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1
第一章
头盔

除了刀剑,武士头盔或许是日本战争神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符号,这种设计优良的头饰一直被认为既坚固又协调,具有一种非凡的美。实际上,武士头盔是长期演化的结果,最初它只是一个适合罩在头上的简易外壳,后来头盔的设计逐渐变得更加精细,也能够表明佩戴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被长期遗忘的老式头盔,只有在旧书籍或明信片上才能看到。

钢盔,日语称为“铁帽”,于20世纪30年代正式引入日本陆海军,和传统、神秘的武士头盔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许多日本士兵并没有见过这种装备,其中一些也仅是在军校训练期间使用过它的代用品——纸制头盔。日本士兵后来也体验过轻质铝合金版本的头盔,但直到抵达中国前线才算见到了真正的钢盔。日式钢盔不仅沉重,而且还由于其复杂的下巴带系统显得颇为尴尬,下巴带是一种不太适宜的设计,设计的目的是可以环绕脖子将钢盔牢固地戴在头上。也许是为了使钢盔更容易佩戴,日军条令允许官兵将军帽帽舌戴在前面或后面,以减轻钢盔摇晃带来的不适感。此外,为了在寒冷天气中保持头部的温度,并防止在夏季炎热天气中钢盔金属壳体吸收的热量对头部造成灼伤,日军同时还为钢盔提供了盔罩。

实际上,钢盔也是一种备受挑剔的装备,这一事实在缅甸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极高的温度和湿度联合作用下,令人筋疲力尽的行军使得士兵呼吸愈发困难,这对部队士气造成了持续损坏,士兵也变得越来越沮丧、情绪低落。在缅甸战区,除了那些有运输车辆可用的人之外,其余士兵在携带食物和弹药的行李左侧还要留下额外的空间来携带没有多大作用的钢盔,以致许多士兵都对钢盔的实用性表示质疑。

相对国外传统来说,日本钢盔的设计与灵感根源更多地来自于国内。日本钢盔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曲折发展,第一种原型钢盔的外形有些类似于美国的M1917型钢盔,但冲压得更深,并且带有一个更大的盔舌。这种钢盔在中国东北进行了测试,但很快就被放弃,转而采用其他新的设计。第一种钢盔设计很容易辨认,它的顶部通风孔上面带有孔盖,盖子采用黄铜冲压制造,形状像樱花,因此这种钢盔有了“樱花”的绰号。这种早期钢盔的样式尽管大体上像法国钢盔的改良版——俄罗斯M1916型钢盔,但却更加类似法国的M1915型亚德里安钢盔。日本钢盔的第二个尝试更多的是基于他们未来盟友——德国那无可挑剔的M1935型钢盔,但它的圆顶更大,这显然是为了方便在冬季帽饰上佩戴钢盔,使这种钢盔的样子看起来更加扁平。1930年后日军试用了这种数量有限的钢盔,随着对中国入侵的深入,这种钢盔由于在外形上与中国的钢盔相似(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着大量购自德国的M1935型钢盔),最终结束了这种原型钢盔的进一步发展。日本的最后决定为九O式钢盔带来了光明,这是一种更加适应日本人好战传统的钢盔型号。这种钢盔完全由日本制造,于1930年(皇纪2590年)开始正式装备军队,被划分在兵器类,并被命名为“铁兜”(九○式铁兜)。1932年4月28日陆普第2748号文件正式将其定名为“九○式铁帽”,划分在被服类。作为日本军队的标准钢盔,九○式钢盔的防御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日军在1932年5月开始研制对步枪子弹防护能力更有效的型号。新型钢盔仍选用了原来九○式钢盔的外形,并在1938年8月(皇纪2598年)定型,被命名为“九八式铁帽”。九八式钢盔采用了镍合金钢作为材料,厚度由1毫米上升到了2毫米,内层用了加厚的纤维织物内衬代替麻布,重量也由1公斤上升到了1.9公斤,同时还增加了重量为0.9公斤的前铁,这个前铁是用于九八式钢盔的一个2毫米厚度的半圆形加厚层,可以安装在钢盔前面增加钢盔的防御能力。虽然九八式钢盔的性能普遍优于九○式钢盔,但是由于日本贫弱的军工生产能力和紧张的战时生产状况,实际装备的九八式钢盔比例并不大,整个太平洋战争时期日军仍然普遍以九○式钢盔为最主要的装备。

九○式钢盔呈椭圆形并带有一个小圆顶,钢盔两侧上方分别有2个通风孔,它的额外9个钻孔中,3个用来固定衬垫,其余6个用于固定下巴带。这种钢盔成品的质量比较差,由铬钼钢板经过一系列冲压而成,边缘粗糙没有打磨,很容易导致士兵受伤。这种钢盔对佩戴者的防护也远低于理想标准,子弹和弹片能够轻易击穿钢板,射进的碎片将给士兵带来危险。武士头盔风格的下巴带虽然设计精巧但比较麻烦,下巴带由3个通过铁或黄铜铆钉固定的钢桥挂在钢盔上,螺旋状钢环有时则被为防止生锈而镀镍的挂环固定在下巴带一端,下巴带头穿过钢环后再被缝合起来,而这个钢环则需钩挂在固定于钢盔内面的钢桥上。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当钢盔受到巨烈撞击时,下巴带能够自行破裂从而挽救士兵,不致被勒杀。3段下巴带的尺寸规格分别为55厘米、100厘米和5厘米,分别缝有2~3个布环。下巴带由羊毛、棉或人造纤维制作,偶尔染成各种绿色或深卡其色。钢盔内衬非常接近德国M1916型钢盔的样式,由牛皮或猪皮制作,基本上就是一条皮质带子,由3块前端剪成双舌形的相同面料缝合制成,每个舌尖处都带有孔眼以便穿过调整用的绳子。这些衬垫带有形状像小麻袋的缓冲垫,缓冲垫内部塞满了马毛、稻草或天然纤维,被固定在衬垫内部。这些小帆布包通过系成蝴蝶结的小系带紧贴衬垫,是纯粹的传统风格。下巴带环穿过衬垫带上的3个垂直开口,以便将下巴带牢牢固定在盔壳上。钢盔前面通常带有一个用一颗铆钉固定的陆军星徽,有时也使用两颗铆钉,陆军星徽偶尔会被涂成一种不同于盔壳的颜色(这种星徽最早是黄铜制品或被涂成黄色)。

钢盔涂装可以是喷涂,也可以是浸在一大桶油漆当中上色,或者干脆简单地用刷子涂上各种暗褐色颜料。虽然也存在白色手绘的冬季伪装色涂装,但大多数钢盔的涂装都是在工厂里手工完成,因此能观察到钢盔不仅在涂装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涂装原料上也有差别。随着战争的推进,本就在品质上存在缺陷的钢盔,在质量上也开始不断地恶化。由于皮革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有可能腐烂,因此带有帆布衬垫的钢盔被生产了出来。在野外,无法再使用的皮革也被其他任何能够使用的临时材料所取代,如制服面料、装备材料等。

九○式钢盔采用铬钼钢制作,盔壳厚1毫米,全重1公斤,制造有两种规格:大号和小号。大号高153毫米,宽236毫米,长280毫米;小号高150毫米,宽234毫米,长268毫米。九○式钢盔为前后左右对称外形,大号和小号这两种规格可以通过在盔壳上的一个汉字“大”和“小”来迅速识别,它们大多被漆成白色。尺码同时也标记在内衬上,生产厂家标记(星记、三角形等符号)紧挨着出现在尺码旁边,而生产年份标记则出现在一个缓冲垫的内侧。内衬标记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标准化标记,显示生产年份(年份偶尔标记为阿拉伯数字)、验收标记、检查员姓名(在一个单独的椭圆形框内)、尺码和生产厂家名称(或标记),钢盔拥有者的名字有时也会出现。以上信息由日本汉字或假名写成。

这只酒盅被做成了钢盔状。

九○式钢盔是日本神武纪元2590年定型投产的,因为这一年为1930年,战后日本改用公元纪年,也把这种钢盔称为“30式”。这里展示的这顶大号钢盔带有原始涂装。 Y8Zalp2PuuE7FB7yA2mxJS+vSuB6jZG9TdalcPbYSRjoTcfWaFOFQ5pKoim1q0E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