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2
第二章
制服

日本古代军事史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从公元前500年的古坟时代一直延续到德川时代,这期间武士的地位被提升到了神话般的高度。武士有佩刀的特权(一般百姓不许带刀),可以就地杀死对武士有无礼行为或对其上司不表敬意的庶民。1232年也就是贞永元年,日本制定了代表武士阶级利益和思想意识的第一部武家法典《贞永式目》,确立了武士的道德伦理规范。此后,武士与禅宗结合,形成了武士独特的自毫感与荣誉感,这就是武士道。直到19世纪日本开始西化,武士道仍然是日本社会一种强大的文化现象。尽管如此,明治维新后,武士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但由于东西方之间的巨大差异并不足以完全改变这个进入工业化的国家,武士道精神并没有得到清算。恰恰相反,明治天皇还发布了《教育敕谕》,培养学生狭隘的爱国主义和忠君思想,让武士道精神复活,1882年又发布了《军人敕谕》,明确提出了陆海军军人的生死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资本主义形成,为争夺海外市场和殖民地,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先后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其中武士道精神发挥了巨大作用。在1931~1945年的侵华战争和1941~1945年的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法西斯主义和武士道精神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愈发猖獗,但终究自食恶果。

日本从建立新的陆军开始,便致力于军服样式的统一,并采用了法国陆军的军队规范。1867年,日本根据帝国令从法国购买了新式制服,这是一种新奇的藏青色制服,配白色绑腿,是普法战争塑造的当时流行制服。1886年(明治十九年)7月6日,明治天皇正式颁布第48号敕令,不仅宣布日本陆军首次统一军服着装,还正式规定了日本陆军从军官到士兵的军衔标志。这一制式军服被定型为明治十九年式,下士官和士兵的上衣为立领单排5粒铜纽扣,短上衣领口和袖口为兵科色,军裤为直筒长裤。此后,日本逐渐将制服标准化并不断进行细微修改,直到日俄战争爆发。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4月12日的第71号敕令,颁布了《陆军军服服制》,正式用茶褐色绒质面料替换掉藏青色面料。20世纪前30年,日本士兵穿着制式军服在不同的战争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但他们穿戴的制服并不符合现代战争的要求。虽然简朴的制服与江户时代使用的武士服非常的不同,但它们一样都不适合战斗。

日本军官制服和下级士兵制服原本分属两个体系,分别受《陆军将校服制》和《陆军下士以下服制》所规制。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天皇发布第364号敕令,颁布《陆军服制》(《陆军服制》中的陆军服制图表也有“将校、准士官服制”、“下士官兵服制”两种区分),使日本陆军军服统一到一部法令之中。另外,将校、准士官的军服基本是自行采购,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需要在细节上进行个性化设计。日本陆军的这项传统可以追溯到明治初期,在昭和时期尤为显著。大正十一年制式、昭和五年制式和昭和十三年制式军服就曾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青年将校文化”的热潮。

将校和准士官的军服、军品虽然在材料等方面受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如上文所述,它们基本属于私人用品范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行设计样式。一般情况下,将校、准士官会通过民间的服装店、军品店、百货店以及偕行社等渠道定做自己的军服。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士兵猛增等国情影响,成衣开始普及(即使如此,当时的成衣也是多种多样,在张扬个性和潇洒程度上并不比定制服装逊色)。关于下士官兵的军服、军品,规格限制比将校、准士官要严格一些,主要由陆军被服本厂、大阪陆军被服支厂、广岛陆军被服支厂(大阪陆军被服支厂和广岛陆军被服支厂设立于昭和初期,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各地陆续增设)生产、检查和管理。至于具体生产环节,除官方被服厂之外,民间工厂(福助足袋、大塚制靴、日本制靴、千代田制靴)也受委托进行了军服生产,它们生产的军服最终需要接受各被服厂的检查。虽说有统一检查,但相同制式的军服也会因为制作时间、制作者的不同存在样式上的区别。另外,那些资历较老的下士官兵,他们对军服的私人化、改造(主要是领子的替换)以及对私人肩章、领章的使用都得到了默认。这样,从士兵到军官,日本陆军的军服基本上都存在多种多样的样式。

1931~1945年,日本的军事制服受不同的战场和原材料短缺等因素的影响,衣服、鞋子和类似服装在战争的第一个月就从商店里消失了。即便偶尔有机会得到它们,其价格也不是一个普通公民能够负担得起的。出于战争的压力,物资短缺现象开始愈发的明显,许多和服也不得不被捐赠出去,加以回收利用,一些天然纤维被马毛等代用品所取代,羊毛和棉花也被替代了,替代品在当时变得随处可见。鞋子也不得不尽量小心使用,因为军队对皮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还要生产飞机及汽车轮胎,因此民用橡胶不得不优先提供给军队,所以市民穿的橡胶底鞋子越来越少,更多的民用鞋开始被笨重的木屐所代替,这种木屐鞋还被政府宣传为“爱国鞋”。物资短缺的压力如此之大,迫使日本造纸工业还设计了一种可以短时间内使用的简易服装。不管是民用领域还是军事领域,由于物资短缺,黑市开始蓬勃地发展了起来,尽管事实上这两个领域在当时基本上是孤立存在的。

军帽

日本时尚在20世纪前期深受西方影响

二战期间,日军军帽是一个奇特而且最为有趣的军事话题,虽然它存在的数量并不太多。漂亮的大檐帽,表现了自1905年以来的日本军队,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步撤装。大檐帽是一种精心打造的装备,备受20世纪许多国家军队的青睐,虽然只是有限地被制式采用。士兵和军官的大檐帽都遵循相同的样式,但后者采用了更好的面料、品质更好的帽带以及带有一朵美丽樱花图案的帽带扣。经验老道的部队通常取掉大檐帽的内部框架,使其显示出独特的外观,两边向下弯曲而前部直立。这种做法并不仅限于日本军队,在当时许多国家的军队都很常见,例如德国军官就喜欢去除帽带并采用针线缝制的相似帽徽代替金属帽徽。日本士兵并没有获得这么浮华的帽饰,相反他们收到了新的战斗帽,这种战斗帽相当的小并且紧密地贴合于头部,无疑完全背离了以前的军帽样式。这种军帽并没有被大范围采用,直到1932年底,这种军帽才在中国的东北和热河地区接受了战火的洗礼。这种军帽在日本陆军士兵和军官中以同样的方式使用,在众多好莱坞影片中被标榜为标志性的“日军形象”。这种军帽的起源与设计灵感现在并不清楚,或许它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受到朝臣青睐的乌帽子(乌帽子是日本从平安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黑色礼帽,也是近代日本成年男性的和服组成部分。镰仓时代以来,乌帽子越高表示等级越高,公家戴的帽子通常被叫作“立乌帽子”),或许是来自镰仓时代,当时日本武士也使用类似的帽子作为他们头盔的一种内衬。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帽子类似19世纪前半叶流行于法国殖民地的平顶帽(也被称为“非洲大盖帽”)。从缔造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拿破仑开始,作为传统的欧洲陆上强国,法国军队曾经是许多国家的学习榜样,尤其对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的日本来说。美军也曾采用法式军帽,在美国内战至北印第安战争这一时期,联邦军队使用的军帽样式就是法式军帽的翻版,这种流行的军帽以其设计者麦克莱伦(G. B. McClellan,当时他是波托马克的指挥官)的名字命名,也就是“麦克莱伦帽”。这是一种比原型法式军帽小一些的软帽,前面的褶痕制造出一种休闲而不失优雅的外观。

军衔及标志

日军称军衔为“阶级”,于明治维新期间实行军衔制。1870年12月,明治政府下令统一军制,于是日本仿西洋兵制,实行将佐等级制度,正式颁布军衔等级名称。二战结束前,日军军衔也发生过一些变化:1938年(昭和十三年)之前,日军常服军衔使用肩章;1938年之后则使用领章(日本称为“襟章”),通称“九八式军衔”。日本陆军军衔分为长官(军官)、长官相当官(军佐)、普通士兵、专业士兵四类,其中长官分将官、上长官(佐官)、士官(尉官)三等九级,长官相当官分将官相当官、上长官相当官、士官相当官三等八级,普通士兵分准士官(准尉)、下士官(军士)、兵三等七级,专业士兵分准士官相当官、下士官相当官、兵三等七级。九八式军衔用领章代替了肩章,以明治四十五年制式肩章为基础,只对其形状做了变动: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统一为平行四边形,长40毫米,宽18毫米;下士官兵则为长方形(俗称“座布团”),同样长40毫米,宽18毫米。1940年,日军新增了兵长军衔并制定了相应领章,同时伍长勤务上等兵军衔被废除。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1943年日军对陆军军衔制度进行了较大调整:将长官改称“士官”,上长官改称“佐官”,原士官改称“尉官”;合并原来各种繁杂的军衔并将其区分为士官、士兵两类;取消了监、正、官、工长等军衔称谓,统一军衔称谓;单独设立技术部军衔;将法务人员改为士官;将特务曹长军衔改称“准尉”,仍为一等判任官;增设兵长军衔,为一等卒。调整后军衔设置为:

士官共三等:将官——大将、中将、少将;佐官——大佐、中佐、少佐;尉官——大尉、中尉、少尉。士兵分三等:准士官——准尉;下士官——曹长、军曹、伍长;兵——兵长、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昭和十三年的九八式各个军衔领章的大小并无差异(均为长40毫米,宽18毫米)。1943年,日军对军衔标志同样进行了修改,军衔肩章大小开始有了变化,变化后的军衔通常称为“三式军衔”。将校、准士官的领章长度统一规定为45毫米,宽度则各有不同:将官是30毫米,佐官是25毫米,尉官准士官是20毫米。与此同时,随着肩章的面积扩大,星徽也比之前更大了。下士官的领章规格为长40毫米、宽20毫米,士兵的领章与昭和十三年的九八式保持不变,还是长40毫米、宽18毫米。关于星徽的排列,昭和十三年制式以前,星徽在领章上是等间隔排列,军衔变动时需重新购买领章。昭和十八年制式对此做了修改,星徽从领章的边缘开始排列,每升一级,则在其附近加上一颗星。

这里同时介绍下日军的任官制度,按照日本官位的分类,日本军人(包括陆军、海军)还分为敕任官、奏任官、判任官、卒四类。敕任官指按日本天皇的敕书任命的官员,分为三等:大将为一等敕任官,中将为二等敕任官,少将为三等敕任官。奏任官是由陆军大臣奏请天皇批准,再由陆军大臣任命的官员,分为六等:大佐为一等奏任官,中佐为二等奏任官,少佐为三等奏任官,大尉为四等奏任官,中尉为五等奏任官,少尉为六等奏任官。判任官由联队(团级)以上部队长官判定任命的官员,分为四等:特务曹长为一等判任官,曹长为二等判任官,军曹为三等判任官,伍长为四等判任官。卒是由大队(营)、中队(连)等分队长官任命的兵卒,分为三等:上等兵为一等卒,一等兵为二等卒,二等兵为三等卒。1943年后,日本将大将改为亲任官(由天皇亲自任命,颁发任命书和大将军衔标志),增加了兵长,为一等卒,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分别为二、三、四等卒。

日军同时规定有各级军官与军衔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编制比较严格,但也有特例职务军衔相差一级甚至两级的情况,日本陆军主要职务及军衔有:

陆军大臣——大将、中将,陆军次官——中将,参谋总长——大将,参谋次长——中将;

教育总监——大将、中将;

军事参议官——大将;

总军:总司令官——大将,总参谋长——中将,总参谋副长——中将、少将;

方面军:司令官——大将、中将,参谋长——中将、少将,副参谋长——少将;

军:司令官——中将,参谋长——少将,副参谋长——少将、大佐;

师团:师团长——中将,参谋长——少将、大佐;

航空兵团司令官、飞行集团集团长——中将;

参谋本部部长——中将、少将;

各种学校长——中将、少将;

旅团长——少将,旅团参谋长——大佐、中佐;

步兵团、战车团、飞行团团长——少将;

联队长——大佐、中佐;

飞行战队长——中佐、少佐;

大队长——中佐、少佐;

中队长——大尉、中尉;

小队长——中尉、少尉;

联队旗手——少尉;

司务长——准尉、曹长;

小队副——曹长、军曹;

分队长(班长)——军曹、伍长。

日军军衔

注:
1. 元帅并不是军衔,而是大将名列元帅府后的称号(元帅陆军大将)。
2. 薪水会根据军衔在籍时间长短有所浮动,这里仅供参考。
3. 晋级年限指的是晋升上级军衔所必要的现军衔在籍时间。

日本陆军军衔(1943~1945年) jS4cBVwsmJjT5nJgsc67G/ZXs0bohUoLsMKcSNLXIJVg4pcjpOJw+v78VoU9Dzf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