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提醒你
人对自己的认识永远在发展,永远是一个不断求知的过程。一个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因此,我们应学会了解认识自我。“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从而做到自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有一位著名的哲人晚年的时候,很想点化一下学得很不错但却缺乏自信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需要一个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仅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得有充分的信心,非凡的勇气,来将我的学说传承下去。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能帮我找找吗?”助手说:“好的,我一定竭尽全力寻找,决不辜负您的信任和栽培。”
果然,这位助手一诺千金,他不辞劳苦地寻找着哲人事业的接班人,可是他找来的人都一一被哲人婉言谢绝了。有一天,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已病入膏肓的哲人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点化他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都远不如你……”可助手仍然不明白,只是向哲人保证:“我一定加倍努力,就是找遍天涯海也角要把最优秀的人给您找出来。”半年后,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找到。助手非常惭愧,流着泪对哲人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哲人伤心地说:“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了……其实,每个人都是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未说完,一代哲人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助手始终没有参透哲人的话,他不知道也不敢相信自己就是那个最优秀的人,不禁令人感到惋惜。那么,你们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有没有同样的困境呢?
美国心理学家乔(Jone)和韩瑞(Hary)对于“自我认识”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提出关于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
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这部分自己很了解,别人也很了解;盲目的自我,别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却不了解;秘密的自我是自己了解但别人不了解的部分;未知的自我,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的潜在部分,通过一些契机可以激发出来。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上文中那位哲人临终时说的话,为我们揭示出了一种深层次的人生真谛:人,不能没有自信。因为缺乏自信,助手没能完成哲人的未竟之业,让自己的恩师遗憾而终;这则故事另外一层更重要的意义是:人,更难做到的是认识自己。
有些人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却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有些人则正好相反:能够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却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既能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优点又能清楚自己缺点不足的人,就是最具有智慧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无法做到像圣贤一样聪明有智慧。我们既不可能时时刻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将自己置于局外人的位置客观地观察自己。我们每个人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有时会感到迷惑,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这样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错误。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因此智慧的古希腊人就会有这样一句古老的格言:认识你自己。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呢?下面这则故事或许能够给朋友们一些启发:
一个替人割草的孩子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这个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已经做了。”这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打扫干净。”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孩子便挂了电话。孩子的哥哥在一旁问他:“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儿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个电话?”孩子带着得意的笑容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故事中的孩子十分聪明,因为他学会用旁敲侧击的办法来认识自己,更因为他敢于尝试去认识一个真实的自己。关于认识自我,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三种渠道:
1. 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己
与他人的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镜中自我”,是根据他人的判断而反映出的自我概念。从幼年到成年,我们从简单的家庭关系扩展到同学间的友爱关系,进入社会又体会到复杂的人际关系。聪明而善于思考的人能从这些关系中用心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
2. 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即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己。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所做过的事,所取得的成果、成就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优点。
3. 从“我”与自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这一点看似容易,其实做到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试着认识自己:
第一,自己眼中的我。指个人眼中观察到的客观的我,包括身体、容貌、性别、年龄、职业、性格、气质、能力等;
第二,别人眼中的我。指在与别人交往时,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情感反应而感觉到的我。不同关系的人、不同类型的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是不同的,它是个人从多数人对自己的反应中归纳出的认识;
第三,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的我。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眼中的我、别人眼中的我、自己心中的我这三个“我”的比较分析来全面认识自己,进而完善自己。
人对自己的认识永远在发展,永远是一个不断求知的过程。一个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因此,我们应学会了解认识自我。“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从而做到自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