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调补气血,关键是平衡五脏

中医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在中医理论中,我们人是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既然是这样,那么调养气血的关键就在于平衡五脏。不要让某个脏器过分地“足”,也不要过分地“虚”。各个脏器之间的气血要协调、平衡,才能握住健康的金钥匙。

脾是气血的“加工厂”

中医古籍记载:“胃中水谷之清气,借脾之运化成血,故曰生化于脾。”所以说,脾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的生化之源。那么,它是如何生化气血的呢?

中医上讲,脾主运化。这个运化,就是把吃进来的食物和水液,经过消化和吸收,化生为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然后再把这些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这里的营养物质就包括气和血,所以说,脾是气血的“加工厂”。

脾胃生成的气,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地称之为中气。人们常常说,这人中气足,实际上就是说他的脾胃之气足。我们后天的气要源源不断地化生,主要得靠脾的运化作用。

中医还讲“脾主升清”。由脾运化而生的营养物质要运送到全身,还要靠脾的升清功能。假如这些营养物质能正常上升至头部,那么人就大脑清楚、眼睛明亮、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假如清气不升,痰浊上蒙,这时候人就会出现头脑不清,整天昏沉沉的,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甚至还会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所以,脾气要该升则升,该降则降。

中医还有这样的说法,“脾主四肢肌肉”,“脾其华在唇四白”。就是说,假如你的脾气不足的话,四肢肌肉就会感到疲乏,浑身没劲,嘴唇周围的颜色淡白无华。

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这一点前面已经详细介绍过了,在此不赘述。但是,如果脾脏中出现了生血不足的病变,就会引起贫血,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就是其中一种。中医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上,重在养脾,脾脏功能恢复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情就得到控制了。

肾是气血的“银行”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也就是说,我们先天的气血是否充足,关键就要看肾的功能是否健全。它决定了我们先天气血的多少,所以,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之为是气血的“储存银行”。

《黄帝内经》记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一片黑暗,这样,生命就会停止。这里所说的阳气,指的就是肾气。如果你的肾气足的话,血脉就调和,反应就快,人也更聪明。

前面提过,肾是先天之本,也就是说,我们先天的气血是否充足,关键就要看肾的功能是否健全。它决定了我们先天气血的多少,所以,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之为是气血的“储存银行”。所以,大家在后天要不断地在这个生命的银行里“存款”,同时也要节约使用,不要过度损耗,否则人就会早衰,寿命也会缩短。

《黄帝内经》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在我们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肾气还起一个催化、推动的作用。它贯穿于我们生老病死的整个过程中,所以,大家在各个阶段都要注意后天的补养,因为先天之气也要靠后天的脾胃来滋养。就像你培植黄豆芽的时候,光有黄豆,却不给它营养,即使发了芽也会变干枯。

肾气只可补不可泻

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对于肾脏的精气,中医里永远只存在补,而没有泻的说法。不能给肾脏撤火,更不能灭火,只有通过不断地、适度地添加燃料,才能让肾火烧得长久而旺盛。肾相当于人的根,只有保护好这个根,我们才可能永远健康,永葆活力。

心是气血运行的“发动机”

大家知道,人体的所有器官都是在心血的调动下工作的,气血要是充足的话,就能保证心脏的工作顺利;心脏的功能完好的话,气血的运行也能井然有序。

《黄帝内经》记载:“心藏神,为诸脏之主。若气血调和,则心神安定;若虚损,则心神虚弱。”由此看来,气血和心脏紧密相关。

人体的所有器官都是在心血的调动下工作的,气血要是充足的话,就能保证心脏的工作顺利;心脏的功能完好的话,气血的运行也能井然有序。

还有的人,把两者比喻成鱼和水的关系,要想让心脏自由地“遨游”,就必须有充足的气血。

我们还是回到中医上来,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就是说,心气能保证心脏的血液滋养和运行,还保证脉管通道的通畅,从而保证心脏源源不断的动力。心气足的话,全身各脏腑就能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

中医认为:“心其华在面。”心气足的人,一般都面色红润。如果这个人脸色发青、发暗,我们说他很可能是心血瘀阻、心气不足。所以,中医一般都会建议面色憔悴的人补心血,心血足了,面色就红润了。

另外,“心藏神”这种说法,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很大部分是由心神所管。假如你记忆力减退了,思维能力下降了,甚至还出现了心悸、心慌、失眠的症状,从心脏本身来说,是因为心失所养,你的心血不够用了,你的心脏本身就失去营养了,它的动力自然就不足了。

《黄帝内经》又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大家在日常养心的时候,要宁心安神,抛却杂念。正所谓“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脏稳住了,不仅气血运行有动力了,其他脏腑也好管理了。

肺是分配气血的“管家”

中医认为,肺是“相傅之官”。在凌晨3点至5点,正是夜深人静人们熟睡之际,但是,我们身体里的这位“相傅”却没有闲着,它正忙着分配津液。

《黄帝内经》中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意思就是,我们吃进来的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转化成了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那么,这些营养物质是怎么传输到五脏、四肢的呢?答案是,通过肺。

就是说你吃了东西以后,脾胃就会化生出气血来,而后再把气血津液传到脏腑,供养脏腑。脾胃首先将其传给肺脏,然后由肺脏“权衡治理”,看每个脏腑需要多少气血津液,重新分配。如果肺脏健康的话,这种调配功能就强。

《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这个官职在古代就相当于宰相,在现在相当于总理。“治节出焉”就是“节制、调理”的意思。凌晨3点至5点,正是人们熟睡之际。但我们身体里的这位“相傅”却没有闲着,它正在忙着调兵遣将。

这时,全身的气血都要流注于肺经。肺作为“相傅之官”,就要均衡“天下”,它的作用就是宣发和肃降。宣发是指在肺气的推动下,使气血津液输布于全身,内养脏腑外润皮毛。肺宣发功能正常,则百脉通顺。肃降是指肺气宣清宜降,使气血和津液下行,以保证水液的运行并下达于膀胱而使小便通利。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人体气血得到了重新分配,人体各器官的机能才能正常。

《黄帝内经》中记载:“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调通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当肺功能减弱时,就会出现气机不畅,二便失调,皮肤失去光泽,甚至连嗅觉都会退化。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养好自己的肺。

在凌晨3点到5点的时候,全身器官都要休息,只有这样,肺才能合理地分配气血津液。所以,此时人体不仅要睡,而且要熟睡。只有处于深度睡眠当中,才能使全身的各个器官都进入“休眠”状态,我们的“宰相大人”才能够不受打扰地工作。

肝是气血运行的“枢纽”

我们说,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五脏又是人体的中心,它们有的主气,有的主血,有的藏精,有的藏神,各司其职。但是唯独肝脏既能疏泄无形之气,又能贮藏有形之血,所以我们说肝脏是调节气血的“枢纽”。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疏就是疏通,泄就是发泄、升发。也就是说,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如果肝失疏泄的话,人的气机就变得不畅,肝气郁结,就会出现胸闷乳胀、乳房疼痛。所以,肝郁气滞的女性朋友,往往会伴有不同程度的乳房胀痛,甚则乳腺增生。

中医还认为,肝主藏血。肝脏是一个贮血器官,由脾胃化生的血液,并不会直接全部用完,那一部分剩余的血液就会藏在肝脏里面。

人们常说,肝开窍于目。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视物,全赖于肝血的濡养和肝气的疏泄。肝的精血循肝经上注于目,使其发挥视觉作用。如果肝血不足,眼睛就会出现干涩、酸胀,甚至会引起视力减退。

中医还认为:“肝其华在爪,肝主筋。”所以,指甲变形、灰白脱落、弯曲、发青,甚至反甲,或者小孩容易抽风,老年人抽筋,这些都是肝血不足的表现。

另外,当人的肝血不足,也就是所谓的“肝失血濡”的时候,肝气就容易勃发,肝气就会偏旺,这时候人就容易急躁、盛怒、发脾气,甚至肝区出现隐痛。此外,肝血不足的人,还不耐疲劳,你看那些患有慢性肝炎的患者,十有八九浑身没劲。

肝气从来不说虚

在这里,大家要注意的一点是,其他脏器都有虚的时候,但是肝气从来不说虚,肝气总是有余的。因为肝脏本身是个旺盛的器官,它一旦有表现,那么表现出来的就是气有余的症状。而且,肝气容易郁积,因此它总是偏多的,很多人动不动就生气,原因就在于此。当然,从学术上来讲,肝气也有不足的时候,但是一般来讲,肝气总是有余的。 ioIz77VWjwrVXTniuCKtfJHB370U6ihZA2ap0KwtKuZcISfLtmV7ODXWSaF7zQc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