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社会环境的原因

孩子是社会进步的未来资源,2004~2007年间中央政府投入了100亿元人民币用于西部教育改革。修改中小学生守则和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对学生这一资源体的高度重视和期望。

就目前而言,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其师资资源、信息通路(教材)是制约学生资源开发、转化的“瓶颈”因素。以高考分值而论,师范类院(学)校的招生分数不是明显偏高,导致了教师资源的优势不够,其恶性循环的结果,致使普通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的难度加大。再加上社会环境力的作用,如教师提升的机会少、薪酬偏低、配偶失业等,都将使“瓶颈”越来越小。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是以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人数多少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不是以学生在学校受到多大的启迪、多大的影响和进入社会后有多大的生存、应变能力来衡量。由于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理影响,因此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就是好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者被视为天之骄子,前途无量、受人尊重,是社会公认的优质资源。但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就不是国家的资源?

如今“独欲强置”现象实在太多。在家长、学校的视野里,常把孩子、学生当成个人欲望的“翻版”或是个人目的的表现实施对象,将其视之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学校间的对比、同事间的攀比、社会各界的压力和自己本身的失落都牵连或波及到孩子身上。“一人上重点,全家(校)都光荣!”这一现象实在很普遍。社会给孩子们的不是相对“自由的空间,真诚的环境”,而是以一种“己(个人或集体)、欲(希望或意图)、定(计划或目标)、限(规定或制裁)、比(对照或炫耀)”的形式,以一种压制、强迫的手段来实现个人意图。这样一种现象、这样一种环境,岂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资源体?不!那简直是对人力资源的践踏,是对学生心理的蹂躏,是对国家、社会的不负责任!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电视、电影、杂志等均以各自的经济目的传递着信息。常以成人化的娱乐性和学习性相结合,以自由化的传播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于学生对信息的识别与把握,受“物积”的影响而表现各异,因而对情爱、性爱、伦理、道德、职业、未来等均有借鉴性、幻想性、排他性和模糊性。因此在有关调查中得知:学生“对于目前在学校学习”自己想学的占60%;家长要我学的占5%;讨厌这样学习的占10%;对学习无所谓的占19%。所以,受社会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使学生心理的脆弱性、盲目性、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均表现无遗,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提出疑惑、感到迷茫。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心理现象。

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物质、精神生活日趋提升和改变,再加上多种形式的文化生活,致使有部分家庭离异、重组,其结果导致孩子的心境、心理发生变化。据调查,少年犯中85%来自于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他们消耗时间的地方70%是网吧。学生“5+2=0”的现象时有表现(即:5天在学校的教育无论多么丰富、多么向上,一旦加上两天的星期六、星期日休息,孩子因无约束地进入社会环境,其前5天的教育结果导致为0)。孩子对社会环境和事物的认识与判断,其心智是受“物积”的多少来决定的。因此,社会环境对孩子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诱导性。 Xxako5yOx6mBL07SFsO/AgUgZcJGCo406x7oGGorppiRxaJiWNT+uVGvoHDFPO6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