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骑士的生活

“自由”这个词在中世纪末期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崛起而广为流传, 到了今天已经家喻户晓, “自由”成为大多数现代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然而, 生活在封建时代的老百姓, 他们的人身自由普遍受到限制, 但是骑士阶级却仿佛成为了异类, 他们有时候竟被夸张地形容为“自由战士”, 过着在某种程度上看来是“自由化”的生活。

为什么会这样?

◎ 中世纪的骑士教育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 附庸效忠于各自的领主, 而不是全部都效忠于国家的君主, 从而使君权受到了一定限制, 君主不能对那些拒绝效忠的附庸为所欲为。在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极盛时期, 天下所有人都要效忠于君主, 社会上流行着“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的说法, 这种思想对中世纪的欧洲骑士而言是不可想象的。第二, 附庸有义务为领主效忠, 同时也享受领主授予土地的权利, 彼此之间形成了契约。附庸有权反抗领主超过契约之外的那些贪得无厌的索求, 如果领主不遵守契约, 附庸可以不履行义务。就这样, 西方骑士阶级的生活与君主专制统治下的人们相比, 显得更加体面、有尊严。

下面详细说一说骑士的特殊生活。

骑士是贵族, 但并非所有的贵族都是骑士。这很容易理解, 一些心理素质差、反应迟钝或身体有缺陷的人怎能上战场呢?所以, 贵族们要想成为骑士, 往往要从小时候开始长时间训练, 并有优秀的表现, 才能如愿以偿。

有志成为骑士的贵族子弟要从六七岁时开始接受剑术、骑术等方面的训练。他们甚至还要背井离乡, 寄居于父亲的领主的城堡里, 成为一名扈从, 一边服侍着领主一家, 一边继续学习各项军事技能。在中世纪, 附庸将自己年幼的子弟送到领主那里当扈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这可以使双方的主从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扈从们平日要干的琐碎活儿有很多, 比如打扫庭院、淋花浇草、端茶送饭等, 并在与贵族妇女的日常交往中努力将自身培养成为一位举止得体的男士。当然, 他们要学习各种知识, 其中包括了解大卫(圣经中文武兼备的大卫王)、赫克托(特洛伊军队的统帅, 被中世纪骑士所推崇)等《圣经》及《荷马史诗》中描绘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也要记住亚历山大、凯撒等古希腊、罗马国的伟大统帅以及查理大帝等中世纪伟大人物的事迹。他们每天要学习使用各类武器, 并经常跟随领主狩猎。贵族少年们带着猎狗与猎鹰, 在野外骑在马背上用弓弩猎杀动物, 仿佛进行着一场军事演习, 这对训练他们成为合格的战士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 亚历山大与狮子博斗

扈从们还要随时准备跟从领主上战场, 并负责细心保管武器、照顾马匹。因为领主作为高贵的骑士, 是不会单枪匹马上战场的, 他需要身旁的扈从拿着盾牌, 需要马夫牵马, 需要一位在前面侦察的骑手, 还需要步兵配合作战。也就是说, 要组成一个以骑士为中心的数人作战小组。在战斗即将开始时, 扈从们要帮领主穿戴上厚厚的盔甲;在战斗的过程中, 他们活动在领主的鞍前马后, 注意及时给领主传递各种武器;在生死攸关的时刻, 他们要亲自参加厮杀, 尽管他们缺乏良好的武器装备, 也要尽最大能力完成任务。为了鼓舞士气, 领主常常会在一场重要的战斗爆发之前册封某些扈从成为正式的骑士, 并当场举行授剑仪式。

◎ 凯撒之像

授剑仪式是领主册封骑士时必不可少的程序。贵族子弟从十五岁起可以接受册封, 受封的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岁。授剑仪式有好几种,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由神父或领主在封授仪式上将一把宝剑象征性地赠予新骑士, 然后严肃地朗诵惩恶扬善等骑士的基本原则, 希望新骑士能够铭记于心。和平时期的授剑仪式往往要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后才告结束。有些家道中落的贵族子弟由于承担不起授剑仪式的昂贵费用, 故而一辈子都难以成为正式的骑士。

12世纪之后, 德国、西班牙与法国的某些地区规定只有出身于骑士家庭者, 才有资格被册封为骑士。但是, 随着封建战争的日益频密以及兵源的扩大, 很多出身于非贵族家庭的人都被册封为骑士, 同时授剑仪式也相应变得简单了。统治者为了收买人心, 经常会匆忙在大战来临之前举行一场草率的授剑仪式, 当场口头宣布一些参战者为新的骑士。

◎ 骑士的受封仪式

当年轻的贵族子弟成为骑士时, 要对领主宣誓效忠, 从而确立双方的主从关系。

忠诚被视为是骑士的一项优良品质, 如果哪一位骑士在战场上与领主同生共死, 他就会得到人们的赞誉。而作为领主, 也应该具有慷慨大方的美德, 要经常将一些财富赏赐给部属, 否则会因吝啬而失去部属的拥戴。

领主与附庸为了各自的切身利益, 会注意培养双方间的私人关系。前述的附庸将年幼的子弟送到领主那里当扈从就是很好的例子。而骑士集团的内部也长期存在着带有血缘关系特征的团体, 父亲成为几个儿子的领主也是常有的事。然而, 中世纪的欧洲也出现了双重甚至多重效忠的现象, 即是一位附庸同时向两位或以上的领主宣誓效忠, 万一领主们发生冲突, 附庸便会陷于尴尬的境地。

骑士对领主重要的义务有服兵役、议政以及管理领地等, 其中服兵役是骑士的本职工作, 主要包括参加野战及守卫城堡。按规定附庸每年要为领主服兵役不少于四十天, 如果领主需要附庸超期服役, 则应支付额外的薪酬。骑士难以抽身为领主服役时, 也可以交纳金钱, 由领主雇人代役。代役钱又称“盾牌钱”。在12世纪末, 从领主那里领取薪金的雇佣骑士, 在法、英、德等地已经比较常见。

中世纪的欧洲, 在国王及公、侯、伯、子、男爵等贵族的领地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城堡, 作用是防范骑兵的快速突击。很多城堡修建于险要之地及交通要道, 以方便封建主对来往的商旅收税, 它们有时甚至成为某些不法封建主打家劫舍的据点。早期的城堡以土木结构为主, 11世纪的首次十字军东征之后, 受到阿拉伯人的影响, 城堡改用石块修筑。城堡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多种形式, 主要由护城河、吊桥、坚固的护墙以及高耸的楼塔等构成, 里面有走廊、楼梯、大厅、卧室、储物间, 驻扎着一批装备了弓弩等武器的骑士与扈从, 以保卫居住在此的领主及其一家。

◎ 围绕着城堡进行的战争

城堡里面经常举行宴会, 所以日子也显得不那么单调。在古代, 食量大意味着力量大, 因而能否大吃大喝成为衡量一个骑士能力大小的标准。而大多数骑士最爱吃的是肉类, 最爱喝的是葡萄酒。一些有经济能力的贵族家庭会利用子弟被册封为骑士或者结婚的机会举行盛大的宴会, 在宴会时有乐队伴奏、戏班演出, 还有远道前来助兴的行吟诗人。

民间行吟诗人喜欢到处传唱那些歌颂英雄人物的史诗。诗人们口里的英雄人物事迹后来被写成了文字, 成为书籍出版, 其中著名的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等, 这就形成了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对现实中的骑士的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特别是年轻的骑士们在日常生活里总是以模仿史诗中的那些英雄人物为荣。据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在1066年征服英国时所进行的哈斯丁斯之战中, 曾经要求行吟诗人在战斗开始之前吟唱《罗兰之歌》, 以鼓舞部队将士的士气。

《罗兰之歌》故事的时代背景是11世纪与12世纪之交, 说的是法兰西大将罗兰跟随查理大帝出征西班牙, 在与西班牙半岛上的萨拉戈萨王国的军队交战时不慎陷入了重围。对领主忠心耿耿的罗兰为了名誉, 宁愿战死沙场也坚决不同意部下吹响要求援军的号角, 最后他们寡不敌众, 全部殉难。

◎ 法国王室的鸢尾花徽章

罗兰为了名誉而不惜喋血疆场, 反映了当时骑士的荣誉观是由战争孕育出来的。对一些骑士而言, 赢得名誉远比赢得胜利重要。骑士的主流观点认为在战斗时第一个冲锋陷阵可以获得英勇无畏的美名, 因此很多人为了追逐这一荣誉, 哪怕影响作战计划也在所不惜。他们有时候会不顾军事纪律, 提前向敌人发动攻击。在英法百年战争中, 法国骑士鄙视任何避战的行为, 他们在1346年的克雷西会战时不管国王下达的养精蓄锐、暂时避战的命令, 以疲惫之师冲向以逸待劳的英军, 结果导致惨败。

骑士们很重视自己的高贵血统, 很多人保存着精心编写的族谱, 以证明自己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光荣的骑士。他们流行在各类长短兵器、盔甲、盾牌或旗帜上绘画一些代表家族的徽章图案, 以示与寒门有所区别(每个贵族的徽章都不一样, 各类徽章的图案不外乎是一些飞禽走兽以及花草树木, 例如法国王室的徽章是鸢尾花, 英国王室的徽章有狮子和独角兽等等)。一个在战争中表现勇敢的骑士, 不但自己可以获取名誉, 也能给家族增光添彩;同样, 怯懦避战的行为也会令家族蒙丑。十字军首次东征时, 布卢瓦的斯提芬伯爵在安条克之战的前夕临阵退缩, 带着部属撤回了欧洲, 他的避战行为受到了世人的耻笑, 也令家族的声誉受损。三年之后斯提芬在妻子的敦促下又重返东征战场以洗清前耻, 直至战死。

◎ 英国王储查尔斯之纹章

骑士们在作战时经常排列成密集的队伍以排山倒海之势进行冲锋, 同时他们也喜欢单打独斗。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 英王亨利五世公开提议要与法国皇太子进行决斗, 谁获得胜利谁就拥有法国领土, 然而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有趣的是, 类似的例子中国古代也有,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在公元前3世纪楚汉相争时, 由于战争双方长期相持不下, 老百姓苦不堪言。经常在战场上单打独斗的西楚霸王项羽向汉王刘邦提出建议:“天下因为你我两个人而大乱, 我愿意向你单独挑战, 决一雌雄, 以免天下的老百姓再受苦楚。”汉王自知不是项羽的对手, 便巧妙地回绝:“我只斗智, 不斗力。”项羽是贵族的后裔, 他的祖先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大将, 看来, 中西方的贵族思想也颇有一致之处。)

◎ 打斗的骑士

骑士与骑士之间总是惺惺相惜, 即使双方处于敌对状态时也是这样。在1356年普瓦捷之战中, 法国国王在战场力竭而被英军俘虏, 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却“识英雄重英雄”, 认为法王虽败犹荣, 并当众赞扬其在战斗时的英勇表现。在中世纪, 当骑士在战斗中俘获了另一位骑士时, 按照惯例应该对俘虏以礼相待。而沦为俘虏的骑士只需支付足够的赎金, 便有机会重获自由。

喜爱单打独斗的骑士, 等于把战场当成了竞技场, 而和平时期举行的比武大会对骑士的吸引力仅次于战争。比武大会起源于法国, 其影响迅速扩大到了国外, 深受世人欢迎的英国的《亚瑟王之死》与西班牙的《熙德之歌》等骑士文学中都有很多对比武场面的描写, 这无疑对比武大会的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就这样, 比武大会到了11世纪, 已经风靡了整个西欧。大会通常由王公贵族们主办, 由来自不同地区的骑士进行模拟战斗, 他们全副武装, 在人山人海的围观之下分为两部分互相拼杀, 也常常会造成伤亡。比武大会开始没有什么规则可言, 只是一大群人在混战而已, 后来经过发展, 就显得规范得多了, 既有一对一的格斗, 也有队列作战。作战方式除了骑战之外, 还有步战, 此外裁判亦在现场。

参加比试的骑士最常用的作战方式是一只手持盾, 另一只手将重型长矛夹在腋下并瞄准对方的要害, 利用两匹战马交错而过的一瞬间致敌于死地。长矛在激烈的对抗下常常会折断, 因而人们认定哪一位骑士折断的长矛越多, 就代表其越骁勇善战。骑士在长矛断为两截的情况下便会抽出随身携带的宝剑应战, 而弓弩往往被重视贴身近战的骑士所忽视。天主教会甚至在1139年颁发法令规定基督徒之间禁用十字弓(一种常用的弩的名称), 但可以用它来对付异教徒。这也是人类最早限制武器的例子。

参加比武者一般以击打的点数来分出胜负, 胜利者有赏金及纪念品, 而在比武中因失败而成为俘虏的骑士也需要向胜利者支付赎金。一些身手不凡的骑士专门利用比武大会来捉获俘虏, 以赚取赎金。

比武大会与战争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拥有包括行吟诗人及贵妇人在内的大量观众, 这使骑士们那些勇敢的行为更容易被旁观者传播颂扬, 从而令骑士在尘世间扬名立万。 Yd2a5icq9mLqlRee0xem4Yat2gisvS5x+sNLzUigwW4WHZ6vHNCaLbMr3cdQV0B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