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法国的早期自行火炮

在一战中,法国是第二个研制生产并装备坦克的国家,这为其发展自行火炮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基础。不过,由于更深层次的原因,法国人在发展自行火炮的问题上,比英国人要审慎和深刻的多,取得的成果也更具有现实性的使用价值,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更大。首先来讲,法国人在一战中发展自行火炮的目的在于满足反炮兵作战的需求。第一次大战爆发时各国陆军所谓的“反炮兵”观念,还是停留在拿破仑战争中“炮兵决斗”的浪漫想象中:轻炮兵冒着枪林弹雨推炮前进,发射旺盛火力摧毁敌军火炮。在战前的德军炮兵战术条例中提到“炮兵决斗”之外的有关“反炮兵”方法,即建议利用步兵突击摧毁敌军观测、指挥所,以使敌军炮兵陷入混乱;而法军对“反炮兵”战斗的看法则更为极端,认为任何将弹药运用在提供步兵直接支持以外的地方上都是浪费,并且在1913年出版的准则中明令禁止……

然而,这种幼稚的看法很快在1914年之后的残酷战斗中得到了修正。随着战争进程的深入,被困在堑壕战僵局中的双方越来越寄希望于用炮兵达成战局的突破。结果,由于炮兵角色的日渐吃重,反炮兵战斗开始成为作战焦点所在,相当一部分重型炮兵的任务也从堑壕轰击中抽身而出,转变为专职的反炮兵部队。与此同时对于反炮兵作战方案的规划,也日渐成为僵化的数学计算问题,比如,在法军新的炮兵条例中要求在面对战线中央地带的每一门敌炮,己方均须相对配置一门反炮兵火炮;而在战线主轴的两翼,则是一门反炮兵对付敌方四门火炮……

但显而易见的是,将反炮兵作战变成简单的数字游戏,不仅是一种笨拙而低效的方法:反炮兵火力用重型、中型炮企图摧毁对方防御火炮,或至少暂时压制对方,但不一定会取得成功,而且还需要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削弱了原来用于进攻的力量。对此,法军中一批向往着把新的技术思想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热心人,开始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用于反炮兵作战。他们很快就意识到,既然敌我双方的所有炮兵部队都把对方炮兵列为最优先攻击的目标,那么在远程重型火炮射程和威力都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保证反炮兵部队的战场生存性,而不是单纯的增加反炮兵火炮的数量,必然是实现高效率反炮兵作战的关键。

对反炮兵部队而言,如何回避敌方炮火或减少敌炮兵火力的影响,应当是反炮兵部队最应优先考虑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由于敌人使用弹药和发射系统在性能上的改进,反炮兵部队要想切实提高自身的战场生存力,除了伪装、隐蔽、分散、构筑工事等传统方法外,使火炮获得快速而频繁的转场机动能力更为重要:毕竟间瞄武器在原处作战时间越长,它被摧毁的危险性也越大(无论射程具有何等优势),而使火炮经常转移本来就是一种使间瞄武器得到生存的办法。最终,作为这一切思索的结果,一种以反炮兵作战为主要使命的履带式自行火炮出现了。

执行反炮兵任务的火炮大都笨重缺乏机动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地形特征,而且它们的弹药也太沉重。为了将这些不利于完成任务的负面因素排除,各种方式的试验都想尽办法进行过了,但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发展重型拖拉机式的履带车辆,而如果说还需要强调些什么的话,那就只能由类似于坦克这样的东西来提供了。总体来说,这种履带式自行火炮系统是一种将重型远程火炮的炮管安装在自推进履带式底盘上的全新设计。但需要说明的是,针对这种履带式自行炮架项目进行的所有试验都是单独完成的,完全没有与法国的坦克项目搅和在一起。

整个设计的基础,采用了由施耐德公司在其勒克鲁佐工厂(Le Creusot works)研制的一个巨大的履带式底盘,实际上是霍尔特15吨拖拉机的按比例放大版本,由一台安装在底盘后部的汽油发动机驱动,整个上部结构完全是敞开式的。驾驶员坐在底盘的最前端,炮管的托架差不多挨到了他的座椅后面。另在车体后部配备了一个小型起重机,以便能够将弹药提升到与炮管后膛后面的乘员平台等高的位置上,节省人力和提高装弹效率。不过,由于这样的布局或多或少地会限制火炮的仰角,进而影响到它的射程,所以说,这种设计本身是存在一定缺陷的。但考虑到对机动性和可生产性方面带来的诸多益处,两者相比取其利,法国军方更愿意接纳如此设计的优点,而忽略其它方面的不足。当然,为了增大火炮的仰角,后来在量产型号上又对上层结构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重新设计。

l94mm GPF履带式自行加农炮侧视图

与194mm GPF履带式自行加农炮配套的履带式弹药运输车

尽管在早期进行的样车试验中,由于安装的是155mm火炮,使人们对这种自行武器的用途一度产生了怀疑,但当看到量产型中的大部分重新换装了一种名为194mm GPF(“宏力菲鲁”或“大力菲鲁”)加农炮的长炮管火炮,而只有少部分安装了射程较短的280式榴弹炮 (280式榴弹炮即14/16型“施耐德”280mm榴弹炮的一种衍生产品),这种疑虑彻底打消了(为保证产量,只制造了少量可以安装280mm口径炮管的样炮,真正的生产型火炮则统一安装的是194mm型炮管)。

1918年之后,少量280mm(11.02英寸)版本的炮架也不再使用了,它们基本全被改装为使用194mm(7.64英寸)口径火炮的制式化版本。尽管这种原始的履带式自行炮架武器是一个既笨又重的家伙,数量上也微不足道,但它们的确可以在不需要牵引车辆的情况下毫不费劲地成功穿越过各种苛刻难行的地带,而且其火炮本身的射程、弹重和威力也都很理想。所以,在一次世界在战中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具有许多非凡的特征,而这些特征还为日后的许多设计所借鉴:比如,除了复杂的巨型履带式底盘外,这种炮架还可以自动调节反后坐机械装置,以使其与所有可以实现的仰角、液压刹车系统和气动复动机相适应。

基于施耐德公司研制的大型履带式底盘的M280 sur chenilles,它承载的是14/16型280mm“施耐德”榴弹炮的一种衍生火炮。这种280mm火炮的生产量很少

采用与280mm型自行火炮相同底盘的194mm GFP加农炮。尽管其仰角有限,但它极大地提高了机动性,足以弥补仰角受限方面的缺陷

不过,整个一次大战中,“194mm GPF履带式自行式加农炮”并非法国在自行火炮领域所取得的唯一成就,一种基于雷诺FT-17轻型坦克底盘的75mm口径自行火炮方案,可能更值得我们关注。简单的来说,这个方案的设计意图,本质上是为了恢复著名的M1897 75mm榴弹炮真实战场效能。在1914年之前,法国的一些军事思想家们普遍认为,法国陆军的主要长处是快速攻击,因此,法国的陆军部队实际上应该加强军事训练和提高战术决策能力,而根本就不需要装备那些主要用于防御或慢攻的重型火炮。鉴于这样的一种指导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之前,法国陆军在野战炮兵装备方面的全部家当只有一种口径并不大的火炮:即为法国步兵团开道的M1897 75mm(2.95英寸)野战榴弹炮。在开战时,法军有3,840门M1897 75mm炮,但只有308门火炮口径超过75mm;到了1918年,M1897 75mm炮占总炮兵火炮的比例也不过下降了24%,仍然是法军炮兵中的绝对主力。

当然,法国人如此偏执于这种75mm口径的野战榴弹炮,看上去也有着不赖的理由:这种火炮有着独特的反后座系统,射速几乎是同类火炮的4倍,而且初速高,弹道低伸,其弹丸能产生大量破片,还在炮轮下面装了一套刹车片,是世界上同类武器中的佼佼者。这种反后座系统对间谍和模仿者严格保密,在结构上包括一个能完成两种重要功能的液压气动式反后坐装置,该装置一方面能吸收射击时作用在火炮上的后坐力,另一方面还可使火炮复进到射击前的原有位置,而后一种功能正是这种反后坐装置与当时也在进行试验的其他反后坐方式的不同之处。驻退机通过迫使驻退液通过一个小孔来吸收后坐能量。与此同时,火炮的后坐运动压缩驻退筒里的空气。后坐力一消耗殆尽,压缩空气即膨胀使身管复位。这种可控后坐周期时间很短,具有明显提高火炮发射速度的潜力,这就是为什么M1897 75mm野战榴弹炮的射速能达到惊人的30发/分钟的原因所在。

法军把对炮兵的所有希望都赌在M1897 75mm轻型榴弹炮上,相信唯有快速而猛烈的射击,才是摧毁敌军信心的唯一方法(战前,虽然拿破仑的“炮兵集中”观念被后来的法国军人奉为圭臬,但他们所认知的“炮兵集中”,却是将大量的炮兵集中在第一线上,要求指挥官应尽可能地在战场空间许可的条件下,将手中的火炮在敌战线前排成一线,以直接瞄准射击方式在敌军防线上撕开一个缺口,以便步兵突破。M1897 75mm野战榴弹炮就是在这种以直瞄射击为主,尽力提高野战机动性和射速的指导思想下出现的一个经典之作)。然而,战事一开,事实很快证明教条式地执行“进攻,进攻,永远进攻”战术思想既妨碍了想像力与灵活性,也妨碍了性能出色的M1897 75mm轻型榴弹炮的战场发挥。一方面,在1915年年底战线僵化为堑壕战后,大部分M1897 75mm轻型榴弹炮被迫退到战壕后方,充当间瞄而不是直瞄火炮使用,但炮兵却发现他们根本没有可以进行高角度射击的装药,虽然技术上M1897 75mm轻型榴弹炮最大射程可达9000公尺,但因为在准则中被限制仅能在4500公尺范围内进行直射击,因此当他们进入到壕沟后方射击阵地的时候,才发现瞄准具上的刻度划分最远只到6000公尺,而且该炮所能发射的高爆弹药最重的也只有8公斤,根本无法摧毁野战工事。更夸张的是,法国根本没有生产高角度射击用的装药,结果数量占绝大比例的M1897 75mm轻型榴弹炮在这个用途中,沦为了令人诟病的废物。

履带式底盘的驾驶员坐在装备前面,他的背后是弹药和操作区。汽油发动机位于底盘的后部,下面是升降装置

实施铁路运输中的194mm GPF履带式自行式加农炮

M1897 75mm野战榴弹炮结构示意图(一)

M1897 75mm野战榴弹炮结构示意图(二)

M1897 75mm野战榴弹炮结构示意图(三)

另一方面,尽管法国人深知这种出色火炮的价值在于直瞄而不是间瞄射击,但恢复其本来用途的努力却一再以失败而告终。在多次以突破堑壕封锁为目的会战中,大量的M1897 75mm野战榴弹炮被重新推出战壕,扮演大口径步兵炮的角色、伴随步兵运动,以贴身式的直瞄火力摧毁一切阻碍部队前进的敌有生力量、铁丝网、机枪火力点乃至步兵炮炮位(1915-1917年期间,协约国常常企图从西线突破僵局,但由于双方对峙的战壕一直从北海伸展到中立的瑞士边界。因没有侧翼,要进攻就必须对永备工事进行直接正面攻击)。

尽管单就火力性能而言,由于出色的精确性、令人绚晕的射速以及远比一般小口径步兵炮更大的威力,M1897 75mm野战榴弹炮不会令人失望,但战场机动性方面的短板却令其在大多数时间里,难以胜任大口径步兵炮这一角色。该炮在充满弹坑、堑壕的泥泞战场上,靠人力和畜力往往寸步难行,无法跟上步兵突破的步伐,造成步炮协同的严重脱节,步兵和炮兵都为此付出了难以想像的惨重代价(当步兵攻占一线敌人阵地后,需要伴随直瞄火炮移转至下一线目标时,M1897 75mm野战榴弹炮常常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火线上的战场机动,换句话说,在步兵需要这种火炮的大多数时间里,M1897式75mm野战榴弹炮的身影都很难出现在应该出现的位置)。结果,为了恢复M1897 75mm野战榴弹炮应有的战场效能,似乎只有为该炮配备一个履带式机动底盘才是唯一彻底的解决方案,FT17坦克就在这种情况下进入了法国炮兵的视野……

M1897 75mm野战榴弹炮炮架结构示意图

M1897 75mm野战榴弹炮炮床部分结构示意图

当然,对法国人来讲,由于在坦克方面的研究起步早、投入力度大,理论上能够成为M1897 75mm野战榴弹炮机动底盘的选择有不少:“施耐德”、“圣沙蒙”这类中型突破坦克都是很好的改造对像,不过问题在于这些履带式底盘对M1897式75mm野战榴弹炮来说大太也太贵,并且通行性能欠佳。结果在综合权衡之下,1916年11月出现的FT17坦克似乎是个更好的选择。首先,这种7吨重的小坦克尽管只有5米长、1.75米宽,也许无法负担重型火炮,但作为M1897式75mm野战榴弹炮的底盘却是足够了(M1897式75mm野战榴弹炮先进的反后座系统为其在小型炮架或是底盘上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其次,由于行动部分采用了大直径诱导轮在前的独特设计,再加上一台35马力的四缸汽油引擎,这使其通行越障能力甚至与采用过顶履带这种极端设计的英国“菱形”坦克都不相上下,作为火炮的自行底盘显然甚为理想(过垂直墙高0.61米、越壕宽1.98米);最后,FT17的结构简单,可生产性好,制造成本低廉,由其底盘衍生一种自行式机动火炮性价比相当有优势,在这场耗资巨大的战争中,尤其是个难以让人抗拒的巨大优点。显然,M1897式75mm野战榴弹炮与FT17坦克的组合是一对绝配,而法国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作的,于是FT17/75自行火炮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为M1897 75mm野战榴弹炮配备履带式底盘的本意,是提高其作为一种战场直瞄火炮的战斗效能

FT17/75自行火炮侧视图

令人略微有些遗憾的是,由于底盘和火炮两部分都取自相当成熟的现成系统,再加上战争的紧迫造成的压力,FT17/75自行火炮本身的设计可谓乏善可陈:除了火炮身管被倒置于车体外,基本就是一个拆除了炮塔的FT17坦克底盘,与一门敞开式结构的M1897 75mm野战榴弹炮炮身的简单组合(没有采用封闭式装甲炮塔的原因不难推测,M1897式75mm炮在尺寸上比FT17火炮型的37mm炮大得多,如果要为其提供一个巨大的封闭或半封闭式装甲炮塔,对于FT17狭小的底盘来说,由于重心的变化,整个自行火炮的平衡问题相当令人头疼,而且炮塔的存在也会对快速补充弹药造成困扰)。不过,既便如此,如此一种简约设计也足以达到其主要意图了,FT17底盘使M1897 75mm野战榴弹炮拥有了一种飞跃性的战场通行性能,同时这种火炮固有的一些缺点也得到了完美的弥补。

尽管直到战后,M1897 75mm野战榴弹炮依然称得上是同类火炮中的佼佼者,但使用单腿大架,方向射界有限的缺陷却无法让人视而不见(只要方向回转超过3°,该炮就必须移动大架,并重新设置刹车片,密位调整十分繁琐),不过FT17底盘的采用却使这一切迎刃而解:火炮本身仍然只具有有限的方向射界,但现在却可以通过底盘旋转的方法来解决所有不便。可惜的是,虽然FT17/75自行火炮从1918年9月开始投产,但仅仅生产了不到75辆后,就传来了同盟国投降的消息,这使其没能接受战火的洗礼。随着战争的结束,FT17/75自行火炮的生产被迫终止,已经走下生产线的部分车辆作为法军摩托化炮兵的试验性装备一直服役到1940年……

结语

从那标志一个时代结束的欣欣向荣的1914年8月起,未经战火考验的军人们就在随后的4年中,格斗、流血、死亡,饱尝充满了血腥滋味的“愤怒的葡萄”,却也收获了一些不一般的果实:自行火炮的悄然萌发。事实上,一战中的参谋和将军们发现,他们很难放弃前半生所坚持的并且又被战前错觉所引导的战略思想,因此要处理他们所面对的意想不到的和前所未有的战术形势自然相当困难,但是一些战术上的改变却又是必须的。于是,在他们的默许甚至是鼓励中,自行火炮作为现有火炮的一种改良产品出现了。尽管这种改良性武器的意义一开始被大部分人所低估,而且它们的出现也并没有马上改变战术力量的平衡,但它们既然已经在这场战争中被证明是有用的,那么在下场战争中大放异彩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yQ7N78VdgqSGjUfFnZWPNCOxtiBh65TsehmzWbPHsmHI0/ROR2DC0h5Pmp/OJx1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