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早期教育的探讨

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以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你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绽蕾。

——【苏】马卡连柯

当下,早期教育正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早教到底有什么用?也许用法国思想家爱尔维修这句话来解释会比较容易理解: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结合培养小外孙的亲身经历,我个人的经验是:首先要认真、仔细地学习早期教育的相关理论,消化并吸收其精髓。这样,你才能胸有成竹地对孩子实施早教。此外,在施教的过程中,要做到不照本宣科,并不断总结经验,因为你的施教对象毕竟是个小孩,他的个性和脾气等各方面都不可能像你预先设想的那样,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

我认为早期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学习什么是早期教育,其次弄清什么是素质教育。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两部分的内容,你才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早期素质教育。

早期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什么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可行性;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早期教育的四个重要作用。

什么是早期教育

所谓早期教育,其本质是根据婴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接受事物的大脑器官及人体的成长发育规律,对大脑进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有趣的、科学的信息刺激,对婴幼儿的运动肌体进行相适应的并略超前一点的训练。简而言之,早期教育就是对婴幼儿快速生长的大脑进行各种科学信息的刺激,并对肌体实施科学训练的教育。

那么,早期教育要早到什么时候呢?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英国妇女“望女成凤”,抱着自己的女儿去请教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先生。她问:“达尔文先生,我向您请教个问题,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有出息,那么孩子多大开始接受教育最好呢?”达尔文笑着问这位妇女:“您的孩子多大了?”妇女说:“她还小呢,才两岁半。”达尔文听后,叹了口气说:“唉,夫人,您教育孩子的时间已经晚了两年半了。”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在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已迟了两天。”由此可见,早期教育可以说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要开始了。

早期教育的可行性

要想了解早期教育的可行性,首先我们就要知道人类生活在世界上是靠什么生存,靠什么主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靠什么发展社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而答案是:这一切都是靠我们人类的大脑,靠我们的智慧。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人类既然是靠大脑生存,那么大脑就会优先发育、快速生长,这完全是为了适应未来生存的需要。就像非洲大陆草原上的角马、瞪羚、斑马,它们都是靠腿的奔跑速度才得以生存,所以它们的幼崽在刚出生的两三个小时内就能站立起来,否则将会被食肉动物吃掉。

宝宝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为了将来生存的需要,首先形成的是有脑神经元的大脑皮层,两个月大的胎儿的头部就占了身长的一半,新生儿的头围和胸围一样宽,出生九个月后,婴儿的大脑重量比新生儿时增加一倍,三岁时增加两倍,到了六岁,大脑的发育就基本成熟,接近成年人的水平了。这个接近成年人的水平是指大脑的重量、大脑的沟纹以及脑神经元的数目, 6岁以后大脑的生长速度就开始缓慢下来。

为什么孩子6岁就可以上学了呢?因为他大脑的神经元已基本成熟,虽然脑神经元上的神经纤维突触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但基本上可以接受知识教育,所以就能上学了。而此时人体的其他器官,如心、肝、肺、肾和骨骼等,要达到基本发育成熟的水平,至少还需要15年的时间,而身高的成长发育则可能需要到二十几岁以后才能完成。

人类的大脑在0~6岁时是快速生长期,尤其在0~3岁更是生长的快速期。在这个快速生长期内,大脑极易通过人体的五官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所以我们要在孩子大脑的快速生长期内,给予他们各种丰富多彩、趣味无穷、科学合理的信息刺激,并采取最科学、合理的早教方法对孩子进行早期素质教育。经过努力,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在上小学前成为一个聪明伶俐、见多识广、勤学好问、讲文明、懂礼貌、守规矩的好孩子,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言行举止都受到大脑的支配。因为每个人的大脑不尽相同,有的聪明伶俐,有的木讷笨拙;有的反应灵敏,有的反应迟钝;有的动作灵活,有的动作缓慢;有的知书达理、有亲和力,有的则蛮不讲理、让人讨厌;有的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而有的则好吃懒做、自私自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这都与孩子在早期的成长发育过程中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直接或间接左右着孩子的生理、心理的成长,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幸福和成就。所以早期教育非常重要,而孩子的早期教育可分为有声教育和无声教育。

有声教育就是有语言参与的教育,孩子通过听觉知道了你在说什么而按照你说的去做;无声教育就是没有语言参与的教育,孩子通过视觉观察到你的行为表现以及你给他提供的环境表象而引起他内心的变化。

有时候,无声教育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有声教育。你的举止、专注、安静、平和、善良、微笑、热情、快乐……这一切的行为表现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如果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充满智力、美育的环境中,并在这个环境中接受全方位的教育熏陶,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基本上就能成为一个聪明机智、行为良好的孩子,甚至成为优秀的人才。反之,孩子若从小生活在一个愚昧无知、缺乏正面教育的环境中,那么他将难以成长为聪明伶俐的好孩子,未来也难有什么作为。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但从早教的角度看,则大错特错。不过,那些所谓“成龙”、“成凤”的父母较之一般的父母更早地注意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中央电视台2014年春节期间广受关注的“家风是什么?”采访话题,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一个受过良好家风影响的孩子肯定比没有受过良好家风影响的孩子的素质要好一些。可以说,一个人从小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他将来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想必许多老年人都曾看过一部名叫《流浪者》的印度电影,影片讲的是一个大法官在判案时,断定一个名叫达卡的强盗其本性就是强盗,并且其后代也是强盗。为了报复这个法官,强盗将法官不到一岁的孩子偷走,并给这个孩子取名拉兹。从此,拉兹就在强盗群里长大成人,最终也成了一名强盗。后来,拉兹因为盗窃被抓,法官知道了缘由,懊悔不已。还有一个例子:众所周知,上海有个能指挥著名乐团的残疾人舟舟,他是个大脑有智障的孩子,其父亲在一个大型乐队工作。因为幼儿园不肯收有智障问题的舟舟,所以父亲只好带着他上班。在父亲排练时,两三岁的小舟舟也在一旁,每天都接受音乐的熏陶。长此以往,小舟舟的大脑里那些没有被损坏的音乐神经元被刺激、唤醒,渐渐地,舟舟“无师自通”,成了能指挥著名大型交响乐团的音乐指挥家。这两个典型事例都说明了一个问题:环境教育在一个人接受早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产生的巨大作用。一个长期“近墨者黑”,最终成了强盗;一个则天天浸润在音乐世界里,成了音乐指挥家。

另一个事例就是关于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受到一点人类文化环境的熏陶,被剥夺了早期教育而成长起来的孩子的报道,那就是狼孩现象。

狼孩是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哺育长大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十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在印度发现的两个幼童。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里,人们常能见到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了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赤身裸体的小女孩。其中大的七八岁,小的约两岁。后来,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人们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可是到了第二年,阿玛拉就死了,而卡玛拉也只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事件。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且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就像狼似的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了45个词,勉强学会说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转变。她离世时估计已有16岁,但其智力仅相当于三四岁孩子的水平。

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事例。辽宁省台安县有个“猪孩”叫王显风,生于1974年12月23日,她的父亲是聋哑人,生母曾患过大脑炎,有智力缺陷。生母改嫁到一个山村的养猪户家里时,她还只是四个月大的婴儿。养猪户家与左邻右舍相距甚远,其房前有3个大猪圈。由于母亲有智力缺陷,继父也不喜欢这个孩子,几乎无视她的存在。于是孩子从小就经常爬进猪圈,跟小猪一块玩,吃老母猪的奶,老母猪也接纳她。稍大一点后,孩子就去猪槽里学猪仔吃猪食、啃草根,用身子蹭痒痒,还经常与大猪小猪睡在一起。家人对其放任自流,孩子最后成了“猪孩”。等被发现时,孩子已经快8岁了,其大脑的智力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上述两个事例说明,孩子从小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们就会很自然地长成什么样。从小在狼群、猪圈里长大,就只能成为“狼孩”、“猪孩”。

早期教育的四个重要作用

1. 早期教育可以促使人脑在快速生长期内脑功能更加发达

人体的各种器官中,大脑是最宝贵、最重要的器官。大脑的构造不同于人体的其他器官,它是特殊的物质,有近140亿个脑神经元,既是血肉之躯,又是精神活动的器官。大脑是心理成长的中枢,其成长需要两种营养:物质营养与精神营养,光有好吃的而没有有用信息的刺激,大脑发育就不全面,脑神经元网络简单,脑神经纤维就不发达,那么这个脑子就不灵活。为了验证这个道理,科学家曾做过如下的实验:

科学家们把刚生下的同一窝重量相同的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让它们住在一个大房间里,那里光线充足,声音丰富,还配备各种玩具,如滚筒、楼梯、滑梯、秋千等,小白鼠可以自由自在地追逐玩耍。而另一组呢,将每一只小白鼠单独关在一个小笼子里,那里没有光线、没有声音,也没有玩具等。这两组小白鼠吃的食物都一样,均为高级营养品。这样分别饲养了19天,然后进行测试,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两组小白鼠虽然吃的是同样的食物,但它们的“智力”水平却大相径庭:那组有吃、有玩、有声音、有伙伴及信息刺激丰富的小白鼠,显得非常机智、灵敏,将它们放到迷宫里,它们很快就能走出来,没有人能抓住它们,把好吃的东西藏在一边,它们也会很快找到;而那一组只吃不玩,没有任何信息刺激的小白鼠,则显得笨头笨脑,在迷宫里走不出来,被人抓到了也不知道跑,更不会主动去找吃的。最后,科学家将这两组小白鼠统统杀掉,并解剖了它们的大脑,想看看有什么差别。结果也让科学家们大吃一惊:那组有吃、有玩、有信息刺激的小白鼠,它们的大脑体积大、分量重,神经元长得饱满,神经纤维长得又长又密,神经元的成分如核糖、核酸以及各种蛋白酶都齐全,大脑发育很好;而那组只吃不玩的小白鼠则正好相反,它们的大脑呈萎缩状态,重量轻,体积小,脑神经纤维几乎没发育,脑神经元的组成成分也不齐全。

由此可见,即使是老鼠,其大脑的生长发育也需要精神营养的刺激,更何况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脑呢?

早期教育主要是指针对0~6岁的孩子,利用各种有用的信息,有效刺激孩子大脑的神经细胞,并促进其生长发育的教育。具体有哪些刺激内容呢?有认知的刺激、音乐的刺激、文字的刺激、外语的刺激、数学的刺激、绘画的刺激、运动的刺激等。总之,刺激的内容越多、越丰富、越复杂,大脑就长得越饱满、越健康,大脑功能就越发达。所以我们千万别错过孩子大脑快速生长期的教育,一旦错过,之后的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2. 早期教育可挖掘人类的智慧潜能

人类的智慧潜能到底有多大,现在谁也说不清。但据国内外心理学界、教育界的一个共识:社会上的一般人,当然也包括你和我,智力潜能仅仅开发了3%~10%,就是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也只开发出17%的大脑智慧潜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结果显示,仅仅就人的记忆能力来说,如果能获得充分的开发和发展,而且一生好学不倦,那么能记住的知识将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内1000万册图书知识的50倍。

为什么人类的大脑能有如此巨大的智慧潜能呢?这与人类的进化史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脑是这样进化而来的:遗传—经历—适应—变异—储存—遗传。数百万年来,人类的大脑就是延续着这样一条规律慢慢进化而来的,一个新生命带着父母的遗传基因来到世界,他要经历环境的变化,慢慢适应这些变化而生存,因适应这些变化而衍生的心理反应与他内心深处原有的遗传基因产生了巨大反差,于是把它们都储存在心里,然后再结婚生子,并将自己的基因又遗传给下一代……所以我们比人类的祖先更聪明,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我们的孩子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关于人类大脑的潜能,日本早教专家井深大先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日本筑波博览会上,在展出的物品中,一株西红柿树引起了轰动。这株西红柿的种子是在极普通的西红柿种子中随意选取的,没有任何特别,但科学家却把这粒种子放在最特殊、最优良的环境中进行培育。别的西红柿种子是种在土里,它却是用水耕法种在水里;其他西红柿用普通肥料,而它所用的肥料是按比例特别配制的;其他西红柿在普通的自然环境中生长,而这株西红柿则得到了最适当的温度、最适宜的湿度、最充足的光照。经过这样最优环境、最精心的培育,这株西红柿长大成熟以后是怎么样的呢?在自然环境下长大的普通西红柿,其覆盖面积只有1/3平方米,而这株受到特殊待遇的西红柿却长得又高又大、枝繁叶茂,覆盖面积达12平方米;其他西红柿每株只结七八个或最多结十来个果实,而这株西红柿树竟然结了13000个西红柿,是普通西红柿产量的1000倍以上。

井深大先生总结道:一株植物的潜能获得充分开发后尚且如此惊人,更何况人类的婴幼儿呢?如果孩子从小能在最优的环境中成长,哪怕人的智力潜能再多开发出0.5%,那也能成为天才了!

我虽然对专家的这个总结将信将疑,但对他所讲的科学道理还是深信不疑的。婴幼儿确实是带着人类巨大的智慧潜能来到这个世界,如果我们能给予他们科学合理的早期教育,充分挖掘他们的智慧潜能,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 早期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最佳期”教育理论这一学说是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伦茨开创的,他通过一个实验说明了这个问题。劳伦茨的动物试验场里饲养着灰天鹅。他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小灰天鹅破壳而出时,它会把第一眼看到的动物当成自己的妈妈。如果出壳时老灰天鹅在眼前,它就喜欢老灰天鹅;如果是母鸡把它孵化出壳,它就会跟着母鸡走。童话故事《丑小鸭的故事》说的正是一个天鹅蛋被一只鸭妈妈孵化出来,这只刚孵化出来的小天鹅就将鸭妈妈当成自己的妈妈,跟着鸭妈妈玩,可是其他的小鸭不喜欢这个小伙伴,老欺负它,丑小鸭待不下去了,只好离开鸭妈妈……这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就不多说了。劳伦茨继续他的实验:小灰天鹅出壳时只有劳伦茨在看它们玩,给它们喂吃的、喝的,没有灰天鹅妈妈鸡妈妈或鸭妈妈,小灰天鹅就把劳伦茨当妈妈了,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后都会跟着一群摇摇摆摆的小灰天鹅。劳伦茨去游泳,小灰天鹅也跳进水里,并且亲热地啄他的头发、胡子。所以附近的人们给劳伦茨起了个绰号,叫“长胡子的天鹅妈妈”。

这件事使劳伦茨发现了“新大陆”,他又做了一个实验:禁止小天鹅出生时任何动物去接近它,而他自己也躲起来观察,结果小天鹅就只顾自己吃东西自己玩。几天以后小天鹅就再也不需要妈妈了,即使看见了老天鹅也不予理睬。

经过反复实验,结果都是如此,于是劳伦茨把动物出生后最初认母亲的行为称为“母亲敏感期”,若错过这个时期,就再也不能产生敏感,也无法弥补。

之后,人们又做了大量类似的实验,结果都证明敏感期是存在的,如小鸡、小鸭、小狗、小猫都有不同的敏感期。小猫从小不给它吃老鼠肉,它就不会去捉老鼠;小狗从小不让它吃屎,它长大后也不吃屎。所以,人们常说的“狗改不了吃屎”其实是不科学的。人们把这种“敏感期”的现象称为大脑接受事物的“最佳期”。

那么人有没有生长、发育、发展的最佳期呢?答案是肯定的。孩子生下来如果不跟母亲在一起,那么他半年以后就与母亲不亲热,甚至不认识母亲了,所以孩子还是妈妈自己带最好。智力的发展也是如此,说话发展的最佳期是2岁前,识字的最佳期是3岁前,学数学的最佳期是4岁前。一个人若想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手就要在3岁左右开始有目的地加以训练,要想成为钢琴大师则必须在5岁前开始学习……这些说法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但有一点是得到心理学界共同认可的,那就是婴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错过这一时期,智力开发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所谓最佳期的理论,被心理学界总结为智力发展“递减学说”,即孩子越小则智力发展可能性越大,越好开发,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会随之递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经过大量研究后指出:如果一个人长到17岁,智力发展达到100%的话,那么4岁前将发展50%,8岁时达到80%,8岁到17岁这9年时间里将发展剩余的20%。日本右脑开发权威专家七田真的智力发展学说认为:智力的递减速度更快,其递减规律犹如一个等腰三角形,在0岁时发展最快,是三角形的底,8岁时就快到三角形的顶端了,智力再也不会明显提高,在那以后,只能增长些知识和技能罢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留意观察人的成长,会发现智力和能力的发展确实是遵循着递减规律。那些著名的戏曲演员,不论是京剧、越剧、豫剧还是黄梅戏,都有好多被称为“五龄童”、“六龄童”的小演员,虽然他们五六岁就登台表演,但他们在更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看戏、学戏了。两三岁时他们就跟着家人经常进出排练场接受戏曲训练,在孩子感兴趣的情况下,经家人点拨,他们很快就能学会,这就是抓住了最佳期的教育。还有杂技演员,也是在孩子四五岁时就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科学训练,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如果等孩子长大了再训练就为时已晚了。

一个人学音乐、美术、外语、游泳、溜冰等,统统要在最佳期进行,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早期教育是人生性格基础养成期的教育

人的性格对人的成长极为重要,一个人如果有优良的性格品质,那将终身受益;相反,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性格品质,或者染上恶习,那也必将贻害无穷。

一个人性格的基础部分是在孩子的早期生活中养成的,它决定着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日本早教专家井深大曾说:“早期生活养成的习惯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着作用。”所以有些人一旦从小养成了坏习惯、坏毛病,以后想改就很难。而且年龄越大,人的习惯和思维模式就越顽固,好像一株盘根错节的大歪脖树,难以从根本上扶正、扶直,强行矫正只会折断,造成极大的痛苦和伤害。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时候形成的任何行为、习惯在长大后都不容易改过来,连小时候学会的家乡话也是终生难忘的。一个孩子5岁前如果没有早起的习惯,爱睡懒觉,那他长大后便很难再有自觉早起的习惯。人们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意思。

通过对早教理论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对孩子很好地实施早期教育,首先得认真学习早期教育理论的内容,因为只有把理论弄明白了,并融会贯通,实际操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uvrKjpWrF2+diF10gUBivtXTp/WWeBc1VI2phSn8ygT47m9r5wWwUglHS3iim0X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