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感觉能力外的存在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忽,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本章是《老子》中较为少见的相对纯粹的讨论哲学理念的章节。从最后一句可以知道,讨论哲学理念同样还是为了给政治实践提供一个理论基础。但反过来,也可见《老子》高于其他诸子之作的地方,就是其有高度的哲学自觉意识,这使《老子》的“立言”超越时空,亘古常新。同时也可见,《老子》讨论哲学理念,借助形象思维,使不可说之事物变得明白可感,在论说方式上充分展现了东方哲学方便说法、善巧说法的特色,从接受角度说,我认为是优于西方哲学大多进行纯逻辑思辨的言说方式。要研究东方哲学,应该对本章有足够的重视。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看不到的东西,并不是不存在,只是看不到,给看不到的东西取个名字,就叫“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第三篇德章[王本四十一章]》中说:“大音希声”,“希”即“希声”,音是音色,声是声阶,“希声”即辨不清声阶。按照现代物理学声学的理论,振动频率太高的声音,人耳也听不到,这样解释“希”好像是更能为现代人接受,还能使现代人惊讶于《老子》作者的高度智慧,凭直觉就透彻了解了声学原理。但我认为《老子》首先是对当时的人说的,所用比喻首先要让受众一下子能受到启发,因此,所说“希”(希声)应该以一般人都有的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我想,一般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听到不远处有人在小声说话,听得到说话的声音,但怎么也听不清说话的内容,这种听得到却听不清的声音,就是“希”(希声)。故这里的“弗闻”,不是“听不到”,而是“听不清”。

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拭也。”抚摸、揩拭的意思。一样东西的表面,手摸上去很光滑,感觉不到有微小的凸起凹下,这就叫“夷”(平)。但这里的“夷”,不过是借用名词。 之而弗得的,何止是摸不到凹凸不平,而且主要不是光滑感。“夷”是指触觉不可及的存在物。

三者不可至计 ;这里的“至”为“穷尽”之义。从后文看,“至计”,穷究,有两个方向,一是至大,宏观,一是至小,微观。两个方向上都有视觉、听觉、触觉不可及的存在物。

故混而为一 。微、希、夷三者,一来自视觉,一来自听觉,一来自触觉,但此三者都超于这三种感觉的计度能力之外,所以仅就这三种感觉分别来谈已无法说,因此综合起来,作为一个对象来谈。一个“混”字,说明《老子》思维之严密。视觉、听觉、触觉计度能力之外的存在物,是一还是多,没法分辨,因此说也仅是“混”说,是从感觉能力之外这个意义上来说的。这样限定以后,就使不可说的变成可说,难理解的变成易接受了。这就是东方哲学的说法善巧。

一者 ;即微、希、夷这三种现象的共同性质。

其上不谬 ;上限不是妄言。虽然这三者都是感觉能力之所不逮,但客观存在,并非虚构臆造。

其下不忽 ;下限不可忽略。虽然感觉不到,但能感觉到的不微、不希、不夷,却是基于微、希、夷而得,故此不可忽略。“上”者,相当于今日所说之“宏观”;“下”者,则相当于“微观”。

寻寻兮不可名也 ;乙本“名”作“命”,义同。王本作“绳绳不可名”。“绳绳”,以准绳去测度校量,《管子·宙合》:“故君子绳绳乎慎其所先”。“寻”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一说七尺或六尺为寻。从长度单位引申出量度,又引申为探究,《说文》:“寻,绎理也。”因此,“寻寻”在“多方计度”之义上与“绳绳”同。

复归于无物 。“无物”不是没有物,“无”是扬弃、超越的意思,“物”为大共名,指代任何个体。这句话是说,“一者”(微、希、夷的共同性质)是超越了物的状态,不可以用“物”的概念去理解了。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代词,过去注家多理解为指“一者”,其实,应是指“无物”。这句话,是进一步阐释为什么称“一者”为“无物”。称之为“无物”,就因为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从逻辑上说,“一者”是“无物”,而“无物”并不就是“一者”。所以说“一者”“复归于无物”,归是“归属于”的意思。“无物”包含“一者”(视觉、听觉、触觉不可及这种性质),但还有其他性质。“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是“无物”的另一个性质(但与微、希、夷接近),“无状之状”是指形式,“无物之象”是指内容。

是谓惚恍 。“惚恍”是《老子》给扬弃了任何个体特殊性的本质的一个称谓。《第二十二篇道章[王本二十章]》:“惚兮,其若海;恍兮,若无所止”;从此句看,“惚”指的是像大海一样波浪起伏,变幻不定;“恍”指的是无边无际,形容大,也指不可把握。“惚”是动态上的不可把握,“恍”是形态(静态)上的不可把握。在感觉能力之外,微观与宏观是一样的“不可把握”,故《老子》以取象于宏观之词来形容微观,即此也充分体现了东方生命哲学从功能态上给概念定位的思维特征。 “惚”、“恍”又是带动词性质的形容词,因此,也是在提示本质的动力性质 。“惚”、“恍”与“惚恍”,仅见于《道经》,可推想为老子所首倡,也可视为《道经》才为老子所撰的一条佐证。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从这两句话,也可见所论之“其”为“无物”(惚恍),而非仅微、希、夷三者混而为一的“一者”。本章的逻辑结构是这样的:先从具体的超于视觉的“微”、超于听觉的“希”、超于触觉的“夷”说起,证明感觉能力范围之外还有存在;再从“微”、“希”、“夷”的三种存在中抽象出共同的性质“一者”,不是虚构,不可忽略,是一切感觉经验的基础,又超于一般感觉能力之外;然后使这种性质归属于“无物”(扬弃任何个体特殊性的本质),使人能循此理路理解本质。 感觉能力范围内的现象→感觉能力范围外的存在→超验存在的共性→扬弃任何个体特殊性的本质,这是本章逻辑的四部曲。 “随”与“迎”,看上去是从空间排序上说的,实际是时间顺序的譬喻,是说本质超越时空,无端无终。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王本作“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高明先生说:“‘今’、‘古’一字之差,则意义迥然有别……托古御今是儒家的思想,法家重视现实,反对托古。”此言不错,但“法家”应改为“道家”。 “道家”重时顺变,前面已有论述,“法家”只不过是从道家中吸收了这种思想加以具体发挥而已。且法家重视现实,不无急功近利之弊,这与其哲学上的实用主义、政治立场上的君本主义、思想方法上的唯意志论密切有关,所以重视现实变成割裂传统,躬行实践变成不择手段,讲求实效变成毫无原则,实在不够与即使“托古御今”的儒家相提并论。

凭着现在的行为法则,来指挥使用现今所有的力量, 以知古始 ;并推知古代原始时期的状况。 是谓道纪 。“纪”,《说文》:“丝别也”,王筠句读:“纪,端绪之谓也。”从丝之端绪,引申为事物的头绪、开端,又引申为要领、纲领,《吕氏春秋·论威》:“艺也者,万事之纪也。”综合端绪与纲领之义,结合本章文义,我认为译为“传统”更为妥帖。这段话意思是说,“道”在绝对意义上是永恒不变的,在相对意义上则是适时顺变的,故有今之道、古之道之别。古之道、今之道,都是绝对的道在具体时空的显现。 古之道、今之道合起来,就是“道纪”(道的传统),是在四维空间中显现的绝对的道,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变者为道,万变者为事,而应万变者也为道。

本篇德章论的是修守藏之道的重要意义,也可以看成论修道的重要意义。本章在此基础上发挥,论如何修道。说明道是感觉经验外的实在,且是永恒的实在,但可以从具体的当下的行为法则,了解道的传统,体会道的实在。本篇主要讲的是传统与修道的关系。

〔译文〕

用力看而见不到的东西,取个名字叫“微”;用心听而辨不清的声响,取个名字叫“希”;仔细摸而不觉有凹凸不平,取个名字叫“夷”(平)。这三种存在不能用感觉能力去探究计度,故而对感觉能力来说是混为一体的。这个一体,它的上限,再往大里说,也并非虚构妄言;它的下限,再往小里说,也不可忽略;多方计度研究还是无法标志,只有回归于扬弃任何个体的本质实在。这个本质实在称之为扬弃了任何形状的状态,扬弃了任何个体的现象,这就叫“惚恍”。要跟随它看不到它的尾部,要迎向它看不到它的头部。凭着现在的行为法则,来指挥现今所有的力量,并推知古代原始时期的状况,这就叫道的传统。 j4DWNrB0r8BfYElFY+ELR5depFiv1edxiOufIFBLp8Kqt/AnHjNxbhC8vAKKH2A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