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的眼界是一点一点拓宽的。草根出身、柜台起家的他,2005年差一点卖掉了京东多媒体。当时,京东线上销售额是1000万元,利润微薄。小熊在线的老板问刘强东,能不能把网站卖给他?价格是1800万元。如果刘强东答应了,可能中国电商跟刘强东就没什么关系了。
刘强东叫上孙加明和张奇(现拍拍网3C类目事业部运营总监),商量要不要卖掉。他肯定犹豫过,如果没有犹豫,他就不会和员工商量了。孙加明和张奇本能地抵触,这是大家一起做出来的,如果卖了之后又做什么呢?刘强东想了想,卖掉之后还是会重新做一个京东出来,于是下定决心,不卖了,咱们继续做。
2005年,京东正式成立线上采购部门,由孙加明负责。京东封闭,与外界接触不多,不知道新蛋网,只管自己埋头苦干。新蛋网创立于2001年,比亚马逊更早进入中国市场,2005年的销售额是13亿美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蛋网是很多中国用户购买IT产品的首选网站。网易创始人丁磊曾经向他的投资人徐新推荐新蛋网,声称网易的采购都是在新蛋网上进行,这样可以阻止腐败。结果,徐新反过来向他推荐自己刚投资的网站京东商城,不过那时已是2007年了。
在2005年,新蛋网是有着美国血统的外企,页面做得漂亮,销售额也和京东不可同日而语。京东还是土得掉渣的创业公司,各个环节都很粗糙,发个包裹需要十天半个月,客户等得不耐烦,还老丢货。当时中国“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非常糟糕,配送站多为加盟店,服务质量很不稳定。
京东多媒体的仓库管理没有系统,没有货架号,没有扫描码,全靠打包的人靠大脑记住货物位置去拣货。刚开始做仓库管理的员工不得不花费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认识300多种产品,并将存放位置一一对应起来。直到2006年,公司把仓库搬到海淀区西北部的凤凰岭,才开始按照货架号管理,这还在老员工那儿遇到阻力:为什么要弄货架号?我们明明记得住,在上架之前多一个“添加货架号”的环节,多大的负担啊。幸好刘强东明白货架号管理的好处,快速拣货、不用人工判断,流程更清晰、专业,因而充分授权让负责人推进。
仓库也没有监控体系,连客户到底收到的是两盒光盘还是一盒光盘也弄不清楚。有些客户声称自己订购两盒光盘只收到一盒,要求重新发货。刘强东对客户体验的追求很偏执,让负责仓库打包的王爱民(现京东产品管理部3C组高级经理)重新发货给客户。王爱民不服气,说如果一个月内再有错误,我宁愿接受10倍罚款。后来,京东多媒体发货前先称重,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节省成本,刘强东要求每个员工带废弃的纸箱到公司,下班之后,员工们把纸箱又拆又改,做成适合包装光盘的小纸箱。有次,刘强东开车,看到小两口将一堆家电包装纸箱丢在马路旁,他就停车在路边,将纸箱捡起来全塞到后备厢里。那位妻子对丈夫说,你看看,你混的还不如一个捡破烂的,捡破烂的都开红旗了。
这家出身柜台的公司,销量不断攀升,顺着客户需求不断扩充品类,从光盘、刻录机,到鼠标、键盘,再到内存条、硬盘,再到笔记本。笔记本在当时是高端产品,1万多元一台,刘强东还纠结过,万一卖不出去该怎么办?
从这时候开始,搬仓就成了京东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每一次搬仓都意味着京东销量的成倍增长。2002年,刘强东买下银丰大厦1202室做办公室兼住处,将仓库也安在了这个16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与采销、财务、售后等部门同处。公司做电商之后,租下隔壁100平方米的1203室做仓库,半年后,搬到银丰大厦对面大楼200平方米的仓库;又隔了半年,仓库重返银丰大厦,这次换成地下室,一个可以打篮球的地方。刘强东乐观地告诉员工,两年不用搬仓了。结果,半年以后,公司全体动员搬仓至凤凰岭。这是一场硬仗,刘强东和员工们累了就把纸箱拆开平铺在地上打瞌睡,饿了就用老干妈拌着盒饭填肚子。
2005年,公司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不顶用了。这个系统是2000年刘强东自己编写的,很简陋。当时公司每卖一张光盘都要录入系统,刘强东每天可以看到销量明细。中关村很多卖家账面很乱,货款追不回来。但京东通过系统能够对上账。刘强东和吕科开始开发新的库存管理系统,为了这套系统,甚至关闭网站三天梳理库存。刘强东自己在纸上写写画画,设计系统模块,告诉吕科架构该怎么搭,逻辑思路是怎样的,吕科再写代码实现刘强东的构想。每天晚上,刘强东跑到库房做测试,打电话给吕科,遥控指挥该怎么改系统。
有时候,刘强东灵光一闪,有新想法,马上叫上吕科,一起做,做好就上线,有纰漏再修正。他没有说先想清楚方方面面,把漏洞都堵住了再去做。这家公司从传统企业转型而来,互联网那套快速上线、快速迭代的打法倒是殊途同归。前前后后,两人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先弄出库存管理系统。
京东后来的管理系统架构基本脱胎于2005年到2006年开发的系统。所以刘强东才能始终对公司管理系统了如指掌,在多次品类扩张、系统架构改造过程中快速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