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是从古至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老而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它是商代人使用的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而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关于汉字的产生,曾有多种说法。

1. 结绳说

结绳记事是汉字起源最早的说法。《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意思是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结绳。其记事的方法,古书有记载,即“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就是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系出不同的绳结,打结的位置和绳结的不同形状代表不同的含义。

结绳记事

“十”字的甲骨文为“ ”(一竖画),像一根用于记事的垂悬的绳子。金文承袭了甲骨文的字形,有的金文如“ ”,在绳上加一圆点,表示指事符号,它的构形反映了古人计数的方法。据人们推测,先民用绳子记事时,大概是用一根绳子表示“一”,两根绳子表示“二”,三根绳子表示“三”。数字多了,记数所用绳子太多,数起来不方便,因而就用一根较长的绳子,在上面打上绳结,一个绳结表示“十”。受此启发,古人便造出了“十”字。有学者认为金文“十”字的创制大概是受结绳记事的启发。

除了我国,古埃及、古波斯、非洲、澳洲的土著人也曾结绳记事。而据民族学研究资料,近现代有些少数民族仍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客观活动。这表明结绳是帮助记忆、传递消息的方式,曾被广泛使用。但是绳结所记之事,只是结绳者本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只有结绳者本人才知道自己是为何事而结,这样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广泛传播。此外,结绳记事仅凭结绳人自己的记忆,只能在自己的继承人中传承。而且结绳是利用实物来记事,不能直接发展为文字,所以只能看作文字发明前的探索。

2. 八卦说

伏羲八卦(先天八卦)

八卦最初是上古时期人们记事的符号,《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许慎《说文解字序》:“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古籍里还有伏羲氏得景龙之瑞,龙马跃出孟 河,马背负一图,伏羲将它记录下来而得河图的记载。伏羲氏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有了自己时代的发明,而且在人本文明上发明了八卦。对于伏羲创造八卦这一点,中国史籍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那么,伏羲是怎样创造八卦符号的呢?《太平御览》曰:“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以“——”为阳,以“——”为阴,组成八卦: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以类万物之情。八卦分据八方,中绘太极之图。《易传》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和“坤”两卦在八卦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根源。八卦最初是一种记事符号,后被用为卜筮符号。古人常把八卦图作为除凶避灾的图案。

3. 契刻说

契刻,即用刀在木片或竹片上刻出一些线条或锯齿来记事的方法。刘熙《释名·释书契》曰:“契,刻也,刻识其数也。”世界上的许多民族,包括华夏民族,都经历了契刻记事这一过程。对此,古籍中均有记载。郑玄注《周易·系辞下》曰:“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孔安国在《尚书序》中说:“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上述所说的“契”就是古人用来记事的契刻。这种古人的契刻,在后世出土的文物中还可以找到证据。考古学家们曾在仰韶文化遗址里发现了很多长方形的骨片,上面有的刻有锯齿,有的刻有线条。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文物大概就是古代的“契刻”,即书契。汉字“契”的造字特点,也反映了古人用契刻记事的史实。甲骨文的“契”写作“ ”,左边的 ”像纵横交错的刻纹,右边的 ”为刻刀,其造字本义为:用刀具在木片等器物上刻画记号。

4. 图画说

这一说法认为文字是起源于图画的。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他(原始人)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这里形象地讲述了汉字的起源。也就是说,图画是用来记事、表示意思的,它和文字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不能说图画就是文字。只有当图画的线条趋于简单一致,能够读出音来,即由一定的图形与一定的语言单位相结合并且固定下来,表示一个确定意思的时候,它才成为最初的文字。那么,记事符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哪个阶段只能算是图画,哪个阶段是图画和文字参半,哪个阶段才算是文字呢?从图画发展到文字,其演化过程大致为:图画→文字性图画→图画性文字→文字。而且文字的诞生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定的图形与一定的语言单位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关系也应该是一个历史过程。东巴文字的创制与图形的关系,也说明图画和文字之间有着这样的一个过渡阶段。

西汉马王堆一号墓

既然上古的结绳和契刻能被先民创制的汉字所吸收,那么,上古时期人们创制的图画,也会被先人们引入汉字之中。一些出土文物上取材于古代神话的图形,就与汉字有一定的渊源。如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帛画,这幅帛画作于约公元前168年,画上部象征着天界,太阳中有乌鸦,月亮中有蟾蜍,月亮旁还有玉兔和嫦娥。扶桑树上有一个小太阳,日月之间有人首蛇身的神。两侧各有一条张口吐舌的“应龙”,神龙、神鸟和异兽相衬,显示出天界的威严和神圣。画下部华盖据考古学家们考证可能是风神飞廉,末端绘有两条交互的大鱼。大鱼上站立的巨人,一说是治水的鲧,一说是海神禺强。这幅画将一段内容复杂的神话浓缩于许多单一的图形之中,每一个图形代表一个神话。因此,这幅画几乎成了一幅反映古代神话的巨型画卷。其中的每一幅图案都与早期的汉字非常相似。早期的汉字尤其是象形字,虽然不是图画,但大多从图画简省而来。

5. 仓颉造字说

关于汉字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仓颉造字。

仓颉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战国以前的典籍中均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荀子·解蔽》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吕氏春秋·君守》亦言:“奚仲作车,仓颉作书。”《韩非子·五蠹》:“昔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私),背厶(私)谓之公。”秦代李斯所作《仓颉篇》首句即为“仓颉作书,以教后嗣”。

汉代后,“仓颉造字”开始出现神化的倾向。

一是“仓颉造字”功用的神化。《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对“天雨粟,鬼夜哭”一句的解释,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高诱注:“仓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按高诱的说法,仓颉造字使得百姓放弃耕种,土地荒芜,上天为此“雨粟”赈饥,鬼害怕其罪恶被揭发,因而在夜里哭泣。宋人陆佃在《鹖冠子·王》中解说:“《传》曰:‘仓颉作书,鬼夜哭,天雨粟。方是之时,至德衰矣。’”这也说明,仓颉发明文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其影响之大,上至苍冥,下至幽灵,惊天地,泣鬼神。

二是仓颉形象的神化。仓颉既然能够创造汉字,其必有超乎寻常的智慧和与众不同的体貌。而且中国的神话传说往往把某种发明归于有神秘性的“文化英雄”,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与定式。《论衡·骨相篇》载:“仓颉四目,为黄帝史。”《隶释》引汉熹平六年(177)《仓颉庙碑》曰:“仓颉,天生德于大圣,四目灵光,为百王作宪。”《春秋元命苞》:“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演孔图》:“仓颉四目,是谓并明。”传说仓颉长着四只眼睛,具有超人的视力,面相奇异,能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辨鸟兽之迹,见人所不能见。

到了汉代的《纬书》,仓颉的形象被进一步渲染。《吕氏春秋·君守》:“仓颉作书”,高诱注:“仓颉生而知书,写仿鸟迹以造文章。”《淮南子·修务训》:“史皇产而能书”,高诱注:“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这些记载都说仓颉生下来就能创造文字,也为仓颉的身世披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面纱。

大多学者认为,仓颉为黄帝的史官。《世本·作篇》:“沮诵、仓颉作书。”宋衷注曰:“沮诵、仓颉,黄帝之史官。”《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段注曰:“按史者,记事者也,仓颉为记事之官,思造记事之法,而文生焉。”《帝王世纪》也说,黄帝“其史仓颉,又取象鸟迹,始作文字。史官之作,盖自此始。记其言行,策而藏之,名曰书契”。也有文献记载仓颉为李官(即法官)的,如《鹖冠子·近迭》:“鹖冠子曰:仓颉作法,书从甲子,成史李官。”不论是仓颉为黄帝的史官的传说,还是仓颉为李官的传说,仓颉对文字的贡献都是可以得到公认的。

那么,汉字是否真为仓颉所发明创造的呢?从上述文献,我们发现古人对仓颉造字持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仓颉“生而能书”,意即生下来就能创造文字,文字的发明纯属仓颉的个人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字的发明是一种社会行为,即“众矣”,如《荀子·解蔽》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除了仓颉,沮诵也“作书”,如《世本·作篇》:“沮诵、仓颉作书。”

王宇信在《仓颉“始作文字”的传说及其史影》中提出,不同地区的不同部族,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都有可能创造记录语言的文字。但由于某些“文字”使用不便,不能准确地记录语言,所以不能在较广泛的范围内应用。而仓颉所造的文字能传承下来,应是他在前人创造和使用文字的基础上,以他超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加以科学整理和规范化的结果,即经过“一也”并大力推广,使其成为约定俗成的文字,方便口头语言的记录和表达,因而能流传下来。

因此,汉字的创造发明,绝不是一人之力和一时之功所能完成的,而是古代智者长期探索和反复汰劣选优的过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历史上真有仓颉,他可能也是文字的采集者,或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是众多为汉字发明作出贡献的“圣者”的代表和象征。《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仓颉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创造汉字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McyRJYZyQnQey9/CAZVe4UvVRW8UiMDpmlHpZXS9hDW+3LCTuEtDeOPvKWYmBKt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