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贝尔纳普”级驱逐领舰(Belknap class)

“贝尔纳普”级导弹驱逐舰首舰于1964年服役,其服役时间要晚于不少级别的驱逐舰,不过由于“贝尔纳普”级其结构和“莱希”级完全一样,可以说是在“莱希”级基础上改进的“莱希”II型,所以在顺序上将“贝尔纳普”级放到“莱希”级以后。

美国海军在“莱希”级服役后对其各项性能十分满意,但是由于“莱希”级没有安装任何火炮,所以根本不具备海战能力,也无法支援任何登陆部队,甚至于受到低烈度威胁的时候都无法和对方对峙,作战能力极为不均衡。所以美国海军要求在“莱希”级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性能更为均衡的军舰。很快设计方就拿出来一个方案,那就是舰体和动力系统不变,调整上层建筑的布置,同时新船拆除一部防空导弹发射架,用一部分防空能力换取反舰和反潜能力。改进型被称为“贝尔纳普”级。

“温莱特”号进行油料补给作业的SH-2F型直升机,边上有一名水兵手持灭火器随时处于待命状态。

“温莱特”号水兵正在吊装Mk46轻型鱼雷。

首舰“贝尔纳普”号1962年2月开工,1963年7月下水,1964年11月服役;最后一艘“比德尔”号1963年12月动工,1965年7月下水,1967年1月服役。该级舰长166.7米,宽16.7米,吃水8.8米;标准排水量6570吨,满载排水量8575吨,动力装置采用2台蒸汽轮机,最大航速32.5节。舰体线型、结构、动力装置等方面和“莱希”级完全相同。由于改进型Mk10发射架也可以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所以取消了前部的“阿斯洛克”导弹发射器。同时沿用了Mk46型轻型鱼雷。尾部是该舰在“莱希”级基础上改动最大的部分,取消了尾部的Mk10通用发射架,换成了一门Mk42型127毫米火炮,使其具备了一部分的海战能力。由于随着发射架一同取消的还有两座火控雷达,“贝尔纳普”级设置了一个直升机起降平台和机库。最初计划在第二烟囱桅后方装置DASH无人驾驶遥控直升机的机库与甲板,但由于DASH无人直升机的可靠性实在无法满足需要,所以在部署前该项目就遭到取消。后来“贝尔纳普”级干脆就成了舰载直升机试验舰,其机库与甲板便改操作SH-2“海妖”反潜直升机。到70年代作为LAMPS Mk I试验舰换装了SH-2F直升机。

“贝尔纳普”级和“莱希”级各舰计划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装。改装从新型雷达着手,改装了AN/SPS-48E型三坐标对空警戒雷达,电子器材方面则加装了Mk14型武器指挥系统和AN/SYS-2型自动战斗数据系统,同时在使用中解决了这些系统与AN/SPS-48E对空警戒雷达的配合使用问题。改进后的该舰成了美国海军当时自动化程度最高,综合作战能力最强的驱逐舰。1976年之后,“贝尔纳普”级各舰作为首批换装反舰导弹的驱逐舰将76毫米炮换成“捕鲸叉”反舰导弹,并以AN/SPS48C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取代原本的AN/SPS43。此外,“贝尔纳普”级舰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了NTU改良工程,换装AN/SPS48E/49型对空搜索雷达以及SYS-2整合数据系统等,以使“标准”SM-2ER防空导弹可攻击90至100公里外的空中目标。舰载直升机也换成了S-3“海王”舰载直升机。

“温莱特”号正在发射“捕鲸叉”反舰导弹。

“贝尔纳普”级导弹巡洋舰中的“贝尔纳普”号、“丹尼尔斯”号、“温莱特”号、“比德尔”号部署在美军大西洋舰队,其余5艘在美军太平洋舰队服役。1975年6月“贝尔纳普”号和“小鹰”级航空母舰“肯尼迪”号相撞,航空母舰上大量的航空燃油向驱逐舰流去,两舰相继发生火灾,火势一发不可收拾,并导致驱逐舰上的炮弹爆炸,导致7人死亡、47人受伤。虽然后来经过大规模的修理与改装,“贝尔纳普”号于1980年5月又重新服役,在修复时还顺便换装了新的电子系统,但“贝尔纳普”号以铝合金材料为主的上层结构在大火中几乎全部烧毁,这也为美国后来全面取消铝合金作为造舰材料埋下了伏笔。很多材料都将马岛海战的教训作为美国海军不选择铝合金材料的重要依据,其实早在马岛海战爆发的十余年前美国海军就对铝合金材料进行了研究,后来只有需要严格控制重量和预算的情况下海军舰艇才会在上层建筑部分使用铝合金材料。1975年,按照新的规则规定,排水量超过8000吨的“贝尔纳普”级导弹驱逐领舰(DLG)被全部改为导弹巡洋舰(CG)。1985至86年,美国海军在“贝尔纳普”号上加装通讯设施以及参谋协调设施,当作第六舰队旗舰。同时其同级的CG-28“温莱特”号、CG-30“霍恩”号、CG-31“斯特雷斯”号舰【此时美国海军已经对军舰进行了重新划分,“贝尔纳普”级各舰已经全部改为导弹巡洋舰(CG),原有的驱逐领舰(DLG)被全部取消】,也加装了“将官战术指挥中心(TFCC)”。

与“肯尼迪”号航母相撞后严重损毁的“贝尔纳普”号舰桥,铝合金制的舰桥被全部烧毁。

1990年,抵达香港进行访问的“斯特雷特”号。

“贝尔纳普”级虽然较“莱希”级减弱了一部分的防空能力,但是由于先进指挥控制系统的加入其防空能力依然十分可观。在60年代后期的一系列演习中该级军舰第三艘“温赖特”号曾两度作为航母编队的防空指挥舰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温赖特”号被编入了太平洋舰队后也一度从台湾海峡通过。1970年,该舰进入北部湾,主要执行对北越的雷达警戒任务。“莱希”级第六艘“斯特雷斯”号除了在北部湾地区执行雷达哨戒任务外还执行了对陆支援和飞行员的搜救保障任务。凑巧的是就像“贝尔纳普”级驱逐领舰的前身“莱希”级一样,“斯特雷特”号也于1989年5月来到我国上海进行访问,一同来访的还有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和“佩里”级护卫舰“罗德尼·戴维斯”号。当时我国海军副司令员、东海舰队司令员陈聚奎对美舰进行了接待。可以想象,当时如此巨大的导弹驱逐领舰对我国海军官兵的震撼。

1980年5月2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耿飚率团访问美国,此行一同赴美的还有海军刘华清上将(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网上流传的刘华清坐在航母上的照片就是这次访问的时候拍下的。这次访问,代表团参观了包括“小鹰”号航空母舰、“塔那瓦”号两栖登陆舰和“福克斯”号导弹巡洋舰(1975年后“贝尔纳普”级已经全部由驱逐领舰改为了导弹巡洋舰)。这次访问标志着中美所谓“蜜月”期的到来,在美国也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据耿飚之女耿莹回忆说:“后来我听父亲讲,五角大楼的工作人员不顾禁令,纷纷从窗户探头出来。他们没想到,美国会为一位共产党国家的军队领导人举行欢迎仪式。”虽然当时中国科技能力还较差,国家财力更是有限,但是此行也让中国海军坚定了要搞自己航母的决心。

虽然“贝尔纳普”级的上层建筑大量使用了铝合金材料,但是其沿用自“莱希”级的船体结构依然是十分坚固的。首舰“贝尔纳普”号就算在那么严重的事故中基本烧毁了整个上层建筑其船体结构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其修复工作只进行了三个月就全部完成。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海军大量先进的军舰陆续进入现役,特别是加装了“宙斯盾”系统的“提康德罗加”级进入现役后“贝尔纳普”级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了。除了首舰“贝尔纳普”号外其他各舰的服役年限都没有达到30年,而“贝尔纳普”号则成了最早服役却最后退役的该级军舰。1975年,美国海军对舰级进行了重新划分,“贝尔纳普”级因为排水量超过了8000吨而被全部划分为巡洋舰,其舷号变更除代表军舰的种类缩写字母由DLG变为代表导弹巡洋舰的CG外其数字编号不变,比如DLG26“贝尔纳普”号改编为导弹巡洋舰CG-26。

198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耿飚率团访问美国,其中重点参观了“福克斯”号。

“贝尔纳普”号侧视线图

“福克斯”号侧视线图

“温莱特”号侧视线图

“霍恩”号侧视线图

“贝尔纳普”号导弹驱逐领舰,由于其舰体设计来源于“莱希”级,单从正面看除“莱希”级仅多了一套“阿斯洛克”系统外两舰完全一模一样。

1990年7月1日“约瑟夫斯·丹尼尔斯”号穿越麦哲伦海峡赴大西洋地区参加“尤尼塔斯31”演习。

1992年10月16日“温莱特”号来到地中海加入“约翰·肯尼迪”号(CV-67)航母编队。其舰艏导弹发射架挂载了两枚“标准II-ER”增程型防空导弹。

海湾战争期间“朱厄特”号在波斯湾地区为航母编队执行护航任务,其舰艏挂载的依然是两枚“标准II-ER”增程型防空导弹。

“霍恩”号导弹驱逐领舰,该舰服役伊始就参加了越南战争,并且被多次部署到越南;同时该舰也是海湾战争中最早被部署到海湾地区的美国军舰之一。

“斯特雷特”号导弹驱逐领舰。从这个角度看除了尾部的直升机停机坪以外“贝尔纳普”级和“莱希”级外形和舰载设备的布置几乎完全一样,这充分展现出了两级军舰的继承关系。

1985年2月,途径诺马角返回母港圣迭戈的美国海军“威廉·H·斯坦利”号导弹巡洋舰。

1988年11月16日,航行在太平洋海域的“福克斯”号,该舰在服役伊始就被编入了太平洋舰队。

航母编队中的“比德尔”号,“贝尔纳普”级导弹驱逐领舰在整个航母编队中承担防空任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舰的防空效能在美国海军中是数一数二的。 sC9CLOsWxcSkayePZ0fjgRgw5EymJ3XZ3SjifJcA5TYXilNb0uJd4iZRaSDKoux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