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修德程度可观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按说本章文义较浅显,容易理解。但历来注家往往隔裂文句,望文生义,以致使整章意义不能贯通一气,因此,也造成各种分歧。

善建者不拔;现注家多译如:“善于建树的不可拔除”,或“善于树立的不可动摇”。《韩非子·解老》篇曰:“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乱于玩好也。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按《韩非子》的解释,便是:“所谓善于建立价值观,就是不为世俗功利所动。”

但根据本章全文来看,我认为,此“建”乃“键”之通假,是锁藏之义。《礼记·乐记》“名之曰建”,郑玄笺:“‘建’读为‘键’,字之误也……键,言闭藏兵甲也。”《第三十一篇道章[王本二十七章]》:“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楗”,帛书作“籥”,可见王本定本时“键”尚不流行,故以“楗”通假之。由此,《礼记》中“建”可认为是“键”之本字,本章中“建”也同样。“拔”为“抽拔”义,古代锁具即用钥匙打开后,也要用力拔出。而不管建树后拔除之,还是建立后动摇之,都不是常见现象,所以是否“善建”,不应以“不拔”来衡量。如果说“善于建造房屋的人,他造成的房子不会被风刮倒”,那对“善建”的要求实在是太低了。而闭上锁要防止被人打开,乃造锁者第一关心的问题,故是否善锁,应该且必须以“不拔”来验之。《韩非子》所解,只说了这句话可能比喻什么,对这句话本身的意思,终究隔了一层。这种解法,局限了古文中常用的譬喻这种形象思维修辞手段所指的多义性,有时甚至歪曲、颠倒了原句之所指。但这种以一己之读后感代注的解法,在古文训诂中比比皆是。

善抱者不脱 ,“抱”为“怀藏”义。《韩非子·和氏》:“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抱璞”即“怀玉”,后引申为怀才不遇。《仪礼·士相见礼》:“中视抱”,胡培正义:“抱在袷下带上。”“袷”是相交叠的衣领。古人上衣,没有钮扣,衣领与前襟相交叠,腰间外束以带。袷与带之间,正遮蔽人体之胸膛与上腹。衣服没有口袋,袖管内与衣怀间正可以藏掖东西,重要的东西都藏在衣怀里,故曰“抱”。此“抱”与今天两手合拥为“抱”之义不同。“脱”是滑落,藏在衣怀里的东西,在剧烈动作时也容易滑出掉落,故要“善抱”。现今注本多把“抱”译成“双手围抱”,双手围抱,只要用力抱紧,就不会滑脱,故无所谓“善抱”不善抱。因此,“抱”应取“怀藏”义。而且,“怀藏”与“闭藏”,都是低姿态的守藏,与《老子》一贯的思想吻合。

子孙以祭祀不辍。这句话,现在注家多从《韩非子》说:“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但按《韩非子》解释,此句与上两句的逻辑关系还是不很清晰。实际上,这句应理解为“以祭祀子孙不绝”,即“靠着祭神祀祖而使子孙后代延绵不绝”。祭神祀祖,都以十分恭敬的态度,重申谨守传统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视作家族集体的守藏。这样理解,就与上文两句紧密联系起来了,上文犹如此句之比兴。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历来注家,对“之”字都未作译解,视为语助词。倘明白上文三句都申述一个意思:“善守藏”,则容易想到此“之”是代词,指代“守藏之道”。

“真”、“余”、“长”、“丰”、“普”,都是对“德”的形容,质相同而量有递进。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以身观身”,即“以身德观身之然”,“以家观家”等仿此。“以家观家”的前“家”,有注家译为“家的修治”,应为“家长的修治”,同理,后文应为“乡长”、“邦侯”、“天下王”的“修治”。“观”不仅是一般的“观察”,应译为“可以看到”,含有推理的成分,这从下文,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可以看出“观”有“知”义。后一个“家”(乡、邦、天下)才是指“家”(乡、邦、天下)的治理情况。

以身(家、乡、邦、天下)德观身(家、乡、邦、天下)之然,这样的思维方法,后世之人已经不习惯,所以,现在的注译本多从《河上公本》,解释为以此身(家、乡、邦、天下)观彼身(家、乡、邦、天下),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只要看一看《春秋左传》“曹刿论战”的故事,就可以知道那是怎么回事了。

故事说,齐国军队讨伐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去见庄公,一上来就问:“您凭什么条件迎战?”庄公说:“衣服食物这些安生用品,不敢独占,一定要分给他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小惠不能普遍赐予,人民不会心甘情愿地服从。”庄公说:“祭祀的时候供奉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必定讲诚信。”曹刿说:“这是小信,是很不够的,神灵也不会因此而降福。”庄公说:“狱讼无论大小,虽然不能说明察秋毫,但必定要根据事实来做判断。”曹刿说:“这是尽心负责的表现,可凭这一条迎战。”

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是典型的以邦侯之德观邦之然。后世皇朝,虽然皇权越来越重,但君德直接影响天下状况的理念还是至少在形式上被保存延续下来,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皇帝往往要下罪己诏。虽然在现代人眼光看来这未免太愚昧太作秀,但有此一说,对皇帝多少有些制约。尽管汉以后的儒家提出“君命神授”、“真龙天子”的概念,但“君”毕竟还不是“神”,“龙”与“神”也还不是一个层次的。如果把君权与神权合于一身,那个专制,不知要黑暗恐怖到什么地步。但反过来说,这样黑暗恐怖的政权,是不会长久的,因为“苛政猛于虎”,人民就是不揭竿而起、拼死反抗,也会逃离群居的社会,像白毛女一样躲到深山野林里去求生,这样社会就会解体。所以,中国历史上没有影响遍及全社会的足够强大的宗教组织,没有政教合一的政权,这种自然的制约,也可能是个重要原因。《老子》哲学思想,对当时正兴起的专制政治是釜底抽薪的否定。虽然在历史层面上未能有效阻止政权形态向宗法制集权专制演变,但在观念层面上,却有效的遏制了强权专制思想成为天经地义的话语,或者说,让强权专制思想在中国总不能发育成熟,更不用说成为主流意识、一统天下了。这样想,我们就可以明白,尽管荀卿韩非很雄辩,尽管统治者其实对他们的理论心向往之,但长期以来,荀卿总不能替代他所批判的孟轲成为亚圣,连是不是算儒家正统还很成问题;而由韩非子定型的法家只能做里子,不管外表是黄老之术还是儒家。里子尽管贴肉,却总有见不得人的味道在。因此,《老子》哲学思想的正面影响,不可低估。

而在当今世界,强权专制(对内的强权就是专制,对外的专制就是强权)话语实际盛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似乎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老子》的哲学思想又是瓦解这种话语的利器。柔弱胜刚强,也许纠正时弊还仗至柔的《老子》呢。

〔译文〕

善于锁藏的,锁不能被打开;善于怀藏的,东西不会掉落;恭敬地祭神祀祖、谨守传统的,家族兴旺,子孙后代延绵不绝。在个体生命方面修此守藏之道的,他的德行非常实在;在治理家族时修此道的,他的德行就很宽裕;在治理乡政时修此道的,他的德行就很大度;在治理邦国时修此道的,他的德行就很丰厚;在治理天下时修此道的,他的德行就能普及一切。故而,从一个人修持生命的德行,可以看到这个人生命的质量;从一个家长治家的德行,可以看到这个家族的景况;从乡长治乡的德行,可以看到这个乡的状况;从诸侯治邦国的德行,可以看到这个邦国的情况;从君王治天下的德行,可以看到天下的局面。我怎么知道天下的局面好不好呢?就凭这一条。 0AXmRe+RX1Q3f9/LOkaElU8LgJrEOhD/r90dZ2B6IJalZq49z4FqqhIGSEpVoWq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