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元曲相关名词解释

1. 元杂剧

或称“元曲”、“北杂剧”,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申国北方,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歌舞等艺术成分发展而成。

2. 元杂剧的折、楔子

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千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楔子原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3. 元杂剧的宾白、科范

宾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科范:元杂剧科范是剧本规定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4. 南戏

南戏,又称“戏文”,是宋、元时南曲演唱的戏曲,因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地区,故也叫温州杂剧。一般认为,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5. 散曲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6. 小令

曲以地域分,有南曲、北曲;以作用分,有散曲、剧曲。散曲无科白,剧曲有科白。所谓科白,即动作和宾白。散曲又大别为散套和小令。散套联合同宫调或管色相同之曲而成、首尾一韵;小令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小令有以下四种:一、寻常小令;二、摘调小令;三、带过曲;四、集曲。

7. 套数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8. “带过曲”

元曲制作中,用两三个同一宫调的小令联缀在一起以表达一个共同的内容,这种格式称为“带过曲”。带过曲是同一宫调的曲牌带过另一个曲牌。常见的带过曲有:正宫《脱布衫带小梁州》,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双调《雁儿落带德胜令》,中吕《喜春来带普天乐》等。

9. 北曲

称为北曲,又是为了与南宋以来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北曲又分为戏曲(或称剧曲)与散曲两种。

10. 南北合套

北合套:曲有南北之分。南曲用五音阶,用韵以南方(主要为江浙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四声,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北曲用七音阶、无入声,用韵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为准。元杂剧主要用北曲。南北曲曲牌不同。元散曲一般指北曲,也有作南曲的。这里选入一组南北曲合套,聊备一格。

11. 衬字

曲牌所规定的诺式之外另加的字,称为“衬字”。它的作用是补充正字语意的缺漏,使之内容更加完整充实或者使字句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小令所用的衬字较少,套曲则比较多。此外,杂剧使用衬字比较普遍,而南戏则比较少用。衬字一般用于句首或句中,句末则很罕见。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宇。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

12. 当行

当行,古典戏曲评论用语。这个概念源自诗论,含有行家的意思。严羽《沧浪诗话》论“诗法”,就认为作诗“须是本色,须是当行”。明代戏曲理论家沿用当行的概念,意思也指写戏的行家。要求戏曲作家掌握并发挥戏曲体制的功能。

13. 尾声

戏曲音乐名词。连曲体的结尾部分。散板收尾,也有用曲牌的,如[赚煞],[煞尾]。京剧全剧结束所用尾声,系套用昆曲的。大型乐曲中乐章的最后一部份。文学作品的结局部分。至某项活动快要结束的阶段。 dN9aNp7jjRu7xOoLCcEbURZdGdKU19eatR2Yj1K/D4/NMCl8PIiherhYDCItXAi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