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日俄战争:铩羽折戟1898~1905
СокрушительныйФиаско: 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Война

日俄战争中的“警惕”号。

俄语中的“驱逐舰”一词“эсминец”如果是要追溯其构词组合的话,恐怕就得先从19世纪60年代鱼雷的发明说起:当这种可以自行移动来攻击目标的海军武器被介绍到沙俄海军时,俄国人将其称为самодвижущаясямина,直译为“自行推进式水雷”。在之后的实际海战中,各国纷纷将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安装在一些吨位较小的作战舰只上专门攻击对方的大型舰艇,以求达成“蚍蜉撼树蛇吞象”的绝佳战果,而这类小型舰船被俄国人称为миноносец,直译过来意为“鱼雷搭载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鱼雷艇”的前身。此后英国人率先针对“鱼雷搭载舰”设计出了被称为torpedo boat destroyer(鱼雷艇歼击舰)的舰船,除猎杀攻击鱼雷艇之外,亦可执行炮击、巡逻、护航、布雷等多种任务;最终这类舰船就被英国人简称为destroyer(驱逐舰)。而俄国人就把这种具备一定远海作战能力的新型舰种称为эскадренныйминоносец,字面意为“舰队雷击舰”并缩写为эсминец。

约翰·阿巴斯诺特·费舍尔爵士(1841~1920),英国海军最为出色的改革者与将领。在担任朴次茅斯海军造船厂总监期间创造了新型的鱼雷艇歼击舰,也就是驱逐舰的前身。随后担任海务大臣之间曾推行一整套改革计划。由于和丘吉尔关系不合加之英军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的失利,费舍尔最终选择从海军退役。

皇家海军“哈沃克”号鱼雷艇歼击舰,世界意义上第一艘驱逐舰。

英国“哈沃克”号驱逐舰线图。“猎鹰”级实际上借鉴了该舰的很多技术数据。

1893年10月28日,当英国亚罗造船公司(Yarrow Company)为皇家海军建造的新型“哈沃克”号(HMS Havock)和“霍内特”号(HMS Hornet)鱼雷艇歼击舰相继下水服役之日起,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驱逐舰就此露出其雏形;英国第三海务大臣约翰·费舍尔爵士(John Fisher)对于驱逐舰的眼光可谓长远,虽然“哈沃克”号在试航中仍存有一定弊病,但他还是敏锐地嗅出了这种舰船所蕴藏的巨大军事用途;他很快找到亚罗公司的阿尔弗雷德·亚罗(Alfred Yarrow)和索尼克罗夫特造船公司(Thorneycroft Company)的约翰·索尼克罗夫特(John Thorneycroft)两位工程师为皇家海军建造了四艘驱逐舰。然而一年后费舍尔近乎独断专行的自作主张却让亚罗深感不满:1894年9月皇家海军进一步扩大需求,他们希望能够有40艘驱逐舰进入海军服役,但由于亚罗公司无法在短时间内建造出相当数量的驱逐舰数量,费舍尔于是决定将亚罗公司的设计方案提供给英国国内的14家船厂共同完成,这样一来亚罗公司只有区区三艘的订单。由于国内的需求量已经近乎饱和,亚罗不得不在海外寻求买家;而他很快就想到了尚未大量装备驱逐舰的俄国人。俄国人起初似乎对这种舰船并没表现出太大的兴趣,但随着驱逐舰良好机动性和适航性等突出优点的体现,俄国人也开始缓慢地进行了驱逐舰的发展工作。1894年1月起俄海军部和负责建造“哈沃克”号的英国亚罗造船公司开始有所接触,经过五个多月拉锯式的谈判之后双方终于签字画押,由后者建造一艘排水量在220吨左右、航速不低于29节的驱逐舰。然而俄国国内此时从上至下依旧对坚甲炮利的防护巡洋舰和战列舰念念不忘;尼古拉二世虽然是一个海军扩大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却多浮于表面文章,而海军内部的多数人对于驱逐舰更多地是抱着一种保守的观望态度;在他们看来驱逐舰这种新玩意无非就只是把尺寸加长加宽的大型鱼雷艇。至1895年,俄国海军拥有多达20艘战列舰、22艘海防舰和33艘各型巡洋舰,其规模数量仅次于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和法国位列第三;但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俄国海军的中小型战舰数量却只有区区90余艘,而其中驱逐舰的数量仅仅只有5艘。

停泊于旅顺港口内的“鲸鱼”级和“鳟鱼”级驱逐舰,摄于日俄战争开始前不久。由于缺少必要的日常维护、加之作战人员的整体水平较差让这支驻扎在远东的俄国舰队显得外强中干。

保尔·彼得洛维奇·蒂尔托夫中将(1838~1903),曾先后担任“龙卷风”号(Смерч)炮舰、“波扎斯基公爵”号(КнязьПожарский)护卫舰和“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ВладимирМономах)三帆快速舰的舰长。1891年担任太平洋支队司令;1896年成为海军技术委员会主管并于同年掌管整个海军部。

1903年12月拍摄下的旅顺港。俄国人虽然对日本人存有戒心,但其所采取的行动却不及日本人这么积极。

形势在1984~1895年间发生了急剧转变:在遥远的东亚,日本联合舰队成功地偷袭了清政府管辖下的威海卫港,并逼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满清不仅将两亿多两白银赔付给日本,更是将自己领土上的辽东半岛拱手相让——这样一来俄国人就此失去了一块军事地理位置极佳的入海区域。尝到甜头的日本人并不打算偃旗息鼓,相反却加紧制定了一整套针对俄海军的扩张计划。火烧火燎的远东局势让俄国人终于如梦初醒,海军部开始重新讨论战舰的建造方案。1895年5月,海军部着手草拟了一份名为《为远东利益而筹备》(ДляНуждДальнегоВостока)的作战舰船建造方案,并在计划中明确指出俄国必须要在1895~1904年这十年时间里建造出30艘战舰,使其牢牢掌握远东的制海权,以备外敌之患。而要在短时间内通过建造大型作战舰只以加强俄国人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实力显得不切实际,这个时候俄国人终于再次想到了驱逐舰。

叶夫盖尼·伊万诺维奇·阿列克谢耶夫(1843~1909)俄国海军上将,亚历山大二世的私生子。1899年8月起任关东省总督兼驻军司令和太平洋海军司令。1900年6月参加镇压义和团起义。1903年7月30日任沙皇驻远东督办,后由于在日俄战争中指挥不利于1904年10月从远东被召回。

考虑到俄国国内造船厂的建造能力参差不齐,海军部希望这些舰船由外籍船厂负责完成,但由于制造经费问题,船舶工业部起初并没有同意这项要求,不过几经协商他们最终做出让步,允许外国船厂负责完成部分舰船的建造工作。于是1898年尼古拉二世批准了这套名为《驱逐舰建造计划》(ЗскадренныеМиноносцыПрограммы1898Года)的方案。海军技术委员会(МорскойТехническийКомитет)随后就委托船舶后勤总务处(ГлавноеУправлениеКораблестроенияИСнабжений)提供了设计这些驱逐舰的基本参数要求。根据他们的要求,这些驱逐舰的排水量应该在300~350吨左右,最大航速不得低于27节,搭载50~70名海军乘员;在武器配备上面,这些驱逐舰必须至少装备1门75毫米和3~5门47毫米火炮,同时布置2~3具鱼雷发射管。

济诺维·彼得洛维奇·罗日捷斯特文斯基(1848~1909),俄国海军中将,第二太平洋舰队的总指挥,此人并无多少实战经验却深受沙皇赏识。对马海战中受伤被俘,回国后又接受军事审判,三年后郁郁寡欢的他死于肺病。

如此庞大的建造计划自然引来了不少国内外造船厂的兴趣:法国的地中海锻造船厂(Les Forges et Chantiers de la Méditerranée)和勒阿弗尔诺曼船厂(A. Normand au Havre)、德国的希肖船厂(Schichau-Werke)和霍瓦特船厂(Howaldtswerke)、英国的莱尔德兄弟造船公司(Laird Brothers’),以及圣彼得堡涅瓦船厂(НевскийЗавод)等均提供了他们的设计方案。1898年6月,经过汇总后的设计方案由海军技术委员会呈交海军部蒂尔托夫中将(П.П.Тыртов)进行批示。尽管霍瓦特船厂半途退出了这项油水颇肥的建造工程,但或许是早些年前有为俄国人建造舰船的经验心得,同样来自德国的希肖船厂所提供的设计方案似乎很对俄国海军高层的胃口,除了对机械动力布置略感瑕疵之外,德国人设计的舰船让俄国人感到十分满意。经过两个多月的讨论,俄国人便爽快地决定将总计划中的4艘驱逐舰全权交由德国人负责建造,而其余船只在经过一番改进和协商之后最终同意由法国、英国和俄国国内的造船厂负责完成。严格意义上来说,该批舰船还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驱逐舰,在1907年9月俄国人最终将其划分为“驱逐舰”之前,这些作战舰只也仅被定性为“大型鱼雷舰”;然而它们却为日后俄军多数驱逐舰追求“速度快,火力猛”的整体思路奠定了一个主基调。

时间一晃五年过去,计划建造的驱逐舰多数已经进入海军各个舰队正式服役;然而远东的局势却愈发显出箭在弦上的岌岌之势,于是在1903年3月海军部再度草拟了一份未来20年驱逐舰的整体建造计划,以随时应付一触即发的战事。然而1904年2月初随着日军突袭旅顺港,日俄战争还是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可以说日俄战争是两个对外扩张的相邻国家所必定发生的冲突;只是和日本世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相比,俄国人的野心似乎略显不足,他们甚至还在战争爆发前一年大搞西伯利亚的林业开发工作。虽然从1895年起俄国海军开始着力推行一套全新的海军建设工作,在当时亦被很多国家称为是世界第三大海上强国,但却是盛名之下,名不副实;海军军港的工业设施大都比较落后,维护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无法保证;同时作为补充新型舰种的驱逐舰而应征入伍的俄国青年很多都来自内陆的农村地区,且所受的教育极为有限,他们甚至在登船之前都没见过大海是何模样;这都为日后俄国在海上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俄国海军这批服役不久的驱逐舰似乎在战争尚未开始前就已经隐隐地昭示出某种不详的结局:先是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仔细”号因在恶劣天气中船体发生损坏而在法国接受二次修理,接着“远见”号又在赶往远东的半途遭遇机械故障而被迫返回国内接受检修,然后“活泼”号与“暴风”号又在驶出喀琅施塔得没多远就遭遇风暴而不得不返港进行修理——接二连三的凶兆不久也随着日俄战争的全面开打而得到印证:仅在开战后的第三个月,俄军第一太平洋舰队的驱逐舰损伤数量就已接近饱和,换句话说,局势要照此继续恶化下去的话,那么任凭后方的造船厂如何通宵达旦地建造舰只也根本无法弥补前线惨重的俄军舰船损失。1904年5月,接替在之前战斗中阵亡的马卡洛夫中将(С.О.Макаров)的太平洋舰队新任总指挥阿列克谢耶夫中将(Е.И.Алексеев)曾在向圣彼得堡发出的一份急电中发泄了自己对于驱逐舰短缺状况的严重不满:“前期服役的驱逐舰如今已难堪大用,后续增补的舰只又迟迟不到,叫我们怎么打下去?”实际上仅至5月底,俄国人就已有7艘驱逐舰被击沉,另有4艘被击伤,剩余的驱逐舰也随着急转直下的战势而疲于奔命,甚至撤回旅顺港内作为浮动炮台以应付日军从陆路发起的攻击。7月初罗日捷斯特文斯基中将(З.П.Рождественский)指挥的第二太平洋舰队信誓旦旦地在利巴瓦港完成誓师仪式,千里迢迢地绕道好望角奔赴远东,这群毫无海战经验的海军官兵冥冥中踏上的却是一条不归路,只是在奔赴黄泉路的途中俄国海军的很多举动都让人啼笑皆非:先是因为怀疑日本人会在北欧沿岸秘密派驻特遣队进行拦截,俄国人居然专门拨出50万卢布作为军事侦察费;而当这支草木皆兵的舰队行经北海附近海域时又误将四艘英国渔船当成日军派出骚扰的军舰而断然发动炮击;更为糟糕的是“阿芙乐尔”号(Аврора)巡洋舰和“迪米特里·顿斯科伊”号(ДмитрийДонской)巡洋舰还被误认为是日本巡洋舰而遭到误伤,更为甚者“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АдмиралНахимов)巡洋舰还出现了严重的船员哗变事件……。恶劣的天气状况、短缺的物资补给和惶惶不安的恐惧情绪让很多船员意志倦怠,个别不堪忍受折磨的水兵甚至选择跳海自尽。1905年5月27日当经历了长达十个月日晒风吹的俄海军官兵难得打起精神,庆祝尼古拉二世加冕纪念日之际,守候多时的日军舰队却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短短28小时之后,俄军的7艘驱逐舰就成为日军的炮下新鬼,仅有3艘得以侥幸脱离;而壮志未酬的罗日捷斯特文斯基中将不仅被生擒活拿,其麾下的这支舰队大抵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在日军的凌厉攻势下几乎全军覆没。

斯捷潘·奥西波维奇·马卡洛夫(1848~1904),被认为是当时俄国最为出色的海军将领,他同时也是一名涉足诸多领域的科学家,曾创造了历史上用鱼雷击沉军舰的首例。1904年4月12日他乘座的装甲舰“彼得罗巴甫罗夫斯克”号(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不幸触水雷并引起连续爆炸,其本人不幸阵亡。

出征前的第二太平洋舰队,其中“胆大”号的舷名十分醒目。然而这艘驱逐舰最终的命运却是在随后的对马海战中被日军生擒活捉,并被重新命名为“五月”号进入日本海军服役。

整个日俄战争期间,俄国海军一共失去了足足20艘驱逐舰,但其惊人的损失数量并不能阖棺定论地将俄军驱逐舰贬低得一无是处,事实上不同于俄国海军的其他舰只,这些作为新型舰种的驱逐舰很大一部分均由国外造船厂负责完成,在当时亦能算是先进;然而国内完成建造的剩余驱逐舰虽都借鉴原有英、法、德三国的现役舰船,却在建造能力上明显劣于外国船厂,且暴动、罢工等客观干扰不断,加之一些俄国内建船工作中的营私舞弊、中饱私囊现象比比皆是,其战斗能力自然大打折扣。

上三组图:一个失败的缩影,被遗弃在旅顺港内的“警惕”号。由于战事密集,俄国人根本来不及给很多已经严重受损的战舰进行修理。

1902年10月,还是喀琅施塔得军港司令的马卡洛夫中将曾在向海军部的汇报中直言不讳地指出:

“由我们俄国船厂建造的那批驱逐舰起码在机械性能上远比海外负责建造的舰只来得糟糕……,接连不断的修理工作只能让我怀疑如果战争爆发的话,这些造价不菲的驱逐舰能否真的物有所值……”

正为“有力”号更换75毫米炮管的俄国舰员,照片摄于1904年9月;但短短两个月之后,该舰就在旅顺港外被日军水雷严重炸毁。

当然圣彼得堡海军高层对于驱逐舰的定位和发展也的确值得商榷。日俄战争开始后不久,驱逐舰艉部防护火力不足、甲板积水不易排出等诸多问题很快就暴露了出来;日本海军很快就这些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改进,然而反观他们的对手,保守闭塞、安于现状的俄国人直到1904年开始建造新一批驱逐舰之前,都始终没有为任何一艘驱逐舰的船艉部加装大口径火炮。可以说当时的俄国人对于驱逐舰的态度只是将其作为以解燃眉之急的“救火员”,他们对于驱逐舰的认识远不及日本人来得长远。虽然涅瓦船厂在“威严”级驱逐舰上率先安装了一套无线电通讯设备以便在实际作战中更快地传递信息以便协同配合,但可惜那群俄国水兵们实在辜负了设计这套装置的喀琅施塔得海军鱼雷学校的波波夫工程师(А.С.Попов,就是他发明了第一台无线电接收器),由于缺少必要的培训工作和设备维护,这些无线电设备很多时候仅仅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摆设——而这恰恰就是当时俄海军驱逐舰,乃至整个俄国海军的一个极具讽刺的缩影:相比起日本海军,俄国海军的很多作战人员几乎没有受过任何系统的训练,文化程度也普遍不高,一些水兵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炮击和发射鱼雷;而与之相反的舰船长官们却多出自贵族名门,他们不仅专横武断、自命不凡,而且根本不愿意与那些身世卑微的下属水兵进行任何交流,加之克扣军饷、酗酒偷窃的事情时有发生,导致整个海军队伍军心涣散,纪律松跨,毫无战斗力可言。

达成停战协定后的日俄两国海军仍旧在太平洋海域保持着高度的战备状态。

当时在旅顺的英国海军少校格兰特(R. F. Grant)在回国后曾编撰翻译了一名日海军军官的一本名为《旅顺港外的一艘驱逐舰上:一个日本海军士官的私人日记》的回忆录,而书中的些许言语或许就能从一个对手的角度客观地解释俄国人失败的根本原因:

“我想说的是,欧洲的报纸打从战争一开始就存在明显的错误:他们认为俄国人的舰队远比我们强大。表面上这的确如此……但我们的战列舰在火力方面远胜过他们,鱼雷艇和驱逐舰也比他们快得多……当然我们会在海上证明自己的实力;虽然他们都是英勇的战士,但他们比我们缺乏经验,他们的舰船很多也都没发挥什么作用。我们派在旅顺港内的间谍时常为我们提供一些俄国人的情况……他们似乎从不搞、也懒得搞什么演习和射击训练,他们觉得战争不会爆发;在军械库的阴暗角落里,鬼知道他们到底库存了多少无人问津的鱼雷和弹药,而他们的军需人员似乎几个月没对其进行过任何检查了。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这些弹药上已布满了多少锈斑……”

被俄国人打捞上岸的“前哨”号无助地瘫在旅顺港外,不远处是另一处受到重创的“打击”号。由于根本无暇顾及舰船修理工作,这些舰船大多苟延残喘,度日如年。

“猎鹰”级(Сокол)驱逐舰

由于英国亚罗公司在1894年皇家海军四十艘驱逐舰建造计划中只得到了区区三艘的订单,加之国内的需求量也已近乎饱和,阿尔弗雷德·亚罗不得不在海外寻求买家。1894年1月,亚罗在向俄海军部蒂尔托夫中将的信函中明确表达可以“霍内特”号为原型给俄国人建造新型驱逐舰的计划。虽然俄国人对驱逐舰的兴趣并不大,但亚罗在信中提到新型驱逐舰可在保证不失火力的情况下达到29节的最大航速却着实让俄国人心头一动,于是俄海军部邀请亚罗公司代表前往圣彼得堡进行进一步的合作洽谈。双方在各项技术要求参数上很快就达成一致,却在造价上产生了较大分歧:亚罗公司提出38万英镑的造价让手头拮据的俄国人感到无法接受;他们至多愿意支付35万英镑。1894年5月底,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双方终于在36.53万英镑上达成一致,亚罗公司最终按合约履行“14个月内为俄国海军建造一艘排水量220吨,最大航速29节的驱逐舰”的义务;而这艘驱逐舰也最终被俄国人命名为“猎鹰”号。

建造工作于1894年11月初在亚罗公司位于格拉斯哥的船厂正式开始。根据设计要求,亚罗将原先“霍内特”号的火力配备进行调整,为“猎鹰”号装备了一门75毫米“贾纳”(Canet)火炮和三门47毫米“哈奇开斯”(Hotchkiss)速射炮,同时配备两座381毫米单管鱼雷发射管。全舰布局秉承了英国人早期驱逐舰简洁实用的特点,采用亚罗公司自己设计的两座立式三缸蒸汽机,船体共被水密舱壁划分出10个隔舱,各承压部分均使用镍钢合金进行镀合加固,同时为突出该舰的高航速,亚罗公司将原先“霍内特”号设计布置的炊事房位置前移以在腾出的空间额外增加一间载煤室。在8月中旬开始的试航工作中,“猎鹰”号的平均航速达到了29.77节并使之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驱逐舰。10月底“猎鹰”号驶抵喀琅施塔得军港并于十天后正式编入波罗的海舰队。

“猎鹰”号的建成着实让俄国人风光了好一阵,海军部也着手考虑同型驱逐舰的后续建造工作。他们很快就向亚罗公司提出了再建十一艘的意向,但英国人的费用报价却始终让俄国人觉得无法承担,于是海军部决定由国内的造船厂根据“猎鹰”号为原型再建造二十六艘。这批舰船于1896年底起开始陆续在科莱顿(ЗаводКрейтона)、伊若拉(ИжорскийЗавод)和涅瓦(НевскийЗавод)等三家船厂开工建造,并于1904年全部交付海军服役。考虑到其中的部分舰船最后将交予太平洋舰队服役,故此其中十二艘的最后组装工作由在华俄属管辖的旅顺船厂负责完成。除最后五艘于1903年开工的舰船之外,其余的“猎鹰”级驱逐舰之前均以飞禽命名;但根据海军部于1902年3月下旬下达的《第四十三号通文》,一切以鸟兽栖虫命名的舰船必须全部用某一俄文形容词加以更名。

这些驱逐舰服役没多久就爆发了日俄战争,其中的十二艘战舰匆匆参加了与日本人的海上交战,但战果惨淡。由于在实际作战中和训练中暴露了不少问题,该型驱逐舰于1909年起开始陆续在赫尔辛基和圣彼得堡的船舶制造厂接受机械改装,调换和增加了锅炉设备中的热水传输盘管,同时对武器类型和布局也做了适当地调整。但在随后开始的一战中“猎鹰”级依旧只是战场上的配角,除了偶尔提供火力掩护之外,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扫雷、巡逻等使用。

正在旅顺港船厂内进行最终组装的“斑鸠”号,照片摄于1901年底。

1902年的“猎鹰”级驱逐舰线图

下水试航中的“猎鹰”号,舰艏侧的舷名清晰可见。

“猎鹰”号

1902年3月更名为“迅捷”号(Прыткий)。一战期间主要负责在芬兰湾和波的尼亚湾的扫雷和护航工作。1917年全舰官兵参加了二月革命并于同年10月底编入红海军。1918年8月底被调往下诺夫哥罗德并被编入伏尔加河区舰队且参加了在喀山地区与白匪军的交战行动;10月下旬调往里海-亚速海区舰队并在围剿白匪军的卡马河战役中表现突出。1919年7月又被调往伏尔加河-里海区舰队(1920年7月更名为里海区舰队)。1922年8月最终除籍并解体。

“鸢鹰”号

1902年3月更名为“顺从”号(Послушный)。一战期间主要负责在芬兰湾和波的尼亚湾的扫雷和护航工作。1917年全舰官兵参加了二月革命并于同年11月编入红海军。1918年3月15日调往芬兰参加了芬兰内战;4月13日被代表资产阶级富农的白军部队所俘虏并编入芬兰海军(编号S-3)。1922年根据苏联和芬兰两国签订的《塔图条约》被归还给苏联政府。1925年11月该舰最终除籍并解体。

“矛隼”号

1902年3月更名为“热烈”号(Пылкий)。1907年9月调往巴库加入里海区舰队。1911年7月29日从海军除籍,后被改装成一艘为炮舰“卡尔斯”号(Карс)与“阿尔达汉”号(Ардаган)提供柴油动力试验的油料驳船。

巴库港外的“热烈”号,照片摄于1907年底。

俄国历史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驱逐舰“迅捷”号。

改进完成后的“吃惊”号,注意艉部增加的第二座75毫米火炮和四号烟囱后的一座小型舰桥。

“潜鸦”号

1902年3月更名为“吃惊”号(Поражающий)。1906年9月和“鲑鱼”号(Лосось)潜艇发生碰撞,由于损毁严重该舰接受了长达两年的修理工作。1914年被降级为通信船并负责波罗的海域的巡逻工作。1917年该舰参加了二月革命并在同年11月编入红海军。1918年4月25日在赫尔辛基被德军扣留,后根据《布列斯特合约》返还俄国;8月调往下诺夫哥罗德并正式编入伏尔加河区舰队;10月下旬调往里海-亚速海区舰队。1919年7月又被调往伏尔加河-里海区舰队。1921年2月参加了清剿连科兰地区反革命武装的行动。1925年11月最终除籍并解体。

配合宣传而拍摄的“吃惊”号,舯部已经安装上第二座桅杆,但请注意舰桥一侧的47毫米速射炮并未拆去。

“金雕”号

1902年3月更名为“尖锐”号(Пронзительный)。1904年原本打算加入第二太平洋舰队,不过在途中发生机械故障不得不返回国内接受修理。1907年9月加入里海区舰队。1911年7月底最终除籍,部分舰体捐赠给莫斯科动物园使用,其余部分则遭解体。

“潜鸟”号

1902年3月更名为“远见”号(Прозорливый)。1904年原本打算加入第二太平洋舰队,不过在途中发生机械故障不得不返回国内接受修理。1914年9月被降级为通信船。1917年全舰官兵参加了二月革命并于同年11月编入红海军。1918年3月参加了芬兰内战不过一个月后被芬兰白军部队俘虏,随后该舰被编入芬兰海军(编号S-2)。1925年10月4日在波的尼亚湾附近海域遭遇风暴沉没。

“雕鸮”号

1902年3月更名为“勤恳”号(Ретивый)。一战期间主要负责扫雷和巡逻工作。1917年全舰官兵参加了二月革命并于同年11月编入红海军。1918年3月调往芬兰参加了芬兰内战。1918年8月底被调往下诺夫哥罗德并编入伏尔加河区舰队并参加了在喀山地区与白匪军的交战行动;10月下旬调往里海-亚速海区舰队并在围剿白匪军的卡马河战役中表现突出。1919年7月又被调往伏尔加河-里海区舰队。1922年8月最终除籍并解体。

“鹈鹕”号

1902年3月更名为“敏捷”号(Сметливый)。一战期间主要负责扫雷任务。1917年12月被编入红海军。1918年6月18日因害怕被德军俘虏而被“刻赤”号击沉于新罗西斯克港。1926年被重新打捞出水并最终解体。

“天鹅”号

1902年3月更名为“严峻”号(Строгий)。一战期间参加了数次沿岸炮击行动并负责秘密运送俄情报人员的任务。1915年3月20日在攻击行动中击伤德军U-33号潜艇。1916年4月参加了进攻特拉布宗港口的行动。1917年12月加入红海军。1918年3月封存于塞瓦斯托波尔港内,但很快就在两个月就被德军俘获;11月24日被英法干涉军俘虏并转而辅助白匪水面部队在南部的防御行动。1920年11月在从塞瓦斯托波尔撤往伊斯坦布尔的途中被红海军再次俘获。1922年12月以国内战争期间拒绝攻击红军而被捕的法国战列舰“让·巴尔”号(Jean Bart)机械师安德烈·马蒂(André Marty)而更名为“马蒂”号(Марти)。在经过数次修理工作后,该舰在1926年成为一艘通讯船,后于1929年7月最终除籍并解体。

正在接受航速测试的“夜鹰”号。

日俄战争开始前的波罗的海舰队驱逐舰支队,最外侧的一艘是“勤勉”号。注意47毫米速射炮已被拆去。

1909年“敏捷”号作为第一批“猎鹰”级驱逐舰接受了改装工作,除了先前提到过的舰艏武器配置已经发生变化以外,请注意艉部也已经增加了一座小型舰桥。

提供护航任务的“凶猛”号,照片摄于1903年。远处的是战列舰“十二圣徒”号(ДвенадцатьАпостолов)。

“渡鸦”号

1902年3月更名为“淘气”号(Резвый)。1904年原本打算加入第二太平洋舰队,但因途中螺旋桨断裂而不得不返回国内接受修理。一战期间主要负责扫雷和巡逻工作。1917年全舰官兵参加了二月革命并于同年11月编入红海军。1918年3月参加了芬兰内战不过一个月之后被芬兰白军部队俘虏。后被编入芬兰海军(编号S-4)。1922年根据苏联和芬兰两国签订的《塔图条约》,该舰被归还给苏联政府。1925年11月最终除籍并解体。

“雀鹰”号

1902年3月更名为“坚固”号(Прочный)。一战期间主要负责在芬兰湾和波的尼亚湾的扫雷和巡逻工作。1917年参加了二月革命并于同年11月编入红海军。1918年8月底被调往下诺夫哥罗德并正式编入伏尔加河区舰队并参加了在喀山地区与白匪军的交战行动;10月下旬调往里海-亚速海区舰队并在围剿白匪军的卡马河战役中表现突出。1919年7月又被调往伏尔加河-里海区舰队。1922年8月最终除籍并解体。

服役后不久的“严峻”号。

“鸬鹚”号

1902年3月更名为“果敢”号(Решительный)。1904年3月10日与“守护”号前往澳大利亚附近的埃利奥特夫人岛进行勘测,次日在返回旅顺港时遭日舰袭击而受损,后接受了三个多月的修理工作。8月10日夜间从旅顺港出发秘密前往芝罘,但次日凌晨在芝罘港内遭到日军组织的突袭,在与日军发生短暂交火后因寡不敌众而弃舰撤离,交火中双方各有两人阵亡。日军俘获该舰后于1905年1月17日以沉没的“晓”号驱逐舰之名编入联合舰队;在后来的对马海战中该舰不慎撞沉日军69号雷击艇。1905年10月19日正式命名为“山彦”号。1912年8月28日降为三等驱逐舰,1917年4月1日变更为杂役船,后于1919年解体。

在日军攻击后严重受损的是俄军“果敢”号,不久后该舰就被日军俘获。

“夜鹰”号

1902年3月更名为“勤勉”号(Рьяный)。1914年被降级为通信船并负责波罗的海域的巡逻工作。1917年全舰官兵参加了二月革命并于同年11月编入红海军。1918年3月调往芬兰参加了芬兰内战;4月13日在赫尔辛基港口被芬兰白军部队俘虏,随后该舰被编入芬兰海军(编号S-1)。1930年成为芬兰海军训练靶舰并于1939年正式被芬兰海军除籍。

“果敢”号全舰官兵合影,坐在中间的就是舰长米哈伊尔·罗夏科夫斯基(М.С.Рощаковский)。

芬兰海军的S-3号驱逐舰,即原先的“顺从”号。

芬兰海军的S-1号驱逐舰,即原俄国海军的“勤勉”号。

芬兰海军的S-1号驱逐舰线图。

刚投入服役后不久的“活动”号正准备离开涅瓦河边的一处临时船埠。照片摄于1903年初。

“信天翁”号

1902年3月更名为“活动”号(Подвижный)。一战期间主要负责扫雷和巡逻工作。1917年参加了二月革命并在同年11月19日编入红海军,并由后来成为苏联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参谋的尤里·拉尔(Ю.Ф.Ралль)中尉担任舰长。1918年3月15日为支援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的战斗而参加了芬兰内战;4月13日在赫尔辛基港口被芬兰白军部队俘虏,随后该舰被编入芬兰海军(编号S-5)并参加了对抗红军部队的后续战斗。1922年根据两国签署的《塔图条约》该舰被归还给苏联政府,但很快就被再次出售给芬兰并主要作为训练舰只使用;1929年被芬兰海军除籍。

进入最终舾装工作的“神速”号。

停靠在旅顺港内的“暴躁”号(左)与“大胆”号。

“孔雀”号

1902年3月更名为“凶猛”号(Свирепый)。1905年11月底在塞瓦斯托波尔参加了由彼得·施密特中尉(П.П.Шмидт)组织的水兵起义。一战期间主要负责扫雷和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等任务。1917年12月被编入红海军。1918年11月24日被英法干涉军俘虏并进入英海军服役(编号N. 204);随后该舰参加了白匪水面部队在南部的防御行动。1920年11月在从塞瓦斯托波尔撤往伊斯坦布尔的途中被红海军再次俘获。1922年12月底为纪念海军中尉彼得·施密特而再次更名。1927年4月底最终除籍并解体。

接受改进后的“远见”号,注意艉部发生的变化。

“野雉”号

1902年3月更名为“神速”号(Стремительный)。一战期间主要负责扫雷和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等任务。1916年1—2月间参加了进攻土耳其埃尔祖鲁姆防线的行动。1917年12月被编入红海军。1918年6月18日由于害怕被德军俘虏该舰被“刻赤”号击沉于新罗西斯克港口。1926年该舰被重新打捞出水并最终解体。

“田鹬”号

1902年3月更名为“暴躁”号(Сердитый)。1904年加入第一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期间在旅顺港附近海域负责警戒任务。值得一提的是该舰舰长就是日后名噪一时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А.В.Колчак),他曾指挥该舰使用水雷战术在12月13日成功击沉了日军“高砂”号防护巡洋舰。1905年1月1日该舰从旅顺突围不过在驶抵芝罘时被清政府扣押。经过一番交涉后,该舰被返还给俄国并于2月初编入了西伯利亚舰队。1918年6月底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被日军俘虏并作为日军沿岸浮动炮台使用。1922年10月日军撤出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时该舰被彻底破坏。1925年11月最终除籍并解体。

“斑鸠”号

1902年3月更名为“大胆”号(Смелый)。1904年加入第一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期间主要负责警戒和巡逻任务。1905年1月1日该舰从旅顺突围,但在驶抵芝罘时被清政府扣押。一个月后被返还给俄国并被编入西伯利亚舰队。1918年6月底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被日军俘虏并作为日军沿岸浮动炮台使用。1922年10月日军撤出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时该舰被彻底破坏。1925年11月最终除籍并解体。

在青岛港码头内接受检查的俄军驱逐舰“端庄”号(左)、“暴躁”号(中)和“快速”号。

“白嘴鸦”号

1902年3月更名为“前哨”号(Сторожевой)。日俄战争开始后参与了数次攻击行动。1904年12月16日夜间在旅顺港内遭到日军偷袭,乱战中被一颗鱼雷击中舰艏。后被“营口”号(Инкоу)拖轮拖往符拉迪沃斯托克准备接受大修。1905年1月2日在老虎角附近海域触雷沉没。

“矶鹞”号

日俄战争初期的“大胆”号。

1902年3月更名为“守护”号(Стерегущий)。日俄战争开始后负责警戒任务。1904年3月11日在返回旅顺港的途中遭遇日军舰队袭击而沉没,包括舰长阿列克谢·谢尔盖耶夫(А.С.Сергеев)在内的48人阵亡,仅4人得以获救。1911年4月经过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同意,在圣彼得堡的亚历山大公园专门建立了一座“守护”号的纪念碑,其英雄事迹也在俄国内极尽渲染。

改进后的“严峻”号,注意舰艏主炮后已经增加了一座小型舰桥。

正在接受修理工作的俄军驱逐舰。

“乌鸫”号

1902年3月更名为“打击”号(Разящий)。服役后不久就参加了日俄战争。2月23日成功地完成了护送“胜利”号(Победа)战列舰的任务。8月23日在行动中不幸触雷被并拖回港口进行修理;1905年1月1日由于害怕落入日军手中而被俄军炸沉于旅顺港口内。战争结束后该舰残骸被清政府打捞上岸,后转交俄方解体。

“啄木鸟”号

1902年3月更名为“机敏”号(Расторопный)。1904年11月15日该舰从旅顺港口突围并驶抵芝罘港口,不过之后即遭到日军舰船围堵。次日舰长保尔·佩列(П.М.Плен)最终决定将该舰烧毁凿沉。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将该舰打捞并返还俄国。

返回旅顺港的“机敏”号,照片摄于1904年7月15日。

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外的“快速”号与“端庄”号。

英国海军“霍内特”号简图

舰长:56.4米舰宽:5.64米吃水深度:2.29米最大航速:26.78节巡航能力:3000海里/10.5节
三缸式直立往复蒸汽机2台2轴功率3800马力,8座“亚罗”型锅炉
1×12磅火炮,3×6磅速射炮,3×381毫米鱼雷发射管

在广东沿岸地区执行巡逻工作的“快速”号。

“有力”号

1904年11月11日在旅顺港外不幸触及日军布设的水雷而严重受损。1905年1月2日由于害怕落入日军手中而被俄军凿沉。8月该舰被日军打捞上岸;加以修理之后该舰被命名为“文月”号并在日海军服役至1912年。1913年从日海军除籍并被解体。

“快速”号

服役后不久就参加了日俄战争。1905年1月初在突围至芝罘后被清政府扣押。一个月后该舰返还给俄国并加入西伯利亚舰队。1907年10月底在该舰官兵引发的暴动中被严重破坏;经过近一年后修理工作才得以开始却迟迟没能完成。1918年6月底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被日军俘虏;1922年10月日军撤出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时该舰被彻底破坏。1923年该舰被解体。

在与日军交战后搁浅的“有力”号,照片摄于1904年3月。

“惧怕”号

服役后不久即参加了日俄战争。1904年4月13日在试图袭击旅顺港时中被日军驱逐舰群击沉。包括舰长康斯坦丁·尤拉索夫斯基(К.К.Юрасовский)中校在内的11人当场阵亡。

“整齐”号

服役后不久即参加了日俄战争。1904年11月13日在旅顺港外执行布雷工作时被日军击沉。

“端庄”号

服役后不久即参加了日俄战争,主要负责警戒和护送任务。1904年12月在突围至芝罘后被清政府扣押。一个月后该舰被返还给俄国并被编入西伯利亚舰队。1918年6月底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被日军俘虏;1922年10月日军撤出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时该舰被彻底破坏。1925年11月最终除籍并解体。

被清政府扣押在芝罘码头内的“端庄”号,照片摄于1904年12月。

被清政府扣押在芝罘码头内的俄军驱逐舰,照片摄于1904年12月。从左至右依次为“快速”号、“权力”号、“暴躁”号和“端庄”号。

特别介绍

75毫米“贾纳”型火炮

俄国海军部曾仿照法国设计师古斯塔夫·贾纳(Gustave Canet)的75毫米火炮而专门建造的用于配备海军舰只的单管火炮。该型火炮一共建造799门,其中248门由位于彼尔姆的莫托维里哈工厂(МотовилихинскиеЗаводы)负责完成,而剩余的551门则由圣彼得堡的奥布霍夫工厂(ОбуховскийЗавод)加以完成。

技术参数

炮口直径:75毫米

炮管长度:5.1米

仰角范围:-10°~40°

炮程:8960米(40°仰角)

6400米(13°仰角)

供弹速度:12~15发/分钟

射速:500米/秒

1904年12月的“快速”号

“鲸鱼”级(Кит)驱逐舰

根据俄国旨在加强远东海上实力而建造驱逐舰的明确意向,德国希肖船厂于1898年4月率先向俄国海军部提交了全套驱逐舰设计方案。海军技术委员会通过研究讨论后认为德国人的整体设计基本符合俄国海军的各项标准,遂决定与德国人开展正式合作;8月5日希肖船厂特派专家与海军技术委员会最终签署合约由德国人建造四艘最新型驱逐舰,每一艘耗资约合120万德国马克;俄国人在合同中明确说明希望该舰设计的最大航速不得低于27节;但如果无法达到航速25节的最低底限,那么俄国人有权单方面要求希肖船厂缴纳总支付费用的3.5%作为赔偿费甚至要求德方返还全部钱款;作为让步,俄国人同意将计划开始日期暂缓四个月时间以便让德国人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工作。按照合同要求,全部的四艘驱逐舰必须在二十一个月之内、也就是1900年10月底之前交付俄海军使用。

虽然1898~1899年间出现的极寒天气让建造工作一度陷于停滞,但向来就严谨有条的德国人还是将前期工作准备得相当充足。从1988年3月初开始,该型的四艘战舰陆续在位于埃尔宾的希肖船厂内进行建造。整体均选用西门子公司的低碳合金钢,水密舱壁将全舰划分成12个隔舱,同时对吃水线上10厘米以下部位进行二次复合镀锌;甲板部分除了加厚之外,德国人还额外地粘合了一层油地毡漆布。和英国人设计的“猎鹰”号相比,“鲸鱼”级在火力配备上也更胜一筹:除常规保留了一门75毫米“贾纳”火炮之外,船厂方面为该型舰配备了五门4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同时配备三具381毫米单管鱼雷发射管。为了突出其良好的适航指挥性,德国人在设计时引入了一座小型罗经舰桥并采用双烟囱的布局以便腾出足够的空间安装第三具鱼雷发射管。整个建造过程中除“虎鲸”号因遭遇1900年初的严寒天气而略有延期之外,其余的三艘均早早地就进入了试航阶段。最终这四艘驱逐舰的平均测试航速达到27.2节,将将符合俄国人之前拟定的要求。在略作细节修整之后,这四艘驱逐舰于7月开始相继驶抵利巴瓦港口并加入俄海军服役。

作为俄国为远东战事而考虑的成果,“鲸鱼”级的四艘驱逐舰无一例外地都被调往旅顺港并参加了日后开始的日俄战争,多数情况下仅仅是充当巡逻和运送兵员所用。除了首舰“鲸鱼”号在日俄战争中被俄军自行凿沉之外,其余的三艘均参加了一战和之后的俄国内战。均参加了一战和之后的俄国内战,但因舰载设备毁损现象严重,加之早早被西方干涉军所俘获而鲜有多少作战经历。

正在希肖船厂建造的“鲸鱼”级驱逐舰,照片摄于1900年初。

进入服役后不久的“鲸鱼”号,注意艉部依稀可见的那座小型罗经舰桥。

旅顺港外的“警惕”号,照片摄于1903年,远处是“阿穆尔”号(Амур)布雷舰。

“鲸鱼”号

1901年4月驶抵旅顺港加入第一太平洋舰队。1902年3月更名为“警惕”号(Бдительный)。日俄战争初期主要负责巡逻警戒任务并参加了数次和日军战舰的交战。1904年5月14日在返航途中突然发生锅炉爆炸并不得不返回港口接受修理工作。11月10日在行动中误入日军布设的雷区,舰艉被2颗水雷炸毁。由于损毁严重,俄军被迫放弃修理。1905年1月2日在向日军投降前不久,该舰被俄军官兵凿沉于旅顺港内。

“鳐鱼”号

1901年5月驶抵旅顺港加入第一太平洋舰队。1902年3月更名为“无情”号(Беспощадный)。日俄战争爆发后参与了数次和日军海军的作战行动。1904年5至6月间负责俄军在金州地区的兵员运输工作。8月在黄海海战中成功地从日军包围中突围成功,但在抵达青岛后随即被清政府扣押。1905年1日该舰被归还俄国并于2月17日编入西伯利亚舰队。1917年9月下旬加入北冰洋舰队。十月革命后加入红海军,但在1918年3月被西方干涉军俘虏于摩尔曼斯克港,但因设备损毁而始终停于港内。内战结束开始修复工作,但因工作量巨大而于1924年11月21日最终除籍并解体。

旅顺港外的“鳐鱼”号,照片摄于1903年。这张照片充分地展示了德国人简洁开阔的舰上布局设计。

“警惕”号外形图

日俄战争中在金州地区海域巡逻的“无情”号。

“虎鲸”号近照,注意舷侧的47毫米速射炮。

“虎鲸”号

1901年6月驶抵旅顺港加入第一太平洋舰队。1902年3月更名为“无声”号(Бесшумный)。日俄战争爆发后参与了数次和日军的作战行动。1904年5月21日该舰误入日军布设的雷区而受损严重,修理工作直到7月下旬才告完成。8月在黄海海战中成功地从日军包围中突围,但在抵达青岛后随即被清政府扣押。1905年1日该舰被归还俄国并于2月17日编入西伯利亚舰队。1917年动身前往巴伦支海并于9月下旬加入北冰洋舰队。十月革命开始后加入红海军;1918年3月被西方干涉军在摩尔曼斯克港口俘虏,后因设备损毁严重而始终处于半封存状态。内战结束该舰开始修复工作,但因工作量巨大而于1924年6月24日最终除籍,后遭解体。

1901年的“鲸鱼”级驱逐舰线图

“虎鲸”号舯部①、艏舰桥②/④和艉部罗经舰桥③。

“海豚”号

1901年5月驶抵旅顺港加入第一太平洋舰队。1902年3月更名为“无惧”号(Бесстрашный)。日俄战争初期主要负责巡逻警戒任务;3月11日在行动中击伤了日军的“晓”号驱逐舰;5至6月间该舰负责俄军在金州地区的兵员运输工作;8月在黄海海战中成功地从日军包围中突围,但在抵达青岛后随即被清政府扣押。1905年1日该舰被归还俄国并于2月17日加入西伯利亚舰队。1917年11月加入北冰洋舰队。1918年3月被西方干涉军在摩尔曼斯克港口俘虏。1920年2月重新被红海军夺回并于3月编入白海区舰队(后更名为北海海军)。1924年6月底最终除籍并解体。

停靠在喀琅施塔得港内的“海豚”号驱逐舰。

1904年5月在旅顺港内接受修理工作的“无惧”号。

停泊在青岛港外的“鲸鱼”级驱逐舰。最右侧的应该是随后介绍的“鳟鱼”级驱逐舰中的一艘。

特别介绍

4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

1885年由美国设计师本杰明·哈奇开斯(Benjamin Hotchkiss)专门设计了一款着针对鱼雷艇等快速机动的水面战斗舰只的舰载火炮。俄国海军对于该款火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随即通过购买获得了火炮的设计图纸。通过系列试验之后于1898年获准由国内的奥布霍夫工厂进行仿制生产。至1901年年初该厂共制造了963门并大量装备俄海军舰只。然而通过日俄战争的实战经历,俄国人发觉这型火炮不足以对日军的鱼雷艇和驱逐舰造成实质性的破坏。1906年之后该型火炮便不再成为俄海军舰只的首选武器配置并在日后对舰队作战舰只的改进和修理中撤去。

技术参数

炮口直径:47毫米/43.5毫米
炮管长度:2.04米
仰角范围:-23°~25°
炮程:3650米
供弹速度:30发/分钟
射速:700米/秒

“鳟鱼”级(Форель)驱逐舰

俄国海军建造驱逐舰的计划同样引起了法国人的注意,但他们的工作并不如德国人那样一帆风顺:诺曼船厂与地中海锻建造船厂两家合作,按照法国海军“长剑”号(Épée)和“梭标”号(Pique)为原型于1898年4月向俄海军部提交了他们的设计方案;但设计图纸和参数指标数据直到两个月后才相继送抵圣彼得堡。海军技术委员会在审阅后对法国人的设计并不满意,因为俄国人希望设计排水量能控制在300吨之内,同时舰身的结构强度也必须得到最大的保证——法国人并没考虑到波罗的海和太平洋海域的寒冷复杂的气候,却更多地将舰船的设计环境定位于温和宜人的地中海上,甚至还忽略了为驱逐舰配备一套完善的蒸汽供热系统。为了能说服俄国人揽下这份订单,诺曼船厂的首席工程师奥古斯丁·诺曼(Jacques-Augustin Normand)于是亲赴俄国会晤阿里克谢大公(ВеликийКнязьАлексей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和蒂尔托夫中将;经过一番协商,法国人同意尽快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11月初修改后的方案再次送交俄方评议并终于获得了俄方的首肯。12月5日双方最终签订合约,由诺曼船厂负责为俄海军建造两艘驱逐舰,每艘费用152万法郎,而另三艘则由地中海锻建造船厂负责完成,每艘也耗资近151万法郎;合同规定这五艘驱逐舰的航速不得低于27节且最晚于1900年9月前必须交付俄海军使用。

或许是对设计方案过于自信,诺曼船厂早在合约签订前半年就已开始了舰船的前期建造工作,而地中海锻建造船厂的生产进度却比预计要慢得多。“鳟鱼”级舰身采用高密度镍合钢,与“鲸鱼”级一样分为12个隔舱。为便于海水更好地引出舰外,法国人采用下斜式舰艏配合船身两侧倾角穹弧型的设计,也就是俗称的“龟背艏型甲板”。不过该舰设计的最大特点在于法国人为舰船多引入了一层嵌木钢结构甲板。这层距离船体甲板以上60厘米的二层硬松木甲板不仅可以改善内部船舱的通风条件,更可以方便船员的调动以及舰上设备的保养。但这种双甲板设计在日后却暴露出了一个缺陷:由于这层甲板在冬季时常会聚积起大量冰雪,这就导致了原本就重心偏高的船体很难适应恶劣天气下的航行任务。在火力配置方面,除减少一具鱼雷发射管之外,法国人的设计与“鲸鱼”级基本相同。由于法国国内接二连三的工人罢工运动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船厂,俄海军派驻法国的督导专员不断向国内汇报工程进度可能延期的警告,海军部也屡次敦促法国人加快建造进度,但至1900年2月该型舰船只完成了预期工程的三分之一,直到12月起这批舰船才陆续下水进行试航工作。俄国人曾怀疑罢工是否对舰只的完成质量有所影响,不过最终28节的平均航速让其打消了顾虑。1901年8月底起,这批舰船开始分批驶抵喀琅施塔得交付俄海军。

法国海军的“梭标”号驱逐舰,是鳟鱼级的原型。

在三年后开始的日俄战争中,“鳟鱼”级战舰均披甲上阵与日海军展开一番角逐。然而同很多俄军驱逐舰的命运一样,这五艘驱逐舰中有三艘在战争初期就葬身海底;剩余的两艘虽拼死厮杀,先后历经了一战和俄国内战,却也是多灾多难,辗转易主。

1901年时的“鳟鱼”级驱逐舰线图

正在地中海锻建船厂中建造的“鲟鱼”号和“鲻鱼”号。

“鳟鱼”号

加入波罗的海舰队不久接到调令加入第一太平洋舰队。1902年3月更名为“仔细”号(Внимательный)。由于在航行中遭遇恶劣天气而严重受损,该舰在法国重新修理,直到1903年5月初才驶抵旅顺港。在随后开始的日俄战争中主要负责巡逻任务。3月11日与另三艘俄军驱逐舰重伤日军“晓”号驱逐舰。5月26日在金州附近海域巡逻时不慎搁浅,为不使该舰落入日军手中而最终被“坚韧”号击毁。6月8日被日军巡逻船发现并试图拖回基地,不过由于遭遇风暴而自行沉没。

“鳟鱼”号的艉部特写,依稀可见舯部三号烟囱前的舵轮。

停泊在旅顺港内正准备接受例行检修的“坚韧”号,左边这名受雇的中国人正在为该舰擦拭舷名。

旅顺港外海的“权力”号,背景是一艘无法考证的“猎鹰”级驱逐舰。

“鲟鳇”号

加入波罗的海舰队不久便接到调令加入第一太平洋舰队。1902年3月更名为“坚韧”号(Выносливый)。日俄战争开始后统一归尼古拉·马图塞维奇少将(Н.А.Матусевич)指挥。3月11日该舰与“权力”号在行动中遭遇4艘日军雷击艇攻击,该舰先后被7枚炮弹击中,在舰上指挥的马图塞维奇和在后来俄国内战中成为白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指挥官的火炮长阿列克谢·萨耶夫(А.Н.Заев)准尉在行活动中严重受伤,但该舰仍设法撤回旅顺港。修理工作完成之后,该舰在5—6月间参加了俄军在金州地区的作战行动。8月23日在搭救因触雷而损毁严重的“打击”号时也不慎触雷并最终沉没,包括舰长帕维尔·里希特(П.А.Рихтер)中尉在内的12人阵亡。

“鲻鱼”号

加入波罗的海舰队后不久就被调入第一太平洋舰队。1902年3月更名为“权力”号(Властный)。日俄战争中主要负责警戒和巡逻任务。3月10日在行动中击伤了日军“霞”号驱逐舰。1904年8月12日在从黄海海战中突围后驶抵芝罘;后被清政府扣押。1905年2月返还给俄国并被编入西伯利亚舰队。1916年8月调往阿尔汉格尔斯克加入北冰洋舰队。1916年10月6日因和德军潜艇相撞而受损严重。后在1917年2月前往英国进行修理,但随后爆发的十月革命使该舰成为敌对国舰只而被扣留。1918年5月该舰被转交给白匪军使用。1921年5月被俘虏并被编入红海军。1922年最终除籍并解体。

返回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权力”号,照片摄于1906年。注意原先艏部的两顶通风帽由于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已被拆除。

“鲑鱼”号

加入波罗的海舰队后不久接到调令加入第一太平洋舰队。1902年3月更名为“雷雨”号(Грозовой)。日俄战争爆发初期曾和日海军舰船发生过数次交战。1904年5~6月间参加了俄军在金州地区的作战行动;8月从黄海海战中成功突围,但抵达上海后遭清政府扣押。1905年2月该舰被编入西伯利亚舰队。1916年8月再度调往阿尔汉格尔斯克加入北冰洋舰队。1916年11月1日在哈尔洛夫岛附近海域击沉了德军U-56号潜艇。1917年2月该舰前往英国进行修理,但因十月革命使得该舰成为敌对国舰只而被扣留。1918年5月该舰被转交给白匪军使用。1924年该舰在法属突尼斯(一说英国)解体。

“权力”号外形图

离港前的“鲟鱼”号,照片摄于1902年。该舰很不幸地成为了这批“为远东利益”而建造的驱逐舰中第一艘被日军击沉的。

航行中的“权力”号和背景中一艘无法考证的同级驱逐舰,由于拍摄角度的重叠,这张照片很容易让人误认为艏部已经安装了第二座75毫米火炮。

“鲟鱼”号

加入波罗的海舰队不久接到调令加入第一太平洋舰队。1902年3月更名为“感召”号(Внушительный)。1904年2月27日在返回旅顺港的途中遭遇日军“吉野”号巡洋舰,由于实力悬殊,舰长米哈伊尔·博杜什金(М.С.Подушкин)中尉随后命令该舰全速撤往金州湾沿岸并要求全舰官兵弃船逃生。中午时分,该舰被“吉野”号直接击沉。俄军曾于5月上旬组织人手进行打捞,但最终仅出水两门47毫米速射炮。

日俄战争结束后的“雷雨”号,此时舯部已增设第二座桅杆,但艏部两侧的47毫米速射炮依旧保留。

“鲶鱼”级(Сом)驱逐舰

“鲻鱼”号的舰艏特写,注意75毫米火炮上方的大口径探照灯。

和法国人、德国人的态度相反,由于皇家海军的建造订单就已经让很多英国船厂应接不暇,而俄国人有过来往的亚罗公司和索尼克罗夫特公司此刻却正忙于日军联合舰队的驱逐舰建造工作,故此英国人似乎对于帮助俄国人建造舰船并不十分热情。最终只有莱尔德兄弟公司按照英国皇家海军“鹌鹑”号(HMS Quail)驱逐舰为样本的设计方案获得了俄国人的肯定。1898年9月4日,莱尔德兄弟公司的法定代表约翰·莱尔德(John Laird)与技术委员会达成一致,由莱尔德兄弟公司在十六个月内为俄国人建造一艘驱逐舰。

1898年10月建造工作正式开始。“鲶鱼”号驱逐舰是整个海外建造的驱逐舰中舰身最长的一型,其长宽比达到了9.91∶1;舰身内部共被水密舱壁分出10个隔舱。除此之外该舰在设计上并无太多亮点,这也突出了英国人在早期驱逐舰设计时简单实用却又中庸的风格。而在武器选择上,英国人也沿用了和法国人一样的火力配备。1899年7月15日该舰正式下水试航。由于最初的26.7节测试航速低于俄国人希望的27节,英国人不得不对舰船重新进行机械动力改进。直到1900年7月,英国人才完成了全部试航工作;“鲶鱼”号于8月离开位于伯肯黑德的莱尔德兄弟船厂并于9月中旬抵达喀琅施塔得加入波罗的海舰队。

1901年4月“鲶鱼”号驶抵旅顺港加入第一太平洋舰队服役。1902年3月初改名为“战斗”号(Боевой)。1904年2月11日在巡逻中与“守护”号相撞,由于碰撞处被严重撞裂,该舰只得返回港口进行一个月的修理工作;7月23日在行动中重创日军“三笠”号战列舰不过自身也因被日军的鱼雷击中而受损严重,之后“战斗”号被拖回港内;不过修理工作由于战事密集而一直没有完成。1905年1月2日为避免被日军俘获而自沉于旅顺港内;两个月后该舰被日军打捞上岸并最终解体。

驶离伯肯黑德码头的“鲶鱼”号驱逐舰。

驶往旅顺港的“战斗”号,采用粗细间隔的四烟囱舯部布局。照片中依稀可见二号烟囱侧的47毫米速射炮。

进入最终试航验收阶段的“鲶鱼”号,照片摄于1900年。

旅顺港外的“战斗”号,照片摄于1902年底。

正在旅顺港内接受维修的“战斗”号,照片摄于1904年7月底,实际上,损毁严重的“战斗”号直到1905年也没能完成维修。

1901年时的“鲶鱼”级驱逐舰线图

特别介绍

“布拉科夫中尉”号(Лейтенант Бураков)驱逐舰(原清政府“海华”号驱逐舰)

早在1896年当时的清政府曾向德国希肖船厂订购四艘小型战舰“海龙”、“海青”、“海华”、“海犀”号并将其定性为“高速鱼雷炮舰”,而德方资料则将其定为Torpedoboot,直译就是鱼雷艇,实则也可以理解为英国人早期的鱼雷艇驱逐舰。“海龙”级驱逐舰的外形秉承了德国人一直以来的简洁风格,采用早期德国设计小型舰只所惯用的舰艏倾斜式设计,采用双桅双烟囱整体布局,两座356毫米鱼雷发射管分别位于两座烟囱之间和二号烟囱与后桅之间。在火炮配置方面,德国人根据清政府的实际要求在前桅、二号烟囱与艇艉两侧各安置三门4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该级舰于1898年底开始进入试航工作,首舰“海龙”号载煤25吨时的最大航速竟达到35.2节,而在煤舱全载的情况下也能达到近31节。1899年“海龙”级相继驶抵天津并交付清政府。

1900年庚子事变中大沽海防要塞遭到八国联军围攻,而此时“海龙”级的四艘舰均在大沽船厂进行修理工作;由于八国联军错误地认为这四艘驱逐舰均具备作战能力遂派兵前往抢占。最终清兵寡不敌众,四艘驱逐舰悉数被缴,“海华”号管带饶鸣衡也不幸阵亡。列强经过谈判协议最终决定将“海龙”号分归英军,易名“大沽”号(Taku)并驻扎在香港,1916年10月25日被出售;“海青”号归德军所有,易名“大沽”号(Taku)并驻扎在青岛,后发现锅炉无法使用遂于1914年6月13日除役,同年由于日军进攻青岛,该舰9月28日在胶州湾被德军水兵自沉;“海犀”则归属法军,同样易名为“大沽”号(Takou),后派往越南西贡, 1911年9月30日退役;而“海华”则归于俄军,起初更名为“大沽”号(Таку),后再次改名为“布拉科夫中尉”号(ЛейтенантБураков)并驻扎在旅顺口。

在日俄战争开始前,“布拉科夫中尉”号两次接受修理和改进工作,主要是在舰艏加装一门75毫米“贾纳”火炮,并将原先两门356毫米鱼雷发射管统一换成381毫米口径。随后开始的日俄战争中,该舰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巡逻和联络使用。为了提高航速,舰上的五门“哈奇开斯”速射炮也被拆去以减轻舰体重量。1904年7月24日,该舰停泊在旅顺东港外时突然遭到日军舰只偷袭,毫无准备的“布拉科夫中尉”号被日军“三笠”号战列舰上小型舰载鱼雷艇射出的鱼雷击中舯部而严重受损,第二天便沉入水中。俄军随后开始对该舰进行了打捞,但考虑到日军参与封锁作战的舰艇可能发起的攻击而被迫放弃。7月29日该舰舰体被俄军自行炸毁。

正在打捞上岸的“布拉科夫中尉”号舰体,由于担心日军舰只的偷袭,该舰最终被俄军自行炸沉。

“海华”号驱逐舰线图

刚完工后不久的“海龙”号。

日俄战争前拍摄的“布拉科夫中尉”号,注意一侧的47毫米速射炮仍旧依稀可见。

“虎鱼”级(Бычок)驱逐舰

涅瓦船厂是积极响应海军部建造驱逐舰计划的俄国内船厂之一。根据技术委员会的要求,船厂方面很快就组织开始了设计工作。但相比其他国家,当时的俄国在驱逐舰建造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尚显不足,在设计中遇到的瓶颈也迟迟难以解决。1898年5月俄国人致函亚罗公司希望得到英国人的技术支持,厂方明确表态,如果他们最终能够得到俄海军驱逐舰的生产订单,那么英国人就能从中得到总费用的2%作为酬谢——涅瓦船厂原本计划最多建造六艘该型驱逐舰,但考虑到不算过高的总费用会让英国人觉得酬谢费用过低,于是俄方决定将建造数量提高到十艘;最终这桩在亚罗公司看来是无本万利的买卖被认可了。英国人没怎么费事就找到了基本符合俄国人各项参数要求的原型:1897年亚罗公司为日本海军建造的“雷”级驱逐舰;之后亚罗船厂方面将该型舰的技术资料和图纸印本全部交由涅瓦船厂的设计组。有了英国人相对成熟的技术参考,俄国人的设计可谓得心应手,各个难点也随之迎刃而解。1899年8月16日,涅瓦船厂派出的代表与海军部正式完成签约工作,由前者为俄国海军建造十艘驱逐舰;涅瓦船厂原本开出了单艘造价51万卢布的要求,但由于建造大型战舰和支付海外船厂建造船只的高额费用,海军部此时早已囊中羞涩,故此该型驱逐舰的建造费用被压低至单艘49.4万卢布;合约同时要求这批驱逐舰最晚于1901年9月交付俄海军使用。

但船厂的准备工作却极不充分:直到开工前几周,船厂才发觉用于支撑承载船体的横梁居然数量不够,更糟糕的是他们居然没有任何一台机器具备足够的加工精度来制造螺旋桨传动轴,于是俄国人不得不火烧火燎地转求英法船厂帮助;一系列的问题也让“虎鱼”级直到1901年2月才开始陆续进入建造工作。该型舰的设计理念也可谓借鉴各家所长:在舰身的建造选材上,俄国人专门购买的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低碳合金钢,同时对吃水线上10厘米以下部位进行二次复合镀锌;在外观上该舰则保留了明显的英式布局的痕迹——舰桥设计在艏部主炮之后,舯部采用相对紧凑的四烟囱布局,以两座三缸立式蒸汽机作为主动力,艉部则用以布置鱼雷发射管;而在武器装备上,“虎鱼”级也基本沿袭了法、德两国的火力配置,仅对布局稍做调整。除最后一艘“白鲑”号于1902年因要对工程师鲍里斯·卢茨克(Б.Г.Луцк)设计的新型燃油型发动机进行试验而重新改装导致延期三年交付使用之外,其余九艘驱逐舰的建造过程也可谓一波三折:由于海军部和船厂方面因建造延期是否该从总费用中扣除170万卢布作为罚金频频发生摩擦,最终至1902年下半年这批驱逐舰才开始进入海军服役,随后船厂又不得不针对设计过程中发现的细节缺陷反复进行修改,导致后续在尼古拉耶夫建造的“羡慕”级驱逐舰的建造进度也大受影响。

这些驱逐舰刚投入使用就被调往远东以应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虽然它们多数并没有直接参加1904年日俄在旅顺港和黄海海域的激战,但第二年对马岛的临近海域却实实在在地成为这批舰船的乱葬湾:仅在5月27日至5月28日间,就有五艘该型驱逐舰被日军击沉、俘虏或自行摧毁;而剩余的四艘经过这场浩劫也再没恢复元气,日俄战争结束后也大多碌碌无为地用作训练舰只使用。

下水中的“朝气”号,照片摄于1902年5月。

驶往远东的“猛烈”号侧照,照片拍摄于1905年5月初,也就是对马海战开始前不久。注意该舰已根据设计修改安装了第二座桅杆。为防止恶劣海上环境下造成的海水侵蚀和日光曝晒,烟囱后的舯、艉部已被防水油布全部遮罩起来。

“虎鱼”号

1902年3月更名为“猛烈”号(Буйный);6月底前往远东加入第一太平洋舰队不过在日俄战争爆发后不久就返回俄国内。1904年8月离开喀琅施塔得再次前往远东。1905年5月27日在对马海战中先后救起遭到重创的“奥斯利亚比亚”号(Ослябя)战列舰和“苏沃洛夫公爵”号(КнязьСуворов)旗舰上的230余名官兵,包括身负重伤的舰队总指挥罗日捷斯特文斯基中将。次日上午,由于已被日军炮火击中数次而几乎动力全失,最终被“迪米特里·顿斯科伊”号(ДмитрийДонской)巡洋舰击沉于郁陵岛附近海域,而剩余船员和先前被搭救起的全部人员均被转移到“胆大”号驱逐舰上。

“鲨鱼”号

1902年3月更名为“活泼”号(Бойкий);10月该舰从喀琅施塔得出发驶往旅顺港,但在途中因遭遇风暴返回利巴瓦接受修理。完成修理后二次出航的“活泼”号在行驶至皮瑞姆岛附近时又因锅炉换热管发生爆裂而不得不由“勇士”号(Богатырь)巡洋舰一路拖至旅顺港,直到1904年6月才重返战场并参加了数次与日海军的交战。12月底该舰从旅顺港撤离并于1905年1月1日驶抵青岛,但随即遭清政府扣押。一个月后被还给俄国并加入了西伯利亚舰队。一战开始后多作为训练舰船使用。1918年6月30日被法军俘虏,后为纪念在法国战场上牺牲的老罗斯福之子昆丁而更名为“昆丁·罗斯福”号(Qventin Roosewelt);1922年10月在干涉军撤离前将其严重炸毁,该舰不久后也遭弃用并开始解体,1925年11月最终除籍。

在法国瑟堡港内略作停留的“活泼”号,照片摄于1903年初。

试航中的“猛烈”号。

准备试航的“活泼”号。

“江鳕”号

1902年3月更名为“威武”号(Бравый);9月进入服役之后即前往旅顺不过在日俄战争爆发后不久就返回俄国内。1904年8月底再度前往远东加入第二太平洋舰队。1905年5月27日在对马海战中成功地搭救起遭到重创的“奥斯利亚比亚”号战列舰上的150名官兵,随后成功地从日军的围攻中突围并撤回符拉迪沃斯托克;同年11月加入西伯利亚舰队。整个一战期间都停泊在港内作为训练舰船使用。1917年12月25日加入红海军西伯利亚舰队,但于1918年6月30日在港口内被日军俘虏。1922年日军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撤走后再次编入苏联海军并被重新命名为“阿尼西莫夫”号(Анисимов)以纪念在国内战争中牺牲的里海-高加索地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尼古拉·阿尼西莫夫(Н.А.Анисимов)。1925年11月最终除籍并解体。

服役后的“威武”号,艏舰桥下侧可见47毫米速射炮。

停靠于法国土伦港内的“胆大”号(左)与“威武”号。

“鲭鱼”号

1902年3月更名为“暴风”号(Бурный);10月该舰从喀琅施塔得出发驶往旅顺港,不过在行驶途中由于遭遇风暴不得不返回利巴瓦接受修理。完成修理之后该舰在行驶至瑟堡附近海域时再度遭遇风暴,在抵达旅顺港之后便开始了长期的大修工作并直到1904年5月才告结束。7月26日在布雷过程中遭遇日军驱逐舰的鱼雷攻击而再度受损。8月10日在企图从日军夹击中突围时在威海附近海域触礁,之后该舰被俄军官兵炸沉。

“拟鲤”号

1902年3月更名为“迅速”号(Быстрый);8月下旬进入服役后随即前往旅顺不过在日俄战争爆发后不久就返回俄国内。1904年8月底加入第二太平洋舰队再度前往远东。1905年5月28日在企图攻击日军“丛云”号驱逐舰时被前来增援的“新田”号巡洋舰击伤。在撤离至在撤至朝鲜附近海域时因动力丧失而在海军上士彼得·加尔金(П.Е.Галкин)的组织下将其炸沉。舰上人员后多数被日军舰船所俘虏。

正驶往旅顺港的“暴风”号,不幸的是,该舰不久就遭遇风暴而不得不返回利巴瓦接受修理。

“胆大”号近照。

途径马达加斯加北部贝岛的俄军驱逐舰“无暇”号(左)与“闪光”号。

“鲈鱼”号

1902年3月更名为“闪光”号(Блестящий);8月中旬进入服役之后随即前往旅顺,不过在日俄战争爆发后不久就返回俄国内。1904年8月底加入第二太平洋舰队再度前往远东。1905年5月27日在搭救“奥斯利亚比亚”号上的官兵时被日军数枚炮弹击中而沉没。

“大马哈鱼”号

1902年3月更名为“胆大”号(Бедовый);9月初进入服役之后随即前往旅顺,不过在日俄战争爆发后不久就返回俄国内。1904年8月底加入第二太平洋舰队再度前往远东。1905年5月28日在对马海战中企图撤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时被日军俘虏。经过一番修理后该舰被命名为“五月”号并加入日海军服役。1913年降级为靶舰使用。1922年从日海军除籍并解体。

正在进行试航的“迅速”号,照片摄于1902年。

“鲈鱼"号

全速试航中的“大马哈鱼”号。

“鮈鱼”号

1902年3月更名为“朝气”号(Бодрый);9月下旬进入服役之后随即前往旅顺,不过在日俄战争爆发后不久就返回俄国内。1904年8月底再度前往远东加入第二太平洋舰队。1905年5月28日在从马海战中成功脱身后企图撤往上海,不过由于煤料不足只得北上退往符拉迪沃斯托克。两天后由于遭遇风暴而用光了全部煤料,动力全失的该舰在海上漂流了一天后被正好路过的英国“麒麟”号邮轮发现并拖往上海;11月加入西伯利亚舰队。1918年6月30日在港口内被日军俘虏。1922年日军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撤走后再次编入苏联海军。1923年5月开始解体并于1925年11月最终除籍。

前往旅顺港的“猛烈”号,注意舷侧已经围起了防水油布。

经过改装后的“朝气”号,此时已隶属西伯利亚舰队。四号烟囱后已增加第二座桅杆,而舰艏斜桅下方的鱼雷发射管和两侧的47毫米速射炮均已被拆去。

试航中的“鲽鱼”号。

“鲽鱼”号

1902年3月更名为“无暇”号(Безупречный);11月初进入服役之后随即前往旅顺,不过在日俄战争爆发后不久就返回俄国内。1904年8月底加入第二太平洋舰队并在9月11日从喀琅施塔得出发再度前往远东。在1905年5月27日的对马海战中作为海军中将奥斯卡·恩奎斯特(О.А.Энквист)所坐巡洋舰“奥列格”号(Олег)的侧翼掩护,后根据恩奎斯特的决定,该舰随“奥列格”号、巡洋舰“珍珠”号(Жемчуг)和“阿芙乐尔”号(Аврора)一同撤往马来亚;次日清晨4时10分左右,舰队遭到日军“千岁”号巡洋舰和“有明”号驱逐舰的拦截,在交火中该舰被“千岁”号击沉,包括舰长约瑟夫·马图塞维奇(И.А.Матусевич)中校在内的66名官兵全部阵亡。

“白鲑”号

1902年3月更名为“显著”号(Видный);在建造过程中该舰曾出于试验目的而重新安装了工程师卢茨克设计的新型燃油型发动机。由于改建工程进展缓慢该舰并没有参加日俄战争。1917年该舰官兵参加了二月革命。1918年3月底在试图离开赫尔辛基港时被德军扣押,后返还苏联政府。1922年该舰被降级为波罗的海海军学院的训练舰。1925年11月最终除籍,并于1926年5月开始解体。

改进后的“显著”号结构图

1902年2月海军技术委员会曾提议对正在建造的驱逐舰加以机械改进,其核心就是将作为主动力的蒸汽发动机替换为工程师卢茨克设计的新型3000马力燃油发动机,同年9月底,海军部和伊若拉船厂曾经草签了一份发动机制造协议,不过考虑到俄国船厂的制造水平尚显不足,海军部考虑再三后决定将这份工作转交由德国“霍瓦特”船厂完成。按照双方达成的最终协议,德国人要在1903年9月前根据俄方设计要求完成至少一台该型发动机的制造调试工作。与此同时海军部选定正在建造的“显著”号作为新型发动机的改进舰只并委托船厂方面对舰体内部加以重新设计。一年之后德国人如约完成发动机制造工作,涅瓦船厂的技术人员也于1904年初完成了内部的机械改进。根据改进,舰体重量增加了将近56吨,同时设计者为该舰配置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电力辅助装置,包括三台33千瓦的小功率发电机和由三台50马力醇水混合燃料马达提供动力的空气压缩泵、电动绞盘机、电动操作舵和气动蒸馏器等。海军部曾计划该舰于10月下旬开始在利巴瓦外海进行试航工作,不过由于涅瓦船厂由于受到国内革命形势的冲击而濒临破产,后续建造工作也受到了极大影响。随着日俄战争的爆发,俄国人更是无暇再去顾及这艘试验舰船,尽管派驻德国的俄海军办事处负责人尼古拉·多尔戈鲁科夫(Н.Д.Долгоруков)曾于1904年7月在向海军部的例行报告中表示德方的发动机制造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但这项工作仍旧被搁置一边并最终不了了之。不过这次看似不成功的改进却为俄国人今后自行设计制造舰船燃油动力设备积累了相当的数据和经验。

1901年时的“虎鱼”级驱逐舰线图

“羡慕”级(Завидный)驱逐舰

当俄国内各船厂为扩充远东海军实力而大张旗鼓地建造舰船之际,海军部同时想到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上暗潮涌动的外来危机,对于50年前那场海战仍旧历历在目的海军高层开始着手考虑是否也该为黑海舰队配备一定数量的驱逐舰。海军部最初选定的合作厂家是圣彼得堡的科莱顿船厂,只是船厂方面坚持单艘建造费用54万卢布实在超出了海军部所能承受的经济极限,最终海军部决定将这型驱逐舰的建造任务交给尼古拉耶夫的船舶建造厂负责完成。

由于乌克兰的船厂并未有过建造驱逐舰的经验,海军部考虑再三之后决定由技术委员会将“虎鱼”级驱逐舰的全部设计资料进行修改后提供给船厂,而造船厂只需依葫画瓢地完成建造任务即可。1900年11月19日海军部和尼古拉耶夫海军造船厂(Наваль)签订建造合约,由该船厂负责完成这两艘排水量350吨的驱逐舰;1901年2月底海军部又追加的四艘同型号舰船则交由位于因古尔河畔的军舰修造厂(НиколаевскоеАдмиралтейство)负责建造。在合同中海军部适时地将单艘建造费用减低至45万卢布并要求该型驱逐舰的最大航速不得低于26节,考虑到两家乌克兰船厂还未建造过驱逐舰,感到有机可乘的海军部还在合同中颇具狡诈地署明,一旦工程出现延期,那么海军部有权扣除部分费用以作补偿——就是这条附加条款最终让海军部节省了将近12万卢布。

改进后的驱逐舰船体仍旧被划分成11个隔舱,在外观上也大致保留了“虎鱼”级的基本风格,仅拆除原先固定在船艏的一具鱼雷发射管。至1901年11月,海军造船厂最早建造的两艘驱逐舰早已完成了船体的建造工作,但由于涅瓦船厂对原设计中艉轴管的参数加以衍算修正,加之圣彼得堡船厂与海军部在费用支付的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导致尼古拉耶夫的两家船厂白白等到1902年10月底才最终拿到修改数据和改进图纸;当建造最快的“羡慕”号和“珍藏”号正式下水时,已比规定下水日期晚了近9个月时间,而另四艘由军舰修造厂负责建造的驱逐舰中更是有三艘延误了足足20个月!而设计上的缺陷让涅瓦船厂的修改从未告以停歇:修改内部舱室布局、重置炊事房位置、调整舰艏炮位高度、增设舯部桅杆……,反复的参数修正和设计修改把这两家第一回建造驱逐舰的乌克兰工厂搞得焦头烂额,从1903年年底至1906年,这六艘经历了无数改进的驱逐舰终于进入俄海军服役;即便如此,1903年8月海军部还是再次和海军造船厂谈妥合约,由后者再为俄海军建造三艘驱逐舰。由于涅瓦船厂对“虎鱼”级的建造工作已经趋于结束,有些心有余悸的乌克兰船厂这次再没遇上更多的技术麻烦,倒是从塞瓦斯托波尔引发的罢工、工人武装起义和建造过程中出现的调查贿赂贪污工作让试航工作一度中断。1905年12月在重新开始的试航中这三艘驱逐舰却均未达到26节的规定最大航速。最终经过技术委员会与船厂方面的反复讨论后,这三艘驱逐舰才被网开一面,允许编入黑海舰队。

“羡慕”级驱逐舰在一战中表现尚可,除了常规负责巡逻、布雷等任务之外,还为地面部队提供了一定的火力支援。然而从十月革命爆发以后,这批命运多舛的驱逐舰就在一波波的政治浪潮中起伏跌宕,并先后经历了乌克兰民族独立势力、西方干涉军、白匪军和红军等多次易主。遭遇诸多坎坷的“羡慕”级驱逐舰最终难堪大用,它们不是早早地退出了苏联海军,就是在异乡被拆成一堆废铜烂铁。

正在海军造船厂内建造中的“羡慕”级驱逐舰舰体,从左至右依次为“生动”号、“不衰”号、“骇人”号与“炎热”号。

停泊在塞瓦斯托波尔港内的“羡慕”级全家福,照片摄于1917年。唯一缺少的两艘应该是已被击沉的“不衰”号和“挑衅”号。

“羡慕”号

一战期间主要负责博斯普鲁斯海峡附近的布雷及炮击土耳其沿岸阵地等任务;1916年1至2月间参加了进攻埃尔祖鲁姆防线的行动。二月革命之后该舰内部的乌克兰独立情绪开始逐渐形成;1917年7月该舰官兵尝试在舰上悬挂了乌克兰国旗,后于10月25日正式悬挂乌克兰国旗并始终拒绝降旗。十月革命期间因担心被布尔什维克党人收缴,该舰于1918年1月6日撤往敖德萨,但半个月后仍被红军所俘获,后参加了守卫敖德萨的行动。5月1日被德军俘获并加入德海军服役(编号R-13),后于11月上旬转交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海军,并以积极争取乌克兰独立的共和国海军部长副官斯维亚多斯拉夫·施拉姆琴科(С.О.Шрамченко)的名字重新命名为“施拉姆琴科海军上校”号(ПолковникШрамченко);但一个月后即被英法干涉军俘虏。1919年4月英军在撤离塞瓦斯托波尔前将其炸毁。1920年11月起开始接受修理但从未完成。1923年该舰接受解体并于1925年11月最终除籍。

“珍藏”号

1905年11月底在塞瓦斯托波尔参加了由施密特中尉组织的起义行动。一战中参加了数次火力支援和攻击土耳其、罗马尼亚沿岸目标的任务。1918年3月起开始在塞瓦斯托波尔港口内接受修理工作,但于5月1日被德军缴获;11月24日又被英法干涉军俘虏,后在撤离前被凿沉于塞瓦斯托波尔港口内。1921年8月12日该舰被打捞上岸并接受修理工作。在修理工作迟迟未能完成的情况下,该舰于1923年12月最终除籍并解体。

“羡慕”级驱逐舰编队,最前面的一艘即该级首舰“羡慕”号。

进入黑海舰队服役后的“珍藏”号,作为该级最早服役的两艘驱逐舰之一,注意该舰甚至还未安装舯部桅杆。

“骇人”号

一战中参加了数次火力支援和攻击土耳其、罗马尼亚沿岸目标的任务。1918年1月10日红海军黑海舰队,后于3月被德军俘获并编入服役(编号R-11),但修理工作从未完成。11月24日又被英法干涉军俘虏,1919年4月英军撤离塞瓦斯托波尔前将其锅炉严重炸毁。被红军俘虏后开始接受彻底修理但并未完成;1923年接受解体并于1925年11月最终除籍。

“生动”号

为战列舰“叶夫斯塔菲”号(Евстафий)护送作战人员登舰的“炎热”号。

一战中参加了对康斯坦察港口的炮击行动并负责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口的布雷任务。1918年1月10日红海军黑海舰队,后于10月22日被德军俘虏并被编入德海军(编号R-12);11月24日被法国干涉军俘虏并于次年4月交由俄国南方武装力量使用。1920年11月15日在跟随“黑男爵”彼得·弗兰格尔(П.Н.Врангель)的舰队撤往君士坦丁堡的途中因遭遇风暴而沉没。

“炎热”号

一战中参加了对康斯坦察港口的炮击行动并负责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口的布雷任务。1918年1月10日红海军黑海舰队,后于6月19日被德军俘获;11月24日又被英法干涉军俘虏,后转交俄国南方武装力量使用。1920年11月14日由“喀琅施塔得”号(Кронштадт)修理船拖往比泽特接受修理,后因法国人放弃修理工作而于1924年遭解体。

“炎热”号近照,注意舰艏处的鱼雷发射管依旧保留。

刚服役不久后的“不衰”号。

“不衰”号

开战后主要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负责布雷和警戒工作,1916年5月8日在为“玛丽亚皇后”号(ИмператрицаМария)战列舰提供护航时不慎误入德军UC-15号潜艇所布设的雷区,在触及两颗水雷后爆炸沉没。

“挑衅”号

1907年3月为纪念在第十次俄土战争中被土耳其人俘虏的“康斯坦丁大公”号(ВеликийКнязьКонстантин)鱼雷母舰上的一号小型鱼雷艇艇长列昂尼德·普辛(Л.П.Пущин)而更名为“普辛中尉”号(ЛейтенантПущин)。1916年1月参加了进攻土耳其埃尔祖鲁姆防线的行动;3月22日该舰在对瓦尔纳港实施侦察工作时于伊兰芝克角附近海域不幸触雷,舰体断为两截后沉没。

编队航行中的“羡慕”级驱逐舰,一前一后的正是在十月革命期间积极争取乌克兰民族独立的“珍藏”号与“羡慕”号。

接受改装的“不衰”号,注意艏部的鱼雷发射管并未拆除。

“嘹亮”号

1916年1月参加了进攻土耳其埃尔祖鲁姆防线的行动。1918年5月被德军俘虏并编入德海军服役(编号R-11);11月24日被英法干涉军俘虏,1920年11月随弗兰格尔残部撤往比泽特后即被法国政府扣押;1930年在比泽特解体。

“锐利”号

1916年1月参加了进攻土耳其埃尔祖鲁姆防线的行动。1918年3月参加了守卫敖德萨的行动;5月该舰被德军俘虏并编入德海军服役(编号R-10);11月24日被英法干涉军俘虏,后移交希腊海军使用并更名为“意见”号(Δοξα)。1919年9月中旬被希腊政府转交俄国南方武装力量使用。1920年11月随“黑男爵”弗兰格尔残部撤往比泽特;一个多月后在抵达法属突尼斯后即被法国政府扣押;1930年在比泽特遭解体。

执行任务中的“普辛中尉”号,摄于1916年3月初。依稀可见艉部增加的75毫米火炮。

返回敖德萨港的“锐利”号。

巴统港内的“嘹亮”号。注意其舰艏并未安装固定鱼雷发射管。除了增加了一座明显的桅杆之外,“羡慕”级的主要变化还在于在艉部增设了一座罗经舰桥。

1904年时的“羡慕”级驱逐舰线图

“威严”级(Грозный)驱逐舰

由于1903年的远东形势日趋紧张,加之“为远东利益”而建造的驱逐舰已经基本完成,为了不让俄国内船厂陷入停滞等工状态,俄海军部遂决定扩大驱逐舰的生产量,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事。出于严重的财政短缺,海军部只得“内部消化”,再次找到了之前为他们生产过十艘驱逐舰的涅瓦船厂。出于时间紧迫的缘故,涅瓦船厂的设计小组于1903年4月在先前“虎鱼”级驱逐舰的基础上略作修改,向海军部提交了设计方案。1904年1月双方再度签署合约,由涅瓦船厂再为俄海军建造三艘驱逐舰,而每艘造价也被海军部千方百计地压低到只有48.5万卢布。

这型被最终命名为“威严”级的驱逐舰除增加了一座显眼的桅杆之外,其余基本沿承了“虎鱼”级的整体布局风格,只是按照“羡慕”级将艏舰桥海图室的高度适当下降使之与舰艏主火炮平台呈水平相连;而为了让内部腾出的空间放置一台辅助冷凝器和各种动力辅助设备,之前布置于船舱内部的炊事房则调至甲板上海图室和烟囱之间的狭小空间里。考虑到“虎鱼”级在服役中经常发生海水顺着舰艏通风帽倒灌入船舱内部的情况,“威严”级对于通风设施也重新做了修整。在武器配备上“威严”级也基本保持一致,但额外安装了两门7.62毫米机枪。另外涅瓦船厂的工程师们尝试重新在驱逐舰的二、三号烟囱之间增设一间舱室,并在其中装备一套无线电通讯设备以便实际作战中的联络;只可惜这些原本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无线电设备在战争中并不怎么被俄国水兵使用。

1904年9月初,海军部委任海军中校安德热耶夫斯基(К.К.Андржеевский)担任首舰“威严”号”的第一任舰长;到了当月月底,第二艘“洪亮”号也交付海军服役。服役除了最后一艘完成的“雷鸣”号因为远东战事已接近尾声而留在波罗的海之外,另外服役的两艘军舰随后便参加了日俄之间的对马海战:首舰“威严”号侥幸逃脱并从此一蹶不振,而服役不到一年的“洪亮”号则在对马海战中被击沉。

“威严”号的艉部特写,罗经舰桥上的舵轮和罗经清晰可见。

“威严”号的舯部特写,机舱盖口此时呈开启状态。注意右侧的备用鱼雷发射管和鱼雷导轨。

“威严”级“洪亮”号线图

作为少数几艘侥幸从对马海战中突围的俄海军作战舰只,成功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威严”号已是尽显疲态。

“威严”号

1904年11月在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途中由于遭遇风暴不得不在瑟堡进行修理。1905年2月再次驶往远东。在对马海战中被日军驱逐舰群击伤不过成功地撤回至符拉迪沃斯托克。11月19日被编入西伯利亚舰队,之后长期处于修理维护状态。1918年6月30日被日军俘虏;1922年10月在日军撤退前该舰被严重炸毁。1923年5月该舰解体;1925年9月最终除籍。

出发前的“洪亮”号,时间是1905年2月初,其舷名清晰可见。三个多月后该舰在对马海战中被日军驱逐舰击沉。

“洪亮”号

1905年2月作为后补力量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5月27日在对马海战中被日军驱逐舰“不知火”号击沉,包括舰长科恩(Г.Ф.Керн)中校在内的23人阵亡,另有27人受伤被俘。

“雷鸣”号

由于日俄战争已经进入尾声,该舰并未前往远东而是编入波罗的海舰队。一战期间参加了里加湾的防御工作,主要负责水面布雷。1915年8月和1917年10月间先后参加了伊尔别海峡和蒙松德海峡的攻击行动;十月革命爆发之后加入红海军。1918年5月起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维修工作。1921年4月21日重新编入波罗的海舰队但并未执行过任何任务。1924年该舰解体并于1925年11月最终除籍。

离开喀琅施塔得港口的“雷鸣”号。

接受改装后的“雷鸣”号。

1905年时的“威严”级驱逐舰线图qbTEmVuP0zsP+w4Sz6Kfj17aLlcZ2UZJpGEBSDh8LAjkvt9sYPn5/NOuWVZgsE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