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阿德勒人格理论的关键词:自卑

终于进入本书的主题———自卑了,关于人格的种种铺垫,就是为了它的出场而作的前期准备。好戏,总是主角出现在配角之后的。

自卑的阿德勒

阿德勒竟敢把“自卑”作为人格理论的关键词。先不考究他所说的自卑究竟是何物,令人先感兴趣的是说出和强调此概念的阿德勒本人。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被称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

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条件并没有给他的童年带来快乐。在他的记忆中,童年生活是多灾多难的,笼罩着对死的恐惧和对自己的虚弱而感到的愤怒。他排行老二,既矮又丑,幼年时患软骨病,4岁才会走路。因为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于是他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总是自惭形秽,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5岁时,他患了严重的肺炎,甚至连他的家庭医生也对他绝望了。然而,几天后病情却意外地好转,从此他便想当一名医生。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

原来,阿德勒从小就因为身体原因而“自惭形秽”并因此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在他进学校以后,“样样不如别人”的现实继续着:以“成绩”看人的老师也因为他的成绩很差,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

难以抗拒的外部力量的影响,终于使“自卑”变样了。现代人那种“穷则思变”的力量竟使阿德勒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阿德勒曾自述过一件小事:“我记得去往学校的小路上要经过一座公墓。每次经过公墓我都很惊恐,每走一步都觉得心惊胆战,然而别的孩子走过公墓却毫不在意,我对此感到十分困惑。我常因自己比别人胆小而苦恼。一天,我决心要克服这种怕死的恐惧,采用了一种使自己坚强起来的办法。我在放学时故意落在别的同学后面并且隔了一段距离。走到公墓时,我把书包放在公墓墙壁附近的草地上,然后多次地来回穿梭公墓,直到我感到克服了恐惧为止。”

阿德勒这不甘人后的一面,使他不断看到了“自卑”的转化。他不再在人们的目光中“自惭形秽”了,而且成了一个合群的孩子。在与同伴玩耍时被人所接受的感觉使他感到高兴和满足。他说:“应付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勇气,能说明一个人如何定义生活。”

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这种“成为什么人”的职业考虑,正是其小时候身体缺陷造成的自卑种下的“反抗”种子。

1900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出版后,阿德勒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他认为此书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他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或许正是这一缘故,1902年弗洛伊德着手建立小组织“星期三心理学会”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请加入,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鉴于阿德勒在这个小群体中智力最为出众,弗洛伊德对阿德勒倍加赞誉,也非常信任。1910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荐下,他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第一任主席,并负责该协会会刊的编务工作。

此后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学观点,为了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相区别,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为个体心理学。

儿童成长时期遭遇的各种“自卑”终于使阿德勒看到了自卑的“长相”,从而在其个体心理学理论中活化出它来。

如果要概括出其主要理论观点和成就,那就是:以追求优越为统一人格的核心和总目标,以器官缺陷(后扩大到心理、社会方面)的自卑与补偿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以生活风格和创造性自我为个人定型化的行为模式,以社会兴趣为个体形成关心社会、公共意识的精神。其以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既为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奠定了思想基础,又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自卑是啥玩意儿

于是,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探究一番自卑到底是啥玩意儿。

自我意向、自我概念、自我感知、自信、自我效能、自我接纳、自敬、自我价值、自尊,这些词汇都是人类对自己的审视,企图回答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石碑上关于“你是谁”的问话。

我们也许只是因为经常使用“自信”、“自尊”这类词语而对其略有所知,其他的词语则过于学术化而令人懵懵懂懂。但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以行动回答着“你是谁”的问话。不管怎么作出回答,都是关于“自我”的了解,其回答都进一步影响着自己的内心和行为。

问题是这种回答并非是对自己全然了解之后的理性回答。人们以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了解自己,但实际上只是了解自己浮出水面被众人看到的那部分,而沉在水下的大部分则难以为他人和自己知晓,这就是精神分析学者所说的“潜意识”。精神分析学者荣格认为,我们虽然与之朝夕相处,但对其中的绝大部分却是茫然无知的。

而自卑,正是“我是谁”的“自我认识”中最概括和最关键的,但也是我们茫然无知的东西。

《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自卑是“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这是表面的、为自己知晓的理解,但自卑的种种表现则是自己无从知晓的潜意识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意识组合的东西,藏在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经常莫名其妙地导致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就成了情结。

情结本是心理学术语,是荣格最早提出的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概念。它指的是一种藏在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是“无意识之中的一个结”。弗洛伊德后来认为,情结是一种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阿德勒认为:“当个体面对一个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它是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愤怒、眼泪或道歉都可能是这种情结的表现。但告诉心理患者正蒙受自卑情结之害是无济于事的,自卑者往往不承认其自卑,且同时表现出争取优越的补偿行为。他们认为自己强大并以种种行为表现自己的强大,借以抵消自卑感。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地位是整个人格的关键。

于是后人煮起了补充人们追求优越和内心强壮之营养的心灵鸡汤,为的是治疗自卑这一病症。人的自卑往往会出现在生理、婚姻、家庭、工作、学习、交友、处事和性格等诸多方面,生活中躲不开的自卑,成了长盛不衰的话题。

自卑与恐惧

自卑是一种人格特质,它与情感上的恐惧紧密相连。说起恐惧,其实就是对周围环境和生存发展走向的未知而心里害怕,没有安全感。

掌握了规律便可驾驭环境而争取预定的走向,充满了正能量的人就有把握人生的自信。

问题是许多人由于缺乏自知而在“自我”的不解之谜中彷徨,进而走进死胡同。

心理学是所有经验科学中较为年轻的学问,虽然它已从神学观念的符咒谶语中解放了出来,但探索“主观”世界的行为却又使之和“唯心主义”牵连起来。

确实,当人们不能对眼前现实的问题求得解答时,便把希望寄托于缥缈的上帝、佛和祖宗的保佑上了。

现实的外部因素与虚幻的内心因素彼此争斗而互相抗拒着,恐惧正是在这种不知结局的争斗下产生于无意识之中。

无意识领域中隐藏的东西确实“神秘”,精神分析大师荣格称之为“古代的痕迹”或本能,其超自然的性质不能不引起人们心中的恐惧。

恐惧自古有之,但近年的研究才发现它是自卑的一种情感倾向。有自卑感的人们经常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中的有些人深信自己的容貌、口才、表情、学业成绩、体能状况、家庭状况、个人能力等处处不如人。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其无法平等地站立于别人面前与之轻松交谈或交往。他们在交往中担心接触到别人的视线,如果投向他的视线愈来愈多,他会觉得非常害羞、不安,结果在大家面前变得不敢看人、说话,甚至不敢走动。

还有些自卑的人怕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或表达自己的意见,常觉得那将会“出丑”,外界以为是由于其个性内向及人际关系不佳,其实很多情况是由于其自卑及没有安全感,于是用封闭自己来防止别人进入,以保护自身的安全。自身的不安全感导致自卑,自卑的人由于内心觉得自身无能而更加缺乏安全感,长此以往便造成了恶性循环。

例如,在生活中,很多人缺少某种能力,却认为他人都具备这种能力,便无限地夸大别人的能力,这种夸大反过来映衬了自己的渺小,于是在外部表现上以“不懂装懂”保护自己,在内心则以别人的“强”鞭挞着自己的“弱”,从而强化着不自信。自卑无疑是伤害自己之后又欺骗、危害他人的致命武器。

“不懂装懂”和“说假话”都是出于自卑而想要保护可怜的自尊的行为表现。其实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别人的内心世界同样烙印着过去失败所留下的伤疤。我们的自卑是把自己的不足看得极其严重或无限夸大了。

在这种恐惧心理的指使下,商人们自认为注定要失败,不敢抓住机会去扩大经营;技术人员认为自己的能力和灵性要比同事差而不敢创新;计较成绩的学生为学校里的考试而惶恐不安;年轻的女孩迷人可爱,但与邻居家的女孩相比之后,却对自己的相貌或社交能力产生怀疑。这些人本来优秀,但心里面却看不起自己,用高标准衡量自己,直到将自己的信心完全抹杀。自卑感其实是最常见的对自身的蔑视、憎恨和残忍。

你自卑吗?

对于自己是否自卑以及自卑的程度,我们可以使用“自卑问卷”测试一下自己。

1.我的生活经验告诉我如何评价和欣赏自己。

2.我对自己有个好的评价。

3.我对自己很好,能够很恰当地照顾自己。

4.我喜欢自己。

5.我能同时给予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正确的评价。

6.我自我感觉良好。

7.我觉得有权享受别人的关注。

8.我觉得自己有权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9.我对于自己的期望并不比对他人的期望高。

10.我很和蔼,对自己是鼓励多于批评。

对于这10个问题,可以自我评价一下,每一个问题根据“完全正确”、“大部分时候正确”、“有时候正确”、“大部分时候不正确”、“完全不正确”分别给予1~5分的评分。显然,低分在正确的一端,代表自我的积极评价,因此分数越低则表示自卑感越少。 S+rqOCX/86AMSF7z28Mr1rfNQBVe4JjaxovA4VLq8305ikr+rsN8ObxQ0F2F2l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