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马来亚日军第1坦克联队装备的97式中型坦克。
英国在太平洋上的关键枢纽是位于新加坡的海军基地,当时的新加坡被认为是一座无法攻破的坚固城市。英国人认为这座城市周围的糟糕地形使它不能被任何军队包围,遗憾的是日本人却不这样认为。1941年12月8日,日本军队在马来亚半岛北端的颈部地带进行了一次两栖登陆作战,山下奉文将军麾下第25军集中下辖的第1、第6、第14坦克联队,共211辆坦克发动攻势,其中第1坦克联队(40辆97式中型坦克和12辆95式轻型坦克)于1941年12月11日突破了珀西瓦尔将军的耶特拉防线, 1942年1月7日第6坦克联队突破新加坡北面的斯林河防线时,发生了最重要的坦克战。此后,英国人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新加坡于1942年2月15日陷落,这其中至少有部分功劳应归属于日军对坦克的有效使用,特别是在那次关键性的坦克战中。
1941年菲律宾战役中的日本89式中型坦克。1941年12月,第4和第7坦克联队是侵菲日军的全部装甲力量。本图是1942年1月3日,第7坦克联队第1中队的一辆89式中型坦克正在穿越一条新建的浮桥以避开马尼拉6号公路。虽然它是一种过时的法国坦克仿制品,但在面对装备不全的步兵时,它仍然是一种强力的装甲车。车体侧面由4位数字构成的战术编号采用的还是20世纪30年代日军通用的编码方式,战术编号的前两个数字显然表示的是坦克型号。
1941年驻菲美军暂编坦克团的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由第192和第194坦克营组成的驻菲美军暂编坦克团在1941年-1942年的菲律宾保卫战中,与日军第4和第7坦克联队的95式、97式坦克发生了多次小规模坦克战。
日军用于菲律宾方向的战车部队规模要稍小于马来亚方向,随日军在菲律宾登陆的是第4和第7坦克联队(第4坦克联队参与过诺门罕战役,是日军中罕见地拥有坦克战经验的王牌部队)。日本人在吕宋岛仁牙因湾登陆之后不久,美军那个暂编坦克群就发动了反冲击。1941年12月22日,日军第4坦克联队的95式轻型坦克同美军第192坦克营在达姆瑞蒂斯(Damortis)附近发生了太平洋战争中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坦克战,两支坦克部队持续进行了一系列互有胜负的小规模战斗,直到美军开始全线撤退,双方的坦克才开始脱离接触。此后,第4坦克联队继续作为日军突击的装甲先锋,而编制仍然保持大体完整的美国坦克群则被化整为零,充当美军撤退的后卫。可惜在组织糟糕的撤退途中,由于高级指挥官缺乏对坦克部队指挥的经验,美国暂编坦克团不必要地损失了许多坦克,最后只有少量幸存的M3轻型坦克随美军后卫退入了巴丹半岛。其间,最后一场美日坦克战发生于1942年4月7日,两辆日军坦克在巴丹被美国M3轻型坦克击毁。
1942年,菲律宾日军第7坦克团的M3轻型坦克。
1942年1月,日本陆军第7坦克联队第2中队的一辆95式轻型坦克正在穿越由尖顶竹子栅栏构成的反空降阵地。
有意思的是,在菲律宾的战斗中,主要的战斗任务大都由第4坦克联队承担了,作为预备队的第7坦克联队却捡到了不少“洋落儿”—他们利用其他受损坦克上的零件将部分缴获的M3轻型坦克进行了修复,然后将其纳入了自己的战斗序列,这使该联队的实力相比战前不降反升。于是,在巴丹陷落后,日军指挥官决定让第7坦克联队,而不是疲惫的第4坦克联队,担当科雷吉多尔岛登陆作战的主要支援任务。经过了补充之后的日军第4坦克联队,主力于1942年3月被运到爪哇,可惜这时荷属东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已经陷落了。所以日军坦克部队没有同荷军坦克打过任何照面,甚至连荷军坦克同日军步兵交战的记录也很少,可以说,荷兰在东印度的地面部队莫名其妙地溃散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第7坦克联队对97式坦克上的57毫米坦克炮评价不佳,在战前,他们特意申请补充了少量刚出厂的97改坦克;在科雷吉多尔登陆行动中,第7坦克联队特别抽出了2辆珍贵的97改,与1辆被缴获的M3轻型坦克一起,由特遣部队指挥官松冈少佐直接指挥,这是97改的首次亮相。虽然用于科雷吉多尔登陆的日本坦克仅有区区3辆,但当地美军却没有任何反坦克武器,结果在科雷吉多尔主隧道附近出现的日本坦克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军的心理防线崩溃了,菲律宾的悲惨命运暂时落下了帷幕。
伴随着在马来亚取得的胜利,日军趁势攻入了缅甸,希望由此打开通往印度的道路,将大英帝国皇冠上的这颗明珠一举收入囊中。为此,日军集中了第1、第2、第14坦克联队作为全军支援—这种力度相对于日本陆军装甲力量的规模而言,已经是很大的手笔了。而作为硬币的另一面,此时在缅甸共有两支盟军装甲部队在等待着日军的到来,一支是刚刚抵达的英军第7装甲旅,任务是阻止日军进入或接近印度边境;另一支则是中国第200机械化师(主要装备是苏制T-26轻型坦克),中国政府试图依靠手中这支唯一的机械化部队,努力维持由印度和缅甸通向中国西南部地区运输生命线的畅通。英军第7装甲旅的编成虽然仓促,但构成其基干的两支部队却是久经沙场的装甲劲旅—第2皇家坦克团和第7轻骑兵团是直接从北非战场抽调来的,第7轻骑兵团装备的M3轻型坦克仍喷着沙漠涂装。这支部队原来准备用于增援新加坡守军,当新加坡沦陷的消息传来后,就转而调往仰光。遗憾的是,这样一支战斗经验丰富、实力不俗的装甲劲旅,却在后来的拙劣指挥下,几乎断送在缅甸战场的鏖战中—第7装甲旅被拆成几个小规模营级战斗群参加了一系列损失惨重的后卫战斗,其中包括与日军第14坦克联队发生的几次混战,当其残部抵达印缅边境防线时,这支部队已所剩无已,其中的第7轻骑兵团甚至只有一辆斯图亚特坦克还保持在可用状态。
1942年1月,驻菲美军装备的75毫米M3自行反坦克炮。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以M3半履带车为底盘的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实际上承担着从反坦克到炮火支援的广泛任务。
1942年2月,一辆被抛弃的驻菲美军75毫米M3自行反坦克炮。 |
1942年入侵菲律宾的战斗结束后 |
科雷吉多尔登陆行动中,97改中型坦克正式亮相。
1942年,缅甸战场上的中国第200机械化师装备的1936年型苏制T-26轻型坦克。虽然图中的这辆T-26并没有任何数字标识,但据资料考证,有一些中国军队装备的T-26坦克将3位数字的战术编码喷涂在了车身两侧和车体后部。
中国第200机械化师的主力则由一个坦克团和一个摩托化步兵团组成,主要装备是1938年到1939年购买的苏联T-26轻型坦克(有趣的是,这种苏联坦克其实是英国维克斯6吨轻型坦克的苏联仿制品)。作为一个连步枪子弹都无法保证供给的国家,中国人当然对把这支唯一且来之不易的装甲部队派往国外战场有所顾虑,但在史迪威将军就日军切断从缅甸向中国的援助路线的灾难性后果向蒋介石提出警告后,这位盟军中国战区的司令长官还是派出了包括第200机械化师在内的一支远征军。悲惨的是,与英国盟军一样,这支部队在延缓日军前进的过程中,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尽管他们在1942年3月的胡康河谷战斗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在走出野人山之后,人们就悲愤地发现,中国唯一的机械化师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
总的来说,在从1941年年底到1942年年底的太平洋战争第一阶段里,相对于准备糟糕、战术呆板的对手们,日本人之所以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取得一连串胜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坦克部队充满想象力的大胆使用,这其中既有苏联人在诺门罕给予日本人的“礼物”,也有日本人有赌徒式的运气因素。至此,美英两国为他们对日本的轻视付出了代价,曾经对抵御日本坦克怀揣的那些想当然的信心也遭受了严重打击。也正因如此,美英两国看清了太平洋战场对坦克部队的旺盛需求,于是两国开始生产出更好的坦克、组建起更多的装甲部队,将他们派回太平洋战场。具讽刺意味的是,开战初期令人眼花缭乱的胜利似乎令日本军队感到十分满足,使得日本在1942年和1943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对提高他们的坦克技术所做出的努力少之又少,以至于在战前就已投入小批量生产的97改坦克甚至因坦克生产在日本重工业中的优先级过低而被搁置。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得意忘形中,本来就已经过时落后的日本坦克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了。
中国军队第200机械化师的1936年型苏制T-26轻型坦克。
入侵新加坡的战斗结束后,日军正在检查缴获的英军履带式通用运输车和布伦机枪车。
不过,日本的坦克设计和新型坦克的研发虽然停滞不前,但日本坦克部队的编成却在不断变化中。比如,受欧洲战场德国闪电战成功的影响,在1942年7月,日本人也尝试着将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两个坦克旅团扩编成一个规模巨大的坦克师团(当然,这个“巨大”的标准是相对于日本人而言的),到1942年年底,又增派了驻扎在日本本土千叶坦克学校的第3坦克联队加入这支部队,并补充了大量炮兵和步兵部队,于是日本人在纸面上终于拥有了类似于战前苏联机械化军那一级别的坦克部队建制(苏联人和德国人都用了将近10年时间才逐渐有能力运用如此大建制的坦克部队,所以这个看起来很唬人的日本坦克军充其量也就是个纸面上的好看画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