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02

黑帮

IMDb 9.2

教父

The Godfather (1972)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编剧: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马里奥·普佐(原著小说作者)
主演:马龙·白兰度 / 阿尔·帕西诺/
片长:175 分钟

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娱乐周刊》
影片中的伟大角色和配乐令人难忘。——《奥斯汀纪事》

Don’t hate your enemy, or you will make wrong judgment.

不要憎恨你的敌人,否则你将做出错误的判断。

《电子情书》( You've Got Mail, 1998)里,梅格·瑞恩饰演的凯瑟琳问乔(汤 姆·汉克斯饰演),“是什么让男人们如此迷恋《教 父》?”乔这样回答她:“它就是我们男人的 圣经,那里面包含了所有的智慧。”

“我准备向他提出一个他不可能拒绝的条件。”这就是教父的谈判技巧。他是一手拿马丁尼,一手拿屠刀的优雅绅士;是谈着肮脏买卖,穿着高贵西装的职业刽子手;他只需要一个手势,便可以让别人身家难保;也只需一个微笑便足以将干戈化为玉帛。他是令人敬畏的角色,无论是政客还是殡葬馆老板,似乎永远都在等待聆听着他温文尔雅的召唤,只因他那高贵的承诺:“总有一天——也许这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我会让你为我做件事情。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请在我女儿的婚礼上接受正义,这也算是我送给你的一件礼物!”那么,是什么赋予了教父如此深邃的魔力?让他只是坐在那里,那间黑暗屋子的一角,就仿佛置身于宇宙黑洞的中央。人们尊敬他,爱他,也畏惧他,他是如此复杂,也如此深沉。

红色的血与礼服的黑色是电影《教父》中最凝重的基调。教父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深知自己作为“地下皇帝”所肩负的责任,如《蜘蛛侠》中那一句: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一样。所以他永远恪守着自己的信条,决不贩毒害人。为此他拒绝了毒枭素洛佐的要求。也正是如此,《教父》告诉了我们,只要你可以体面地面对这个世界,你也就可以体面地活着。所以,他可以漫不经心地与政界高层人物游刃有余的交往,从社会的最底层到最上层,他也可以编织出一张无形而繁杂的大网。

作为新好莱坞电影运动的代表作,《教父》是对经典的强盗类型片的复苏, 然而也为这种经典类型注入一些新的出人意料的曲折和变化。”这些曲折和变化表现在对黑帮家族传神细致的描述中——当观众看着这批黑手党凶残得如此优雅时,不免张开双嘴轻微的叹一句“我的上帝呀”。

最后,《教父》客观冷峻的视角,模糊了善恶的界限,其暴力程度也值得大书一番,可科波拉说:“如果有人认为这部影片宣扬了暴力,那绝非我的本意。事实上, 影片里只有极少的真正暴力场面, 而且非常短暂。”

1972年发生了这么几大历史事件:尼克松访华、慕尼黑惨案、阿波罗登月计划完结,当然还有就是,科波拉的《教父》上映。

BEHIND
THE
SCENES

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

我准备向他提出一个他不可能拒绝的条件。

制片人埃文斯在确定了科波拉愿意做《教父》导演之后,还需要得到更高层的确定,那就是派拉蒙的老大查理·布鲁顿。查理·布鲁顿主业不是搞电影的,派拉蒙的收入只占他总收入的5%都不到,他在多米尼加建立了一个蔗糖业的王国,并且过着几乎是奴隶主一般的生活(■注1),布鲁顿为人刻薄,残暴,被下面的人称为法西斯,那时他用希特勒的语气对这电话那头的埃文斯说:“科波拉是谁?他的上部电影是什么?……他的电影是狗屎!”最终科波拉和布鲁顿见了一面,之后布鲁顿再次打电话给制片说:那个小鬼人不错,但是他能干好导演?埃文斯的助手波特说:相信我,他能。

科波拉给教父的摄影风格定下了基调——静止,除非跟随人物移动否则摄影机应该保持静止,摄影机摆在那里,让演员入画、然后出画,保持稳定,营造一种权威的气氛,整部电影,应该保持一种阴暗的视觉效果,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应该是处于阴影之中。在室内布局中,要敝除一切现代的东西,比如冰箱、打字机什么的,要有一种怀旧感,还有影片的色调,那些土黄土黄的颜色……派拉蒙的主管们对此的看法是:“见鬼,这是什么?怎么连张脸都看不清楚?我是戴着墨镜在看电影吗?这是什么电影?我们是来看这些意大利婊子吃面条的?”当年好莱坞的主流摄影理念是:明亮!房间内各个细部都能在充足的光线下看得清清楚楚,教父太反传统了,派拉蒙的老大们很不满意,埃文斯在看了白兰度在殡仪馆抱着桑尼的尸体的片段之后,跟其他人说:“科波拉是头蠢驴,连白兰度都不能在手下出彩,这是老子看得最过火的一场戏…… ”同样不满意的甚至还有派拉蒙片场的场景制作师,甚至他都敢对着科波拉咆哮说:“你今天不拍完这个场景,明天就别来了……”

到处都在流传说,科波拉要被派拉蒙炒鱿鱼了,但是派拉蒙始终是一家公司,之所以没炒科波拉,是因为这个公司始终坚持不懈地以牟利为最终目的:普佐的小说《教父》,现在仍然雄踞畅销榜,已经再版10次,观众喜欢这个故事;之前已经为了这部电影投入了巨大的金钱,如果开除科波拉,当时签的合同中的酬劳得一分不少地都给他(■注2);最终拯救科波拉的,是他写的《巴顿将军》(Patton,1970)剧本,在那一年拿了奥斯卡最佳剧本,于是科波拉继续坐在导演椅子上,继续发号施令,和派拉蒙高管及各类打酱油的人争斗。

白兰度在派拉蒙眼里是个彻底的混蛋,他的名声太坏了,在制片方的眼里,他代表着反叛和不受控制,制片方想要的一定是一个能受控制的人——一切都要在成本的控制之内。白兰度不可能被控制,他是魔鬼,科波拉在会议上提出要白兰度之后,派拉蒙的另外一名主管一拳砸在桌子上:“只要老子一天在这个位置,他就休想得到这个角色!”在科波拉死乞白赖非要白兰度出演后,派拉蒙终于同意,但要求定下诸多限制的合同,甚至要求白兰度试镜——这对于高傲的他而言无疑是一种侮辱。

白兰度最初的最初是拒绝了《教父》的,直到教父的小说出来之后他才改变了主意,他显然非常想得到这个角色。

科波拉明白,想要白兰度演唐·柯里昂,制片人说了不算,必须越级直接找老板布鲁顿。他在布鲁顿的会议室里装上了录像放映机,然后去找布鲁顿。布鲁顿进来就说,“小鬼,你在干什么?”然后看到屏幕,“白兰度?不行,绝对不行,我不要这个疯子!”然后转身就走,回头再看一眼,站住了,屏幕上已经定妆的白兰度,头发上擦了发胶,脸上化了老人装,嘴巴里塞着面巾纸,瘪着腮帮子,用手背刮自己皱巴巴的脸……“我的天啊!这个老天才是谁?真是绝了!”于是由白兰度(■注3)出演教父的事情就此拍板了。

派拉蒙本想请罗伯特·雷德福或瑞安·奥尼尔扮演迈克尔,而科波拉则希望启用看上去像意大利人的陌生面孔。科波拉看中了初出茅庐的阿尔·帕西诺(■注4),帕西诺在当时尚未成名,只出演过两部小电影。虽然杰克·尼科尔森、达斯汀·霍夫曼、沃伦·比蒂、马丁·辛和詹姆斯·凯恩都参加了试镜,但科波拉仍坚持为帕西诺争取角色。

在阿尔·帕西诺的问题上,科波拉和制片人埃文斯再次闹僵,埃文斯看不起帕西诺,说帕西诺是侏儒,根本不会演戏。出于制片人的立场,他说的有道理,显然迈克·科里昂这个角色是挑起整部影片大梁的关键,帕西诺资历太浅,恐怕难以胜任。

彼时的帕西诺没有什么自信,当去派拉蒙报到的时候,他低着头看着自己的皮鞋尖一句话都不敢讲,即显得自大又显得自卑。后来的过程中,连科波拉都忍不住向他咆哮:你这个自暴自弃的混球!

帕西诺的地位一直不稳固,科波拉一次又一次地坚持要他出演迈克尔,埃文斯一次又一次拒绝,帕西诺一次又一次地试镜,来来回回无数次。帕西诺当时的心情是,如果有人跟他说,“好了,决定下来了,你出局。”他一点都不会为之生气,他会觉得一下就轻松了。帕西诺的地位,一直要到拍完餐厅杀人那场戏之后才能完全确定下来。科波拉看人还是很准的,帕西诺由此成为了一代影帝。

注1:他的庄园里有黑奴,那时已经是20世纪70年代了。

注2:科波拉也明白这一点,他死都不辞职,虽然大家对科波拉不满,但是没有人愿意当那个下命令开除他的那个人,公司物色了卡赞——《欲望街车》(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的导演),想让他接替科波拉。白兰度听到后就说,科波拉走,我就走——派拉蒙显然不知道白兰度和卡赞过节颇深。

注3:当年只有47岁的白兰度最多只比柯里昂那几个儿子的演员大16岁,演老年的唐·柯里昂,他必须上老人妆,嘴巴里塞着棉花,还戴着一个定制的牙套。他在剧组里只呆了35天,然后就闪了……

注4:阿尔·帕西诺来自李斯特·拉斯伯格的演员训练班,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包括:马龙·白兰度、罗伯特·德尼罗、达斯汀·霍夫曼、杰克·尼科尔森、保罗·纽曼……简直是个奥斯卡最佳演员的培训中心。

《教父》根据马里奥·普佐于1969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小说中有些主要情节没能出现在影片中,比如唐·维托对早年生活的倒叙,包括他如何移居美国、先前的家庭生活、怎样杀死唐·法努奇以及如何成为黑手党的教父,这些情节在《教父2》中有所交代。《教父》的原著小说非常有看头,文风硬派,可读性非常强,小说细部纹理既不繁杂也不简单,一切都是为更好的塑造人物服务,而普佐对于人物内心爆发的控制也非常精准,不滥情,不反复,在合理之中爆发,在合理之中沉默,原著小说里对黑手党的描写非常之多,以至于人们回去怀疑作者是不是和黑手党有瓜葛,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小说内容的可读性很强,普佐说起故事来滔滔不绝,你不会觉得唠叨、厌倦,而是在环环相扣之中完全沉浸在故事之中。相比其电影来,小说在叙事方面似乎更为的细致明确,而电影里的故事脉络的处理相比其小说里来会更乱很多,如果不读原著,在一些地方或许会摸不着头脑。小说之中对于谋杀、死亡的描写非常的露骨,一些杀人的细节写的非常详细,以至于读完有一种犯罪的快感,或者男性身体里就是有那么一股强烈的破坏欲吧。

图注(从左至右)

2007年,科波拉在《没有青春的青春》(Youth Without Youth)拍摄现场。继《现代启示录》(见本书第35位)票房失败之后,科波拉为挽回声誉,接连拍摄了诸多影片,但大多反映平平,近乎失败。1990年,《教父》第三集(《The Godfather Part Ⅲ》)的推出重新为科波拉赢得了昔日的殊荣。

大学毕业后,科波拉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专攻电影,那时他已经拍摄了多部短片,其中还包括了色情电影。其间,他应聘参加了好莱坞导演罗杰·科尔曼(Roger Corman)的摄制组,当了一名打杂工。

1986年,科波拉与乔治·卢卡斯一起为迪士尼导演了由迈克尔·杰克逊主演的影片《伊奥船长》(Captain EO),创下了最昂贵的电影投资记录(以分钟为单位,每分钟耗资100多万美元)。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1

939年,他出生于底特律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其父是位音乐指挥家兼作曲家。科波拉童年时就混迹于剧院后台,还经常偷看父亲的演出。他从小就对电影十分着迷,17岁时,他进入了霍夫斯特拉学院戏剧系,在参加校内戏剧演出时,他几乎什么都能干。他名叫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图注(从左至右)

从加州电影学院毕业的科波拉起先充当的是编剧的角色。但一开始,名不见经传的他的作品往往被人忽视、贬低。直到1970年,他因《巴顿将军》一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时,他的才能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1969年,他与乔治·卢卡斯一起创建了美国活动画片(American Zoetrope)工作室,期望在倍受压迫的好莱坞工作室制度外为电影制作者们创造一个能够自由发挥的环境。

2007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为了庆祝马丁·斯科塞斯因《无间道风云》(见本书第53位)夺得最佳导演,四位电影教父在一起合影,从左至右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

图注(从左至右)

《教父》和《对话》使科波拉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和商业成就,他更是踌躇满志,希望超过好莱坞历史上那些威名赫赫的电影巨头。经过数年的准备后,他决定独资拍摄《现代启示录》。在该片中,他试图用哲学的观点来叙述以战争为代表的暴力如何使人异化的问题。为了拍摄这部巨片,他不惜血本,共耗资3600万美元。可是,命运不济,此片推出后,评论界一片死寂,他们看不懂科波拉想要说明什么,观众们对这部高成本新片也并没有表现出科波拉曾经斯待过的热情。《娱乐周刊》甚至称科波拉是一个“失去监督的疯子”。在该年度的奥斯卡奖角逐中,该片也榜上无名,这对科波拉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图为科波拉和他的女儿索菲亚·科波拉的合影。大概是因为科波拉家族的基因过于优秀,索菲亚也是一个成功的影片制作人、导演,而科波拉的侄子尼古拉斯·凯奇(原名:尼古拉斯·金·科波拉)则刻意摆脱家族光环,凭自己的实力成为了倍受称赞的演员。

1981年他起用娜斯塔西姬·金斯基拍摄的《心上人》(One from the Heart)给了他当头一棒,该片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经济效益上都遭到惨败。因为他不想去拉斯韦加斯拍摄,于是仅置景就耗资600万美元。最后这部耗资3000万美元的影片仅收回成本100万。科波拉因此债台高筑,欠债差不多5000万美元。他的朋友、商业伙伴卢卡斯讥笑他:“弗朗西斯是一部意大利歌剧。他需要的是杂乱无章和闹哄哄的氛围。” Rvlb5zHdgcuhiFiXsA1XoadCyO3vFVWz7SWGXR8mvIjRJp63hIgaoUcPaw4D1th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