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班牙内战:“秃鹫军团”的头号王牌和战术创新家

西班牙共和国于1936年7月爆发了内战,以民族主义者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为首的右翼势力公开叛乱,他们迅速攫取了许多城镇和重要设施,但马德里和巴塞罗那等最重要的枢纽仍在共和政府控制之下。佛朗哥向欧洲最大的两个法西斯政权——德国和意大利伸出了求援之手。希特勒视此为扩大德国影响力的绝佳机会,同时也乐于看到西班牙出现一个同情纳粹的法西斯政府,于是命令戈林负责为佛朗哥军队提供援助和装备。德国人的动作很快,空军的首批战机和军人7月底即在赶往西属摩洛哥的路上——为帮助佛朗哥向马德里进军和尽快结束战争,德国空军的He-51战斗机和Ju-52运输机部队奉命将摩洛哥的20000名殖民地军人和装备经直布罗陀海峡运往西班牙。这一航空史上的首次大规模空运大获成功,但当苏联派出飞机、装备和顾问团支持共和党人,而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也派出空军和地面部队援助佛朗哥时,西班牙内战迅速升级为一场国际性冲突。此后,希特勒解除了德国军人不得直接参战的禁令,决定全力帮助佛朗哥对付共和党人,其目的既包括防止苏俄共产主义在该地区的进一步扩散,也试图通过壮大佛朗哥的实力来牵制德国的世敌法国,当然也想借此机会检验德军的战斗力、战术和装备,于是德国军援和直接帮助的规模在随后数月里急剧扩大。1936年11月,德国组建了所谓的“秃鹫军团”(Condor Legion),包括轰炸机和战斗机大队各一个及一个侦察机中队,拥有战机约100架,参战飞行员、地勤、高射炮兵和通信兵总计约5000人。 “秃鹫军团”的指挥官是戈林的臂膀之一施佩勒(Hugo Sperrle)少将,参谋长则是里希特霍芬(Wolfram Freiherr von Richthofen)中校——这位“一战”王牌飞行员是“红男爵”里希特霍芬的远亲,有着柏林工大博士头衔的他不仅是公认的空军技术专家,更被后人称为“‘二战’期间空军最杰出的战术家”,1943年2月还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秃鹫军团”除空军人员外,还包括一个营的坦克部队以及负责训练佛朗哥海军的德国海军官兵。整个西班牙内战中,约有两万名德国军人以轮战的方式先后参战。

“秃鹫军团”组建不久,一心想以实战检验自己成色的莫尔德斯就向大队长奥斯特坎普提出了参战要求,后者虽向上级做了举荐,但莫尔德斯还得耐心地等待轮战机会。结果,莫尔德斯没有等到期盼的参战机会,却在1937年3月15日被调到威斯巴登(Wiesbaden)的JG-334联队担任第1大队1中队中队长。JG-334的联队长勒尔策(Bruno Loerzer)上校是戈林的密友,“一战”之初戈林甚至还为他担任过僚机。莫尔德斯在JG-334一边抓紧训练年轻飞行员,一边焦虑地等待自己的机会。一年后的4月他总算如愿以偿,奉命前去接替即将回国的加兰德,出任第88战斗机大队(J-88)第3中队中队长。出发前夕,心情颇为忐忑的莫尔德斯曾给兄长汉斯写过一封遗书:“……需要考虑的事情都已办妥了。这很有必要,以防我再也见不到你们。我内心里总有一种很奇怪的信念,即我什么事都不会出的。我已将个人财物和东西都分配好了,你和维克多都会收到应得的那一部分……”

加兰德自1937年5月起即在J-88任职,由于任期已满且另有任用,他急需一位替换自己的中队长。新来的中队长刚到一周,还未完成交接,就死于一场战机相撞的事故。总部又派来一位中队长,但加兰德认为此人不称职,很快把他打发回国了。空军总部注意到了加兰德对替代者的高标准,甚至是挑剔,决定不再为他无限制提供人选,他们告诉加兰德:“将再给你派一位中队长,但这是最后一次。莫德尔斯是我们的最佳人选,期待你能与他很好地合作。” 加兰德战后曾回忆说,他当时对这道命令相当不满,他不喜欢被强迫着留下“这个叫莫尔德斯的伙计”,因为总部的荐语听起来就是对人的一个挑战。 1938年4月下旬,化妆成普通游客的莫尔德斯来到了西班牙,也很快见到了加兰德,但后者似乎不太友好,冷淡之余夹杂着半信半疑。此时的加兰德无论如何也无法预计到,这个英俊的中尉很快将成为他的好友,并在几年后成为他最大的竞争对手。即便在战后的几十年里,当任何人提及德国空军最著名的人物时,他们两人的名字必定会同时出现。有一位美军上校曾在1970年代说过,即便莫尔德斯去世30多年了,他和加兰德在受昔日战友的挚爱和尊敬方面都还是竞争对手。

加兰德的冷淡没过多久就变成了热情接受,因为莫尔德斯很快向他和全大队证明了总部的推荐绝非浪语,尤其是他的工作热情和高效率令加兰德深受感染。5月份加兰德准备动身回国时曾向上级报告说:“莫尔德斯中尉是出色的指挥官和优秀的飞行员,他拥有杰出的领导才华。”有后人说莫德尔斯在慕尼黑附近的飞行学校受训时曾是加兰德的学生,这种说法不足为凭,否则很难解释加兰德初见莫尔德斯时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与史料不符——加兰德确曾在1934年10月后任职于施莱斯海姆战斗机飞行学校,但他并非教官,而是“恶补”因8个月的步兵军官训练而被荒废的飞行课程。另外,加兰德在1935年3月末即被调至JG-2“里希特霍芬”联队,而莫尔德斯同期正先后在科特布斯、图托和慕尼黑学习训练,两者的经历并无交集,他们二人的最初相识事实上就是在西班牙内战期间。

莫尔德斯接手J-88第3中队时,中队使用的主要机型还是He-51双翼战斗机,这种老旧过时的战机虽在对地攻击和近距离空中支援方面表现不错,但终非性能优良的战斗机,也无法与苏联支援共和党人的伊-15和伊-16等战机在空中抗衡。伊-15战斗机还因外观酷似美军的“寇蒂斯F9C雀鹰”(Curtiss F9C Sparrowhawk),也被德军飞行员称作“寇蒂斯”。当时,J-88的第1和第2两个中队均已换装Bf-109战斗机,吕措(Günther Lützow)中尉任中队长的第2中队驾驶着性能卓越的Bf-109正席卷着西班牙的天空,这曾一度令加兰德既羡慕又嫉妒。不过,第3中队在1938年7月初终于换装使用Bf-109 B-2和C-1等新型战斗机,胜利的天平于是开始朝着莫尔德斯和他的第3中队倾斜。

先任“秃鹫军团”参谋长、后任指挥官的里希特霍芬少将。

摄于1938年4月下旬,莫尔德斯抵达西班牙后不久从加兰德手中接过了J-88第3中队中队长职务,并在半年的作战中击落敌机14架,成为“秃鹫军团”的头号王牌。

莫尔德斯加入J-88时,只有他的第3中队还在使用老旧过时的He-51战斗机。

摄于1938年夏,J-88第3中队的一次战前晨会,图中的战机为Bf-109

摄于1938年秋,作战间歇中的莫尔德斯。

莫尔德斯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最大的贡献并不仅仅是击落了14架敌机,更主要的是他在其他飞行员协助下发展并完善了“四指编队”战术

1938年10月18日,莫尔德斯因个人战功和领导才能被提前晋升为上尉。

莫尔德斯1938年12月初离开西班牙回国。图为“秃鹫军团”战绩最高的三名飞行员

摄于1939年6月6日,希特勒向莫尔德斯、加兰德和里希特霍芬等28位“秃鹫军团”的军人颁发镶有双剑钻石的金质西班牙十字勋章,帝国总理府还为所有有功人员举办了盛大的招待会。

1938年7月15日,莫尔德斯收获了平生的第一次空战胜利。当日,他带着6架Bf-109战斗机在空中巡航,在瓦伦西亚(Valencia)上空他发现了远处有一些移动中的小点,他一边向飞行员们发出准备接敌和进攻的信号,一边将战机向上拉升了约500米。随着距离的拉近,这些小点越来越清晰,他识别出那是一些“寇蒂斯”战斗机,有40到45架之多。莫尔德斯一方仅有6架战斗机,还都是些驾驶Bf-109进行初战的“新手”,但对方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莫尔德斯当时相当紧张,瞪圆双眼,胸口怦怦跳个不停,结果由于开火过早而偏离了第一个目标。莫尔德斯正为自己的紧张和愚蠢感到懊恼时,又突然发现一架“寇蒂斯”的炮口正对着他,他吓得七窍生烟,赶紧驾机避开。与此同时,他注意到一架敌机已被击中起火,而一架Bf-109也似乎正在垂直下落——莫尔德斯当时祷告这架战机能很快恢复平衡,千万不要首战即出现机毁人亡的悲剧。就在电光火石之间,莫尔德斯发现两架“寇蒂斯”正向自己冲来,他迅速降低高度,打算从敌机下方发起攻击——两架敌机中居后的一架察觉了他的意图后迅速逃走了,但前一架仍浑然未觉。莫尔德斯在近距离内瞄准这架战斗机时,飞行员手册中的作战规程和要领仿佛一下子都涌现在脑海中,他冲着敌机越来越大的机身狠狠地开了火,只见对方先战栗了一下,而后迅速起火,拖着长长的烟柱向地平线尽头栽去。莫尔德斯取得了首胜,拉开了一个卓越飞行员不断获胜的序幕。其他敌机见状纷纷逃逸,莫尔德斯等人也不恋战,抵近基地时他摆动着机翼,告诉地面上的人们自己取得了一次击坠。当天摆动机翼报捷的还有两人,一个是取得中队首胜的利佩尔特(Wolfgang Lippert)少尉(他在西班牙的总战绩是5胜,“二战”中又斩获了25次胜绩,他1941年11月23日在北非被击落,截肢后因病菌感染去世);另一名飞行员就是日后取得了127胜、官居JG-1联队长的厄绍少尉。

可能是首胜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莫尔德斯对空战得失进行了反复分析和思考。他意识到,自己在接敌时由于过于兴奋或紧张而过早开火,而当敌机攻击他时,他又陷入了不应有的恐慌,直到冷静下来后才按照战术规程的要求击落了敌机。因而,缺乏经验的飞行员取得首胜、并保全自己的先决条件就是克服初战的紧张与恐慌。莫尔德斯后来担任大队长和联队长时,总是特别重视帮助新人克服紧张情绪,竭力教会他们如何取得首胜并获得心理优势。很多飞行员,包括一些战绩后来远超莫尔德斯的王牌,都承认正是由于莫尔德斯的教诲,他们才能幸存于残酷的空战。莫尔德斯还认为Bf-109虽是优秀的战斗机,也足以战胜对手的绝大多数战机,但面对伊-16时并不占优势。因外形圆胖而被德军称作“耗子”(Rata)的伊-16拥有更高的滚转率,比Bf-109能更快地进入平飞状态,甚至还能在德机编队的中间进行转弯。莫尔德斯意识到,鉴于双方战机的数量相当、质量互有高下,战胜对手和取得空中优势就只能依靠更优越的战术编队技术。

莫尔德斯到西班牙之前,J-88大队装备的Bf-109数量相当有限(否则第3中队也不用等到1938年夏才换装),德军只能使用6架Bf-109为轰炸机编队护航,而通常的做法是由9架战斗机分3组从三面保护编队。但6架Bf-109分3组护航的做法却意外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很快成为为轰炸机编队护航的标准战术。 这一战术很可能启发了勤学善思的莫尔德斯,他在厄绍和伊勒费尔德(Herbert Ihlefeld)等人协助下创立了新的中队编队战术,即所谓的“四指”编队。

“一战”中的波尔克和里希特霍芬率先在德国空军引入并发展了编队飞行战术,当时他们的创新已足以把孤狼般单打独斗的对手逐出天空,也开启了编队间空战的新时代。后来各交战国纷纷采用了密集队形战术,“一战”结束前夕还时常能看到大批战斗机在空中缠斗的场景。战后直至1930年代后期,各国空军仍在使用发轫于“一战”的作战编队战术——其基本单位由3架战机构成一组,飞行形态呈“V”形,3或4组战机组成一个中队,而多支这样的中队再加入相当复杂的大规模编队投入空战。德国新空军公开后,这种战术也曾占据上风,原因之一就是各大队和联队的指挥官基本都还是“一战”时的王牌,而曾给他们带来极大荣誉的实战经验都是在密集编队战术的指引下取得的。这种情况直到莫尔德斯及其伙伴们将“四指”编队战术纳入实战才出现了突破。

在这种“四指”编队里,最小的基本战术单元从3架战机减为2架,飞行员按要求需成对飞行。每“对”(德语为“Rotte”)战机组成了一个双机编队,两架战机要保持较大的间距和一定的高度差异,而两“对”则组成了一个“群”(德语为Schwarm)。 每个“群”的4架战机所组成的四机编队,在空中的形态颇似张开的手掌除拇指外的四指,多个(一般为3至4个)这样的“四指”就构成了中队队形。双机编队中的长机主要负责进攻,多由能力强、经验丰富、射术精湛且善于发现敌机的飞行员承担,僚机则一般负责保护长机的尾部和侧翼。类似地,在由4架战机构成的四机编队里,一对主要承担攻击职责,另一对则负责保护以防被偷袭。

这种“四指”编队甫一出现,似乎就比密集队形战术有着更加开放灵活的优势。首先,在密集队形战术中,飞行员们得时刻注意保持相当精确的队形,这无疑大大分散了飞行员搜寻敌机时的注意力,甚至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其二,“四指”编队战术的运用扩大了对天空的实际覆盖范围,飞行员有可能成倍地提高发现敌机并将之击落的几率。在新编队战术中,每个飞行员的视域都可能达到最大化,而在密集编队中他们的视域有很大一块被自己人的机翼所遮挡。其三,“四指”编队内战机间距的拉大也降低了己方被攻击或误击的可能性。30年代中后期的战斗机在速度与性能上与“一战”战机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些火力强大的战斗机若仍以密集队形投入空战,那么每架战机上的机炮和机枪甚至有可能误伤和击落自己人。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近现代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使编队中的战机不必再保持近距离飞行。由此可见,“四指”编队战术对提升德军战斗机部队的战斗力和保护自身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也是适应时代技术进步和战争进程需要的一项重大创新。当其他国家的战斗机还沿袭着密集队形战术,并以僵硬的先后顺序投入空战时,提供了灵活性和安全感的“四指”编队战术无疑令德国空军如虎添翼。莫尔德斯的战绩和“秃鹫军团”的战损率即是最好的明证之一。

不过,也有后人认为莫尔德斯并非“四指”编队的原创者。比科尔斯(Richard Bickers)在其著作《冯·里希特霍芬》中指出:“有‘二战’德军飞行员认为,伟大的创新家和战术领袖波尔克才是‘四指’编队的创始者。波尔克在‘一战’中就曾在自己的部队尝试和宣传这一战术。但他的思想在‘一战’后逐渐湮灭了,因而未能影响到‘二战’。在西班牙的德国战斗机飞行员重新拾起了这一想法,并将之发展成理想的编队战术,即‘四指’编队。” 笔者无意介入这一争执,但无论如何,莫尔德斯至少在传承和发扬空战战术、将“四指”编队规范化方面是非常关键的人物,应该给予他应得的赞扬,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时至今日,仍然将这种空战队形称为“莫尔德斯编队”并不是没有来由的。

7月15日取得首胜后,莫尔德斯在17日和19日又分别击落了伊-15和伊-16战斗机各一架。稍稍停顿之后,他在8月19日至11月3日间先后击坠了10架伊-16战斗机和1架SB-2轰炸机,另外还有数架无法确认的战果。无论是作为飞行员还是指挥官,莫尔德斯的表现均堪称上乘,他也因之在1938年10月提前晋升为上尉,并在12月初时戴着西班牙内战头号王牌飞行员的桂冠返回了德国。“秃鹫军团”的飞行员们在空战中取得了击毁敌机327架的战绩,自身的战损仅72架,其中多数还是冬季飞行时的意外事故所致。而有些飞行员甚至声称,这些战绩还是在他们并未全力以赴的情况下取得的,如吕措上尉回国后就曾写道:“……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德国战斗机飞行员的热情和进取心,诸如我们事实上并非为自己的人民而战,多在敌方领土的纵深执行任务,此外也有责任保护那些难以替代的高水准官兵。我们只在自己的战机处于危险中时才会全力以赴……”

“四指”编队战术的成功是西班牙内战带给德军的一份厚礼,莫尔德斯回国后曾被战斗机总监部调去工作了几个月,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总结和撰写新的战斗机战术条令,使“四指”编队成为空军的标准编队战术。这些新战术使德国空军在1940年面对英法空军时占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对手们当时仍在使用效果不佳的密集编队战术。 “四指”编队战术当然不是德军唯一的收获,几乎所有史家都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即“二战”之初的德军之所以能在军事上势如破竹,与其空军和装甲部队在西班牙内战中获取了经验,并借以检验了技战术和武器性能等有密切关系。德国把几乎所有型号的战机、高射炮和通信设备都拿到实战中检验了一番,除了把He-51战斗机转为辅助性地面攻击武器、而后又充作教练机外,Bf-109战斗机、He-111中程轰炸机、Ju-87俯冲轰炸机等都是在西班牙上演的首秀,而这些战机作为“二战”之初的空中利器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德国还测试了88毫米重型高射炮,除了对付敌机外,它还被用来攻击坦克和防御工事等目标。鉴于轰炸机部队在西班牙内战中的事故率居高不下,德军此后异常重视夜间飞行、仪表飞行和恶劣天象条件下的飞行训练,这又使其在1940年时比任何对手都更长于夜间作战。德国人还从空运佛朗哥军队的行动中领悟到空运部队与装备的重要性,迅速组建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运输机部队。此外,德国也意识到组建一支高效机动的机场勤务部队是支援空战的必要条件,到“二战”开始时德军已拥有相当庞大的机场勤务、维修和补给部队,能帮助战斗机、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部队等尽可能近地靠近前沿提供支援。这种高效率转场和重新部署以及靠近前沿提供支援的能力,使德国空军能够保持着远超任何对手的出击作战率。

西班牙内战也为德军检验作战理论提供了机会,为数不多的兵力和战机之所以能取得不成比例的战场表现,关键在于空军与佛朗哥地面武装之间形成了相当有效的地空协同作战体系——“二战”爆发时,德国是各交战国中唯一一个在计划制定和训练中把地空协同作为焦点的国家。光是作战理论的棋高一筹、指挥官们的实战经验更加丰富,就足以让德军在“二战”之初占尽上风。“秃鹫军团”进行过几乎所有种类的重大空战,既有针对关键工业目标的战略打击,也有针对港口、铁路和交通线的战术轰炸,还有袭击机场和争夺制空权的作战,更有最多曾涉及200架战机的大型作战——这些战争方式是1939至1940年时的任何国家都不曾体验过的。约有20000名飞行员、技师和地勤等在西班牙内战中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经验,许多日后的著名飞行员兼指挥官,如莫尔德斯、加兰德、吕措、纽曼(Edu Neumann)、特劳特洛夫特(Johannes Trautloft)、伊勒费尔德、厄绍等都从中获益匪浅。这些人在并不轻松的空战中积累了技战术和心理上的双重优势,回国后他们又在各自的作战联队或飞行学校广为传播经验体会。所有这些因素使德国空军在1939至1940年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正如历史学家科勒姆(James S. Corum)所总结的那样:“德国空军在西班牙内战中的参与,既是这支力量之绩效的核心要素,也为它在1939-1940年对垒波兰、法国和英国空军时奠定了优势。” 3r6GqhF8Klrv/z6E0ww5A9zUAUwD/1ezDHwX5OAQErwHrieTSkhTSRXgJXUdjur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