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丛林中的本能

自卑必然连着恐惧,不信任周边的环境而缺乏安全感,因此必须发动自身的强力来抵御周围一切可能的侵犯。这种本能的争斗在威胁到别人时就构成了暴力。

尽管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绿地可怕地减少着,但来源于丛林本能的暴力法则却延伸着、围剿着现代人弱小的心灵。

本能中的生存

暴力一向是道德谴责的极端行为,喜欢寻根究底的人们,例如查尔斯·霍顿·库利就以人类来自茹毛饮血的动物这一理论为基础,揭穿了属于动物本能的暴力基因。

如果我们追溯到足够遥远的过去,我们会发现人和其他动物有共同的历史,即都是从低级形式的生命这一共同祖先那里繁衍下来的;还有,除非我们从动物着手研究,否则就不可能对我们自己的生命有清楚的概念,不可能知道我们是怎样以及在什么方面超越了我们的“堂兄弟们”,如马、狗和猿的境况。

人们把自己和动物进行区分,认为自己处在文明的一端。我们总是用茹毛饮血来形容动物的野蛮。该词出自《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人从原始人发展而来,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表现出动物残忍的本性。

西方现代行为学创始人康·洛伦茨认为,人类的暴力行为具有先天性。他在《论侵犯性》一书中写道:“人类的好斗性是一种真正的无意识的本能。这种好斗性,也即侵犯性,有其自身的释放机制,同性欲及其他人类本能一样,会引起特殊的、极其强烈的快感。”而在库布里克看来,“暴力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性扭曲的一种表现,人性本身就具有行使暴力的疯狂基因”。

弗洛伊德用“本我”称呼这种源于动物祖先的本能或基因,因而要用“人”发展起来的“自我”、“超我”中的社会规则来控制“本我”的胡作非为。

本能是生存的需要。为了生存,一些缺乏生存条件的人便像野兽一样以武力争取生存的条件。

利比里亚,这个因自由而得名的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却饱受战乱之苦。长达14年的内战,使众多无辜平民死于战火之下,幸免于难的人们同样处境悲惨。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在内战期间,利比里亚各派武装当中,娃娃兵的比例高达60%,有两万多参战者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不论是政府军还是反政府武装,他们招娃娃兵的手段很简单,因为利比里亚食物短缺,断水断粮,他们就以给吃给喝为诱惑,吸引孩子们参加战斗。为了训练娃娃兵们的暴力倾向,他们要求这些孩子杀死自己的父母、朋友,并且喝下他们的血,娃娃兵们还大量使用可卡因来壮胆。

这些被洗脑的娃娃兵,把杀戮当游戏,为了邀功请赏,他们滥杀无辜,制造的事端耸人听闻。在利比里亚的内战中,许多残暴的战争罪行,都是娃娃兵们犯下的。

中国参与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在该国实施的和平计划,也首先是从改善当地人的生存条件入手。这种通过文明的力量变兽为人的艰难过程在一些落后地方时而发生着。

1994年4月6日,时任卢旺达总统的胡图族人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乘坐的飞机在基加利附近被击落,机上人员悉数遇难。次日,胡图族人对图西族人展开了血腥的报复。持续三个多月的屠杀导致80万至100万人丧生,多数为图西族人。

20年后,卢旺达政府举行纪念活动,缅怀在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不幸遇难的百万同胞。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展现了人类残酷的一面,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但是卢旺达之后的痛定思痛也展现了重生的顽强。

人性在不断战胜兽性的过程中,推动历史前进。

“丛林法则”里的自卑

丛林是野兽躲藏和伺机出击捕捉猎物之所,打家劫舍为生的强盗也埋伏在丛林中觊觎着来往路人的钱财。于是丛林便成为暴力横行的象征。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有一位名叫安提西尼的哲学家,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在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时,通常不用那些枯燥乏味和高深莫测的概念,而多用生动形象的动物寓言故事。其中一则寓言故事说:

丛林里的动物们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建立一种丛林里的新秩序。兔子抢先发言:“丛林里的动物应该一律平等,丛林里的事情应该大家一起讨论,再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决定。”兔子的发言得到了麋鹿、山羊和松鼠等许许多多小动物的热烈支持。就在大伙儿要鼓掌通过这个决议的时候,狮子发言了,它亮出自己的利爪大吼一声:“我反对!”小动物们纷纷四散逃走,丛林又恢复了它原有的秩序。

这则寓言,被西方人称为最早提出的“丛林法则”。

两千多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攻击和暴力行为并未因为现代化程度的加深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减少,尽管它们有不同的发生原因,但最终都指向了社会。媒体所报道的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如校园杀童案、机场爆炸案和公交车爆炸案等,不仅让人忧虑,而且暴力的持续刺激亦使人无法心安。

危害社会的暴力固然耸人听闻,但常见的同事矛盾、同行竞争、邻里吵架、医患纠纷等人际冲突、争端却往往也发展为拳脚相向,不禁使人们产生疑惑:现在真的还盛行古老的“丛林法则”吗?

“丛林法则”透视的是以暴力维护或争取自己的利益,其根源是害怕失去而产生的恐惧,本质中蕴含着自卑。动物没有意识,不具自卑,但具恐惧这种情绪。有了意识的人则把这种来自动物的情绪,发展为自我意识中的自卑。

有媒体报道办公室里两位负责人大打出手,其原因不外是唯恐对方比自己走得快、爬得高,因而互相看不起,要争高下。激愤之下,忘记了自己的“领导”身份而使自己露出暗藏的暴力本能。

整日相见的邻里之间,也因水电、垃圾的处理或小孩打架等小事,从隔空的口头互不相让发展为身体接触的暴力对抗。

同学之间,见不得他人比自己好,或学习成绩,或下棋输赢,或就业前景……许多想不到的事情竟成为同学间暴力事件的导火索。于是网上有苦涩的调侃:“感谢当年同窗的不杀之恩。”

种种暴力行为其实都是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厉害,当自己的技艺、本领和能力比不上别人时,便老羞成怒、拳脚相向,以掩盖内心深处的自卑。 x6uEHJFg2uH3upDTI115V80v3M+qhiPZOD/ZyDfafdWB3OAHrSCujbbcaS1Ms4w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