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汉字遇避讳,州官可放火

宋代有一州官名田登,忌讳名字的谐音“灯”字,举州讳“灯”为“火”,上元时节,州府发榜:“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由来。

连接镇江和扬州的长江公路大桥,起初命名为“镇扬大桥”,但“镇扬”字面就有压制、抑制扬州的意思,扬州人不接受,必须回避“镇”字。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镇江古名润州,于是就有高人提出以“润州”代替“镇江”,命名为“润扬大桥”。“润扬”,滋润扬州也,扬州人自然乐于接受,同时使大桥的名称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历史文化底蕴,皆大欢喜。

可见,使用汉字时必须考虑避讳问题,汉字和避讳关系密切。

(一)汉字,民族文化的 DNA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承载了源远流长的汉民族文化。

世界上的文字可分为表音和表意两种体系。汉字是表意的方块字,其形、其义、其声都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我国绚丽辉煌的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许多传统文化现象正因为有了汉字,才得以说明和解释,它能够说明我们的文化模式、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我们的文化也靠汉字及其记录的汉语得以传承。没有哪一种事物能比汉字承载更多的中国文化的因素,因此,我们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 DNA

联合国有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6 种工作语言。在这 6 种文字版本的文件中,中文永远最薄,表明了中文无与伦比的表达能力。汉字,形象、声音、辞意,三位一体;阴阳上去,抑扬顿挫,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兼具。王之涣之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仗严谨,平仄悦耳,气势宏大,辞约意丰。徐志摩之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轻盈婉转,真挚隽永,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外来文化从未改变过我们的文化 DNA 。丝绸之路很早就开通了,把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运往欧洲,但欧洲的字母没有跟着来,因为有我们的汉字抵制它。要知道,从罗马时代开始,文字的拉丁化浪潮曾先后席卷了整个世界!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但印度的表音字母也没有跟着来中国,跟着来的只有 36 个字母,可那是字母(音韵)知识,还是用汉字写的。后来西学东渐,利玛窦和他的后续者带来了罗马字母及其承载的欧洲科技,中国人只接受了后者,前者尽管来势汹汹,可没有和他们的坚船利炮一样,在中国所向披靡,而是被汉字打回了其欧洲老家。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是秦始皇的武功。然而,今天看来,秦始皇用小篆统一的文字中国也许比他统一的版图中国更有意义,因为前者意味着文化中国的统一。后来的中国也曾分崩离析,但很快就统一了,决定这“分久必合”大势的,应该是我们的文化。可见,汉字对培养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功不可没。汉语方言复杂,同一个语素,用方音来念,可以迥然不同。如“输”,北京念 shū ,四川念 ,湖北念 ,可是用汉字写下来,“输”这个形体各地都能理解。统一而稳定的汉字,能突破时空限制,使不同方言区的人可以看懂彼此写的书面语,这就是汉字的“超方言”魔力。柏杨曾说:“汉字像一条看不见的魔线一样,把言语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血统不同的人民的心声,缝在一起,成为一种自觉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但罗马帝国统一的欧洲大陆四分五裂之后,却再也没有统一过。有人把它和中国大陆相反的命运,归因于它拉丁化的文字,这也绝非危言耸听。罗马帝国采用统一的拉丁文字记录各地的语言,拉丁文字是一种表音文字。罗马帝国灭亡后,言语相异的各地人分别用拉丁字母拼出他们自己的语言,形成他们的文字,衍生出各自的文化,形成不同的国家。拼音化的后果,是使先前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丧失,文化 DNA 也不复存在。从此,欧洲大陆就再也没有统一的文化基础。甚至有人推断:假定拉丁文也是方块字而不是拼音字的话,欧洲或许早已统一为单一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照此推断下去:如果没有汉字,当今中国的版图也可能是按照方言区分成的不同的国家。是汉字统一了中国!

汉字承载的文化曾让我们的民族辉煌数千年,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国都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自 19 世纪以来,仅一百多年的时间,我们落后了,积弱积贫,结果被西方打得体无完肤,一败涂地。于是,有人迁怒于我们的汉字及其承载的厚重文化。晚清以降,从世界语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一直到汉字拉丁化运动,各种废除汉字的激进方案层出不穷,批判汉字落后之声不绝于耳,其中有谭嗣同、卢戆章、瞿秋白、钱玄同、鲁迅……激进派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常识的缺乏令人无法容忍。如果汉字落后,何以撑起曾有的数千年辉煌?国之兴亡,汉字无能为力,无辜的汉字为何还要为它的服务对象蒙羞?

秦砖汉瓦、钟鼎甲骨、诸子百家、经史子集……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突破时空,和数千年前的祖先对话;通过汉字,我们继承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因为有了一脉相承的汉字,我们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化断层的文明古国!汉字是我们的文脉,是七千年文明史的积淀。如果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无异于改变我们的文化基因,将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做归零处理!

汉字的魅力还在于,它能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如运用对偶的楹联、格律诗、骈文,还有含文字游戏性质的回文诗、字谜等,以及独特的艺术门类,如书法、治印(篆刻)。它们在愉悦我们身心和带来生活情趣的同时,更给我们带来民族的尊严。

如今,汉字承载的国学热兴起,国学和古老的汉字一起,历久弥新;传播汉语言文化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方兴未艾。汉字这个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灵,不仅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们用同一种符号连接在一起,而且还作为我们文化的使者,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我们的民族复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文化的软实力能够支撑一个民族走得更远,我们的出路仍在汉字承载的文化。

(二)当汉字遭遇避讳

中国民间流传着一个巧媳妇的故事。巧媳妇的公公叫王九。一天,王九的朋友张九、李九,一个提着一壶酒,一个拿着韭菜来请王九喝酒。可王九不在家,请这个儿媳妇代为传话。等王九回来,儿媳妇转告说:“张三三、李四五,一个提着连盅数,一个拿着马莲菜,来请公公赴宴席。”这位媳妇为避家讳,巧用了几个替代词,既传了话,又回避了公公的名字“九”及其谐音之字。

唐高祖李渊,其太祖名李虎,唐时为避“虎”之名讳,讳“虎”为“豹”,因此成语“管中窥虎”被改作“管中窥豹”,至今沿用。

古时有个叫钱良臣的,很讲究避讳。他规定儿子在读书时凡遇到“良臣”两字,必须用“爹爹”来代替。一天,他儿子读《孟子》中的“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时,就摇头晃脑地读成了:“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钱良臣听了,哭笑不得:“这个地方,就照读好了,不用避讳。”

以上都是流传甚广的避讳例子。可见,中国避讳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避讳充斥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语文生活乃至社会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如是说:避讳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汉字承载文化,当汉字遭遇避讳,避讳因借重了汉字而纷繁斑驳,汉字也因避讳而产生诸多变化。二者相依相生,共同滋养了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避讳文化。

立足文字,以语言文化为视角,爰成小书;力求其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兼具,雅俗共赏。愿它为你推开避讳文化大观园的一扇窗:里面千娇百媚,风景独好。另外,在此声明书中部分图片因时间仓促,未能联系上作者,如有疑虑请联系暨南大学出版社。 fAaIzotmxFXuLk2xNbJHryhud7Msfzpfuzz7S3WNp+J/nSvnNlRJ9v8cjVIyg0e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