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尘世中的那束光

当这个世纪的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在互联网上欣赏异国街景时,或许很少有人会想起,一百年前的人们面对的世界地图上仍有星星点点未知的空白。从17世纪至20世纪,西方人执着于对远方的幻想,好奇地将目光望向神秘的陌生疆域,希望自己的足迹成为处女地上的第一个人类印记。探险家艰苦跋涉至大陆的边界,测绘不知名的山川河流,把奇闻趣事带回祖国,像凯旋的英雄般受到隆重礼遇。正是当时这股探索的热潮令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深受感染,在作品《消失的地平线》中构建了一个美好的远方,并深情地赋予它一个动人的名字——“香格里拉”(Shangri-La)。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不断因为这部作品踏上寻找香格里拉的旅途。

詹姆斯·希尔顿1900年9月9日出生于英国,少年时期便开始创作短篇小说。1918年,希尔顿获得剑桥大学奖学金,并于两年后发表了处女作《凯瑟琳本人》。1933年,《消失的地平线》问世,荣膺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奖项霍桑登奖,并于1937年被好莱坞著名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搬上银幕。詹姆斯·希尔顿在大西洋两岸声名大噪,应邀赴美国好莱坞担任电影编剧。1942年,他在电影方面的成就达到巅峰,参与剧本创作的《忠勇之家》一举赢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桂冠。

《消失的地平线》故事围绕一座恢宏的藏地喇嘛寺展开,讲述了四位西方旅客在喜马拉雅山麓地区的冒险经历。他们意外来到广袤神秘的东方大陆,在高原之巅、林莽深处、群山怀抱中,发现了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它象征着文明与不朽,庇佑当地的僧侣与百姓得到自由、和睦与长寿。小说以倒叙的写作手法,带领读者一步步揭晓香格里拉之谜。

四位旅客分别代表着四种人生观,在遭遇意外之时的态度也各不相同。传教士柏灵克洛小姐秉承基督教价值观,认为香格里拉是需要被拯救的对象;美国人巴纳德天性乐观,经历了事业的大起大落之后,对这个远离乱世纷扰的心灵栖息地产生认同。而故事最核心的冲突则集中在主人公康韦与年轻的马林森两人身上。他们之间的冲突是中庸与激进、复杂与简单、悲天悯人与我行我素之间的冲突,更是两个不同人生阶段之间的羁绊与碰撞。

三十七岁的康韦年少时原本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才华横溢,仕途光明,但残酷的战争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面对世界阴暗暴戾的一面,他以无所谓的态度消解内心深处的悲哀与无力感,表面上的淡漠背后是对情感的刻意压制。他心如止水,对人生无欲无求,这是饱受战争创伤之后的自我保护,也与香格里拉居民不执、不迷的人生观不谋而合。正因如此,康韦被香格里拉提倡的中庸之道深深吸引。而二十四岁的马林森则是一个才能平庸却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他奉行积极的“入世”观,令康韦着迷的静谧氛围在马林森眼中意味着死气沉沉。他对香格里拉的抗拒源自年轻人对衰老本能的厌恶。香格里拉的中国女子洛岑则仿佛“琉璃盏中映出的一道虹,或是果树花瓣上的一颗露珠”,令两个男人空荡荡的心有了牵挂。对于马林森,洛岑象征着年轻美好的爱情;对于康韦,洛岑则意味着经历了人生浮沉之后一个沉静的港湾、一个温暖的陪伴,以及不即不离的抚慰。比起马林森对洛岑单纯热烈的倾慕,康韦的感情中带着些许犹疑和克制。

而作者的叙述也同样充满克制。他创造了时间无限悠远的香格里拉,却无意渲染长生不老的僧侣,也并未过多着墨于主人公康韦面对变故的细微情绪,反而笔锋一转,将主人公康韦从看似无限的等待突然推入当下的极端情境之中。前十章的不疾不徐与第十一章的陡转直下形成鲜明对照。康韦究竟会回到英国的家乡,还是留在世外桃源般的香格里拉?作者留下这个悬念,并在文中暗借僧侣之口问出:“只要一种信仰是真实的,其他的就必定是虚假的吗?”那么或许我们也可以自问:“假如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其他选择就必定是错误的吗?”或许抉择本无所谓正确与否,而都只是人生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

在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之外,作者还设置了一个更加激烈的冲突,即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融与隔阂。《消失的地平线》问世之时,正值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西方文明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洗礼,整个欧洲伤痕累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向东方哲学寻求答案,试图以中庸之道医治西方被枪炮撕裂的伤口,借此反思以效率与竞争意识为主导的西方文明。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向内探索,克制激情,推崇无为与默观的价值。而中庸之道则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尚书》中已有雏形,强调节制有度,天人合一。作者借僧侣之口描述了东方对于中庸的推崇以及中国士人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与西方工业文明做对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东方文化的了解与向往。作者援引的中国画家顾恺之的事例源自《世说新语》中的记载,而寺庙中见习僧侣张先生的自述也暗合了中国历史上湘西王陈渠珍的传奇经历。

作者选择将传承世界文明的重担赋予东方的“香格里拉”,同样有据可循,并非基于幻想。在藏传佛教典籍中,曾记述了一座隐匿在雪山之中的香巴拉王国。香巴拉的居民富足和乐,追求智慧,为未来的世界传承良知与文明的火种。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或许正是以香巴拉王国为原型。这幅图景如此光明美好,就连美国总统罗斯福也为之深深着迷。出于对这部作品的欣赏,罗斯福将他的总统度假别墅命名为“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线》在探险故事的外壳中,包裹了一个探讨生命价值的严肃内核。书中层层揭开的谜题,以及漂浮于现实世界之上的乌托邦构想,令这部作品成为世代传颂的文学经典。当战争的阴翳在亚欧大陆的地平线上若隐若现之时,香格里拉仿佛一艘乱世中航行的小船,载着如琉璃般易碎的人类文明,在四起的硝烟中缓缓前行。当充满了暴力与对抗的世界即将崩塌之际,它宛如遥远地平线上的一束光,代表着文明的最终救赎,也是人类最后的精神故乡。在藏文中,香格里拉的含义是“心中的日月”。或许真正的香格里拉就藏在每个人心底,人类对于光明的信仰与追寻必将生生不息。

陶曚
2015年6月 PCxtEB2jpvIFh6X9zlrg1d7fBPXRSZpTPVkyoVVBbVcV0YjwmRujC3M8ZBnrYqJ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