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初期,蒙古的统治开始显露出严重的张力。1314年公布的一份南方地主的地籍调查,引发了自封为王的蔡五九在江西的叛乱;虽然实质上是针对精英的抗税斗争,蔡的起义还是赢得了佃农和其他平民的支持。从14世纪20年代开始,黄河一再泛滥,导致了粮食歉收和大批难民潮,而元朝廷执意将他们定性为逃贼。1325年,赵丑厮在河南息州发动教派起义;十多年后的1337—1338年,胡闰儿或棒胡【译者按,原文误作“Peng Hu”】在同一个省的汝宁县(从麻城穿过大别山就是此地)发动了起义。与此同时,周子旺和他的妻子(佛母)在江西与湖南交界的袁州领导了有5000青壮年参加的起义,周自称周王并颁布了自己王朝的历法。
元朝内部最有希望的改革派人物是脱脱,他是蔑里乞部落的蒙古人,一个儒家学者,也是王朝的右丞相。他在1344年的派系斗争中有原则地退出,此举赢得了汉族文人的同情。1349年他再度为官,随即全力投入治水事务。尽管如此,他于1351年宣布的雄心勃勃的黄河改道计划(将黄河河道引到山东半岛北部),产生了巨大的政治代价。他为了给这项计划提供财政支持而征收新盐税、实行货币贬值(发行没有储备金的纸币),这招致了精英的不满;他还征召15万多汉族平民在华北平原修筑新的堤坝,这引发了在华北平原四处蔓延的起义。
在湖北,对元政权的反感由于宽彻普化在武昌的封地而进一步激化,他是一个异常腐败和遭人鄙视的蒙古王子。 随后,如同北方日益恶化的形势一样,华中山地也遭受了一连串农业歉收的打击。麻城遭遇了连续三年的灾难性大旱(1352、1353和1354年),以及随之而来的传染性疾病。饥荒如此严重,以至当地文献记载了普遍发生的人相食,这是该地区长时段历史中周期性粮食短缺的特殊例证之一。 虽说如此,这个时候的麻城已经被另一种性质的流血所淹没。
麻城对元朝的覆灭有其独特贡献,归因于一个叫邹普胜的铁匠。关于这个人我们所知不多。 他的名字普胜(普遍的胜利)是一个假名,被其他的元末起义者所分享(好像是他的变化形式)。从他的姓氏来看,我们可能认为邹是前文提及的元朝官员邹迁八所建邹氏家族的一个心怀不满的后代,但是这又不大可能,因为邹普胜不是来自迁八开拓地的麻城西北部地区。他来自位于县城东南约15里的小村落花桥,中部平原在这里开始隆起,通往东山。13世纪末与村庄同名的桥建起来后,花桥就开始合理地繁荣起来。 邹普胜看起来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天才。他同时还是一个宗教领袖。他在1338年(与袁州起义同时,可能并非偶然)创建了一个教派——圣人堂。十年后,他见到了早期起义的精神领袖彭莹玉,彭当时经过麻城,既是为了躲避元朝当局的通缉,也是为筹划中的叛乱而扩展已经很广泛的关系网。
彭莹玉是江西袁州(今宜春)人,活动于江西、湖南交界的山区——并非巧合,这个山区正是1906年爆发萍浏醴起义的地方,也形成了1930年代江西苏维埃政权的核心。(江西、湖南交界地带的山区与东山和大别山以北山区——后者在1930年代成为鄂豫皖苏维埃政权的核心——之间的历史联系和相似之处,至少可以追溯到元朝末期。)彭大约在13、14世纪之交出生于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九岁时被送到袁州南泉山慈化寺作小和尚(他的父母很可能是寺庙土地上的佃户)。他在青年时已经精通神秘医术并开始在边界地带游荡,以宗教治疗法或者在正统精英人士看来是巫术的方式来谋生。他同时也开始宣传起义的信仰。周子旺及其妻子佛母就是他的热情皈依者,但当他们在1338年的起义失败、周氏夫妇被擒获处死时,彭却逃走了。他在接下来的十年间足迹遍布长江中游的山区,传播佛教,经营他的信徒网络,并监督建立教派组织。他的信徒中还有另一个安徽的游方僧人朱元璋,他最终成了明王朝的创建者。一时间,彭在袁州的慈化寺被视为这场运动西支的大本营,而朱在濠州的皇觉寺则被视为东支的大本营。我们已经看到,彭的第二个信徒邹普胜,可能就是在1348年彭莹玉的影响席卷麻城时转变了信仰。而他的第三个信徒是浏阳当地人,后来的“天完帝”徐寿辉。
徐寿辉身材高大,仪表堂堂,但据说在谋略上要稍逊一筹。14世纪中期他从湖南老家前往湖北,在东山东部的罗田县安家,并作为布贩子游走于黄州、蕲州一带。1351年的某个时间,在一个像极了中国戏剧传统的场景中,徐受彭莹玉的委托,在邹普胜开设于麻城的铁匠铺中拜访了他。对过特定的教派暗号后,邹明白了徐真正想要的是邹善于制造的武器。他们认真的起义动员开始成形了。
与此同时,出生于自称宋王室后裔的教派领袖家庭的韩山童(死于1355年)和他的儿子韩林儿(死于1367年),正在淮河流域西部的安徽、河南一带招兵买马。韩山童自封为大明王,韩林儿被封为小明王。韩家父子表面上与彭莹玉及其信徒朱元璋形成了一个松散联盟,似乎韩氏的派别被称为北支,彭则被称为南支。韩山童利用百姓对脱脱征召劳力修筑堤坝的愤恨,1351年5月在安徽颍州发动起义,并取得了显著的初步胜利。他的红巾军起初只有3000人,随后迅速壮大到近万人,起义范围也扩展到直隶南部和山东西部地区。韩的成功给邹普胜和徐寿辉发出了信号,他们在当年8月发动了自己的起义。 邹、徐起义反过来又成了爱德华·德雷尔(Edward Dreyer)所说的“元朝势力在长江流域崩溃的近因” 。
邹和徐直接模仿韩山童的北方起义军,称自己的军队为南红巾军,然而他们在14世纪的文献中总是被简称为“红军”,对现代人来说有些时代错置的刺耳之感。他们在麻城和更大区域内集结部众,并承诺彭莹玉的法术可以令其刀枪不入。他们逐渐控制该地区的交通要道,赶走了元朝官员,并于九月在蕲州府会师,顽固的元朝知府李孝先力战身亡。红巾军现在已经控制了整个鄂东北地区,并在蕲水县的莲台省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高大英俊、有着漂亮浓眉的徐寿辉在盐池中沐浴,身上散发出帝王的光芒,他随即被拥立为皇帝,并封能干的邹普胜为太师。新建政权仿照元朝的结构:中央设中书省、51六部、御史台和翰林院,地方政府由四个行省及其下属的路组成。徐的年号为治平,国号为天完。也许邹和徐的意图不是那样明显,但天完的“完”字正好是元朝的“元”字头上戴了一顶帽子。
天完政权的势力范围在1352年和1353年初迅速扩张。被吸引而来的大多是来自华中“内陆三角洲”的船工和渔民,天完政权利用水师来扩展它对该地区迷宫般错综复杂的水路的控制。当时一个叫王峰(音)的人声称,红军显示出非凡的军事纪律,严格遵守宣告的不杀不淫政策,尊重占领地区的平民。 邹普胜的军队兼并或联合其他分散义军,势头席卷了湖北的中部与西部。1352年早春,邹攻克了与省城武昌隔江相望的汉阳,不久又直接占领了武昌;令人不齿的宽彻普化王子坐船逃跑,此举使他随即被朝廷撤职。邹挥师顺流而下,占领江西的重镇九江,这时他的部将已攻下了江西省城南昌和湖南省城长沙。在随后的几年里,天完政权的军队还占据了四川大部和山西的部分地区。
进军四川的关键人物是明玉珍(1331—1366)。明出生在汉水边的随县,其家乡被迅速扩张的天完政权占领时,他是县里的一名捕快。他领导当地抵抗一年之后,在1352年看准时机投靠了天完政权。徐寿辉让明负责巩固他在麻城和其他邻县的统治,直到1357年派他率一支西征军,沿长江挺进四川。明统率的军队据称有万人之众(其中绝大部分是从麻城招募的),攻克了重庆和成都。他挽救了天完的衰亡,将自己塑造成明主的形象,并在1360年建立了以四川为基础的大夏政权。明玉珍的儿子小明主于1366年继位,却在5年后被朱元璋的明王朝废掉。
然而到了1353年,天完政权的形势开始出现逆转。这一年的开端本来是大有希望的:三年来的干旱与饥荒到达顶点,导致春季在长江流域发生了许多独立的、受人同情的起义,其中包括江苏张九四【译者按,即张士诚,小名“九四”】的起义。但是蒙古军队也集结到脱脱麾下,到这年夏天,已经在天完政权的中心——湖北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支由约40万义兵组成的大军。初秋,一支元军攻克了都城蕲水;虽然皇帝徐寿辉得以逃脱,但是大约400名天完政权的高层领袖(包括主要军事将领,麻城的邹普胜)被杀。徐和他的小朝廷在东山地区一个接一个的山寨中东躲西藏,但这些山寨又一个接一个地遭到脱脱军队的围攻,徐被迫逃到了黄梅县的山区。然而,帝国的政治家们将矛头指向了他们的拯救者;脱脱在朝中的政敌指责他镇压天完政权时行动迟缓,并且强调起义正是源于民众对他的极度不满。快到年底时脱脱被革职,起义军立刻又重现生机。到1355—1356年的冬天,徐寿辉在湖北核心地区、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的汉阳,重建天完政权。
但是,最终导致天完政权瓦解的内讧和谋杀很快就初现端倪,主要体现在徐的部将倪文俊和陈友谅身上。倪出生于黄陂县的一个渔民家庭,就像其他许多好斗的湖北中部水上人家一样,倪家也有尚武和好斗的传统。他曾散布过这样的传奇故事,即他出生时一只白虎奇迹般地出现在他母亲产房的门口,足见其野心勃勃。倪是天完军的早期成员,在蕲水朝廷中被任命为丞相,并负责统率水军。蕲水失陷和邹普胜死后,他成了天完政权中更核心的人物。他的水师在1355年初首先设法占领了绵阳,随后又重新占领了汉阳。多数文献承认,就这一点来说,倪而非宽宗 徐寿辉才是该政权事实上的领袖。他封自己的儿子为长沙王,控制天完政权的南部区域。但是倪显然走得太远了。1357年,他试图暗杀徐寿辉,以夺取皇帝宝座。计划失败后,徐反过来暗杀了他。
暗杀在倪信任的部将陈友谅那里根本算不了什么,他的野心同他的长官一样大。陈于1320年出生在另一个习武的渔民家庭,曾断断续续地做过县里的办事员(帖书)。在1354—1355年的军事行动中,他在老家绵阳加入了倪的军队。陈在这些战斗及随后的汉阳战役中,表现出色,被倪任命为天完军的元帅;倪文俊被杀之后,陈自命为平章。陈为了篡夺汉阳的皇帝宝座而离开了徐寿辉,逐渐将自己的活动地盘沿江而下,转移到江西北部地区。1360年初,他自称为汉王,以长江的主要港口九江为都城,随后一个月里他在汉阳杀掉了徐寿辉和他的朝中大臣,以此结束了对他的效忠。陈随后建立的大汉政权继承了天完政权的东部地区(就像明玉珍的大夏政权继承了其西部地区),并加入正在进行中的与朱元璋大明政权的战争。当地传说认为发生在麻城大胜山(就在宋埠的东面)的战役是一个转折点,在那里,朱及其部下英勇地与围困他们的陈友谅军队大战七天。 最终,在1363年秋鄱阳湖发生的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水战中,陈被朱打败、处死,天完政权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