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胜利只向那些能预见战争特性变化的人微笑,而不是向那些等待变化发生才去适应的人微笑。在这个战争样式迅速变化的时代,谁敢走新路,谁就能利用新的战争手段来克服旧的,并获得由此带来的无可估量的利益。”

苏联装甲兵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表现出的无畏与韧性有目共睹,战争后期的10次打击,更让人领略到了其作战风格的犀利与冷酷。就这样,经历了4年间无数次钢铁与血肉的碰撞后,在两只曾经并立的披甲巨兽中(苏德装甲兵),只有红军的履带依然能够继续转动,而其躯体则在战争中变得强悍空前。作为冷战中的一点共识,这支经历了残酷战火淬炼的钢铁洪流居然强大到了如此骇人的地步——即便是整个欧洲也不是它的对手。可以想像,两万辆坦克驰骋在欧洲大陆上会何等的壮观!尽管随着前苏联的解体,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近五万辆坦克还在俄罗斯的武器库中慢慢锈蚀掉红色帝国最后的尊严。但他们毕竟曾让整个欧洲大陆在寒风中颤栗、恐惧的注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早在1945年柏林胜利阅兵式上,苏联便迫不及等地向“盟友”展示了令人感到窒息的JS-3重型坦克,这实际上是一个傲慢的炫耀,当时已明显感受到冷战冰霜寒意的西方将军们马上便意识到头上的乌云正在慢慢凝结为实质。尽管怀着与生俱来的鄙夷,这些贵族化的西方军官们一向认为苏联红军不过是一群武装起来的斯拉夫农民,但面对战争结果的尘埃落定,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苏联红军在战争中发生了分化——事实上,此时的苏联红军是由完全不同的两类部队构成,其中的大部分(也就是普通步兵部队)确如西方所认为的那样,他们数量庞大,但装备低劣、训练不足,除了手中的,莫辛-纳甘步枪外,马克沁机枪与82mm迫击炮便是他们所能得到的最好武器了;与此同时,苏联红军中的另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精锐却在朝着完全不同的道路上演化,这部分红军数量相对较少(装甲兵与航空兵均属于此列,同时番号前被贯以“近卫”二字的近卫军部队也包括在内),但是装备与训练却是按照打赢最严酷机械化战争而准备的(甚至连伙食与军装都不同于普通红军部队)。作为近卫军中的精锐,苏联装甲兵在战火中经历了痛苦的淬火与重锻,并最终在硬碰硬的鏖战中,逐渐压倒了纳粹德国装甲兵这支本来更为强大的力量(1944年,德国在军火生产上超过了苏联,但再多的坦克都无法弥补优秀装甲军官的损失。在德国人不断把优秀军官分散到各个新建的师,从而一再削弱自己战斗力的时候,苏联却在不断组建“近卫军”,把最优秀的师、军都组织起来,成为最强大的突击力量,它们都拥有苏军最优秀的军官。虽然其水平无法与1941年的德国军官相比,但要压倒1944年的德国军官平均水平,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以1945年6月的柏林胜利大阅兵为标志。

艺术家笔下的JS-3重型坦克雄姿。

JS-3重型坦克的主武器和IS-2的完全一样,同样是一门Д-25Т/1943年型122mm火炮,方向射界360度,水平射界-3~+20度。射击俯角小,是苏联坦克的一个通病。为了追求完美的防弹外形降低炮塔高度,又不得不给布置在火炮尾部上方的反后坐装置留出足够的空间,苏联设计师只好在射击俯角上做出了让步。JS-3重型坦克的弹药为分装式,因此射速较慢,只有1.5~2发/分。弹药基数和IS-2一样为28发,包括十发穿甲弹和十八发高爆榴弹。被帽穿甲弹丸重25.1千克,初速为780米/秒,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160mm厚匀制钢装甲板,在2000米距离上则可以击穿120mm厚匀制钢装甲板。榴弹重27.3千克,初速760米/秒,最大仰角射击时射程可达16000米。炮弹通过一具ТШ-1 7望远式瞄准具瞄准射击。JS-3的副武器为一挺安装在装填手舱门处环行枪架上的12.7毫米ДШК高射机枪和一挺7.62毫米ДТ并列机枪和一挺安装在炮塔左后部的7.62毫米ДТ机枪。其中,ДШК高射机枪由装填手手动击发,ДТ并列机枪和炮塔后机枪则分别由炮长和车长操纵。

出现于1945年6月柏林盟军胜利阅兵式上的JS-3重型坦克。

尽管苏联在技术与制造工艺上始终处于追赶西方的地位。但JS-3坦克的出现,却意味着经过4年世界上最残酷机械化战争的洗礼,苏联人在坦克设计理念上全面压倒了西方,从而获得了未来机械化战争中的装备优势,这是西方所不能容忍的。

T-64B1M主战坦克。

此时无论是兵员还是装备,苏联红军装甲部队已经成长为世界超一流的钢铁洪流,除了刚刚倒下的纳粹德国军队外,地面上已经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有资格同浴火重生的苏维埃装甲洪流相提并论。其实,早在那个充满了欢庆的仪式上,浸泡在冷汗中的盟军军官们就认为,单单凭借JS-3,西方装甲力量在技术上就至少落后苏军十年。而且经过了与纳粹德国装甲兵近4年的鏖战,在这个残酷对手的“陪练”下,从装备到作战理论,放眼天下苏联红军装甲兵的作战经验之丰富、理论建设之完备无出其右者。其实,JS-3在柏林的高调面世只是个开端。凭借战争中用鲜血与生命获得的海量战场经验,苏联红军不但比谁都清楚战场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战车,而且更精于要以一种用什么样的战术去运用这些一流战车。事实上当战争结束时,苏联红军的装甲战理论要比他们的战车更成熟、完善,而对于这一理论的运用则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主战坦克”的概念被红军军官们率先提出并非偶然。于是,通过对战争中的经验进行反思,他们一方面开始“铸造”新一代红色装甲战车。先是T-54/55的出现为主战坦克的概念划定了一个明确的标准,此后T-62的出现又使装备质量的天平进一步向铁幕倾斜,当自持拥有技术优势的西方在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中还没有恢复过来时,T-64的出现最后将这些西方踦士们的优越感被彻底击碎——此时无论是火力、机动还是防护,西方再也拿不出什么可以相提并论了(至此1945年时的惊呼终于变成了现实)。另一方面,在“诸兵种合同作战战役法理论”的名目下,红军的精英们开始对经历了最严酷考验的大纵深理论进行最深刻的完善与补充。更可怕的是苏联红军装甲力量在取得装备质量与作战理念双重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数量上也不放松,其中JS-8(即T-10)的产量即高达8000辆。以至于北约在柏林墙时刻后担心,如果到了与铁幕撕破脸面的那一天,“潮水一样”的苏联坦克冲击波会在一周之内席卷西欧,仅仅7天就能从东德冲击到大西洋东岸,饮马英吉利海峡,这绝对不是一个妄想。至少当时的美国就很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并准备了驻德美军撤退的各种方案。苏联坦克集群的这种整体实力,使美国感觉到与苏联坦克集群较量胜算实在不大。甚至沮丧的认为,唯一能克制住苏联坦克集群的东西只能是战术核武器。(看来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既有其野心膨胀的一面,也有其心虚的一面,对于普通的北约坦克兵总不能告诉他们,高官们打算用核武器将他们与苏联坦克一同汽化吧!)

冷战中苏联装甲力量的象征—始终笼罩在一层神秘面纱下的T-64A主战坦克。

那么战术核武器就足够了么?尽管我们无法证实这个答案的正确与否,不过至少可以看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对此,曾经的西线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一语道破了天机——“当一半的苏联坦克开动后,这世界上将不再有力量能够阻止它们”。然而,正如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苏联装甲力量也不是在一天之内便成为了如此恐怖有效的战争机器。事实上,这只红色重装恐龙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与辛酸——当然还有鲜血与生命! txgxHbfWd5JSS1V3gvJtMkDbgiN4tr6pYTINC0c9mf4NjzaPrZ+dBiDqYhGNG/E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