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 读 |

《忏悔录》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最著名的自传作品,位列世界三大《忏悔录》之一。1879年,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行将结束时,因受到长期的精神困扰,作者发生思想波动,世界观剧变,写下影响了几代人的不朽名作《忏悔录》,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童年不幸父母双亡,转由姑妈抚养。1840年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但逃避科班教育,喜欢自由求知,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后参军入伍,初尝文学创作便一举成功。退伍后回到家乡庄园居住,长期致力于农奴制改革和文学创作,其作品反映当时俄国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批判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被当时和后世俄罗斯人称颂。托尔斯泰因此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托尔斯泰在五十一岁时,遭受了一场精神苦难,这场苦难是长期抑郁生活的写照,是种种紊乱和矛盾的集中爆发,是现实脱离理想的强烈愤懑:他本人拥有财富和地位,但经常为自己的富裕感到羞愧不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他是一个孤独的斗士,下决心推进农奴制改革,却遇到农奴的麻木冷漠;他与贵族生活决裂,又不得不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和争吵。托尔斯泰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他试图脱离旧秩序,创造一个博爱、公平的理想社会,在寻求新生活的过程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哭喊与苦闷一直陪伴着他。在这种精神危机中,“何去何从”成为托尔斯泰对自己生命的拷问,他的思想备受折磨。

为此他烦闷不已,祈求解脱。他寻找各类人帮助,读了很多书,学习了很多知识,深入思辨,但是他越是思考,这种痛苦就越是挥之不去。在给地质学家斯特拉霍夫的信中,他发疯似的抱怨自己的痛苦。1879年秋,在参观完谢尔吉耶夫圣三位一体修道院和基辅洞窟修道院后,托尔斯泰决定讲述自己新的世界观。托尔斯泰在《忏悔录》中详尽细致地描述了自己对真理的探索,故事的主线围绕寻找生命真谛展开,当人拥有了健康、财富、爱情、事业时,死亡却无法避免,这种吞噬一切的毁灭,能把人生所有的追求变成徒劳,那么生存的意义何在?托尔斯泰说,在搞清楚这个问题前,他不得不拿走房间里所有的绳子,以免自己会想不开而上吊自杀。最终,在与人类伟大思想者的共鸣中,他找到了生存的意义,并揭露了最令人类吃惊的有关生命的秘密。

《忏悔录》主体部分写于1879年——1880年间,1882年完成后首次计划出版,但因有反对东正教内容遭到教会书刊检察机关的强烈反对,1884年第一次在日内瓦出版,第一部全俄文版于1906年出版。托尔斯泰《忏悔录》与奥古斯丁《忏悔录》、卢梭《忏悔录》并称“世界三大《忏悔录》”,与前两者相比,托尔斯泰版以对生命思考的深度见长,其思想性独具魅力,对于生命的认知也最有启发。

作者从质疑信仰的真实性开始,以颠覆性的视角重新审视生命,剖析自我,步步求索,在精微艰深的探求中最终找到生命意义之所在。从作者的自传式叙述中,亦能看到这位享誉世界的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19世纪俄罗斯社会的变迁。 u/KKZxbynvmEI/9DU0k9/fudDH5QK+rvi+CScQf9nxkuUK+VElBIsC8VLDPQxy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