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工两艘“约克城”级航空母舰后,按照《华盛顿条约》规定,美国海军仅剩余15200吨航母吨位,已经无法满足第三艘同型航母的所需吨位,因此美国海军只得决定建造一艘15000吨级的轻型航空母舰来加强实力。由于美国海军仍然要求该舰拥有与“约克城”级相近的载机量和航空作业能力,所以该舰的飞行甲板与机库等部分面积不能做大的削减,那么想要控制体积减小排水量只好从其他部分着手了,具体措施包括两条:一、削减动力系统,即削减锅炉与主机数量;二、削减装甲与水下防护。此外该舰还采用了一些新颖的设计以进一步增大航空设施的利用效率,比如采用舷侧升降机,该舰也是第一艘采用舷侧升降机的航母。
总体而言,除舰型大小和舰桥形式不同以外,新的轻型航母与“约克城”级在外观上并没有太显著的区别。不久之后,随着海军条约作废,该舰也成为美国海军最后一艘条约型航母。1935年9月19日,新航母的建造订单被下达给霍河造船厂。1936年4月1日,新航母开工,舰名为“黄蜂”号。1939年4月4日,“黄蜂”号航母下水,1940年4月25日服役。不过此时该舰并未完工,其舾装与调试工作直到6月才真正结束。之后“黄蜂”号开始海试与训练,并参加了独立日纪念活动。直到10月才正式加入舰队,此后该舰继续训练与演习等活动。
在“黄蜂”号服役之时,美德两国在大西洋上已经剑拔弩张,因此该舰的早期生涯主要是在大西洋进行训练并担任威慑任务。1941年8月,美军占领冰岛,行动中“黄蜂”号向冰岛放飞了陆航的P-40型战斗机与教练机,当月月末该舰又参与了英军搜索德军“希佩尔”号重巡洋舰的行动。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黄蜂”号并没有立刻被调往太平洋方面,而是首先前往加勒比海,威慑试图返回维希法国的辅助巡洋舰“巴夫勒尔”号。在航空母舰的强大威胁下,“巴夫勒尔”号自然是不敢不从,悻悻地返回了法国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港口。1942年3月17日清晨,在海面能见度不佳的情况下,“黄蜂”号与驱逐舰“斯塔克”号相撞。虽然航母并没有受到什么严重损伤,但驱逐舰却有部分舱室进水。从当月底开始,“黄蜂”号被编入了第39特混舰队,前往英国支援后者的本土舰队作战。3月27日,当该舰正在北大西洋与舰队一同航行时,坐镇“华盛顿”号战列舰的舰队司令韦尔考克斯少将却被戏剧性地从稳定性很差的战列舰上甩到了海里。搜寻这位将军的工作立刻展开,“黄蜂”号也出动了飞机参与搜索—一个小时后,美军找到了将军漂浮在海上的尸体。在大西洋方面服役期间,“黄蜂”号主要担负着向地中海马耳他岛运送飞机的任务。在顺利完成首次任务后,该舰第二次运送飞机的行动却没有上次那么顺利,先是一架“喷火”因为动力不足刚离开甲板就坠入了大海(“黄蜂”号所运载的陆基飞机都是自行从航母上起飞前往马耳他岛的),人机俱毁。之后又有一架“喷火”因意外丢弃了副油箱而被迫选择在既无尾钩,飞行员也没有进行过航母降落训练的情况下选择降落,所幸这次降落并没有失败,只不过飞机最终停下的地方位置距离飞行甲板前端只有4.6米了。
随着太平洋战场上局势逐渐吃紧,“黄蜂”号也终于在6月10日与“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一同被编入第18特混舰队,前往太平洋。8月7日,美军正式开始进攻瓜岛,第18特混舰队也参与其中,并在随后日本航空兵反击时为滩头阵地提供航空保护。到8月8日下午,“黄蜂”号的舰载机已经击落了24架敌机,自己则损失4架。之后根据弗莱彻少将的命令,美军航母全部撤出了瓜岛沿海。第二天凌晨,日军第8舰队在三川军一中将的率领下杀入瓜岛海域,击沉4艘盟军重巡洋舰,其中两艘属于第18特混舰队。
8月24日,由于弗莱彻少将命令“黄蜂”号返航加油,致使该舰错过了东所罗门群岛海战。之后“企业”号和“萨拉托加”号都先后因为受伤而返航修理,所以现在美军在该海域暂时只剩“大黄蜂”号与“黄蜂”号两艘航空母舰了。
9月15日,两艘航空母舰及“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等组成的编队奉命为前往瓜岛的盟军运输船队担负护航任务。14时44分,“黄蜂”号忽然被来自伊-19号潜艇的3枚鱼雷命中。在这艘潜艇发射的6枚鱼雷中,除命中“黄蜂”号的3枚以外,还有1枚击中了“奥布莱恩”号驱逐舰,另一枚则命中了“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所幸后二者并未沉没(不过“奥布莱恩”号却在一个月后返回本土时因鱼雷创伤造成的漏水而沉没)。但“黄蜂”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该舰在剧烈的爆炸中几乎已被炸得粉碎。由于爆炸和大火已经完全无法控制,舰长最终不得不在15时20分下令弃舰,1946人被护航舰只救起。在完成救援工作之后,美国驱逐舰向“黄蜂”号发射了5枚鱼雷,但颇令人汗颜的是,直到21时,“黄蜂”号才最终沉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