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提醒你
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种发现;而父母是一支火把。用智慧与爱去点燃智慧和奇迹,用发现去帮助孩子,可能这就是瓦拉赫效应的全部意义之所在,这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总有一条路适合你”。
瓦拉赫的成功,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特别是在学生时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而当一个人一旦找到自己的最佳点,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的时候,就能够取得惊人的成绩。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的成才经历就像一部童话:
他上初中的时候,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道路,和化学没有一点关系。一个学期之后,老师对他的评价是:“……难以造就成为文学之才。”
父母一见这条路行不通,又让瓦拉赫改学油画。然而,他的油画成绩在班内名列倒数第一。
面对这样一个笨学生,大部分老师都觉得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觉得他做事一丝不苟,具有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于是就建议他改学化学。
这一次,瓦拉赫的智慧之火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这位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突然成了公认的化学领域“前途无量”的高材生。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瓦拉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于1910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个至高无上的荣誉。
瓦拉赫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发挥自己潜能的方向,辅之以合理有效的学习,就能够取得应有的成绩。后人将这种现象叫作“瓦拉赫效应”。
在家长培养子女方面,瓦拉赫效应启示重大:在孩子们中间不存在所谓的“差等生”,就算他(她)如今表现平平,甚至不尽如人意。任何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是多种智力因素程度不一的组合。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大家应当知道,评价孩子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哪些方面聪明以及该如何发挥其聪明的问题。
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能从自己的优势而非劣势中获得成功。
曾有一个孩子因考试发挥失常,高考落榜了,他久久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整日无精打采,对学习与未来丝毫不感兴趣。
有一天,孩子的爸爸拿出了一张白纸与一支笔,让他想想自己的不足与缺点,每想到一处就在纸上画一个黑点。
孩子拿起笔,一直在白纸上画了好久,当他画完之后,爸爸拿起那张白纸,问他看见了什么。
孩子答道:“黑点啊,全都是讨厌的缺点!”
爸爸笑了笑,说:“除了黑点以外,你没看见那么多空白处吗?”
孩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爸爸继续问:“当你在这张纸上写字时,你是在空白处写还是在黑点上写?”
孩子有些不解地答道:“当然是在空白处写了。”
爸爸意味深长地对孩子说:“当你在纸上写满字时,可能黑点刚好就被盖住了,就算没盖住,人们看到的也只是上面写的内容,而非黑点。”
这时,孩子才恍然大悟。此后,他开始发奋学习,不再意志消沉了。
故事中爸爸的做法让我们知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就可以弥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树立信心。然而令人担心的是,如今我国大部分教育体制只是教导孩子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改正缺点。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家长与老师总是把原因归咎于孩子的缺点,比如责怪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认真记笔记,不用心背课文等。这样做,只会加深孩子们的反感,甚至加重孩子的自卑感。
要想让孩子像瓦拉赫一样,家长们就应当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要先弄清楚孩子“在哪方面聪明”。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必须冷静分析原因,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从中找到适合其发展的优势方向。与此同时,还要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以便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一旦孩子学有所长,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加,由此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并带动别的方面学习的积极性。
在美国的一些学校,每逢周末,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得到校长的表彰。就算是功课一塌糊涂、品德行为也令人摇头的少年,也得到过“收集科幻玩具奖”等,因为,那个孩子几乎一无是处,但唯有一大爱好:爱买科幻玩具,并且科幻玩具的拥有量全班第一,于是便得了这个奖;还有“喜爱运动奖”等。连一向不重视基础教育的美国人都能够如此,我们更应该尽力去挖掘尚未成长的“瓦拉赫”。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值得好好研读的书;只是书的内容千姿百态,于是每一本书的开启方法也不同。但开启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核心的思想,那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成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才能发挥他们的“后劲”。
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种发现;而父母是一支火把。用智慧与爱去点燃智慧和奇迹,用发现去帮助孩子,可能这就是瓦拉赫效应的全部意义之所在,这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总有一条路适合你”。
瓦拉赫的成功,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特别是在学生时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而当一个人一旦找到自己的最佳点,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的时候,就能够取得惊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