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2
第二章

制 服

二战初期,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穿着不同式样、不同方式制成的军服以示区别。在某种程度上,每个国家的军服都能反映出各自在历史、自然资源、政治以及气候上的不同特点。从本质上来说,二战德国军服源于17世纪腓特烈·威廉时期的普鲁士军服,德国军服的简朴性和实用性就是以当时普鲁士军服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尽管有这些渊源十分悠久,但却没有妨碍德国军服于20世纪前半叶成为世界军服中的里程碑。德军制服结合了传统与现代、舒适与时髦,并对二战其他交战国家的军服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德国实现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在普法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击败法国,成为了一个幅员辽阔、森林面积广大、自然资源的国家,但这些资源仍不足以供应20世纪30年代大量人口对纺织品的巨大需求。由于英国皇家海军对绵花生产国,包括美国、埃及、印度的绵花供应实施封锁,绵花变得非常短缺。对德国人来说幸运的是,德国的化学家们已经知道如何大规模生产人造合成纤维。

称为“粘胶纤维”的第一种专利丝线,是最早投入工业化生产的古老化学纤维之一。由于这种产品太过易燃,德国甚至于1912年禁止生产这种产品。而在大西洋彼岸,在1910年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丝线,1924年更名为“人造丝”得以扬名,而在欧洲仍然使用“粘胶纤维”这个词。粘胶纤维开始仅用于丝线的生产,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发现这种原料可以用于工业纺织品的生产。通常来说,这种人造纤维的舒适性可以与天然纤维相媲美,因为这种产品近乎完美地模仿了丝绸、棉花或亚麻的触感。粘胶纤维可以被印染成不同的颜色,色泽鲜艳、手感光滑、易于吸收,尽管存在保温性差以及浸泡时有些变形的缺点。

制服销售帐本的第6页和第7页,上面记录着装备交付的日期以及士兵对制服的相关反映。

1899年德国位于上布鲁克(Oberbruck)的克劳斯多夫工业制造公司(GlauzstoffabrikenAG)开始以纤维素为基础进行纺织品生产。与此同时,得益于德国丰富的木材原料,纤维素的生产也得到大规模发展。纳粹政府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当时已经存在用这种新型材料来代替几乎所有的天然纤维的可能性,因此纤维素这项新技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当时的制造方法是挤压木材以得到纤维素浆,然后利于化学反应的方法分解纤维素浆,最后提取出所需的原料。

一本关于第三帝国各种制服式样的小册子。

在战争刚开始时,德国生产了占世界总产量88%的粘胶纤维,这意味着德国人以令人惊讶的方法解决了天然纤维的短缺问题。他们还将人造纤维增加到天然纤维当中,得出可以改善其性能的结论。随着战争向着德国人不愿看到的方向发展并不断恶化,人造纤维可以尽量延缓战争对天然纤维这种日益短缺资源的需求。

与远远满足不了德军扩充需求的其他装备一样,德军制服的供应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德国就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包括后期缴获到的苏联、意大利等制服和面料进行最充分的利用。同时,德国制服中人造纤维的含量也越来越高,大量加入这种人造纤维的结果,就是德国士兵们看着他们原来那些品质优良的制服质量不断下降,而且失去了保温性能。与此同时,随着皮革供应的日益减少,他们原来的“长筒靴”也不得不跟着一再缩短,变成了高帮靴和矮帮靴,最后这些靴子的外表也变得不再那么整齐了,甚至已经偏离了德国官方在战前宣传的那些德国优秀士兵整齐威武的形象。由于纳粹的严酷极权统治,军人对制服的抱怨就如同那些消失的木材、对帝国自身的成见一样似乎也消失了……

野战服1933-1944

野战服即作战服,是纳粹德国军队中军人最为重要的一种标记符号,其野战服和二战的其他欧洲国家的制服一样,也经历了一些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英国的军服经历过类似的发展。1937年英国的“作战服”开始出现了,部分是因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英国的这款军服背离了军事风格,既不实用也不好看,但其生产工艺简单,而且所需布料相对较少。与此同时,美国也更新了其军队的基本制服。精明的德国人当然清楚地了解自身原材料及资源的不足,也研制了一些型号的制服,到了1944年几乎完全停止了新式制服的研制。

在1933年,掌权的纳粹政府下令为新生的德国军队制造一种新式制服。野战服也就从这一年开始研制,并最终于1936年形成了最终式样——这就是M1936制服。这种制服质地优良,制作精美,并且有独具特色的加强内衬,布料含有5%的人造纤维,颜色为原野灰(灰绿色,就是鼠灰色)。这种制服缝制非常的合体,配有独具特色的衣领和翠绿色的肩带,胸部配有鹰徽。随着战争的推移,战争后期生产的制服品质逐步下降。M1940型野战服原料中羊毛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人造纤维含量增加至20%,绿色的衣领和肩带也消失了,制服内腰部两侧用于支持武装带的金属钩环也被取消了。

从1942年开始,由于原料及劳动力的短缺,在制服上又产生了新的限制和影响。1943年制造的制服最能体现出这些影响。穿着这些制服的部队和战前明显得不同,这种深灰色制服更符合“总体战”的配备着装需要。

此外,制服中的人造亚麻或棉花衬里逐渐被人造纤维或人造丝所代替,回收的羊毛也被重新加以利用,并加入了最多65%的可以利用的其他的动物纤维。由于制服原料品质的下降,在多次洗涤之后,这种制服就会容易褶皱走形,影响观瞻,为了更好地保持制服的外形增加了第六个纽扣。后来,衣服口袋上的褶皱也被取消了,衣袋盖的边角也不再圆滑而是变成了直角,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节省制造原料与减少工序。

1943年4月,制服内部的加固带最终被取消了,代之以简单的人造丝或棉制的布带,尺寸为8厘米×3厘米,上面带有5个金属扣环。制服外表的纽扣被涂成暗灰色,纽扣主要使用树脂和纤维合成材料。这种制服一直生产直到战争结束,一些战时德国步兵的照片显示,M1933型制服被M1936型(绿色衣领)制服取代,军帽上的到“V”形兵种色镶边也被移除了。

M1936型野战服

1936型野战服带有衣服口袋上带有褶皱,衣领、肩带和胸鹰采用绿色布料制作。

伪装服

一些德国士兵在第一次看到伪装服这种令人惊诧的服装时,不能不感到意外,他们穿上这种伪装服甚至还感到有些不太自在。他们认为穿着这种涂有模糊不清的现代颜料的迷彩服使一名士兵看上去就像是一名小丑。然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战争与艺术相结合的伪装服设计在军用服装上可是前所未有的。

在19世纪,军人普遍穿着带有镀金纽扣的颜色鲜艳的制服,这些制服使士兵在战场上非常容易被识别出来,而且当时军事科技比较落后,军事通信依靠鼓声和军号,最快速的也只是通信骑兵。

一方面,以前的战争伤亡与现代战争相比可是小巫见大巫,快速发展的军事科技使枪炮的威力造成更大的伤亡。1857年,在印度的英国军队最先隐蔽了其显赫的制服,采用一种新型带有泥土色泽的土黄色,也就是卡其色制服来作为热带制服的颜色。最后在1902年第二次布尔战争期间,英军采用了卡其色作为其所有武装力量制服的标准色。布尔战争也使欧洲各国认识到在现代战场上人员伪装的重要性,于是纷纷将鲜艳的军服颜色改为绿色或黄色,以达到隐蔽的目的。八年后,德国军队制服经过了类似的发展,采用了一种原野灰色作为其制服颜色,于是原野灰色的制服开始出现在欧洲战场上。

另一方面,美国自然主义者和画家艾博特·塞耶(Abbott Thayer)在19世纪末进行了重大的研究,发现许多动物成功地用伪装色隐蔽了自己,以免成为食肉动物的口中餐,而通常这些动物的皮毛颜色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他的这一研究,后来成为了现代迷彩概念的基础。迷彩这个词来自于法文,巴黎的方言“camoufler”,意思是欺骗。对应的意大利语为“camuffare”,理解为行动没有获得承认。需要指出的是,在美英等国的常用军语中,并没有“迷彩”的概念,而是用“camouflage”(伪装)一词表示。法国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在20世纪的迷彩设计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在世界军事史上,法国于1915年首次提出伪装军团的概念,这一思想由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提出。早期的做法是在配发给前线的制服都统一加印上图案,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形成了第一支迷彩军队。

后来,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29年,意大利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迷彩服,并开始进行工业化生产并配发部队,命名为“telo-mimetico”,有棕、黄、绿和黄褐4种颜色。

德国迅速消化吸收并发展了自己的新型伪装装备,早在1916年,他们就开始配发迷彩钢盔——就是在钢盔上用绿色、土黄色和铁棕色的几何色块来进行伪装。随后,为空军提供的迷彩布料也被制造了出来;在战争将要结束的时候,迷彩盔布也生产了出来。随着1931年意大利事态的发展,德国继续研究迷彩服直至战争开始,其中就有非常杰出、具用重要历史意义的迷彩设计——由党卫队聘用的约翰·格奥尔格·奥托·希克(JohannGeorgOttoSchick)教授设计。

要想完整列举出所有的国防军,特别是陆军的迷彩目录不是一份轻而易举的工作,因为战争期间制造的不同版本的迷彩服数量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更为复杂的是,第三帝国军队大量装备了与其交战所有国家的装备。根据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OWK)的一次调查,当时的迷彩服储存了超过现有人员的15%还多。再加上年代久远,资料匮乏,这一切都使情况更加的复杂化。 7VQ3wjvs3+mfSmAQpLS4s19OherTSOa0Bc1aZMSiMlEFIAztsb+0zwgUgpkinbT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