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暗示的特点——一定要知道的暗示常识

暗示的种类均系人为划分,一般可分为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无意暗示与有意暗示;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言语暗示与非言语暗示等等。暗示的特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暗示的双重加工性。最佳暗示效果的获得,往往是在双重加工的基础上实现的。一方面,暗示刺激经由理性知觉通道,将符合实际情况以及个人的价值、个性、伦理的信息纳入知觉范围,从而引起受术者心悦诚服的实际体验。如,催眠师将手置于受术者头顶,同时暗示他(她):现在你的头顶部感到微微有点发热。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况,受术者势必会产生相应的体验。另一方面,暗示刺激也可通过非理性知觉通道的情感渗透去建立心理共鸣的感应关系。特别是广泛采用非言语的操纵功能来扩展这种效果。譬如,用肯定句以增加自信;用附加疑问句如:“你感到很舒服,一定是的,是不是?”给被催眠者温情、敏感的体验;采用鼓励性的评价以促成良好的合作,如催眠过程中夸奖被催眠者的领悟力强、体验正确等等。当这种情感的渗透性达到最佳状态时,可产生强烈的移情作用,即视催眠师如亲人,对其格外信赖而钝化了自身的意识。总之,这种双重加工的配合默契,可产生最佳暗示效果。

暗示的直接渗透性。一旦催眠师的意志战胜了被催眠者的意志,受术者的反暗示防线被突破,暗示刺激便能直接渗透到受术者的潜意识中。这种渗透似乎是自动产生的,其实现过程极为迅速、灵活、明确,充分体现了活动的“经济性”。

暗示效果的累加性。暗示是一种能力,经过训练而敏感化。因此,多次接受催眠术,会使受暗示刺激发生作用的时间缩短,影响加深,效果累进。个人的受暗示性由于不断地接受暗示的实践活动而得到提高,使个人对某种暗示的反应越来越敏感。于是,使得暗示的效果具有累加的特性。

暗示的从众性。人类具有受社会影响而采取与他人保持一致的基本心理。这种从众性在暗示中同样存在并且更加明显。具有惊人效果的集体快速催眠,原因就在于他人进入催眠状态足以刺激自己的可暗示性。这尤其对于个性中缺乏独立性,而智能平常的人更是如此。

受暗示的差异性。虽然人类普遍具有受暗示性的本能,但这种本能却呈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性。据统计,经暗示而能进入深度催眠的人有30%。另有15%的人几乎无法进入催眠状态。在性别上,女性比男性更易接受催眠暗示,这无疑是女性依赖和缺乏自信所致。在年龄上,7~14岁的人最易接受催眠暗示,而成人则较难对其暗示,老年人几乎无法对其暗示。

暗示的生理表现。当个人接受暗示的程度达到最大时,逻辑意识和批判意识的最高机构——大脑皮层基本处于抑制状态,仅剩下某个“警戒点”的部位尚保持兴奋性。

暗示的条件。暗示之所以产生效果,应起码具备以下的条件:被暗示者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明确的对象;催眠师(或施行暗示者)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该权威性的程度与暗示的效果成正比;催眠师(或施行暗示者)要以温和、含蓄、间接而又坚定的言语与手势等来实施暗示;在被暗示者与施行暗示者之间应具有一个融洽、轻松的心理氛围。

暗示的障碍。人类具有本能的受暗示性,同时也具有普遍的反暗示性。这种反暗示性可能来源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自由的意识、个人的习惯、个性特征以及各种理性的思考等等。主要表现为个体对暗示刺激具有认知防线,情感防线与伦理防线。暗示能否奏效,取决于能否克服这些防线的阻碍。克服的办法不是强行突破,而是与之取得协调。

不管暗示时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暗示必须作用到人的潜意识中,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FARYbpp3VMJbfkxQZbD68t3HPK6jIqeI+w7rUN3xZRAIxh6QCtM6gZmmSdi0ad6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