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 子

谁会知道在这场战争尚未结束前,我们这里将发生什么,种族骚乱、社会变革或是彻底毁灭?

——查尔斯·林德伯格(美国飞行家与社会活动家)

孤立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思想之一。这个贯穿美国历史,自华盛顿时代就逐渐确立起来的政治观点在珍珠港事件前一直都是美国国内盛行的主流思想。由于美国与多数国家的联系都被太平洋和大西洋所隔绝,故此自独立以来,美国人就始终认为自己与其他地方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美国建国伊始,华盛顿就要求美国在结交盟友的时候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尽管当初孤立主义思想在美国并不受到支持。然而随着约翰·亚当斯因避免美国卷入拿破仑战争而在二期总统选举中落败,其继任者托马斯·杰斐逊又在第二个任期内因避免美国卷入拿破仑战争遂中断与欧洲的贸易往来而导致支持率暴跌,再接着詹姆斯·麦迪逊在执政期间遭遇了惨淡收场的1812年战争;自此之后,“不要卷入欧洲战争”就渐渐成为了所有美国执政人士达成的某种默契。

到了20世纪20年代,很多美国人都开始认为,美国当初参与一战绝对是个错误的决定。而当纳粹于30年代早期攫取德国的执政权并开始重整军备之后,更多的人认识到,欧洲大陆迟早要爆发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于是很多关于军火商从战争中获利的流言开始被散布开来,诸多美国人也觉得自己的国家这次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再次卷入战争。这种反战意识随着经济大萧条的到来变得愈加强烈,盛行的反战观点以及对于在一战中阵亡将士的哀思促使很多人坚信一点,那就是美国绝不能再次卷入任何欧洲战事。人们开始更多地专注国内发生的事件,而对国际政局变化变得漠不关心。经济大萧条是20世纪降临在美国人头上的一场大灾难,其影响甚至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尽管罗斯福随后推出的新政有效地缓解了美国人的绝望情绪,但大萧条的负面影响直到30年代晚期才算逐渐退去。与此同时,同样遭遇了经济重创的德国和日本则以大萧条为契机成功地实现了集权化,在军国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先后挑起了地区的侵略战争。

受孤立思潮的极大影响,美国当局于1935年8月通过了《1935年中立法案》,禁止美国注册公司与那些好战国家进行任何贸易往来。这条法案的颁布间接促使意大利发动了入侵阿比西尼亚的战争。在随后的两年中,美国政府又三次修改这项法案,并在共和党议员阿瑟·范登堡(Arthur Vandenberg)的提议下限制美国私人和企业参与涉及他国战争的交易或实施援助行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弗朗哥军队获得纳粹德国撑腰的同时,对立的共和政府军甚至都无法从美国购买武器加以反抗。随着德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加强,很多美国人反而更想保持中立、置身事外。孤立主义的倡导人反对美国以任何形式参与欧洲战事,立场鲜明地与罗斯福保持对立,即便后者不断感觉到应该及早插手战事,与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展开正面交锋。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德国的空军力量太过强大,美国几乎没有胜利的把握。由此,许多人不但反对美国参战,甚至在国会通过军备和军费拨款的过程中也施加了很大的阻力。

“美国第一”委员会在1940年创造的海报《战争的第一个创伤》,将抨击的矛头直指罗斯福政府。

在这样的危险处境下,罗斯福通过自己的政治手腕和巨大勇气决定说服国会拯救处于危难中的欧洲盟友,并为日后全面启动的美国战争机器进行设备调试工作,从而为美国及所有的盟国提供强有力的军事设备和后勤补给。1940年12月29日,也就在圣保罗主教座堂遭德军空袭而严重毁坏的同一天,罗斯福在他的例行炉边谈话中借用当时美国剧作家罗伯特·舍伍德(Robert Sherwood)作品中的台词提出了“民主兵工厂”(Arsenal of Democracy)这一概念。他向公众解释了支援欧洲,特别是为英国提供军事援助的重要性。他认为美国必须成为为这些民主国家输送炮弹的兵工厂。通过与孤立主义者和国会的周旋,罗斯福还是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完成了许多极为重要的决策,包括部分废除中立法案,签署和平时期《征兵法案》及更为重要的英美《租借法案》。

即便如此,很多孤立主义团体还是坚决反对美国介入二战战事。这其中,由耶鲁法学院学生道格拉斯·斯图尔特(Douglas Stuart)于1940年9月4日所成立的“美国第一”委员会(America First Committee)便成了这股势力的一个典型缩影。在他们看来,这位美国总统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战争贩子,他通过战争像当年的一战那样利用军火物资买卖牟取暴利。在前威斯康星州州长菲利普·拉弗莱特(Philip La Follette)的组织下,该团体很快就演变为一个拥有750余家分支机构和80余万名会员的庞大反战组织。此外,这个委员会远非国内其他自发性组织可比,其会员和支持者几乎囊括了美国的各界人士,包括著名小说家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 Lewis)、电影界巨头华特·迪斯尼(Walt Disney)、“银幕第一女王”莉莲·吉什(Lillian Gish)、单人驾机飞跃大西洋的国家英雄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以及罗斯福总统的远房堂姐爱丽丝·朗沃斯(Alice Longworth)等一批社会名流。这里必须要补充的是,很多共和党国会议员即便碍于政治因素并未加入这个团体但也是孤立主义的坚定拥护者,甚至包括美国驻英大使约瑟夫·肯尼迪(Joseph Kennedy)在内的一部分民主党成员也十分赞同孤立主义。

在国内孤立主义呼声不绝于耳的情况下,罗斯福总统仍不打算就此妥协,他在1941年1月6日的国情咨文中希望国会根据《租借法案》,将必要的武器装备提供给那些总统认为其防御对美国利益影响至关重要的国家。为了佐证这一行为的正确性,罗斯福在咨文中又提出了另一个著名观点,那就是“四大自由”(Four Freedoms),而这一观点也被认为是美国民众追求自由精神的最简要声明: “第一,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的自由;第二,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人人有以自己的方式来崇拜上帝的自由;第三,是不虞匮乏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上的融洽关系……第四,是免除恐惧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世界性的裁减军备,要以一种彻底的方法把它裁减到这样的程度……为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我们将决不休止直至胜利。”

然而,“四大自由”与之前的“民主兵工厂”一样,自推出伊始便遭到了诸多孤立主义人士和保守派的声讨及质疑。他们认为该理论无非又是罗斯福为新政所做的粉饰,其真正用心是假借道义的幌子将美国推入战争中心。这种反对的声浪随着数月后《征兵法案》得到国会的延长批准而再次达到高潮。但就在美国国内为是否参战而争执不休之际,轴心国却开始谨慎地试探起美国人的态度。1941年10月17日,美军驱逐舰“吉尔尼”号(USS Kearny)在为一支加拿大护航船队提供援助的过程中遭到德国U-568号潜艇的攻击,美军有11名舰员在德方声称的此次“误伤事件”中殉职。美方选择了隐忍,这却让德国人更加肆意妄为,仅仅两周后的10月31日,另一艘驱逐舰“鲁本·詹姆斯”号(USS Reuben James)在护航过程中又被德军王牌埃里希·托普(Erich Topp)指挥的U-552号潜艇击沉,全舰159名官兵仅44人最终生还。令人诧异的是,多数美国人仍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美国第一”委员会为首的反战团体仍不断地抨击早在10月1日就得到国会准许的援苏条令。在国内反对呼声的压力下,罗斯福甚至对外表态:德军的袭舰事件并不足以让美国对德宣战。然而这个国家的命运却随着一个多月后的珍珠港事件发生了根本转变。

纽约时代广场上竞相购买报纸的美国民众,这幅由美联社发表的照片摄于珍珠港事件后的第二天。

1941年12月7日下午,“美国第一”委员会依照议事安排在匹兹堡的士兵海员纪念堂内策划了一次大型反战集会,集会主题为“基督教与干预事务”。在集会尚未开始之前,这个经常被“美国第一”委员会用来发表反战演说的2500人演讲大厅就已是座无虚席,会场四周的墙上挂满了类似“反对战争,保卫家园”的横幅。听众们个个情绪激动,很多人还带来了美国国旗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人群中不时有人带头喊话:“这是谁的战争?”众人则会高声附和道:“罗斯福!”

集会从下午3点开始。当曾负责调查一战期间美国军火交易是否违规的国会议员杰拉德·奈(Gerald Nye),这位坚定的孤立主义者准备上台发表讲演的时候,负责现场采访的一名《匹兹堡邮报》记者从旁边递给奈一张写有“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的纸条。奈迅速地瞥了一眼,然后显然有些手足无措。几秒之后,他嘀咕了一句“这太难以置信了”,就将这条消息放在一边,径直走上台去,按照原计划发表了对罗斯福的一番抨击。他的演讲持续了大约45分钟,主要内容就是宣称罗斯福正在把美国拖入不必要的战争,而背后的原因就是军火商的利益驱使。但是让奈和其他孤立主义者没有料到的是,就在他们走出演讲厅的时候,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的美国民众此时早已群情激奋。当天傍晚时分,关于珍珠港被袭的消息就已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各大报纸的头条上,而《匹兹堡邮报》当天的头版则颇具讽刺意味地加粗标题写道,“出乎意料!珍珠港事件震惊美国第一委员会”。

也就在偷袭事件公之于众的4天后,由国内名人、政要以及退役将军们组成的一个特别委员会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解散这个反战组织。而之前绝大多数的孤立主义者在听闻了珍珠港事件之后就立刻改变了对罗斯福的看法,甚至像林德伯格,这位在数天前还是一名坚定的反战孤立分子都公开要求奔赴战场。美国国内的反战呼声似乎在一夜之间便不再振聋发聩。

珍珠港事件无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军事行动,日本人的整个偷袭计划近乎完美。不过这次成功的袭击从整个战局的角度上来看却可能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失误。珍珠港事件真正改变了二战的格局,正如丘吉尔所愿的那样,它让美国从一个原本反战情绪高涨的国家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万众一心,坚决加入二战的盟军成员。与孤立主义苦苦斗争了多年的罗斯福也因为日本人的这次偷袭随即占据主导地位。

1941年12月8日,美国东部时间15时08分,罗斯福总统在白宫正式签署了对日宣战书,后经美联社于次日对外发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没有遭到反战舆论声讨的战争。美国国内随着罗斯福总统正式宣布对轴心国开战而进入了紧张的战备状态,民主兵工厂的各台制造设备此刻也已开始运转…… Pu35h7xAkvYZ5yk5SCiLBO1r54OnwOhvc77MGRXrT3CIOZm63Qh/9VYDn4OCCHu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