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弗洛伊德进入了潜意识

中国的心理学界三十多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才知道了有弗洛伊德这么一个闻名于世的心理学家的存在。他的闻名,全因其打开了曾经装在“黑箱子”里的潜意识,并且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将冰山沉于水下未被看见的大部分比作是潜意识,并领着人们潜下去探索,至于最终会发现什么,探究到什么,则全靠后人的努力了。

冰山下的潜意识

潜意识是指被个体压抑了的原始冲动、本能和欲望。这些冲动、本能和欲望由于同社会道德、法律规定等不相容,从而被排挤到意识阈下。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着,成为儿童精神发展的动力,也成为人们行为的潜在动因。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潜意识是儿童精神生活的实质。正如他所说:“必须把潜意识当作精神生活的更大范围。每个意识内容都具有一个序言性的潜意识阶段,潜意识是真正的精神现实。”

但这种决定精神发展的潜意识,不能直接进入意识领域,不能与意识交流。因此,弗洛伊德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插入前意识作为严密的防守,不允许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随意侵入意识中闹事,前意识这种防守作用被称为检查作用。

弗洛伊德在其后期理论中进一步提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大人格结构,其中本我也按其读音译作伊特,英文原意是遗传素质、本能冲动、身份证件、标识符。它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的欲望和冲动,是潜意识的一部分。ego的意思是自我、自负、自尊心、自我意识。自我特别强调在本我、超我和现实之间调解冲突、维持平衡、保护本我的防御功能,保持着人的精神的完整性。同时,自我协调着精神结构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协调着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与自我理想。前者是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的和批评性的部分,它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则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的。

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和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行动,同时满足现实、本我和超我的要求。自我既要在三者之间进行协调,也要抵御这三者的过分要求,以维持其自身的自主权。所以,弗洛伊德说:“我们有一格言,说一仆不能同时侍候二主,可怜的自我,其所处的情境更苦,它必须同时侍候三个残酷的主人,且须尽力调和此三人的主张和要求。”“一仆侍三主”的状况,实质上体现了比自我(ego)更高的自我(self)的作用。如果自我(ego)抵御不住三者的过分要求,便会导致自我(self)的焦虑,甚至解体。

我们知道,self是自我的另一种英文译法,是非精神分析理论的自我。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自我(ego)实际上只是防御性自我。ego和self同有自我的含义实在令人容易混淆,于是有研究者专门区分了其不同之处,至少有三点:首先,从施者与对象(受者)的关系上看,ego是施者、知者,而self既可以是施者(Iself),又可以是对象(meself)。这种自我的分解其实是米德所认为的“主我”与“客我”,从而使自我对话和反思成为可能。其次,从二者得以存在所依赖的对立面关系上看,弗洛伊德的ego与本我、超我、现实相对,特别是与本我相对,而self是与他人相对。最后,从二者活动的有无意识上看,精神分析意义上的ego是部分带有潜意识活动性质的(无论是防御性的还是发展性的),而非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self则均与意识活动相联系,是自我意识性的。

弗洛伊德的“性”趣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支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他被中国人所认识,据说也首先是因为他关于“性”趣的大胆论述。

弗洛伊德1905年的著作《性学三论》引起了关于性的争议。该书表达的婴儿期性欲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招来了大家的嘲讽和批评,从此弗洛伊德被看作是一个满脑子淫秽念头的邪恶下流的人。被禁锢了多年的“性”观念的国人,在刚接触弗洛伊德学说时,更是被他这种有违风俗的言论所惊呆。

1913年,弗洛伊德在其《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声称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这些发现为精神分析学奠定了基础。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并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但是恰巧有个牧羊人发现了这个婴儿,并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有许多英雄事迹,并娶了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母亲。知道真相的俄狄浦斯承受不了心中的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学中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是指恋母情结。有这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对象。小孩作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有的地位。

弗洛伊德视俄狄浦斯冲突为性心理发展与启蒙之形态,借此指出他所确信的人性对乱伦的渴求与压抑此欲望的必要。

弗洛伊德要从儿童说起

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家托克维尔在19世纪中期就说过:“应当追溯他的过去,应当考察他在母亲怀抱中的婴儿时期,应当观察外界投在他还不明亮的心智镜子上的初影,应当考虑他最初目击的事物,应当听一听唤醒他启动沉睡的思维能力的最初话语,最后,还应当看一看显示他顽强性的最初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够理解支配他一生的偏见、习惯和激情的来源。可以说,人的一切始于他躺在摇篮的襁褓之时。”

这种从婴儿开始考察的观点,就是后来弗洛伊德理论中,被人们所熟知的、强调儿童时期的经历对今后生活道路的影响的观点。它和性意识据说都是在人的潜意识里起作用而未被察觉的东西。

弗洛伊德20世纪20年代作为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医生来研究精神病患者。他发现引起患者发病的深刻根源不在生理而在心理。他把这种内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本能是驱使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力比多(libido)兴奋和满足的中心。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兴奋区域的不同,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性征期(青春期)五个阶段。儿童各个时期的人格发展就是通过不同器官的活动来满足对事物与快感的需求而实现的。

分析者认为这种理论完全是基于生物学的观点,否认和贬低了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这也就不奇怪后文将提到的阿德勒虽然被弗洛伊德提携,但在观点上却依然反对他而强调社会条件、人际关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不过,对于“性”在儿童期的影响和其压抑作用这一点上,精神分析学派的各位学者都还是承认的。我们也许难于把“性”作为考察人们行为的重要原因,但对于儿童期经历的事对其人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观点则不由得点头称是。阿德勒就说:“假如有个完全被忽视、被憎恨或被排斥的儿童,我们很可能发现,他很孤单,不能和别人交往,无视于合作的存在……”

小时候的记忆往往使我们依照其指向而行事,因此儿童时期的事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那种往事就像地基的砖块,人们能看到的只是房子的外观,但地基决定了这所房子是否牢固。 7Jq6T/bIwl1sMrdU2txGi1SpLnx14yvcguOqAcoEgNq/cEiNJSAD+k/cVYFJ3Mu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