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 言

火炮的发展源远流长,约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我国就已制造出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这种兵器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被人们称为“铜将军”。到了明代,火铳随着结构和型号的演变,开始有了“大将军”、“五将军”及“夺门将军”等不同的称号。13~14世纪,我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西传,近代火炮开始在欧洲出现。当时,欧洲正处于封建制度行将崩溃,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历史时期,火器的传入正好适应了社会各阶层为攻破封建城堡对远射武器的需要,于是火炮很快就应运而生,用于战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对大炮在欧洲战场的出现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城墙,现在抵不住市民的大炮了。”这些大炮“不但影响了作战方式本身,还影响了统治和压迫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火炮被迅速装备于西方军队之中,并逐步衍生出一个崭新的兵种——炮兵。

17世纪,欧洲人又根据火炮身管和弹道特性,把火炮区分为臼炮、加农炮和榴弹炮。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炮兵已成为主要兵种。加农炮、榴弹炮有了很大发展,并出现了迫击炮。这次大战中,坦克和飞机上开始安装火炮。大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都能认同这场冲突的结果是由重炮兵所决定的,但至于下一场战争是否还会由重炮兵来扮演决定性角色,则是见仁见智。有人在1918年的炮战中看到了未来,有人则坚信壕沟战只是人类文明中的偶然,未来的战争还是由轻野战炮协助步兵与骑兵进行的运动战,另外还有些人则认为由各式轻重型火炮协力完成的系统化炮击才是下次战争的王道,不能偏重轻型或重型火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队日益重视大量集中使用的火炮,以火炮为基本装备的炮兵成为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的极其重要的力量。斯大林曾高度评价炮兵是“战争之神”,美国的军事理论家则称炮兵为“战争之王”,毛泽东也曾说“没有炮兵,就没有胜利”。正因为如此,对两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各种火炮,以及这些火炮背后的故事进行一番了解,想必不是一件无聊的事情。 I1dYsPtA9vQ/lGmp0bd4tw+CagcUr9M1WdI0Ry7QP5ezwbO/Sj9d6yk1i76X+rW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