管理层往往“喜欢”在节日期间抛出一些利好政策及消息,因此这种“约定俗成”为主力发动行情、制造开门红等提供“约定俗成”的赢利模式。所谓顺势而为实际上是顺大众心理而为,顺政策出台习惯而为。
二是持股过节,持币过节。是否“持股过节”与“持币过节”历来是股市节假日之前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节假日避险资金、潜伏开门红资金形成两大多空阵营激烈博弈,根据历史走势及经验,节前市场表现往往非常弱势,呈现出成交量低迷、人气涣散、多头乏力的弱杀特征。经盘面观察及数据统计,资金流出往往大于资金流入,因为节日期间不确定性因素使得资金避险情绪升温。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因为持股与持币都体现出一种资金布局的策略,资金的流入与流出其实是看不见的“暗流涌动”。
三是节前挖坑,节后填坑。开门红预期、政策出台习惯、节前资金避险情绪等因素导致节前市场成为行情的“真空地带”及“软肋”。在此背景之下主力往往会采取“釜底抽薪”、“落井下石”的方式打压指数,借市场持股信心不稳展开弱势下杀,挖出黄金坑(见图2-10)。
图 2-10
值得注意的是,节前挖坑、节后填坑是一种现象,并非所有节假日前后都会出现这种模式,有时会出现节前提前上涨、节后冲高回落,有时会出现节前挖坑、节后仍然大幅下挫的特殊情况,所以投资者应该加以区别。
(四)“钻石”黄金坑
钻石比黄金更加珍贵。引申到股市中,则把那些公布业绩大幅暴增,主力为了压盘吸筹,刻意向下打压股价而形成的黄金坑称为“钻石坑”。
潜伏“钻石”黄金坑其实就是寻找那些业绩突增、暴增的股票,尤其是股价尚未大幅炒作、表现的股票。因为业绩突增、暴增将会打破股票估值平衡,使得市场对于业绩预期心理产生剧烈反应,因此是投资者获得超预期盈利的契机。
比如000970中科三环在2012年4月13日刊登2012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公告,净利润23935.2万~25431.1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0%~750%。股价当天出现大幅异动并且以涨停板报收。但是随后连续一周主力向下挖坑把股价打至20日均线,回补了4月13日涨停板形成的向上跳空缺口。此后股价自21.59元短期上涨至40.79元,涨幅达到47%(见图2-11)!
图 2-11
比如600732上海新梅2011年1月13日发布业绩预告公告称,公司预计201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5倍。消息公布当天股价封上涨停板。但是随后股价经过震荡、挖坑形成双底后,4月初股价开始向上爆发,短期涨幅达到83%(见图2-12)!
图 2-12
(五)“诱空”黄金坑
《孙子·计》中有句话:“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原指出兵攻击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行动出乎对方意料。引申至股市中就是主力在策略上常常制造“虚晃一枪”——诱多及诱空!
诱多就是主力为了达到出货的目的。采取拉大阳线向上“虚晃一枪”的手法,引诱投资者跟风追涨,从而完成“金蝉脱壳”;诱空则是向下“虚晃一枪”,击破某条重要均线及重要技术位,让投资者交出筹码、割肉出局后,突然变向反身向上展开上攻行情。
常言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许多技术派分析人士常常把跌破60日均线作为止损原则,有些设置3%视为有效跌破,主力深谙技术分析派的心理和投资者的操作习惯,通过宽幅跌破让市场误操作。所以,投资者应该对于主力这种凶狠的诱空及“魔高一丈”的博弈手法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比如300229拓尔思在2013年4月26日盘中大幅下杀6.69%击破重要的年线,使得投资者恐慌抛售、割肉出局;其后主力展开大幅拉升行情(见图2-13)。比如002534杭锅股份在2011年8月9日主力凶狠地向下砸盘,盘中杀出-7.05%大阴线,击破重要的60日中期均线,形成大幅破位之势,逼迫投资者看空后市,割肉出局。随后8月11日主力突然反身向上迅速拉出涨停板,“诱空”黄金坑成立(见图2-14)。
再比如002130沃尔核材在2011年10月24日盘中大幅下杀,跌幅达到7.19%,击破60日均线形成诱空,随后主力快速拉升把股价收回在60日均线之上,留下长长的下影线。从盘中放量情况来看,许多投资者被如此走势逼得割肉出局(见图2-15)。
1.“诱空”黄金坑——拓尔思
详见图2-13。
图 2-13
2.“诱空”黄金坑——杭锅股份
详见图2-14。
图 2-14
3.“诱空”黄金坑——沃尔核材
详见图2-15。
图 2-15
(六)“涨停”黄金坑
“引蛇出洞”用在实战中,很能体现后发制人的捕捉策略。什么意思呢?习惯于短线、波段的投资者知道,如果提前潜伏一只股票将会面临两种结果:一种是买进即涨;一种是买进不涨。前者有巧合的成分,后者更是股市中的常态。有的投资者会说:“你又不是主力肚子中的虫,如何知道股价什么时候涨,什么时候不涨?”
实战中,有一种情况可以有效解决“不涨”的尴尬问题,那就是“引蛇出洞”。所谓引蛇出洞就是等待主力发力上涨,拉出第一个涨停板或者大阳线后再寻找捕捉契机。
主力拉出第一个涨停板,投资者先不要出手,除非是碰到能够连续涨停板的品种,否则应该耐心等待股价的回调,尤其是等待主力的挖坑动作。所以,这里把涨停板后主力挖出的坑称为“涨停”黄金坑。
底部涨停板通常是主力拉升行动的开始,意味着主力的拳头打出来很难再缩回去,也就是说主力只有“智取华山一条路”。
比如601801皖新传媒在2012年4月5日拉出第一个涨停板后,股价出现了长达12天的挖坑。并在4月24日挖坑至60日均线后,开始了一波大幅上涨行情。这个坑就是一个典型的“涨停”黄金坑(见图2-16)。
图 2-16
比如601958金钼股份在2012年1月10日及1月17日两次拉出涨停板后,都出现了主力的挖坑行为(见图2-17)。因此,等待主力拉出涨停板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引蛇出洞,等待主力向下挖坑采取行动就是后发制人。
图 2-17
古人云,世事如棋。指的是世界上所有的事都像棋局一样,形容世事变化莫测。
而事实上,股市如棋。股市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操作行为如同在视而不见的棋盘上布下一个棋子,实力不同、角色不同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或出其不意,或暗度陈仓,或火拼遭遇战,或溜之大吉,下出精彩纷呈、诡计多端的棋局。
主力博弈如同《孙子兵法》,讲求的是用兵谋略,讲求的是因地制宜。综合而言主力制胜有四种方式:一是靠信息优势制胜;二是靠资金优势制胜;三是靠研究优势制胜;四是靠策略优势制胜。其中策略优势制胜是重中之重。
主力博弈同样讲求市场规律性,而不是刻意违背,逆水行舟。主力博弈更多的是条件框架下的借力使力、条件背景下的出其不意。投资者在实战中势必要正确识别把握主力的操作手法及特点,建立符合市场有效的赢利模式,做到大道至简、顺势而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