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2

Cult / 暴力 / 悬疑

IMDb 8.8

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 (1999)

出品: Art Linson Productions / Fox 2000 Pictures / Regency Enterprises / Taurus Film
导演: 大卫·芬奇
编剧: 恰克·帕拉尼克 / 吉姆·乌尔斯
主演: 爱德华·诺顿 / 布拉德·皮特 / 海伦娜·邦汉·卡特
片长: 139 分钟

本片上映以来,许多人都将这部电影阐释为左派思潮的再现。是的,片中有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有对庇护者和人道主义虚伪的精神安慰的颠覆,有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以及碌碌无为的苟且之辈的嘲讽。它让我们充满热血和激情,我们不需要什么宜家家具,什么星巴克咖啡,我们要的是进化,我们不需要什么虚伪的临终安慰和精神治疗,我们要的是对疼痛的感知和强人意志。

我们没有上帝,我们只是孤独而自由的个体,就像萨特说的那样,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但是萨特至少还经历了二战,经历了五月风暴(详见后文)。我们是什么?我们被历史抛弃了,我们处在没有战争,没有英雄的时代,小的时候,我们渴望长大成为大人物,现在我们已经长大,却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周围的一切似乎显得太过正常,人们消费物质,想法设法获得享受,一切苦难和暴力都只存在于摄像机指向的远方,电视机和互联网代替我们的眼睛和身体去感知这个世界,留给我们自己的只有虚妄。所以我们要革命,我们要反抗,我们要在体制之外,毁灭这个世界的条条框框。真的需要如此吗?

1968年,苦苦为法国自由而奋斗、法国人的偶像戴高乐在五月风暴中动用国家机器暴力镇压人民;因为此事,一年后,法国人在大选中抛弃了这位民族英雄。如同在一切历史上所发生的运动或革命一样,人们曾经热切地渴望自由和独立,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获得什么美好承诺的兑现,反而失去自己的自由和独立,受到财产乃至生命被剥夺的威胁。

影片最后主人公觉醒了,“杀死”了泰勒,与心爱的女子手牵手,享受最后的毁灭。是的,毁灭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因为毁灭是禁忌。也许这可以是对这部影片的另一种阐释。

We used to read pornography. Now it was the horchow collection.

以前我们看色情图片寻找刺激,现在是看产品目录。

Advertising has its taste in cars and clothes. Working jobs we hate so we can buy shit we don't need. We're the middle children of history. No purpose or place. We have no great war, no great depression. Our great war's a spiritual war. Our great depression is our lives. We've all been raised on television to believe that one day we'd all be millionaires and movie gods and rock stars. But we won't. We're slowly learning that fact. And we're very, very pissed off.

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衣服,于是我们拼命工作买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大恐慌,我们参与的战争都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在于我们的生活本身。我们从小看电视,相信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富翁、电影明星或摇滚巨星,但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上都是我们逐渐看清的现实,所以我们越来越愤怒。

You're not your job. You're not how much money you have in the bank. You're not the car you drive. You're not the contents of your wallet. You're not your fucking khakis. You're the all-singing, all-dancing crap of the world.

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着也不能代表你,你就是使劲折腾自己的无数废材中的一个。

You met me at a very strange time in my life.

我们相遇的时候,碰巧是我人生中最诡异的一段时间。

由于该片晃动的拍摄手法、深入内心的演绎方式、引人注目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社会信息,《搏击俱乐部》被视为《发条橙》的90年代翻版。——reelviews

布莱德·皮特曾被很多人视为花瓶,不过一旦当他出演大卫·芬奇的影片后,似乎就马上被视为演技派。在《七宗罪》(见本书第26位)和本片中,皮特并没有像在《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1991)等片中那样炫耀相貌,而是配合剧情演绎出了恰当的疯狂气质,令人印象深刻。在泰勒最初版台词中,皮特打算念一个真正的爆炸物配方,出于安全的考虑,制作人把这个配方换成了一个虚构的不能用的配方。

爱德华·诺顿令人惊异地扮演出了懦弱的白领男,在他的《美国X档案》(见本书第36位)的变态杀人狂中的那些强壮和冷酷凶残通通不见了,观众如能对照观看这两部影片,会发现同一张脸却能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诺顿的演技可见一斑。

大学毕业后怎么也找不到愿意接受他当编辑的报纸,主修新闻的恰克·帕拉尼克晃悠了N年,三十老几才开始写作,于1996年出版了《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这是他所写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小说开始并不受重视,但后来靠口碑成为cult人群捧读的经典,之后又被好莱坞改编成了电影,小说便开始畅销,这让恰克赚到了足够可以摆脱蓝领阶级的钱(■注2),买了一栋位居俄勒冈州波特兰附近的农场专心写作。恰克随后出的四本小说,皆混合了讽刺、喜剧、恐怖、真实与美丽,以及他独特的超现实黑色幽默。这些小说的内容都是让人咂舌的古怪离奇,包括有整本页码倒着排,描写宗教集体自杀一人独活,在飞机爆炸前在几万米的高中对着黑盒子讲述生命历程的《残存者》(Survivor)﹔截肢的时装模特爱上变性人的公路小说《隐形怪物》(Invisible Monsters)﹔医学院学生在餐馆假装痉挛无法呼吸以骗取一个拥抱或金钱的《窒息》(Choke)﹔以描写杀人狂被号称为21世纪恐怖小说文艺复兴的《摇篮曲》(Lullaby)——但这些书出版以后,恰克都诚恳地告诉媒体:这些都是“浪漫喜剧”,是有关男孩泡MM的爱情故事。

■注1:卡里斯玛(Christmas)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从早期基督教观念中引入政治社会学的一个概念。韦伯认为卡里斯玛是这样一类人的人格特征:他们具有超自然、超人的力量或品质,具有把一些人吸引在其周围成为追随者、信徒的能力,追随者无条件崇拜这些领袖人物。

■注2: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他一直为美国老牌重卡制造企业Freightliner Trucks工作,岗位是柴油机修理工。

大卫·芬奇

David Fincher

从五六岁开始,他就是个忠实的电视迷,8岁的时候,因为《金刚》(King Kong,1933)的影响,他开始迷上电影特效,那时候,他的理想就是当个出色的特效师。

在导演出道至今,芬奇凭着他的勤奋还有那种骨子里的“挑衅与自命不凡”创作了大量打上“大卫·芬奇式”标签的电影——《异形3》(Alien3,1992)、《七宗罪》(见本书第26位)、《心理游戏》(The Game,1997)、《搏击俱乐部》、《战栗空间》(Panic Room,2002)、《十二宫》(Zodiac,2002)、《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2008)、《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2010)、《龙纹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2011),在这些影片里充满了大卫·芬奇惯常的阴郁、忧沉、哀伤的基调,并且通过灯光的布置和摄影技术的运用营造这种低沉的氛围。在他的影片里很少使用自然光,大量的使用人造灯光以制造配合影片基调的光影效果。“这样做是为了让观众能拥有和主演拍戏时一样的心情和感受,一种不安定的情愫或者说有些偏执狂的意味。”芬奇说。而芬奇电影里的英雄,在影片结束时都会经历一些因为命运改变而带来的精神创伤。

MASTER

当被问及为何要创造如此基调的电影时,芬奇说道:“我不认为电影就只扮演取悦观众,娱乐大众的角色。我的兴趣在于伤痕电影。”芬奇提及的“伤痕”,不仅包括演员演后的那种感受,也包括观众在看后心里所留下的那种淡淡的哀伤。“有很多人认为我的电影是黑色的,是暗淡的,同时也有些扭曲,而我并非故弄玄虚,我只是想引发大家的思考。

正如《本杰明·巴顿奇事》一样,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所想的就是我们必须确定同情本杰明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他的疾病,还是因为他的‘诅咒’,或者是其他。这是我们拍摄整部片子的基础,而只要坚守了这个基础,我们就能解释为什么在片中他就是要去到那些他该去的地方,找他应该找的人,做他应该做的事。” iqvSSWC0nHIpEIWTg5IgNQHmzhEAuxrG95VxoYkn2oipZUWJtOAML8MXO4IuA5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