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论及全书设计

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似乎就是“生存消费品与观念消费品”,但“便利品”还是从实用角度给予定义的,因此并不是“观念消费品”。“生活必需品”是维持人生存必需体能的物品,如食物与衣服,“便利品”是节省人体能或增强人能力的物品,如车辆与工具,可以统归在“生存消费品”名下。而没有确立“观念消费”、“观念消费品”的概念,会造成理论的重大缺陷乃至致命的弱点。如《译者序》所说“虽然他赞扬贪欲的结果,却又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就可能是把对观念消费品的消费欲望与“贪欲”等同起来,把爱美之心与色心等同起来,对正当的商业行为与策略作道德批判。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

这类产物或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对消费者人数,或是有着大的比例,或是有着小的比例,所以一国国民所需要的一切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给情况的好坏,视这一比例的大小而定。以占有生存消费品的多少为富裕程度的指标。这在生存消费品匮乏的时代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到了生存消费品供给相对充裕,社会进入到以观念消费品为主的时代,这种认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实是有碍的。

但无论就哪一国国民说,这一比例都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究成什么比例。不论一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它的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他只说了生产的情况,没说分配的情况,这是严重的不足。实际上,若一个国民大部分的生存消费品供应匮乏,不是生产造成的,而是分配不公平造成的。“朱门酒肉臭”是“路有冻死骨”的直接原因。因此而有公平分配的各种“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此外,上述供给的好坏,取决于前一情况的,似乎较多。在未开化的渔猎民族间,一切能够劳作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从事有用劳动,尽可能以各种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给他自己和家内族内因老幼病弱而不能渔猎的人。把生产生存消费品的劳动定义为“有用劳动”,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这个基本概念决定了西方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生产的经济学”。这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包含“劳动力”与“生产工具”。“生产关系”包含“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这一系列概念都是围绕“生产”展开。这也反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建立之时,所谓“工业革命”开始之前,欧洲正处在生存消费品供应匮乏的时代,提高生产是经济的头等大事。对欧美来说,这个时代早已过去,但这个观念却迟迟未更新,可见话语的厉害。不过,他们是那么贫乏,以致往往仅因为贫乏的缘故,迫不得已,或至少觉得迫不得已,要杀害老幼以及长期患病的亲人;或遗弃这些人,听其饿死或被野兽吞食。中国古代典籍,如《列子》《墨子》也记载当时中华民族周围的异族存在这样的情况,可见中华民族因为进入农耕社会,摆脱了这种野蛮的习俗,从记载来看,已时间久远到对此习俗不可理解。而从《国富论》看,欧洲对这种野蛮习俗可以说还是记忆犹新。这也证明是农耕,有了活的物资(农副产品)的稳定的生产,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社会。反之,在文明繁荣的民族间,虽有许多人全然不从事劳动,而且他们所消费的劳动生产物,往往比大多数劳动者所消费的要多过十倍乃至百倍。但由于社会全部劳动生产物非常之多,往往一切人都有充足的供给,就连最下等最贫穷的劳动者,只要勤勉节俭,也比野蛮人享受更多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劳动生产力的这种改良的原因,究竟在那里,劳动的生产物,按照什么顺序自然而然地分配给社会上各阶级?这就是本书第一篇的主题。

在劳动运用上已有相当程度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不同国民,对于劳动的一般管理或指导,曾采取极不相同的计划。这些计划,并不同等地有利于一国生产物的增加。有些国家的政策,特别鼓励农村的产业;另一些国家的政策,却特别鼓励城市的产业。对于各种产业,不偏不倚地使其平均发展的国家,怕还没有。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各国的政策,都比较不利于农村的产业,即农业,而比较有利于城市的产业,即工艺、制造业和商业。讲述产业政策是第二篇的主题。本书第三篇将说明,什么情况使人们采用和规定这种政策。这些计划的实行,最初也许是起因于特殊阶级的利益与偏见,对于这些计划将如何影响社会全体的福利,他们不曾具有远见,亦不曾加以考虑。可是,这些计划却引起了极不相同的经济学说。有的人认为城市产业重要;有的人又力说农村产业重要。这些不相同的学说,不仅对学者们的意见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且君王和国家的政策亦为它们所左右。我将尽我所能,在本书第四篇详细明确地解释这些不同学说,并说明它们在各时代和各国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农业是生存消费品的生产,城市的手工业(与以后的工业)以观念消费品生产为主,在生存消费品供应匮乏的年代,商业主要为观念消费品的流通提供服务。因此,划分为“生存消费品产业”与“观念消费品产业”,更有利于看清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

要之,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在这一篇里,我要努力说明以下各点:第一,什么是君主或国家的必要费用,其中,哪些部分应该出自由全社会负担的赋税,哪些部分应该出自社会某特殊阶级或成员负担的特殊赋税。第二,来自全社会所有纳税人的经费是怎样募集的,而各种募集方法大抵有什么利弊。第三,什么使几乎所有近代各国政府都把收入的一部分,作为担保来举债,而这种债务,对于真实财富,换言之,对于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有什么影响。 yCwumY+VriziJQFtS5bZy3Fnv8Gj928Cv+psd1pop7tAZdS/7wH9F+zubfpQEWb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