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冷战开始:铁幕张启1947~1959
ПoдняmuяЖeлeзнoгoЗaнaвeca:НaчaлoХoлoднoйВoйны

停靠在码头旁的30биc型驱逐舰群。

苏联人诚然在二战期间蒙受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损失,但他们却在无形中扩张了自己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影响。苏军强大的地面部队足以让任何国家不寒而栗,其空军力量也在卫国战争初期的重大打击后涅磐重生而愈发羽翼丰挚。相比之下苏联人的海军队伍却实在难用“强大”二字加以自诩,或者我们可以更为直白地指出,苏联海军在二战中就是一个失败的胜利者。由于德国入侵苏联,斯大林在战前所构想的“大舰队”计划最终变为泡影。整个战争期间苏联人一共损失了34艘驱逐舰,战损率将近70%。虽然斯大林曾在1945年7月22日的苏联海军节上郑重其事地宣布“ 苏联的红色舰队将航行在世界各大洋上,以此支持世界各地的革命斗争 ”,但他或许比谁都清楚,将这支饱经创伤的海军队伍打造成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远洋舰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在二战末期亲眼目睹了美国人强大的远征舰队之后,临渊羡鱼的苏联人开始决心退而结网。

早在1945年1月,海军人民委员会就已经组织一批经验丰富的海军将领和技术专家开始研讨战后海军舰船的建造工作,包括当时的海军参谋斯塔维茨基中将(C.П. Cтaвицкий)与特拉伊宁少将(П.A. Tpaйнин)以及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战役战术分院的海军少将多博洛特沃尔斯基(Ю.A.Дoбpoтвopcкий)等人;不过这个小组并未对驱逐舰制定具体的建造工作,他们只是笼统地勾勒了一个发展框架,也就是继续向设计驱逐领舰的方向延伸,提高舰载武器的火力与反潜能力。7月1日,库兹涅佐夫组织主管海军武器建造的加列尔和斯塔维茨基等其他海军将领并邀请造船工业人民委员会的部分专家开始对未来十年内的海军发展建设进行正式讨论。两个部门对于增加驱逐舰数量并无过多异议,但是在具体涉及驱逐舰的设计发展方向时却出现了分歧:很多海军将领都认为,很多由于战争因素而导致在战前设计未果的驱逐舰方案可以开始后续设计工作,而这批目前还只是纸上谈兵的驱逐舰起码从理论数据上看是完全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而造船工业人民委员会的专家则认为苏联在经历了卫国战争之后其工业建设基础尚未完全度过镇痛期,况且这批连基本模型试验都没做过的驱逐舰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最终判定是否能适合建造,他们更加倾向于利用已有过建造基础的设计方案加以改进以作为苏联建设远洋化海军的过渡舰只。双方在一番争辩之后最终达成妥协,海军人民委员会允许按照已有驱逐舰的设计方案加以重新改进,而造船工业委员会也同意尽早落实后续新型驱逐舰的设计试验工作。

苏联海军元帅库兹涅佐夫,可以说是苏联海军的灵魂人物,尽管命运多舛,但苏联最强大的核动力航母以其命名,足见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返回塞瓦斯托波尔港内的“火力”号。作为苏联战后建造完成的第一艘驱逐舰,“火力”号似乎并不能掩盖苏联战时舰艇战损严重的严酷事实。

在这两个人民委员会所提交的造船计划初步征求稿中,苏联人计划在未来十年里完成48艘常规驱逐舰和5艘驱逐领舰。不过到8月25日加列尔最终批准这份名为《1946~1955年海军造船计划》的最终稿时,苏联人已经计划至1955年底前要完成132艘装备3门130毫米双管火炮的大型驱逐舰和226艘常规驱逐舰的建造工作;此外计划还要求在这十年内要完成4艘轻型航母、24艘战列舰、82艘重巡洋舰以及204艘中型潜艇和123艘小型潜艇的建造工作。如此巨大的建造数量不仅依赖于苏联国内船厂是否在短期内回复建造能力,同时也对苏联战后经济复苏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然苏联人如此大幅度地提高军舰数量意欲何为实则也不难理解:就在半年前丘吉尔受杜鲁门所邀在这位美国总统的母校发表了“铁幕演说”,而这群在二战后期就已貌合神离的同盟国战友也随着这场演说而正式分道扬镳。9月27日,建造计划送抵克里姆林宫交由斯大林亲自审阅。在看到驱逐舰建造计划部分时,斯大林突然对一旁的库兹涅佐夫说道:“ 其实我们用不着这么多驱逐舰。我的意思是我宁可希望看到更多改进后的常规驱逐舰和轻巡洋舰…… ”随后斯大林又旧事重提,对在二战期间黑海舰队损失的三艘驱逐领舰一阵唏嘘。当库兹涅佐夫不失时机地向斯大林提议为何不发展建造40型工程时,这位时常干涉舰船设计建造工作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却难得清醒了一回,“ 我们可没这么多的船厂来造船啊。我们的水兵们现在对船厂的建造能力颇有微辞,他们好像更乐意军舰靠港呆在岸上…… ”在库兹涅佐夫最终失望之前,他最后希望可以试建造10艘该型驱逐舰,并通过这批驱逐舰决定是否进行后续建造。斯大林很是犹豫,他并未立刻答复这位海军最高指挥。但在听取了造船工业副人民委员列季金(A.M.Peдькин)的分析报告后,斯大林还是最终决定放弃40型工程的建造计划。建造计划最终在斯大林的示意下进行了二次修改,驱逐舰的建造工作也仅限于完成尚未结束的30К型工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0биc型工程。与十年前的那份造船计划有所不同的是,如今的造船方案已是多了几分现实,甚至可以说是趋于墨守,因为此时的斯大林实际上已经开始自我怀疑曾经的舰队建造模式,在逐渐了解了苏联国内船厂的实际建造能力和水兵对作战舰只的负面反馈后,他已不再奢望在短时间内完成一支庞大海军的建造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斯大林就此将自己海军定位于一个仅限于近海防御的被动角色上:仅从那份造船计划中惊人的建造数量上我们就不难看出,斯大林仍旧对建造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而耿耿于怀,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凡是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国家都应当有一支与其匹配的海军队伍 ”。

停靠在波罗的斯克港内的30биc型驱逐舰“自由”号。

苏联人在二战结束后就开始了30К型工程剩余未完成舰只和30биc型“快速”级驱逐舰的建造工作,“快速”级其实仍只是一型普通的火炮鱼雷驱逐舰,虽然将苏联二战期间驱逐舰建造工作中遇到的诸多技术缺陷一一修补完善,但从技术创新层面上说毫无亮点之处,故此苏联人原计划只打算建造20艘,仅将其视为一型过渡舰只。随着建造132艘大型驱逐舰的设想被斯大林所否决,另外设计和建造226艘常规驱逐舰的工作又十分繁重,于是斯大林授意造船工业部部长戈列格里亚德(A.A.Гopeгляд)将中规中矩的30биc型工程建造数量增加至近70艘——于是该型驱逐舰也就成了苏俄海军历史上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驱逐舰。然而斯大林似乎总将阶级斗争的矛头直指他的海军下属;在“大清洗”运动中翦除了一批所谓的海军乱党之后,这位苏联领导人又在海军队伍急需发展稳定之际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与十年前的历史有着出奇一致的巧合,这次受到非难的轮到了在卫国战争期间劳苦功高的海军最高指挥官库兹涅佐夫。1947年12月库兹涅佐夫与其同僚加列尔上将、阿拉弗佐夫(B.A.Aлaфyзoв)中将、斯捷潘诺夫(Г.A.Cтeпaнoв)少将和冈察洛夫少将(Л.Г.Гoнчapoв)先后遭捕,理由是他们在卫国战争期间将苏联研制的鱼雷、舰载火炮和火控系统的数据与图纸泄露给英美情报人员。一个月后这五人在荣誉法庭上出庭受审,由元帅戈沃洛夫(Л.A.Гoвopoв)宣读指控书并当堂认定这五人有罪;在莫须有的承认了自己的罪状之后,苏联最高军事法庭裁定这五人罪名成立。库兹涅佐夫被充配远东地区担任一个海军副司令的虚职,军衔也被贬为少将,而另四位黜职降级的将领则随即被投入大牢。这场内部风波不仅让海军内部再度陷入无序,更让后续战舰的建造工作受到了一定影响。

下水试航前的“不惧”号,照片摄于1951年1月。

很多资料都将30биc型工程认为是苏联在战后设计的第一型驱逐舰,实际上这型驱逐舰只是对原先的30К型工程的再修改,而真正将理论设计最终建造完成的却是41型工程,尽管工程所建成的唯一一艘驱逐舰“不惧”号身上的问题实在太多。率先进行41型工程设计的应该是隶属海军部的中央海军舰艇建造科学研究所(ЦHИИBК),这个部门是在库兹涅佐夫的亲自批示后于1945年12月组建起来的。在经历了二战期间战舰建造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后,库兹涅佐夫坚定地认为海军内部必须重新成立一个用下水试航前的“不惧”号,照片摄于1951年1月。可笑的是原本计划成为苏联战后驱逐舰中坚的41型工程却由于问题频频而最终接受再次改进的命运。

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是苏联战后设计建造的第一型巡洋舰,总共建造了13艘。要不是赫鲁晓夫叫停,总共将建造30艘。图为“日丹诺夫”号。

以辅助完成舰船初期设计的部门,而中央海军舰艇建造科学研究所的工作职责其实就是履行七年前被斯大林拨出海军部门的舰艇建造科学研究所的工作。几乎在研究所进行设计的同时,第53中央设计局也展开了对41型工程的设计工作,只不过由于他们还要忙于30биc型工程的后续工作,他们的速度显然还要略慢于海军研究所——实际上这两个分属不同部门的设计单位从二战结束之初至50年代中期的一段时间内经常发生同时设计同型轻型舰只的情况。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两个部门所完成的初期设计在预审中即被双双否定,原因是他们都未能满足海军部和造船工业部于1946年联合颁布的造船设计规范标准。后续改进设计工作因库兹涅佐夫受审事件而受到了一些影响,直到1948年夏天才初步完成。斯大林在审阅了设计方案之后对41型工程感到十分满意,线笔勾勒出的这型吨位庞大的驱逐舰让他依稀看到了二战期间大型驱逐领舰的影子,于是斯大林初步设想建造大约110艘该型驱逐舰以配合30биc型工程的那70艘驱逐舰成为苏联海军驱逐舰的主生力量。这个愿望当然并未最终实现,因为41型工程首舰“不惧”号从1951年1月底试航起就开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就在“不惧”号试航两个月后的1951年3月底,斯大林收到了一封来自摩尔曼斯克地区党委第一书记普罗科菲耶夫(B.A.Пpoкoфьeв)的汇报信,在信中普罗科菲耶夫重点陈述了有关“快速”级驱逐舰的种种弊病:由于驱逐舰存在些许问题,导致“快速”级驱逐舰上服役的官兵似乎更乐意舰艇长期靠港而非出海远洋。斯大林看后十分恼怒,他随即要求海军总参谋长戈洛夫科(A.Г.Гoлoвкo)提交一份有关现有驱逐舰的研究报告并由其本人亲自召开一次专题分析会。4月30日,斯大林将海军部和造船工业部的数位代表召集起来并开始对戈洛夫科的准备稿进行逐一枚举。在场所有人的心里其实都很清楚,因为30биc工程无论从哪点来说都是目前苏联性能最好的一型驱逐舰。斯大林并未在这个问题上过分矜持,却将话题转向41型工程的建造情况。斯大林对于该工程缓慢的建造速度深感不满,而海军总司令尤马谢夫和负责协调造船工作的海军副司令伊萨琴科夫(H. B.Иcaчeнкoв)及副手阿班金(П.C. Aбaнькин)给出的一致理由是“快速”级目前仍有部分舰只正在建造,他们需要一定周期来逐渐扩大41型工程的建造规模。但两个部门在41型工程是否存有技术缺陷的问题上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造船工业部部长马雷舍夫(B.A.Maлышeв)完成汇报工作后,三位副部长诺先科、契里金和列季金、机械处主任叶戈洛夫以及设计师费谢尔(A.Л.Фишep)先后向斯大林陈述了41型工程中可能存在缺陷并指出短时间内完成改进工作存有一定难度,他们更希望该工程延缓后续建造进度,待改进措施成熟之后再做建造。斯大林听后冷冷地回应道:“ 夏胡林和诺维科夫他们当年也总是谈难度、难度,但我们却造出了喷气式战机。而他们两人现在又到哪去了呢? ”这番阴气袭人的话立马让所有人噤若寒蝉,不再吭声。一段沉寂后造船工业部代表开始谨慎地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包括调换130毫米主炮、改进船体结构、减少舰上载重等提议,但这些观点无一例外地均遭致了海军部与会人员的反对。骑虎难下的斯大林一时也拿不了主意,但他言外有意地对在场的每一位说道:“ 军舰的确不是什么旅馆,但我希望对其的后续修改可以让那些舰员们都老老实实地呆在船上。 ”会议结束后,斯大林随即指示费谢尔撰写一份有关41型工程的详细分析报告供其参考。半个月后,分析报告被送往斯大林的办公室;在这份几十页的报告中,费谢尔对正在建造的“不惧”号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虽然多为负面结论,但却开门见山地直指41型工程的症结所在;斯大林看后果断拍板决定停止41型工程的后续建造工作。6月2日在苏联部长会议上,这一决定以会议决议的形式正式通过,同时要求除正在试航中的“不惧”号之外,剩余准备开工的41型工程即刻停止,同时造船工业部有关人员立刻对41型工程进行修改,总负责人也由斯大林钦点的费谢尔全权担任。

“不惧”号如费谢尔所分析的那样在随后长达四年的反复试验中问题频频,但费谢尔估计没法想到,自己同时为41型工程所进行的改进方案可以在苏联驱逐舰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或者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费谢尔改进完成的这型56型工程为日后苏联各种中型战舰提供了一个可塑型极强的完美模板。尽管一些完美主义者会认为56型工程还遗留着些许二战期间驱逐领舰的技术特点,但无论是从武器配置还是机动性能上来说,费谢尔的改进总体而言还是相当成功的,这也是56型工程驱逐舰为何能与当时西方各国驱逐舰媲美一番的根本原因。不过我们必须指出的是,苏联人虽然终于拥有了一型性能相对稳定的驱逐舰,但在与西方国家的较量中他们仍是身处下风:就在56型工程进度最快的“光辉”号与“安静”号相继下水试航之际,隔海相望的美国人此时已拥有了不下320艘驱逐舰,其中包括150艘“弗莱彻”级(FIetcher)、98艘“基林”级(Gearing)、52艘“艾伦·萨姆纳”级(AIIenM. Sumner)、26艘“本森”级(Benson)和2艘“米切尔”级(Mitscher)驱逐舰;这批绝非泛泛之辈的美军驱逐舰单从数量上就已足以压制苏联人的同级别舰艇。其实这种对比落差也让我们对苏联50年代初期制定的海军发展计划可窥一斑,也就是以积极防御退守为主,让海军更多地去配合陆军和空军在北约可能登陆的方向上组织联合防御,而并非让自己的海军以卵击石地赶赴远洋与美舰队进行一场毫无胜算的战斗。

但随着斯大林的乘鹤西去,苏联的海军建设却开始发生根本变化,海军防御政策也开始进行重新调整。1953年6月中旬,服役刚一个月的“斯维尔德洛夫”号(Cвepдлoв)巡洋舰赶往英国参加了伊丽莎白女王的加冕典礼。在阅舰仪式上“斯维尔德洛夫”号给苏联人可谓赚足了面子,这艘造型雄伟的战舰不仅让在场的英美舰员啧啧称道,更让一些各国政要们艳羡不已。然而谁都不曾想到这次外表光鲜的亮相活动却为斯大林毕生所求的“大舰队”计划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当苏联人在1954年2月回顾自己战后第一个十年中海军所取得的成果时不禁欣喜地发现,他们快马加鞭地在过去的四年里建造了80余艘大中型水面舰艇;虽然这样的速度在苏联造船工业历史上已是前所未有,但我们还是要指出这个看似庞大的数字中有很大部分比例都来自30биc型工程。于是在库兹涅佐夫安排起草第二个海军十年规划中开始着意强调大型作战舰只的建造工作,不过这份草拟显然并没得到自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元帅级别以上一大批高层的认可重视。相比起老谋深算的奠基者斯大林和优柔寡断的过渡者马林科夫,脾气干烈的继任者赫鲁晓夫似乎更喜欢用一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方式来看待处理一些问题。在一笔抹杀了斯大林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之后,这位曾将自己自诩为流氓无赖的领导者便开始着手对斯大林留给他的一切事物加以修理、改造抑或是摒弃并精心构筑他认为正确的新政策。苏联开始和美国一样积极寻找自己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仿效美国人当年的《马歇尔计划》为亚洲和中东国家提供一揽子援助计划以籍此培育这些国家心向苏联的感情。对于那些拉帮结派的华约盟友,赫鲁晓夫则多是摆出一副谦逊和蔼的伪相并将一切责任推咎于早已无法申辩的斯大林身上。为了修复与这些国家出现的矛盾,赫鲁晓夫同意将一批舰船转给他们用以这些国家的海军建设,这中间就包括了十多艘30биc型工程的驱逐舰。

海军部队其实在赫鲁晓夫的心中似乎从未引起过半点重视。赫鲁晓夫根本就不屑装备了152毫米舰炮的“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库兹涅佐夫苦心经营的航母建造计划也被其斥为垃圾,按照赫鲁晓夫自己的观点来说,“ 发展那些玩意干吗?航空母舰无非是活动着的靶子和浮动着的钢铁棺材、死亡棺材。 ”于是诸如“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在内的一大批斯大林在位时期下令建造的后续计划都被取消,56型工程最后得以保存下来已实属侥幸。造船工业部和海军部这两个曾经争锋相对的部门如今却同病相怜,很多设计人员突然发现再也用不着为最高领导人审阅设计图纸而秉烛夜战了。由于赫鲁晓夫掌权后海军的地位似乎愈发显得尴尬,刚恢复军职没多久的库兹涅佐夫开始与赫鲁晓夫在海军的定位建设上产生严重分歧,与此同时身兼国防部第一副部长的库兹涅佐夫和国防部长朱可夫的矛盾也是难以调和,这两位在卫国战争期间就结下梁子的作战功臣如今也为了海军发展问题搞得水火难容。1955年10月底,战列舰“新罗西斯克”号(Hoвopoccийcк)在塞瓦斯托波尔北港区水域爆炸沉没,共计611人遇难,而这场事故也成了库兹涅佐夫二次下台并长期剥夺名誉的最终导火索;在赫鲁晓夫的默许下,朱可夫随即以此为把柄于该年年底解除了库氏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海军总司令的职务。要不是随后委任的海军上将戈尔什科夫为苏联海军作出的卓越贡献,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赫鲁晓夫做了一件十分鲁莽的蠢事。

停靠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外的56ПЛO型反潜舰,"最前面的一艘为“汹涌”号。随着美国人的导弹潜艇的出现,苏联人不得不在5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将反潜工作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上加以认真对待。

与凛然不阿的库兹涅佐夫相比,戈尔什科夫不会为争取某个观点而与原本脾气就差的赫鲁晓夫吵得面红耳赤,圆滑世故的他似乎更懂得如何迎合领导。就在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海军发展计划后,戈尔什科夫很快就事论事地决定裁军:经过反复权衡,他决定顺应赫鲁晓夫的指示优先发展导弹,同时在借鉴二战期间德国“狼群战术”以后,他认为短时间内建成一支导弹化核潜艇为主的舰艇部队既能符合赫鲁晓夫的战略要求,又不至于让当时苏联国内造船厂超荷运转,还能利用潜艇的隐蔽性和导弹的大威力来制约美国的航母编队。不过直到后来人们才发觉,这位大张旗鼓地顺应领导人指示的海军总指挥更多地是在阳奉阴违,他的真正意图似乎和库兹涅佐夫一样,即把苏联海军打造成一支具备远洋战斗能力的大型舰队,而那支小型潜艇部队说白了只是苏联在各种条件尚不成熟时的权宜之计。按照戈尔什科夫自己的话说,海军建设的总方针应该是“以建设一支全面发展并保持平衡的海军为目标”,考虑海军各个兵种、舰种间的均衡发展,戈尔什科夫曾不止一次地对赫鲁晓夫阐明道理并试探性地提议给海军建造2艘反潜巡洋舰,但赫鲁晓夫就是充耳不闻。

早在苏联成功研制出氢弹后,马林科夫就曾兴高采烈地对外宣布,苏联所拥有的核武器将使世界的和平共处变为可能;尽管赫鲁晓夫将其批评为“恫吓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愚蠢言论,但真正待到他自己执掌大权后,这位领导人似乎早就将所出之言忘得一干二净。他开始梦想苏联能够拥有数量庞大的核武器和运载核武器的导弹,一劳永逸地遏制美国人在世界上为所欲为的资本主义作风。于是军舰不再被赫鲁晓夫视为无用的垃圾,而是颇具讽刺地成了用于导弹发射的浮动平台。1955年10月赫鲁晓夫召集海军部和造船工业部各一把手亲赴塞瓦斯波尔主持制定了现行十年计划中海军发展阶段计划的政府会议,其大前提就是海军作战装备所形成的经验已无法适应新的国际形势,而海军的远程打击力量必须要由完整的导弹体系来完成。赫鲁晓夫在会议上以一种命令式的口吻提出了自己对于未来海军建设的观点:“ 现代化的侦测通信设备配上强大的远程导弹武器,那些装着笨拙火炮的大型水面舰艇是否该考虑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呢?……大家是否考虑过这会成为海军战舰的累赘呢?一旦发展了导弹武器,再发展什么大口径的舰炮和岸防炮都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再厚的装甲也抵挡不了导弹武器。 ”由于赫鲁晓夫认为导弹可以在未来全面取代大口径舰炮成为未来海战的主力武器,苏联人的作战导弹研制工作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也就在赫鲁晓夫发表这番言论的半年之后,由获得平反并晋身为海军上将的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副院长阿拉弗佐夫和皮捷尔斯基(H.A.Питepcкий)海军少将主持,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与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所的海军将领与技术专家在最高领导人的工作指示精神下共同完成制定了名为《一一号科研工作计划》,该计划明确指出,“ 即便排水量只有战列舰的四分之一,一旦装备了导弹武器,就可以成功地消灭一艘大型作战舰艇,而与此同时,攻击舰本身还不会受到对方线膛火炮的有效打击。这样一来,原先必须由战列舰和巡洋舰完成的任务便可以交由导弹舰来完成。 ”此番论调不仅为此后近二十年时间里驱逐舰的发展奠定了基本路线,也为苏联人发展舰载导弹武器铺平了道路。实际上第10科研所和第2实验设计局已于1956年开始联合研制新型的“波浪”防空导弹,第一代“狗鱼”反舰导弹的调试工作也正同步展开。也正是在这份指导性纲领推出后一年,已无法满足赫鲁晓夫对于舰艇发展要求的56型基本舰开始面临抉择,让这批平均服役还不足三年的新型驱逐舰选择陆续淘汰退役还不如尽快加以改进;于是由56型工程驱逐舰衍生出了56ПЛO型反潜驱逐舰,随后又在其基础上花开两朵,形成了56M型反舰型驱逐舰和再后来的56A型防空型驱逐舰。

一同参加了在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建设工作会议的戈尔什科夫很快就取代了库兹涅佐夫成为了新任的海军总司令,而就在赫鲁晓夫高谈阔论地表述海军建设必须结合导弹发展之际,这位睿智的海军将领就从领导者的话语中听出了别样的意思,也就是被很多与会者所遗漏的“侦测通讯设备”。由于美国及其北约诸国舰只就频频早苏联外海水域实施秘密侦察,戈尔什科夫认为有必要为苏联建造一型用于反侦察的作战舰艇。由于时间比较紧迫,戈尔什科夫经过权衡认为通过现有舰只加以改进比较妥当;于是造船工业部很快就根据30биc型工程为基础改进了兼顾侦察和作战能力的31型工程驱逐舰,计划装备一整套完备的电子探测分析装置专门用以针对北约海军。然而31型工程似乎和41型工程有着相同的结局,追求面面俱到的31型工程最终却是一事无成,既无法对敌方电子情报进行全面的分析处理,又难以抵御来自对手的炮火攻击,在首批改进的8艘驱逐舰被最终认为是苏联海军的又一败笔之后,戈尔什科夫也放弃了最初设想的改建24艘的想法。这次不成功的造船经历其实是50年代中期北约高效压制之下让手忙脚乱的苏联人自己走错的一步昏招,但却让苏联人对自己研制的电子设备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定位,也让他们更为坚定将发展以导弹为核心的水面舰艇奉为圭臬。

或许是英美航母编队对于苏联人的震慑实在太大,不肯坐以待毙的苏联人随即又在56M型驱逐舰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改进。苏联人深知,自己的海军作战体系远不及美国,仅依靠火炮和鱼雷企图撕破对方航母编队的计划已经毫无可能,而照搬美国的航母发展模式再去发展在短时间内也是无法做到的。因此真正能够扭转这种劣势的依旧是威力极强的火箭武器。只要这些反舰武器运用得法便能够产生强大的战斗威慑——而56M型驱逐舰的后续57型“愤怒”级驱逐舰就是被这种剑走偏锋的极端想法所勾勒出的衍生产物。尽管威力巨大的“狗鱼”导弹存在很多弊病,但在艏艉同时安装两座导弹发射架足以产生另大多数北约国家军舰都望其项背的反舰牵制能力,西方海军自然明白一旦陷入苏联军舰左右开弓、万箭齐发般的可怖围攻下,其麾下的任何一型军舰大抵也难逃万箭攒心的可悲命运。

凭心而论,苏联人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确让美国人有了种芒刺在背的感觉,但不管如何,当时装备的“波浪”防空导弹和“狗鱼”反舰导弹也只能作为苏联海军舰艇在一维方向内的火力延伸,充其量只是苏联在短时间内为缩小与美国人之间的差距而走的一步险棋,从长远角度上来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海军所面临的威胁。也就在苏联人稍稍增加了与美国人叫板的有力筹码之后,他们又不得不面对见招拆招的美国人所抛给他们的下一个难题,也就是隐秘在大洋深处那些神出鬼没的美军核潜艇。可以说导弹核潜艇的横空出世使得冷战对峙的规则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些许改变。不同于那群看似快速但毫无隐蔽性可言的战略轰炸机,也有别于那些扬起漫天烟尘的岸基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架,一艘装载有“北极星”弹道导弹的美军核动力潜艇完全可以在海洋的任何一处游弋潜伏,在必要时对苏联本土实施毫无征兆的突然攻击。赫鲁晓夫同志自然了解这些,他的固执作风也开始渐渐发生变化并开始大力支持研制核潜艇的工作。于是苏联海军一方面拼命加快强大水下核打击力量的建设,一方面开始考虑尽快构建全新的水面战略反潜能力,这也是苏联驱逐舰从60年代起经历发展转型的一个主要起因。

“火力”级(Oгнeвoй)驱逐舰

在1937年8月的苏联劳动与国防委员大会,有关“愤怒”级驱逐舰存在的设计问题和结构缺陷成了与会各方代表的讨论重点。虽然苏联在建造驱逐舰的过程中问题不断,但斯大林对此却显得置若罔闻,他依旧以苏联已具备建造一切作战舰只的臆想状态开始构建红色苏维埃的“大舰队”计划。根据他的设想,苏联要在未来的两个五年计划中完成相当数量的战列舰和重巡洋舰,并为此配备足够数量的具备高航速、远航程、强火力的中小型护航作战舰只。1937年11月海军参谋部在7型工程的基础上提出新型驱逐舰的战术技术需求,规定该型舰应在经济航速下具备4000海里的续航能力,最大航速不得低于38节;根据“愤怒”级所反映出的防空能力薄弱的问题,需求中特别考虑为该舰配置四门37毫米防空炮和四门12.7毫米防空机枪。

由于第1中央船舶制造设计局在“大清洗”中损失了多半技术专家和设计人员,故此设计工作交由“日丹诺夫”船厂所属设计主管尤诺维多夫(A.M.Юнoвидoв)整体负责。起初的设计在130毫米火炮和76毫米高炮的火力配置上有双管或单管两种备选,但后者很快就被海军参谋部于1939年5月给否决了:根据“列宁格勒”级的实际情况,他们决定采用双管形式。10月27日设计最终获得批准,建造计划被编为30型工程。按照整体计划,建造工程共将为苏联四大舰队完成30艘驱逐舰的建造任务,分别由四家船厂完成:“61公社社员”船厂完成包括首舰“火力”号在内的六艘,“日丹诺夫”船厂完成十三艘(原计划其中的三艘由“奥尔忠尼启则”船厂完成),“列宁共青团”船厂建造五艘,而剩余六艘则让“莫托洛夫斯克”船厂完成。

在“61公社社员”船厂准备落料工作的“火力”号,照片摄于1939年10月。

建造工作于1939年11月下旬正式开始,根据设计要求,30型工程重点强化了船体结构和适航能力的改进。相比已近完工的“前哨”级,“火力”级取消了主桅设置,但同样用水密舱壁分出15个舱室,舰身外形尺寸上也得以一定的增加;干舷高度略微提高,艉部成方型宽体设计,船体结构上诸如甲板边板、舷侧顶列板和横撑龙骨等关键受力部位均采取了铆焊结合的加固措施。主动力是两台52500马力TB-6型减速齿轮汽轮机组配合四座单位面积内产生27千克压力的КB-3型锅炉。在艏舰桥的设计上尤诺维多夫并未延续7型工程的两层式设计,而是重新借鉴“列宁格勒”级更为细致的三层建筑布局:底层建筑内主要是高级军官场所,包括舰长室、政委办公室、士官室以及军官用餐室等,二层建筑内包括舵轮室、海图室和主作战指挥室,而三层建筑上则设有信号指挥桥楼和КДП-4型四米测距指挥台;另外在艉舰桥则内设另一间无线电通讯室和备用指挥室,包括测向操作室、医疗救护室和小型船员休息室等,顶部的二层甲板上则安装另一门76.2毫米39К双联防空炮和一座CBП-29型三米测距指挥台。其他武器还包括艏艉各一门130毫米Б-2ЛM型双联火炮,两座533毫米三联装鱼雷发射管仍按照传统设计布置于二号烟囱前后,此外艏舰桥和艉部测距仪两侧还各有两挺12.7毫米ДШК防空机枪。

通过苏芬战争中的实际经验,苏联人发觉传统进风口设计锅炉的舰船一旦遭到敌方空袭极易造成对锅炉机械设施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密封性的破坏会让舰只整体动力大大下降,由于西方等国早已发现这一问题并全部改用炉膛直接送风的机械装置,苏联人于是在1940年对“火力”级的机械设计进行了修改并重新编为30A型工程。但苏德战争的爆发让改进措施难以付诸实施,就连驱逐舰的整体建造工作也受到了极大影响:1941年8月德军攻抵尼古拉耶夫郊外,“61公社社员”船厂于是决定将进度最快的两艘“火力”号和“顽皮”号撤至后方,而另四艘无暇顾及的船体最终被德国人俘获;其他四家船厂的境况也不甚理想,由于时常遭到德军的炮击和空袭,建造工作不得不陷于停滞,剩余舰船的工作也宣告全部停止。直到1943年7月苏军开始逐步扭转战争局势后,“火力”号和“顽皮”号才在造船工业人民委员会和海军人民委员会的联合决定下在黑海东岸的巴统重新开始缓慢的建造工作。苏联人根据战争实际情况从1942年起就对原设计进行了修改,除略微改进基本尺寸之外,饱受德军空袭之苦的苏联人决定对症下药,将四门防空机枪全部更换为37毫米70К防空炮,此外还增加两座深水炸弹投放器以提防德军潜艇,而借鉴德国人最新研制的“螃蟹”型(Кpaб)声控高爆水雷也首次投入使用。但苏联人觉得这些防空火力似乎仍不足以应付难缠的德机,于是他们又增设两门70К防空炮和四挺ДШКM防空机枪,只不过德国空军早已随着东线局势的逆转而变得气数极尽,等到“火力”号于3月底交付黑海舰队服役时,该舰舰长博布洛夫尼科夫中校(П.A.Бoбpoвникoв)有些不无遗憾地发现这些斟酌再三后才安装上去的防空武器在战争末期只是可有可无的摆设。

正在“日丹诺夫”船厂进行最后舾装的“勇敢”号。

二战结束后海军人民委员会根据战争期间所积累的经验强烈要求对该级驱逐舰进行修改,1947年1月28日改进后的设计方案通过审批并被重新编为30К型工程,剩余十艘正在建造的驱逐舰和已投入服役的“火力”号也随即按照修改进行改建。改进设计中除对机舱位置进行了必要的布局调整之外,还增加了相当的舰载武器和电子设备的数量,包括一门85毫米92К型双联防空炮以及“舰旗-1Б”对空搜索雷达、“暗礁-1”对海搜索雷达、“眼环”(Pым)导航雷达、“尖角堡-2”(Peдaн-2)主火控雷达、“三角旗-2”火控雷达、“天龙座-144a”(Дpaкoн-144a)水声站和“后桅”(Бизaнь)电子对抗仪,刚根据库兹明(П.П.Кyзмин)和谢尔谢夫斯基(C.A.Шepшeвcкий)两位专家最新无线航海测距理论而研制成功的PПH-47型无线测向仪也取代了原先的“浪花-K”(Бypyн-K)型,而测距指挥台也改为更为先进的КДП-2-4型(北约代号FourEyes/四眼);前后两部测距指挥台顶部出于试验考虑还分别安装了无线电结构科学研究所工程师列别捷夫(Б.П.Лeбeдeв)与博格尔诺夫(П.B.Пoдгopнoв)共同设计的“火星-2”型(Mapc-2)和第10科研所(HИИ-10)设计师卢金(Ф.B.Лyкин)改进的“木星-2”型(Юпитep-2)两座雷达测距仪。此外电力设备也有所调整,在美苏关系最终僵化前所进口的最后一批“西屋”公司(Westinghouse EIectric)生产的涡轮发电机被安装于该型驱逐舰上,而战前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巴卡”(Bardka)柴油发电机也最终被国内研制的AПH-290型所取代。

“火力”级驱逐舰更多的时候可以看成是7У型工程的再改进型,虽然增加了适当续航距离的确敷衍了苏联高层的指示,但该级舰的防空能力即便是经过了三次亡羊补牢式的改进之后仍让人不敢恭维,另外该级舰存在严重的甲板上浪现象,舰上通道布局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这些严重缺陷在随后的服役中逐一暴露出来,在短短服役了十余年之后,“火力”级在甚至未接受过一次改进工作的情况下便开始陆续从海军退役,而根据这些缺陷而改进出的“快速”级驱逐舰则很快成为冷战最初期苏联的主力驱逐舰。

正在进行系泊试验的“坚韧”号,照片摄于1948年。

正在“日丹诺夫”船厂进行最后舾装的“卓越”号。

按照30К型工程进行改进前的“火力”号,照片摄于1947年。

改进后的“火力”号,照片摄于1948年。注意КДП-2-4测距指挥台上已装上的“火星-2”雷达测距仪。

“火力”号

1941年5月前曾取名为“危险”号(Oпacный)。1956年2月17日退役并被成为目标舰ЦЛ-2。1958年10月13日退出海军序列, 10月20日除籍。

“慎密”号

1958年4月8日退役并被改建成浮动营房ПКЗ-151,一个月后又被改建成目标舰ЦЛ-30。1961年5月15日除籍并改建为海上浮靶;11月6日在坎达拉克沙湾附近海域被用于反舰导弹试验而击沉。

“火力”号舯部特写,注意两侧的3毫米70К防空炮。

“顽皮”号

1950年3月25日宣布退役并作为“热列兹尼亚科夫”号的替换舰只而转赠保加利亚海军以支援其舰队建设,该舰同时更名为“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号(ГeopгиДимитpoв)以纪念一年前因病去世的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季米特洛夫。1957年1月底作为保加利亚总理尤格夫(A.T.Югoв)的座舰造访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1958年底降级为保加利亚海军学校训练舰;1963年除籍并开始接受解体工作,部分船骸至今沉于瓦尔纳湖中。

“顽皮”号舰艏处近照。

“感召”号

1948年2月23日至1953年4月23日编入第五舰队服役,后编入太平洋舰队继续服役。1958年4月18日退役并被改建成ЦЛ-32号目标舰,1959年9月14日又成为训练舰УTC-90。1960年9月29日退出海军序列,10月10日正式除籍。

“射手”号

1946年1月更名为“斯大林”号。1958年1月28日从海军退役, 4月3日除籍后在摩尔曼斯克接受解体工作。

“卓越”号

1949年1月9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四舰队服役。1960年2月6日退役并成为目标舰ЦЛ-69;1962年2月9日退出海军序列;4月6日被改建成浮动营房ПКЗ-43。1965年7月13日除籍。

已加入保加利亚海军的“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号,但保加利亚人并未对该舰进行明显的改进。

坚韧”号艉部特写。

“坚韧”号

1949年5月31日至1953年4月23日编入第七舰队服役。1959年2月20日退役并改建成目标舰ЦЛ-51。1960年8月30日除籍。

服役后不久的“天才”号。

“权力”号

1949年5月31日至1953年4月23日编入第七舰队服役。1959年2月20日退役并改建成目标舰ЦЛ-48。1960年8月30日除籍。

“模范”号

1949年11月27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八舰队服役。1959年2月20日退役并被改建成目标舰ЦЛ-41;1960年2月6日改建为训练舰УTC-251。1961年2月23日除籍后在帕尔迪斯基接受解体工作。

“勇敢”号

1950年4月16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四舰队服役。1958年3月18日退役,4月3日除籍。

“天才”号

1950年8月6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四舰队服役。1958年1月28日退役并于三个月后改建为训练舰УTC-86。1965年2月27日除籍。

解体中的“斯大林”号,照片摄于1959年。

“快速”级(Cкopый)驱逐舰

由于以7型工程为基础所改变衍生出的多种型号驱逐舰实际上都存在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加之苏联人在卫国战争期间损失了足足34艘驱逐舰,故此苏联急需要在战后将这一数字亏空弥补过来。根据1945年8月所制定的造船计划设想,苏联人计划在1955年之前完成132艘大型驱逐舰和226艘常规驱逐舰的建造工作;这似乎让我们又感受到了斯大林意图组建一支强大海军的野心。不过满目疮痍的苏联在战后的镇痛期内显然不具备如此规模庞大的建造能力,于是中央政治局考虑再三后决定在原先已建成驱逐舰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正在“莫洛托夫斯克”船厂进行最终舾装工作的30биc型驱逐舰。

根据造船工业人民委员会随后进行的分析结论,他们认为“火力”级驱逐舰最为适宜设计改进工作。在经过了副人民委员列季金的亲自批准后,改进设计工作交由第17中央设计局完成,由工程师费谢尔总体负责,另两位设计师阿库尔(Г.Д.Aгyл)和马斯连尼科夫(К.A. Macлeнникoв)辅助完成设计工作。半年后以该设计局所在“日丹诺夫”船厂分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负责设计轻型战舰的第53中央设计局(ЦКБ-53),设计工作方向也变得更为明确。1947年1月28日设计工作顺利通过,建造工作被编为30биc型工程,工程初步计划建造二十艘,后来根据斯大林对造船工业部部长戈列格里亚德的亲自指示,该型工作的建造数量一下增加至六十九艘;两年后后续的41型工程由于发现存有很多技术缺陷,海军部和造船工业部曾计划再增加二十五艘该型驱逐舰的建造工作,不过提议未获整体通过,经过多方协商,30биc型工程的建造数量最终敲定为七十艘。

1948年9月底,该工程开始先后在“日丹诺夫”、“61公社社员”、“莫洛托夫斯克”和“列宁共青团”等四家船厂开工建造,并由海军部特派的中校工程师伊里切夫(A.T.Ильичeв)负责监督工作。30биc型的设计外形相比前作有所增加,内部舱室增加到18个,同时舰身也首次采用全焊接制造工艺,但重要的是设计人员针对30К工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很大的改进。首先,舰艏甲板为避免上浪成高干舷上翘设计,艏舷倾斜设计略显外飘,过渡也更加圆滑;其次,苏联人在舰艉设计上更多地借鉴优化了纳粹“纳尔维克”级(1936A“Narvik”)的方案,况且作为德国战后赔偿的Z-33号驱逐舰也给了苏联人更直接的参考依据;此外该舰也重新改用当初“列宁格勒”级中与船体一体化的密封型轴管架设计。在动力选择上,费谢尔依旧保留30К型工程的轮机锅炉交替布局形式,但换用列宁格勒锅炉制造设计局工程师加萨诺夫(Г.A.Гacaнoв)和捷格加列夫(П.Д.Дeгтяpeв)研发的КB-30型锅炉;电力供给设备则继续采取“火力”级115伏直流电设计,装备三台150千瓦涡轮发电机和两台75千瓦柴油发电机。在武器装备上,苏联人保留了艏艉各布置的一门130毫米Б-2ЛM双联火炮,二号烟囱前后的两座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却全部换成五联装,而原先的76.2毫米防空炮也换成了一门85毫米92К双联防空炮,另外在艏舰桥二层建筑的延伸炮台以及艏舰桥、一号烟囱和艉桥顶部共配备有七门70К防空炮;反潜武器则包括两座БMБ-1深水炸弹投掷器,但至1951年就改用第101专业设计局设计师沙维林(Б.И.Шaвыpин)研制的БMБ-2型。“快速”级的电子设备在“火力”级的基础上得以再次加强,除将对空搜索雷达换成更趋完善的“舰旗-1М4”型并改用“海王星”(Heптyн)导航雷达之外,苏联人还增设一套“绘图板-30биc”(Плaншeт-30биc)信息指挥系统并配合使用“火炬-MЗ”(Фaкeл-MЗ,北约代号SkiPoIe-A/滑雪杖-A)询问发射机和“火炬-MO”(Фaкeл-MO,北约代号SkiPoIe-B/滑雪杖-B)询问应答器组成的“火炬-M”敌我识别仪。另外原先的测距指挥台也改为更为先进的CM-10型,而CBП-29PЛM型测距仪也安装在艉桥上方配合“三角旗-2”火控雷达的使用。

1949年10月底,进度最快的“大胆”号已具备下水试航的一切条件;因被海军部选定为斯大林生日庆功的重点工程,海军上将阿布拉莫夫(H.O.Aбpaмoв)特地授命担任验收委员会主管,具体工作则由海军少校斯塔尔采夫(И.C. Cтapцeв)一手负责。11月3日该舰开始在波罗的斯克港外的格但斯克湾海域进行验收试航。至12月1日验收完成时,“大胆”号累计试验时间已达145小时,共行驶约5250海里。12月21日,首舰“大胆”号选在斯大林七十大寿之际正式交付波罗的海舰队服役,其用心可谓良苦。作为整个苏联时期建造数量最多的一型驱逐舰,“快速”级同时也创造了苏联造船业的一项纪录,也就是该级的“才能”号先后仅用了十三个月时间就交付海军使用。尽管“快速”级进入服役的三十余年里正值如火如荼的冷战军备竞赛期,但其改进工作却并不随着推陈出新的各种海军武器装备而层出不穷,这批30биc型舰只只是从1951年开始陆续将70К防空炮调换成四门37毫米B-11双联防空炮,还有一部分舰只则在60年代末起增加了一至三门数量不等的25毫米2M-3M双联防空炮;但该级驱逐舰的电子设备却更换频繁,包括先后换配“飞马座-2”(Пeгac-2)舰壳声呐和“顿河”(Дoн)导航雷达,火控雷达也换成了“齐射”型(Зaлп,北约代号HaIfBow/半弓),前桅还另外增设了一部“曙光”(Зapя,北约代号PostLamp/路灯)对海搜索雷达。当然该级驱逐舰在冷战期间也出于苏联国际外交所需而出口海外:1957年由于苏联和哥穆尔卡政府关系趋向缓和,苏联于是将该级的两艘驱逐舰转给波兰海军用于其海军建设;到了60年代,苏联顾及其全球地位扩张的影响,又向反美情绪高涨的印尼先后转手了八艘该级驱逐舰,同时对舰只进行了必要的武器和电子设备的换装,尽管其改进工作并不大,但这型方案仍旧被苏联自己细分为30БК型工程。相比起这些,转手给埃及的一批驱逐舰所接受的改动也更加明显,从50年代后期开始至苏联和埃及最终撕破脸皮之前,相继有六艘该级驱逐舰转给了埃及海军,当然其真实用心只是苏联为扩大在地中海的势力并将第三世界国家逐步纳入自己的社会主义阵营籍此削弱英美国家的掌控力度。1967年开始苏联人将原来艉部的B-11和92К防空炮以及CBП-29PЛM测距仪全部拆去并在相应炮位上换用了ЗИФ-75防空炮,舰艏处额外增加了两座PБУ-2500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另外苏联人还为驱逐舰增加了一定数量的雷达电子设备,包括“俄尺-Б”火控雷达与“俄尺-H”对空搜索雷达等,而最后两艘“永久”号和“拼命”号即按此方案加以改进,改进工作也被称为30БA型工程。

“快速”级驱逐舰基本解决了困扰苏联人很久的几个技术问题,但作为冷战初期苏联的主力驱逐舰,该级驱逐舰却仍难适应战后复杂多变的作战环境,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缺陷就是诟病已久的防空问题。由于喷气式战斗机的出现和英美航母压倒优势的舰载攻击能力,加之苏联防空火炮的有限射程,这让原本看似已得以完善的“快速”级防空火力受到了多方质疑。更为糟糕的是,苏联水兵随后还发现舰上装备的“联合”高炮射击指挥仪在喷气飞机高速俯冲状态下时常会出现校准数据偏差,这样的缺陷对于一艘原本就防空能力有限的战舰来说更显致命。另外该舰的反潜能力也比较薄弱,配备的反潜武器装备根本无法应对美国潜艇来自水下的攻击。

建造完成的“火热”号,照片摄于1949年12月。由于时值斯大林七十大寿,在这段时间内投入服役的所有苏军舰艇都会在显著位置悬挂巨幅的斯大林画像。

实际上“快速”级依旧只是一型以近海防御为主的火炮鱼雷驱逐舰,设计本身并无多少特别的技术亮点和改革创新,但却比较符合苏联海军冷战初期所秉守的“近海防御”作战思路。不过该级舰在苏联驱逐舰发展史上扮演了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为苏联日后大中型作战舰艇的设计建造工作都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大胆”号

1950年3月19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八舰队服役。1960年2月17日编入北方舰队。1960年11月22日退役;12月17日解除武装后改为目标舰ЦЛ-80;1964年2月28日改装为浮动营房ПКЗ-14。1965年2月10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并除籍。

进入波兰海军服役的“狂风”号,照片摄于1959年。

“坚忍”号

1950年4月19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八舰队服役。1967年1月7日退役后转入封存状态;1980年2月22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6月22日除籍。

“快速”号

1950年10月1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四舰队服役。1958年6月29日转给波兰并命名为“狂风”号(ORPWicher);8月4日退出苏联海军作战序列;1975年从波兰海军除籍。

“严酷”号

1950年11月24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四舰队服役。1974年8月11日曾宣布退役并封存,至1987年3月5日曾重新编入短暂服役。1988年2月11日解除武装并从海军作战序列中退出,7月17日除籍。

执行巡逻任务的“暴躁”号,注意舯部增加的П-8“海豚”对空搜索雷达。

“暴躁”号

1951年1月28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四舰队服役。1958年12月1日退役后开始封存,但于1961年7月14日重新投入使用。1974年4月24日再次宣布封存。1975年3月14日解除武装并于10月7日改装为靶舰CM-169;1976年7月16日在波罗的海被用作反舰导弹试验而击沉,后除籍。

“才能”号

1951年1月28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四舰队服役。1957年12月15日转给波兰并命名为“雷电”号(ORPGrom);12月26日退出苏联海军作战序列。1958年2月5日除籍。“雷电”号于上世纪70年代从波兰海军除籍。

转入波兰海军的“雷电”号。

“神速”号

1951年8月5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四舰队服役。1953年10月15至10月18日造访波兰港口格丁尼亚;1956年8月1日至8月8日造访丹麦首都哥本哈根。1957年10月20日开始按31型工程改建成电子侦察舰。

“歼击”号

1952年1月27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四舰队服役。1973年11月26日从海军退役并转入封存状态。1977年7月18日重新退役使用并于8月31日改装成浮动供暖船OT-29。1979年8月16日再次退役并解除武装;1980年3月5日除籍。

停靠在涅瓦河边的“歼击”号,照片摄于1959年。

“自由”号

1952年8月3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八舰队服役。1983年1月19日解除武装并宣布退役,6月7日除籍,随后于7月28日改装为靶舰CM-132。

“端庄”号

1952年8月10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八舰队服役。1969年3月10日退役后封存。1982年7月8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10月1日除籍。

“监视”号

1952年11月6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四舰队服役。1956年5月7日宣布退役后进入封存。1974年4月24日重新投入使用。1978年2月14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4月19日除籍。

“敏捷”号

1952年8月11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四舰队服役。1955年11月14日计划转给埃及海军并于1956年6月11日驶抵亚历山大港,后更名为“致胜”号( );该舰于7月30日从苏联海军除籍, 1985年从埃及海军除籍。

“完善”号

1953年1月4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四舰队服役。1956年5月7日曾宣布退役,1967年重新投入服役。1968年7月15日编入黑海舰队。1987年3月5日再次退役并解除武装,7月30日从海军除籍后在塞瓦斯托波尔接受解体工作。

“严重”号

1953年1月4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八舰队服役。1957年5月28日曾宣布退役并进入封存,1961年8月10日重新投入服役。1967年8月16日编入黑海舰队。1977年2月10日至1986年5月22日处于封存状态。1987年3月5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7月30日除籍。

进入埃及海军服役的“致胜”号。

“坚实”号

1953年1月18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四舰队服役。1955年11月14日计划转给埃及海军并于1956年6月11日抵达亚历山大港,该舰后被命名为“胜利”号( );1956年7月30日从苏联海军除籍。1968年归还苏联海军并恢复原先舰名。1987年4月15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 7月30日除籍。

“稳重”号

1953年3月1日至1955年12月24日编入第八舰队服役。1961年2月28日曾宣布退役并进入封存,1968年7月8日重新投入服役。1986年3月14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7月22日除籍。

“热烈”号

1964年2月28日转给印尼海军并命名为“迪朋内格罗”号(Diponegoro),5月9日从苏联海军退役;1965年4月21日除籍。该舰于1973年从印尼海军除籍。

“警惕”号

1960年11月22日退役并于12月17日改为目标舰ЦЛ-83;1967年8月10日改为浮动营房ПКЗ-118。1968年10月12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并除籍。

“无敌”号

1960年11月22日退役并于12月17日改装为目标舰ЦЛ-66;1966年12月13日改装为浮动营房ПКЗ-127。1967年3月1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并除籍。

“猛烈”号

1980年2月1日至1982年3月18日在塞瓦斯托波尔接受大修工作。1986年3月7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7月22日除籍。

“无惧”号

1961年8月3日宣布退役并于8月10日改装为目标舰ЦЛ-28。1976年6月2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并遭除籍。

“稳重”号艉部特写,注意两座БMБ-2深水炸弹投掷器。

“无暇”号

1962年5月3日退役后进入封存状态。1975年3月14日解除武装后宣布除籍。

“战斗”号

1961年8月3日退役并于8月31日改装为目标舰ЦЛ-27。1964年11月25日从海军除籍后转给印尼海军并命名为“达姆达苏丹”号(SutanDarmuda)。该舰于1973年从印尼海军除籍。

“稳重”号艉部特写,已换装了B-11双联防空炮。

“迅速”号

1958年3月8日从海军退役后进入封存,1979年7月31日解除武装并遭除籍。

“暴风”号

1959年6月30日计划转给埃及海军并于1962年1月抵达亚历山大港,该舰后更名为“达米艾塔”号( );1962年2月9日从苏联海军除籍。该舰于1982年从埃及海军除籍。

“无情”号

1959年6月30日计划转给埃及海军并于1962年1月抵达亚历山大港,该舰后更名为“达米艾塔”号( );1962年2月9日从苏联海军除籍。1968年归还苏联并于7月15日重新加入黑海舰队。1988年2月9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7月17日除籍后改装为浮动营房ПКЗ-36。

“冷酷”号

1964年2月28日转给印尼海军并命名为“布拉维查亚”号(Brawidjaja);5月9日从苏联海军作战序列中退出;1965年4月21日除籍。该舰于1973年从印尼海军除籍。

“忘我”号

1959年6月30日从海军作战序列中退出后转给印尼海军并命名为“依斯干达·慕达苏丹”号(Sutan IskandarMuda)。1971年从印尼海军除籍。

正在接受航速测试的“无暇”号,照片摄于1951年。

“无声”号

1957年12月按31型工程改建成电子侦察舰。

“不安”号

1959年6月30日从海军除籍后转给印尼海军并命名为“桑查亚”号(Sandjaja)。该舰于1971年从印尼海军除籍。

“无惧”号近照,照片摄于1970年。

“无忌”号

1953年10月15日至10月23日先后造访罗马尼亚港口康斯坦察和保加利亚港口布尔加斯。1958年7月按31型工程改建成电子侦察舰。

“连续”号

1960年7月18日编入北方舰队。1964年11月25日至1965年11月13日在列宁格勒接受大修工作。1967年11月15日重新编回黑海舰队。1985年4月25日解除武装并从海军作战序列中退出,10月1日除籍。

“完美”号

1960年7月18日编入北方舰队。1961年8月3日退役并于8月23日改装成目标舰ЦЛ-78;10月3日改装成导弹试验台ПБO-31;1964年6月27日改装为浮动营房ПКЗ-32。1967年1月3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并除籍。

“永久”号

1956年年底宣布退役并转入封存状态,1961年8月10日重新编入服役。1967年6月开始按照30БA工程进行改建;1968年7月30日转给埃及并命名为“达米艾塔”号( ‎‎)。该舰于1986年从埃及海军除籍。

“火热”号

1958年1月按31型工程改建成电子侦察舰。

“清晰”号

1960年11月22日从海军退役并于12月17日改装为浮动试验台ПTБ-7。1969年12月20日从海军除籍并准备解体,1970年8月12日重新使用并被改装为浮动营房ПКЗ-107。1972年5月19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并除籍。

“尖利”号

1973年3月5日至1978年7月9日在列宁格勒接受大修工作,后转入列宁格勒海军基地。1983年6月4日解除武装并从海军作战序列中退出,1984年3月15日除籍。

“责任”号

1961年8月3日退役并于8月31日改装为目标舰ЦЛ-42;1961年10月4日解除武装后改为浮动营房ПКЗ-48。1963年4月12日除籍。

“生涩”号

1956年5月7日曾宣布退役并进入封存状态,1961年7月14日重新投入服役。1977年2月7日解除武装并遭除籍。

“成名”号

1960年3月27日曾宣布退役并进入封存,1968年10月12日重新服役。1978年2月9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4月19日除籍。

正在图阿普谢港内接受例行修理工作的“坚实”号,照片摄于1982年。

随着苏联和埃及的关系在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严重恶化,改进由埃及政府归还的两艘“坚实”号与“无情”号驱逐舰便成了苏联人必须要完成的某种政治任务;原因是埃及人此前颇有些卸磨杀驴地表示苏联人转手给他们的几艘驱逐舰无非都是些难堪大用的老旧战舰,这让心虚的苏联人觉得很是憋闷。但让苏联人更为不悦的是,埃及人已经开始重觅国际合作伙伴为其海军建造新型战舰并最终让还与自己交恶的中国完成两艘出口型“江湖”级导弹护卫舰的建造工作。于是戈尔什科夫元帅在1978年授意由苏方自行对这两艘驱逐舰进行彻底翻修以作为对埃及人的回应,为突出工作性质,改进工作被特地编为30БB型,БB含义即为“30биc工程的重修工作”(30биc,вoccтa-нoвлeнный)。从1979年至1981年间,“坚实”号与“无情”号分别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造船厂开始整修工作,但改进力度其实只能算是翻新,因为苏联人只是按照交付埃及人使用之前的舰上布局对这两艘驱逐舰进行了二次改进,增加了必要的火力设备和雷达设备。不过外交政治意味更多地成为此次改进工作的核心,这两艘驱逐舰从军事使用角度上来说显然已是过时,于是在服役了短短不足七年之后,两舰先后从海军退役,结束了颇具戏剧化的服役生涯。

接受改进前的“坚实”号,照片摄于1979~1980年间。

“反映”号

1961年8月3日退役并于8月31日改为目标舰ЦЛ-20;1964年2月28日改装为浮动营房ПКЗ-12。1967年4月20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并除籍。

“愉快”号

1970年6月8日退役并进入封存;1984年3月15日解除武装并于6月12日除籍。

已改为ПКЗ-36浮动营房的原“无情”号(右),照片摄于1992年。照片左侧即是01090型“敏捷”号(下文有详述)。

“照耀”号

1964年8月5日至1966年2月16日、1969年4月6日至1970年12月31日两次在塞瓦斯托波尔接受大修工作。1967年9月22日编入黑海舰队。1978年4月19日退役并于5月30日改装为靶舰CM-449。1980年7月31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1981年5月21日除籍。

“监护”号

1956年5月7日退役并进入封存状态;1975年3月13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并遭除籍。

“警戒”号

1957年10月按31型工程改建成电子侦察舰。

正在因克曼港接受解体工作的“迅速”号,照片摄于1979年。

“慎重”号

1959年11月10日至1961年2月28日在列宁格勒接受大修工作。修理工作后即宣布退役并进入封存状态。1981年12月15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1982年2月8日除籍。

“鼓舞”号

1958年12月1日曾宣布退役并进入封存状态,1965年9月18日重新投入服役。1969年12月23日至1971年8月5日和1972年5月2日至1972年9月8日两次在列宁格勒接受大修工作。1978年12月25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1980年2月22日除籍。

“响应”号

1966年12月16日编入黑海舰队。1977年7月18日解除武装并从海军作战序列退出,1978年2月13日除籍。

“拼命”号

“冷酷”号舰艉处特写。

1959年10月23日编入波罗的海舰队,1961年4月15日重新编入北方舰队;1964年10月1日再次编入黑海舰队。1967年6月开始按照30БA工程进行改建并于1968年6月转给埃及海军,该舰被命名为“胜利”号( ),1973年更名为“十月六日”号(6 )。1986年从埃及海军除籍。

“危险”号

1957年10月按31型工程改建成电子侦察舰。

“活跃”号

1961年8月3日退役并于8月31日改装为目标舰ЦЛ-21;1965年6月24日重新编入战斗序列并归为驱逐舰使用;1967年11月15日编入黑海舰队。1976年6月2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 1977年2月1日除籍。

“苦涩”号

1961年8月3日退役并于8月31日改装为目标舰ЦЛ-22;1962年8月10日改装为试验船OC-19。1971年3月12日解除武装并除籍。

“回应”号

1950年2月23日至1953年4月23日编入第五舰队服役。1956年12月21日退役并进入封存状态, 1966年10年22日重新投入使用;1972年9月1日再次退役并解除武装;9月13日改装为靶舰CM-302。

“领导”号

1950年2月23日至1953年4月23日编入第五舰队服役。1960年3月27日退役后开始封存,1975年3月14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并遭除籍。

“重要”号

1950年2月23日至1953年4月23日编入第五舰队服役。1956年5月7日退役后开始封存,1975年3月14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并遭除籍。

停靠在摩尔曼斯克港内的“生涩”号(舷号717),在其右侧舷号为571的为一艘159型警戒舰。

“易怒”号

1950年12月24日至1953年4月23日编入第五舰队服役。1960年11月22日退役并于12月17日改为目标舰ЦЛ-77;1969年12月20日除籍并准备接受解体。1971年2月12日重新使用并成为训练舰УTC-262。1974年3月12日退役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8月8日除籍。

“雄伟”号

1950年1月14日至1953年4月23日编入第五舰队服役。1950年11月21日至1956年3月11日大修。1956年5月7日曾宣布退役并开始封存,1969年8月26日重新投入服役。1972年10月17日改装为靶舰CM-296。1977年8月12日退役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1978年2月10日除籍。

航行中的“照耀”号,照片摄于1977年。

“灵活”号

1951年3月18日至1953年4月23日编入第五舰队服役。1973年10月25日退役并于1974年1月25日改装为浮动营房ПКЗ-54;1974年4月27日改装为靶舰CM-316。1978年9月1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并除籍。

“永恒”号

1960年11月22日从海军退役并于12月17日改装为浮动试验台ПTБ-12;1962年7月28日改装为修理船ПM-141;1971年7月15日改装为训练舰УTC-27。1989年8月22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并除籍。

“涡流”号

1951年3月18日至1953年4月23日编入第七舰队服役。1959年1月按31型工程改建成电子侦察舰。

“显著”号

1952年8月10日至1953年4月23日编入第五舰队服役。1961年8月3日退役并于10月3日改装为导弹试验台ПБO-36;1966年4月29日改装为目标舰ЦЛ-90;1969年12月20日除籍。1971年2月12日重新改装为训练舰УTC-263。1983年5月30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并最终除籍。

重新编入黑海舰队后的“活跃”号,照片摄于1969年。

“真实”号

1952年8月10日至1953年4月23日编入第五舰队服役。1957年11月按31型工程改建成电子侦察舰。

“突然”号

1952年8月10日至1953年4月23日编入第七舰队服役。1959年2月17日退役并计划转给印尼海军,后被命名为“沙瓦贾林”号(SawunggaIing)。该舰于1971年从印尼海军除籍。

“仔细”号

1952年8月10日至1953年4月23日编入第五舰队服役。1972年3月18日退役并进入封存状态, 1981年5月21日重新投入服役。1986年7月27再次退役并解除武装,1987年3月5日除籍。

刚进入服役后的“回应”号。

“表达”号

1952年8月10日至1953年4月23日编入第五舰队服役。1962年11月22日从海军退役并转给印尼海军,后命名为“雄狮王”号(Sisingamangaraja)。该舰于1971年从印尼海军除籍。

“意志”号

1952年8月10日至1953年4月23日编入第五舰队服役。1959年2月17日从海军退役并转给印尼海军,后命名为“西里旺吉”号(SiIiwangi)。该舰于1973年从印尼海军除籍。

“自在”号

1953年2月1日至4月23日编入第五舰队服役。1976年1月19日至1979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接受大修工作,完成后即刻封存。1981年12月15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1982年4月15日除籍。

“笼络”号

1953年2月1日至4月23日编入第五舰队服役。1958年12月1日退役并进入封存状态。1979年1月30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2月9日除籍。

航行中的“周全”号。

“周全”号

1953年2月1日至4月23日编入第五舰队服役。1959年4月7日至1960年9月11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接受大修工作。1976年8月13日退役并改装为浮动供暖船OT-1。1977年4月28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1978年2月10日除籍。

“领悟”号

1953年2月1日至4月23日编入第五舰队服役。1977年2月7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并解除武装,7月18日除籍。

艉部БMБ-2深水炸弹投掷器、艏桥侧面特写

艏桥正面特写

B-11双联防空炮近照

艉部火炮

CBП-29PЛM测距仪和B-11双联防空炮

艏部火炮

“快速”级关键肋位图

“无声”级(Бecшyмный)电子侦察/驱逐舰

随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华盛顿正式缔署组建之后,苏联人越来越感受到了来自资本主义势力的威胁与挑战。1955年6月海军部向国防部提请战役需求书,决定将刚服役不久的部分“快速”级驱逐舰进行全面改进使之成为一型具备情报侦测和收集能力的电子侦察舰;三个月后,新晋成为苏联国防副部长的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批准了这份需求书,但在批复中他要求新型战舰的火力不应被过分削弱。初期设计工作交由第57中央设计局完成,主负责人为设计师巴里巴拉什(Д.C.Бapбapaш)和沃伊什维洛(Л.B.Boйшвиллo)。设计小组于1956年6月完成了初期设计工作并将方案呈交海军部审阅,根据设计,该舰将基本保留30биc型工程的舰上布局,但配备两座第1科研所(HИИ-1)设计师马祖洛夫(H.П.Maзypoв)和别列日科夫(C.C.Бepeжкoв)共同研发的由“龙卷风”(Cмepч)深弹投放指挥仪控制的16管PБУ-2500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同时安装“俄尺-Б”(Фyт-Б,北约代号HawkScreech/鹰鸣)火控雷达,舰壳声呐也换用改进的“飞马座-2M”型;此外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核战争威胁,设计中特意强调了船体焊接工艺的二次加固,并首次在作战舰艇上加装一整套空气过滤净化设备和水幕过滤系统。在具体细节设计上,设计组共给出三种备选方案:第一套方案将调换两门57毫米ЗИФ-75四联防空炮,但将鱼雷发射管全部拆除以安装更多的电子设备;第二套方案则将安装三门ЗИФ-75四联防空炮,其中的两门分别用以调换艉部的Б-2ЛM双联火炮和92К防空炮,另外拆除原先二号烟囱后的一座鱼雷发射管用以安装电子设备;而第三套方案以第二套为基础,对机械布局进行改进以着意强调适航能力。经过海军上将工程师纳比图辛(A.И.Haпитyхин)的分析,第一套方案的适航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商榷,而第三套方案由于要对船体内部进行彻底改建而耗时不短,相比之下第二套方案虽然设计航速略慢0.5节,但基本保证了原先“快速”级的诸项性能;于是海军部最终决定采纳这套方案并于7月30日获海军副总司令巴西斯特(H.E.Бacиcтый)的批准。

“危险”号舰艏特写。在Б-2ЛM双联火炮侧后方两侧的就是苏联最新研制的PБУ-2500型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

1956年8月25日设计方案在部长会议上获得正式通过,建造工程编为31型工程,计划先从四大舰队的“快速”级中各挑选两艘进行改进。但后续工作在1957年3月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该方案在复审时被认为设计防空火力严重不足,极易在敌方的初次进攻中即遭毁灭性打击,单靠一门130毫米火炮也无法保证有效的自卫。设计小组只好根据要求将原来舰艉的130毫米火炮重新安上,而ЗИФ-75防空炮也被射角更大、射速更快的57毫米ЗИФ-71单管防空炮取代,另外“飞马座-2M”型最终也换用ГC-572“武仙座”(Гepкyлec)型;另外舰上还特意增设一座拖拽式高速音响鱼雷自卫具(БOКA)并安装ЦOК-2链式水雷自卫具。在设计改进的同时,戈尔什科夫也将自己的想法向国防部长朱可夫进行了交流,他认为“快速”级虽然平均服役时间不足五年,但显然已无法应对来自美国的直接威胁,他希望能将二十四艘该型驱逐舰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一型具备全方面作战能力的综合战舰。朱可夫权衡再三后于6月3日答复戈尔什科夫表示原则上同意,但要在下次召开的部长会议上经各方讨论后再做总体定夺。五个月后,巴里巴拉什的设计小组完成了最终技术细节方案,但海军内部的部分人士却对这套方案提出了诸多疑问和指责,他们都认为这型驱逐舰根本不具备巡逻侦察的能力,火力配备也难以应付北约海军的攻击。来自下属的谏言并未让戈尔什科夫全盘放弃这项建造工程,但却足以使这位海军总指挥官的心态发生微妙变化;于是他决定仍旧按照原先计划先建造八艘,待实际服役情况再考虑是否进行后续建造。1958年2月修改后的31型工程得以正式通过。

初期改进工作其实于1957年10月中旬就已在列宁格勒的194号“上将”造船厂(AдмиpaлтeйcкийЗaвoд)和喀琅施塔得“列宁勋章”海军船厂(КOЛMЗ)开始了,后续舰只也在“北德文斯克”(即原来的莫洛托夫斯克,1957年后更名)等三家船厂开始改建。根据要求,新舰的主桅上增加一座“俄尺-H”(Фyт-H,北约代号SIim Net/细网)对空搜索雷达并换用由“镍-К”(Hикeль-К,北约代号HighPoIe-A/高杆A)询问发射机和“铬-К”(Xpoм-К,北约代号High PoIe-B/高杆B)询问应答器组成的“镍铬合金-К”(Hихpoм-К)敌我识别仪,而“尖角堡-2”主火控雷达也同时更换为“齐射-M2”型(Зaлп-M2,北约代号LongBow/长弓),但原先艏舰桥上已显累赘的测距指挥台则被拆去。作为改进的核心无疑是为驱逐舰安装一套完整的电子侦察设备。为截取西方电子情报,该舰专门配备一套“斜桁”(Гaфeль)雷达侦测系统与包括电子信号侦测、修正和接收的“后桅-8”(Бизaнь-8)电子对抗系统。但因修改设计增加了武器配置,导致有限的载重余量和限定舰宽已无法将“斜桁”系统的全部六台无线电侦测设备安装在一艘驱逐舰上,于是苏联人决定化整为零,将方案再细分为Ⅰ级方案和Ⅱ级方案,也就是把设备分成两组分别安装在两艘不同的驱逐舰上,一艘负责全部侦测波段的60%,另一艘则负责监视剩下的40%波段,这就导致了两艘驱逐舰日后必须同时出动才能毫无遗漏地侦测到全波段范围的电子情报。1960年1月15日开始,进度最快的“无声”号在潜水电动泵、过压通风调节阀等零部机件尚未全部安装妥毕的情况下便匆匆开始了系泊试验。5月18日“无声”号开始在托波尔外海域进行试航。改进后的驱逐舰相比“快速”级的标准排水量仍增加将近300吨,最大航速也降到33节,续航能力更是缩短至3080海里。在对海试中发现的一些细小问题加以改进之后,首舰“无声”号于6月底开始交付黑海舰队服役。

31型驱逐舰Ⅱ级方案舰艏近照,注意原先的CM-10测距指挥台已被斜桁-12-13型和斜桁-11-14型雷达侦测系统所取代

遗憾的是,尽管当初戈尔什科夫力排众议,但在改进工作伊始就出现的各种质疑很快就随着这批舰船的陆续服役而成了棘手问题:首先是电子设备的可操作性不够。新型驱逐舰虽配备了大量电子侦测设备,但却没能提供足够的分析处理系统,这就使这批战舰在远海作战中即便获取了敌方信息也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将其破译成有用的军事情报。另外由于无法为这批庞大的侦测设备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这些设备还经常出现工作故障;其次就是驱逐舰糟糕的自卫能力,仅仅五门高炮组成的防空火力几乎无法抵御北约喷气战机的威胁,而配备的反潜武器一旦遭遇美军潜艇也是凶多吉少,于是舰队方面不得不为这么一艘中型舰艇配备几艘火力舰艇提供护航工作;此外两种方案改进舰的协同能力也不甚默契。由于设计之初就因条件所限而不得不将电子设备分装在两艘舰上,但设计者却疏忽了一点,也就是如何能让两艘成双成对的电子战舰可以顺利地沟通信息情报,到最后苏联人不得不再补上“星-31”型(3вeздa-31)雷达船以作为两舰的信息中转枢纽,又在Ⅱ级方案的四艘驱逐舰艉部增加一座安有“卷尺”型(Лeнтa)终端信号接收设备的艉桅建筑。但最为可笑的是31型工程的设计改进其实只是一场徒劳:由于当时北约国家海军相互联络的共用波段大都在8毫米至18毫米之间,而这段波频却无法被搭载于“无声”级驱逐舰上的电子设备有效地全频截取,这就意味着苏联人的舰船根本无法获得北约国家的完整情报,只能单独针对某一国海军的内部电子信息进行跟踪拦截。

舰艉部特写,注意Б-2ЛM火炮后的ЗИФ-71防空炮。

31型工程的改进前后共耗费了苏联将近1100万卢布的军费开支,但却实在不能算是一型成功的改进方案。由于各舰队对这批战舰的需求并不强烈,况且这些舰船不算理想的作战能力,于是“警戒”号、“危险”号、“真实”号和“涡流”号等四艘驱逐舰在完成试航工作后即被封存。就在31型工程批准后的第三个月,根据该设计工程为基础的再改进方案也随之出炉。除了增强反潜和防空能力之外,设计还对电子设备进行了重新的布局和优化。不过偏爱导弹的赫鲁晓夫却让苏联海军水面舰艇的建设遇到了很大阻力并直接导致了后续设计方案的最终不了了之。作为苏联的第一型电子舰,31型工程在设计中凸显了苏联海军仍显稚嫩的建设思路,当然这也是在冷战中处于劣势一方的苏联为抗衡美国海军及其北约诸国海军部队所进行的一次急功近利的尝试。

舵轮室内部特写。

组图31型艏艉部特写,上两图为I级方案“无声”号,下两图为II级方案“危险”号。注意清晰可见的两部“俄尺-Б”火控雷达和艏桥上的“斜桁”型雷达侦测系统。

“危险”号

1962年5月3日退役并进入封存状态,1979年7月31日曾短暂编入服役。1981年12月11日至1983年8月3日在摩尔曼斯克接受大修工作。1984年10月16日编入波罗的海舰队。1987年3月5日解除武装并从海军作战序列退出,7月30日除籍。

航行在涅瓦河上的“火热”号,照片摄于1971年。

“火热”号

1963年10月5日编入黑海舰队;1964年10月12日重新编入北方舰队。1965年6月18日至7月7日参与代号“伯朝拉”的军演。1967年11月6日至1968年11月16日、1969年2月8日至1970年10月10日在列宁格勒接受大修工作。1968年11月6日转入列宁格勒海军基地;11月16日编入波罗的海舰队。1971年10月13日至月12月15日派往埃及援助萨拉特政府军。1972年8月10日至8月15日造访芬兰首都赫尔辛基。1979年12月25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 1981年5月21日除籍。

停靠在利耶帕亚港内的“火热”号,在其右侧的是早处于封存状态的“神速”号。照片摄于1978年。

“神速”号

1961年8月5日编入北方舰队。1962年7月6日与“轰雷”

号相撞而受损,1963年10月30日修理工作完成。1967年11月16日重新编回波罗的海舰队。1969年12月20日退役并进入封存状态,1981年6月29日重新编入服役并被改建成浮动营房ПКЗ-33。1984年6月25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并除籍。

改进后的“无声”号。

“无声”号

1961年9月26日编入太平洋舰队。1979年6月15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1985年10月1日改装为训练舰УTC-536。1994年9月从海军除籍。

停靠着的“危险”号(舷号622)和“警戒”号。

“无忌”号

1961年9月26日编入太平洋舰队。1976年8月13日退役并于8月19日改装为靶舰CM-274。1977年8月12日退出海军作战序列并除籍。

“警戒”号

改建工作完成后随即进入封存状态。1987年2月27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7月30日除籍。

改进后的“无忌”号侧面特写,照片摄于1960年。注意此时艉部的“卷尺”信号接收机尚未安装。

刚进入黑海舰队服役的“无忌”号,照片摄于1961年。

转入太平洋舰队后的“无忌”号,照片摄于1978年。注意前桅最顶部的无线侧向仪已被移除,另外艉部的“卷尺”信号接收机由于用处不大也已拆去。

刚投入服役不久的“无声”号,照片摄于1960年11月。其身后的驱逐舰很有可能是同属黑海舰队的另一艘31型“无忌”号。因为要两种型号同时出动才能侦测到全波段范围的电子情报,苏联水兵后来经常拿苏联儿童作家巴尔托(A.Л.Бapтo)的一句童谣加以嘲讽:“我们俩儿去塔玛拉,一路作伴走往那儿……”

已解除武装成为训练舰的原“无声”号,照片摄于苏联解体前。

“真实”号

改建工作完成后随即进入封存状态。1981年3月21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8月28日除籍。

“涡流”号

改建工作完成后随即进入封存状态。1983年6月7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1984年3月15日除籍。

“不惧”级(Heycтpaшимый)驱逐舰

由于“基辅”级驱逐舰已无法满足苏联海军战后的作战要求,加之在二战期间设计的40型工程最终不了了之,设计新型驱逐舰的工作已是刻不容缓。1946年2月,中央海军舰艇建造科学研究所根据最新拟定的十年海军造船计划开始进行驱逐舰的初期设计工作。到了7月,前期设计工作告一段落,按照研究所的设计技术需求,新型驱逐舰的标准排水量将超过3000吨,最大航速36.5节,装备两门БЛ-109双联火炮,四门45毫米双联防空炮,两门25毫米四联防空炮,两座533毫米五联鱼雷发射管以及两座深水炸弹投掷器;此外研究所还考虑为该舰配备第10科研所研制的“锚孔”(Клюз)高炮射击指挥仪。与此同时,第53中央设计局也开始依照计划需求进行设计,但因负责工作的费谢尔同时还要兼顾改进30К型工程,设计工作直到8月底才基本完成,除去略微调整舰上防空炮和鱼雷发射管位置以及内部机械布局之外,费谢尔的设计与研究所的设计方案存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1947年1月,这两份初期设计方案却在海军部和造船工业部的联合预审中就遭否决,主要原因存在两点:第一,设计的反潜能力过于薄弱,根本无法应对敌军的水下攻击;另外设计的锅炉能力也并未达到两个部门于1946年联合制定的设计标准(温度450度,单位面积内达到64千克压力)。

1947年6月,海军部和造船工业部根据之前的两份设计共同批准了新型驱逐舰的技术需求。这份技术需求除明确要求增加反潜武器外并未对其他火力配置提出更多要求,但却希望新舰的标准排水量要控制在3100吨,最大航速不得低于36节,续航距离达到5500海里。设计工作交由第53中央设计局负责,由主负责人设计师尼基金领导完成,海军中校工程师扬切夫斯基(M.A.Янчeвcкий)则负责监督设计与建造工作。由于库兹涅佐夫于1947年底涉嫌向英美泄露情报而被捕离职,设计初审工作由此受到了一定影响。但由于尼基金可能在设计中照搬了47型工程的整体设计思路,整个设计工作整体来说还算顺利;该方案于1948年8月3日完成并在8月19日的苏联部长会议上正式提出,斯大林对于这型驱逐舰感到十分满意,他认为苏联各船厂可以按照该设计至少再建造一百一十艘,以配合“快速”级成为海军驱逐舰的中坚力量。1949年9月28日整体方案获得批准,建造任务同时被编为41型工程,初步计划先建造十艘。

准备试航前的“不惧”号,照片摄于1951年1月21日。

“日丹诺夫”船厂于1949年12月接到建造任务,首舰同时被命名为“不惧”号。但因“快速”级仍未全部完工,建造工作直到1950年7月才算开始。“不惧”号一改苏联驱逐舰惯用的短艏楼布局,首次采用平甲板设计,艏舷弧线从距艏部约三分之一甲板处开始并沿着艏向平缓地提升舰艏甲板,艏艉干舷也略微抬高。出于核战争考虑,全舰上层建筑整体均采取封闭式设计,仅在艏舰桥和机舱侧舷增设一定数量的观察口和舷窗。在动力设计上,该舰使用两座TB-8型齿轮汽轮机,理论最大功率可达33000马力,而四台КB-41型锅炉则采用强制通风原理,在单位面积内可产生64千克蒸汽压力。由于优化了预热装置,“不惧”号可比“快速”级在产生相同功率的前提下节省约20%的燃料。电力供给设备首次采用220伏50赫兹交流电设计,配备400千瓦汽轮发电机和200千瓦柴油发电机各两座及一座100千瓦停泊用汽轮发电机。在火力配置上,“不惧”号在艏艉各安装一门由“顶点-41”(Зeнит-41)火炮射击指挥仪控制的130毫米CM-2-1双联火炮并均配备有“支索-Б”(Штaг-Б)雷达测距仪;主要防空武器包括布置在艏舰桥和二号烟囱两侧的四门45毫米CM-16双联防空炮,而两座烟囱之前宽大的空间则安装两座533毫米五联鱼雷发射管和另两门25毫米4M-120四联防空炮;反潜武器则有六座受“球-6”(Шap-6)深弹投放指挥仪引导的БMБ-1深水炸弹投掷器,不过后来被两座PБУ-2500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取代。至于电子及其他辅助作战设备上,“不惧”级配备有一套“链环-41”(Звeнo-41)信息指挥系统以及一部“锚”(Якopь,北约代号SunVisor/遮阳板)火控雷达,对空搜索雷达也换成“俄尺-H”型;而“暗礁-1”型对海搜索雷达也被“曙光”型所取代。由于建造工作异常顺利,该舰在1951年1月29日就开始试航工作。

同年4月30日斯大林突然召集海军部和造船工业部相关人员所召开的一场专题分析会却彻底影响了41型工程的发展:这场专题会的初衷是有关“快速”级驱逐舰是否适应苏联海军的建设方针,但斯大林很快就将矛头对准了正在进行试验工作时“不惧”号驱逐舰。当斯大林询问41型工程为何只有一艘正在建造时,以海军总司令尤马谢夫为代表的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由于受到“快速”级建造的影响, 41型工程需要分批进行建造。然而这场会议很快就演变成了海军部和造船工业部之间的唇枪舌剑:比如造船工业部认为现有的130毫米半敞开式CM-2-1双联火炮背部容易进水,在寒冷气候下易于结冰而影响火炮的正常的机械稳定性,他们希望换用仍在设计中的全封闭式БЛ-109火炮。这个观点遭到了海军部人员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CM-2-1火炮固然存在缺点,但却能同时胜任反舰和防空任务,而БЛ-109未必就能发挥其最佳性能。总之造船工业部的很多代表认为41型工程存有严重的设计问题需要改进,但海军部则坚持认为应该继续扩大建造41型工程的规模。会后设计师费谢尔应斯大林要求对41型工程进行了分析并呈交其本人亲自审阅,由于报告中明确指出了41型工程所存在的问题,斯大林在看后随即决定除正在建造的“不惧”号以外,41型工程应立即停止后续建造工作。6月2日该决定在部长会议上以决议形式正式通过并要求方案尽快加以修改——这就是随后诞生的56型工程的前因。

完成国家验收工作的“不惧”号,照片摄于1954年8月。

“不惧”号于是就成了41型工程的独苗;到了1952年1月该舰在未完成全部系泊试验的情况下就开始了试航工作。而费谢尔在报告分析中对于41型工程一针见血的负面结论也开始随着各种问题而逐一暴露出来:由于实际功率输入只有62780马力,加之该舰最大排水量多达3830吨,“不惧”号的最大航速只有33.5节,而在14节经济航速下其续航距离也仅有5210海里;技术人员随后就发觉了问题的症结在于两台汽轮机的单位马力载荷超过了3.25这一规定数值,而锅炉配合工作压力也无法稳定在单位面积内25千克的要求。1953年12月经海军部和造船工业部专家的一致建议,船厂方面为这些机械设备加装了启闭分流换向阀和正车喷嘴阀门;经改进后“不惧”号的输出功率提高至64200马力,基本满足了舰艇动力需求,但该舰在螺旋桨每分钟286转下的最大航速却始终未过34节,在随后的几次试航中还出现艉部振动的情况。屡次验收达标均未通过的“不惧”号也被船厂工人戏谑地称为“通不过”号(Heyхoдимый)。到了1954年6月,这艘“通不过”的驱逐舰仍无丝毫达标迹象,而苏联高层也渐渐对该舰失去了兴趣;根据6月7日部长会议的最新决议,他们同意将该舰的最大航速进行适当降低。8月5日“不惧”号再次开始试航工作,虽然平均最大航速仍只有33.55节,但却勉强达到了规定要求;于此同时困扰了许久的航速问题也得以解决:在借鉴了工程师弗拉索夫(B.Г.Bлacoв)对于56型工程的动力分析后,“不惧”号先后三次被吊回船台换装增大桨叶面积和螺距的螺旋桨。1955年1月31日这艘经历了长达四年半之久建造周期的驱逐舰终于交付波罗的海舰队服役。由于该舰于1954年的试航中在塔林附近海域被北约侦察机发现,“不惧”号也被北约命名为“塔林”级(TaIinn)。北约曾对这型驱逐舰存有几分忌惮,但他们始终未发现第二艘外型与之相同的苏军舰艇。

“不惧”号的服役经历显得黯淡无奇,该舰从1957年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改进工作,四门CM-16双联防空炮被全部替换为CM-20-ЗИФ四联防空炮,舰上的雷达电子设备也全部进行了升级,包括改用更趋完善的“锚-M”火控雷达和一部П-8“海豚”(Дoлфин,北约代号KnifeRest/刀架)对空搜索雷达。但先天不足的“不惧”号在服役期间仍旧问题频频,该舰在1962年5月至1963年12月间与1967年10月至1969年1月间先后两次接受了大修工作。1974年1月25日该舰从波罗的海舰队正式退役, 2月22日解除武装并退出海军作战序列;3月12日即被正式除籍。随后该舰被拖往列宁格勒再生金属回收加工销售总局下属的拆解泊坞接受解体工作。

严格从时间发展节点来说,“不惧”级才是苏联战后所发展的第一型驱逐舰,虽然其设计结果无疑令人惋惜,但不得不说该舰在设备布局、舰内环境等一些设计细节处理上已具备了现代化作战舰艇的一些基本条件,况且该舰设计也趋于开放,较利于后续改进工作。不要忘记,后来衍生出数种改进型号的56型驱逐舰其本身也是由“不惧”号改进而来的。

“不惧”号关键肋位剖视图

与56型驱逐舰“急迫”号在波罗的斯克港外海并排航行的“不惧”号,照片摄于1969年。注意舷侧的378型摩托快艇。这种由列宁格勒第5造船厂设计建造的舰载工作快艇依靠一部65马力M51Г-1型汽油发动机作为主动力,最大航速14节,可搭载6人。实际上这种小型工作艇自1954年投入使用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苏联海军大、中型舰只的标配设备。

“不惧”号舯部近照。

“不惧”号艏、舯、艉部三段特写。从这三张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41型驱逐舰的改进变化。包括艏艉增设的CM-20-ЗИФ四联防空炮和“俄尺-Б”火控雷达,舯部的“海豚”对空搜索雷达以及艉部的PБУ-2500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

1972年海军节上的“不惧”号

为庆祝卫国战争胜利十五周年而停靠在涅瓦河畔的“不惧”号,照片摄于1960年5月。

“安静”级(Cпoкoйный)驱逐舰

根据斯大林的亲自要求,有关修改“不惧”级驱逐舰技术方案的提议在1951年6月的苏联部长会议上作为重点进行了认真讨论。依照部长会议上所传达的精神,改进的技术需求书很快就被造船工业部制定出来。按照这份要求,新型驱逐舰的最大排水量降至3150吨,最大航速却提高到39节,续航距离从原来的5500海里减少到4000海里,但自持能力缩短至仅有10天。设计工作由第53中央设计局设计师费谢尔总体负责,担任其副手的包括托普蒂金(A.И.Toптыгин)、托洛波夫(B. A.Topoпoв)和科洛列维奇(B.Г.Кopoлeвич)等船舶设计专家,而工程师扬切夫斯基则负责监督工作。

正在进入最后舾装阶段的“急迫”号。

设计工作其实就是对原先41型工程的全面改进。由于先前已根据斯大林的要求完成了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费谢尔在改进中可谓有的放矢:通过在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所反复进行的水池试验,舰艏干舷高度被提高到8.35米并适当减少两侧的倾斜度,同时增加舭龙骨并将舰身长度略作减少,水线长度也相应地减少到117.9米;这样的改进在后来被证明是比较成功的,因为该艏型不仅极大改善了甲板上浪现象,更让舰艇的适航性得以显著提高。针对技术需要提出的高航速要求,设计人员将原先的锅炉全部换为КB-76型,该型锅炉足以在一小时内产生近80吨蒸气并使汽轮机的功率增加到36000马力;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КB-76型锅炉的功效系数略低于“不惧”号上的КB-41型,加之窄小的锅炉室让锅炉无法安装恒温节热控制器,导致改进方案实际上比41型工程更为耗油。初级设计工作于1951年11月底正式完成,但这份设计随后就遭到海军部以伊萨科夫元帅为首的一批人的质疑和反对。由于早年间曾在“伊贾斯拉夫”号驱逐舰上服役,伊萨科夫凭着丰富的经验认为新型驱逐舰的船体外形无法有效证明其稳定的适航能力并强烈建议造船工业部的设计人员应当借鉴早年间“诺维克”型驱逐舰的设计。这种观点自然受到了船舶工业部上下的反对,在进行了数次毫无进展的协商之后,这个激化的矛盾很快就超出了两个部门的掌控,以至于到最终不得不将问题放到部长会议上加以协调解决。作为部长会议副主席的马林科夫比较倾向于海军部的看法,但造船工业部部长马雷舍夫由于其观点直接获得了斯大林的认可而顺理成章地占据了上风。1952年4月技术方案最终按照船舶工业部的思路获得批准,该工程也被正式定为56型工程,按照斯大林之前的打算,该型驱逐舰应至少建造一百艘。

从1952年2月起,负责建造工作的“日丹诺夫”和“61公社社员”两家船厂便早早开始了钢板落料工作,而当第一艘驱逐舰正式在列宁格勒开工建造时,56型工程甚至还未完成全部的设计工作。按照后来的设计,56型工程的船体内部布局仅在原41型工程的基础上略作调整,但却花大力气对舰上建筑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布局,但设计人员面面俱到的综合考虑反倒让舰艏布局略显局促拥挤,且因增设了双层舯部建筑和艏部高炮平台,该舰的载重量并不比“不惧”号减轻多少。于是设计人员不得不将艏、舯、艉部建筑的非承重结构用材全部改为较轻的铝合金材料。考虑到来自空中的威胁,设计者不惜在艏舰桥、驾驶室、机舱、锅炉室等关键部位加厚了防护板,而两门主炮和四门防空炮也分别加装20~40毫米厚的防护装甲。艏舰桥则基本保留“不惧”号的外形,但设计高度略有提高,舰桥内部分为四层,底层包括有行政办公室、队列办公室、会议室、资料室、军官用餐室等专供舰上中、高级军官日常活动所用的舱室;二层建筑则全部留作舰长室及各高级军官专室;三层建筑内则包括驾驶室、无线勤务室和机械设备室;而顶层建筑则布置有作战指挥室、作战情报室、导航台和防空指挥所。改进设计的艉桥同样沿用单层建筑形式,主要包括士官室、损管控制室和临近战斗岗位人员的休息室。而新增的舯部建筑则主要由备用导航室、化学分析室、炊事房、日需用品室和蓄电充电间组成。在武器选择上,56型工程多数保留了“不惧”号的配置,但将原先的四座双联防空炮全部换成45毫米CM-20-ЗИФ四联防空炮,分别布置于艏、艉和二号烟囱两侧,同时PБУ-2500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也被拆去。在辅助电子设备的配置上,苏联人主要在41型工程的基础上换用一座CBП-42-50测距指挥台和能够辅助鱼雷完成攻击的“曙光”对海搜索雷达并延续了“不惧”号上的“链环-56”信息指挥系统,不过在以后的建造中较晚完工的驱逐舰全部换由“绘图板-56”型代替。此外在后续的例行大修和改进中,该舰还增设了一套“桅杆-П”(Maчтa-П)电子对抗系统。

与此同时,船厂方面的建造工作也比较顺利。根据马雷舍夫的提议,56型工程在分船体建造合拢时尝试环形对接焊接和纵桁材边接缝焊接技术,这在当时苏联造船领域算是首次。到1953年11月底,首舰“安静”号便正式下水;第二年4月底该舰开始系泊试验,但四个月后苏联人在试验工作尚未全部完成的情况下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试航工作。这里值得一提的是,56型设计方案此时已在4月4日的部长会议上获得批准,但技术指标略有下降:由于设计人员在之前的验算和试验中发现始终无法达到39节最高航速的要求,于是设计方案最终将最大排水量调整为3230吨,最大航速降至38节,续航距离减少至3880海里。不过第一次试航工作的结果就让人感到些沮丧,因为减轻400余吨排水量、功率提高近8000马力的“安静”号的最大航速却和“不惧”号不相上下,远未达到降低标准后的要求,而且在试航过程中测试人员还发觉船体存在明显振动。鉴于冷战局势日趋紧张,海军部屡次三番地催促造船工业部落实各家船厂尽快完成建造工作以便装备海军队伍,预感到时间紧迫的设计人员于是决定听取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所的建议为船体增加了主动鳍减摇装置并对三处承压部位进行特殊的二次加固。这番改进有效地改善了船体的横摇振动情况,但却始终无法将最大航速提高到规定的38节;直到第45中央科学研究所海军少将工程师弗拉索夫受邀为设计工程进行分析之后这个问题才得以迎刃而解。根据弗氏的分析结论,原41型工程糟糕的艉部水下部分设计是问题的核心,由于在改进中并未对56型工程这一部位加以认真考虑,这就造成了舵位布置、尾轴架等附体以及船单机-桨匹配不当而让螺旋桨的工作条件存有缺陷,进而导致产生的主推力滞缓不足。考虑到时间紧张,弗拉索夫于是建议重新设计螺旋桨,在原先三叶桨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叶桨片,同时把螺距和叶片面积适当增大,另外中间面的传统单舵设计换成双舵样式并为尾轴架安装流线型护罩。经过前后数次进坞改进之后,“安静”号的最大航速最终达到38.5节;随后又前往巴伦支海进行了数项补充测试,而于1955年最早进入海军服役的另五艘驱逐舰随后也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了必要的改进。

“安静”级驱逐舰的服役着实为苏联缓解了些许北约国家施加的压力,同时也大大丰富了苏联海军的作战部署,由于该型驱逐舰最早在科特林岛附近海域进行海试时被西方发现,“安静”级随后被北约正式命名为一个我们更为熟知的名字:“科特林”级(KotIin)。不过这批驱逐舰在服役后不久就开始暴露出反潜能力过于薄弱的问题。于是1957年12月第53中央设计局便对56型工程开始第一次设计改进,主负责人是参与设计过30биc型的设计师马斯连尼科夫。主要改进包括拆去原先二号鱼雷发射管和艉部的深水炸弹投掷器并重新在艏桥两侧安装两座PБУ-2500“龙卷风”型十二管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莫斯科共青团员”号和“无踪”号在1961年换用由设计师马斯塔利金(B.A.Macтaлыгин)刚研发结束的PБУ-6000“龙卷风-3”型],另舰艉的БMБ-2深水炸弹投掷器则改换成PКУ-4500A“激浪”型(Бypyн)六管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而剩余的一座鱼雷发射管则换成MПTA-53-56型使其兼具反舰和反潜攻击的能力,同时配合使用“声响-56”鱼雷射击指挥仪;另外改进中还换用了实战效果更佳的“锚-M2”主炮火控雷达和“飞马座-2M”声呐。改进工作于1958年正式通过并被正式命名为56ПЛO型工程(ПЛO即俄文ПpoтивoлoдoчнaяOбopoнa缩写,意为“反潜防御”),共计十四艘该型驱逐舰按照改进方案进行了改装,而这批驱逐舰也被北约细分为“改进型科特林”级(Modi昀ed KotIin)驱逐舰。

“安静”级驱逐舰可以说是苏联在冷战开始之后所建造的最为成功的一型驱逐舰,也是苏联所建造的最后一型火炮鱼雷驱逐舰。它不仅逐步摆脱了苏联驱逐舰长期以来一些固有的弊病,更是为苏联海军立足远洋的目标奠定了一个比较牢固的基础。虽然舰上布局稍有头重脚轻之嫌,但“安静”级仍具备了极好的重塑型。综合以上因素, 56型工程受到了苏联海军的极大重视,其后续改进工作也并未停住脚步;除56ПЛO型工程之外,苏联设计人员在原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相继设计出了多种衍生型驱逐舰。这批舰船不仅在与美国及北约国家的明争暗斗中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更是为苏联发展下一代现代化驱逐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依据。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56型更为著名的原因就在于它是解放军海军051型驱逐舰的原型。正是在模仿该型驱逐舰的基础上,我国在驱逐舰设计制造方面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

56ПЛO型驱逐舰关键肋位图

特别介绍

CM-2-1双联火炮

炮口直径:130毫米

根据苏联相关机构的授意,舰载武器科学研究所于1943年9月开始为苏联海军作战舰艇设计新型火炮并于年末完成了其技术参数制定工作;1944年4月在海军部批准了这份技术原材料之后,这份报告即被列为战术技术需求书的重要设计因素交由第34中央设计局加以设计,火炮设计编号CM-2,总负责人为火炮设计师鲁吉亚克(E.Г.Pyдяк)。在借鉴了德国人105毫米口径SK-C/33双联火炮之后,CM-2的设计工作于1948年2月完成,除增加了火炮的攻击强度之外,该型火炮的最大亮点便在于控制火炮射击参数的辅助器械改为精度更高的雷达测距仪。随后第232军工厂根据设计图纸负责完成实验火炮用的CM-Э11-130型炮管和Б-119型试验支撑架,而第190军工厂则完成关键的炮塔基座等机械构件的加工。在经过了两次国家验收工作(1950.5.10~1950.8.5和1950.11.24~1951.3.30)之后,第232军工厂获准生产两门量产型CM-2-1火炮并准备在41型驱逐舰上加以更为全面的综合评估。只是由于41型驱逐舰的试验工作迟迟无法结束,海军方面于是允许CM-2-1火炮通过56型驱逐舰加以进一步试验,而该型首舰“安静”号于1955年8月和12月分别在芬兰湾和波罗的斯克附近海域分两次对CM-2-1火炮进行了后续评估测试。1957年10月9日,CM-2-1型火炮最终获国防部批准,随后第232“布尔什维克”军工厂和旧克拉马托尔斯克“奥尔忠尼启则”机械制造厂(CКMЗ)获准对该型火炮进行批量生产工作。鲁吉亚克随后根据该型火炮为基础还设计提供了改进型的CM-52型火炮,较之前者射速更快,填弹时间也更短。只可惜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包括CM系列在内一批火炮的生产、设计和研发工作即遭停止,而CM-2型火炮最终仅生产了65门,全部用于41型和56型驱逐舰上。

1961年海军节上的“安静”号。

光辉”号近照特写,照片摄于1974年。

“安静”号

1956年9月26日曾参与营救M-256号潜艇的行动,随后被编入北方舰队第121驱逐舰支队;1959年7月5日转入第170驱逐舰支队。1961年11月20日重新编回波罗的海舰队。1963年7月19日编入列宁格勒海军基地。1970年4月参与了代号“海洋-70”的联合军演。1971年7月5日再次编入北方舰队并在列宁格勒接受大修直至1973年5月7日结束。1978年10月1日编入第7战役分舰队第58驱逐舰支队。1982年3月9日至1983年8月3日在摩尔曼斯克第35船舶修理厂接受第二次大修并被编入第206驱逐舰支队。1984年3月25日退役并进入封存,1990年4月19日解除武装并于10月1日除籍。

离开北莫尔斯克港的“安静”号近照,照片摄于1984年。

“光辉”号

进入波罗的海舰队后被编入第128驱逐舰支队。1962年10月18日至10月22日造访东德港口罗斯托克;1964年5月8日至5月12日造访哥本哈根;1967年7月3日至7月7日造访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9月至12月前往地中海执行战斗巡逻任务。1970年2月28日至1971年7月5日在利耶帕亚第29船舶修理厂接受大修。1972年7月至8月期间在北大西洋执行战斗巡逻任务。1976年6月21日至6月27日造访法国港口波尔多。1978年6月在利耶帕亚对机舱部位进行修理,在此期间被编入第76驱逐舰支队。1980年8月22日退役并开始封存,1989年4月25日解除武装并于10月1日除籍。

“急迫”号

进入波罗的海舰队后被编入第128驱逐舰支队。1966年11月18日至1969年1月6日在喀琅施塔得接受大修。1970年4月参与了代号“海洋-70”的联合军演;7月17日至23日为叙利亚军队提供支援。1972年12月8日至1974年4月9日在利耶帕亚第29船舶修理厂接受大修。1978年10月30日至11月25日、1978年12月29日至1979年2月9日两次支援安人运和古巴军队。1984年3月15日退役并开始封存,1985年3月14日重新投入服役并被编入第76驱逐舰支队。1989年4月25日退役并解除武装,12月31日除籍。

“急迫”号各舰位近照。

“谦逊”号

1956年9月2日编入北方舰队下辖的第121驱逐舰支队。1958年11月12日至1960年11月29日在“日丹诺夫”船厂按56ПЛO型工程进行改进;随后返回北方舰队编入第170驱逐舰支队。1963年9月该舰全体官兵因成功跟踪监视美军“企业”号(USSEnterprise)航母长达一周时间而集体荣膺“远航”徽章。1965年7月在喀琅施塔得开始按56А型工程进行改进。

“渊博”号

1956年10月10日编入北方舰队下辖的第121驱逐舰支队;1958年11月12日至1960年10月29日在“日丹诺夫”船厂接受大修,期间于1959年7月5日编入第170驱逐舰支队。1962年7月17日受到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和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P.Я. Maлинoвcкий)的亲自视察。1963年10月5日转入黑海舰队并被编入第11驱逐舰支队。1977年8月31日至1979年6月19日在塞瓦斯托波尔按56ПЛO型工程进行改进。1980年6月30日退役并进入封存, 1992年4月8日解除武装并于12月31日除籍。

“聪颖”号

1956年8月30日编入北方舰队下辖的第121驱逐舰支队;1958年10月29日更名为“莫斯科共青团员”号(MocкoвcкийКoмcoмoлeц)。1958年11月12日至1961年12月1日按56ПЛO型工程进行改进,随后编入第170驱逐舰支队。1969年10月25日至10月28日造访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1970年4月参加了代号“海洋-70”的联合军演。1977年10年10日至10月15日造访挪威首都奥斯陆。1978年5月10日至5月14日造访波尔多;10月1日编入第56驱逐舰支队,随后从12月至次年3月在地中海地区执行战斗巡逻任务。1979年4月参与了代号“起飞-79”的军演。1983年4月20日在喀琅施塔得接受大修,期间编入第206驱逐舰支队。1986年7月22日退役并解除武装,1987年2月27日除籍。

改进前的“谦逊”号,照片摄于1957年。

完成改进工作后的“莫斯科共青团员”号,照片摄于1962年。注意艏楼两侧的PБУ-6000深弹发射器。

停靠在塞瓦斯托波尔港内的“渊博”号,照片摄于1985年。

“隐秘”号

1956年11月5日编入波罗的海舰队下辖的第128驱逐舰支队,后按56ПЛO工程进行改进。1960年2月12日改进完成后即被编入北方舰队;同年9月20日编入太平洋舰队下辖的堪察加区舰队第173驱逐舰支队(后为第173反潜舰支队)。1968年参与了代号“音叉”的军演。1970年7月25日转入第201反潜舰支队;同年12月开始按照56A型工程进行改进。

服役后不久的“觉悟”号,照片摄于1957年。

“觉悟”号

1958年7月12日转入北方舰队并被编入第170驱逐舰支队;1962年4月编入黑海舰队。1966年9月至12月前往地中海执行战斗巡逻任务,第二年参与了代号“洛多皮山”的军演。1968年2月4日转回北方舰队并重新编入第170驱逐舰支队。1971年3月12日再次编入黑海舰队第30反潜舰总队,随后按照56А型工程进行改进。

“公正”号

进入波罗的海舰队后编入第128驱逐舰支队。1962年10月18日至10月22日造访罗斯托克;1964年5月8日至5月12日造访哥本哈根;随后在10月期间在北海和挪威海附近海域负责对演习的北约舰只进行了监视跟踪。1966年5月开始按照56A型工程进行改进。

航行在莫托夫湾的“牢固”号,照片摄于1957年。

“牢固”号

1957年7月8日编入北方舰队下辖的第170驱逐舰支队。1960年7月12日至1962年4月29日在喀琅施塔得进行大修。1965年1月20日至1967年6月8日在尼古拉耶夫接受大修工作;1969年10月开始按照56A型工程进行改进。

“机智”号

1960年12月7日在喀琅施塔得接受大修工作,1962年4月9日完成大修工作后被编入第170驱逐舰支队。1965年7月参与了代号“伯朝拉”的军演,随后前往地中海执行战斗巡逻任务。1965年12月开始按照56A型工程进行改进。

“不懈”号

1958年5月7日进入北方舰队并被编入第170驱逐舰支队。1964年10月17日至10月26日先后造访挪威港口特隆赫姆和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1965年7月在新地岛附近海域负责跟踪了美军的一艘破冰侦察船。1966年4~5月以及6~8月间在北大西洋执行军事巡逻任务。1967年6月2日造访马耳他首都瓦莱塔,随后返回尼古拉耶夫开始按照56A工程进行改进。

出访哥本哈根的“公正”号侧面特写,照片摄于1964年。

“难觅”号

开始建造之后即按照56M型工程进行改进。

“闪光”号

进入黑海舰队后随即编入第30反潜舰总队,1957年10月8日至10月12日造访南斯拉夫港口斯普利特和杜布罗夫尼克。1958年2月6日至1960年3月10日在塞瓦斯托波尔按56ПЛO型工程进行改进。1960年9月20日编入太平洋舰队下辖的堪察加区舰队第173驱逐舰支队;1967年11月15日转入第201反潜舰支队。1969年11月至1970年4月先后造访西哈努克城(柬埔寨)、荷台达(也门)、马萨瓦(埃塞俄比亚)和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随后参与了代号“海洋-70”的军演;同年11月22日转入第175驱逐舰支队。1971年1月在印度洋执行战斗巡逻任务;1972年3月15日转入第10战役分舰队第193反潜舰支队。1974年12月25日至1978年9月6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接受大修工作。1987年7月30日退役并解除武装,8月6日除籍。

“老练”号近照,照片摄于1972年。

“老练”号

1957年10月8日至10月12日先后造访南斯拉夫港口扎达尔和杜布罗夫尼克。1959年5月25日转入北方舰队并被编入第120驱逐舰支队。1961年7月初参加了抢救К-19号核潜艇的行动。1962年6月23日至1965年10月28日在塔林按56ПЛO型工程进行改进。1966年4~5月间在挪威海和北大西洋海域执行巡逻任务。1971年6月起在地中海执行战斗巡逻任务,期间于8月9日至8月14日造访阿尔及尔,随后于12月2日至12月6日造访卡萨布兰卡。1973年1月21日在未获得上级批准的情况下,该舰舰长伊里内赫(Ю.Г.Ильиных)临时决定拦截了一艘葡萄牙籍武装炮艇并扣留了舰上参与暗杀几佛非洲独立党领袖阿米卡尔·卡布拉尔(AmíIcar CabraI)的葡籍人员。1974年下半年再次前往地中海执行巡逻警戒任务。1977年11月至1979年3月在塞瓦斯托波尔接受大修,期间于1978年10月被编入第7战役分舰队第56驱逐舰支队。1979年7~11月前往北大西洋海域执行巡逻任务。1983年8月15日转入第206水面舰艇总队。1988年7月17日退役并解除武装,10月1日除籍。

“威武”号

1960年5月开始按照56К型工程进行改进,该舰也是这一试验工程的唯一一艘改进舰只。

“胆大”号

开始建造之后即按照56ЭM型工程进行改进。

“无踪”号

1957年7月24日被编入太平洋舰队,在穿过苏伊士运河期间还造访了埃及港口塞得港。1966年被编入堪察加区舰队第173反潜舰支队。1973年5月25日至1976年5月8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始按56ПЛO型工程进行改进,随后在日本海执行巡逻任务。1977年5月17日曾宣布退役并进入封存,但于1979年3月19日重新编入服役,随后被编入第175导弹舰支队。1988年7月19日解除武装,10月1日除籍。

“汹涌”号

1957年8月1日转入太平洋舰队。1961年12月12日至1963年3月25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始按56ПЛO型工程进行改进,改进完成后不久就从海军退役,但于1966年8月31日重新投入服役;9月30日被编入第201反潜舰支队。1968年4月在朝鲜海峡附近海域曾对美军“突击者”号(USSRanger)航母进行了跟踪。1970年4~5月间在日本海执行巡逻任务;11月29日编入第10战役分舰队。1973年2月5日再次退役并进行封存;1989年4月25日解除武装,10月1日除籍。

停泊在尼古拉耶夫港内的“无踪”号(左)和“汹涌”号,照片摄于1957年。

“高尚”号

1959年8月前往阿尔巴尼亚港口法罗拉并参与了随后苏联海军在地中海的例行行动;1960年6月由于苏联和阿尔巴尼亚关系恶化,该舰于是负责从阿尔巴尼亚接走了部分苏联技术专家。1962年至1963年在塞瓦斯托波尔按56ПЛO型工程进行改进。1967年6月为叙利亚提供军事支援。1969年3月31日被编入第21反潜舰支队。1970年4月参与了代号“海洋-70”的军演。1971年5月再次前往地中海执行战斗巡逻任务并于12月14日至12月18日造访叙利亚港口拉塔基亚。1973年8月13日至1976年10月7日在塞瓦斯托波尔接受大修工作。1978年先后造访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贝宁首都科托努和安哥拉首都罗安达。1982年9月15日转入列宁格勒海军基地。1989年4月25日退役并解除武装,12月31日除籍。

停泊在尼古拉耶夫港内的“无踪”号(左)和“汹涌”号,照片摄于1957年。

返回塞瓦斯托波尔港内的“高尚”号,照片摄于1977年。

“高尚”号艏桥特写。

“高尚”号艉部特写,注意仍存在的PКУ-4500A“激浪”六管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照片摄于1988年。苏联人并未像PБУ-2500“龙卷风”型那样对这种深弹发射器进行后续研发,理由是其发射过程中会对舰载声呐造成不利影响,但实际是PБУ-2500型在服役初期也存有这种问题。最终除了“高尚”号之外,全部配备“激浪”深弹发射器的56ПЛO型舰只在70年代中期便开始将其拆去。

“激昂”号

1961年1月18日至1962年6月4日在塞瓦斯托波尔按56ПЛO型工程进行改进。1964年8月20日至8月26日造访罗马尼亚港口康斯坦察;1966年1月14日至1月18日造访马萨瓦。1968年8月至12月前往地中海为埃及提供军事援助。1969年3月31日编入第21反潜舰支队,次年4月参与了代号“海洋-70”的军演,随后在6月1日编入第11反潜舰支队。1971年1月~5月前往地中海并为叙利亚军队提供了支援。1975年7月30日至1979年7月31日在塞瓦斯托波尔接受大修,大修完成后随即进入封存。1991年6月24日解除武装, 10月1日除籍。

“武断”号

1961年2月8日至1962年8月19日在塞瓦斯托波尔按56ПЛO型工程进行改进。1964年8月2日至8月13日造访保加利亚港口瓦尔纳;1965年2月10日至2月13日造访马萨瓦;1966年10月15日至10月20日造访法国港口土伦,第二年8月再次造访瓦尔纳。1969年3月31日编入第150导弹舰支队。1970年4月参与了代号“海洋-70”的军演。1973年10月至12月间前往中东地区援助埃及和叙利亚军队。1977年2月10日曾宣布退役并进入封存,但1979年9月15日重新投入使用。1987年7月30日再次退役并解除武装,10月1日除籍。

“激昂”号近照。

“武断”号侧照,照片摄于1979年。

“远见”号

开始建造之后即按照56M型工程进行改进。

“召唤”号

进入太平洋舰队后被编入第175驱逐舰支队。1961年11月24日至1965年1月30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按56ПЛO型工程进行改进。1966年5月参与了救援失火的К-66号潜艇的行动;8月31日转入第201反潜舰支队。1967年5月至9月间在菲律宾海执行军事任务;1968年2月至6月间又在日本海执行警戒任务。1970年3月25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接受大修;1972年3月13日在完成大修后被编入第10战役分舰队。1972年5月至11月先后造访索马里港口柏培拉、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和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1985年7月25日退役并进入封存状态。1989年4月25日解除武装,10月1日除籍。

“召唤”号近照,照片摄于1978年。

“重大”号

进入太平洋舰队后被编入第175驱逐舰支队。1958年4月22日至1959年2月28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接受大修工作。1961年10月1日搭救了因机械故障而迫降海上的Бe-6巡逻机上的9名机组成员。1964年1月24日至1965年2月1日再次进入“远东”船厂进行大修,随后在4~6月间前往菲律宾海执行巡逻任务。1966年转入第9反潜舰总队。1969年8月30日再次接受大修工作,1970年7月16日完成大修后被编入第201反潜舰支队;同年12月22日编入第175导弹舰支队。1971年3月至4月在日本海屡次与美国海军军事近距离接触,随后负责对美军“企业”号航母进行了跟踪。1972年3月15日转入第193反潜舰支队;5月至6月间在北部湾地区执行警戒任务。1976年10月12日营救了沉没油轮“塔夫里昌卡”号(Taвpичaнкa)上的船员。1987年7月30日退役并解除武装,10月1日除籍。

鸟瞰航行在印度洋上的“影响”号,照片摄于1974年。

“灵感”号

进入太平洋舰队后被编入第175驱逐舰支队。1960年1月22日至1961年3月27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按56ПЛO型工程进行改进。1962年9月30日退役并开始封存,到1966年8月31日重新使用并编入第201反潜舰支队。1968年11月26日至12月2日造访肯尼亚港口蒙巴萨;1969年1月2日至1月7日造访也门港口亚丁;4月15日在日本海参与了美军失事预警机上机组成员的营救行动。1970年12月22日再次转入第175导弹舰支队。1971年10月在日本海对美军航母“中途岛”号(USSMidway)进行了跟踪。1972年3月15日转入第193反潜舰支队。1978年10月至1979年4月间前往印度洋先后造访贝拉(莫桑比克)、亚丁(也门)、马萨瓦(埃塞俄比亚)和金兰港(越南);返回符拉迪沃斯托克后再次编入第175导弹舰支队。1986年4月再次进入封存。1987年7月30日退役并解除武装,10月1日除籍。

“忿恨”号

进入太平洋舰队后进入第10战役分舰队,随后就被编入堪察加区舰队第173驱逐舰支队。1961年10月20日转入第201反潜舰支队。1961年2月15日至1962年7月18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按56ПЛO型工程进行改进,完成改进后即进入封存。1987年3月5日退役并解除武装,7月30日除籍。

“激动”号

进入太平洋舰队后被编入第175驱逐舰支队。1959年11月17日至11月21日造访印尼首都雅加达。1965年8月开始按照56A工程改进。

完成大修后的“纯粹”号,照片摄于1966年。

“影响”号

进入太平洋舰队后编入第175驱逐舰支队。1960年3月27日曾宣布退役,但于1961年8月26日重新投入使用并被转入堪察加区舰队第173反潜舰支队。1968年5月参与了搜索沉没失踪的К-129号潜艇的行动。1969年至1971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接受大修工作。1974年5月9日被编入第8战役分舰队, 11月18日至11月26日造访马尔代夫首都马累。1988年7月17日退役并解除武装,10月1日除籍。

“纯粹”号

“纯粹”号舰艏特写

进入太平洋舰队后编入第175驱逐舰支队。1958年12月该舰被授予优异服役奖章。1959年11月17日至11月21日造访印尼首都雅加达。1965年1月20日至1966年1月21日在弗拉迪沃斯托克接受大修工作,8月31日转入第201反潜舰支队。1967年2月20日更名为“远东共青团员”号(ДaльнeвocтoчныйКoмcoмoлeц)。1970年4月参与了代号“海洋-70”的军演。1972年3月15日编入第10战役分舰队。1973年1月2日转入第175导弹舰支队。同年10月至1974年3月先后造访科伦坡、乌姆盖萨尔、马萨瓦、亚丁、柏培拉和马德拉斯等港口。1975年4月参加了代号“阿穆尔”的军演。1976年3月至1977年5月二次接受大修工作。1979年4月29日编入第193反潜舰支队。1983年10月1日退役并开始封存;1992年4月25日解除武装并被改装成ПКЗ-7号浮动营房。1993年6月29日除籍。

“无阻”号

开始建造之后即按照56M型工程进行改进。

“不屈”号

1955年10月被列入建造计划,曾计划按照56M型工程进行改进,但随后被取消。

56ЭM/56M型驱逐舰

早在二战末期,攻入德国本土的苏联人就已经从纳粹手中得到了大量的导弹技术数据和试验样品。随着战后冷战局势的日趋升级,处于劣势一方的苏联决定利用第三帝国的现有科研成果系统地发展反舰导弹用以抗衡数量庞大的北约舰群,而他们反舰导弹的最初模型就包括了德国亨舍尔公司研发的Hs-293和Hs-296制控导弹。由于德国人在二战后期就已使用Hs-293和“弗里茨-X”导弹通过机载发射的形式击沉数艘敌军舰只,于是苏联人在研发初期的定位也是依葫芦画瓢,优先考虑配备航空兵部队。

不过机载反舰导弹的研制工作却遇到了不少麻烦,关键的几次试验也屡屡受挫;但让苏联人略感欣慰的是随后交由第51设计局完成的舰载导弹设计工作却相对顺利,而这项计划的主要负责人就是备受马林科夫器重的切洛梅(B.M.Чeлoмeй),该型舰载导弹工程代号КCЩ,即КopaбeльныйCнapяд“Щyкa”(“狗鱼”反舰导弹)的俄文缩写。到了1954年设计小组统一并入第52航空工业设计局后,后续设计工作也转由设计局分支单位红旗勋章第642国家科研所(ГocHИИ-642)继续完成,而导弹核心部件的雷达导引装置则由第244科研所(HИИ-244)同步完成,主负责人为工程设计师维克多洛夫(H.A.Bиктopoв)。也就在该年年底,苏联政府终于决定将发展重心转移到舰载型反舰导弹的设计上,并考虑将部分“快速”级驱逐舰进行改进用以加装反舰导弹发射架;1955年7月25日,也就在“狗鱼”完成实验工作前的两个月,海军部和造船工业部联合决定选择仍在建造阶段的剩余“安静”级驱逐舰作为反舰导弹的搭载舰,而在“61公社社员”船厂已经具备下水条件的“胆大”号随后被选中成为此次改进的试验舰。

56ЭM型驱逐舰其实并不是第一型装备“狗鱼”导弹的设计,雅科博在这之前曾先期完成了56Э型驱逐舰的设计方案。两者的区别之处主要便在于舰载雷达装备,但最终设计思路还是优先考虑反舰钳制能力,故此舯部的П-8“海豚”对空搜索雷达被最终移除,从56型延承而来的“海王星”和“曙光”雷达也被“暗礁-Щ”型与“齐射-Щ”型所取代。

整体设计工作由第53中央设计局设计师雅科博,这位20年前曾负责改进设计“愤怒”级驱逐舰的设计师全权负责,而海军上校工程师阿夫捷耶夫(B.C.Aвдeeв)则完成监督工作。雅科博的改进力度很大,他将原型一号烟囱后的布局进行了彻底改动,包括将两座五联鱼雷发射管全部撤除,取而代之的是在舯部舷侧安装两座兼顾反舰与反潜攻击能力的533毫米ДTA-53-56双联鱼雷发射管;而原先二号鱼雷发射管后的艉部高炮平台也被用以存放反舰导弹的导弹舱所代替,原炮位下方用于存放130毫米火炮和45毫米高炮的弹药舱也被重新设计成用来存放备用导弹的弹库。此外原来两座130毫米CM-2-1主炮也被悉数移除,艉部炮位处用以加装由“柏树-56”(Кипapиc-56)导弹发射指挥仪控制的CM-59-1导弹发射架,而艏部原先的高炮平台则略作延伸用以安装第二座CM-20-ЗИФ防空炮;另两座同型高炮则被安装于主桅两侧。为了提高目标搜索能力,设计中还特地提高了前后两座桅杆的高度并在前桅上增加一座“齐射-Щ”制导雷达。经过改进之后的“胆大”号排水量增加了200余吨,于是为确保舰船的适航性,雅科博还专门考虑对该舰增加固体压载舱并对舰体艉部结构进行了二次加固。当然最终的设计还顺应当时的冷战环境而增加了三防隔离设备并对船体内部的密封性和防火设备都做了系统改进。改进设计于1956年开春即告完成并出人意料地未经重大修改就获准通过,该工程也被编为56ЭM。

已经完成基本技术测试的“胆大”号很快就重返“61公社社员”船厂开始接受改装。1956年4月16日海军部和造船工业部再次决定对56ЭM型工程进行细微调整,而改进工作则仍由雅科博负责完成。与上次大幅度的改进力度不同,雅科博这回仅对设计略作改动:最为显著的改动就是将原先的45毫米CM-20-ЗИФ防空炮全部换成了57毫米ЗИФ-75防空炮;另外艏舰桥顶部的“锚-M”火控雷达与CBП-42-50测距指挥台由于已是可有可无的鸡肋摆设故而也被移除;而两座烟囱截面也考虑适当减少,这就使人感觉改进后的烟囱更为细长。改进方案于三个月后就全部完成并很快得到了批准,建造计划改称为56M型工程。按照计划,原计划按照56型工程中进行建造的未开工舰只被全部暂停并开始按照56M型工程图纸进行建造;9月1日该工程的首舰“远见”号就在尼古拉耶夫开始了建造工作。

就在驱逐舰设计建造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之时,反舰导弹的后续试验工作也有条不紊地同步进行。尽管从1956年7月开始的七次陆基试验中苏联人的新型反舰导弹曾成功命中目标四次,但随后的舰载试射结果却差强人意。1957年2月2日改装已毕的“胆大”号在克里米亚半岛的查沃达海角附近海域进行了首次舰载导弹试射:第一枚导弹按照设计要求升至75米左右的高空后却未按照预定弹道轨迹飞行,由于引导装置未能启动,这枚导弹很快就左倾偏离轨道并在距“胆大”号约2.2公里外就栽入海中,整个飞行过程仅持续了短短16秒。设计人员随后就对导弹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在两周后进行了第二次试验,然而导弹在飞行了约54公里之后便踉踉跄跄地落入海中……,实际上直到4月初导弹试验工作甚至未取得一次成功;8月30日该舰的第二十次试射总算有所突破,导弹成功地击中了改造为靶舰的“埃里温”号,这艘未能最终建成的48型驱逐领舰的艏舷处被炸出了一个直径约2.2米的大洞,随后就沉入海中。不过截至1957年年底,在“胆大”号一共进行的二十七次试射中能称为顺利发射的只有十九次,而在这十九次中可以成功命中目标的也就只有区区两次,命中率甚至不足11%。

导弹试验工作直到1958年上半年仍在反复进行着调试和改进,不过海军部早已有些迫不及待了,6月30日“胆大”号率先进入黑海舰队服役;四天后苏联政府以政府令的形式批准了反舰导弹驱逐舰的服役工作;差不多同时“狗鱼”导弹也开始进入海军服役,北约为其命名为“扫帚”(SS-N-1“Scrubber”)。该型导弹虽然经过设计人员的反复改进后有效地将命中概率提高到了15%~20%左右,但很多问题仍未能有效解决:首先该型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很差,即便敌方不采取刻意干扰措施,导弹有时也会因海面散射的杂波而偏离攻击目标;其次较易被敌方发现。由于导弹的雷达截面积过大,导弹的飞行轨迹在被对方雷达发现后即会遭到火力拦截;另外导弹准备工作过长。由于设计要求舰上库存导弹是不填充燃料的,只有当准备发射时才会对导弹进行一次性燃料填加,故此每发射一枚导弹就要耗时约20分钟的准备时间,而北约攻击编队足以利用这20分钟的发射真空段对舰只实施高强度的火力反制。不过即便存在这些缺陷,由于忌惮导弹一剑封侯的特殊攻击能力,北约仍旧对这批命名为“基尔丁”级(KiIdin)的驱逐舰不敢有丝毫怠慢。不过这型驱逐舰的心理震慑能力远大于其作战能力,当美国人逐渐适应了其三板斧式的作战套路之后,处境尴尬的56M型也就只能接受再次改进的命运。

准备试航的“胆大”号。

刚进入服役后的“胆大”号,照片摄于1960年。注意艏桥顶部的CBП-42-50测距指挥台成了区分56ЭM型和56M型驱逐舰的显眼之处。

“胆大”号

进入建造后不久就按照56ЭM型工程进行后续建造。1966年5月19日被重新划分为“大型导弹舰”。1967年7月20日至7月27日造访古巴首都哈瓦那。1969年8月9日至8月11日造访巴巴多斯首都布里奇敦。1970年6月1日被编入第11反潜舰支队;10月7日至次年7月15日前往中东援助埃及军队。1970年11月9日在巡逻中与英军航母“皇家方舟”号发生碰触。1972年7月开始在塞瓦斯托波尔按照56У型工程进行改进。

高速航行中的“胆大”号,照片摄于1969年。

“远见”号

进入建造后不久就按照56M型工程进行后续建造。1966年5月19日被重新划分为“大型导弹舰”。1976年在塞瓦斯托波尔按照56У型工程进行改进。

停靠在塞瓦斯托波尔港内的“远见”号,照片摄于1961年。其左侧应该是刚服役没多久的57биc型工程首舰“愤怒”号。

“难觅”号

进入建造后不久就按照56М工程进行后续建造。1966年5月19日重新划分为“大型导弹舰”。1969年2月至3月间造访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和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4月17日转入黑海舰队。1971年12月初在塞瓦斯托波尔按照56У型工程进行改进。

“无阻”号

进入建造后不久就按照56М工程进行后续建造。1966年5月19日被重新划分为“大型导弹舰”。1968年1月美军电子侦察船“普韦布洛”号(USSPuebIo)被朝鲜俘虏之后,该舰开始对朝鲜海峡附近海域执行长期的巡逻警戒任务。1977年3月3日重新归为“大型反潜舰”。1979年7月29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接受大修,但于1985年12月8日宣布退役并解除武装,随后在1986年3月14日改装为训练舰УTC-567号;1987年4月10日除籍。

“远见”号近照,照片摄于1972年。

“难觅”号艏部侧面特写。

停靠在涅瓦河边的“难觅”号,照片摄于1960年。

从北约侦查机上俯瞰“无阻”号全舰,照片摄于1975年。该舰也是唯一一艘未改进成56У型的56M型驱逐舰。

56К/56A型驱逐舰

1956年8月,苏联人开始以“涅瓦河”导弹为基础研制新型的舰载防空导弹系统,设计工作由第10科研所设计师伊格纳季耶夫(И. A.Игнaтьeв)整体负责,而第2实验设计局(OКБ-2)设计师格鲁申(П.Д.Гpyшин)则独立负责最为核心的导弹部分设计。该型导弹的最初考虑是安装于61型工程的“乌克兰共青团员”级驱逐舰上,但由于新型M-1舰空导弹的研制工作在1959年夏天便基本完成,而61型工程此时还未进入建造状态,故此海军部、造船工业部和赫尔松地方经济委员会于1959年8月底联合决定挑选原先56型工程中的“威武”号驱逐舰加以改进,使之成为能够发射舰空导弹的新型导弹驱逐舰。设计工作仍旧交由第53中央设计局完成,但整体负责人则换成了参与过56型工程设计的托普蒂金。

考虑到56型工程中的舰艏部分已略显拥挤,托普蒂金组织的设计小组于是决定效仿56M工程将舰空导弹系统设计安置于舰体艉部,而从二号烟囱之后的130毫米火炮、45毫米防空炮和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等武器设备均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则是经过严格抗压、防火设计的导弹储存舱和导弹工作舱,而顶部的导弹发射平台上则安装标准ЗИФ-101双臂导弹发射架;舱内部由两个各携带8枚导弹的垂直弹筒并由绞链传动皮带负责供给,靠近右舷处的梁式起吊机则完成最终的装填工作。同时为配合导弹具备更好的防空能力,托普蒂金还特地改用MP-300“安加拉河”(Aнгapa,北约代号HeadNetA/头网A)对空搜索雷达安装于前桅顶部,而舯部主桅上方的雷达也换用配合控制导弹发射的“曲剑”(Ятaгaн,北约代号PeeIGroup/果皮群)制导雷达;此外托普蒂金还为改进舰增加了一套“后桅-4”(Бизaнь-4,北约代号WatchDog/监哨)电子对抗系统。设计工作于1960年2月正式结束并很快获得了批准,试验工作被编为56К型工程。

ЗИФ-101“波浪”导弹发射架 垂直仰角:-10°~95° 水平转角:±330° 弹筒供弹转速:6°/秒 绞链传动供弹速度:1.4米/秒 弹体重量:980公斤 弹头重量:72公斤

5月27日“威武”号返回塞瓦斯托波尔并在“海军”船厂开始改装工作。1962年1月5日,该舰开始在梅加诺姆海角附近海域开始试验工作。由于增加了数量不少的导弹及其配套设施,该舰的排水量增加了将近400吨,最大航速也降到35节。在基本完成了舰船适航性测试之后,“威武”号很快就进入了关键的导弹试验工作。为了综合考虑导弹的防空能力,整个试验中共派出331架次各型战机(包括MиГ-15M、MиГ-17和MиГ-19战斗机,Ty-16和Ил-28轰炸机,Ли-2和Ил-14运输机与Mи-4直升机)模拟各种战斗环境对导弹、制导雷达和火控系统进行试验。通过一个多月的多参数模拟试验后发现,“曲剑”制导雷达能在36公里范围达到80%以上的有效空中目标捕捉能力,但当搜索半径增加至42公里时其捕捉能力却骤降到50%左右。“威武”号共试射46枚导弹,在对付10000米高空目标时导弹的有效射程可达15公里,但当目标高度降至100米左右时其有效射程降为4公里;在靶机试验中该舰成功击中6架飞行高度在600米至10000米不等的MиГ-15M战机。4月30日试验工作全部结束,通过验收工作的“威武”号于两个月后重返黑海舰队服役。8月24日M-1导弹的最终设计方案也被正式批准并被命名为“波浪”(Boлнa,北约代号SA-N-1“Goa”/果阿)。

鸟瞰正接受试验工作的“威武”号。

改进完成后“威武”号部分舰员的合影照,照片摄于1962年8月。

但M-1“波浪”导弹并非完美无暇;由于对低空飞行目标无法进行有效打击,加之射程范围相当有限,改进型“波浪-M”导弹于1964年开始加紧设计工作。至1962年下半年,海军部决定以“威武”号为基础再次对56型工程进行改进,设计改进任务交由第53中央设计局设计师索博列夫(H.П. Coбoлeв)完成;索博列夫最初曾考虑将仍在设计中的“波浪-M”导弹作为改进方案的导弹首选,但因负责研制5Б18弹头的第6科研所(HИИ-6)在设计中遇到困难而最终放弃。为尽可能地保证适航能力不受影响,改进方案决定采用固体压载舱,同时对船体结构中的多处承接受压部位采用二次工艺加固措施;艏舰桥的外观设计被略微调整使之更易装卸电子作战设备,舯部主桅基也设计成重心结构更为平稳的金字塔结构,而原先艉部的导弹工作舱则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并优化了舰上人员的过廊线路。由于托普蒂金的前期设计工作颇具前瞻性,索博列夫的后续改进工作也是水到渠成,仅对舰上装备添点几处点睛之笔:首先在舰艏处换用两座12管PБУ-6000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公正”号后因出口至波兰仍配备PБУ-2500型),而原先舯部两舷的CM-20-ЗИФ防空炮也被撤去,取而代之的是四座由MP-104“猞猁”(Pыcь,北约代号DrumTiIt/歪鼓)火控雷达制控的30毫米AК-230近防炮,另外对空搜索雷达也根据愈演愈烈的防空威胁环境而全部升级为MP-310“安加拉河-A”(北约代号HeadNetC/头网C)型,而导航雷达也同时换成了逐渐成为苏联海军标准配置的“顿河”型;设计中还新增加“螃蟹-11”(Кpaб-11)噪声干扰机与“螃蟹-12”(Кpaб-12)欺骗干扰机各一座,北约将这套干扰设备统称为“顶帽”(Top Hat)。1964年10月26日设计方案获得最终批准,改进方案也被编为56A型工程。

1965年6月底,56A型工程的设计图纸陆续送往负责改建工作的船厂,其中位于喀琅施塔得的“列宁勋章海军”船厂率先对“谦逊”号开始改进,随后“61公社社员”船厂和“远东”船厂也相继对另七艘驱逐舰开始了改进工作。苏联海军曾考虑将尚未进行任何改造的剩余十余艘56型工程驱逐舰全部进行改进,但昂贵的改造费用和平均两年之久的改建时间也让苏联人感到得不偿失。最终这八艘驱逐舰连同先前用于试验工作的“威武”号就和先期开始改进的56M型驱逐舰一起成为了苏联海军的首批导弹驱逐舰,它们也被北约命名为“萨姆科特林”级(SAMKotIin)驱逐舰。56A型驱逐舰的问世标志了苏联作战舰艇开始逐渐放弃依赖高炮进行防空作战的传统模式,同时也和56M型驱逐舰一起相对独立地为苏联舰队扩大了各自二维区域内的攻击范围。由于在改进中大量借鉴参考了56ПЛO型工程的反潜作战思路,我们也可以比较理想地认为将反潜与防空能力揉捏而成的56A型工程就是苏联日后发展大型反潜舰和警戒舰的一个基本雏形。

改进完成后的“不懈”号,照片摄于1970年。注意其一座“顿河”导航雷达布置于艏桥顶部前端。

停靠在塞瓦斯托波尔港内的“威武”号,注意其与另外八艘56A型驱逐舰在“波浪”导弹发射平台设计上的区别。

“威武”号

1969年3月31日编入黑海舰队第150导弹舰支队并于第二年4月参与了代号“海洋-70”的军演。1970年11月9日在地中海与英国皇家海军“皇家橡树”号(HMS ArkRoyaI)航母发生严重擦碰而受损,舰上两名官兵不慎落水后失踪(后宣布身亡)。在塞瓦斯托波尔接受修理之后,该舰于12月30日重返黑海舰队并被编入第70反潜舰支队。1976年8月至11月间先后访问几内亚比绍、安哥拉和尼日利亚。1977年8月5日至8月9日造访罗马尼亚港口康斯坦察。1979年3月2日至1985年5月6日在塞瓦斯托波尔接受大修。1987年7月30日退役并解除武装,8月6日除籍。

“隐秘”号

1972年12月前往地中海执行战斗巡逻任务。1973年1月14日至1月19日造访印度港口孟买;2月3日至2月8日造访埃塞俄比亚港口马萨瓦。1975年参加了代号“海洋-75”的军演。1977年2月11日至1979年5月8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再次接受大修;在此期间被转入第193反潜舰支队。1985年9月16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始接受大修。1989年4月25日退役并解除武装,1989年10月1日除籍。

停靠在港内的“隐秘”号,照片摄于1988年。

“觉悟”号侧后方近照,照片摄于1983年。注意两座已被防水油布裹好的AК-230近防炮。

“谦逊”号

改进完成后被编入第7战役分舰队。1970年4月参与了代号“海洋-70”的联合军演并参与了救援К-8潜艇的行动。1972年1月6日至1月28日造访几内亚比绍首都比绍;3月5日至5月6日造访古巴首都哈瓦那。1973年5月23日至5月29日造访刚果(布)港口黑角港。1977年8月15日开始大修并于1978年10月1日转入第56驱逐舰支队。1980年2月22日从海军退役并进入封存,1983年3月曾短暂重新投入服役并参与了代号“主线-83”的军演,随后再次封存。1989年4月25日解除武装,10月1日除籍。

“觉悟”号

1972年9月至11月参加了援助叙利亚军队的行动;1973年10月又参与了援助埃及军队的行动。1974年8月9日至8月13日造访保加利亚港口瓦尔纳,8月30日参与了营救爆炸失火的“勇敢”号反潜舰。1977年6月2日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执行巡逻任务时不慎将螺旋桨损坏;1978年2月2日至1980年12月11日在塞瓦斯托波尔接受大修。1988年3月1日退役并解除武装,7月17日除籍。

“公正”号

1970年6月25日按照56AЭ工程改进后转给波兰海军并被重新命名为“华沙”号(Warszawa);1971年1月27日从苏联海军除籍。先后四次造访列宁格勒(1972、1976、1981、1985),两次造访赫尔辛基(1972、1980),此外还对法国港口勒阿弗尔(1973)、英国港口朴茨茅斯(1975)和首都伦敦(1976)、瑞典港口卡尔斯克鲁纳(1978)等地进行过访问。1986年4月从波兰海军除籍, 1991年解体。

塞瓦斯托波尔港外的“觉悟”号,照片摄于1975年的海军节。

“觉悟”号整体鸟瞰,照片摄于1972年。注意舯部二号烟囱两侧增加的AК-230近防炮。

停靠在列宁格勒港内的“公正”号。

“牢固”号

改装完成后随即被编入第7战役分舰队。1973年2月5日曾宣布退役并进入封存,但于1979年6月27日重新投入使用并被编入第56驱逐舰支队。1980年7月3日再次封存直到1982年1月7日被再次编入第56驱逐舰支队。1983年8月15日编入第206水面舰艇总队并于第二年3月底参与了代号“大西洋-84”的军演。1987年4月再次宣布退役后被改装成靶舰CM-251。1991年7月29日除籍。

转入波兰海军后的“公正”号,注意其艏部的PБУ-2500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后文详述)。

“机智”号

1967年1月至6月、1968年8月至12月曾两次前往中东地区援助埃及军队。1968年3月12日编入黑海舰队。1969年3月31编入黑海舰队下的第150导弹舰支队并于8月9日至8月12日造访保加利亚港口瓦尔纳。1970年4月参与了代号“海洋-70”的军演。1973年8月3日至8月7日造访罗马尼亚港口康斯坦察。1974年4月16日至4月22日造访阿尔及利亚并于第二年先后访问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1983年4月在完成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大修工作后重返地中海执行巡逻任务并在此期间访问了叙利亚港口塔尔图斯、埃塞俄比亚港口诺克拉和也门港口亚丁。1984年3月16日在达达尼尔海峡执行任务时不慎搁浅并导致螺旋桨损坏。1988年2月9日退役并进入封存状态;1989年4月25日开始解除武装并于10月1日正式除籍。

鸟瞰“机智”号全舰布局,照片摄于1983年。注意该舰舯部两侧并未安装AК-230近防炮。

完成改进后的“谦逊”号,照片摄于1969年。

航行的“激动”号,照片摄于1984年。

“不懈”号

1967年6月8日编入黑海舰队;1970年5月27日至5月30日造访埃及港口亚历山大港,随后返回国内;7月17日重新编回波罗的海舰队并被编入第128导弹舰支队。1972年8月10日至8月15日造访赫尔辛基。1974年6月21日至6月26日造访法国港口瑟堡。1976年8月10日至8月15日造访哥本哈根。1977年12月至1978年1月参与了支援安人运的军事行动。1978年6月14日至6月19日造访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1979年6月14日至6月18日二次造访赫尔辛基,同年年底在第29船舶修理厂进行大修。1983年8~9月间参与了苏联、东德和波兰三国海军联合举行的的华约国家海军综合军演。1989年4月25日退役并解除武装,10月1日除籍。

“激动”号

改建完成后被编入第9反潜舰总队,但同年12月26日就被编入第175导弹舰支队。1970年4月参与了代号“海洋-70”的军演;7月至次年2月期间先后四次访问索马里港口柏培拉和也门港口亚丁,期间还负责回收苏联“探头-8”(Зoнд-8)空间探测器的工作。1971年7月16日编入堪察加区舰队第173反潜舰支队。1972年4月11日至4月16日造访伊拉克港口乌姆盖萨尔;7月10日至7月15日造访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1975年10月7日至1978年3月2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接受大修。1979年11月5月至11月9日造访越南港口海防港。1982年3月8日退役并封存;1989年4月25日解除武装,10月1日除籍。

刚完成改进后的“不懈”号,照片摄于1970年。

特别介绍

CM-20-ЗИФ四联防空炮

根据苏联海军在二战期间防空武器整体水平不高的特点,海军舰炮设计总局(MAЦКБ)在1946年3月制定出一套详细的战术技术需求书,要求苏联设计部门按照技术参数要求尽快完成一型四联装舰载防空炮,要求射击高度不低于8500米,单管供弹速度不低于每分钟120发。技术需求书随后交由第7中央设计局全权设计完成,设计火炮编号CM-21。两年之后,设计人员完成了工作核心CM-7型单管火炮的设计工作并随后由第614“萨拉托夫”(Capaтoв)工厂完成了试验所用的全部机械设备。1949年11月,CM-21型火炮被临时安装于一艘210型猎潜艇上并开始了试验工作。但验收工作却十分失败:该火炮的最大单管供弹速度只能达到每分钟100发,其最大射击高度也只有不到7200米,而且火炮在全速射击过程中还会出现卡壳现象;于是设计方案不得不退回设计部门进行全面的修改,不久后海军舰炮设计总局便将设计工作交由第7“兵工厂”军械设计局继续完成。由于怀疑CM-7单管火炮的性能是否可靠,第614工厂设计师古连科(C.C.Гypeнкo)设计的MИК-1型火炮和第16实验设计局设计师日尔尼赫(O.A.Жиpных)设计的145-ПШ型火炮作为备选方案也开始加紧设计。

1949年10月底,也就是在CM-21火炮进入试验阶段的同时,以CM-7火炮为基础的CM-20四联防空炮设计工作也正式启动,总负责人为第34中央设计局火炮设计师阿列费耶夫(A.И.Apeфьeв),由于设计目的是将其作为24型工程战列舰和82型工程重巡洋舰上的基本防空武器,故此设计要求也比CM-20型火炮略有提高。到了1951年12月,为CM-21型火炮准备的三种单管火炮开始分别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证明CM-7单管火炮的工作性能仍旧是最为出色的,而通过修改供弹机械啮合器和机械异动频率装置等内部构造,该火炮的最大单管供弹速度可达到每分钟160发左右。但CM-21型火炮设计工作的转机便让CM-20型火炮的工作由此耽搁下来。一直到1951年7月16日,已经转由第7中央设计局继续设计的CM-20火炮研究工作才在设计局内部项目例会上加以重新提出。由于CM-21火炮已经开始进入生产阶段,CM-20火炮的后续设计工作很大程度上都参考了其前作的技术参数,反倒是24型工程战列舰和82型工程重巡洋舰多舛的命运导致该型火炮直到1955年9月才安装于56型驱逐舰“安静”号开始进行舰载试验工作。1957年10月苏联国防部第86号令正式批准该型火炮投入服役;由于在“伏龙芝”工厂(ЗaвoдИм.Фpyнзe)进行批量生产,其厂俄文缩写也由此成为该火炮的正式编号CM-20-ЗИФ的后缀。

炮口直径:45毫米 净重:15600千克 仰角范围:-13°~85° 供弹速度(单管):135~160发/分钟 射速:1080米/秒 最大射程:9150米

“不懈”号组图近照,照片摄于1985年。

56AЭ型驱逐舰

作为在冷战中对抗北约的前哨阵地,波兰从欧洲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其首都华沙缔结同盟之后便开始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由于波兰在在波罗的海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波兰海军自50年代中后期便由此进人了一个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同时也让他们的海军队伍背负了更多的重任。在从德国和英国那里回收了一定数量的作战舰只之后,波兰人开始将自己海军的建设发展依赖于苏联的扶持和帮助。除了不断派海军军官前往苏联各级海军学校学习培训之外,波兰人又依照苏联海军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了新的海军专业干部学校。此外波兰还向赫鲁晓夫政府建议,援助波兰人民海军一定数量的作战舰只用以发展自己的海军队伍。不过除了两艘“快速”级驱逐舰之外,苏联人更多地只是将一批二战时期的老式潜艇和吨位不大的猎潜艇与扫雷舰交由波兰人使用。

视察波兰海军的海军中将斯杜津斯基。这位早年在苏联深造的少壮派海军军官由于大胆革新的指挥风格而很快成为波兰二战后最为年轻的高级将领。

接受舰旗的“华沙”号首任舰长格鲁哈瓦(右)。

然而冷战格局在6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显著变化,波兰海军也面临了作战舰只新老更替的关键时期。在从苏联人手中获得了八艘205型“黄蜂”级(Oca)导弹艇之后,波兰人的海军改革措施仍未宣告结束;在他们看来,波兰海军也需要一型综合化的大中型战舰用以覆盖更大的作战海域。于是到了1969年2月,身为波兰人民海军总司令,同时也是华约武装部队副总参谋长的海军中将兹齐斯瓦夫·斯杜津斯基(Zdzisław Studziński)亲率代表团赴苏联进行协商和考察。或许是早年间在“闪电”号(ORP Błyskawica)驱逐舰上有过服役经历的缘故,斯杜津斯基随后便对刚完成现代化改进的56A型驱逐舰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斯杜津斯基认为,长于防空能力并亦能兼顾反潜作战的56A型驱逐舰将会对波兰海军实力的提升起到巨大作用,而且相比起更为先进的61型反潜舰,56A型驱逐舰的转让费用也应该更为合理。于是波兰人拒绝了苏联人提供的205У型“黄蜂-II”级导弹艇的购买提议,而是直接要求苏方转让一至三艘56A型驱逐舰。当时负责陪同工作的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林(B.B.Mихaйлин)显然并没预料到波兰人竟会提出如此“过分”的要求,在向上级部门反馈情况之后,苏联方面表示不会同意这一方案,他们更希望按照原计划将一些导弹艇和大型扫雷舰交给波兰人使用。但斯杜津斯基并未放弃,他甚至利用自己在华约中和当时华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伊万·雅库鲍夫斯基元帅(И.И.Якyбoвcкий)的关系进行了几次不算成功的沟通。但苏联人最后还是做出了让步姿态,或许是权衡了波罗的海日趋复杂的冷战局势,他们表示愿意出售一艘56A型驱逐舰。识趣的波兰人也不多贪求,双方随后便开始就后续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协商。考虑到路程周转因素,苏联人决定将波罗的海舰队唯一一艘56A型“公正”号转手给波兰人;有趣的是,该舰也恰恰是斯杜津斯基当时考察的那艘56A型驱逐舰。此外,苏波两方还达成一致,苏联将对波兰舰员进行系统培训,第一波作战舰员将前往列宁格勒实地登舰实习,而另一波后勤人员则将前往巴库重点学习各种机械动力原理。

正在进行升旗仪式的“华沙”号。

加入波兰海军后不久的“华沙”号,照片摄于1970年。

停靠在格丁尼亚军港内的波兰舰只。最左侧的即是“华沙”号驱逐舰,在其身后分别是波兰自行设计建造的206F型扫雷舰(舰号615)和苏联转让的257ДM型扫雷舰(舰号355),近处则是另一艘苏联转手的614型潜艇“猎鹰”号(ORPSokół)。

当然苏联人也不会照本宣科地答应波兰人提出的全部要求,比如他们拒绝了波兰人提出的为该舰增加AК-230近防炮的要求, PБУ-2500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也原封不同地伫立在舰艏的二层甲板两侧,但对于舰载雷达设备由于波兰人的坚持己见而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不过即便改动之处不算太多,苏联人还是将这唯一一艘改进的外销舰划分为56AЭ型工程。1970年5月初,苏联人的维护工作全部结束;而为弥补“公正”号的离去也做了后手,苏联人随后将刚出访归来的黑海舰队同型“不懈”号划归波罗的海舰队使用。5月22日,“公正”号驶离利耶帕亚港前往波兰;5月25日抵达波兰格丁尼亚港;三天后被正式编入波兰人民海军下属的第7驱逐舰编队并将其改名为“华沙”号,舷号275,舰员共266人,首任舰长为海军少校博古斯瓦夫·格鲁哈瓦(Bogusław Gruchała)。6月25日按照波兰海军第18号海军令,该舰举行第一次升旗仪式,也标志着该舰正式开始在波兰海军服役。为指导波兰舰员尽快熟悉该舰的使用情况,由海军中校伊里亚·博洛夫(И.Д.Биpoв)负责的苏方29人指导小组直到1971年3月才离开波兰返回国内。

舯部特写。除前文提到的使用PБУ-2500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之外,其主要区别还在于未在舯部两侧安装AК-230近防炮。

1971年3月11日,根据波兰海军的一揽子编制改革计划,由海军少将马里安·苏哈泽夫斯基(MarianSucharzewski)任首任司令的第三舰队在格丁尼亚正式组建完成。作为波兰海军当时综合作战能力最强的一支海面作战编队,“华沙”号和另一艘苏联转手的驱逐舰“雷电”号随即便被召至麾下并成为舰队的核心力量。随后该舰先后经历埃德蒙德·赫霍夫斯基(EdmundChełchowski, 1973~1975)和耶日·沃伊契克(JerzyWójcik,1975~1986)两任舰长并开始频繁在波罗的海地区参加与华约国家间举行的军演活动,同时该舰还作为波兰海军的象征先后出访芬兰、法国、英国和丹麦等数个西方国家。直至十多年后该舰舰名被移让给另一艘苏联制的61MП型反潜舰之前,“华沙”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波兰海军的核心舰只。随着波兰人自行设计的620型“卡舒布”级(Kaszub)导弹护卫舰于1984年开始下水试航,英雄迟暮的“华沙”号也已进入服役的末期。1986年1月31日,该舰在完成了近十六年的服役生涯后从波兰海军光荣退役,三个月后正式除籍;1991年在希维诺乌伊希切拆解船坞接受解体。

出访列宁格勒的“华沙”号,照片摄于1972年。 m8wRutKq3dl9bVg+nDpBdvbaMTarzrrEkhGnAQPd5HhWMtt63vORFktPGcGWPlP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