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栎阳潮生

失望的景监大为惊喜

九月底,卫鞅回到了栎阳。

他从山河里出来后,没有因为身边带着一个小女孩而终止踏勘访秦。这个山村女孩结实敏捷,走路爬山从来不喊累,又是一口老秦土话,倒是给卫鞅与山民攀谈带来许多方便。卫鞅给她取了个直白易记的名字,叫陈河丫,意为陈仓河谷的丫头,好教她永远记得自己的故乡。卫鞅平日叫她河丫,漫漫途中,给她讲述她感到新鲜好奇的所见所闻,倒也带来些许快乐。带着这个小河丫,卫鞅趟过渭水,翻过南山,在商於山地寻访了一月。尤其对和楚国接壤的武关、峣关做了一番仔细踏勘。走出商於山地,从南山中部的子午谷险道北上,到达蓝田塬,径直北上穿过渭水平川,又沿洛水北上,遍访了已经成为魏国土地的河西之地。九月初,秋风微寒,卫鞅方从雕阴向西南而来,到达秦国的另一块根基之地——泾水河谷。一月之内,沿泾水河谷向东南进入渭水平川,终在黄叶飘落的时候进了栎阳。

这时的卫鞅,已经是黑瘦高挑胡须连鬓破衣烂衫,加上身后跟着一个瘦骨伶仃的小女孩,任谁也认不出这是三个月以前丰姿卓然的名士卫鞅。在栎阳城门,军士拦住盘查,说秦国不准山东难民流入,呵斥他即刻回去。卫鞅默默拿出通行令牌,军士反复端详令牌背面的小字“持此令牌者 招贤馆士子卫鞅”,惊愕无话,跑步去向卫尉车英禀报。车英疾步来到南门,审视令牌,上下打量一番卫鞅,肃然躬身道:“先生受苦了。来人,护送先生回招贤馆。”卫鞅笑道:“多谢将军。我还有些许私事办理。”径自拉着瘦骨伶仃的河丫走了。

侯嬴见到卫鞅,惊讶得半天说不上话来。一番忙碌,亲自操持,沐浴,修面,换衣,接风,两人又是羊肉烈酒地畅谈起来。侯嬴告诉卫鞅,招贤馆士子们早就三三两两地回来了,没回来的听说也住在县府查书,听说只有一个叫王轼的走了十个县,已经在栎阳传开了,都说秦公准备重用他。卫鞅倒是没在意,只是说了许多见闻感慨,尤其详细说了在陈仓河谷里的经历,请侯嬴收留河丫。侯嬴感慨万端,一口应允。两人直说到四更,侯嬴再三敦促卫鞅歇息,卫鞅方才作罢,回到房间,衣服也没脱便沉沉睡去了。

第二天正午,卫鞅方才醒来。匆匆用过午饭,便埋头整理沿途刻记的竹简,将所记诸般数字与各种结论,分项誊清到三十多张羊皮纸上,缝成一册。在公叔府做了五年中庶子,卫鞅对整理简册是娴熟精到的。做完这件最重要的事情,卫鞅驰马出城,来到了城南栎水入渭的河口。他需要冷静地想想,如何对秦公陈述自己的政见和治秦之策。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者多矣。面见国君是最重要的一步,慎之,慎之。

秦公求贤的诚意,卫鞅是不怀疑的。然则,诚意不能等同于治国方略的选择。自古以来,人们对治理国家提出了千百种主张,大而言之,形成传统共识的便有王道治国、道家治国、儒家治国、墨家治国、法家治国几种主流。其中的王道治国是经过两千多年历史延续的成规定制,其最为成功的范例便是西周礼制。这种王道礼制,的确曾经使天下康宁一片兴盛,且儒家道家至今还在不遗余力地为这种王道张目礼赞。春秋战国以来,王道礼制虽然已经大为衰落,但许多国君为了表示自己仁义,仍然坚持说自己奉行王道。秦公如何,能说秦公就一定不赞赏王道么?似乎还没有证据这样论断。而且,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正是操王道之学,那时秦国确实强盛一时,穆公也称了霸,老秦人至今还引为骄傲。秦公求贤令也申明向往穆公时的强盛,信誓旦旦地要恢复穆公霸业。据此推测,秦公如果接受王道治国,似乎也有理由。

道家如何?老子在秦献公时期西行入秦,这也是秦人的一大骄傲。更重要的是,秦献公的确曾想用老子为丞相治国,只不过老子本人坚辞不受罢了。秦献公是目下秦公嬴渠梁的父君,也是继穆公之后最有作为的一位秦国君主。秦公在求贤令中数落了几代祖先,但对父君秦献公却是推崇有加的。他会拒绝父亲曾经很赞赏的道家么?也很难说。至少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秦公厌恶道家。再说,来栎阳后,卫鞅还听侯嬴讲过,秦公曾想请百里奚之后裔治秦,而那位老人据说是操道家之学的。

至于儒家和墨家,卫鞅相信秦公不会选择。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最蔑视秦国,秦人也最厌恶儒家。儒家士子不入秦,几乎是天下皆知。儒家的仁政、礼制、恢复井田制等根本主张,秦国也和列国一样嗤之以鼻。秦公不会看中儒家,至少有两个事实根据。其一,上大夫甘龙就是东方甘国的名儒子弟,权力在嬴渠梁即位后却日渐萎缩。其二,秦国求贤令发出后,曾秘密要求在各国活动的密使,尽可能少地使儒家士子入秦。墨家如何?虽然是天下最简朴最勤奋最巧思最主张正义且最有实际战力的团体学派,但墨家的“息兵”和“兼爱非攻”两点为政主张,在任何一个战国都是行不通的。如果秦公要选墨家,可说最容易,因为墨家曾经在一段时间里以秦国南部大山为学派总院,和秦国大有渊源。

然则法家如何?法家是战国变法的火炬。凡欲强国者必先变法,已经成为战国名士明君的热点话题。然则推行法家之学的根本前提,是国君的决心彻底与否。法行半途,不如不行。楚国的半途变法造成的不伦不类,正是最为惨痛的前车之鉴。秦公熟悉法家么?不熟悉。秦公喜欢法家么?不清楚。秦公能以法家为唯一的治国之道么?更不清楚。卫鞅清醒地知道,推行王道礼制,未必需要国君与主政大臣同心同德,只要国君不阻挠即可。而推行法制,则必须要国君支持,而且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君臣始终要同心同德,否则,法令难以统一,变法难见成效。列国变法的道路,无一不铺满了鲜血。韩国申不害尚只是整肃吏治,已经是血雨腥风了,更何况天翻地覆的彻底变法?像秦国这样的赤贫国家,非强力法治无以拯救,法治推行如排山倒海,激起的回力亦是天摇地动,没有同心同德力挽狂澜的君臣相知,变法者自己就会被混乱的动荡无情地吞噬,谈何强国大志?

如何试探?卫鞅一时想不清楚,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不能急躁。

秋风清凉,卫鞅耳边响起一个苍老旷远的声音:“计国事者,当审权量。说人主者,当审君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士虽有圣智,非揣摩细究,真情无所索之。此,谋之本也,说之法也。错其人,勿与语。此,名士择君之道。慎之,慎之。”

这是老师精研历代名士的成功与失败后归纳的《说君》。当初讲解时,卫鞅似懂非懂,唯强记在心而已。十年之后,当自己历经坎坷曲折而面临艰难抉择的时刻,这段警语却油然浮上心头,使他顿时清凉醒悟——即便有圣者智慧,也当审视君情;要求得君主内心的真正选择,就必须揣摩细究反复试探;“错其人,勿与语”,若国君不是自己所持主张的当说之人,就不要对他陈述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名士选择君主的根本点。那么,自己该当如何试探秦公的真正抉择呢?

太阳落山了,卫鞅打马入城,来到内史景监的小院。

景监对卫鞅一直刻刻在心,多少次,景监都差点儿要对孝公讲出来,想到对卫鞅的承诺,竟硬是生生憋了回去。三个月来,各县不断派人报来士子们在县府的作为——共下秦地的九十九个士子,竟有八十多个滞留县府。他们都有各种各样的合理合法的理由,蹲在县府,搜集浏览所能见到的各种书简,思谋撰写自己的治秦对策。只有十余个士子到雍城附近的山村里看了看,回到县府便叫苦不迭,声称不给肉吃便要回栎阳招贤馆吃饱了再来。令景监感到欣慰的是,有个叫王轼的陈国士子,独身一人跑遍了秦中十县,虽然都在县府周围,但毕竟是深入民间乡野了,实在是凤毛麟角。当景监将王轼的行止禀报给国君时,孝公也很是高兴,笑着对他说:“这位先生颇有吃苦之心,回来再看看,若才学见识也可,就给他重任了。”景监实在忍不住,冒出来一句:“君上,定然还有出类拔萃者在后。”孝公大笑:“在后?在哪里?景监啊,我看也就是王轼了。该来的都来了,不来的永远也不会来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上天不让秦国强大,求贤令也就如此而已了。”在孝公的笑声中,景监分明看到了他眼中闪亮的泪光。景监感到揪心,可就是不敢再往下说,万一卫鞅……他不敢往下想,也不愿往下想,憋在心里又着急,只有三天两头向各县催问士子们动向,反复叮嘱不许漏掉一人。奇怪的是,始终没有任何一个县报来卫鞅这个名字,更别说动静了。

看看进入九月,风凉叶落,卫鞅还是泥牛入海,景监的心越来越凉了。他一百个不愿意将卫鞅想成小人,不愿意想到他逃回了魏国。可是,他能到哪里去呢?深访山野,也不能一个县府都不去啊?出事了?跌入深谷了?恰恰遇上盗匪了?景监更是不信。他知道,卫鞅这种上品名士都是文武兼修的,寻常山险与匪贼也未必奈何得了他。且秦国虽穷,盗匪却是极少,丁壮都当了兵,谁去做盗匪?想来想去,还是不得不想到卫鞅逃回了魏国。景监每每在深夜长长地叹息,想到原本一个身负绝世才华的名士,却是如此一个不重然诺不讲信义的小人,景监的心就阵阵作痛。他无法在心中将卫鞅留下的坚实形象撕成碎片,又无法不相信这泥牛入海的唯一可能。对他这个久在军中的秦人骑士来说,男子汉之间的情义比生命还重要。卫鞅是他生平结交的第一个名士,他敬佩他,本能地相信他,甚至对他不说明理由的要求也无端地接受了。在他心目中,“大义”为士子之根本,不义不节,无耻之尤!一个可敬可亲的名士挚友,在他心中泯灭了,他感到如同自己的生命结束了,自己要垮了,世上再也没有激发人心闪现光华的高风亮节了。伤心欲绝,便觉得招贤馆求贤真是无聊之极,于是也不去管它,天天关在屋中大喝闷酒。吓得小令狐只是悄悄流泪,夜里也不敢睡觉,死死守在房门外挨冻。

今天是九月底,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景监特别心酸,天黑时分已经醉倒。

小令狐坐在正房外的台阶上默默流泪。她想,他一定是在官府受了极大的委屈,她要看好他,绝不能让他像妈妈一样剖腹自杀。否则,她将失去最后一个依靠,成为流浪女,成为官奴。小令狐不断敲打自己的头,怕迷迷糊糊睡着了听不见屋里的动静。

猛然,小令狐听见一阵马蹄声,又听见有节奏的“嗒嗒嗒”的敲门声。

小令狐轻手轻脚地走到门后,从门缝中向外张望,只见一个人白衣白马,似乎像是上次来客的身影。不对,那个人白皙风采,如何此人干瘦黝黑?听听声音?对,声音不会变。想到这里,聪明绝顶的小令狐低声问:“谁人敲门?”

“小令狐么?我呀,忘记了么?”门外传来熟悉亲切的声音。

小令狐打开门。卫鞅将马拴在门外石桩上,走进来蹲身抚摩着小令狐头发道:“小妹,我三月前来过,记得?”

小令狐“哇”的一声,扑在卫鞅肩膀上哭了。

卫鞅一惊:“怎么了?内史呢?”

小令狐拉着卫鞅的手,推开正屋的门,一股浓烈的酒气扑鼻而来!景监歪倒在黑乎乎的屋子里呢喃自语:“卫鞅,你,你,骗了我。小人,骗了我!你,为何如此啊?你……”小令狐哽咽道:“他天天如此,吓死我了。”

卫鞅寻思片刻,吩咐小令狐找来一支粗大的蜡烛点亮。他举着蜡烛走到景监身边蹲下,扶起景监高声道:“内史,看看我是何人?”

景监睁开朦胧的双眼:“你?你是谁?君上派来的?”

“我是卫鞅!内史再看看。”

景监听到“卫鞅”二字,顿时一惊,睁大眼睛:“你?你是,卫鞅?”又揉揉眼睛,“不对,干瘦黝黑,有,卫鞅风采?”

“景兄,卫鞅跋涉三月,走遍秦国,安得不黑不瘦!”卫鞅慷慨高声。

像是一声惊雷,景监内心的朦胧阴云顿被炸开,霍然站立,目光炯炯地盯着卫鞅颤声道:“鞅兄,果然是你么?你,回来了?”

“对,卫鞅回来了,整整三月,没有骗你!”

景监仰天大笑,欣喜若狂,满身龌龊酒意一扫而去,张开双臂,竟和卫鞅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小令狐看见两人孩童一般,高兴得咯咯直笑。

“小令狐,拿酒来!”景监兴奋地高喊。

卫鞅笑道:“还酒啊?醉得人都不认了。”

“如何不酒?方才,那是醉死,死醉!再酒,那是醉生,生醉!”

卫鞅大笑:“好!苦菜烈酒,就醉生!”

小令狐噔噔噔跑进厨屋,端来两只陶碗笑道:“先喝下去,我再拿。”

两人接过陶碗“当”地一碰,各自咕咚咚饮下,却又同声大笑。卫鞅道:“好苦酒。”景监道:“酸得爽利!真酒?”

小令狐咯咯笑道:“没酒了。吓得我将酒都倒了。我来煮茶。”

卫鞅笑道:“小令狐好聪敏,以茶醒酒。此刻正当饮茶。”

“还有饭,你们俩都没吃饭,等等就来。”小令狐飞快地钻进了厨屋。

景监兴起,将草席木几搬到了院中。两人在明朗的秋月下高谈阔论感慨百出,率性讲起了秦人土语,时而大笑,时而叹息,时而兴奋,时而感伤,直到明月暗淡,东方发白。

卫鞅两面君 招贤馆大起波澜

秦孝公黎明即起,练剑片刻,埋首书房开始读书。

三个月以来,他对求贤令颁布后的功效产生了很大怀疑。原想东方列国士子们只要进入秦国,一定会被他的诚意感动,会和他同心同德地治秦强秦。他不曾想到,注目于功业的士人竟也会有如此多的世俗之心,怕苦怕穷怕累。从心里讲,作为一个国君,他何尝不想和齐威王一样搞个学宫将这些士子们养起来,需要他们的时候请他们谋划,不需要的时候便教他们自由自在地切磋学问,以彰国家文华。可是秦国太穷,哪里有财力做这些锦上添花的事?在一个穷弱的战国,该做的能做的他都做了,甚至不能做的他也勉力做了,诚心诚意,披肝沥胆。

可是他看到的回应却是淡漠的。他从士子们的举止眼光中读到了轻蔑,读到了嘲笑,读到了他们自感降尊纡贵的虚荣和自大。这正是他最不能容忍的。他可以坦然接受任何人对秦国的指责评点甚或是恶意咒骂,但决然不能接受对秦国的蔑视和嘲笑。六国卑秦,不屑与之会盟,他视为莫大国耻,书刻血石以示永志不忘。他想不到的是,连求官做事的士子们,竟然也对秦国现出一种满不在乎的轻蔑与嘲笑。当他确定无疑地感受到这一点时,他的心又一次被深深刺伤。为何如此?为何这些将依靠秦国建功立业,要靠秦国给予官职爵位的士人也敢蔑视秦国,蔑视秦国君主?冥思苦想中他恍然大悟,这些士子们将他们自己看作了拯救秦国的恩人,他们将给秦国带来富强,是以有理由蔑视呈现在他们面前的穷困愚昧。果然如此,也就罢了,嬴渠梁的胸襟够宽阔,对大才贤士的狂傲不羁全然可一笑了之。然则随着士子们的访秦作为,他又一次感到了失望。这些人只在县府打转儿,能找到强秦国策?是大才造世的作为么?聊以自慰的,还有一个王轼差强人意,招贤一事不至于难以收拾。名士难求,高人难遇,看来扭转乾坤的槃槃大才真是可遇不可求。说到底,秦国强大还得靠自己。

嬴渠梁决意自己谋划强秦之道,他相信自己的学力不算很差,刻苦修习,纵然不是大才,也是中才,决然不会让秦国在自己手里继续衰落。一个月前,他将书房扩大了三倍,开始让长史公孙贾给他搜集简册典籍,将宫室所能找到的一切务实书籍全部搬到了自己的新书房。从此,他每天夜读两个时辰,早起一个时辰,练剑之后准点读书到卯时,再处理国务。卯时之前,他不见任何人。天天如此,今日亦如此。

黑伯在书房门口轻声禀报:“君上,内史景监求见。”

“教他卯时后再来。”

“内史说,有紧急事体。”

秦孝公无奈地丢开简册:“请内史进来。”

景监走进书房,只看见沉沉简册高高低低环绕成巨大的书山,却不见国君身影,惊讶得不知说甚好。他有一个多月没有到国君书房了,不想变化竟如此之大。他不禁高声道:“君上,景监参见。”

秦孝公从书山中绕出来,手中还拿着一卷竹简:“景监啊,如此高兴?”

“君上,好事,大好事!”

“究竟何事?孩童一般。”秦孝公颇为不悦。

“君上,兹事体大,容臣徐徐道来。”景监虽笑,脸上却冒出了细汗。

“徐徐道来?”孝公不禁一笑,“你也成老儒了?好,就徐徐道来,坐。”

景监长嘘一声,从出使魏国遇卫鞅讲起,讲到卫鞅入秦,讲到招贤馆卫鞅暗察国君,讲到卫鞅访秦的艰苦认真和细致,对卫鞅的才能大加褒扬。

秦孝公很平静地听完景监叙说,淡淡笑道:“内史是说,卫鞅是个大才?”

“是。君上,卫鞅入秦,求贤令终有正果!”

秦孝公笑道:“莫给求贤令找正果,自古求贤不遇者多矣。内史究竟何意?”

“臣请君上,许卫鞅面陈长策。”

秦孝公点头道:“当然。士子如此苦访,可见一片赤诚,有无长策,皆须敬之。就明日,政事堂大礼待之。”

景监激动得颤声道:“臣,谢过君上!”

“又非待你大礼,谢从何来?”秦孝公一笑,又一叹,“景监啊,求贤之道,长矣远矣。人有精诚,上天不负。纵无大才,秦国也不会灭亡的。”

景监从国府出来,立即赶赴招贤馆,派出一名书吏给渭风客栈的卫鞅送去一信,叮嘱他务必精心准备一举成功。然后又找到王轼等十余名士子,请他们做好面见君上的准备。最后又安排了其余士子们撰写治秦对策的竹简、笔墨、刻刀等一应琐务,方才回家呼呼大睡,安心给明日准备精神。

次日清晨卯时三刻,栎阳城门刚刚染上秋日的金色,四名甲士护卫着一辆牛拉轺车,哐啷哐啷地驶到了渭风客栈门前。景监从车前跳下,肃立门前高声报号:“内史景监,迎接卫鞅先生入宫!”话音落点,一名随行书吏捧着刻有景监官位名号的木牌恭敬进入客栈。片刻之后,卫鞅在侯嬴陪同下出门,互致礼仪,景监恭请卫鞅上车,自己亲自驾车,向国府哐啷哐啷驶来。

短短的路程,景监没有问话,卫鞅也没有说话。

国府门前,已经升任国府卫尉的车英全副戎装,肃立迎候。见牛车到来,高声宣示道:“奉国君令,贤士轺车直入国府——”长剑一举,两列甲士哗然闪开,景监驾着牛车哐啷哐啷驶进了国府庭院,直到政事堂院中停下。

秦孝公和甘龙、嬴虔、公孙贾、杜挚几名重臣,已经在政事堂前等候。见牛车驶到,秦孝公大步上前,亲自来扶卫鞅下车。卫鞅拱手道:“多劳君上。”也没有推辞,搭着孝公的胳膊下了车。旁边的甘龙深深皱起了眉头。

卫鞅下车,向秦孝公拱手作礼:“在下卫鞅,参见君上。”

秦孝公扶住笑道:“先生辛苦了。请——”扶着卫鞅走上六级台阶,走进政事堂大厅,一直扶卫鞅到君主旁边最尊贵的位置坐下。一行大臣随后坐定,内侍上茶后退出,大厅一片肃然。

秦孝公肃然拱手道:“先生入秦,苦访三月,踏遍秦国荒僻山川,堪为贤士楷模。今日朝会,特请先生一抒治秦长策。”说着站起身来,转向卫鞅深深一躬,“敢请先生教我。”卫鞅座中坦然拱手道:“不敢言教,但抒己见耳。”秦孝公坐回旁边长案前,又恭敬拱手道:“望先生不吝赐教。”

卫鞅环视四座,终于将目光注视着秦孝公,不慌不忙开讲:“天下万物,凡有所事,必有所学。治国之道,为诸学之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黄帝以降,历经三皇五帝而夏商周,治国之道虽有变化,然终以王道治国为主流。周室东迁以降,礼崩乐坏,天下纷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诸侯僭越,瓦釜雷鸣,王室衰落,列国崛起。唯其如此,治国之学亦成众家争胜之势,终于莫衷一是。然细细查究,终无超越王道治国之境界者。”

听到这一通辞藻华丽而不着边际的开场白,景监迷糊起来,不明白卫鞅要如何了结这场隆重的殿对。难道他胸中所学就是这些老生常谈?卫鞅啊卫鞅,我如何老是摸不透你?机会给你了,你没真才实学,怨得谁也?景监再抬头看看场中,甘龙与公孙贾、杜挚频频点头,面露笑容。而嬴虔、子岸与后来的卫尉车英三个将领,似乎直打瞌睡。唯有国君秦孝公平静如常面无表情,只有景监知道,这是国君对最讨厌最无奈的人和事才有的一种冷漠和蔑视。

“敢问先生,何谓王道治国?”秦孝公淡淡地问道。

“所谓王道者,乃德政化民,德服四邦,德昭海内,德息兵祸,以无形大德服人心,而使天下安宁之道也。何谓德?德者,政之魂魄也。对庶民如同亲生骨肉,对邻邦如同兄弟手足,对罪犯如同亲朋友人。如此则四海宾服,天下化一也。”卫鞅语言松缓,面色庄重,俨然一副讲述高深玄妙之大道的神色。

秦孝公闭目养神,似睡非睡。三个将军却是实实在在地睡着了,粗莽的子岸竟打起了沉重的鼾声。秦孝公竟然如同没听见一般。唯有甘龙颇感兴趣,插进来问道:“先生以为,秦国当如何行王道之治?”

卫鞅从容道:“王道以德为本。秦国行王道,当如鲁国,行仁政,息兵戈,力行井田,赦免罪犯。”

秦孝公霍然睁开眼睛,打断话头道:“先生,今日到此为止。后有闲暇,再听先生高论。内史,送先生。”说完,径自撇下一堂大臣扬长而去。甘龙想唤回国君,却欲言又止,向卫鞅拱手作礼,便匆匆而去。三位将军也伸着懒腰,打着哈欠揉揉眼睛径自走了。公孙贾和杜挚也跟着甘龙走了。空荡荡的政事堂,只剩下肃然沉思的卫鞅。

景监尴尬得无地自容,再也无心和卫鞅说话,苦笑着拱手道:“先生,请了。”

牛车哐啷哐啷地又驶出了国府。到得渭风客栈门前,卫鞅刚一下车,景监便对牛脊梁狠抽一鞭,“驾”的一声,哐啷啷走了。

卫鞅看着景监的背影,摇头微笑着走进渭风客栈。

回到家,景监丧气得直想打自己耳光。这叫甚事?如何能弄成这样?要知道他学的就是这些鸟玩意儿,费那么大劲儿吃撑了?算了算了,不想了,明日还有正事哩,吃完饭睡觉!景监高声道:“小令狐,饭来,快点!”

“来了来了。”小令狐捧着木盘顽皮笑道,“哟一,阴一晴,又咋了?”

“小孩子家少问。只对你说,今后那个人再来,就说我不在。”

“哪个人呀?”

“昨晚那个人!知道么?就是他!吃饭。”

小令狐捂着嘴巴不敢笑,嘟囔道:“那人很好么,称兄道弟的。”

“好甚?草包!饭袋!猪头!砖头!”景监气得连连乱骂。

从来没见过景监如此孩童般失态,小令狐咯咯大笑得喷出饭来。

景监脸一板,却禁不住也“扑”地一笑:“气死我也。”

“嗒、嗒、嗒”,响起熟悉的敲门声。

小令狐做个鬼脸:“开不?一定是那块砖头。”

“懂个甚?我还要问他话,开去。”

“说人家是块砖头,还问个啥?”小令狐嘟囔着走了出去。

“吱呀”一声门响,卫鞅笑道:“小妹呀,内史骂我了么?”

小令狐向卫鞅做个鬼脸,指指正房悄声道:“正骂呢,小心。”

卫鞅笑着走进正房,坐在景监对面:“景兄,我特来领骂。”

景监丢下碗筷,“啪”地一拍木几,颤声道:“卫鞅啊卫鞅,国君念你辛苦,景监慕你才华,谁想你竟是个草包,饭袋,猪头,砖头!说出忒般没力气的话来!分明是亡国之道,还说甚治秦长策?那鲁国气息奄奄,是秦国学的么?你呀你,我看也就只能下两盘棋。说到正事,哼,砖头一块,一块砖头!”

卫鞅不禁哈哈大笑,前仰后合,逗得小令狐也咯咯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笑甚?难道你很高明么?”

大笑一阵,卫鞅回过神来认真问:“内史大人,你说我卫鞅千里迢迢,就是为了给秦国讲这亡国之道来了?”

景监一怔:“既然不是,为何忒般没力气?”

“记得访秦之前,你答应我的请求么?”

景监默然点头,眼睛盯住卫鞅。

卫鞅坦然相对:“景兄,请为我再次约见秦公,我知道该说甚。”

景监叹息一声:“好吧,君子一诺,就再信你一次。”

正在此时,门外一阵急骤的马蹄声传来,接着便是“啪啪啪”的拍门声。小令狐急急开门,一个书吏冲进门来高声道:“内史大人,招贤馆士子们闹起来了!”

“所为何事?”景监急问。

“尚不清楚,只是有三五十人吵着要走。”

景监道:“鞅兄,我去了,回头再说。”

卫鞅笑道:“你去忙,我也走了。”便和景监一起出门回了客栈。

招贤馆里一片混乱。

士子们将掌事围在中间,吵吵嚷嚷要见国君,否则今夜就离开秦国。掌事连连向士子们作揖,高声道:“诸位先生,不要急,不要急,已经派吏员去请内史大人了。”一个士子高声怒斥:“内史徇私,找他何用?要见国君!”“对,要见国君!”士子们嚷成一片。景监赶到时,满庭院正乱得不可收拾。景监站上一块石头高声道:“诸位先生,我是内史景监。有何不平,请对我说。”

一个红衣士子高声道:“请问内史,一个腐儒能见君面陈,我等何被冷落?”

“内史徇私,举贤无公心,我等要面见君上!”

“王道之说,竟也大礼相待,这是何人荐举?”

“国君不听此等亡国之道,只有内史徇私舞弊,举莠弃良!”

“请问内史,卫鞅用多少金钱买通了大人?”

“我等实言相告,今夜不见君上,即刻就走!”

“对,求贤令说得好,实则是虚情假意,蒙骗天下!”

景监已经明白,这完全是因为卫鞅今日的失败激起的事端。这些士子们原本就是个个自命不凡,访秦回来后更是踌躇满志地熬夜撰写,等待一朝面君陈策。后来听说,有个不住在招贤馆的魏国士子竟然捷足先登,被轺车接进了国府。士子们就议论纷纷,说秦国只瞅着魏国士子,瞧不起别国贤士。一时间,“魏国士子有何了得”的愤然议论弥漫了招贤馆。然则景监已经分头排定了国君对策的次序,也已经分别向士子们说明。所以不满归不满,倒也没出乱子。谁知午后有消息传出,说那个魏国士子是个腐儒朽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讲了一通不着边际的大话,国君愤然拂袖而去。这一下犹如火上浇油,士子们不约而同地将举荐腐儒的罪责看在了景监身上,越想越不满,便聚相计议,以离开秦国相要挟,提出当夜面见君上。

景监心下明白,向场中拱手高声道:“诸位先生,景监是否徇私枉贤,可以存疑。卫鞅是否有才,可以后观。诸位请见君上,景监即刻进宫禀明。君上勤政敬贤,定然不会怠慢诸位先生。请诸位立即准备对策。”

士子们想不到这个很有实权的内史如此爽快,一时间倒是全场沉默。依许多士子的想法揣测,这个实权内史一定被卫鞅收买了;此等佞臣,不给他金钱,休想过他的关口,和山东六国一样。今日向他提出面见国君,他定然拒绝,然后便闹到国府,扳倒这个黑心内史。但却没有想到他竟然一口答应去请国君,却也奇了。有些没有对策或有他情者,竟忐忑不安起来,原本准备借故离开已经将包袱提在手里的人,也顿时尴尬起来。

景监走下大石,对掌事吩咐:“好生侍奉先生们,今夜对策之前哪位先生也不能走。收拾庭院,准备迎候国君。”说完,上马出了招贤馆。

秦孝公正在书房用功,接到景监急报也感意外,稍加思忖,感到这倒未尝不是一个好机会,便向黑伯吩咐了几件事,和景监一起从容来到招贤馆。

招贤馆庭院中已经布置好露天坐席。秋月当空,再加上几十盏硕大的风灯,偌大庭院倒也是明亮异常。士子们已经在各自坐席上就位,一片肃然安静中透出几分紧张。景监吩咐在前方中央国君长案的两侧再加了六张木案。刚刚加好,甘龙、嬴虔、公孙贾、杜挚、子岸、车英六位大臣便相继来到入座。场面如此隆重,显然大出士子们意料,肃然静场中有人紧张得不断轻轻咳嗽。这时,景监看见卫鞅也来了,坐在最后的灯影里。

秦孝公庄重开口道:“诸位贤士访秦辛苦,嬴渠梁先行谢过。秦国求贤,未分良莠前,一体待之。今夜以卫鞅陈策之同等大礼,倾听诸位先生的治秦国策,请诸位先生不吝赐教。上有青天明月,下有国士民心,嬴渠梁是否屈才枉贤,神人共鉴。”

景监向场中拱手道:“敢请诸位贤士,先行报出策论名目,以为应对次序。”

士子们相互观察,眼神探询,窃窃私语,一时无人先报。

终于一人站起,布衣长衫,黑面长须,高声道:“我乃陈国士子王轼,访秦十县,深感秦国吏治弊端,呈上我的《治秦吏制策》。”书吏接过,恭敬地摆在秦孝公案前。孝公肃然拱手道:“多谢先生,嬴渠梁当择日聆听高论。”

一阵骚动,有人站起高声道:“访秦有得,呈上我之《秦县记》。”

“吾推崇墨家,呈上《兼爱治秦》。”

“呈上《无为治秦》。”

“呈上《百里奚王道治秦》。”

“呈上《中兴井田论》。”

“呈上《地力之教未尽论》。”

“我是《更张刑治论》。”

一卷又一卷地报出呈上,秦孝公的案前已经堆起了高高一摞。大约在五十多卷时,秦孝公感觉还没有听到一个振聋发聩的题目,场中却突然静了下来。

景监笑问:“如何?其余先生?”

经常愤愤然的红衣士子霍然站起,手扶长剑,高声道:“我乃稷下士子田常,不知秦公对非秦策论可否容得?”自报稷下学宫的赫赫名号与“田”字显贵姓氏,又兼腰系长剑神态倨傲,非但使甘龙等几位大臣一脸不悦,就是场中士子,也是侧目而视。秦孝公却是精神一振,微笑答:“良药苦口,良臣言悖。如何不容非秦之言?”

“好!这是我田常的《恶政十陈》,秦公愿听否?”

名目一报,场中一片哗然,甘龙等早已经是面色阴沉。面对秦国君臣和天下士子,公然指斥秦国为“恶政”,等闲之人岂能容得?

秦孝公却拱手笑道:“请先生徐徐道来,嬴渠梁洗耳恭听。”

红衣士子田常展开长卷,亢声道:“秦之恶政有十:其一,穷兵黩武;其二,姑息戎狄;其三,君道乖张;其四,吏治暗昧;其五,贬斥私学;其六,田制混乱;其七,不崇孝道;其八,蹂躏民生;其九,崇武贬文;其十,不开风化。大要如此,请秦公思之。”

这《恶政十陈》,几乎将秦国的政情治情悉数罗列,刻薄如君道乖张、蹂躏民生、不崇孝道、不开风化,使座中大臣无不愤然作色。嬴虔、子岸、车英三人同时紧紧握住了剑柄。田常却是坦然微笑,站立场中,似乎在等候着秦国君臣的雷霆怒火。坐在最后灯影里的卫鞅禁不住手心出汗,担心秦孝公按捺不住。他看透此人苦心,定是要在秦国以“不畏暴政”的惊人行动成名于天下。若秦公发作,田常肯定更加激烈,这是“死士”一派的传统,他们不会屈服于任何刀丛剑树。

这时再看秦孝公,却是肃然站起,向田常深深一躬:“先生所言,嬴渠梁虽感痛心疾首,然则实情大体不差,嬴渠梁当谨记先生教诲,刷新秦国,矢志不渝。”

又是大出意料,士子们不禁拍掌高喊:“好!”“秦公雅量!”

十几个士子纷纷站起,呈上手中卷册,高报:“我的《穷秦录》。”

“我的《苛政猛于虎》。”

“我之《入秦三论——兵穷野》。”

“我也有对,《栎阳死论》。”

纷纷嚷嚷,竟然全是抨击秦国的简册,一卷一卷,堆满了一张长案。秦孝公肃然立于攻秦简册前,一卷卷飞快浏览,悚然动容。他回身对田常等人拱手道:“公等骨鲠之士,请留秦国,以正朝野视听。”

田常哈哈大笑:“秦公欲以我等为官乎?我等痛斥秦国,秦公不记狂狷荒唐已知足矣,岂能留秦自讨无趣?”非秦士子们纷纷应和:“多谢秦公!”“我等当离开秦国也。”“秦公胸襟似海,容当后报!”

“且慢!”秦孝公站上长案,向士子们拱手一周,慨然高声道:“公等对秦国百年以来之诸种弊端,皆作通彻评点,切中时弊。嬴渠梁以为,非秦者可敬,卑秦者可恶。诸位既敢公然非秦,亦当有胆略治秦,精诚之心,何自觉无趣?敢请诸公留秦,十日内确认职守。公等以为如何?”又是深深一躬。

抨击秦政的士子们低下了头,难堪的沉默。突然,田常面色涨红,呛啷拔出长剑走到秦孝公面前。座中子岸一声怒吼:“大胆!”长剑一挥,远处几名甲士跑步上来围住了田常。秦孝公勃然变色,大喝一声:“下去!”转对田常拱手道:“先生见谅,有话请讲。”田常向秦孝公深深一躬,激昂高声道:“田常身为稷下名士,非但作《恶政十陈》,且鼓动同仁离开秦国。然则秦公非但不以为忤,反以国士待我。人云,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田常当以热血,昭秦公之明!”话音方落,长剑倒转,洞穿腹中,一股热血直喷三丈之外!

“先生——”秦孝公大惊,扑到田常身上。

田常拉住秦孝公的手笑道:“公之胸襟,图霸小矣,当王天下……”话音未了,颓然后仰,撒手而去。

变起仓促,所有的士子都感到震惊,围在田常的尸体周围默然垂首。

秦孝公抱起田常遗体,安放到自己的长案上,眼中含泪,对景监肃然道:“先生国士,以上大夫之礼葬之。”

满场士子们庄重一躬:“谢过秦公高义!”

秦孝公向士子们拱手作礼,坦诚真挚而又不胜惋惜:“田常先生去了,诸位勿以先生之慷慨激烈有所为难。愿留则留,愿去则去。留则同舟共济,去则好自为之。秦国穷困,没有高车驷马送别诸君,远道者赠匹马,近道者牛车相送,每位先生赠送百金,以为杯水车薪之助。”

一个中年士子感动哽咽:“我等离秦还乡,皆因与秦地风习水土不合,其中亦有不堪艰难困苦者。是以我等没有对策可呈,然绝无他意,尚请秦公详察。”

秦孝公不禁大笑:“周游列国,士子风尚,入秦去秦,极为寻常。十年后请诸位重游秦国,若秦国贫弱如故,嬴渠梁当负荆请罪于天下。”

“好!”一片激昂,喊声掌声响彻招贤馆。

当南门箭楼上响起五更刁斗时,招贤馆方才恢复了平静。

第二天早晨,景监送走了三十多名东方士子,又将留下的士子们的各种事务安排妥帖,才来到国府晋见秦孝公。时当正午,秦孝公正在书房外间用饭,立即吩咐黑伯给景监送来一份午饭——一鼎萝卜炖黄豆,一盘黑面烤饼。看看国君面前也是同样,景监不禁眼眶湿润起来。孝公笑道:“有何可看?咥。”一句秦人土语,景监笑了起来,埋头便吃,泪水却滴到了热气蒸腾的鼎中。匆匆用完,黑伯收拾擦拭了书案,默默去了。孝公笑道:“秋阳正好,院中走走了。”景监随孝公来到庭院,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院中落叶沙沙,阳光暖和得令人心醉。漫步徜徉,景监一直不说话。孝公笑道:“景监,你匆匆而来,就是要跟我晒太阳么?”景监嗫嚅道:“君上,招贤馆士子们,如何安置?”孝公大笑:“如何安置?昨夜不是说了?至于何人何职,还得计议一番也。内史着急了?”景监忙道:“不急不急。”孝公道:“不急?那你来何事?”景监脸色涨红,却是说不出话来。秦孝公看着景监窘迫,不禁哈哈大笑:“说,不怪你就是。”景监吭吭哧哧道:“上次,卫鞅之事,臣,委实不安。”

“有何不安?”秦孝公淡漠问道。

“卫鞅对策,实在迂腐。”

“迂腐的又不是你,不安何来?”

“只是,臣斥责卫鞅,说他给国君讲述亡国之道,他回了一句,臣感意外。”

“他如何回?”

“他说,我卫鞅千里迢迢,难道就是对秦公讲述亡国之道来了?”

秦孝公闻言,默然良久,笑问:“内史还想如何?”

“臣斗胆,请君上再,再次听卫鞅一对。”

“既然内史不死心,就再见一次。我看,明日正午,就这院中。”

景监深深一躬:“谢君上。”心中顿感宽慰,舒心地笑道,“君上,臣告辞。”孝公叮嘱道:“见卫鞅的事不要太操心。田常的葬礼一定要办好。”景监道:“臣明白。”兴冲冲走了。到得招贤馆,景监先仔细安排了田常葬礼的细节琐务,确定了下葬日期,然后便向渭风客栈匆匆而来。

卫鞅在招贤馆目睹了田常剖腹自杀,感慨万端,回到客栈一时无法入睡。

他知道,招贤馆波澜皆由他的“失败”对策引起,如果他第一次就显出法家本色,肯定局势要好得多,但却试探不出秦公的本心本色,自己往前走就会不踏实。第一次虽然“失败”,但却切实感觉到了秦孝公决然不会接受王道的明确坚定。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波澜使秦孝公在招贤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发奋强秦的心志,真是始料未及。这种用语言所无法试探的内心沟壑,在强烈的冲突面前尽显本色,无法压抑,也无法掩饰。使卫鞅激动的不仅仅是看到了秦孝公忍辱负重决意强国的心志,而且看到了秦孝公在骤然事变面前稳如山岳强毅果断的闪光。既然如此,要不要继续试探?卫鞅凝思默想半日,心中终于明晰起来。

这时,景监匆匆而来,高兴地向卫鞅说了国君的应诺。卫鞅也很高兴,请景监和侯嬴一起饮酒。景监和侯嬴一见如故,三人直饮到二更时分方散。临走时,景监反复叮嘱卫鞅,一定要拿出真正的治国长策,否则他无法再面见国君。卫鞅带着几分酒意,慷慨应道:“内史勿忧,卫鞅自有分寸。”景监也就放心去了。

第二天正午,卫鞅赶早吃完饭,特意先到招贤馆等候景监用完饭,两人一起向国府而来。进得政事堂,恰恰秦孝公也是用餐方罢,正在庭院中漫步,见二人到来,便笑道:“嬴渠梁正在恭候先生,这厢请。”来到政事堂后面的空阔庭院,只见树下已经铺好了一张大草席,案几齐备,黑伯正在摆设茶具。显然,秦孝公要在这露天庭院听卫鞅第二次对策。秋日和煦,黄叶沙沙,又逢午后最少来人的时刻,院中一片寂静清幽,正是静心叙谈的大好时光。

秦孝公拱手笑道:“前次朝堂人多纷扰,先生未尽其兴。今日嬴渠梁摒弃杂务,恭听先生高论,不知先生何以教我?”

卫鞅从容不迫:“君上既然不喜王道,卫鞅以为可在秦国推行礼制。以礼治国,乃鲁国大儒孔丘创立的兴邦大道,以礼制为体,以仁政为用,仁政理民,礼制化俗,使国家里外同心,达大同之最高境界。如此,则国力自然凝聚为一。”

秦孝公不像头次那样一听到底,微笑插问道:“儒家主张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其实,就是要恢复到西周时的一千多个诸侯国去,先生以为可行么?复井田、去赋税,在方今战国也可行么?”

卫鞅辩驳道:“儒家行仁政礼制,不以成败论美恶。不修仁政,虽成亦恶。修行仁政,虽败亦美。此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大理也。公当思之。”

秦孝公冷冷笑道:“大争之世,弱肉强食,正是实力较量之时,先生却教我不以成败论美恶,不觉可笑么?果真如此,秦国何用招贤?”

景监在旁,沮丧之极,只是不好插话,大惑不解地盯着卫鞅,脸上木呆呆。卫鞅却是不急不躁,没有丝毫的窘迫,从容再道:“君上再容我一言。”

秦孝公笑道:“无妨,嬴渠梁洗耳恭听。”

“若君上痛恶仁政礼制,卫鞅以为,可行老子之大道之术。老聃乃千古奇才,他的道家之学,绝非寻常所言的修身养性之学,而是一种深奥的邦国大学问。方今天下刀兵连绵,若能行道家之学,则君上定成千古留名之圣君。”

“敢问先生,道家治国,具体主张究竟何在?”

“官府缩减,军士归田,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此乃万世之壮举也。”

“还有么?”

“道家精华,尽皆上述。其余皆细枝末节也。”

秦孝公哈哈大笑:“先生之学,何以尽教人成虚名而败实事?这种学问,与宋襄公的仁义道德如出一辙,有何新鲜?一国之君,听任国亡民丧,却去琢磨自己的虚名,一味地沽名钓誉,这是为君之道么?是治国之道么?”说罢站起来一笑,“先生若有精神,就去做别的事,治国一道,不谈也罢。”大袖一挥,径自而去。

景监呆若木鸡,难堪得不知何以自处。想追孝公,无颜以对,想说卫鞅,又觉无趣,只有板着脸生自己的闷气。突然,卫鞅却仰天大笑,爽朗兴奋之极。景监愕然:“你?莫非有病?”卫鞅再次大笑:“内史,我是高兴也!”景监上下端详:“你?高兴?有何高兴处?”卫鞅向景监深深一躬:“请内史与我回客栈共饮,以贺半道之功。”景监心中有气道:“好,我看你卫鞅能搞出甚名目?走!随你。”

卫鞅拉着景监欣然来到渭风客栈,侯嬴高兴得立即摆上肥羊炖和苦菜烈酒。景监闷闷不乐,卫鞅却是满面笑意。侯嬴疑惑地看着两人:“一喜一忧,究竟如何?”景监摇头叹息道:“又说一通忒没力气的话,君上拂袖而去。你说你高兴个甚?不是有病么?”侯嬴不禁笑了起来:“先生原本卖药,何以自己有病?”卫鞅大笑举爵:“来,景兄,侯兄,我等先痛饮一爵。”三人举爵饮尽,景监低头不语,侯嬴却笑看卫鞅,等待他说话。卫鞅微笑道:“景兄莫要沮丧,与君上今日一会,大功已成一半矣。”景监蓦然抬头:“大功?你有大功么?”卫鞅笑道:“景兄,你久在官场,但闻国君求贤而择臣,可曾闻臣亦求明而择君?”景监惊讶道:“你是说,你是在选择明君?”卫鞅大笑道:“然也。景兄一语中的。”景监依然一脸困惑:“用亡国之道选择明君?”卫鞅悠然道:“景兄曾扮东方巨商进入魏国,想来对商道尚通。敢问,今一人怀有绝世珍品,当如何寻找识货之买主?”

景监毫不迟疑:“自当示珍品于买主,真实介绍,如实开价。”

“若买主不识货,又当如何?”

“继续等候,或另觅识货买主。”

“整日怀抱珍奇,沿街叫卖?”

“难道还有更好的办法不成?”景监似有不服。

“我有一法,景兄姑妄听之。”卫鞅颇为神秘地一笑,“大凡稀世珍奇,绝不可轻易示人。首要大计,在于选择目光如炬的识货之人,此所谓货卖识家也。试探买家之上乘法则,先示劣货,后出珍奇,如此则百不差一。景兄以为如何?”卫鞅的口吻,完全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商人。

景监还在回味之中,喃喃自语:“先示劣货,后出珍奇?先示劣货?”

侯嬴笑道:“不识劣货,岂能识得绝世珍奇?鞅兄如此精于商计,佩服。”

“鞅有一半殷商之血,略通一二,聊做类比,二位见笑。”

景监猛然拍案,高声道:“好!君择臣以才,臣择君以明,不识货,焉得为明?鞅兄高见,景监茅塞顿开!”

侯嬴道:“那,往前路,该如何走法?”

“这要看内史了,景兄对卫鞅还有信心否?”

景监大饮一爵,长嘘一声:“我就硬起头皮,再来一次。”又猛然醒悟,“哎,先说好,这次是劣货?还是珍奇?”卫鞅和侯嬴同声大笑,景监也大笑起来。

肝胆相照 卫鞅三说秦孝公

十月二十日,栎阳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齐国稷下学宫名士田常以上大夫的礼遇,安葬在城北高岗上。那一天,招贤馆三十六名士子为灵车执绋挽歌,秦国下大夫以上官员全部送葬。在三丈高的坟墓堆起时,秦孝公亲自在墓前祭奠,并亲手为田常墓栽下了两棵栾树。

葬礼完毕,秦孝公没有回栎阳,带着车英直接到了渭水北岸的渡口。自平定戎狄叛乱后,他还没有巡视西部。这次,他想在严冬到来之前乘船逆流而上,到雍城以西看看。到得船上,秦孝公对车英吩咐:“稍等片刻。”站在船头的车英指着北岸塬坡:“君上,内史来了,两个人。”孝公笑道:“就是等他两个。半个时辰就完,误不了行程。”

塬坡小道上,驰马而来的正是景监和卫鞅。

三天以前,在请准田常葬礼事宜的时候,景监由招贤馆士子又拐弯抹角地提到了卫鞅。秦孝公又好气又好笑:“我说你个景监,是叫卫鞅迷住了,还是吃了卫鞅好处?这个人已经在书房里泡迂了,表面上颇有英风,实则是老气横秋,你还不死心?咄咄怪事!”景监退无可退,就直说了卫鞅那一番“君试臣以才,臣试君以明”的论理和珍奇出手的比喻。秦孝公听了,又是沉默不语。他感到卫鞅此说颇耐寻味,蓦然之间,又觉此人颇为蹊跷,何以每次都能找出让他怦然心动的请见理由?若非有备而来,预谋而发,岂能如此?沉吟有顷,悠然笑道:“好,就再见卫鞅一次,看看他揣了多少劣货?”

秋霜已起,渭水两岸草木枯黄。渡口停泊着一条高桅黑帆的官船,遥遥可见甲板上凉棚状的船亭中有长案木几。景监和卫鞅来到岸边,将马拴好,走向官船。景监低声道:“鞅兄,我再说一次,君上所以在船上见你,是想到西地察访民情。这次不行,你就只有回魏国了。”卫鞅笑着点点头,俩人便踏上宽宽的木跳板上了船。

车英在船口迎候,拱手笑道:“内史、先生,这厢请。”将两人让到船亭坐定。

秦孝公见二人上船,从船舱来到船亭,景监卫鞅一起施礼:“参见君上。”

秦孝公笑道:“不必多礼,我等边走边说。”转身对车英吩咐,“开船西上。”

车英令下,桨手们一声呼喝:“起船……”官船悠悠离岸,缓缓西上。

渭水河面宽阔,清波滔滔,水深无险,端的是罕见的良性航道。要是在魏国,这样的水道一定是樯桅林立船只如梭。可眼下的渭水河面却是冷冷清清,偶有小船驶过,也只是衣衫破旧的打鱼人。茫茫水面,竟然看不到一只装载货物的商船。

卫鞅凝视着河面,发出一声喟然长叹。

秦孝公道:“先生两次言王道,虽不合秦国,然先生之博学多识,我已感同身受。嬴渠梁意欲请先生任招贤馆掌事,职同下大夫,不知先生肯屈就否?”

卫鞅仿佛没有听见秦孝公的话,望着清冷的河面,缓缓说道:“渭水滔滔,河面宽阔,在秦境内无有险阻,乃天赐佳水也。何以秦据渭水数百年,坐失鱼盐航运之利?关中川道,土地平坦,沃野千里,天下所无,何以在秦数百年,却荒芜薄收,民陷饥困?”

景监一怔,生怕卫鞅又迂阔起来,仔细一听,都在实处,便不再言语。秦孝公则不动声色地沉默着,他想听听这个蹊跷的博学之士还能说出什么来。卫鞅也似乎并没有注意秦孝公和景监的沉默,继续面河问道:“秦地民众朴实厚重,又化进戎狄部族近百万,尚武之风深植朝野。秦国却何以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精锐之师?”

景监高兴插话:“先生所问,正是君上日夜所思之大事。先生大计何在?”

秦孝公目光锐利地盯住卫鞅背影,向景监摆摆手,示意不要打断。

卫鞅转过身来正视着秦孝公道:“方今天下列国争雄,国力消长为兴亡根本。何谓国力?其一,人口众多,民家富庶,田业兴旺。其二,国库充盈,财货粮食经得起连年大战与天灾饥荒之消耗。其三,民众与国府同心,举国凝聚如臂使指。其四,法令稳定,国内无动荡人祸。其五,甲兵强盛,铁骑精良。有此五者,方堪称强国。而目下之秦国,五无其一。地小民少,田业凋敝;国库空虚,无积年之粮;民治松散,国府控缰乏力;内政法令,因循旧制;举国之兵,不到二十万,尚是残破老旧之师。如此秦国,隐患无穷,但有大战,便是灭顶之灾。君上以为然否?”

秦孝公微微一笑:“如此一无是处,却如何改变?王道?无为?仁政?”

景监看话题已经入港,正在高兴,却听国君话音不对,着急道:“不行不行,那都是亡国之道,先生岂能再提?”

秦孝公摆摆手道:“请先生继续说下去。”

卫鞅神色肃然道:“治国之道,强国为本。王道、仁政、无为,尽皆虚幻之说,与强国之道冰炭不能同器。君上洞察深彻,不为所动,鞅引以为慰。”

“然则如何强国?嬴渠梁却没有成算。”

“强国亦有各种强法。魏国、齐国、楚国,君上以为哪一国可堪楷模?”

秦孝公听此一问,精神陡然一振,目光炯炯道:“先生此言,大有深奥。嬴渠梁平日只为强国忧心如焚,心念尚不及此,敢请先生指教。”

“魏国乃甲兵财货之强,齐国乃明君吏治之强,楚国为地广人众之强。目下正在变法崛起之韩国,与齐国相类。”

秦孝公喟然长叹:“与三强不相上下,嬴渠梁此生足矣!”

卫鞅笑道:“然则,上述三强,皆非根本强国,不足效法。”

秦孝公感到惊讶了。他在《求贤令》中已经申明,图强的目标就是要恢复穆公时代的霸业,与东方诸侯一争高下。按照这样的目标,达到魏齐楚韩四国的强盛,应当就是满足了。而卫鞅居然说上述三国不足效法,口气之大,当真是蔑视天下。是这个卫鞅不知治国之艰难,还是真有扭转乾坤的大才?他在骤然之间弄不清楚,不妨先虚心听之,于是谦恭地拱手道:“先生之言,使人气壮,尚请详加拆解。”

卫鞅面色肃然,侃侃而论:“前三种强国范式之根本弱点,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只强其表,不强根本。魏国在文侯武侯两代是蒸蒸日上,真正强盛,自魏罃称王,魏国便每况愈下。齐国是这一代齐王强盛,之后必然衰弱。楚国则自楚悼王以后,一直是外强中干,不堪真正一击。即或以目下正在变法之中的韩国而言,也是一代之强,甚至不出一代,便会呈衰落之势。此中根源何在?其一,变法不深彻。李悝助魏文侯变法,以废除井田、奖励农耕、兴旺田业为主,疏忽了封地军制、吏制、爵制、国制、民制之全面变法。齐国韩国则更是粗浅的整军治吏之变法,没有深彻地再造翻新。楚国之变法,因吴起惨死而中途夭折,对旧世族只有些许触动,更休提深彻二字。其二,法令不稳定,没有留下一个国家应当长期信守的铁律。前代变法,后代复辟,根基不稳,必然是兴也勃焉,亡也忽焉。有此两大缺憾,岂能强大于永远?又岂能成大业于千秋?唯其如此,三强四国不足以效法,秦国要强大,就要从根本上强盛!”

秦孝公被这一番江河直下的理论强烈震撼!陡然觉得往昔那笼罩心田的沉沉阴霾顷刻消散,身心枷锁顿时开脱,心明眼亮,坚实舒坦。他站起身向卫鞅深深一躬:“先生一番理论,当真是高屋建瓴,勘透天下,使嬴渠梁拨云见日,忧心顿去。敢问先生,根本强大,将欲如何?”

景监高兴得不知所以,兴奋地用秦人土语喊道:“君上,该咥饭了!咥了再说如何?”

秦孝公醒悟,爽朗大笑:“对,咥饭。黑伯,上酒菜,与先生痛饮一番!”

此时已经是黄昏夕阳,深秋的河风萧瑟寒凉,与君臣四人异常的兴奋热烈全然不同。最开心的是景监,忙不迭地帮黑伯上菜上酒,害得一向整肃利落的黑伯手忙脚乱,车英说他帮倒忙,景监却高兴得哈哈大笑。片刻之间,菜上齐:四个大黑色陶盆,一盆肥羊炖,一盆清炖鱼,一盆生拌萝卜,一盆生拌野苦菜,另有一坛秦国凤酒。君臣四人坐定,秦孝公亲自为卫鞅斟满一爵,而后端起自己面前的大爵:“先生高才深谋,胸中定有强秦奇计。嬴渠梁敬先生一爵,望先生教我。”说完,举爵一饮而尽。卫鞅坦然受了一礼,举爵痛饮,慨然道:“国有明君如公者,何愁不强?”

秦孝公叹息道:“君无良相,孤掌难鸣。常盼管仲复生,不期而遇。”

“茫茫中国,代有良才,强国何需借代而兴?”卫鞅慷慨傲岸。

景监兴奋道:“君上,管仲强齐一代,先生要强秦于永远,气魄何其大哉!”

孝公大笑:“说得好!来,再与先生痛饮。”向卫鞅拱手相敬,一饮而尽。

卫鞅一爵饮尽,慨然道:“治秦之策,鞅已谋划在胸。这是我访秦归来拟就的《强秦九论》,请君上评点。具体谋划,待君上西巡归来再行陈述。”说着,从怀中掏出一本羊皮纸书恭敬递过。

秦孝公双手接过,未及翻阅便高声命令:“车英,掉船回栎阳,改期西巡。”转身对卫鞅拱手道:“敢请先生随我回宫,嬴渠梁与先生一抒胸中块垒,做竞夜长谈如何?”

“君上呕心沥血,卫鞅自当披肝沥胆。”

官船掉头东下。秋日短暂,转瞬淹没在远山后面,唯留一抹血红的晚霞,照得河面波光粼粼。秦孝公与卫鞅始终站在船头兴奋交谈,一个说得出神,一个听得入迷。晚秋河风吹起一白一黑两领长衫啪啪作响,二人竟丝毫未觉寒凉。车英为俩人披上棉袍,俩人浑然无觉,时而感慨,时而大笑。

明月东升,官船方才回到了栎阳渡口。船一靠岸,孝公吩咐车英善后,景监通知各县缓行面君,说完便和卫鞅驰马急回。到得政事堂大书房,黑伯点亮四盏纱灯,煮来浓茶。正是秋冬之交,老屋更显寒意,黑伯又打起了木炭燎炉。收拾妥当,孝公便和卫鞅饮茶畅谈。孝公先向卫鞅详细讲述了秦国三百多年的历史、传统与各种礼法,以及目下二十三个县的民生民治,使卫鞅对秦国有了更为全面扎实的了解。卫鞅也逐一详细介绍了东方各国的变化和军制、官制、民风、国君特点,尤其对魏国为首的六大战国,做了更为详尽的剖析。秦孝公除了少年征战,从未走出过函谷关,对天下大势可说是不甚了了,对各国具体国情更是所知粗疏。卫鞅详尽生动的叙述,第一次在他眼前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使他对进入战国六十余年来的天下大势和列国详情了然于胸。秦孝公禀赋极高,边听边想,已经对秦国的落后悚然心惊。

卫鞅讲完,孝公慨然道:“先生一席话,领我遍游天下,方知人之所以长,我之所以短。我还想听先生详述列国变法,以开我茅塞。”卫鞅便从春秋时代的新政变法讲起,逐一介绍了郑国子产的田制新政、齐国管仲的经济统制、越国文种聚集国力的新政、鲁国宣公的初税亩新政、晋国的赐田减税、秦国简公的初租禾等主要新政。卫鞅道:“大要而言,春秋三百年,新政围绕田制与税制之变化发生,然皆为粗浅,无一巩固,反倒被新政激起的巨浪吞没。此即推行新政的郑国、齐国、晋国、越国相继灭亡之根本所在。”边听边想,孝公额头上不禁渗出晶晶细汗。卫鞅又讲述了战国以来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与正在发生的齐国变法和韩国变法;对变法的内容、特点、嬗变及其结局,都做了鞭辟入里的解说和预测。

此时,已经是红日临窗。黑伯轻轻走进来低声道:“君上,卯时已过,该吃点儿啦。”孝公依旧精神奕奕,笑道:“酒菜拿来,边吃边谈如何?”卫鞅欣然道:“好极,边吃边谈。”黑伯捧来两鼎萝卜黄豆炖牛肉、一盘黑面饼、一坛酒。孝公吩咐道:“黑伯,谁来也不见。你也去吧。”黑伯走出,皱着眉头守在政事堂门口。

刚吃了几口,孝公翻开昨日卫鞅送的《治秦九论》看起来,一入眼便放下了筷子凝神细思。刹那之间,卫鞅眼眶湿润了。如此简朴又如此勤奋的国君,卫鞅确实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从昨日午后开始,他胸中积累的学问见识便汹涌澎湃地迸发出来,一夜之间,没有丝毫停滞地呼啸奔泻。他流淌着自己,燃烧着自己。而作为国君的秦孝公,则像空谷沧海,接纳着他无尽的奔流而没有丝毫的满足。闪念之间,卫鞅从这个仅仅比自己大一岁的国君身上,看到了一种远远超越于年龄和阅历之上的成熟与博大。他仿佛生来就是做国君的,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慧眼辨才,沉静深远。对于寻常人等而言,拥有其中任何一种品质都是极为难得的了。而他,却如此出色地融这些过人品质于一身,真正是令人叹服。与这个年轻的国君在一起,就像与山岳为伍,令人胆气顿生。他静静地看着专注沉思的秦孝公,神思奔放,竟也忘记了吃饭。

须臾,秦孝公抬起头兴奋道:“《治秦九论》,字字千钧!来,痛饮一爵,请先生详为拆解。”卫鞅举爵,锵然相碰,俩人一饮而尽。

烈酒下喉,卫鞅精神为之一振道:“《治秦九论》乃卫鞅谋划的变法大纲。其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可买卖之法令。其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如此则民富国亦富。其三《农爵论》,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此举将真正激发农人勤奋耕耘,为根本的聚粮之道。其四《军功论》,凡战阵斩首者,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使国人皆以从军杀敌为荣耀,举国皆兵,士卒奋勇,伤残无忧,何患无战胜之功?其五《郡县论》,将秦国旧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缔,设郡县两级官府,直辖于国府之下,使全国治权一统,如臂使指。其六《连坐论》,县下设里、甲两级小吏。民以十户为一甲,一人犯罪,十户连坐,使民众荣辱与共,怯于私斗犯罪,勇于公战立功。其七《度量衡论》,将秦国所行之长度、重量、容器一体统一,由国府制作标准校正,杜绝商贾与奸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其八《官制论》,限定各级官府官吏定员与治权,杜绝政出私门。其九《齐俗论》,强制取缔山野之民的愚蛮风习,譬如寒食、举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此九论为大纲,若变法开始,尚须逐一制定法令,落于实处。”

“人云,纲举目张。有此九论,嬴渠梁已经看见了秦国来日!”

两人又是痛饮一爵,就着《治秦九论》侃侃问答,不觉已是红日西坠,纱灯重亮。黑伯收拾燎炉点灯时,看见正午的饭竟然原封未动,不禁摇头叹息,轻声道:“君上,该用晚饭了。”孝公笑道:“好,将这些弄热就行。”黑伯哽咽劝道:“君上,歇息吧,三日两夜了。”孝公不悦道:“又有何妨?不要打扰,去吧。”

匆匆吃罢,俩人围着燎炉一条一条计议。说到最后的纠正民俗时,孝公竟然不了解西部老秦人的陋习。卫鞅便将自己在山河里的夜宿和带出河丫的故事讲了一遍。孝公不禁大为感慨唏嘘,眼中莹然泪光,最后又大笑一番,举酒庆贺卫鞅的深彻踏勘。忘情之间,不觉又是红日临窗。

黑伯心急如焚,百思无计,匆匆到后边庭院禀报了太后,请设法教国君歇息。

太后听黑伯一说,又气又急,抬脚往前院便走,到得兵器厅廊外,想想又停下脚步,派侍女唤来正在晨读的荧玉,吩咐道:“你二哥又发痴了,三日两夜没歇息和人说话。我想他是否遇上了奇人高才?我去未免扫兴。你去看看,送点好吃的,捣乱捣乱,教他们歇会儿。”荧玉顽皮地笑笑,飘然跑去了。

政事堂外的庭院中,守了三天两夜的车英在晨光下边踢腿边打哈欠,打着打着,一下子瘫倒在地上睡着了,长剑压在身下,却照样鼾声大作。荧玉提着棉布包裹的陶罐和小竹篮轻盈走来,发现车英横卧在地,呼噜连声,摇头一笑,绕过车英,来到政事堂大厅,看见里间的大书房门掩着,便轻手轻脚趴到门格上向里张望。

房内,秦孝公与卫鞅各自包着一块毛毡斜依在墙上,中间地毡上铺着一张大图,面前长几上杯盘散乱,二人都是眼睛发红面色发青,神情却是激越兴奋,毫无倦意。荧玉知道二哥脾气,不敢贸然闯进,便悄悄站立偷听,寻觅进去的机会。只听屋内传来一个略显沙哑的声音道:“强兵之本,在激赏于民。劳而无功,战而无赏,必生异心。我在山河里听到老秦人民歌:‘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民生怨心,何以强兵?是以要奖励耕战,激赏强兵!”孝公插话道:“别急别急,你将那民歌再念一遍。”沙哑声音道:“我唱给君上听吧。”说着咳嗽一声,低低唱了起来,悠扬悲凉的歌声飞出门外:“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歌声之后,屋内良久沉寂……荧玉被歌儿深深打动,不禁热泪盈眶。只听二哥沉重的一声叹息与低低的哽咽拭泪之声。沙哑声音道:“君上何忧?但有变法雄心,君上将无愧于秦国民众,无愧于祖宗社稷。”二哥坚定深沉的声音道:“嬴渠梁决意变法,请先生为我承担大任。”沙哑声音道:“君上信鞅,鞅万死不辞。然则变法愈深彻,道路愈艰险。鞅悉心推究过列国变法,以为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不知君上能做到否?”

“先生但讲。”

“其一,有一批竭诚拥戴变法之士,居于枢要职位。否则,法无伸张,令无推行,行之朝野,便成强弩之末。”

“此点但请先生放心。嬴渠梁当全力为先生罗织力量。”

“其二,真法不避权贵。新法一旦推行,举国唯法是从。即或宫室宗亲,违法亦与庶民同罪。此点,庸常之君断难做到。”

“此点在嬴渠梁倒非难事。但讲第三。”

“其三,国君对变法主政大臣须深信不疑,不受挑拨,不受离间。否则,权臣死而法令溃。春秋以来三百余年,凡新政变法失败者,无一不是君臣生疑。若无生死知遇,变法断难成功。”

此时,风儿将门无声地吹开,荧玉悄然走进,站在了二人身后。

秦孝公长嘘一声:“强秦,是我的毕生大梦。为了这个梦,嬴渠梁九死而无悔,万难不足以扰我心!三百年以来,变法功臣皆死于非命,此乃国君之罪也。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之世,绝不负君!”

卫鞅眼中湿润:“公如青山,鞅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负秦!”

两人四手,紧紧相握。中间忽然伸出两爵热气蒸腾的米酒,荧玉含泪笑道:“热酒赤心,天地为证。”秦孝公爽朗大笑:“说得好!小妹来得正是时候,来,干!”卫鞅接过一爵笑道:“为了秦国强大,干!”两爵锵然相碰,各自痛饮而尽。

荧玉凝神打量着卫鞅,脸上露出一种纯真的感动。

世族元老们惶惑不安了

栎阳的上层世族迅速传播着一个消息:秦公和魏国士子卫鞅连续密商三昼夜,准备在秦国大动干戈!秦国世族第一次感到了震惊,也感到了恐慌,奔走相告,议论纷纷。

与山东六国相比,秦国世族层的数量和势力都很小,财力和私家武装的规模更小。如果维持旧制,秦国世族对公室国府几乎没有什么威胁。但是,秦国世族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一脉相延数百年,极少有中途泯灭的家族;二是对国家都有值得称颂的功劳,其第一代往往都是大功臣。而东方六国的世族,却在春秋以来的三百多年中历经毁灭与再生,延续百年以上的真正旧世族几乎悉数淹没,代之而起的是新政变法中诞生的新世族,此所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权力层大动荡。

秦国不然,立国之前的嬴氏部族原本就是殷商遗落的老世族,在与西部戎狄的长期较量中,世族力量始终是嬴氏部族的中坚,将领官吏层几乎与世族层等同。立国为大诸侯之后,又在历代征战中陆续诞生了许多新世族。由于秦国僻处西域,加之东方的蔑视,很少与中原列国紧密融通,国内也就很少发生政权动荡。在秦国的历史上,除了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之前的几次政变动荡,几乎没有大的政变与经济动荡。长期的国内稳定与长期的对外战争,相辅相成,战争强化了稳定,稳定赢得了战争。

这就是一个穷困落后的秦国,何以能长期与东方并立的奥秘所在。

由于落后,由于穷困,由于稳定,由于战争,秦国世族和乡野庶民的种种差距,远远不像东方世族与庶民那样天壤之别。秦国世族在战争中的伤亡丝毫不比庶民少,生活上想奢侈排场也没有财货根基。一旦兵连祸结,世族庶民一般艰苦一般流血。所有的世族子弟,都是少年从军,浴血奋战,任何一个家族都可以数出历代成百上千的战死者。这种不大的差别,使秦国世族在山野庶民中有着很深的根基,某种意义上说融为一体也不为过。正是这种相安无事的稳定和谐,使秦国世族和乡野庶民都没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世族中没有分化出东方那样的新地主,也没有产生东方那样的士人阶层;庶民虽有怨言和不满,但却从来没有发生过几乎同样落后的楚国那样的群盗暴动,或周室洛阳那样的百工起义。三百多年中,秦国朝野没有改变这种“一体穷困,同甘共苦”的愿望。平民如此,世族更如此。

而今,国君在一个外来士子的蛊惑下竟要大动干戈,能不震惊哗然?

最早将这个消息传播出去的,是职任戎右的西乞弧。这个西乞弧,是秦穆公时期名将西乞术的后裔,算得上秦国的名门世族。戎右,是秦国公室护军的将领之一。西乞弧三十余岁,机警异常。他守护国府,连续三天挡回了二十余位大臣,自然知道这三天三夜非同寻常。他第一个找的是他的顶头上司——卫尉车英探听口风。车英职位比他高,也是世族之后,年龄资望和军功却还都不能与他相比,所以说话也没有顾忌,直截了当便问:“敢问卫尉,国君和这个白衣士子密谈三天三夜,想让他在秦国变法么?”谁知车英冷冷回答:“西乞将军,你想的事忒多了,歇歇了。”西乞弧碰了个软钉子,便去找他的“孟西白”圈子说话。

这“孟西白”在秦国可是大大有名,说的是秦穆公的三大名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此三人曾先后做过秦军统帅,长期共同作战,交谊甚厚,素来是通家之好。三将死后,孟西白三大家族遂成世交,百年以来代代结好,姻缘互通,成了一个联片盘根的世族势力。三大家族中,“西乞”虽是复姓,但老秦人却按照他们惯有的简单说法,喊为“孟西白”。时下孟氏家族的嫡系主人叫孟坼,官居行人,执掌对戎狄联络的外部事务。白氏部族的嫡系主人叫白缙,官居车右,掌秦国的战车兵。由于秦国的战车逐步淘汰,所以三家之中,白缙稍显冷落。西乞弧与孟坼均居相对显赫的要职。

西乞弧先到孟坼府,又派人请来白缙。西乞弧一说消息,孟坼与白缙先还不在意,变法就是变变法令,有何大不了?经西乞弧一说变法的厉害,才恍然大悟,感到不妙。但三人除了骂一通那个卫鞅以外,也不知如何是好。西乞弧机警,提议去见上大夫甘龙,听听他的主意。不消片刻,三人赶到甘龙府,巧的是长史公孙贾和中大夫杜挚也在甘龙府议事。西乞弧将来意说明,甘龙沉吟半日,却没说话。公孙贾淡淡笑道:“国君求贤令已经申明,就是要恢复穆公霸业,能变到何处去?三位无须多虑。”甘龙道:“这件事,老秦人都知道了,不要着急,看看再说。”杜挚粗声大气道:“一个魏国中庶子,能成何气候?国君见他,消闲解闷罢了。真的大动干戈,我却不信!”西乞弧轻蔑地笑笑,便对孟坼白缙示意,三人告辞,聚在孟府又饮酒议论到二更方散。

栎阳城各种各样的议论和动态,景监都及时禀报给秦孝公。自从卫鞅与秦孝公昼夜聚谈以来,景监简直高兴得心都要醉了。因为卫鞅而使他产生的委屈、难堪、愤懑,早已经烟消云散。他唯一的担心,就是世族们的这种诋毁,会不会使尚在襁褓中的变法大计窒息?景监是秦国现任重臣中唯一的平民子弟,确切地说,是过早败落在世族倾轧中的世族后裔。他本能地对世族层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他们的动态却是异常地敏感。当他把这些沸沸扬扬的议论和动态禀报给国君时,秦孝公却笑着挥挥手:“教他们说去,吹吹风也好。”

秦孝公心中有数,和卫鞅彻谈三昼夜,信心大增,原来准备自己苦修自己动手的悲壮,化成了烈烈变法的昂扬情怀。但是,长期锤炼的沉稳性格却使他很是冷静地思索了几日。他不想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势下急于动手,他思谋了一个周密的疏导方略,而且决意不让卫鞅过早地在前期疏导中显露锋芒,树敌于元老重臣。当世族层沸沸扬扬地奔走议论时,他开始了不着痕迹的疏导。

孝公的第一个动作,是拜卫鞅为客卿,赐两进院落的宅邸一座。此令一颁,栎阳世族与朝臣大出意外,招贤馆士子则忐忑不安。朝臣世族们原本以为,卫鞅马上就要成为红得发紫的权臣,耀武扬威地立即对他们动手,就像韩国的申不害那样。孰料,国君才给了卫鞅一个客卿。客卿者,没大没小的一个虚职,对任何官署都不能干预,只能和国君叙谈叙谈罢了。世族朝臣们顿时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轻松了下来,觉得这个卫鞅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杜挚和孟坼几个人晋见秦孝公时,还抱怨国君给卫鞅官职太小太虚,不利于招贤,请国君对卫鞅再升一级。秦孝公淡淡笑道:“诸卿贤明,我已知晓。但有大任再说。”出得国府,几人相对大笑,分外畅快。招贤馆士子们不然,一看卫鞅如此赫赫才拜了客卿,自己如何有指望在秦国做官,自然是愁眉苦脸,聚相议论,思谋着要回老家。

然而就在这时,国君却颁下君书:招贤馆所留士人,全部派为县令、郡守和国府官署的实权官吏。最高职位是王轼,做了栎阳令。原先的栎阳令子岸则重回军中做大将。此令一下,朝野又是一片哗然。招贤馆振奋庆贺,世族朝臣却又变得茫然失措。战国初期,县比郡还重要,县令比郡守爵位也高,是国府直辖的最高地方官署。变法前的秦国,除了在陇西戎狄区域和北部荒凉地带设郡以外,腹心地带全部以县为治,而不设郡。所以县令、郡守都是当时十分重要的地方大员,军政一把抓。至于栎阳令,那更是都城长官,非同寻常。这些如此重要的职位,大部分派给了这些外邦士子,世族元老们可是老大不舒服。不舒服归不舒服,嘴里却讲不出。国君花大力气招贤,没有重用那个咄咄逼人的卫鞅,还能不教用其他贤士?令世族元老们沉住了气的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国君对招贤馆士子们只授了官,而没有授爵。在一个老牌国家,有官无爵的实际含义是临时任职,尚未进入真正的上层世族,一旦罢免,即为平民。

君书颁布三天之后,秦孝公在招贤馆设宴为新任大员们饯行。酒间秦孝公郑重叮嘱,新官上任,不要急于做事,半年之内许静不许动,只准熟悉政务治情督导劝耕,不许擅行新政。这个奇特的命令,引来士子们一片茫然——强大秦国却又不许创新不许做事,却要贤士何用?又想想初任重职,谨慎为是,也无人异议,饯行结束,士子们便各赴任所了。

此信传出,世族朝臣们又是大为宽心,认定国君招贤只是求治而已,并非要拿祖制开刀。就在朝臣世族们虽有狐疑而又无话可说的时日,秦孝公依然天天和客卿卫鞅见面叙谈,却始终没有出人意料的大举动。一个月过去,寒冬来临,又没有战事,进入了老秦人说的“窝冬”期,也就没人再关心这件事了。

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秦孝公来到左庶长嬴虔的府中,密谈了整整一天。

第二天,孝公举行朝会,册封上大夫甘龙为太师,辅助国君承当协理阴阳、融通天地、聚合民心的重任;长史公孙贾升任太子傅,左庶长嬴虔也加太子傅,共同教习太子文武学问;中大夫杜挚升任太庙丞,掌祭祀大礼,职同上大夫。三人原先所辖的“琐碎政事”,分别交于左庶长嬴虔和内史景监,国政大计由左庶长统摄。四道书令一颁布,政事堂中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所以然了。

说起来,秦国素来没有太师这个显贵尊荣的职位,那只是商周两代王室才设置的“百官之首,协理阴阳”的首要大臣,有无实权,视时视人而定。老秦国素来认为那是不着边际的荒诞高位,从未设置。而今国君竟然抬出一个“太师”给了元老重臣,实在莫名其妙!想想却又无法诘难于国君。甘龙本是东方大儒,寻常时动辄来一通老秦臣子们摸不着头脑的高论,让他去“协理阴阳融通天地聚合民心”,倒也是合适不过,况且又是大大升了两级爵位,比上大夫显贵多了,又如何质疑于国君?长史公孙贾的太子傅更重要,历来为学问大臣所争夺,公孙贾又本来就是文臣,又能说甚?至于杜挚,从中大夫一下子升到了上大夫一级,也是非同小可的升迁,不好么?一阵惶惑,大臣们终于一齐向甘龙、公孙贾、杜挚三人庆贺。三人虽是笑意盈盈,却显得颇为尴尬。

散朝之后,孟西白三人在孟府议论了半日。西乞弧说他总觉得这几件事来得蹊跷,认定国君还有举动,说不定还会罢免了他们几个的官职。说得孟坼和白缙惶惶不安。谁知过了几日,秦孝公召集军中将领议事,宣示秦军将领一个不动,每人还晋爵一级。将军们放了心,栎阳又安静了下来。

秦孝公并没有停止他的举动。三日之后,他分别和景监、车英密议了半日。第二天颁布书令,迁景监为长史暂署左庶长府事务;迁车英为栎阳将军。内史迁左庶长府长史,爵位降了一级。卫尉迁栎阳将军,爵位降了两级。新贵贬官,世族元老们忒是快意,却又一次感到了莫名其妙。这俩人虽然遭贬,但迁后的职位却极为重要。是明降暗升?也不对。这两个新贵本来的职位也都是冲要高位,一个掌国府庶务兼领栎阳民治,一个总领国府护军,绝非虚职,似乎谈不上明贬暗升。然二人又无过错,却何以贬官?一时间,朝臣们云山雾罩,纷纷揣测却又莫衷一是,渐渐地又平静了下来。

这一段日子里,卫鞅的小庭院大雪封门,异常冷清。秦孝公没有来过,景监也没有来过。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客卿院落的四周总有三五甲士不断经过,转角隐蔽处,还有钉在那里一动不动的便装武士。栎阳国人悄悄议论,那个院子里的官人肯定是被囚居了,否则哪有如此森严的警戒?这一切,足不出户的卫鞅自然不知道。买菜、造饭并一应琐务,都有国府派来的两个仆人打理,他是整日埋首书房,不是读书,便是谋划,仿佛山中一般。

这日午后,依旧是大雪飞扬,却有人嘭嘭敲门。

仆人开门,卫鞅听得一个熟悉的声音:“先生在家否?”侯嬴?对,是他!卫鞅疾步出得书房,来到廊下,见满身是雪的侯嬴提着一个大竹篮走进院子,不禁高兴地大笑:“侯嬴兄,想煞我也!”侯嬴笑道:“鞅兄做了官,就忘记我这贱商了,怪得谁来?”卫鞅笑道:“客卿也算官么?”说着接过侯嬴手中的大竹篮,耸耸鼻子,“好香,定是秦酒羊肉!”侯嬴大笑:“没错。大雪窝冬,不痛饮一顿说不过去。”卫鞅便将竹篮递给仆人吩咐道:“加加火拿到书房来。”老仆人恭谨应诺,连忙到厨下去了。侯嬴走进书房低声问:“说话方便么?”卫鞅揶揄笑道:“如何不方便?这是我的府邸。”侯嬴摇头道:“如何外面有暗岗?还有兵士巡查?”卫鞅一怔,想想心下明白,爽朗笑道:“没事儿,只管痛饮。”说话间老仆人已经将热气蒸腾的炖肥羊捧来摆好,又将烫好的酒壶用棉布包裹,斟好两杯,轻步退出。侯嬴微笑点头:“看来,给你这个客卿派的仆人倒还够格。”卫鞅笑道:“我是没管,这都是国府分派。来,先干一杯!”俩人端起面前冒着热气的陶杯叮当一碰,痛饮而下。侯嬴困惑道:“秦国从来不给上大夫以下的官员配官仆,你这客卿,职同上大夫?”卫鞅大笑:“客卿者,没大没小也,礼遇有加,也不为过。”侯嬴道:“没有实权执掌么?”卫鞅摇摇头:“没有。”侯嬴沉吟道:“鞅兄,招贤馆士子们都做了县令郡守。秦公和你畅谈三日三夜,栎阳国人皆知,却给了个有名无实的客卿,究竟是何道理?”卫鞅思忖有顷道:“侯兄,我与秦公披肝沥胆,引为知音,我卫鞅愿与这样的国君终生共事。至于用我为何职,何须虑之。给如此一个国君做谋士,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也!”

侯嬴又斟满一杯,共饮而尽:“你就听任摆布?”显是颇有不解。

卫鞅又是哈哈大笑:“侯兄差矣!我观秦公绝非举棋不定之人,更非斡旋无能之主。然为人君者,有寻常人所不能体察的难处,凡事须给他一个疏导的余地。既为知音,若连此点都不能理会,急吼吼求官,岂非大煞风景?”

“你还有信心?”侯嬴认真问。

卫鞅点点头,斟满两杯:“来,不要辜负了烈酒苦菜。”

一杯饮下,侯嬴从怀中掏出一个铜管:“白姑娘给鞅兄带来一信。”

卫鞅眼睛一亮,惊喜地接过铜管打开,抽出一卷展开,却是一方白丝,上面是白雪秀劲的小字:“自君别去,倍加思念。秦国诸事,大略知之,虽多曲折,然必有成。唯念君者,孤身自理,清苦有加,无以为助,刻刻挂怀。愿君保重,以慰我心。”白丝左下角,画了一只展翅飞翔的鸿雁。

卫鞅看得眼睛湿润,举杯一饮,良久无话。

侯嬴喟然一叹:“白姑娘用心良苦,若有不察处,鞅兄莫要上心。”

卫鞅默默地递过白绢,侯嬴犹疑着接过,看后笑道:“知鞅兄者,唯白姑娘也。来,为鞅兄有如此红颜知己,干!”

卫鞅举杯饮尽,慨然道:“侯兄稍待,我书一信给她。”

侯嬴笑道:“正当如此。三日后白姑娘便可看到。鞅兄只写。”

卫鞅走到旁边书案前,拿出一方羊皮纸,提起鹅翎却是感慨万端,含泪下笔,竟觉字字艰难。写完后在火盆上稍一烘烤,墨迹干尽,卷起来装进原来的铜管递给侯嬴。侯嬴一摁管头的铜豆,管盖“当”的一声扣紧,笑道:“这是白氏特制的密管,一管一法,最为保密。”卫鞅笑道:“那就烦劳侯兄送给她了。”侯嬴道:“方便得很,反正客栈每旬都要回魏国进货,你有事,随时找我便是。”卫鞅高兴,俩人将一坛秦酒在侃侃叙谈中饮了个尽干,直到暮色降临,大雪稍停,侯嬴方才离去。

整个冬天,秦孝公都在忙碌,每隔几日总要和左庶长嬴虔、长史景监、栎阳将军车英、栎阳令王轼会商,要么就是单独和其中的一位密商。唯独和卫鞅没有见过一次。窝冬的朝臣们也几乎忘记了客卿卫鞅这个人。

政事堂发生了尖锐对立

转眼冰雪消融春暖花开。三月初三,秦孝公举行完一年一度例行的启耕大典,笑着对参加大典的朝臣们道:“明日朝会,议定今岁大计,诸卿各做准备。”这也是每年启耕大典后的第一次隆重朝会,官员们称为“春朝”,是朝臣们特别看重的年首朝会。

这天晚上,景监来到了客卿卫鞅的小院落。卫鞅正对着书房墙壁上的大图出神,见景监来到,微微一笑:“久违之客,必有大信,是么?”景监一言不发,从怀中摸出一支宽宽的竹板。卫鞅接过一瞥,只见竹板上赫然四个大字——明朝廷争。卫鞅拊掌大笑:“好!又一个启耕大典。”景监笑道:“一冬蜗居,鞅兄冷清否?”卫鞅道:“秦公教我养精蓄锐,安得冷清?”景监感慨:“知君上者,唯鞅兄也。”卫鞅却笑道:“知卫鞅者,唯君上也。”景监道:“鞅兄上路,真让我欣慰。想起去冬,时觉后怕也。”卫鞅不禁大笑,景监也大笑起来。

第二天早晨,政事堂早早生起了四个径直六尺的大燎炉,红红的木炭火使阴冷的大厅暖烘烘的。春寒料峭中赶来的朝臣们,进得大厅直喊好暖和,搓搓手便脱去皮袍,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与左右谈笑。杜挚笑问公孙贾:“太傅大人,那个位子谁坐啊?”他指的是中央国君长案稍下的两张书案,一张显然是太师甘龙的坐席,对应的另一张何人?太子傅公孙贾没有坐,左庶长加衔太子傅的嬴虔也没有坐,还有谁能如此尊贵?有些人原本没注意,杜挚一问,恍然大悟,顿觉蹊跷。再一看,栎阳将军车英全副戎装肃立在政事堂门口,外面大院中两队甲士盔明甲亮,持矛带剑,整齐威武。朝臣们你看我,我看你,都觉有些异常。除了嬴虔、景监、王轼几个人默然静坐外,竟都是忐忑不安。

正在这时,门外内侍高声报号:“客卿大人到——”

众人一惊,哄嗡议论声大起。除了国君偶然为之,朝臣们进政事堂都是自己进来便是,哪有隆重报号的?哪个客卿何以如此气魄?仔细一想,秦国只拜了一个客卿,不是卫鞅,还有何人?议论之中,但见卫鞅一领白袍,头顶三寸白玉冠,从容走进政事堂。内侍总管黑伯亲自引导卫鞅在那个空闲的尊贵位置上坐下。一时间,朝臣们骤然安静,面面相顾,脸色很是难看。

又一声报号:“君上到!”话音落点,秦孝公已经走进政事堂,惯常的一身黑衣,与卫鞅适成鲜明对比。令朝臣们惊讶的是,从来不在朝会上带剑的国君,今日腰间竟然挎上了那支铜锈斑驳的穆公剑。隐隐约约的,朝臣们觉得将有大事发生,几个月来扑朔迷离的疑团将要在今日揭破了。

秦孝公走到中央长案前就座,环视大厅道:“诸位卿臣,秦国《求贤令》发出已经一年,入秦贤士历经坎坷,已经各任其职。秦国求贤,不为虚名,而为强国。何以强国?唯有变法。客卿卫鞅,对本公提出了变法强秦之方略。念及变法乃国家大计,须得上下同心君臣一体,是以举行今日朝会,商讨议决。列位皆秦国文武重臣,须得坦诚直言。”

政事堂一片安静,朝臣们低头沉思,甚至连寻常时日遇到困惑便相互目光询问的举动也没有了。半日,还是甘龙咳嗽一声,打破了平静。

甘龙在升为太师以后,极不是滋味。他看得很清楚,这是要把他“赐以尊荣,束之高阁”。非但对他,连和他声气相通的公孙贾、杜挚也如法炮制。将他们手中的实权拿掉,必然是为了转移给另外一批新人。如果说这种权力转移在此之前还显得扑朔迷离,升升降降不太清楚的话,今日则已经完全清楚,就是准备全部转移给卫鞅。甘龙以他久经沧桑的敏锐嗅觉,已经完全看准了这一点,决然不相信卫鞅永远都是客卿。这使甘龙感到了一种悲凉,一种被抛弃了的屈辱。因为这种升迁贬黜,都是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的。就本心而论,如果国君与他真诚商议,他告老辞官又有何妨?再说变法大计,他竟丝毫不知,难道国君就认定他不拥戴变法?甘龙虽是儒家,然也是秦国老臣,岂有不希望秦国强大之理?这一点给甘龙的刺激比前一点更甚。一个任何实权都没有的太师,再加上大政决策不能事先预闻,岂非真正的做了摆设?虽然悲凉,虽然屈辱,但甘龙毕竟久经沉浮,老到之极。他心中明白,强风乍起,若迎头而上,必然会被彻底吞没。这时候,长草偃伏是避免身败名裂的最好生存之法。然则,又不能一副冷漠状,将内心不满显露出来,要有度,该说话时仍然要说话,对自己的升迁贬黜浑然无觉,方为上乘。眼见无人讲话,甘龙觉得对他这个万事不管而又凡事可议的太师正是机会。

“敢请客卿,先行宣示变法方略,可否?”甘龙只有这一句。

然则这一句话,就把被动变成了主动,也缓和了政事堂微妙的僵硬气氛。秦孝公看了卫鞅一眼,微微点头。卫鞅便向全场拱手道:“君上,列位大人,秦国贫弱,天下皆知。欲得强秦,必须变法,舍此无二途。秦国变法之方略为:奖励农耕以富国,激赏军功以强兵,统一治权以正吏,化俗齐风以聚民。此四项之下,各有若干法令保其实施。列位大人以为然否?”

太子傅公孙贾对甘龙的心情和对策以及场中情势非常清楚,见卫鞅说完,便问道:“不知旧法弊端,难以变法。敢问客卿,秦国传统治道,弊在何处?”

此一问正中卫鞅下怀,不假思索便道:“秦国旧制,弊有其三。第一,以王道为本,杂以零碎新政,民无以适从。秦在立国之初,对周室礼制王道略加变通而治民。穆公时以百里奚治国,力行德治,又引进旧楚国若干法令。秦简公时行‘初租禾’新政,摈弃旧制,然时日无多,又恢复旧制。献公即位,欲行新政,然战事迭起,无暇以顾。时至今日,秦国仍是春秋旧制,距离战国新法差距甚大。这种旧制,只能治民于小争之世,而不能强国于大争之世。”

“此说真乃稀奇古怪!”新任太庙令杜挚一拍面前木案,愤然作色道,“秦法之弊若此,百里奚何以助穆公称霸诸侯?”

卫鞅很是冷静:“百里奚治秦,全赖一贤之力临机处置,无法令规制为后世遵守。此乃人治,绝非法治。是以穆公百里奚之后,秦国陷入四代混乱而沦为弱国。请问太庙令,若百里奚有法可守,何以秦国百余年不能振兴穆公霸业,反倒尽失河西之地,从函谷关退缩到栎阳?”这番话诘难犀利,毫不忌讳地指责秦国朝臣视为神圣的秦穆公与百里奚,论理却是堂堂正正,政事堂大臣们虽愤然尴尬,却无言以对。杜挚气得呼呼直喘,硬是说不上话来。

“第二弊呢?敢请高论。”公孙贾悠然笑问。

卫鞅道:“秦国旧制第二弊,法无要领,奖罚不明。世族有罪不罚,庶民有功不赏。农人耕有余依然贫困,军士战有功依然无爵。如此,奋勇为国之正气如何激扬?”

“啪!”一人拍案而起,众人一看,却是戎右将军西乞弧。他愤然高声道:“客卿一派胡言!秦国如何有功不赏?在座文臣不论,单说武将,哪一个不是一刀一剑有了战功方做将军?若有功不赏,景监一个骑士能做到内史长史?车英一个千夫长能做到卫尉和栎阳将军?”

“然也!”行人孟坼站起激昂道,“以臣看来,不是有功不赏,而是无功有赏!王轼无尺寸之功,竟取代战功累累的子岸将军,做了栎阳令。招贤馆士人有何功劳?都做了县令郡守!”

“还有,你卫鞅有何功劳?拜了客卿,派了官仆,与太师比肩而坐,宣号入朝!无功受禄,反倒诋毁秦国,是何道理?”这直指卫鞅的,是车右将军白缙。

政事堂气氛骤然紧张,且完全脱离了正题,将矛头对准了卫鞅乃至《求贤令》颁布以来的秦孝公。甘龙公孙贾肃然沉默。杜挚则忍不住一脸笑意。孟西白乃功臣之后,秦国显赫的军旅家族,三人齐出发难,非同寻常。秦孝公却是不动声色,丝毫没有对孟西白三人的突然发难表露出喜怒。倒是左庶长嬴虔嘴角抽动,显然感到愤怒。景监见西乞弧公然拿自己和车英做挡箭牌,内心愤愤不平,却也知道不是自己说话的时候,目不转睛地盯着卫鞅,生怕他无言以对。最紧张的是新任栎阳令王轼,第一次见到这种激烈尖锐的朝堂较量,尤其是自己也成了箭靶,额头不禁渗出细汗。

就在满朝目光齐聚到卫鞅身上时,卫鞅突然一阵仰天大笑,从座中站起朗声道:“卫鞅所谈,乃秦国旧制之弊端,孟西白三位何以顾左右而言他?国家法令,一体同遵,方为法制公平。正因了诸位世族后裔有功便赏,方显得农人有功无赏、军士有功无爵之荒诞。世族有功便赏,岂能等同于庶民有功便赏?三位以世族之利比庶民之害,以世族之得比庶民之失,不觉荒唐过甚么?此种说法,对秦国旧制弊端视而不见,何异于掩耳盗铃乎?若孟西白三位能说出庶民有功而加爵受赏,卫鞅自然拜服。此其一。”卫鞅话锋一转,“至于说卫鞅等人无功受禄,则大谬不然。武士阵前杀敌为功,文士运筹治国亦为功。天下为公,国家官署爵位,唯有才有功者居之。秦公《求贤令》昭明天下,与强秦之士共享秦国,小小客卿何足道哉!”一席话义正词严,坦率辛辣。政事堂一片肃然,孟西白三人面色通红。

公孙贾仿佛没有听见方才一个回合的较量,平静问道:“敢问客卿,秦国法制第三弊若何?”

卫鞅也仿佛没有发生过方才的争辩,接道:“秦国旧制,无聚民之力,无慑乱之威,此为第三弊也。何谓聚民慑乱之威?法令一统,令行禁止,有罪重罚,有功激赏,公正严明。如此则官吏无贪,庶民无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奋勇立功,个个避罪求赏,朝野形成浩然正气,则国家不怒自威。秦人厚重坚韧,若元气养成,则必将大出于天下!”

“好!”左庶长嬴虔拍案而起,“先生之言,大长秦人志气!舜帝当年赐给我嬴氏祖先皂游时,就曾预言,嬴氏一族必将大出于天下。不想竟在千年之后被先生讲出,大大吉兆也!秦国强大,必将应在先生之手。诸位以为如何?”

“好!吉兆!”话音落点,政事堂一片激昂的喊声。

卫鞅的这句话,是流传在老秦人中间的一个久远的部族神话。说的是嬴秦先祖大费与大禹共同治水有功,舜帝隆重赐给嬴氏部族以皂游大旗,并预言“尔族后将大出天下”。多少年来,这个故事在嬴秦部族中代代流传,人人坚信舜帝的预言终有一朝会变成真的。“大出天下”这句话,几乎是老秦人相互鼓励的一句神秘誓言,和“赳赳老秦,共赴国难”那句话一起,构成了秦人的精神支柱和献身传统。卫鞅此言一出,左庶长嬴虔心念电闪,立即将它生发至神圣的誓言和神秘的启示,谁能不觉得振奋?谁又能在久远的部族精神面前不昂扬呼应?

峰回路转,秦孝公没想到如此突然变化,竟将激烈对峙瞬间就融会在了一种壮烈久远的誓言中,不由得低声自语:“天意也。”仔细思忖,又微笑道:“如此吉兆,自当庆贺。然大出天下,终须一步一步做来。客卿方才所述变法大计,诸位尚须仔细计议才是。”见又是片刻沉默,秦孝公看着甘龙笑道:“今日朝会,事先未与太师及诸位大臣商议,为的就是一体同商。不知太师以为变法大计如何?”

甘龙见国君委婉解释,心中稍觉舒坦,显得很沉重地说:“变法事大。变得不好,国无宁日。越是大变,越是多有利害冲突。以秦国时下而论,不变法犹可为之。一旦变法,朝野动荡,若有战事,只怕有亡国之危。况且,圣贤治国,法度宜静不宜变,民风宜古不宜今。因循旧制是稳定之道,官吏熟悉旧规,民众安心旧习。此为万古之道。不求自安而求自乱,老臣委实不解客卿之意。”

卫鞅心下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开始,他从容微笑道:“太师饱学之士,何以出此世俗之言?庸人安于世故,学人溺于所习。若守此心态,今日犹在三皇五帝时也。太师当知,夏商周三代不同制,春秋五霸不同法。世生变,变生强,强则进。治国之道,贤勇者创法立制,庸碌者因循守旧。创新者生,守旧者亡。秦国因循旧制数百年,守出了富,还是守出了强?抑或守出了土地?”

“非也。”公孙贾淡淡地说,“太师之意,一旦变法,朝野动荡,削弱国家战力,若有战事,必有亡国之危。客卿对此做何应对?”他巧妙地将守旧创新的话题,引到谁也难以承担罪责的兴亡前途上来,显然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卫鞅不假思索道:“其一,变法所生之动荡,是利害冲突,法令得当,可迅速平息冲突稳定国人。此短暂动荡,不是国家内乱,不会导致国家战力瘫痪。恰好相反,变法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国家战力。其二,东方六国在逢泽会盟的分秦图谋瓦解后,燕赵两国忙于抢夺中山国,韩国齐国正在变法,楚国忙于防范南部蛮夷作乱,魏国忙于迁都大梁。鞅可断言,至少三年内不会有大举攻秦的战事。其三,即或万一发生不测之危,新法奖励农耕激赏军功,只能使庶民奋勇赴战,何有削弱战力之虞?再者,列国变法,无一不强。何以秦国变法,诸位却生出削弱国力之虑?惧战乎?惧变乎?”

此一问,锋芒直指讳莫如深的变法利害,加之前三条坚实的剖析,甘龙和公孙贾顿时觉得尴尬起来。

突然,“啪”的一声,杜挚拍案而起,戟指卫鞅愤然道:“卫鞅,你拿不出办法却污人之心,岂有此理?古人云,不得百利不变法度,工不十倍不换器具。你要变更秦法,究竟能给秦国带来多少好处?还不是士人游说,惑众谋官,却让我秦国承担亡国风险!变法不成,你拔腿溜走,破烂摊子谁来收拾?!”

政事堂气氛骤然紧张。杜挚昂昂而立,甘龙公孙贾面无表情地沉默,孟西白三人脸色铁青,似乎准备随时扑上来手刃卫鞅。言尽于此,卫鞅已觉没必要讲话,他泰然自若地站在那里,蔑视地看着杜挚。政事堂无人说话,显然都在等秦孝公裁断。然秦孝公也是肃然沉默,一点儿说话的意思也没有。

左庶长嬴虔拄着那把须臾不离的长剑,缓缓站起来走到杜挚面前,冷冷笑道:“太庙令,一个大臣,以小人之心,猜度国士胸怀,岂不怕天下人耻笑?先生以强秦为己任,冒险入秦,栉风沐雨,苦访秦国,拳拳之心,令人下泪。你能做到么?在座诸位,谁能做到?谁到过山野荒村?谁能与民同宿?谁又走遍了秦国的关隘要塞?说呀,有谁能如此?!如此国士高风,岂是拔腿溜走之辈?我等生为老秦子孙,不思图强雪耻,却将烂污之水泼向先生,以求苟且偷安,良心何在?”嬴虔粗重地喘了一口气,狠声道:“我要正告诸位,天赐先生于秦,乃我秦国之福,乃我秦国大出天下之吉兆!论政归论政,谁敢无端中伤先生,我嬴虔这把长剑第一个不饶!”话音落点,锵然拔出长剑,白光一闪,杜挚面前的木案“咔嚓”断为两半。

杜挚吓得面色发青,站在那里愣怔着不敢动弹。朝臣们也被嬴虔的凛然威势震慑,面红心跳,没有一个人讲话。谁都明白,嬴虔作为国君庶兄、三军统帅兼握有实权的左庶长,他的实力几乎就是秦国一半的力量。且嬴虔自少年时代就是秦军著名的猛士,性格深沉暴烈,平日里极少发作,而一旦发作,从来是霹雳雷暴般敢作敢为且不计后果。谁都知道的是,在和魏国的一次激战中,他的侄子不听号令丢失营寨,他大发雷霆,一剑砍下了侄子头颅,又连杀三个千夫长,方才那一剑没劈向杜挚,已经是杜挚万幸了,谁还愿意撞这个雷神的火头?

这时,公孙贾面色庄重地道:“左庶长之言,使我愧疚振作。公孙贾以为,客卿所述大计确实不差,秦国臣子当全力支持变法。”

甘龙咳嗽一声,嘶哑着声音道:“变法自是好事,何有反对之理?”

杜挚一看,连忙惶恐笑道:“杜挚失态,向先生赔罪。身为老秦子孙,杜挚当洗心革面,拥戴变法。”

政事堂所有大臣同声呼应:“臣等拥戴变法。”

秦孝公肃然从座中起身,环视政事堂一周道:“既然诸位大臣没有异议,本公决意在秦国变法。”说着走下台阶,穿过朝臣列座的甬道,来到政事堂大柱后面的木屏前站定。大臣们尚在愣怔,黑伯上来拉开了木屏,屏后赫然现出一座石刻,石上显然有大大的血字。大臣们原本没在意这道新增年余的屏障,毕竟,殿堂修葺是经常的。然此刻木屏拉开,大臣们却惊愕了,一时纷纷从座中站起,来到刻石前。但见巍然矗立的大石上紫红的两个大血字——国耻!触目惊心之下,大臣们深为震撼,一片肃然默然。

秦孝公指着刻石:“诸位,这座国耻刻石,是老秦人与老秦国的耻辱标记。为再造秦国,本公在这座国耻刻石前与诸位立誓:同心变法,洗刷国耻,若有异心,天地不容!”

大臣们奋然同声:“同心变法,洗刷国耻,若有异心,天地不容!”

秦孝公道:“自今日起,本公拜卫鞅为左庶长,主持国政,推行变法。嬴虔改任上将军。”说完,从黑伯手中接过摆有左庶长大印的铜盘,向卫鞅深深一躬,双手捧到卫鞅面前。卫鞅庄重地向秦孝公深深一躬,接过印信铜盘。秦孝公又解下腰间长剑,环视群臣道:“这是先祖穆公留下的镇国金剑,号令所指,违抗者斩无赦。本公今日将此剑赐予卫鞅力行变法,凡坏我变法大计者,虽公室宗亲,依律而行,依法论罪!”说完将金剑“嗒”的一声横搭在卫鞅手中的大铜盘上。

大臣们第一次看到国君如此深沉激烈,一片沉寂,唯闻喘息之声。

卫鞅捧着印剑铜盘,慨然高声:“卫鞅受君上重托,当舍生忘死,推行变法。秦国不强,誓不罢休!”

大臣们仿佛惊醒过来,齐声呼应:“秦国不强,誓不罢休!”

奇特的故事震动了秦国民众

三月二十,风和日丽,南市比平日里热闹了许多。

南市,是栎阳南门内城墙下的一处农牧货品交易大市。就实说,只是一片较为开阔的广场罢了。市场入口处有一个木栅栏大门,门额中央斗大的两个黑字——南市。进得大门,帐篷罗列,人头攒动,牲畜、山货、农具、皮具、陶器、土布、蔬菜、五谷等自发地混杂在各个破旧的大帐篷下。偶有鲜亮簇新的皮帐篷,门口大牌上写“只卖不换”四个大字者,是东方列国商人的帐店。只有少数衣着整齐的“国人”进出这种大帐,使用铜钱铁钱或刀币买货。农人牧人们大多是走进秦国商人和国府官商的破旧帐篷,以物易物,或用狩猎得来的一张野羊皮换几个陶罐,或用几个鸡蛋换半篮葵菜,或用一匹土布换一只母羊。不过,大多数人都是用各种东西换粮食和农具。秦人农谚云:“三月赶集,五谷农器。”收获大忙的五月即将来临,农夫之家一年的存粮也到了瓮底,春耕用坏了的农具也急需更新或修补。不换点儿粮食,不修补更新农具,收种大忙时如何有空闲来办此等事体?

南市不是稳定的商业街市。秦人叫它做“大集”,上市交易叫做“赶集”。所谓“集”,便是长期约定俗成,定期在某地集中交易的一种简单市场。战国初期,由于秦国落后穷困,举国没有一个稳定的商业都会,而只有每座县城定期交易的集市。即或是国都栎阳,也主要依靠集市进行交换,日常的街市倒是分外冷清。由于是国都,南市大集便成了秦国最大的集市,十天一次,逢十便是集市。逢集之日,不但是城内国人的大事,而且是方圆数十里乃至方圆百里的农夫猎户牧人的盛事。三月二十的大集,恰在五月大忙之前,更是加倍热闹。从早晨开始,远远近近的老百姓便络绎不绝地拥进栎阳城南门,到正午时分,集市中已经是人山人海了。

这时,市场中心的官坊面前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许多人赶过来看热闹。

官坊,是官府悬挂告示的一面青石墙,一丈余宽,八九尺高,外有一圈木栅栏。寻常时日,官府有关市易的各种命令文告便张挂在石墙上,旁边守着两名书吏,专门给人们念诵讲解。到得日暮集散,书吏收起文告,下个集日再行张挂。对于一些头脑精明的农牧猎人和略略识得几个大字的栎阳国人,南市官坊是他们特别在意的地方,每次逢集,都要先在官坊前转转看看,心里有底了再去买卖。今天,官坊没有张挂任何文告,自然也没有人围观议论。

正午最热闹的时分,官坊前来了一小队兵士。他们将抬来的一根粗壮的木椽靠在官坊上,便守护在官坊两边一动不动。一些逛集的闲人觉得奇怪,便站在外面指指点点。正在这时,一个黑衣小吏走进栅栏,站在平日讲读文告的石礅上高声道:“农牧猎工商人等听着:奉左庶长卫鞅大人命令,谁人能将这根木椽扛到北门,国府赏十金!看好了,这是十金!”小吏摇晃着手里的皮钱袋,当啷当啷的金饼撞击声清脆悦耳。

木栅栏外“轰”的一片笑声,许多买卖完毕的市人也围了过来。人们你看我,我看你,嘻嘻哈哈笑个不停。一个身着蓝衫的东方小商人高声笑问:“官府也来凑热闹?想卖这根破椽么?”

“想得好!这根木椽最多十个布钱,如何要十金?”有人跟着大喊。

黑衣吏摇着钱袋:“不是卖椽!是悬赏搬木椽,谁扛到北门,赏十金!”

“轰——”人群又一次哄笑起来。一个瘸腿老人高声道:“上阵杀敌断了腿,都不赏一个钱。搬一根木头就赏十金?哄老实人哩不是?”

“嗨,还不明白?官府想叫集市兴旺,凑热闹哩。赏金好吃难克化。”

“对对对,十金能盖一片房子哩,人家当官当兵的为何不搬?骗人骗人。”

“官府上次说减少田赋,都没减,有个甚信头!”

市人越聚越多,纷纷议论,只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扛那根椽。正在此时,一队甲士护卫着一辆牛车驶到木栅栏外。车上跳下三个人来,为首的是左庶长卫鞅,紧跟的是栎阳令王轼,最后是一个捧着木盘的书吏。市人们见此阵势,知道是大官来到,不敢再肆意哄笑,渐渐安静下来。进入官坊栅栏,原先的黑衣吏向卫鞅低语几句,卫鞅看看王轼,王轼点点头,踏上石礅高声道:“秦国父老兄弟、列国客商们:我是栎阳令王轼,为昭国府信誉,目下,扛这根木椽的赏金增加到三十金,无论谁扛到北门,即刻领赏,绝不食言!诸位看,这便是赏金。”回身一指书吏捧着的木盘,揭去红布的木盘中码着一排金饼,在阳光下灿灿生光。

人群一片哄哄嗡嗡的低声议论。有人神秘地对左右说:“这个栎阳令,便是招贤馆那个东方士子。上任没做一件事,能信他么?”有人说:“如何不能信?人家是大官哩。”有人便冷冷笑道:“大官?国君都朝三暮四不算数,他说了能算?”有人附和道:“不信你试试,包准白辛苦。”

眼见议论纷纷,却是无人上前,卫鞅一脚踏上了石礅道:“秦国民众、列国客商们:我是左庶长卫鞅,总领国政。以往国府号令多有反复,庶民国人不相信官府,是以秦国的事情办不好。从今日开始,官府说话一定算数,一是一,二是二,决不更改!为表官府诚意,今日徙木立信,谁将这根木椽搬到北门,即刻赏五十金,这是秦国官府今年的第一道书令。”

“啊——赏金又涨了!”

人群开始骚动起来,激动和兴奋的情绪开始弥漫,但还是将信将疑,三五成堆地相互议论。这时,人群中出现了侯嬴的身影。他是商人,每集必来采买客栈的日用物品,而且都是市中高潮来买,每次办完货也必然来官坊前看看有无新文告。今日中市,却意外地遇见了这场奇异的热闹。侯嬴一直站在场外人群中观看,及至卫鞅王轼到来,他已经明白了其中之理。自去冬大雪之后,他再没有见过卫鞅,今日看见他卫士牛车而来,便知他今非昔比。可他仍然没有想到,卫鞅竟然成了总领国政的左庶长。卫鞅的讲话他听得明白,心中兴奋激动,决意暗中帮他一把。侯嬴知道,秦人厚重憨朴,即或相信,也很少有人出这个风头,更别说对官府信誉素来疑信参半。他悄悄在人群中游挤察看,一对爷孙模样的山农引起了他的注意。爷爷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身背隐隐散发出草药气息的竹篓,篓中有一杆粗糙的白木秤。身边少年却是虎头虎脑,布衣赤脚,右手拿着一柄铁铲。侯嬴看出这是南山中的药农,除非有贵重药材出售,他们极少赶这种大集。他们挤在这里,纯粹是看热闹见世面。

布衣少年扯扯老人的衣襟:“大父,我去试试。”

“碎崽子!知道个啥,官府能给你钱?”老人摇头。

“大父,你的病……”

“静静待着!甭给我惹祸。”老人低声呵斥。

这时,卫鞅见没有动静,又高声道:“列位以为搬木容易,不值五十金,没有人相信,对么?卫鞅正告列位,官府信誉,千金万金也买不来,为官府立信,理当赏赐!从今以后,官府言必信,行必果,庶民相信国家,国家令出必行,秦国才能变样。目下,我再增加赏金。谁人徙木北门,赏金一百!”一招手,身后书吏将满当当一盘金饼举起转了一圈。

人群又一次掀起波澜,哄嗡之声大起,相互推对方上去一试。

侯嬴微笑着走近老人:“老人家,何不让小兄弟一试?”

老人摇摇头:“小孩子家搬了算数么?官家又该说要大人才算哩。”

侯嬴:“既是立信,自当是童叟无欺,小孩子更算啦。可小兄弟能搬动么?”

老人谦恭地笑笑:“这小子,一把牛力气。”

少年低声道:“大父,那我就去了。不给钱,就当耍了一趟。”说着撞开人群高喊一声,“我来扛!”

人群骤然安静下来,看着场中。少年布衣褴褛,赤脚长发,黝黑结实的肌肉一块块鼓在破衣外面。他走到粗粗的木椽前,左右打量思忖。

卫鞅:“小兄弟,你想搬?”

少年目光闪闪:“咋?不算数?”

卫鞅摇头:“不。我怕你搬不到,到北门可要二里地。吃过饭了么?”

少年摇摇头:“不吃饭也搬了。官家真给几个钱,我大父,就有救了。”微有哽咽,向卫鞅深深地躬了下去。

卫鞅眼睛一潮,扶住少年,面向众人道:“国府立信,童叟无欺。列位随这位小兄弟到北门做证,看他领赏金一百!”

话音落点,少年一弯腰,粗长的木椽已经轻松上肩,稳稳神便走出木栅栏。栅栏外的人群哗地闪开一条通道,卫鞅一行紧随其后。这一下惊动了整个栎阳南市,人们丢下买卖,挤成了夹道人墙,裹着扛木少年向城中拥进。街中行人也被惊动吸引,终于形成了沿街两道厚厚的人墙,中间只留下一条小道。人们随着少年的步子向前涌动,万人空巷,肃然无声。走到街中大约一半路程,一位白发飘飘的老妇人端了一大碗米酒拦住少年道:“碎娃啊,喝,喝了再搬。娃一片孝心救大父,官府不给钱可是没良心哟!”少年高声道:“多谢婆婆。我不喝,也不歇,万一官家给钱,我也心安哩。”说话间,毫无喘息费力之相,引来市人一片赞叹。

“这碎崽天生牛力,从军准定一员虎将!”

“有孝心,有志气,少见的后生!”

“走稳,看——就到北门了!”有人向少年高喊,提醒他不要功亏一篑。

北门箭楼遥遥在望,有人高喊:“马上到城门了,行了——”

扛木少年高声道:“不,官家没说门内门外,扛到北门外,教官家没话说!”

“有志气!就看官府了!”满街一片赞叹呼喝。

少年大步如飞,直到吊桥外的平地上才停下来,将木椽“咚”地栽到地上,抱椽而立,紧张地看着卫鞅一行。人们全赶到了北门外,黑压压望不到边,没有一个人说话,都紧紧盯着一路徒步跟来的卫鞅。此刻,卫鞅那一身白衣在遍野黑色的秦人中分外显眼。卫鞅也没有说话,看看少年,走到书吏面前揭开大盘上的红布,亲自双手捧起,郑重地托到少年面前。少年紧张地眨眨眼,轻轻地摇摇头。卫鞅坦率地看着少年,真诚地点点头。少年将木椽交到军士手里,迟疑地向前几步,在破旧的衣襟上擦擦手却不敢伸出。猛然,少年扑地拜倒,久久不能抬头。王轼上前扶起少年。少年泪流满面哽咽道:“大人,我,只要十金,大父就有救了……”

卫鞅双眼湿润,郑重道:“小兄弟,不行。官府立信,说一百金就一百金,岂能食言自肥?他日国强民富,百金之数何足道哉!拿上,小兄弟有功,救爷爷,盖房子,置地。”

少年恭敬地向卫鞅三叩,站起来双手接过大盘,捧到白发老人面前。老人泣不成声,扑地向卫鞅拜倒:“左庶长大人,教我的孙儿跟你从军吧。小民信你了,教他去报国。他父亲,我儿子,在少梁大战中死了……”

卫鞅扶起老人:“老人家,教小兄弟到县府从军,立军功有爵!”

“立功有爵?”老人惊讶地睁大眼睛,“庶民能有爵位?我儿子杀死了十个魏狗方死,如何啥也没有?”

卫鞅:“老人家,那是旧法,秦国马上要变法!”

老人嘶哑地笑道:“如此说,这法是得变了。变了法,我等贱民也能光宗耀祖,是么?”

“对!老人家,正是这样。”卫鞅大声回答。

这一番对话,场中听得清清楚楚。人们眼见少年拿到了一百赏金,对这位白衣左庶长的话自然信任有加,他说要变法,能有假么?人群高兴地一片欢呼:“说话算数,官府万岁!”卫鞅摆摆手,人们平静下来。卫鞅站上一块大石高声道:“父老兄弟们,秦国从明日开始,要实行变法了。你们会陆续看到官府颁布的新法令。这些新法,是要大家勤于耕作,勇于征战,有功便赏,有罪则罚;官员世族犯法者,与庶民同罪。今日徙木立信,就是要大家明白,官府说话是算数的,颁布的新法令必须忠实执行。守法有功者赏,违法有罪者刑。这就是强秦变法!只要秦国上下同心,官民同心,十数年之内,秦国就会富裕起来,强大起来!”

全场一片欢呼:“官府万岁!变法强秦!”还有人高喊了一句:“左庶长万岁!”众人如梦方醒,立即奋力高喊:“左庶长万岁!”一时大海波涛般连绵不绝。众人兴奋的喊声中,卫鞅一行已经悄悄地离开了。

随着三月二十栎阳大集的结束,左庶长徙木立信的故事迅速传遍了秦国山野村庄。

“一个老药农的小孙子,扛了一根椽子,从左庶长手里得了一百金!”还有比这种故事更能激起穷苦庶民好奇心的么?人们络绎不绝地赶到南山里的商於山地,看老药农爷孙,听少年和老人讲述那迷人的梦幻般的故事。后来,有人还看到了老人盖的房子,看见县令为老人战死的儿子立的功德石刻。一传十,十传百,官府的信誉便在这神奇的口碑中树立了起来。再后来,人们就只有听老人一个人讲故事了。听说那个少年已经从军去了。 A8HJ12bsBgL3+kBFwjJExmdU7TdtAugpbnVuj6p+sCuWlNphOLILT4diYKu6pZ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