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5
第五章

防毒面具

在德国的众多装备之中,有一种装备需采用结实的金属圆罐来存放,而且这种装备外形看起来有些恐怖,它就是防毒面具。在欧洲地区,上岁数的老人对一战期间由化学武器造成的恐怖伤亡记忆犹新,也促使人们开始关注毒气这种特殊武器。虽然一战中由毒气造成的伤亡大约只占整个战争伤亡人数的4.6%,但毒气仍然是一战中最具创新性的武器而倍受关注。

法国是第一个研发毒气的国家,这也刺激了德国迅速研制相应的武器。1915年,一些更为先进和致命的新型毒气研制成功,包括损伤性和催泪性的毒剂,它们均采用高浓度的氯气制造,可以损伤肺部粘膜。随后法国人又迅速夺回了化学武器研制的主动权,并以光气替代了氯气。光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中间体,是带有剧毒的窒息性气体,属于窒息性毒剂的一种,能够造成更大的损伤。然而发明毒气的法国人很快在伊伯尔(Ypres)领教了毒气的威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统帅部指望在1915年的春天到来之前击败英法联军,迅速结束西线作战,从而腾出手来专心对付东线俄军的打算落空,西线战场双方仍处于相持状态。1915年4月22日下午,在两军对峙的比利时伊伯尔地区,吹起了暖和的东南风。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指挥官们,见此天气喜出望外,立即命令军队首先停止对英法联军的射击,并向英法联军发出信息,建议彼此休战半天,好让士兵歇息休憩一下。于是英法联军暂时偃旗息鼓,双方阵地一时间出现自交战以来的罕见平静。18点5分,正当英法官兵准备享用晚餐时,却突见看见从德军的前沿阵地上,升起了一道黄白色不透明的气雾。气雾由低处升高,并由稀变浓,迅速形成一道高约1.8米、宽约6000米的“烟墙”。“烟墙”完全阻隔了英法联军观察德军阵地的视线,并以每秒约3米的速度在轻风的吹动下,向英法联军的阵地飘压过来。英法联军刚开始时,还以为德军施放的是大型烟幕弹,但事实迅速证明他们的判断大错特错!英法官兵旋即嗅到一股难以忍受的强烈刺激性怪味,官兵们连连打喷嚏,咳嗽不断,泪流不止,胸闷、心悸、气喘、头晕目眩,很快便纷纷倒地不起……大约35分钟后,口鼻缠捂着湿毛巾的德国士兵疯狂地冲了过来。他们不费一枪一弹,未损一兵一员,如入无人之境,一下子就突破了英法联军6~8公里的正面防御工事,并迅速占领了约5公里的纵深阵地。据统计,德国人这次突然发动的“毒袭”,共动用了1600只大型的吹放钢瓶和4130只小型吹放钢瓶。德军对准英法联军阵地,连续施放了多达180吨的混合氯气。结果导致15000名英法联军官兵中毒,其中5000人当场死亡,其余官兵均需要清毒疗伤。除此之外,还有5000人做了德军的俘虏,100门大炮及无数的军用物资成了德军的战利品。这就是在世界化学武器史中重要的开篇之战,举世闻名的“伊伯尔毒气战”。从此化学武器,成了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了人类的头顶上。

用于平民防护的L(Luftschutz)F95型防毒面具

毒气毫无疑问是一种可怕的武器,但这种武器最初也并不是太有效,直到新型合成毒剂的产生,如芥子气。这种糜烂性毒剂由德国人发明,但采用了英文“Yellowstar”(黄星)来命名,因为装有这种毒剂的炮弹上带有黄星标记,所以通常这种气体在正常比例使用时并不致命。芥子气是一种带有微弱大蒜气味的油状液体,呈棕色。芥子气接触人体的皮肤、眼睛、呼吸道、消化道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其活跃的气体一周内仍可损伤人体的粘膜组织。后来芥子气成为了交战双方普遍装备的武器,总共制造了12000吨,甚至比其他类型的毒剂如刺激性毒气产量更大(总产量133000吨),成为了当时最为致命的毒剂。

尽管毒气这种武器能够造成可怕的伤害,在战争中毒剂仍有过使用直至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阿拉伯、伊拉克、埃塞俄比亚都遭受过这些毒剂带来的毁灭性伤害。

由于化学武器恐怖的杀伤力,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1925年国际联盟通过了《日内瓦议定书》(GenevaProtocol,全称是《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然而当时美国和日本拒绝在议定书上签字,因此毒气的威胁依然存在。二战初期,主要交战国仍然存储着大量的芥子气,以此作为一种至少是战略上的威慑武器。其中,英国40000吨、苏联77000吨、美国87000吨、德国超过27000吨。英国人更是决心如果德国的“海狮”行动得以展开,就将投入化学武器。

在二战中,有记录使用化学武器的国家是德国,它在入侵波兰华沙时就曾使用过。德国人为此立即向全世界道歉,并指出这是一个“不幸的错误”。实际上,在纳粹集中营里,德国人正有计划地用包括毒剂在内的各种手段杀害犹太人、战俘和平民。二战中,另一个使用化学武器的国家就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曾多次使用毒气。

在当时,作为应对毒气这种可怕的化学武器最合乎逻辑的选择就是防毒面具,并且交战各国也将数以百万计的防毒面具配发给平民和军人,以防止任何可能违反《日内瓦议定书》的化学武器攻击。防毒面具是一种保护人体呼吸器官、脸部和眼部免受空气中有毒物质伤害的个人防护器材。普鲁士工程师冯·洪堡(VonHumboldt)于1799年设计了第一种防毒面具并用于煤矿开采,但真正适用于军事用途的防毒面具是在俄罗斯研制成功的。1915年,俄罗斯的尼古拉·季米特里耶维奇·泽林斯基(NikolayDimitrievichZelinsky)研制了装有过滤器的防毒面具以保护沙皇的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争结束后,一些相关企业开始研制防毒装备,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久后便开始提供可靠的防毒装备。这种在化学武器防护手段上的进步非比寻常,与我们现代使用的防毒面具也并没有什么太大差别。纳粹德国的军队在当时也配备了最为安全且有效的防毒面具,初期主要有两种型号:发展于1924年的M1924型和量产于1930年的M1930型,更为知名的M1938型于1938年开始制造。这些型号的防毒面具都可以采用圆柱形的防毒面具罐来携带。 S6nMt7/+FqMk09LWbe1BuLzEOmjE8QsZ8CaEFVmdJlJed81pYUpE1WflEJct2i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