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虽然到1925年苏联的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但是苏联现代化大工业还比较落后,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苏联在与现代化装备制造方面的工业如钢铁、拖拉机、重型机械和国防工业等关键领域比较薄弱。如果遇到帝国主义集团的侵略,苏联当时的工业水平和生产能力是不能保卫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更严峻的是,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已经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并继续封锁苏联经济。苏联也因此成为了红色孤岛。1927年,英国甚至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快工业化步伐,使苏联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包围圈中杀出一血路出来。
注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工业非常落后,俄国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产量中占2.6%,而当时美国占38.2%,德国占15.3%,英国占12.1%。俄国的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的产值仅为美国的1/20,为法国的1/15,为英国的1/8。”(隋启炎《苏美经济比较》第142~143页,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即1913年时,俄国工业生产不到美国的1/14,只约为德国的1/6,英国的1/5强。并且,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其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战争后,1920年的俄国工业生产下降到仅为1913年时的14%。此时俄国工业生产仅为美国的l%左右。 当时苏联的工业产量,不仅落后于日本、意大利,甚至比西班牙、印度等国都要低。社会主义苏联就是在这种经济非常落后的艰难情况下起步的。
但对刚刚遭受了战争摧残的苏联而言,可谓百废待兴,重建任务十分艰巨。1925年12月18日~31日,苏联召开了联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斯大林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宣布国民经济恢复期结束,国家将迎来工业化建设的新时期。他提出要把俄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主生产一切必需装备的工业国,并且要求将苏联工业化的重点首先放在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上(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继任者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作为自己的姓氏。正如这两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以此为起点,苏联开启了工业化建设的进程。联共十四大之后,斯大林又不断发表文章和演讲,阐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纲领。他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一旦落后,就必然挨打,甚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他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在他看来,苏联可以充分发挥无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指令优势,集中调动人力物力资源,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实现工业化。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的指示。党中央责成古比雪夫领导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1928年底,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同时拿出最低和最佳两个方案供选择,两个方案内容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最佳方案比最低方案各项经济指标高出20%。斯大林力主采纳最佳方案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方案。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但事实上,由于缺乏经验,第一个五年计划,整个的制定过程将近五年,也就是说其自始至终都是在摸索状态,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人们想把所有的各个方面都写进去,这样写的量就非常大,最后又想方设法减少它的内容,然后又增加了内容,最后的结果是通过了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容量,足足有三本这么厚的书。1929年4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和同年5月召开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正式批准了“一五”计划方案。不过,虽然这个人类历史上首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面临巨大的困难,但在“一五”计划的鼓舞下,苏联人民还是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标志性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
第聂伯河水电站位于乌克兰第聂伯河下游,靠近乌克兰的扎波罗热市。大坝为混凝土溢流坝,最大坝高60m,坝顶长760m,非溢流坝顶长251m。1号水电站装机容量55.8万kW。第聂伯1号水电站水库总库容24.6亿立方米,有效库容5.3亿立方米,为季调节水库,淹没面积78平方千米,年平均发电量30亿kW·h,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1927~1939年建设,由美国工程师援助建设。其电力直接供应新建的扎波罗热钢铁联合企业。1941年基辅沦陷前夕,苏联红军炸毁电站以便使纳粹不能获得电力。修复工程于1944年动工,1947年第一台机组投入运行,1950年修复工程竣工,修复后的水电站总库容33.2亿立方米,有效库容8.5亿立方米。装机容量增加到65万kW,年平均发电量36.4亿kW。水库改善了第聂伯河通航条件,使基辅以下可通航。尚有城市供水、灌溉、渔业之利。
充满戏剧性的是,就在苏联人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这一年,一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危机爆发了。从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的疯狂下跌开始,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美发达国家的损失是1700亿美元,而1929年到1933年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则到达了2500亿美元,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充分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这是一个全球的大萧条,之前有很多关于社会公平的考虑,只有少数人像今天这样富有,而大多数人却没有从经济繁荣中获得利益。那时候,美国社会的不公平程度很高,有意思的是我们如今又回到当时那种不公平的程度,历史惊人的相似。随着经济的崩溃,人们开始知道资本主义并不像他们想象地那样运作,在经济中政府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三分之二,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垄断资本家们为了保持垄断价格,不惜把棉花铲了埋入地里,把牛奶倒入臭水沟,把咖啡倒入大海,把成群的牛羊毁掉,而广大失业工人却忍受着饥寒交迫之苦)。在濒临崩溃的窘迫下,欧美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开始转移到苏联寻找出路。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这一时期竟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要知道,在几年以前这完全是件不可想像的事情,当时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俄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充满了恐惧,一心想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美国不仅拒绝在外交上承认它,而且华盛顿的官员们对请求去苏联的旅游签证的回答竟然是:“我们不知道有这样的国家!”本来在这样的敌视中,苏联获得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之难是可想而知的,但现在一切都改变了,苏联政府明智的抓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红军摩托化部队的主要运输车辆GAZ-AA卡车(1932~1945年)。这种源自美国1928年福特2吨半底盘技术制造的苏联卡车,基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越野能力,只能实施公路机动。
苏联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这场经济危机中获得的好处,很快便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显示了出来。拖拉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因为,它不但解放的是最广大的农业生产力,而且还有显尔易见的潜在军事价值。事实上,一个生产拖拉机的工厂,在战争年代是很容易转产坦克的。于是,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却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也来自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高尔基市的汽车厂则是另一个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例子。嘎斯车是苏联时代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但很多人没想到的是,苏联人的“嘎斯”车,却是在美国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的帮助下制造的。福特曾把苏维埃看做“势不两立的敌人”,声称除非苏联的意识形态变得适合他的口味,否则他“不会运一个螺帽去那儿”。但在经济危机的现实下,这个高傲的美国大亨不得不承认,如果不去接过苏联的巨额订单,危机中的前景将是暗淡的——“要是这样,你会有太长的时间没法在那里做生意,那里可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事后证明,福特对这笔与苏联的交易十分满意。在高尔基市,福特与苏联建立了汽车联合企业,从1932年起,每年有十万辆嘎斯牌客车和卡车下线,在苏联的道路上奔跑。斯大林后来在德黑兰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斯大林自己认为,如果没有在库茨涅茨克、扎巴洛日等地按照美国人的图纸,利用从美国进口的设备建立钢铁联合体,如果没有在第一及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车里亚宾斯克等地建起拖拉机厂,那么就不可能在战争期间将这些工厂直接建成规模庞大的坦克制造厂)。1932年时,仅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便约有6800人。更重要的是,与欧美国家的整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还有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
作为一个宏伟蓝图,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于由1928年10月开始实施,激励起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的劳动积极性,成为推动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1929年3月,列宁格勒“红色维堡工厂”的工人们在《真理报》上下战书,向全国工厂倡议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迅速得到全国各地广大工人的响应,掀起了工厂之间、车间之间声势浩大、持续深入的劳动竞赛热潮。1929年4月在联共(布)中央号召下,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全面展开。1931年,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干部、群众努力学习,精通技术。这句口号的提出,其实也与西方技术的大量涌入有着直接关系。苏联从一开始就不想单纯从国外进口产品。列宁就曾经对美国共产党创始人的儿子阿曼德·哈默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虽然在斯大林的公开言论里面,我们并没看到他说五年计划要依赖大量的西方技术才能够完成,但在整个五年计划,或者五年计划以前,苏联政府的政策就是用粮食——从农民那里征收的大量的粮食,出口换汇,然后用这个去进口国外的技术(不过国外的这些设备进口了以后,当时国内不会运用,所以斯大林当时讲技术决定一切的时候,就是说,现在从国外买进了那么多设备,这些设备得有人去掌握它)。
借助西方世界经济危机的“春风”,经过苏联人民艰苦奋斗。1933年1月,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化学合成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重要的先进工业部门。1932年的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9倍,比1928年增加3倍。一五结束时苏联的发电量比1913年增加了6倍。苏联的石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装备大部分都能在本国制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1935年,法国著名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在苏联他处于鲜花和欢呼之中。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根据美国霍尔顿拖拉机技术研制的ChTZ S-60拖拉机在拖带一门152mm ML-20重型榴弹炮。
就这样,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从彼得大帝改革开始,历经230多年的努力,俄罗斯民族终于第一次凭借国力而不仅仅是武力,占据了世界的制高点。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收益最大的要算是重工业,也就是军事工业。可以说,同样庞大的亚洲近邻——中国的境遇,坚定了斯大林这个钢铁般的领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意志,并将这一点以一种近乎于偏执的方式灌注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中。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也正因为如此,随着重工业体系的迅速完备与壮大,坦克制造工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实现了一次飞跃。1929年7月苏联政府批准了第一个坦克计划,目标是生产超轻型坦克,轻型坦克,装甲汽车,自行火炮,装甲牵引车和其他专用车辆。1929年11月末,在意识到光靠本国的工业能力不可能生产出所有型号的坦克等技术装备后,时任陆海军人民委员和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伏罗希洛夫向中央国防委员会递交了一份有关报告。在这份报告的基础上,12月5日,联(布)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奥尔忠尼启则(G.K.Ordzhonikidze)决定派一个军工代表团出访国外以获得技术和装备方面的经验和技术。
1929年12月30日,以红军机械与装甲车辆管理局(Automotive and Armoured Vehicle Administration)局长哈列普斯基为团长的苏联军事技术考察正式开始了访问,先后走访了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英国,然后飘洋过海到了美国。在资本主义国家所遭受的严重金融危机与苏联人手中坚挺的金卢布双重作用下,哈列普斯基此行的收获相当可观。事实上,通过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从西方国家获得核心技术,正是这一时期苏联坦克工业从轻型坦克、重型坦克到装甲汽车,乃至水陆坦克,取得全面成果的奥妙所在。直接通过拿来主义方式得到的T-27轻型坦克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坦克工业利用西方技术取得的一项成果—T-27轻型坦克(早期型号)。
T-27轻型坦克三面图。 |
T-27轻型坦克结构示意图。
T-27的车体由轧制的装甲板铆接而成,部分为焊接,车顶有2个方形的舱门。所有的装甲板接缝处都用帆布垫片进行了密封,用于增大T-27的涉水深度。安装了一挺7.62mm DT M1929型机枪。T-27没有任何的内部或外部通信联络设备。两车之间的联络主要依靠信号旗来完成,这也是那一时期苏联坦克的典型特征。车辆的动力来源于GAZ-AA卡车的水冷四缸汽油发动机(仿制于福特-AA)。在每分钟220转的情况下输出功率可达到40马力。有2名乘员:车长/机枪手和驾驶员。
T-27 1934年型轻型坦克。
T-27 1932年型轻型坦克(卡里诺夫斯基机械化旅第1坦克营第2连)。
陈列于库宾卡博物馆的T-27。
T-27坦克结构简单,容易操纵。但由于履带太窄,它不适合在沼泽和雪地使用。T-27坦克的内部空间太小,只有身材较矮的人才能进得去。另外,经验表明,有炮塔和浮渡能力的坦克性能更佳。后来,T-37和T-38轻型坦克在这些方面有所改进。
1930年,苏联从英国购进了最初一批26辆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在苏联,它们被重新命名为25-V型坦克(有些资料上称为K-25坦克)。另外,苏联也购买了它们的仿制许可证。依照生产计划,1930年到1931年间,需要制造290辆超轻型坦克,然后每年生产400辆。但无论如何,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无法让苏联工程师们完全满意,他们很想让这种坦克更加现代化。他们增加了外壳的尺寸,改良了行走装置,并将机枪改为DT机枪。另外一些改进使这种坦克能执行科考任务,探测苏联的地理及气候环境。由于这些改进,这种坦克最终与英国的设计有很大不同。因此,在1931年2月13日,这种坦克被命名为“T-27”。T-27由两个工厂生产:列宁格勒的布尔什维克工厂,以及在诺夫哥罗德新建的汽车制造厂(后来被称为GAZ厂)。T-27的外壳是用轧制装甲铆接而成的,也有部分用的是焊接,其顶部有两个方形的舱口。这种超轻型坦克装备有一挺7.62毫米的1929年型DT机枪。T-27超轻型坦克没有任何通信工具,坦克之间的信息传递全靠旗语,这也是那时的苏联坦克的特征之一。它装有一台GAZ-AA四缸汽油发动机(是福特-AA发动机的仿制品),额定转速220转/分。乘员有两人,分别是驾驶员、车长和机枪手。这种坦克用于给机械化的红军执行侦察任务。到1932年结束为止,红军已经组建了65个营级坦克部队,每支部队装备大约50辆超轻型坦克。后来,这些部队将被削减到23个。在早期的红军机械化部队中,T-27超轻型坦克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后来,由于许多更加现代化的型号的发展,T-27渐渐退居二线。在1937年1月1日,有2547辆T-27坦克正在服役。在1930年代,T-27坦克在中亚成功地运用。直到1930年代末,T-27坦克才退出了红军的一线部队,此后便用于训练。在改装后,T-27坦克可以用于牵引37mm或45mm的火炮。
不过作为T-27坦克最重要的一种改进型号,T-37水陆两栖坦克在这一时期的苏联坦克发展史上占有更重要些的地位。T-37源于苏联在1930年代打算发展的一种准备用来执行侦察任务的轻型两栖坦克。实际上这个想法的灵感同样来自他们于1931年购入的那几辆维克斯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这其中有8辆为变形车A4E11型轻型两栖坦克,俄国人对此深深着迷并打算着手研制自己的两栖坦克,他们据此改出了自己的T-33,一种与英国货相似的东西。但应该看到,A4E11并不能满足俄国人的要求,所以毫不奇怪的是,T-33没能成为俄国人的主力轻型侦察坦克。重新设计的工作持续到1933年直到第一辆T-37从生产线上开出。原型车达到了苏联红军的要求,这个时候的T-37除了继承了两栖能力外,与T-33全无相似之处,T-37只能靠外壳上的浮囊泅渡内陆的水道,比如小溪和小河,并依靠装在后部的一个螺旋桨与舵在水中行驶。T-37是一种小巧的,在单炮塔上安装一挺7.62毫米D T机枪的超轻型双人坦克,其最大装甲厚度仅为9mm厚。作为苏联生产的第一种水陆坦克,T-37具有奠基的意义。尽管水上航速不高,但采用了螺旋桨式水上推进装置,在技术上是一大进步。此外,由于重量较轻,T-37坦克还可以由重型轰炸机进行空运或是空投。T-37水陆坦克装备到苏联红军的装甲侦察分队、步兵部队的建制坦克营,用来代替过时的T-27超轻型坦克,遂行侦察任务。排长和连长乘坐的指挥坦克上,配有无线电台,机枪塔上有框形天线。总的看来,T-37坦克已具有水陆坦克的基本特征。但是,它的形体太小,抗风浪的能力较差,水上行驶的速度较低,火力和防护力也较弱,显示出“草根时代”水陆坦克的不足。但是,能在20世纪30年代就生产出能用于实战的水陆坦克,总生产量在一千辆以上,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T-37A 1933年型轻型水陆坦克三面图。T-37总体布置上的一个特点是,炮塔(机枪塔)重心不在车体中心线上,位置明显偏右,这是服从于整车横向平衡所作出的选择。
驻斯谢韦尔红军部队装备的T-37A轻型水陆坦克。车体和机枪塔为焊接结构,车体的形体较大,以增大浮力。机枪塔为圆柱形,易于识别。车体的最大装甲厚度为9毫米,机枪塔的装甲厚度为6毫米。
装备有无线电台的营连级T-37指挥坦克(注意机枪塔上的框形天线)。
T-37A水陆坦克结构示意图。
T-37A轻型水陆坦克战斗全重为3.2吨,乘员2人,车长3.75米,车宽2米,车高1.68米,这是一种小巧玲珑的超轻型水陆坦克。动力装置位于车体的中后部,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传动轴传递到位于车体前部的变速箱和侧减速器;挂上水上档时,发动机的动力向后传递给螺旋桨式水上推进器,推动坦克在水上航行。由于发动机在偏后位置,有利于整车的纵向平衡,防止坦克在水中航行时扎头。履带的上方有浮箱,以增大浮力储备。此外,车体最后部还有尾舵,用于水中缓转向。该车主要武器是1挺DT型7.62毫米机枪,弹药基数2140发。动力装置是1台GAZ AA型4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40马力。
T-37轻型水陆坦克底面结构。
T-37的平衡式弹簧悬挂装置取自1933年法国AMR轻型坦克。行动装置包括每侧4个负重轮、2个托带轮、大直径的主动轮和诱导轮、履带以及平衡式悬挂装置等,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最大速度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30千米,最大航速6千米/小时。
T-37 1933年型水陆坦克(没有加装浮渡装置)。 |
T-37 1933年型水陆坦克(加装有浮渡装置)。 |
安装有无线电台的T-37 1935年型指挥坦克。
现陈列于库宾卡博物馆的T-37A水陆坦克。
T-37水陆坦克在卫国战争开始前曾用于1940年红军占领比萨拉比亚的作战。T-37及改进型T-38在二战中的表现乏善可陈,但T-37并不是一种糟糕的武器,只是它从未被用来从事本职工作,而是作为与敌人坦克作战或支援步兵——两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贫弱的装甲和火力使T-37成为敌人的饲料,实际上作为侦察坦克,T-37是能胜任的,他的装甲和机枪足以应付敌人的步兵,但它不能担负战斗的重任。不惜一切代价顶住纳粹装甲力量的俄国人把所能搜罗到的一切东西推上前线,毫无疑问,当T-37和T-38的乘员得知自己的坦克将被用于进攻时,他们很清楚自己必死的命运。
至于很有名气的Т-26轻型坦克的出现。可以说是苏联利用西方世界经济危机的“窗口期”,从英国人手中抢购到的最有价值的技术成果之一,对苏联坦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T-18坦克(也就是人们熟知的MS-1)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被研发。后来,又相继研发了T-19和T-20计划用于取代T-18,不过由于它们在发动机上的问题所以研发任务被耽搁了下来,直到苏联人从英国购买了维克斯 E坦克的生产许可证后上述计划全部暂停(但这也不是意味着直接进行大规模生产,而是试图在维克斯E的基础上发展一种新型坦克)。1929年5月28日,根据苏联政府和维克斯公司签订的协议首批15辆坦克运抵苏联。这些坦克被称为V-26。1930年,原列宁格勒的布尔什维克工厂在H·巴雷科夫和C·金兹鲍格工程师的领导下,开始参照从英国购买的这批“维克斯”E6吨轻型坦克进行改进设计,制造出20辆类似的坦克,定名为TMM-1和TMM-2坦克。在和其他设计的T-19,T-20坦克一道进行对比试验后,1931年2月13日,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采用以“维克斯”6吨坦克为基础设计的新坦克,并正式命名为T-26轻型坦克,从1932年起,以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为主的一批工厂开始大量生产T-26坦克。起先,基洛夫工厂工厂被命令开始生产这些坦克(要求年产13800辆)。不过当时工厂的机器和设备仍旧在建设中,所以位于列宁格勒的布尔什维克工厂也接受了相同的命令。后来,布尔什维克工厂被拆分为两个单独的工厂,既布尔什维克工厂和第174K·E·伏罗希洛夫工厂。在10年间这些工厂总共生产了超过12000辆T-26坦克。最后一批T-26在1941年初交付红军使用。1931~1940年期间,共生产了12000余辆T-26系列轻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军装备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以当时的水平来说,在1931年至1939年之间,T-26系列坦克和BT系列坦克的水平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因为可以看一下,美国,这个未来的坦克大国的坦克还没有装甲汽车多,英国的马蒂尔达还在设计中,法国的雷诺系列也还在计划生产中,德国的武装拖拉机也刚从设计图纸中完成.所以T-26的先进性是很高的,其45毫米反坦克炮和双人炮塔在当时是很有前瞻性的设计,与同时期日本生产的89式、95式相比较,T-26的先进性至少是一代的问题。
正在涉水过河的T-26 1932年型坦克。
在1931~1932年间,仅有双炮塔的T-26进行了生产,后来,随着众多改进型号的问世,苏联红军开始把它们称为“T-26 1931-32型”,“T-26 1933-37型”和“T-26 1938-39型”。T-26A,T-26B,T-26C等等都是德国人在二战中所采用的称呼而苏联人完全不知情(笔者认为应当使用苏联自己的型号命名规范为好)。在双炮塔型中每个炮塔都装备有一挺机枪,能旋转270度。
T-26 1931年型轻型坦克侧视结构示意图。
T-26 1932年型坦克,它携带有两挺DT 7.62 mm机枪。
首批生产的T-26坦克和最初的维克斯坦克非常相似都有两个炮塔。第一批T-26从1931年9月开始在红军服役并且在当年的11月7日参加了在红场的阅兵式。T-26成为了苏联坦克部队中最常见的一种坦克,很多的衍生计划都在这种坦克的基础上展开。不过,苏联坦克手非常讨厌这种坦克。尽管它的产量很惊人,但它还是有着很多的缺点。例如:装甲太薄弱,发动机功率太小等等。之后,发动机的功率从90匹马力提升到了97匹马力。但这仍旧不能令人满意。
大名鼎鼎的BT快速坦克,则是另一种利用西方世界经济危机这个绝佳契机,苏联坦克工业从美国人手中得到的珍贵“礼物”。 哈列普斯基率领的苏联军事技术考察代表团在访美期间,仅仅用10000美金便买到了克里斯蒂悬挂系统的专利权。1930年苏联又决定直接向美国订购2辆克里斯蒂坦克(实际上只是两辆底盘)——可以想像,如果不是经济危机,抛开意识形态问题不谈,美国的资本家们对于这个数字是连谈都不必谈的,但经济危机的残酷使一切都改变了,面对苏联人的金卢布,美国资本家们作出了让步。美国方面愿意提供所有的技术援助,递交所有的生产蓝图和生产坦克的技术工序。约翰·克里斯蒂本人(John Christie)也表示愿意用两个月的时间来到苏联参加磋商会和帮助组织生产。另外,在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情况下,美国政府甚至承诺给苏联工程师机会,来新泽西的罗威(Rahway)工厂学习工作(不过,在这些技术援助中没有包括“自由”发动机,是因为苏联在这之前便已经获得了生产许可证来生产本国的M-5发动机)。在以近乎打劫的方式获得了美国人的这一最新技术成果后,通过对克里斯蒂坦克的拆解分析,经广泛试验,这种美国坦克最终在美国工程师的帮助下,由哈尔科夫工厂试制成功,称为BT-1快速坦克。BT坦克从BT-2起开始大量生产,并进行多次改进先后研制成功 БT-С 、 БT-5У 、 БT-5А 等多种型号。1935年研制成功 БT-7 快速坦克,较之前几个车型有重大改进。1936年研制成功的 БT-ИС 型试验坦克,对Т-34坦克的生产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1937年底,苏军共装备了近5000辆 БT 系列坦克,成为当时装备数量仅次于Т-26坦克的苏军装甲兵的重要装备。
T-26 1933年型坦克。它同样携带有两挺DT 7.62mm机枪。
T-26 1932年型轻型坦克。它携带1X DT 7.62mm机枪+1x B-1 37mm 坦克炮。
最初生产的T-26 1932年型“混合”坦克。它携带1X DT 7.62mm机枪+1x B-1 37mm 坦克炮。除了火炮防盾外,没有护套的排气管也是这种坦克的主要识别特征。
T-26 1932年型“混合”坦克。它携带1X DT 7.62mm机枪+1x PS-1/2 37mm 坦克炮。
装备PS-1 37mm坦克炮的T-26 1932年型“混合”坦克细部特写。
现存于库宾卡博物馆内的T-26 1932年型“混合”坦克。它携带的是PS-2 37mm坦克炮。
装备45mm坦克炮的T-261932年型“混合”坦克。它携带1X DT 7.62mm机枪+1x 20K 1932/38型45mm 坦克炮。
T-26 PT1932年型指挥坦克。它携带1X DT 7.62mm机枪+1x 37mm 坦克炮双炮塔指挥坦克,1931~933年。装备有71-TK-1车载无线电台,生产了96辆。
T-26 1933年型单炮塔坦克(1939年用于诺门坎战役)。
T-26 1936年型。
从1933年起生产采用单炮塔设计的T-26(和BT-5的炮塔相同),这种型号装备有一门20K 1932/38型45mm炮和一挺DT坦克机枪。这种型号是整个T-26车系中产量最高的一种,总共制造了大约5000辆。在生产过程中也进行了很多改进:扩大了油箱容量,安装了一挺防空机枪,1937年后,所有的坦克都装备了一台71-TK-3无线电。在火炮防盾上安装了一台大功率的探照灯用于进行夜战。不同型号的T-26搭配有不同的武备和弹药。此外1933年,完成了一个新的步兵坦克计划。该计划是在T-26坦克的基础上所完成,被称为“P-T-26”,不过该计划最后被放弃,但是完成了另一个被称为“T-26A”或“T-26-4”炮兵坦克的计划并进行了小批量的生产。它拥有一个和BT-7A坦克相同的炮塔,被主要用于在坦克进攻中提供直射火炮支援。在1934~1935年,总共生产了65辆。
BT-2快速坦克左侧视图。
坦克的每侧都安装有四个直径813mm铝制橡胶轮缘负重轮。在使用履带时诱导轮和主动轮的外缘都用橡胶包裹。履带由46片履带片组成。
经过简化的克里斯蒂坦克的苏联版本——BT-2快速坦克雄姿。
哈列普斯基起初到了美国,意图是购买库宁汉姆(Cunningham)公司的T-1和E-1小型坦克。然而,测试表明这些坦克的速度和已经购买的英国维克斯坦克相比慢了8公里/小时,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经常过热,庞大的履带更使坦克很难达到所预期的速度。同时,两辆坦克高昂的价格以及库宁汉姆(Cunningham)公司所提出的商业要求完全不能令人接受:苏联至少购买50辆坦克并且要先付50%的定金。另外,公司也断然拒绝提供技术援助或者派工程师到苏联来帮助建立生产设备。基于以上的几点最后没有购买该型坦克。不过,在苏联人就要失望而归的时候,他们经人介绍,认识了约瀚·克里斯蒂,这位美国发明家当时正在四处推销他的快速坦克方案。然而,和期望中相反,克里斯蒂的坦克一开始并没有给哈列普斯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原因是这位红军机械化装备的大管家此时仍旧着迷于德国的TG坦克,而这时的克里斯蒂坦克却只是不成熟的实验车。“尽管美国人保证在使用履带时能达到45公里/小时,用负重轮达到70公里/小时,但这种坦克还没有好到足以服役的程度”。但是出于敏锐的技术前瞻感,哈列普斯基仍和约翰·克里斯蒂签定了可能购买其坦克技术的初步意向协议,并暗示说,如果克里斯蒂有能力开始稳定生产他的坦克后,苏联政府将放宽资金流向。
BT-2快速坦克右侧视图。
车体的前部是驾驶室,驾驶员-机械工位于驾驶室的中间。驾驶员—机械工通过可拆卸的方向盘来操控坦克。不过,当使用履带时则必须要使用控制杠杆。在使用负重轮行驶时,履带被放置在翼子板上并用皮带进行固定。车体的中部是战斗室。后面是发动机-传动装置室。炮塔内没有安装武器。乘员从驾驶员的舱门进出坦克。坦克有两名乘员。
1930年12月运抵苏联的两辆克里斯蒂坦克底盘。 |
红军装备的第一批BT-2快速坦克。 |
1930年4月28日,“U.S. Wheel Track Layer Corporation”公司和AMTORG (苏联驻美贸易代表处)签定了一份协议:“购买两辆坦克总价60000美金,坦克的备件总共4000美金,”克里斯蒂又以10000美金转让了专利权。作为公司的董事长克里斯蒂作为美方代表签定了协议。按照协议,克里斯蒂被要求在1930年9月把两辆坦克交付给AMTORG的代表。但是,尽了最大努力,直到该年年终才完成这些车辆,装配和测试车辆后,在1930年11月的最后一天由纽约开始启运苏联。
测试中的BT-2快速坦克。
哈列普斯基提交给莫斯科的报告中说,“克里斯蒂的速度超过世界上任何坦克。波兰人计划生产这种坦克(需要注意的是波兰被认为是当时苏联最有可能的敌人)。我们在给坦克部队做战术部署时将处于非常不利的情况”。
1931年5月16日对生产出的2辆BT-2快速坦克原型车进行了广泛测试,首先经过技术审查,两名乘员进出坦克大约需要10~20秒,但是仅在炮塔打开的情况下,因为前部驾驶员舱门太狭窄了;在测试中用800公斤的压舱物被装在坦克上以替代炮塔和武备,在外部审查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驾驶员舱门缺乏观察窗,坦克在使用压舱物,没有配备人员的情况下,车重达到9360公斤。车辆的行驶测试也在同一天开始。10天后车辆使用履带和负重轮共开了150公里。在它被来进行国家测试之前已经在工厂的测试中跑了50公里。1931年6月7日,在给政府代表的展示中坦克成功的克服了自然和人工的障碍,但是整个的坦克能力展示因为诱导轮支架的破裂不可能完成。坦克的负重轮成功的通过了由5排铁丝组成的障碍,然后克服了2米宽的壕沟。坦克乘员花费了44分钟来为坦克安装履带,在休息了10分钟之后,又花费了35分钟把履带拆了下来并放回到翼子板上。最后,展示给政府代表的测试被延长,6月13日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使用履带来对坦克的行驶进行测试。但是,坦克仅开动了一公里,倒霉的诱导轮支架再次发生破裂。三天后变速箱又在2档和3档发生故障。关于这次测试一共整理了15页的测试报告,“坦克在测试中仅使用负重轮,可以匀速在硬质路面上行驶但最高不超过30~35公里/小时。在4到5小时后驾驶员会变得非常疲劳(因为驾驶非常困难和座椅设计的很粗糙)”。发动机表现很好但是需要频繁调节气门,电池在启动发动机时显得很不充分(按照规定,冷却的发动机由电池来驱动)。在行驶了600到650公里后,由于发动机过载导致传动装置的2挡和3挡发生故障.润滑剂渗漏使得换挡变得很困难。2到3个小时的行驶后传动装置的温度会上升到85°到88°,而室外空气温度只有35-40°。坦克的履带销在40.5公里后会破裂。在150~200公里后,可以在主动轮的表面可以看到一个1.5到2厘米大小的破裂口。坦克的操控令人满意,在土路上它基本上对方向盘的操作没有反应,在55~60公里/小时的情况下车辆很难被操作。”其结论是,经过进一步改进,这种坦克可以被允许投入生产。1931年8月5日,苏联政府决定将BT坦克投入生产,生产首批100辆坦克:1931年11月1日生产20辆,12月30日达30辆,1932年1月1日达50辆——苏联坦克发展史上的BT快速坦克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