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卫鞅入秦

神秘客栈的布衣少年

离开韩国时,玄奇在洧水岸边的太室山峡谷中放出了一只信鸽。黑色的鸽子长鸣一声,振翼疾飞,箭一般冲上一线蓝天,向南飞去。

百里老人笑问:“墨家总院又盯上申不害了,对么?”

玄奇肃然道:“凡以杀戮为政者,在外弟子都要即刻急报,以便查实遏制。”

“老头子啊,哪里有事就到哪里,也管得忒宽了。”百里老人叹息一声。

“大父,你给孙儿找了个好老师,如何又不赞同老师的信念?”

百里老人悠然道:“你师大义高风,然以暴易暴,终非良策。”

“对付暴政,除了诛杀,难道大父还有更高明的办法?”玄奇认真地问。

老人摇摇头:“没有。天下事原本也难。”

玄奇笑道:“那就莫想了。大父,该分道了。”

百里老人恍然笑道:“啊,已经到歧路口了。好,孙儿去魏,爷爷去齐。”

玄奇扬着马鞭笑道:“办完事,我来找大父,也见见那个孙膑。”

“好,爷爷在临淄等你。”说完,扬鞭纵马而去。

玄奇望着爷爷的背影消失,才打马一鞭,直向东北方的茅津渡而来。匆匆过河,飞马直奔安邑。她到安邑城的目的,是暗中探听魏国近期有无侵吞别国的谋划,然后最快地报告总院,以帮助弱国制订周密的防御方略。这是她的公事。还有一件私事,就是大父委托她暗中了解卫鞅入秦有无困难阻力,如果需要,她应该暗中全力帮助。这两件事对于玄奇来说,都很重要。前一件,是学派信念所在,责无旁贷。后一件,则是她作为秦人后裔的情意所系。更何况,一想到能够为“他”的招贤暗中尽一份力量,她心中就有一股暖流涌动,情不自禁地脸上发热。为了行动方便,她仍然是在外游历的一贯装束,一领本色布袍,一顶六寸竹冠,快马短剑,简朴利落。如此男装士子,反倒衬得她愈显丰神英姿,引得道边少女常常驻足凝望。

安邑城南门内紧靠城墙的一条小街上,有一家简朴的客栈,门额上一块长方形青石刻着两个大字——莫谷。寻常时日里,这家客栈既不挑出灯笼,也不打开店门,更不像安邑城大多数客栈那样讲究,门口总是肃然站立着一个或两个仆人,似乎对有没有客人来住根本不在意。再加上所在偏僻,商旅游客难以发现,门庭异乎寻常的冷清。如此客栈若在别国,也许会教人觉得怪异反而引起注意。然而在安邑城这样人欲横流鱼龙混杂的风华都会,人们注目的是王室,是贵族,是名士,是巨商大贾,市井底层的任何怪诞诡秘都会变得平庸无奇,丝毫没有人愿意多看你两眼。譬如这莫谷客栈,没有谁能打听得到,甚至没有人知道它是何时开在这里的。

傍晚时分,玄奇入城,来到了这清净的客栈门口,在厚厚的木门上拍了三掌。

木门无声地开了。黑黝黝的门厅里传出一个苍老的声音:“行广无私。”

“厚施不德。”玄奇拱手肃然回答。

“欲生?欲富?欲治?”

“欲治。”

苍老的声音消失了。门厅里走出一个黑衣小童,接过玄奇手中马缰,拉马从侧门进入偏院。玄奇从容步入庭院,亮了一下手中的一张刻有“子”字的竹板,影壁前的一个白发老人便领她来到北面的三间正房。顷刻之间,有小童点上铜灯,打来热水。房间里陈设极为简朴,方砖铺地,一榻一几。老人拱手道:“子门师兄请净面濯足,一刻后用饭。”说完便拉上门退了出去。玄奇擦了把脸,从宽宽的牛皮腰带上解下一个小皮袋,那里面全是女儿家必需的用品,她抽出一把小木梳,放开长发仔细梳理了一番。然后将洗过脸的热水倒入另一个木盆,将疲劳的双脚浸泡了片刻。这时小童用木盘将饭捧了进来,一陶罐牛肉炖蔓菁,两个黑面饼,半杯盐水。他们学派的简朴刻苦是天下闻名的,即或像她这样的高位弟子,出外公干也只能吃饱,绝不许有丝毫的奢华浪费。玄奇刚刚吃完,用半杯盐水漱了漱口,小童便进门收拾,几乎就像掐算好了时刻一般。

一个布衣中年人走进:“禀报子门师兄,我等探得魏国将有大的灭国之战,然则尚不知进兵何国?要否报回总院,请师兄定夺。”

玄奇思忖有顷,点头道:“知道了。容我权衡后再作定夺。”

中年人退出后,玄奇想了想,决意先到洞香春看看安邑的动静。

洞香春依旧是热闹奢靡,处处都在高谈阔论。玄奇在几个主要厅室都分别逗留了片刻,没有发现那个中庶子卫鞅。但在这个传闻的海洋里,她却听到了一则出乎意料的议论:中庶子卫鞅做了一家巨商的总事,忘恩负义,欺世盗名,是一个十足的小人!玄奇感到惊讶,又感到气愤。洞香春的议论不会是空穴来风,若果真如此,大父岂非大大看错了人?向“他”的荐贤岂非也成了无的放矢?卫鞅若果真是见利忘义的假名士,那一定是个大奸大恶之徒。他们学派有两个“必杀”信条:暴政必杀,奸恶必杀。卫鞅这种已被各种圈子确认为高才名士,而又被他自己的作为证明是小人者,谓之欺世盗名,若放任自流,必成披着名士外衣的大奸大恶之徒。他们学派对这种人和对待暴君酷吏一样,知之必杀。

玄奇在茶厅独自品饮,默默思忖,决意今夜先办另一件大事,卫鞅之事留待明日查实再说。想到这里,她丢下一个金饼,离开了洞香春向天街而来。

近日,上将军府前戒备森严,除了持有令箭的军中将吏,寻常官吏根本不许进入。当玄奇走到府门车马场时,带剑的护军头领远远高声呵斥:“不许近前!作速离开!”玄奇没有停步,昂然走到头领面前一拱手:“我是上将军师弟,千里来寻,相烦通禀。”头领疑惑道:“上将军师弟?以何凭据通禀?”玄奇从腰间宽带上摸出一物递过:“请报上将军自然知晓。”头领接过,却是一根拭摸年久而光滑发亮的白骨,中间刻有几个小洞,惊讶道:“这般怪异之物,我却如何通禀?给你,速速离开!”

玄奇接过白骨冷笑道:“足下不要后悔。”说着将白骨横起到嘴边吹动,乍然一股激越清亮的乐音破空而出,直上中天,竟比军中号角更有一番响遏行云的魅力,转而低沉婉转呜咽凄厉,使人顿时生出一阵酸楚。府门护军一时听得愣怔,不知如何是好。此时大门内一阵匆匆脚步,上将军府的总管家老遥遥拱手高声道:“上将军请贵客进府相见。”

玄奇撇下愣怔莫名的头领,从容进入上将军府。

庞涓刚刚在军务厅和亲信将领议完大事,便听见府门特异的骨笛声。这种乐音他在山中听了二十年,熟悉极了,纵然是万马军中,他也能捕捉到只有骨笛才有的那种破空之声。老师派人来找他了,是谁?为何要找他?正沉思间,一个布衣少年在阶下拱手笑道:“师兄别来无恙?”

庞涓淡淡道:“你的骨笛吹得很好。老夫没见过你,谈何别来无恙?”

布衣少年笑道:“师兄修学时,我尚是小童,在老师坊中侍奉,师兄自然不识我。我却识得师兄也。”

庞涓恍然,拱手笑道:“如此请入座。我门规矩,同门间不相通连,你可知否?”

布衣少年点点头:“那是你等修习大学问的大弟子的规矩。我等杂务,兼修些许本领,可以例外也。我已经年满十八,在山中做了十三年杂务,老师特许我兼修兵学,然却没有工夫指点,特命我来向大师兄求教。请大师兄代师教我。”

庞涓心中大感欣慰。代师教习是一种极为难得的荣耀,老师委托于他,是对他的极大信任和器重,自然也包含了对他的远大希望。他立即命仆人给小师弟上了茶,笑道:“小师弟要兼修兵学,通达实战军务为第一,兵书韬略并战阵之法,日后从容研习可也。恰好我在年内要打一场大仗,你跟在军中,自然长了学问。”

“大仗?却不知师兄攻打何国?楚国?齐国?”布衣少年一脸的疑惑稚气。

庞涓哈哈大笑着摇头道:“我要打的,是韩国。知道么?韩国近来有个申不害在变法强军,再有几年,韩国就强大了。目下打韩国,正是最佳时机。”

“我该如何熟悉军务,跟得上将军?”

庞涓摇头笑道:“不。战前战中,我都没有时间指点你。我给你指定一个能干的军务司马,你给他做属吏,先走一遍军务。打完仗我再给你解析指点,如何?”

“好。”少年道,“如此不误师兄大事。我明日便来拜见老师。”

庞涓摆摆手道:“稍等两日。这位军务司马是个干才,原在公叔丞相府做中庶子,他已经答应做我的军务司马,我明日就要押他来任事。等他安于职事了,你再随他修习不迟。”

布衣少年笑道:“当官还要押来,岂非咄咄怪事?”

庞涓冷冷一笑:“你久在山中,岂知人世繁难?此人假托受聘于一家巨商,意在逃脱我的军令,我岂能被此等小伎俩蒙蔽?”

“师兄洞察人世,小师弟又长见识了。”

“你有此悟性,甚好。今日到此,三日后你再来。”庞涓一副师长口吻。

布衣少年拱手道别,飘然而去。

玄奇到得大街,心中很是高兴。她利用老师送给爷爷的骨笛和对学门规矩的了解,从庞涓口中片刻便搞清了两个疑团。按照规矩,庞涓不会查问她的姓名和住所,因为那骨笛和骨笛乐音是任何人也伪造不来的。对庞涓的欺骗,玄奇丝毫没有歉意。因为庞涓自做了魏国上将军,四处杀伐,早已经列为学派的必杀对象,只是因为他戒备森严常在军中一时无从得手罢了。他们设在安邑城的莫谷客栈,有一半原因就是针对庞涓的。目下的困惑是,韩国已经有暴政变法的迹象,魏国则要发动攻打韩国的不义之战,是两恶相斗,还是帮助韩国抵御灾难?玄奇一下子想不清楚。

回到莫谷客栈,玄奇决意将警报先送回总院,请老师判定如何处置。她写好密简,捆扎停当,装进铜管用蜡印封好,唤来客栈掌事的微子,吩咐他快马兼程直送神农大山总院。这“微子”,是团体最底层头目的称谓,相对于学派最高层的“巨子”,中间尚有大子、中子、介子几层。在外人员不管地位多高,只要住在学派所设的据点内,向上传递消息和就地采取行动,就必须通过各层掌事的“子”来完成。而这些“子”及其所辖学生弟子,绝对不得过问传递内容和行动目标,只许忠实地快速传递和达到行动目标。

莫谷微子接过玄奇的密件铜管,立即行动。此时本已三更,寻常人等自然出不得这高峻的城堡。然则“客栈”在城墙根的小街上已经秘密经营多年,早已做好在任何情况下出城的准备。只见大门无声滑开,三名黑衣汉子站在门厅,在黑暗中用劲力极大的弩弓“飕飕飕”射出一串短箭,城墙上的风灯立即熄灭。一个黑衣汉子便迅疾冲过门前小街来到城墙下,用特制的手凿与脚刺灵敏快速地攀上城头。刹那之间,城头传来一声猫头鹰鸣叫,莫谷客栈的大门便无声地关闭了。这说明,那个信使已经缒城而出,骑上城外接应的快马走了。

玄奇自然知道,这一切都不会有任何障碍。目下她在想另外一件事,卫鞅的真相究竟如何?不查明真相,不可能决定是暗中帮助还是示以惩罚。洞香春传闻肯定事出有因,然则庞涓为何又坚决不信?明日强押卫鞅,若卫鞅被抓到上将军府,又当如何?看庞涓那阴冷的笑容,卫鞅若不屈服定是凶多吉少。卫鞅若真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为何又要拒绝做军务司马?对于一个布衣士子,相当于中大夫的官职难道还抵不上一个商家总事?况且这是魏国的军务司马,官俸比其他国家高出几倍,再说也还有建功立业一展志向的机会。既然如此,他为何要逃官而就商?啊!对了……玄奇心中猛然一道闪亮,翻身坐起,决定即刻出城。

玄奇唤来莫谷微子,简约地向他说明了独自行动的因由,约定了明日接应的方法,便牵马出了客栈向城门而来。她有庞涓给的出入上将军府的令牌,此时便做了最好的用场。懵懵懂懂的守门军士看见上将军府的令牌,忙不迭开了小城门让她出城。出得城来,打马一鞭,玄奇向灵山十巫峰的公叔痤陵园疾驰而来。

卫鞅韬晦斡旋艰难脱身

将近四更时分,公叔陵园一片漆黑,唯有卫鞅的石屋亮着灯光。

卫鞅在仔细琢磨申不害在韩国颁布的十道新法。这是白雪昨日送来的,他已经看了十多遍,反复思虑,感慨良多。应该说,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是战国争雄的第一波变法。那么,目下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与已经在酝酿之中的齐国变法,将成为战国第二波变法的开端。从申不害颁布的法令内容看,这第二波变法开始的气势远远比李悝、吴起变法猛烈得多,而这也恰恰符合了申不害激烈偏执的性情。这使卫鞅感到了鼓舞,也感到了紧迫。光阴如白驹过隙,变法图强的大势已经是时不我待,自己却还羁留在风华腐败的魏国不能脱身,实在令人心急如焚。申不害对齐国稷下学宫的士子们公开宣示,要和法家名士慎到推崇的卫鞅较量变法,看谁是真正的法家大道?对此,卫鞅虽一笑了之,但内心却是极不平静的。一则,他生具高傲的性格,从来崇尚真正的实力较量,目下有如此一个激烈偏执的斗士和自己挑战,岂能不雄心陡起?二则,他已经积累了丰厚的法治学问,以他的天赋,对各国的法令典籍无不倒背如流,更不说自己不断地揣摩沉思,已经写出了十篇《治国法书》,若公之于世,一朝成名是轻而易举的。然则,卫鞅的心志决不仅仅在青灯黄卷的著书立说,他要将自己的思虑变成一个活生生的强大国家。十年磨剑,霍霍待试,枕戈待旦,跃跃难平。他甚至常常听到自己内心像临阵战马一般的嘶鸣。

利剑铸成,何堪埋没?

前几日,白雪为他谋划了一个脱身方略:由白氏商社出面聘他为总事,然后将这个消息散布出去,如果庞涓不在意,就立即离魏;如果庞涓阻拦,就买通魏国上层瓦解庞涓。这个办法虽然好,但代价却是卫鞅在魏国名誉扫地。战国之世,虽然商人的地位比春秋时期有了很大改观,但一个名士在未建功业的时日弃官从商,又中途离开尽孝守陵的大礼所在,必然被世人视为见利忘义的小人,在魏国失去立足之地。这样做的实际后果是,卫鞅再也没有了任何退路,如果在秦国失败,等于一生的为政壮志就此化为云烟,再也没有哪个国家可去了。想到了吴起因“小人”恶名带来的诸多后患,卫鞅确实颇费踌躇。

战国初期,有人推荐吴起做鲁国大将。但鲁国的旧贵族却因为吴起的妻子是“异邦女”而坚决阻挠。吴起妻子听到后愧疚万分,愤然剖腹自杀。旧贵族们便又说,吴起为了求得将军职位残杀了妻子,是个丧尽人伦的小人。就为了这“杀妻求将”的传闻,吴起连投三国,都被拒绝。若非魏文侯独具慧眼,力排众议,这颗璀璨的将星也许永远没有升起的机会。

整整想了两日,卫鞅还是同意了。他喜欢挑战,甚至喜欢背水一战,那样可以使他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无须回头张望。吴起遇到了魏文侯,安知他卫鞅不会遇到一个英明的秦公?如果潮流命运注定要他失败,纵然是誉满天下,他也依然会失败,孔子不是最好的诠释么?如果潮流命运需要他的成功,虽万千诋毁,也不会掩盖他的光彩。他去秦国为了何事?为了变法。而变法是天下大势所趋。为了在天下大势中做一番不朽功业,一时被世人诋毁又有何妨?尽管这只是一种希望,而且渺渺茫茫远远没有开始,唯其如此,他觉得更具激发性。是的,这是一场人生博戏,他押下的彩物是名士的声誉,而他期望获得的却是皇皇功业。如果得不到后者,那么前者也将被全部淹没,他将成为一个一无所有与一无是处的赤条条流浪者。如果得到了后者,那么押下的彩物照样可以收回,他将成为光耀汗青的胜利者。

如此的人生博戏,一生能遇几次?此时不博,更待何时?

想透了,想定了,卫鞅就静下心来揣摩申不害的法令。白雪和梅姑向他绘声绘色地学说关于他的“小人”传闻时,他竟开怀大笑了。他已经心无旁骛,一心只在静静地捕捉庞涓的动作。

万籁无声,唯有山风送来涑水河谷的阵阵蛙鸣。突然,卫鞅一阵警觉,好像听到了隐隐逼近的急促脚步声。他听力极好,仔细辨别,迅速站起,拉开木门疾步而出。刚走到门前的大松树下,便见两个人影倏忽飘来。

“小妹么?”卫鞅低声急问,他想肯定是有了紧急事情。

白雪看见卫鞅,未及与他说话,喘息着低声吩咐道:“梅姑,进去收拾一下。”待梅姑轻步进屋,方才轻声说,“事态紧急,马上走,详情回头再讲。”说话间,梅姑已经拎着一个包袱走出。卫鞅急道:“哎,我的书!”白雪急道:“有办法,回头取,先走人。”说着拉起卫鞅的手向后山走去。

这条山道卫鞅很熟悉,每天清晨都要从这条小道登山。白雪也和卫鞅在这条小道上漫步徜徉过几次,自然也熟悉了。卫鞅见从后山走,便想到肯定陵园大门已经走不通了。否则,白雪早已买通了那十余个守门军士,进出是极为方便的。思忖间已经来到小山顶松林中。白雪回头一指道:“你看。”

卫鞅回头,只见山下陵园中飘进一片火把,急速地聚拢在守陵石屋前。

隐约可见有人推门进屋,出来高声喊:“没有人,只有一信。”一人粗声答道:“带回去复命,走!”此时却见又一支火把急速飘到,一个尖锐脆亮的声音喊道:“慢走!卫鞅何在?”粗声者喝问:“你是何人?”脆亮声音道:“我乃公叔丞相府掌书,夫人有急事召他。”粗声者答道:“卫鞅不在,你爱等就等。走!”脆亮声音喝道:“慢!将卫鞅的信留下。”粗声者哈哈大笑道:“今日公叔府能有何事?走!”

马蹄发动间,突见一片火把全部熄灭,黑暗中传来咴咴马嘶与人声怪叫。那一支火把却依然亮着,只听脆亮声音笑道:“这样的信还不给我看。给你,拿回去向庞涓复命。”粗声者大叫:“哎哟,好疼好酸。你,你好大胆子!”脆亮声音留下一阵笑声,一支火把倏忽飘走了。

梅姑低声惊叹:“好功夫!”

卫鞅一直在静静观察,默默思索,摇头点头。

白雪道:“我们走,到地方再说话不迟。”

三人下到山后,松林中已经有三匹骏马在等待。三人分别上马,白雪一抖马缰,当先驰出领路。卫鞅居中,梅姑断后,三骑向西北飞驰。

涑水河谷不阔不深不险不峻,有山有水有林有兽,河谷山原密林覆盖起伏舒展,是安邑贵族传统的狩猎地带。河谷离安邑城不远不近,便有酷爱狩猎的贵族在河谷中盖起了狩猎别居,守候在别居中消夏游猎。久而久之,仿效者日多,河谷中便星星点点布满了贵族别居。喜好品评的安邑人,便将是否在涑水河谷拥有一座狩猎别居做了老贵族的标志。否则,你就是富可敌国,也只是一个欠缺风雅的暴发户。白氏一门三代大商巨贾,白圭又做过魏国丞相,自然在这里有一座狩猎别居。涑水河谷的最特异处在于,这里永远都有人住,却永远没有任何官府管辖。春夏秋冬,白昼黑夜,任何时候都可能有激烈的马蹄声和装束怪异的人物进入谷中,谁也不会感到惊诧,谁也不会前来盘查。

五更时分,三骑骏马飞驰入谷,直奔河谷深处的山腰密林。

半山腰平台上亮起了三支火把,照亮了通往平台的四尺小道。飞驰而来的三骑骏马顺着小道直上平台。三位骑者下马,手执火把的两个仆人接过马缰,另一个仆人举着火把在前领道,向林中房屋而来。

火把照耀下,卫鞅看见这是一座建造得极为坚固的山庄。门厅全部用山石砌成,两扇巨大的石门竟然是两块整石。门额正中镶嵌着两个斗大的铜字——白庄。近两丈高的山石墙壁依着山势逶迤起伏,恍然一道小长城。手执火把的仆人向门上机关一摁,巨大厚重的石门便隆隆滑开。进得门来,庭院颇为宽阔,三排房屋摆成了马蹄形。正北面南的是一排六开间正屋,东侧是五开间的厨屋与仆人住房,西侧显然是猎犬和猎具房。整个院中没有一棵树,只有南边墙下几个高高的铁架,卫鞅想那定然是宰剥猎物晾晒兽皮用的。

白雪笑道:“若非事出突然,我还来不了这里。”

“你不是个好猎手。”卫鞅笑了。

梅姑问仆人:“准备好了么?”

仆人躬身回答:“全部就绪,猎犬已经关好。请公子进正房歇息。”

梅姑道:“姑娘、先生,请进。”说着当先走上台阶,推开房门,灯光明亮的正厅非常整洁精雅。白雪卫鞅褪下布靴,坐在几前厚厚的红色地毡上,都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梅姑上好茶,拿来一张羊皮大图和一串钥匙,笑道:“姑娘,这是我在家老那里要来的山庄图。房子不少也,我先去看看道儿,拾掇拾掇。”白雪道:“去吧。”梅姑便推门进了里间。

白雪呷了一口茶笑道:“三更时分,家老紧急告我,说上将军府掌书透漏,庞涓明日要强逼你做军务司马,不做便即刻斩首。我突然心血来潮,觉得危险,便立即出城。没想到庞涓的人马就在后边,更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后边还有一个诡秘人物。”

卫鞅点头沉吟:“庞涓提前出动,说明他怀疑身边人了。后边那个诡秘人物,却猜不出来路。然则可以断言,绝不是公叔府的掌书。”

“看此人作为,不像对你有恶意。”

卫鞅笑道:“不着急,迟早会知道。”

两人商议完明日的行动,已经是五更天了。白雪道:“你先歇息,不要急着起来,左右是昼伏夜出了。我和梅姑再合计准备一番。”说完正好梅姑进来道:“先生的寝室在东屋第二进,已经预备好了。”白雪道:“那就过去。”梅姑开了正厅左手的小门,领着卫鞅穿过一进起居室,来到寝室,指着一道紫色屏风道:“屏后是热水,请先生沐浴后安歇。”卫鞅道:“多谢姑娘。你去忙。”梅姑笑道:“有事就摁榻旁这个铜钮,我即刻便来。”拉上门出去了。卫鞅脱掉衣服,在屏风后的大木桶中热水沐浴了一番,顿觉浑身轻松,刚一上榻便沉沉入睡。

次日近午,卫鞅方才醒来,睁开眼睛,却看见白雪笑盈盈站在榻前,手中捧着一套新衣服道:“赶制的,试穿一下,看合适否?”卫鞅笑道:“还是旧的吧,我穿不来新衣。”白雪笑道:“要做商家总事了,能老是布衣么?”卫鞅道:“好,尝尝商人滋味。”白雪道:“穿好了出来我看。”笑着走了出去。

卫鞅穿好衣服来到正厅,梅姑连声惊叹:“吔吔吔,先生天人一般!”白雪微笑着点头道:“可惜只是商家总事,委屈了。”梅姑嚷道:“总事哪行?先生是个大丞相!”卫鞅大笑:“大丞相,可不知晓哪国有也?”白雪笑道:“秦国不是有大良造么?”梅姑嚷道:“对,就大良造!”卫鞅揶揄笑道:“好,梅姑此话叫言卜,就做大良造!”三人笑谈间,仆人已经捧来饭菜,一鼎野羊萝卜羹,一盘饼,一爵酒。卫鞅道:“你们不用饭?”白雪笑了:“我们起得早,用过了,你自己用,我陪你。”卫鞅先饮了那爵酒,觉得那酒入口略冰,清凉沁脾,令人顿感精神,不由得赞叹:“清凉甘醇,好酒!再来一爵。”梅姑再斟满了一爵笑道:“三爵为限,不能再饮。”卫鞅道:“却是为何?”白雪笑道:“这是消暑法酒,性极凉,饭前不宜多饮。”卫鞅惊讶笑道:“法酒?好名字,我却没听过。”白雪道:“这种酒的酿造极讲究,法度甚严,是以人称法酒。”卫鞅又饮了一爵,不禁笑问:“却是如何严法?”白雪道:“其一,只能春天三月三这天酿制。其二,用春酒曲三斤三两,用深井水三斗三升,用黍米三斗三升。其三,酒曲之糟糠不得让狗猪羊鸡鼠偷食,水须至清至净,米须淘得洁白光亮,否则酒变黑色。其四,每次只许酿三瓮,然后于中夜三更三点入地窖,藏至次年三月三方可开封。其五,酒瓮饮至一半,再加黍米三升三合,不许注水加曲,三日后酒瓮复满。竟夏饮之,不能穷尽,所谓神异也。”

卫鞅饮了第三爵,感慨笑道:“依法治酒,酒亦神异,况乎人也!”再看那盘饼,一面金黄,一面雪白,夹来咬了一口,酥香松脆绵软筋甜,无比可口,不由得又是赞叹,“此饼肥美香甜得紧,也有讲究么?”白雪笑道:“这是梅姑的绝活儿,教她给你说。”梅姑咯咯笑道:“姑娘夸我,实则姑娘做得比我还好。这叫髓饼。用上好的牛骨髓与蜂蜜和面,圆成厚五分、径六寸的面饼,放于胡饼炉中半个时辰,不得翻动。这髓饼烤成,经久不坏不变,食之强志轻身也。”卫鞅爽朗大笑:“看来,我要变成神仙了。”

午后,白雪陪着卫鞅在山顶漫步一回。眺望山腰河谷星星点点的行猎别居,又看山外挥汗耕耘的赤膊农夫,卫鞅良久沉思,默默不语。白雪和他说了一会儿晚上的事,俩人便回到了白庄。

暮色降临,一骑黑马驰出河谷。在谷口树林中,骑者换乘一辆车厢像小房子一样的蓝色辎车,直奔安邑城而去。

掌灯时分,丞相府所在的天街车流如梭。蓝色辎车一直驶到丞相府门前方才停下。丞相府的新主人是公子卬,公叔痤家人已经搬到魏惠王另赐的官宅去了。丞相府易主以来,比往昔是更加的热闹繁忙,整日间车水马龙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奇怪的是,今晚丞相府门前却很是幽静,偌大车马场空荡荡的没有一车一骑。蓝色辎车刚在车马场停下,府门护军头领便向内高声报号:“白门总事先生到——”报声落点,丞相府家老碎步跑出,来到车前深深一躬道:“小老儿代丞相迎接贵客,请先生安坐。”说着跨上辎车,请驭手坐到一边,亲自驾车从正门驰入。家老是丞相府总管,对寻常高官都是淡漠之极,今日却是殷勤有加,边赶车边回头笑道:“先生头面大得很也,丞相今夜谢客闭门,专门等候先生。”车中传出矜持的笑声,却没有说话。顷刻间,辎车驶到相府深处一片小树林旁停下,家老下车拱手笑道:“敢请先生下车。”车中人走出,从容向林中木屋走去。家老忙不迭领道,却被车中一个布衣少年叫住,递给他一个皮袋子笑道:“多谢家老照应。这是总事先生的些许答谢。”家老接过精致考究的皮袋子,知道这是白门特制的钱袋,沉甸甸的足有十多个金饼。家老心中高兴,连忙道谢,回身碎步跑着去追总事。

林中木屋灯火通明,遥遥可见廊柱下一人,红衣高冠大袖博带,分明便是公子卬。他看见道中来人,大笑迎出:“鞅兄,别来无恙啊?”

卫鞅拱手笑道:“公子荣升丞相,可喜可贺。”

“噫!士别三日,真当刮目相看。鞅兄真道步入风华富贵乡了也。”公子卬拉着卫鞅在廊灯下左右打量,发觉素来简朴高洁的卫鞅今日竟是锦衣玉冠,气度华贵,俨然换了个人一般。

“丞相何须惊奇,卫鞅弃学从商,入道随俗,惭愧惭愧。”

“鞅兄何出此言?大商巨贾乃当今风云人物,谁敢小视?我就最喜和商贾来往。来来来,请到内厅叙话。”公子卬拉起卫鞅的手,笑着走进正厅。

厅中酒菜已经铺排就绪,公子卬热情让道:“鞅兄请入坐贵客尊位。”卫鞅一看座次摆法,明白公子卬已经不再将他当做官场中人对待,而当做民间客友对待了。战国之世,尽管礼制已经不再烦琐迂腐,但尊卑座次还是极为讲究的。但凡官场中人,包括名士交游,客人尊位必是坐北面南,主人则在对面或东侧相陪。若是非官场之客人,则客人尊位必是坐西面东,主人坐东面西相陪。今日坐席面东,自然是非官场礼节。两种坐法,后一种自然比前一种低了一个规格,但后一种却不太拘泥,寻常师生朋友间饮宴待客,均是如此坐法。

卫鞅微笑入座。仆人上来酒具,却不是爵,而是觯。古礼之中,酒具比座次讲究更大。所谓爵位,即是酒具与座次组合的等次。举凡大宴,最尊贵者用爵,盛酒一合;次等用觯,盛酒两合;三等用觚,盛酒三合;四等用角,盛酒四合;五等用杯,盛酒五合。也就是说,地位越是尊贵,酒具的容量就越小。各种酒具中又有材质、形制、精粗、铭文等诸多区别,即或是王室犒赏群臣的数百人大宴,繁多的酒具也会将每个人的身份等次丝毫不差地表现出来,绝不会出现尊卑混淆。上酒的大容器也有区别,三等以上用大尊,三等以下用大壶。春秋末期,这种烦琐酒礼大大地简化淡化,酒具的使用也变得随意起来。孔子大为感慨,曾惋惜长叹:“觚不觚!觚哉!”觚已经不是觚了,觚啊!虽则如此,但在上层官场,酒具的尊卑讲究还是存在的。官吏聚宴,寻常全部用各种爵。民间聚宴,则全部用觯或觚。上酒容器则完全随意。今日公子卬用觯,再次表明对卫鞅的接待是民间友人,而不再将他当做名士小吏。

卫鞅笑道:“丞相通权达变,鞅自愧不如也。”

“要说通权达变,那是卫鞅。当今名士,谁能弃官从商?卫鞅也!”

“卫鞅困窘,不得已做稻粱谋,已成天下笑柄,丞相勿得谬奖。”

公子卬发现,素来冷峻傲岸的卫鞅一朝富贵,竟变得柔顺了谦卑了,似乎对他这个位极人臣的王室贵族已经有了敬畏之心。公子卬大为欣慰舒畅,既往对卫鞅才气的钦佩和人品的景仰在顷刻之间荡然无存。他举觯笑道:“卫鞅,来,为了足下富贵前程,先干一觯!”举觯一饮而尽。

卫鞅恭敬笑道:“为了丞相功业兴隆,干!”也是一饮而尽。

“卫鞅啊,白门家老请我为你在上将军处开脱,此事可是难办也。庞涓要打大仗,正需军务司马,他如何肯放你走?再说,你原先慷慨应允,守陵期满后任事,我也在当场。此话教我如何去说?”公子卬一副为难的样子。

卫鞅笑道:“丞相放得我一条财路,卫鞅自有报答。”

“噢?此话怎讲?”公子卬高深莫测地微笑着。

“白门有言,愿以洞香春十年之利金报答丞相。”

“十年几多?”

“大约三百万金,顶一个小诸侯府库了。”

公子卬沉吟道:“卫鞅,白门用如此天价买你,却是为何?你修习学问尚可,经商为贾难道也是个中高手?一旦失手,白门无报,此事岂非大大麻烦?要知晓,白氏一门,和王室可是千丝万缕也。”

卫鞅笑道:“丞相勿忧。卫鞅对陶朱公范蠡的《计然》十策,早已经揣摩精熟,对商道颇有心得。不瞒丞相,卫鞅已经牛刀小试,为白门做成了一笔近十万金的大买卖。否则,以白门天下巨商,如何能教卫鞅做总事?又如何肯如此费力为我周旋?”

公子卬悠然点头:“鞅兄如此干才,此事尚可为也。”

“此外,卫鞅每年奉送丞相五千金,以做酒资。”

“好!富贵不忘旧交,果然是聪敏豪爽,啊!”公子卬哈哈大笑,却突然压低声音问道:“鞅兄,见过白门女主否?”

卫鞅摇摇头:“我只和白门家老共谋商事。”

公子卬沉吟笑道:“白圭的独生女,可是名动安邑的神秘丽人,然却谁都没有见过。我想请你疏通一件大事,不知可否?”

“不知何事使丞相犯难?”

“原由在此——”公子卬起身走到卫鞅身旁坐下,低声道:“魏王一直没有立狐姬做王后,皆因狐姬风情太盛,艳事太过,有累魏王清名。白门乃天下望族,白圭女儿才貌双绝,若能使此女做了魏王王后,何愁你做不得上卿?届时你我同朝,又何愁对付不了一个庞涓?鞅兄意下如何?”

卫鞅淡淡一笑:“只是,我能做甚事?”

“好说。鞅兄只要将我意详明达于白女,约定我与白女一见,万事皆妥。”

“丞相能使白女成为王后?”卫鞅大是惊讶。

公子卬大笑:“后边之事,鞅兄不用管了。应对官场,兄不如我也。”

“只是,”卫鞅沉吟道,“目下我还不能正式在白门任事。”

“此事鞅兄尽可放心,我明日即刻办理。”公子卬爽快明朗。

离开丞相府,卫鞅回到涑水河谷,已经是三更尾四更头了。他对等候的白雪没有详细讲述公子卬的叵测居心,他要等到公子卬有了明确结果再说。

此日午时,公子卬醒来梳洗,觉得精神焕发舒畅极了。

用午餐时,掌书和家老分别向他禀报了早晨的内外事务。他指点了几件事,又对午后要来的几拨官吏要办的几件事做了定夺,一天的公事大体了结。所余的时光,是他用来斡旋各方的时光。公子卬做官,有他独到的办法,这便是“少做事,多走动”的六字诀。世间大凡喜欢实干做事的人,总是官运艰涩。原因只有一个,要做事就要出错,一出错就要遭非议,非议多了必然下台。公子卬对“少做事”又有独到方式——多议事,少做事,多做虚事,少做实事。作为丞相,凡事皆可参与议论,凡事皆不可亲自做,成则有决策之功,败则有推诿之辞。这是“多议少做”。但只要为官,永远不做事亦不可能。这就要尽量多做那些易见功劳而难查错漏的虚事,譬如接见使臣、祭奠天地、抚恤将士、救济灾民、编修国史、宫室监造、出使友邦、巡视吏治、主持国宴、遴选嫔妃、赞立王后,等等。对于那些易查罪责而难见功效的实事,非万不得已,则坚决不做。譬如修筑堤防、领兵出征、整肃吏治、制定法令、查究弹劾、出使敌国、决定和战、督导耕耘、剿灭盗贼、审理案件,等等。

公子卬的大事只有一件,就是巩固地位,提高声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殚精竭虑地走动——对上斡旋,对下周旋,对官言礼,对士言义。仅以两端而论,公子卬就做得极有成效。对魏王,他极尽投其所好,而又做得雅致有趣。魏王晚睡晚起,他也晚睡晚起,纵有军国急务,也绝不在魏王睡觉的时候去打扰。魏王精于玩乐享受,对珠宝鉴赏、狩猎游览、宫室建造、音律品评、美酒美食、美女美色、猛犬珍禽,等等等等,都有高深造诣。公子卬也便刻刻努力,一样不落,成了魏王最高雅的玩伴。纵是魏王和狐姬裸体腻戏之时,他也能微笑着坐在三尺之外细加评点,使魏王大为感慨,称赞公子卬为“无拘细行,真名士也”!也使魏王和他成了无话不谈无密不谋的君臣莫逆。对于学问名士,公子卬则是“义”字当先,谦恭豪爽,不惜降尊纡贵地结交。五年前,他对多才冷傲的卫鞅就称兄道弟,传为安邑佳话,获得了“贤明好义”的一片声誉。

公子卬来到王城寝宫时,魏惠王正在湖畔对着大梁新都的王城建造图入神。湖中漂荡的小舟上不时传来狐姬和侍女们的嬉笑嚷闹,也没有使魏王抬起头来。

“王兄啊,又在为国呕心了,该节劳也。”公子卬摇着一把大扇,送去一缕清风。

“王弟,你来得正好。”魏惠王手指敲着摊开在玉几上的大图,“你看,大梁王城有如此大一片水面,却空荡荡没个可看可乐处。我想在湖心造一座可浮游漂动的寝宫,这湖面方能物尽其用。”

“好!王兄真道得奇思妙想,天下独此一家。即刻动工,我来监造!”

魏惠王皱皱眉头:“你可知晓,浮宫要几多金?”

“百万之数大体不差。”

“百万?大梁工师已经算过,三百万金也。府库存金,除去庞涓的军费、官吏俸金和新都建造费用,只有一百万金了,如何能够?”

公子卬爽朗大笑:“天意天意!偏巧我给王兄带来一笔重金,浮宫可造也。”

“你?你何能如此多金?”魏惠王惊讶地盯住了这位丞相。

“王兄知晓白圭否?”

“笑谈,白圭如何不知?”

“白圭死后,其独生女儿掌业,欲寻觅一位总揽商事的干才。王兄知晓否?”

“不知。”魏惠王摇摇头。

“王兄知晓卫鞅此人否?”

“卫鞅?何许人也?不知。”

“老公叔临终前举荐的丞相,王兄也忘记了?”

魏惠王哈哈大笑道:“啊啊,那个中庶子也。白门请他做总事?”

“王兄果然高明。正是此人。”

“此人与两百万金何干?”

“王兄不知,上将军庞涓急需卫鞅做他的军务司马,卫鞅原已答应,难以脱身从商。白门便请我出面与庞涓讲情,许以十年内两百万利金。小弟一片愚忠,不敢私吞,献于王室,岂非王兄有了浮宫?”

魏惠王高兴得拊掌大笑:“好好好!王弟忠诚谋国,真正难得。”却突然沉吟,“十年?远水解得近渴?”

公子卬微笑道:“王兄贵为国君,自不通贱商之道。此事可教卫鞅周转,浮宫用金先行从府库支付,卫鞅每年补入库金即可,何劳王兄担忧?”

“好谋划!”魏惠王笑道,“这卫鞅又没打过仗,不通军旅,做何军务司马?从商也算是人尽其才了,就教他去也。上将军用人不当,另当别论。”

“那,上将军的军务司马如何处置?”

“那有何难?本王从王族子弟中派出两个,让他等也磨炼磨炼,学学战阵生涯,也省却整日无所事事。”

“我王思虑深远,用人得当,臣即刻去上将军府处置此事。”

公子卬出得王城,立即驱车前往上将军府。见到庞涓,他简约地转达了王命,尤其具体转述了魏王对庞涓“用人不当”的评点。庞涓脸如寒霜,正想开口,公子卬却拱手告辞,扬长而去。出得上将军府,公子卬立即派人将消息送到白门,而后逍遥登车。他在车中大笑不止,觉得这几件大事处置得妙极顺极,真是一举三得。了结了长期以来欠卫鞅的情分,还从卫鞅处得到了极大好处;解了魏王浮宫急难,显示了极大的忠心,还落到了多余的一百万金;压制了庞涓的气势,挖了庞涓的墙脚,还给庞涓军中掺进了自己的王室子弟。在这三大好处之外,公子卬还保留了最大的一个果子,就是白氏女与魏王联姻的秘密谋划。此事若成,公子卬将权倾朝野,一来不愁封侯分地,二来不愁重臣依附,何亚于在魏国做第二国王?如此多的鸿运好事,公子卬如何不大喜若狂?但是,他绝不会将这种鸿运告诉任何人,也不会在任何人面前露出自己大喜过望的心情。在夫人家人亲友同僚面前,公子卬始终是忧国忧民豪侠仗义的王族英才,岂能如此有失体统?

庞涓却是胸口胀痛,忧气难消。丢了一个卫鞅,来了两个饭袋,还落了个用人不当,真道是莫名其妙!寻常时日,魏王从来不给军中随意派员,也不过问军中的具体军务,算是放得很开的君王了。一个卫鞅,弄得一切都变了样,真正是岂有此理!庞涓想进宫,又觉得为一个军务司马和国君理论,伤了和气就是因小失大。退回两个王族饭袋吧,饭袋还没开始做事,又有不够容人之嫌。和公子卬理论吧,他转达的是王命,尽可以推得一干二净只和你打哈哈。想来想去,庞涓觉得自己吃了个哑巴亏,不宜说,不宜动,只有闷在肚子里让胸口胀痛。庞涓长嘘一声,暗暗咬牙,决意灭了韩国后再来消磨这些小人。

此时天色将晚,一个细瘦的身影轻步走进了上将军书房。

庞涓没有回头便怒喝一声:“出去!谁也不见。”

细瘦身影轻声笑道:“大师兄,和谁生气?”

庞涓回头,却见幽暗中站着那个布衣小师弟,不禁觉得自己失态,回身释然笑道:“小师弟,师兄正在思虑一个阵法,见笑见笑。坐了。”

布衣少年入座,拱手认真道:“大师兄,小师弟前来修习,那位军务司马到任否?”

庞涓叹息一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个军务司马出外访友,却在夜行时不幸摔死在山涧之中,真乃令人伤痛也。”

布衣少年大惊,脸上阵青阵白,却硬是以袖塞口,没有叫出声来。有顷,颤声问道:“夜行?哪一日?”

“三日之前也。”庞涓悠然一叹。

布衣少年眼中涌出两行热泪,拼命忍住哽咽之声。庞涓不悦道:“素不相识,何须如此女儿态?”布衣少年拱手道:“小弟失去修习之师,命运多舛,安得不痛心?”庞涓正色道:“代师教你者是我庞涓,他人安得算修习之师?”布衣少年含泪道:“大师兄有所不知,临下山老师预卜,言我命中只有一师,此人若死,我须即刻回山,否则将短寿夭亡。大师兄,告辞了。”庞涓素来对老师这种神秘兮兮的东西不感兴趣,听此一言,顿感晦气,冷脸拂袖:“你走吧。”

突然,门外家老高声报号:“白门总事晋见上将军。”

话音落点,锦衣玉冠风采照人的卫鞅已经步入正厅,在书房外深深一躬高声道:“白门总事卫鞅,参见上将军。”抬起头时,却与布衣少年惊讶的目光正巧相遇,电光石火间,两人眼睛均是一亮,却又同时岔开了视线,平静如常。

庞涓懊恼莫名,冷冷道:“你来何干?”

“禀报上将军,卫鞅特来赴约,任职军务司马。”卫鞅神态谦恭。

“本上将军的军务司马已经死了,新的也有了,要你这商人做甚?”

“禀报上将军,白门有言,不敢开罪上将军,若上将军留任在下,白门即刻与在下解约。在下期望在上将军麾下建功立业。请上将军明察。”

庞涓气得脸色发青,戟指卫鞅,低声喝道:“你这个言而无信反复无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小人,老夫永远不会用你!给我送客。”

门外家老高声道:“送客——”

卫鞅一脸沮丧,拱手道:“上将军但有用人之时,卫鞅招之即来。告辞。”转身唯唯而去。庞涓转身,布衣少年却也不见了踪迹,气得高声喝令:“关上府门,今日不见客!”

“关闭府门——”随着一声长长的传喝,沉重的上将军府门隆隆关闭。

此刻,卫鞅已经打马出城。这时他在魏国已经成了官吏士子皆曰不可交的小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没有人再暗算他,也没有人再威胁他,无须辎车掩盖,无须躲避行藏。一骑快马,大道疾驰,山风送爽,不禁仰天大笑。

“敢问先生,笑从何来?”一个清亮而略显嘶哑的声音冷冷发问。

卫鞅一惊,勒马观望——此时月上梢头,照得道边山野间林木葱郁朦胧,却发现不了声音发自何处。卫鞅静静神,沉声问道:“阁下何人?敢请现身答话。”

“不涉利害,先生无须问我是谁?”

“难道阁下就这一句话么?”

“我要正告先生,危邦不可久留,须得即刻决定行止。”

卫鞅大笑道:“我已无人理睬,何须耸人听闻?”

“非也。先生三日内必有新的纠葛,若不趁早离魏,再想离开将永远不能。”

卫鞅惊出了一身冷汗,恭敬拱手道:“何方高人?鞅不胜感谢。”

“既非高人,先生亦无须言谢。我就在你右手山头,只是不宜相见罢了。先生请回。告辞了。”

卫鞅向数丈之外的右手小山头看去,只见树影微动,遥闻一阵马蹄声远去,四野又是一片沉寂。卫鞅猛然想到方才在庞涓书房见到的布衣少年,难道是他?不会啊,那个布衣少年分明是洞香春遇到的神秘老人的孙儿,他既在庞涓府中,必和庞涓大有渊源,如何又能帮我?方才他也显然明白不宜在那里和我表示认识,可见他和庞涓又有一定距离。有渊源,有距离,可能是何种人?再说,一个少年,如何能有如此奇异技能?是的,不可能。然则是谁?卫鞅又想到了公叔陵园那个单身骑士惊心动魄的搏击绝技,对,极有可能是他。然则他又是谁?卫鞅已经问过,公叔府已经交出了所有文职小吏,没有一个掌书。那人自称公叔府掌书,显然是假托。那么他的真实身份?他为何关注自己的行止安危?莫非是老师派出的使者?不会,绝不会。老师在他下山时与他言明,不许说出老师名字来历,自己的人生功过善恶,均由自己承担。老师是严厉的,也是明哲的,绝不会心血来潮派出一个人帮扶自己。一时间,卫鞅倒是理不清这团乱麻了,于是不再想它,打马一鞭,飞驰涑水河谷。

茅津渡两情惜别

太阳还没有升起,大河两岸的辽阔山原锦缎般灿烂。

大河从漠漠云中南下,一泻千里地冲到桃林高地,过蒲坂,越函谷,包砥柱,吞三门,在广袤的山原间铺开,浩浩荡荡向东而去。大河在南下东折的初段,鬼斧神工般开辟出种种险峻奇观。这“河包砥柱,三门而过”便是大河东折处最为不可思议的神奇造化。砥柱本是一片孤山,当道矗立,阻拦大河东去。大禹治水,举凡山陵挡水者,皆凿通水道。河阻砥柱山,大禹便从两边破山通河。中央主峰孤立水中,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在水中犹如通天一柱,人皆称为砥柱山。所谓中流砥柱,从此成为一个不朽的典故。大河从砥柱两边分流,中央砥柱与两边的山峰便如大河的三道大门,时人呼之为三门。

这砥柱以西函谷以东,却是大河在漫长岁月中冲积成的莽莽荒原。一眼望去,两岸苇草茫茫,杳无人烟,唯有一座古朴雄峻的石亭在苇草间时隐时现。石亭下不远处是一个小小渡口,两只木舟横在当做码头的大石旁,一群水鸟在舟中盘旋啁啾。苇草间可见红白两骑,走马而来,遥指渡口,相互讲说着什么。渐行渐近,正是卫鞅与白雪。

昨夜,卫鞅回到涑水河谷,白雪与梅姑正在整理他需要带走的书简,连同从陵园取回的一箱和白雪家藏的法令典籍,总共装了满满两大箱。见卫鞅回来,她们便收妥书箱,收拾晚餐。饭后,卫鞅对白雪讲了去庞涓府的经过,白雪不禁笑得流出泪来。梅姑在旁边高兴得直嚷:“该!气死这个小心眼儿。”高兴一阵,卫鞅讲了自己回来路上遇见的奇异告诫以及自己对此人身份的种种猜测。白雪很警觉,沉思一阵,提出今夜即刻离魏。卫鞅本想为白雪安排一番,迟走两日,然白雪却再三坚持,便也赞同了。一个时辰内,三人收拾好所有必备用品,梅姑留在后面从商路运送书简并准备船只。卫鞅和白雪仔细选择了西行道路,四更将尽时飞马出谷,直奔选定的渡口而来。红日将升时分,荒凉的古渡已遥遥在望。

这个渡口叫做茅津古渡,虽然荒凉破败,却是西入函谷关的最近渡口。

茅津渡处在橐水入河的交叉处。春秋早期,这里叫茅戎邑,是戎狄部族的一支——茅戎的游牧区域。后来戎狄部族在中原如洪水泛滥,齐桓公九次联合诸侯,合力驱逐从四面八方侵入中原的戎狄部族。几次血战,茅戎部族的残余人口也被赶出了中原。这块水草丰茂却不适宜耕种的土地,从此沦落为荒芜的草滩河谷。茅戎人开辟的渡口也变成了荒野古渡。有酷爱古迹的士子们感念齐桓公的驱戎大功,便在茅戎邑的古城堡废墟上建了一座茅亭,以作凭吊怀古之念物。茅津渡南岸数十里便是函谷天险。西入函谷关,半日便可到达秦国目下的控制疆域。

看看已到茅亭,白雪笑道:“千里送君,终须一别。最后这段路,走走。”

“对,应该走走了。”卫鞅笑着下马,向白雪伸出一只手。

白雪搭着卫鞅的手跳下马来。此时夏日喷薄而出,朝阳照得白雪脸上细汗津津。卫鞅从怀中掏出一方白色汗巾递过来:“小妹,擦擦汗。”白雪明亮的眼睛深情地望着卫鞅,脸上飞起一片红晕,睫毛敛起娇声道:“你来擦也。”卫鞅看看白雪近不盈尺的秀美面庞,慢慢伸出颤抖的手,在她宽阔洁白的额头上轻轻沾拭。白雪微微眯着双目,身体却是轻轻一抖,依偎在了卫鞅肩头。一种生平从未体验过的奇异感受,如惊雷闪电般从卫鞅周身掠过,他猛然丢开马缰,伸开双臂将她紧紧抱在怀里,嘴唇不由自主地贴上了白雪滚烫的面颊与颤抖的双唇。白雪低低的一声呻吟,软软地倒在深深的苇草中。

两马交颈嘶鸣,茫茫的苇草绿浪淹没了它们的主人。

良久,两人从苇草长波中浮了起来。白雪眺望着朝霞照耀下的滔滔大河:“真想化作大河之水,伴君而去。”

卫鞅揽着白雪的肩膀:“多想留下,永远相拥相伴。”

“出息了你?真话么?”白雪扑地笑了。

卫鞅大笑一阵:“要我真是个商人,做你的白门总事多好?”

“真是个商人,要你何来?”白雪咯咯笑了。

“一介布衣,美人如斯。看来啊,造物主还算公平。”卫鞅夸张地做出一副陶醉的样子,逗得白雪大笑起来。

笑了一阵,卫鞅正色道:“小妹,我还得告你一件大事。”白雪惊讶道:“大事?我不知晓?”卫鞅点头道:“这件事颇为麻烦,因我没想好妥善对策,所以没对你讲。公子卬有不良之心,意欲将你纳为魏王王后,还想教我从中与你达意。”白雪长嘘一口气,笑道:“你这不达意了么?”卫鞅哈哈大笑:“你却意下如何?”白雪轻轻啐了一口,朗朗笑道:“你就放心去也。我还以为何等大事,吓得人心跳。”卫鞅道:“昨夜那人,说三日内有纠葛,我想定是公子卬要逼我扯出你来。你得谨慎应对也。”白雪笑道:“你不走,我岂能不出来?你走了,我又何须出来?找我不见,这件事不就湮没了?白雪不想见谁,谁就休想找到她。是么?”卫鞅笑道:“是啊,天火无焰,岂有寻常踪迹?”白雪脸一红低声笑道:“只有你,知道我的秘密。”卫鞅揶揄笑道:“其实,我倒是真心喜欢那个布衣小弟也。”白雪娇嗔道:“哟!那就让他跟你了。”

说话间已是日上三竿,晨风摇动苇草,一艘小船向渡口悠悠漂来,梅姑在船上遥遥招手。

“梅姑来得好快,我该走了。”卫鞅不舍地叹息一声。

“稍等不妨,”白雪叮嘱道,“栎阳那家客栈的执事是老父的门客,实则是一位风尘隐侠。事有眉目之前,你就住在那里,他会帮扶你。我在那里存储了万金之数备你急需,不要吝啬了。”

卫鞅一怔:“万金?如果秦国也要用钱活动,我马上离开。”

“离开?到何处去?”

“和你泛舟湖海,与范蠡西施一般,永远不涉政事。”

白雪悠然一叹:“君有此言,白雪足矣!古人云,冬有雷电,夏有霜雪,然则寒暑之势不易,所谓小变不足以妨大节。只要心正,金钱未必不能用于官场。君之内性,强毅刚烈,嫉恶如仇,初入秦国,万莫以官场瑕疵萌生退意。”

卫鞅又一次感到了深深的震撼。这个女子似乎生来就是他的红颜知己。她对他心灵的沟壑波澜是那样的洞察入微,又对他精神性格的细小伤痕是那样的细心呵护。在公叔陵园中第一次现出女儿身,她就使他的孤傲冷峻与偏执自尊土崩瓦解,使他受到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如果说那还是纯粹的情感天地,女儿家有天然的细心与深刻的话,今日却是为政之道,是卫鞅傲视天下的最强之处。这个妙龄女儿却提出了如此饱含人世沧桑的劝诫,恰到好处地抚摩到了他内心的弱点——坚刚有余而柔韧不足,冷静自省而海纳百川之胸怀尚有不足处。平心而论,卫鞅也知道自己还需要锤炼,然则生平第一次被人点出缺陷,愧疚之心油然而生。他向白雪深深一躬,坦诚真挚地说:“小妹一言,照我肺腑,使我顿生惊悟。此后当惕厉自省,深以为戒。”

“哟,”白雪扶住他含笑嗔道,“那是老父的话,记住可也,忒般认真?”

卫鞅慨然一叹:“知我医我者,唯小妹耳,安得不敬?”

“不要敬,要爱。”白雪低眉柔声。

“礼恒敬之,心恒爱之。”卫鞅双手轻抚白雪双肩。

白雪眼含热泪,轻轻偎在卫鞅怀中低声吟诵道:“绸缪束薪,大河在天。今日何日?见此良人。何堪所思,何堪所忆?子兮子兮,君在远山。”

河中小船已在渡口大石边泊定。梅姑没有相催,却对着大河流水唱起悠长的歌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歌声在河面飘荡,水鸟在身边盘旋伴舞。

卫鞅笑道:“梅姑相思了,走。”

“莫急。”白雪从腰间摘下那支精致的细剑,围在卫鞅腰间,一搭剑柄剑尖的铜扣,“叮”的一声振音,卫鞅腰间多了一条锃亮的腰带。白雪笑道:“这是老父留给我的素女剑,细薄柔韧之极,去鞘可做腰带,锋锐可断金玉。它在你腰间,就是我抱着你也。”

卫鞅猛然抱住白雪,深深一吻,转身大步而去。

晨风习习,大河在金色的阳光下连天而去,一只小舟向南岸起伏漂逝。卫鞅站在船头向岸上遥遥招手,白马在船尾向故土昂首嘶鸣。北岸渡口,伫立着凝望的白雪,化成了苇草绿浪中的一点猩红。

初入秦地谨慎探询

进入函谷关,到华山的魏国军营,快马只有半日路程。

卫鞅所乘白马,是在公叔府做中庶子时的寻常坐骑,这段路走了整整两日。也并非白马脚力太弱,实在是卫鞅并不急于进入栎阳。卫鞅想好好看看秦国,顺便查勘一番秦国的风土人情。毕竟,这个被魏国封锁在函谷关以西的战国,对他是遥远而陌生的。确切地说,所闻甚多,却从来没有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这对他这个多有游历的士子,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卫鞅的祖国,是大河中段最肥沃地段的卫国。

卫国不是大诸侯,却是个最为特异的诸侯国。特异所在,是始封国君与初始臣民的“水火同器”。周武王克商之后,殷商族群虽亡国而几欲复仇复辟。历经密谋,终有了殷纣王之子武庚与周室监管势力管叔、蔡叔部的联结叛乱。于周武王之后摄政的周公旦,平定了这场大叛乱后,将殷商族群分而治之:残存的殷商王族遗民,悉数聚迁于淮水流域的宋地,以殷纣王的庶兄微子为国君,封成了宋国,以彰显周王室存续殷商社稷的宽仁大德;残存的殷商臣民族群,则悉数聚迁到大河中段的濮阳地带,以周武王最小的弟弟康叔为国君,封成了卫国。就实而论,宋国虽延续了殷商王族的社稷祭祀,然其王族人口在动乱中锐减,国人又大多不是殷商庶民,其殷商国风便大大淡化了;卫国不然,由于聚集了殷商七大族群,是故虽以周王族为国君,却始终弥漫着浓郁的殷商国风。殷商庶民多以商旅为传统生计,邦国兴亡的爱恨情仇渐渐抚平之后,又开始了实实在在的生计奔波,卫国便渐渐呈现出了一片蓬勃生机。在整个西周时期,卫国都是小邦土地而大邦财货,商贾发达,民生殷实,堪称实际上的大诸侯国。及至春秋,卫国依然是富庶大邦,其“桑间濮上”的开化民风,一时成为春秋之世极有魅力的文明风华旗帜。

只是到了战国的刀兵大争之世,卫国才渐渐衰落了,萎缩了。

卫鞅的祖上颇见特异,父系是卫国国君部族的周王族远支公子,历代母系却多有殷商女子。随着族群繁衍而血缘渐远,也随着卫国公族渐渐衰落,姬姓族群之后裔也在种种分化中大多沦为平民了。卫鞅一族,也走过了如此一条淡出贵族的路程:始以公族之“姬”为姓,再以“公孙”为姓,再以国号“卫”为姓,从王族血统渐渐地步入了平民。战国之世,卫鞅的曾祖父与祖父,虽然还顶着“公子”之名,然已经是实际上的“国人”了。出行谋生及结交之际,羞于对人提及“公孙”,更羞于对人言及王族姬姓,于是随了潮流时俗,以国为姓,采用了方便而不显痕迹的国号“卫”姓。到了父亲卫赫之时,卫姓已成了家族常用的姓氏,“公孙”几乎已经被族人遗忘了。

从曾祖时起,卫氏操持的是“文商”生计。所谓文商,是制作各种文具与书写用材,卖给官府和士人的文路商贾。其中,曾祖父卫嗣时期的“卫氏竹简”颇具盛名,被中原官府士子多呼为“卫氏简”。这种生计利金不高,然却较为稳定,一代人下来,卫氏也算是既有贵族名号又有财货来路的殷实之家了。祖父卫桓一代又辛勤扩展,已经是占领近十个诸侯国竹简市场的大文商了。父亲卫赫,年轻时既顶着“公子”名号,又秉持着传统生计,家道虽无大进,却也在卫国颇具名望。其时,一个商旅人家的美丽女子,与父亲在“桑间濮上”的春日踏青篝火中相识了,相爱了。这个女子是殷商后裔,嫁给父亲时,由于商人之女的身份,不能做一个具有王族血统的“公子”的正妻,只有做了妾。她便是卫鞅的母亲。以看重礼制尊卑的周人的说法,妾生子是庶孽之子——唯其庶出,唯其卑贱,故呼之为“庶孽”也。如此,卫鞅便是公族远支诸多“庶孽”公子中的一个了。

卫鞅刚刚降生,一场突如其来的水患毁灭了卫氏田庄与文商作坊。其时,诸侯间动辄以邻为壑,或淹没欲图夺取的邻国良田,或威慑敌国以为惩戒。这场突然的大河水患,是魏国欲威慑卫国称臣,有意决开了大河堤防。在那场水患之中,母亲为了救出儿子,被滔滔大水吞没了,永远地埋葬在了一片汪洋的卫氏田庄作坊。父亲为这个从大水中存活的儿子取了一个特异的名字——鞅。鞅者,马颈下之坚韧皮革也。父亲的寓意是深远的,期盼儿子像马颈革一样坚韧,甚或,期盼他成为驯服烈马的勇士。

然则,陡遭变故的父亲没有精力教诲儿子,只有全副身心投入商旅谋生。父亲对文墨诸事颇见精熟,然对商旅经营之道却远不及先祖。父亲唯有一长,便是在商事来往中结交了诸多高人名士与风尘隐者。对辛苦游学的读书士子,或自己敬重的高士隐者,父亲一律赠送上品竹简,常常不收一钱。然则,也正因了这种“义利”不明,低价义卖,长相赠送,父亲一直是辛劳有加而获利微薄,几年之中一间小作坊始终不见起色。便在如此凝滞艰涩的岁月,一场水患之后的瘟疫又悄悄来临了。残存的卫氏家人一个个撒手去了,只留下了奄奄一息的父亲与奇迹般活下来的鞅——马颈革一样坚韧的鞅……孤独的父亲郁郁成疾,自感不久于人世,遂带着幼小的儿子跋涉入山,将儿子托付给了一个隐居深山的高人,便撒手西去了。

深山隐士一诺千金,将小卫鞅带进了莽莽苍苍的大山。

从此,卫鞅开始识字,开始练剑,开始读书,开始作文,开始修习法家之学。十三岁开始,卫鞅随老师周游天下,走遍了列国名山大川。十六岁时,老师将他秘密送到魏国丞相公叔痤府中,实际修习政务。五年之中,卫鞅为公叔痤收集法令典籍,又一次重新踏勘了中原列国,对各国的民生民治有了切实的体察与揣摩。即或是奔放多彩的战国之世,在堪堪加冠的年岁上有如此丰厚阅历的士子,也是极为罕见的。

遗憾的是,卫鞅却从来没有来过秦国。

在卫鞅成长的年代,东方列国对秦国列为蛮夷之邦,剔除在中原文明之外。这种蔑视,甚至远远超过了对另一个蛮夷之邦楚国的蔑视。这里的根源在于,秦部族长期与西方戎狄杂居,仅凭武勇之力成为大诸侯,所谓根基野蛮。但凡士人官吏相聚,总要大谈秦国的种种落后愚昧与野蛮。民风是“三代同居,男女同屋;寒食恶饮,好逸恶劳”;民治是“悍勇好斗,不通礼法”;民智则更是“钝蛮憨愚,不知诗书”。即便是对享有盛名的秦穆公,也有“人殉酷烈,滥用蛮夷”的恶名相加。在东方士人眼里,秦国是一片野蛮恐怖的土地,除了打仗,万万不要踏上那块恶土。在这种流播久远的议论传闻年复一年地弥漫东方的情势下,极少有士人流入秦国。数百年来,除了老子和个别墨家弟子踏进过秦国外,“秦国无士”一直是天下共识。在这种陈陈相因的共识中,卫鞅的老师和卫鞅也都未能免俗。他们甚至在另一个“蛮夷之邦”的楚国游历了半年,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去秦国。若非那个神秘老人的启迪和那卷振聋发聩的求贤令,卫鞅真不知晓此生会不会来到秦国。

正因为陌生而神秘,卫鞅才决意寻访而进。他期望在进入栎阳之前,对这个在东方士人眼中面目狰狞的邦国,有个大约的了解。

一进函谷关,便是河西地带。战国时代,一提“河西”二字,人们想到的便是魏国秦国间的长期拉锯连绵杀伐。“河西”,是黄河成南北走向这一段的西岸地带,南部大体上包括了桃林高地、崤山区域,直到华山,东西三百余里;中部大体包括洛水中下游流域 以及石门、少梁、蒲坂等要塞地区;北部大体包括了雕阴、高奴、肤施,直到更北边的云中。这就是战国人所说的河西之地。黄河西岸这块辽阔的土地,纵横千余里,在秦穆公时代都是秦国的领土。后来日渐被魏赵韩三国蚕食。尤其是魏文侯时期的两个名将——吴起和乐羊,对秦国和其他诸侯展开大战七十六次,战胜六十四次,战平十二次,使魏国疆域大大扩展,其中夺过来最大的一块便是秦国的河西之地。那时候,正是秦国厉、躁、简、出四代国公当政,秦国最为混乱软弱的时期,根本没有能力与新兴的强大魏国对抗。卫鞅对这一块已经被魏国占领三十余年的区域,大体上还算熟悉。魏国对原本属于老秦国的这块河西之地,并没有实行相应的变法,井田制、隶农制依旧保留着。也没有封给任何功臣作为封地,确切地说,是没有一个重臣愿意被封到这里。魏国的办法是,将河西之地划分为十六县,由王室派出县令直接管辖,赋税通归王室;对河西之民课以重税与频繁徭役,却不许河西之民入军。魏国信不过这个“蛮夷之邦”的子民,只将他们当做耕夫和牛马看待,而不愿意教他们成为光荣的骑士。河西之民和魏国本土民众的富裕日子相差甚远,只是在温饱边缘苦苦挣扎而已。

在卫鞅看来,这是对待新领土最为愚蠢的方法,是逼迫河西庶民离心离德的苛政。他曾经几次向公叔痤上书,建言魏国对河西之地实行“轻税宽役,许民入伍”的“化心宽政”。公叔痤大为赞赏,却就是无法取得魏王与魏国上层的认同。魏王说,这是祖制,轻易不能触动,看看老臣世族们如何?老贵族们则说,秦人蛮贱,只配做苦役,岂能以王道待之?

卫鞅没有在河西地带耽延,进了函谷关打马向西,直到看见华山才缓辔而行。

他选择了渭水北岸的官道作为西行路径,要看看秦国的腹心地带究竟如何?这条路说是官道,实则是一条仅能错开车辆的坑坑洼洼的黄土路。仅此一端,可见秦国确实贫穷。卫鞅边走边看,又成了当年的游学士子。遇到道边农舍便走进去讨口水,和主人寒暄片刻。天黑时分,便在一家农舍歇了,和主人直说到三更。次日清晨,卫鞅和主人同时起来,殷殷作别,又上路西行。

走马半日,已是渭水平原地带。但见渭水河面宽阔清波滚滚,两岸却是白茫茫一望无际的盐碱荒滩,滩中野草灌木若断若续,恍如雪原中的片片绿洲。偶有大风吹过,荡起漫天白色尘雾,扑面而来,呼啸而过,一片荒凉,一片沉寂。直到盐碱滩外的靠山原处,方露出点点民居与缕缕炊烟。卫鞅不禁心生感慨,为这块肥美土地的荒芜贫瘠深深叹息。注目凝望,却看见前方不远处一群农夫在淘沟,夏日的阳光晒得他们黝黑的身上汗水晶晶发亮。卫鞅将白马拴在道边树上,拿下皮袋走了过去。

农夫们默默劳作,谁也没有抬头看他。

“敢问诸位父老,这里是何地方?”卫鞅恭敬地拱手相问。

一个中年男子抬起头,在强烈的阳光下眯起双眼,用腰带上拴着的一块脏污的大布擦擦汗水,打量着他喘息道:“回大人,这里是白里,属骊邑管。”

“父老们,夏日炎炎,在树下歇息片刻如何?”

中年人道:“也好,大人说了,就歇息片刻。”话音落点,沟中的十几个农夫带泥带水地爬上来,瘫坐在树旁地上喘息擦汗。

卫鞅举举手中皮袋笑道:“我是游学布衣,不是大人。来,喝一碗清凉米酒。”说着将树下农夫们饮水的一摞陶碗摆开,逐次注满了米酒,笑道:“莫要客气,来,一起干。”双手向那个中年人递过一碗,“请。”

中年人惶恐地接过,憨厚地笑笑:“先生请酒,大家就喝。”

农夫们纷纷端起碗来,齐声道:“多谢先生。”一饮而尽。

卫鞅也饮尽一碗,笑问:“敢问父老,你等这是合伙耕田么?”

中年人又是憨厚地一笑:“先生游学,有所不知。我等八家是一井,今日是合耕公田的日子。官府指派,淘这条水沟,我等便来淘了。”

“这儿没有耕地,水沟有何用处?”

“先生你看,”中年人一指白茫茫滩地,“这渭水两岸的盐碱滩,忒煞怪了,光长草,不长粮。那滩地上的汪汪清水,可是又咸又苦,不能吃,也不能灌田,害死人哩。淘几条毛沟毛渠,苦咸水慢慢从沟渠中流走,滩上便会生出几块薄田。你看,那几块长庄稼的都是。”

卫鞅一看,几块一两亩大的田中,摇曳着低矮弱小的大麦,不禁问道:“一亩地能打几斗?”

“几斗?能收回种子,就托天之福了。”一个老人高声插话。

“那还种它?加上人力,岂不大大折本?”卫鞅颇有疑惑。

中年人叹息道:“新君下令垦荒,想多收点儿粮食。可他如何知道,这碱滩不生五谷哩。”

卫鞅看看农夫们,除了这个中年人,其余几乎全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不禁问:“这位大哥,我看尽是老人耕田,丁壮田力做甚了?”

“你说后生呀,都当兵了。”中年人淡漠回答。

“你是井正,没有当兵,对么?”

“对,一井留一壮。咳,还不如当兵战死,一了百了。”

“这位大哥,这里为何叫白里?和这白滩地有关么?”

一个老人面色涨红,粗声大气道:“白滩地?扯!我白里是功臣儿孙。”

卫鞅连忙拱手笑道:“在下无知,请老伯包涵。可是穆公时大将白乙丙?”

中年人微笑点头:“白氏一族,祖居郿县。献公东迁栎阳,把西边的老秦人迁了许多到东边,白氏迁了一半,老根还在郿县。”

“白里距魏国大军如此近,你等怕不怕?”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怕个甚来?”中年人憨厚地淡淡一笑,起身道,“不敢说了,活计要紧也。”

卫鞅向农夫们深深一躬:“诸位父老,多有叨扰,就此别过。”农夫们拱拱手,纷纷跳下了水沟,蹚泥踩水地又忙了起来。

卫鞅站在沟边,默默看了许久,两眼不由得湿润了。他突然生出一种愿望——尽快到栎阳去,不能再耽延了。

白马放开四蹄奔驰,走走歇歇,暮色降临时终于到了栎阳。残留的晚霞映照着黑色的城堡,沉重悠扬的闭城号角已经吹了两遍,吊桥两边的铁索已经哐啷啷放下,未入城的归耕农夫们也加快了脚步。卫鞅远远打量了一阵这雄峻怪异的黑色城堡,终于在第三遍号角之前走马入城了。

进得城来,卫鞅牵马步行。栎阳城很小,大约只有魏国一个中等县城的样子。也不用问路,卫鞅凭着一路上农人对栎阳的点滴介绍,转悠了仅有的四条街道。这四条街都很短很窄,交织成“井”字形,秦国国府便在这“井”字的最上方口内,也就是最北边。在国府右手的南北街上,卫鞅没费力气便撞到了白雪说的那家客栈。

这条小街上只有五六家店铺和两三家作坊,都是低矮的青砖房。这家客栈虽然也是青砖房屋,但却比其他店铺高出一大截。门厅用青石砌成,门口蹲着两只石牛。廊下高悬两只斗大的白丝风灯,“渭风”两字远远可见。门厅内迎面一道高大的影壁,挡住了庭院内的景象。听沿路老秦人说,这家客栈的大门从来不关闭,门厅下则永远站着一个面无表情的黑衣侍者。目下看来,果然如此。要在安邑,这家客栈只能算个末流小店,供小商贩们下榻而已。然则在这里,在这条街上,它却显赫突出,犹如鹤立鸡群一般。卫鞅打量一番,觉得住在这里似乎太过招摇,急切间却又无处可去,想想先住下再说,确实不合适,过几日再搬出不迟。

卫鞅牵马来到门前。灯笼下的黑衣侍者向他一瞄,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抱拳一拱手,伸手接过马缰,又伸手示意卫鞅自己进去,他要牵马从边门进后院的马厩。一通比划,一句话也没有,可意思却是丝毫无差。卫鞅微微一笑,知道此人是个哑巴,便将马缰交到他手,自己进了院内。

绕过影壁,两排客房夹着深深的庭院,整洁异常,只是房间都黑着灯,显然没有客人。卫鞅正在打量,一个年轻侍者走过来问:“敢问先生,可是从安邑来?”卫鞅点点头。侍者恭敬道:“我家主人已经等候先生多日,请随我来。”便领卫鞅穿过客房庭院,来到最后边的小院。婆娑灯影下,可见这小院子方砖铺地,中有两棵大槐树,幽静整洁。侍者走到中间亮着灯的一间屋前高声道:“先生,安邑先生到了。”房内主人朗声笑道:“贵客来临,有失远迎了。”随着话音,人已掀帘而出向卫鞅拱手施礼:“先生请进,侯嬴等候多日了。”卫鞅也拱手笑道:“烦劳费心,卫鞅谢过了。”侯嬴笑道:“莫要客气,请进屋内叙谈。”又对侍者吩咐,“即刻准备肥羊炖,酒菜搬到屋里来,我与先生接风洗尘。”侍者答应一声,快步去了。

主人侯嬴的正屋是三开间两进,外间是一个小客厅,朴实得看不出任何特点,与客栈门面以及客房庭院的高雅古朴迥然相异。侯嬴则是那种说不准年龄的中年男子,须发黑中间白,举止谈吐皆刚健清朗。侯嬴稍稍打量了卫鞅一眼,拱手笑道:“一见先生,方知白姑娘慧眼不虚也。来,请坐。”卫鞅坐进木几前,侯嬴亲自捧了茶水送到卫鞅面前,卫鞅歉意笑道:“匆匆来秦,多有叨扰了。”侯嬴爽朗大笑:“鞅兄莫要见外。我原是白圭大人弟子,做过几日相府曹官。后因母亲过世,我回到故乡大梁守丧,便没有再回安邑相府。后来大人卧病,我重回安邑,不想大人却已经去了。我也便离开魏国,到秦国开了这家小店。十多年了,一直未与白姑娘见过面。不想上月她竟星夜而来,我都不认识了。我在安邑时,白姑娘才四五岁,这么高一点儿。光阴如白驹过隙,一晃啊,人就老去了。能为你等后进尽绵薄之力,我委实高兴也。”卫鞅见侯嬴以朋友口吻称他为“鞅兄”,又主动讲述自己经历,心知是个胸无块垒的侠士,也不再客套,笑道:“侯兄弃官经商,却为何选在秦国?”侯嬴摇头苦笑:“一言难尽,日后细讲了。”

这时,侍者在门外道:“先生,酒菜齐备了。”

“拿进来。”侯嬴打起了布帘。

两名侍者托盘提篮而入,将酒菜摆上长大的木案,却是简单实惠,一派秦地习俗。中间一个大陶盆,盛着一整只热气蒸腾汤汁鲜亮的炖肥羊腿。旁边四大碗素菜,分别是绿葵、藿菜、鲜韭、一盆无名野菜。另有两只小铜碗,却盛着红亮的米醋和黄亮的卵蒜泥。边上一个大木盘,摆着一摞热腾腾的白面饼。酒器却是大大的陶杯。

侯嬴笑道:“秦人无华,大盆大碗,鞅兄莫嫌粗简。”

卫鞅内心大感欣慰,仿佛嗅到了山中与老师一起过的那段粗犷简朴的生活。他和老师一起种菜,务葵割韭摘藿挑蒜,至今记忆犹新。看到面前简朴的餐具和鲜绿的青菜,顿感一阵清新,不由得慨然道:“秦风真本色,羞煞世间珍馐也。”

侯嬴大笑道:“好!看来鞅兄也是个秦人种子。来,先干一杯,为兄洗尘。”

卫鞅端起造型憨朴的陶杯,笑道:“好!干一杯。”俩人碰杯,一饮而尽。

“酒力如何?”侯嬴笑问。

卫鞅轻哈一气,啧啧惊叹:“这是秦酒?竟如此凛冽?”

“然也。正是秦国凤酒,酒力胜过赵酒多矣。”

“卫鞅正好烈酒,寻常以赵酒为上品,不想秦国竟有此等好酒!”

“人云,酒为民性之表。秦国有如此烈酒,可见秦人之凛然风骨。”

卫鞅一笑:“看侯兄模样,很是喜欢秦国了?”

侯嬴笑着指指大陶盆道:“鞅兄,来一块炖肥羊,将米醋和卵蒜泥调和,蘸食大嚼,味美无比。试试?上手,筷子不济事。”

卫鞅按照叮嘱,如法炮制,两手撕扯开一大块带骨肥肉,吞下热腾腾一口,竟是肥嫩浓香!不禁食欲大振,一阵撕扯,吃得两腮糊满汤汁,额头涔涔冒汗。侯嬴递过一方汗巾,卫鞅擦拭一番,悠然赞叹:“本色本味,痛快之极!割不正不食,孔夫子遇到此等本色,要气歪了嘴也。”

侯嬴见卫鞅毫无做作,大感对劲儿,不禁大笑道:“孔夫子岂有此等口福?鞅兄你看,这四盆素菜都是秦人做法,开水中一氽,油盐醋蒜一拌,更是本色本味。这盆野菜,秦人叫苦菜,是生在麦田里的野草菜。秦人多贫苦,这是寻常民户的常菜。尝尝?”

卫鞅对葵、韭、藿这三种常见蔬菜很是熟悉。正在寻思这野菜名目,听见侯嬴指点,即刻夹了一筷入口。但觉一股泥土味儿中渗出嫩脆清香的野草苦涩,细嚼下咽,舌间犹苦,叹息道:“富家佐餐,可为美味。若做常菜,真是苦菜也。”

侯嬴大是精神,笑道:“鞅兄,来,喝起。你方才问我是否喜欢上了秦国?实言相告,我的确喜欢秦国。这个国家很穷,但穷得硬正。民风朴实厚重,买东西言不二价。虽不知诗书,不通风华,但却极有古风。住在秦国,穷人富人都很坦然。我在秦国开店,还是异国人,却从未遇到过兵士强人的勒索敲诈,也不用向官府贿赂,只要你每年缴了税,万事皆无。打仗也不骚扰我。你说,舒心不舒心?你从安邑来,魏国是个甚味道?来,喝起!你看,我说话也带了秦音。秦人了不得,可惜太穷了。秦人有一句老话,知道不?”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卫鞅一字一字念出。

“着!”侯嬴一拍木案,“就是这句。来,喝起!鞅兄,你说秦国如此穷困,打了几十年仗还硬硬地撑在这儿,凭甚?还不就凭着老秦人扭成一股劲儿的牛脾气?你说,这样的国家,要有了魏国那样的财富,了得么?来,喝起!”

卫鞅跟着侯嬴一次又一次喝起,面色已是通红冒汗,心中却是痛快舒畅,笑道:“侯兄以为,秦国不好处在哪里?”

侯嬴拍拍头,思忖笑道:“真想不出来。还是一个字,穷,太穷。”

“不觉得缺人才么?”

“着!就是缺人才。我如何连这等大事都忘记了?不缺人才,发求贤令做甚?”

“侯兄可知,求贤令发出后,来了多少士子?”

“听说是一百多,我这客栈还住过二三十个。前日国府辟了一座招贤馆,他们都搬过去了。依我看,这些人做派不行。住在我这儿的那些人,天天嚷着给他们做魏国菜、齐国菜,私下骂秦国太穷,连个饮酒歌舞处也没有。前日搬到招贤馆的只有十三个,其余大半都跑了。来,喝起!鞅兄,别小看这个穷字,穷土不扎根啊。能在这天一黑满城黑的穷栎阳待下来,谈何容易?”

浓烈悠长的秦酒伴着侃侃夜话,卫鞅到栎阳的第一夜深深醉倒了。他看见了老师,看见了白雪,看见了公子卬和庞涓,还看见了渭水两岸漫天的白尘白雾,看见了生草不生粮的荒凉碱滩,看见了遍地涌动着的衣不蔽体的农夫……

秦孝公奇策试真才

景监起来得很早。城头的五更刁斗打完,他已在朦胧曙光中练剑了。

久在军中作战,他历来没有睡懒觉的恶习。目下虽说做了内史,依旧是勤奋谨慎。梳洗以后,他坐在小书房看一卷简册,时而在简册上用刻字小刀划个记号。这是进入秦国的列国士子名册,他要对每个人的基本面目有个大约的了解,以备国君随时问及。求贤令发布之后,一直是他在具体管这件事。按照秦国传统,日常的官吏安置由上大夫甘龙管辖。这次大规模求贤在秦国是史无前例,孝公派景监做甘龙副手,专门管辖求贤诸种事务。甘龙对向列国求贤本来就很冷漠,让景监介入人事更是颇有微词,对求贤之事便很少过问。有几次景监登门商议招贤馆选址和来秦士子的俸金事宜,都被甘龙岔开话题,要么就是一句:“内史少年英锐,相机而断了。”景监碰了软钉子,却从来不对国君奏报,只是兢兢业业地化解一个又一个难题,总算没有使求贤大计半途而废。在他谨慎周到的操持下,陆续来秦的二百多名山东士子,总算留下来了一百余人。其余一小半,都是忍受不了秦国的种种穷困,回头走了。剩下的这些人也还算不得稳定,这一点最叫景监头疼。士人们读书习兵,为的就是个功业富贵。论做官,到得秦国就是做了大夫,也不如魏国一个小吏富裕丰华。论治学,齐国稷下学宫给士子的待遇比秦国好过百倍。在这种积贫积弱的情势下,有士子入秦,已经是破天荒了。至于来了又走,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只有尽心尽力地留几个算几个了。

景监连看了两遍花名简册,也没有发现他心中的那个名字。真奇怪,百里老人捎来书简,分明说此人已经入秦,却为何还没有到?一想到在安邑洞香春对弈的白衣士子,景监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冲动和敬慕。此人若能入秦,定可大有作为。可是,他为何不见呢?景监心里空落落的。想想还是先做眼下的事,那种可遇不可求的事想也没用。他起身离座,收拾好简册,准备到招贤馆等候秦孝公。今日,国君要到招贤馆看望入秦士子,还要宣布对士子们任用的办法,是最要紧的日子。

秦国招贤馆在南门内城墙边的一条小街上。

这里原是一座旧兵器库。实在没有现成的庭院房屋,景监找栎阳令子岸和卫尉车英商议,将旧兵器搬出,腾出了这座带有庭院的府库,经过紧急修葺,尚算过得去。大门前,临时赶起来一座石坊,门额正中是老石工白驼刻的四个大字——正国求贤。庭院内围成方框的四排青砖大房,分割成一百多间小屋,入秦士子人各一间。景监亲自督办招贤馆士子们的饮食,保证了招贤馆士子每日三餐皆有肉食和白面烤饼。这在当时的栎阳,已经是超豪华的食水了。因为在秦国,连七十岁的老人也不能做到日有一肉,即或国君秦孝公,也至多是三日一肉食,而入秦士子却是餐餐有肉,谈何容易?仅此一点,已经在栎阳城大为轰动。国人们每日闻着招贤馆飘出来的肉香,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儿子讲这样的话:“看见了么?想天天吃肉,就得有本事进招贤馆。”听见竟有士子逃走,栎阳庶民气得牙根发痒,纷纷大骂:“鸟!全撵跑算了!”“吃了个肚儿圆还跑,忒没良心!”“没了士人有甚打紧?老秦国照样打胜仗!”骂归骂,气归气,栎阳老秦人终究还是非常敬重这些士子。但凡在城中遇到招贤馆的长衣士子,憨厚的秦人莫不垂手让道,在店铺买杂物,店主更是将价钱压得奉送一般。引得招贤馆士子们无不感慨,每日聚餐时大谈秦人的憨朴厚道。

景监来到招贤馆,正是太阳初升的卯时。吏员们已经在庭院中摆布好了国君会见士子们的露天场子。院中铺了两百张芦席,每席一张木几。正前方中央位置摆了两张较长大的木案,虚位以待。

卯时首刻,招贤馆掌事撞响了那口古钟,三响之后,士子们陆陆续续走出小屋,到芦席前就座。这时,一个白衣士子从偏门走进,坐到了最后排的中间,头上缠了一条宽宽的白布巾,显得面目不清。他便是卫鞅。昨晚虽然大醉,但他喜爱烈酒的习惯和非同寻常的酒量,却使他经受住了来得猛去得快的秦凤酒的冲击,一觉醒来倒是分外清醒。他不想按照神秘老人的书简先找景监,很想先到招贤馆看看再说。他和景监下过棋,怕他万一认出自己,便包了一块头巾不声不响地坐在议论纷纷的士子中间,倒真是没人注意到他。

士子们哄哄嗡嗡的,不是交谈相互见闻,便是对秦国新君做种种猜测。山东列国对秦国新君传闻颇多,乃至大相径庭。士子们入秦,许多人最感兴趣的,竟是一睹这位敢在求贤令中数落自己祖先的奇异国君,其中不乏见了这位奇异君主便要离开秦国者。可是,这位发出求贤令的国君一个多月来竟始终没有来招贤馆,许多士子熬不住,骂着“求贤不敬贤”一类的话,陆续走了不少。今日,这位国君终于要露面了,士子们的兴奋是显然的,猜测也是千奇百怪的。

这时,招贤馆掌事高声报号:“秦国国君驾到!”

景监前导,秦孝公嬴渠梁从容走到中央案前。他一身黑色布衣,腰间勒一条宽宽的牛皮鞶带,头戴一顶六寸黑玉冠,脚下是一双寻常布靴,面色黝黑却没有留胡须,眼睛细长,嘴唇阔厚,中等个头,一副典型的秦人相貌。如果不是在招贤馆而是在街市山野,谁也不会将他认做七大国之一的秦国君主,只当他是一个寻常布衣而已。场中士子们顿时一片叹息议论,显然是感到了失望。在大多数士子们的想象中,秦国虽穷,但却是剽悍善战的蛮勇之邦,若是秦孝公生得膀大腰圆红发碧眼面目狰狞,他们倒是毫不足怪,甚至会啧啧赞赏。今日一见,却是如此的平庸无奇,没有一点儿逼人的英雄气概,如何不令人沮丧?这种失望的议论叹息,是谁都感觉得到的。奇怪的是,秦孝公却没有丝毫的窘迫难堪,镇静自若地站在那里,不笑不嗔,面无表情一般。

景监拱手高声道,“诸位先生,国公亲临招贤馆,向先生们昭明任贤用能之国策,以定诸位去向。”又向秦孝公拱手道:“君上请入座。”

秦孝公摆摆手,没有坐入大案,肃然站立,凝重开口:“诸位贤士不避艰险,跋涉入秦,嬴渠梁与秦国臣民深为敬佩,谨向诸位贤士深表谢意。”说完向场中深深一躬。若在其他大国,士子们一定会感动呼应。但在秦国,他们似乎很自然地忘记了这一点,认为在穷乡僻壤受到如此礼遇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这是虚礼,关键是看他后面如何说法。毫无反应的寂静中,只听秦孝公继续讲道:“秦国僻处西土,积贫积弱,是以求贤图强。诸位入秦,当是胸中所学未展,平生抱负未达。秦国需要诸位治国图强,诸位也需要秦国一展大才。秦国将成为诸位一展才学的山河大场,诸位也将成为秦国的再造功臣。如此天地机遇,须当诸君与嬴渠梁共同珍惜……”

一位中年士子不耐,霍然站起拱手道:“吾乃齐国稷下士子。秦公莫要虚言,我等做事来也,请即刻确认职掌,各司其职,治理秦国,莫得误了时光。”

如此公然要官,确实为不逊之言。士子们虽说心中着急,也感到此人过于桀骜不驯大为失礼,却不知这位国君如何发作?一时间全场紧张,默然无声。

秦孝公却是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道:“先生之言有理。依列国惯例,士达则任职。然秦国与列国素少来往,山东士子对秦国也所知甚少,匆促任职,难展其能。国府对诸位的才能所长,知之不详,亦难以确任职掌。嬴渠梁之意,请各位带国府令牌,遍访秦国三月,而后各出治秦之策。国府视各位策论所长,而后确任职掌。诸位以为如何?”

话音落点,士子们感到大是新鲜惊奇,又是哄哄议论声四起。这些山东士子们能来秦国,自感已经是降尊纡贵了,内心企及着来到秦国便能立即做个高官,虽然穷些,好赖也是士子正途。不想这位国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还要教士子们先到穷乡僻壤跑三个月。招贤求士,岂有此理!终于,还是方才的稷下红衣士子不耐,站起来拱手高声道:“秦公此言差矣!秦国无士,天下共知。我等犯难历险而来,公却如此烦琐不堪,惜官吝爵,天下有如此待贤之道乎!”辞色锋利,引起一片赞叹附和。

秦孝公朗声大笑,踱步悠然道:“惜官吝爵,人君大患。滥官滥爵,国之大患。今秦国欲求治国大才,共享秦国可也,何惜区区官爵权禄?然各位谁是大才?谁是中才小才?谁长于治国?谁胜于军旅?谁堪庙堂?谁可县治?岂能混沌间以寥寥数语定之?嬴渠梁对天明心,三月之后,各位若有任职不当者,尽可鸣鼓见我!”一席话慷慨明朗,掷地有声,全场静了下来。

稷下士子红衣大袖一摆,脸上露出轻蔑的微笑:“此等做法,闻所未闻。秦国之官,不做也罢!我等去也。”向秦孝公一拱手便走。同时有二十多个人站起附和:“君非信人,我等去韩国也。”

“诸位且慢。”秦孝公在士子们身后招手。

士子们回身,眼中重新流露出希望。秦孝公平静地一拱手:“诸位入秦不易,修业成才更不易。景监内史,发给每位先生五十金,资其前往他国。”又回身对场中士子们道:“列位,三月之后,若有不堪秦国贫弱艰难者,国府赠百金,车马礼送回乡,以使贤士不虚秦国之行。愿留秦国者,当与国人共度艰难,共享富强。”

全场默然肃然中,原先欲走的八九人又回到场中坐下,其余人终于拂袖而去了。

座中一个布衣士子站起高声问道:“在下王轼,请问秦公,士子所学不一,公欲以何种学说为治秦根本?”

“入秦士子,各有所学。至于以何家为本?嬴渠梁所学甚浅,尚无定策。然则有一条可明白告知诸位,秦国求实不求虚,无论何家治秦,必须使秦国富有强大。能使秦国富强者,哪家都行。”

“好!”士子们终于一起认可了这最结实最无学派偏见的一条,喊起好来。

午后,士子们又聚在一起纷纷议论,交流的结果,又走了三十多个。招贤馆可可的剩下了九十九名士子。景监一边不断地发出返金,一边感慨地连连叹息。这些金钱是国君硬从宫室府库挤出来的,不送这些人,还可增加一点留下士人的访秦衣食零用。发给这些离开的士子,等于白扔了四五百金。对于步履维艰的秦国,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打理完这些事,又和留下的士子们盘桓了半日,景监才回到府中。这时,已经是掌灯时分了。

景监的父母和哥哥,都在跟随秦献公大战时阵亡。原先的旧宅也早早被他变卖了。那时候,他决意报仇雪恨马革裹尸,哪里能让一院房子拖累?不想人事无常,他却竟然做了内史,要住在栎阳城里了。秦国惯例,旧族子弟做官不封赐宅第,加之此事由甘龙上大夫管辖,自然是不可能对他这个“新贵”做特例处置。景监倒是常见国君,无话不谈,唯独对自己的私宅绝口不提。他咬牙变卖了父亲留下的一副上好的牛皮盔甲,加上原有的几百刀币,买下了偏僻小巷里这座小小庭院。两排房,共六间。景监二十余岁,虽然还没有来得及娶妻,家中却有一个十三岁的养女。这个女孩儿是他在军中一个生死朋友的独生女儿。老友是个千夫长,正当盛年时却惨烈战死。老友的妻子在埋葬丈夫的时候,向景监三拜叩头,将女儿推进景监怀里,跳进墓坑剖腹自杀了。景监含着眼泪将小女孩儿领回家认做了义女。小女聪慧伶俐,将家中收拾得井井有条,景监便也没有再雇用仆人。

听见门响,小女儿碎步跑来开门,笑道:“吔,回来这么早。”

景监笑着拍拍小女:“小令狐,叫爹,给你好吃的。”

小令狐顽皮地一笑:“不叫,你才多大?好吃的留给你自己了。”拉着他胳膊亲热地进了景监住的正房。景监无可奈何地笑了:“好好好,给你。哎,别急,读书了没有?”小令狐做个鬼脸儿笑道:“读了读了,都背过了。啊,肉饼吔!”跳起来抱住了景监。景监笑问:“你却给我吃甚?”小令狐顽皮地一笑:“莫急,就来。”无声地飘到厨屋,顷刻间又飘了回来,木几上便有了一盆香喷喷绿莹莹的藿菜羹和一盘面饼,另有一个小木盘,盘中放着切开成两半的一个肉饼。景监板着脸道:“肉饼是给你的,拿过去吃了。”小令狐娇嗔道:“不,你不吃我不吃。以为我不知晓,自家挨饿,整天给我吃好的。”亮晶晶的双眼中溢满了泪水。景监笑道:“你个小东西,知道甚?爹是大人,你是小儿,能比么?你要不吃完它,我今日也不吃饭了。”说着,认真地放下筷子就要站起来。小令狐着急道:“哎哎,一会儿凉了不好吃了。我吃我吃,不行么?”说罢捧起肉饼细嚼慢咽起来。景监吃完了晚饭,她竟还有大半个肉饼捧在手里。景监正要训斥,却听见“嗒嗒嗒”的敲门声。小令狐跳起来就要去开门。景监道:“坐下,天晚了,我去。”

栎阳不比安邑,天一黑就满城静寂,官府吏员也极少晚上走动。这时候会有谁登门?国君急召?为何却没有马蹄声?景监思忖间走到门口,隔门问道:“何人敲门?”

“故人来访,无须担忧。”门外声音颇为耳熟,景监却一下子想不起来。待他拉开木门,月光下站着一个微微含笑的白衣人,似曾相识。景监打量端详有顷,惊喜地高声笑道:“中庶子卫——鞅?快哉快哉!”白衣人笑道:“安邑手谈,栎阳重逢,确是快哉。”景监拉住卫鞅的手:“鞅兄真乃天外来客,想煞我也。来来来,屋里坐。寒舍狭小,实在惭愧,这里这里。小令狐,上茶!”偏房一声答应,小令狐笑盈盈飘来:“先生,请用茶。”景监笑道:“鞅兄,这是我的义女,叫令狐丽元。小令狐,这是爹的挚友,快快见礼。”小令狐红着脸作礼道:“见过先生。”景监笑道:“去收拾酒菜来,爹与先生接风洗尘。”小令狐嫣然一笑道:“你们先说话,片刻就来。”轻捷地跑了出去。

“鞅兄,你来了就好,我明日即刻向国君禀报。”

卫鞅摆摆手笑道:“内史不知,我今日也在招贤馆,一切都明白。”

景监大是惊讶:“如何?你先去了招贤馆?不先来会我?”

“国家求贤,招贤馆是公道,内史举荐是私道。先公后私,入政大道也。”

景监钦佩地一拱手:“鞅兄人正心正,景监佩服。国君宣示的做法,是因了对士子们才具不清楚。兄之大才,景监已经领教,当由景监担保引荐,无需耽延时日。”

卫鞅笑道:“鞅初入秦国,得遇内史一片热诚,先行谢过。”

景监连连摇手:“哪里话来?为国举贤,职责所在,鞅兄何必拘泥俗礼?”

卫鞅正容道:“实言相告,鞅也曾想过请内史直接引见于国君。然则,今日招贤馆所见所闻,领略了秦公之气度胸襟,此念顿消。秦公思虑深远,透彻坚实,不为士人浮躁虚荣所动,所出试贤奇策,令人心折。求贤令出自此公,绝非虚妄之笔。鞅虽学有所长,然对秦国民治尚无深彻体察,若依秦公之法,访秦三月而后对策,自显各人才具之高下。如此大道,鞅若刻意回避,岂是名士本色?”

“如此说来,鞅兄准备访秦?”景监终是有些困惑。

卫鞅点点头:“我自己原本也有此意,恰遇秦公如此明断,岂能错失良机?”

“鞅兄以为深入山野,乃士人之良机?”

卫鞅看着景监惊讶的神色,不禁哈哈大笑:“难道内史以为是坏事么?”

景监不禁大为感慨,叹息一声道:“我是说,招贤馆士子们却无人做如此想也。他们大都以为多此一举,甚至认为是折磨贤士。秦公苦心,唯君一人体察也,岂非是知音难求,神交难遇?”

此时,小令狐用一个大木盘上来了酒菜:一陶盆蔓菁炖羊肉,一盘鲜韭,一盘青萝卜,一盘野苦菜。小令狐摆好酒菜笑道:“请先生慢用。”笑着走了出去。卫鞅笑道:“小女年幼聪慧,真乃罕见。”景监苦笑:“亡友孤女,我疏于督导,不知礼数,鞅兄见谅。”卫鞅大笑:“本色本性为天质,何苦拘泥礼数?我看,此女将成内史绝佳辅助。”景监略显窘迫地笑道:“鞅兄笑谈。此事一言难尽,容后细说。来,干一杯!”

卫鞅举杯饮尽,便去夹那苦菜。景监笑着阻止:“鞅兄啊,那是野苦菜,你吃不下的。来,炖羊肉。”卫鞅笑道:“我已经尝过一次,苦中自有后味无穷。”说着吃下一筷,又大饮一杯,慨然笑道,“吾爱秦国,唯有两宗耳。”景监笑问:“哪两宗?”卫鞅笑答:“苦菜烈酒,尽皆本色。”景监大笑,举杯一饮:“秦国别无所有,唯此两样,取之不尽。”卫鞅笑道:“唯其如此,卫鞅可为秦人,是么?”景监慨然高声:“然!为鞅兄之苦菜烈酒,干!”两人大笑碰杯,一饮而尽。

卫鞅连饮,满面红光:“鞅有一请,内史助我。”

“鞅兄请讲,景监当全力相助。”

“三月之内,不要对秦公言及卫鞅。”

景监惊讶:“却是为何?”

“三月后,秦公若对卫鞅不满,尚请内史保我与秦公连见三次,可否?”

景监更是困惑莫名:“鞅兄何出此言?以鞅兄大才,秦公何以不满?一次便可任职,此后同殿为臣,何故三次?”

卫鞅微笑摇头:“君若信鞅,便当为之,君若不信,亦可不为。个中因由,日后自当详告,此时却不便说明。此乃卫鞅拜会内史之故也。”

景监沉吟有顷道:“好!景监当勉力为君斡旋。”

卫鞅起身,郑重一躬:“君子重然诺,内史信人也。卫鞅告辞,三月后再会。”

“且慢。”景监举起大陶杯,“鞅兄当辛苦三月,景监以此杯为君饯行。”

“好!”卫鞅朗声大笑,“卫鞅若负苦菜烈酒,无颜见君。干!”

两人不约而同地伸手相握,举杯相碰,慨然饮尽。

第二天清晨卯时,卫鞅来到招贤馆。士子们还在各自的小屋里收拾衣物零碎,有富裕者来时还带有随身贵重之物,吵吵嚷嚷地要求招贤馆掌事找地方保管,也有人站在院中商议该到何处去?有人说:“我看只到县府走走就行了,难道真到穷乡僻壤不成?”有人立即应和:“对,反正秦公说是随意走访不做定规嘛。”又有人道:“没有车马,仅这翻山越岭就累死人,能到县府就谢天谢地了。”更有一个士子扬着手中短剑道:“荒山野岭,遇到刺客盗贼如何办?治民在官,看民有何用?”吵吵嚷嚷,莫衷一是。发放钱物的书吏案几前还是冷冷清清,没有一个人开始。

卫鞅向院中扫了一眼,径直走到书吏案前递过刻名木牌。书吏恭敬热情地笑道:“先生稍等。”翻开花名简册浏览,却没有找到卫鞅的名字,正在诧异间,景监来到案前吩咐:“这位先生昨夜刚到,尚未住进招贤馆,给先生办理。”书吏点头答应,便给卫鞅发放了一应物事。那是四样东西:一张手掌大的通行令牌,装在一只皮袋里的一千枚秦国铁钱,一双结实的皮靴,一支骑士用的短剑。卫鞅久有孤身游历的经验,早已是一身布衣,利落地收拾好东西,当场换上皮靴,便走出了招贤馆。景监默默望着他的背影,久久伫立在院中。

卫鞅这次没有骑马。他知道,马虽可以代步,但在穷困的山乡,一则是快不了多少,二则是草料负担难以解决。布衣徒步对于他来说,本来就不是新鲜事,而且踏勘的又是一个准备长期扎根的国家,兴奋而愉快,丝毫没有苦不堪言的沮丧情绪。他也没有在招贤馆士子中寻觅同伴,他相信这么多士子中肯定也有刻苦勤奋之人,不会全然是浮躁虚荣之士。即或如此,他仍然愿意孤身而行。在他看来,深刻的思虑是孤独的审视所产生的,大行赖独断,不赖众议。深访山野,啧啧众议只会关注行止妨碍心神,而无助于明澈的思虑。

卫鞅首先向西。入秦以前,他仔细研读了能找到的一切有关秦国的典籍,对早秦部族的坎坷足迹有了深刻印象,知道偏僻的西陲正是秦国的根本,秦国的根基在西方,在泾渭上游的河谷地带。当年秦部族东进勤王,就是从陇西的河谷地带秘密开进的。秦人本是一个古老的东方部族,从商代开始,奉命西迁,成为殷商王朝抵御西部戎狄的主要力量。殷商灭亡后,秦部族作为先朝遗族,分散流亡。其中的嬴氏族群,在西部边陲的戎狄海洋里浴血奋战,夺得了泾渭河谷半农半牧。周穆王时代,迁到北方赵地。秦部族出了个驯服烈马且有驾车绝技的造父,北方秦族方得在西周王朝初露端倪。周孝王时期,西部秦族为周室牧养战马有功,被封了一个不够诸侯等级、只有三十里地的“附庸”小邦,头角终于露了出来。三代之后,戎狄屡犯中原,西部秦族重新被起用,首领秦仲被封为周天子的大夫,率领秦族抗击戎狄,秦族锋芒再现。却不幸秦仲战死,戎狄退却,秦部族再次被遗忘。

数十年后,周幽王失政,戎狄大举占领镐京,杀死幽王,焚烧镐京,周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太子宜臼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再次想起了戎狄克星秦部族。于是冒险西进,亲自求援。秦人首领秦襄亲率五万剽悍善战的骑兵东进,一战将戎狄击溃驱逐,又全力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秦部族对周王朝的再造大功,终于使它成为继承全部周室王畿的大诸侯国。像这样脱离中原文明,在西部边陲独自发展数百年,即便是当今最强大的魏国,也未必能够做到。唯其如此,秦国的封闭,秦国的孤立,秦国的穷困,秦国屡败于东方而没有灭亡的原因,应该都可以在西部找到踪迹。

卫鞅正是想到秦国西部老根上,看看能否找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

依旧是边走边问,风餐露宿,整整十天,才走过了秦国旧都雍城,走到了数百年前秦部族被封为“附庸”的山间盆地。这里再向西走三五十里,便是两山夹峙的陈仓险道,也是当年秦穆公对付戎狄的咽喉要塞。

卫鞅走到陈仓口山巅的时候,正是夕阳将落的时分。茫茫群山的沟沟壑壑均被染成了金色,沟中可见民居点点,炊烟袅袅,山岭石面裸露,一条小河从沟中流过,两岸乱石滩依稀可见。其时正是夏日,山野沟壑却难得看到几株绿树,映满眼中的不是青白的山石,便是一片片的黄土。山沟中时有“哞——哞——”的牛叫声回荡,山岭沟壑倍显空旷寂凉。卫鞅站在岭上遥望,不由得沉重地叹息一声。这是他走遍列国,所见到的最为荒凉贫瘠的地方。应当说,这还是老秦人最早的根基之一,肯定还不是最穷困的地方,也就是说,秦国还有更多的穷山恶水,更多的不毛之地。腹心地带的渭水平川他已经大体看过了,那是一种本该富庶的贫瘠。那么这里已经是真正的穷困了,可是竟然还有比这里更为穷困的地方,秦国可真是满目荒凉的穷极之邦啊!这样的国家,要变成漫山苍翠遍野良田遍地牛羊民富国强的强盛之邦,无异于痴人说梦。没有翻天覆地的大志向大动作,休谈秦国富强也。

暮色降临,卫鞅沿着石块夹杂着土块的荆棘小道走下沟来。

这是一个很小的村落,大约有二三十户人家。秦国的村庄,官称叫做“里”,民人则是说村说里都有。此时山顶还有晚霞,沟中却已经是暮霭沉沉了,可是村中竟然没有一家透出灯光。卫鞅走到一座稍微整洁的小院落前,发现粗大的柴门半掩着,黄泥巴糊成的门额上挂着一个破旧的木牌,隐隐可见“里正”两个大字。卫鞅敲敲柴门上的木帮,拱手高声问:“里正在家么?”话音刚落,一只大黑狗凶猛地扑了出来,汪汪吼叫。

“黑子,住了!”黑屋里传出一声苍老的呵斥,黑狗立即钉在门边伸出长舌呼呼喘息。黑屋门“吱呀”一声开了,走出一个身形佝偻的老人,边走边咳边嘶声问:“谁?”卫鞅拱手笑道:“里正老伯,我是游学士子,迷了路,想投宿一晚,行么?”老人拉开柴门,上下打量着卫鞅:“黑灯瞎火,能进沟?”卫鞅笑道:“老伯,我是不小心滚下沟的,不是从河边大路进沟的。”老人点头道:“噢,像,像,手脚都有血珠子。来,先进来。黑儿,卧去!”

卫鞅走进院子。大黑狗悄悄地卧在了黑屋门口。老人高声道:“婆子,出来见客。碎小子,去叫人,笼火迎客!”黑屋里连应两声,先钻出来一个光屁股男孩向卫鞅躬了一躬腰,尖声笑道:“远客哩,好!”便蹦出门去了。后边又跟出来一个身着黑布短衣裤的女人,向卫鞅猫腰一躬笑道:“客好。”卫鞅拱手笑答:“主家好。”女人道:“同好同好。客坐。碎女子,茶。”

虽是最粗朴的山野应酬,却也是礼数不缺,看来老里正毕竟见过一些世面。卫鞅拱手一礼笑道:“多谢里正关照。”老人给卫鞅搬过一个木墩:“坐。”卫鞅便坐了下来。老人道:“哪国人?”卫鞅道:“陈国,太远了。”老人点头:“陈国?还好,老秦跟陈国没开过仗。没人骂。”这时一个颇丰满的女孩子光着脚丫,穿着一身补丁摞补丁说不清颜色的短衫裤,捧来一个硕大的陶壶和瓦盆,将瓦盆放在卫鞅脚前,将大陶壶水噗噜噜倒满陶碗,低声笑道:“凉茶。客喝。”卫鞅确实是渴极,端起陶碗,顿觉一种浓浓的土腥味儿夹着干树叶的味儿扑鼻而来,一口气咕咚咚饮尽了,用衣袖沾沾嘴巴笑道:“多谢。”老人嘿嘿笑道:“碎女子整的凉茶谁都爱哩。今黑儿就她陪你。”卫鞅一下没听清,以为老人夸赞女儿,也笑道:“多谢里正,小女勤劳聪敏,定能嫁个好人家。”老人高兴地笑道:“碎女子,客夸你哩。”女孩娇嗔道:“听着了。客也好哩。”老人笑道:“同好同好,碎女子福气哩。”

“火笼好了!”门外传来男孩的尖叫。

老人起身:“走,老秦人有客必迎,热闹哩。婆子,女子,都走。”

山脚下的打麦场中燃起了一堆篝火,火上吊烤着一只野羊。山村孩童们兴奋地从山坡上搬来囤积的枯树枝丢进火里,篝火熊熊烧着,将半个村子都照得亮了起来。偏僻的穷山沟经年累月没有客人,一旦有客,就是全村的大喜之日。无论冬夏,山民们都会燃起篝火举行迎客礼。这是老秦人与戎狄杂居数百年形成的古朴习俗。卫鞅在东方列国游历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主人如此古道热肠地欢迎来客。他很感奋,也很高兴,能见到全村人,对他就是最有价值的地方。虽然是七月夏日,山沟河谷却丝毫不显炎热。村人们在火堆旁边围成了一个大圈子,每人面前都摆着一个粗陶碗,男女相杂地坐着。卫鞅坐在老里正和一个白发老人的中间,算做迎客礼的尊位。老里正黑胖胖的女儿高兴地坐在卫鞅身边。时当月半,天中一轮明月,地上一堆篝火,恍惚间卫鞅仿佛回到了远古祖先的岁月。

“上苦酒——”卫鞅身旁的白发老人嘶哑地发令。老人是“族老”,在族中最有权威,即或是官府委任的里正,在族中大事上也得听他的。

一个瘸腿光膀子的中年男人,提着一个陶罐向每人面前的陶碗里倒满红红的汁液。由于瘸,他一步一闪,一闪一点,便是一碗,极有节奏,煞是利落,引起村人们一片赞叹。顷刻之间,男女老少面前的粗黑陶碗都满了。佝偻的老里正举起陶碗向卫鞅一晃,又转对村人,嘶声道:“贵客远来,苦酒,干——”便咕咚咚喝下。卫鞅虽不知苦酒为何酒,但对饮酒却有着本能的喜好,从来是客随主便,见里正饮下,也举碗道一声:“多谢族老里正,多谢父老兄弟。”一气饮尽。刚一入口,酸呛刺鼻直冲头顶,若非他定力极好,便可能要吐了出来,卫鞅一定心神,强饮而下。村人们啧啧擦嘴,交口赞叹:“好苦酒!”“够酸!”“这是村中最后一坛,藏了八年,能不好?”

族老笑问:“远客,本族苦酒如何?”

卫鞅笑道:“提神!很酸很呛,很像醋。”

村人们一齐哈哈大笑。族老正色道:“醋,酒母生,五谷化,酒之异也,不列为酒,老秦人叫做苦酒。远客不知?”

卫鞅恍然大悟,拱手笑道:“多谢教诲。”

老里正笑道:“人家魏国,做苦酒用的都是五谷。老秦穷哩,收些烂掉的山果汁水,藏在山窖里,两三年后便成苦酒了。这几年天旱,山果没得长,苦酒也没得做了。这是最后一坛,八年了,舍不得哩。”

卫鞅听得酸楚,拱手道:“素不相识,受此大恩,何以回报?”

“回报?”族老哈哈大笑,“远客入老秦,便是一家人!若求回报,算得老秦?”

蓦然,卫鞅在火光下看见族老半裸的胳膊上有一块很大的伤疤,再听老人谈吐不凡,恭敬问道:“敢问老伯,从过军?”

族老悠然笑道:“老秦男丁,谁没当过兵?你问他们。”

倒酒瘸子高声道:“族老当过千夫长,斩首六十二,本事大哩!”

卫鞅肃然起敬:“族老,为何解甲归田了?”

瘸子喊道:“丢了一条腿,打不了仗咧,还有啥!”

卫鞅低头一看,族老坐在石头上盘着的分明只有一条腿,破旧的布裤有个大洞,鲜红的大腿根在火光下忽隐忽现。卫鞅心如潮涌,颤声问:“官府没有封赏?”

里正粗重地叹息了一声,冷冷一笑:“封赏?连从军时自己的马和盔甲,都没得拿回来。光身子一人被抬回来,没婆子,没儿子,老可怜去了。”

一个老妇人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我的儿呀,你回来——”

瘸子尖声喊道:“老婶子,哭个啥?挺住!给你客说,我山河里百十口人,五十来个男人当兵打过仗,活着的都是半截人,你看!”瘸子猛然拉开自己的布裤,两腿上赫然露出十几个黑洞,“这是中了埋伏,挨箭射的!再看他们。”

男子们默默地脱去破旧的衣衫,火光照耀下,黝黑粗糙的身体上各种肉红色的伤疤闪着奇异的惊心动魄的亮光!村人们掩面哭泣,唏嘘不止。

族老高声呵斥:“都抬起头来!哭个甚?这是迎客么?”

村人们中止了哭声,抽抽嗒嗒地拭泪抬头。

卫鞅已经是热泪盈眶,默默拭去,哑声问道:“斩首立功,不能任官,爵位也不给?”

族老叹息道:“好远客哩,普天下爵位都是老世族的。我等贱民,纵然斩首立功,也只配回家耕田卖苦。能在回来时领上千把个铁钱,泥土糊间房子,就托天之福了,还想爵位?客从外邦来,天下可有一国给贱民爵位的?”

卫鞅默默摇头,无言以对。

里正笑道:“说这些做甚?客又不懂。老哥,上肉。”

族老点点头,高声道:“咥肉——”

瘸子高兴地跳起来蹦到篝火前,拿出一把短剑,极其利落地将烤野羊割成许多大小一样的肉块。两个赤脚男孩子飞跑着专门往每人面前送肉。唯有卫鞅面前的是一块肥大的羊腿。肉块分定,一位一直默默无言的红衣老人站起,从腰间抽出一支木剑,肃然指划一圈,高声念诵起来:“七月流火,天赐我肉,人各均等,合族兴盛——咥肉!”村人们欢笑一声,各自抓起面前的肉块。里正和族老向卫鞅一拱手,“客请。咥!”

卫鞅知道,秦人将吃叫做“咥”。这是极古的一个字,本来发源于周部族。《周易》的《履卦》就有“履虎尾,不咥人,亨”的卦辞。《诗经·卫风》也有“咥其笑矣”的歌词。老秦部族与周部族同源,又继承了周部族的西土根基,周部族特殊的语言自然也就在秦人中保留了下来。周部族东迁洛阳后,悠悠数百年,大受中原风习的渗透影响,反倒是丢失了许多古老的语言风习。这个“咥”字,便成了秦人独有的方言。被东方士子讥笑为“蛮实土话”。卫鞅却觉得这个“咥”字比吃字更有劲力,口至食物便是“咥”,多直接。“吃”字呢,绕一大圈,要乞求才能到口,多憋气。所以他到秦国后,很快学会了这个“咥”字,一坐到案前,拿起筷子说一声:“咥!”立即开吃。几次惹得侯嬴哈哈大笑。

此刻,卫鞅也笑着拱手道:“多谢。咥!”在欢笑声中和村人们一起啃起了烤羊肉。卫鞅撕下一半羊腿,递给身旁的里正女儿道:“给你,我咥不了的。”女儿粲然一笑,拿过来放在手边。

瘸子尖声喊道:“来,山唱一支!”

山民吹起呜呜咽咽的陶埙,一齐用木筷敲打着陶碗唱了起来:

七月流火 过我山陵

女儿耕织 男儿作兵

有功无赏 有田无耕

有荒无救 有年无成

悠悠上天 忘我苍生

陶埙呜咽,粗重悠扬的歌声飘荡在夏夜的山风里,飘得很远,很远。

回到老里正家里,看天上月亮,已经是三更将尽了。老里正只有一座两开间的砖泥屋,显然无处留客。卫鞅对风餐露宿有过锤炼,坚持要睡在院子里。可老里正夫妇无论如何不答应,说山风要受凉,硬是要他睡在靠近窗户的墙下。这个位置和老里正夫妇一家仅仅隔了一道半尺高的土坎儿,老里正说,那里是专门留宿贵客的,冬暖夏凉哩。卫鞅虽说不怕清苦,也抱定了随遇而安的主意,但对这男女老少同屋而眠,的确是难以接受。然这些山民朴实憨厚,丝毫不以客人见外,如果拒绝,那是大不敬也。想来想去找不到托词,卫鞅只好在窗下和衣而卧,连日奔波疲劳,竟也呼呼睡去了。

酣梦之中,老秦人们在呼啸冲杀,骤然间尸横遍野,伤兵们凄惨哭嚎,躺在山村荒野中无人过问,一头怪兽不断地吞噬伤兵,一个美极的女子长衣飘飘,将怪兽一剑杀死,却是白雪!她紧紧抱住自己,解开了自己的衣服,双手在他身上轻轻地抚摩,她真大胆,竟然……卫鞅在奇异的感受中霍然坐起,揉揉眼睛,定神一看,只见里正女儿赤身裸体地趴在自己腿上蠕动着,丰满的肉体在暗夜中发出幽幽的白光。卫鞅惊出了一身冷汗,双手推开光滑的肉体,低声道:“小妹妹,不能,不能如此。”山村少女扑哧一笑:“怕甚?爹教陪你的,你不要我,没脸见人哩。”卫鞅想了想道:“我想小解,跟我到外边院子里可好?”少女笑道:“想尿哩,走。”说着光身子披了件衣服,拉起卫鞅到了院中。

残月西沉,院中一片朦胧月色。卫鞅笑道:“小妹妹,拉片席子陪我说会儿话,好么?”少女高兴道:“好哩,想咋就咋。”拉来一片破席,教卫鞅坐下,自己偎在他旁边。卫鞅脱下长衫亲切地说:“小妹妹,穿上这件衣服再说话,冷哩。”少女笑笑,穿上长衫包住了自己,又趴在卫鞅腿上。卫鞅笑道:“小妹妹,多大了?”

“十三。客多大?”

卫鞅笑道:“老哩,三十六了。有婆家么?”

“没。村里没有后生,只有老半截人。”

“小妹妹,陪过别的客人么?”

“没。娘说,我还没破身哩。”

卫鞅长长地叹息一声:“小妹妹,想找个好后生么?”

“想。”少女明亮的眼睛涌出了泪水。

卫鞅含泪笑道:“小妹妹,叫我一声大哥,大哥帮你。”

“大,哥——”少女抱住了卫鞅,一声哽咽。

卫鞅不断找各种话题,终于和这个十三岁的山村少女说到了天亮。

清晨,老里正夫妇高兴地给卫鞅做了最好吃的野菜疙瘩,连连说碎女子没有陪好客。卫鞅百感交集,吃完野菜疙瘩,站起来肃然拱手道:“老伯,我乃四海游学的士子,要钱没用,我想给你留下九百铁钱,再盖间房子。请老伯万勿推托。”说着拿出钱袋捧到老里正面前。

“啥?这叫啥事么!不成!”老里正一听,面红耳赤,高声回绝,显然有受到欺侮的感觉。卫鞅无奈,只好收起钱袋,叹息道:“老伯,村里没有年轻后生,我想将小妹妹认做义妹,带她到栎阳一个朋友那里做份生计,不知老伯意下如何?”老里正惊讶地睁大眼睛喊道:“碎女子,过来!昨晚没陪客?”少女垂头低声道:“陪了。”里正道:“睡了没?”少女擦着眼泪摇摇头。老里正摇头叹气:“咳,不中用的东西!婆子,你说。”老妇人擦着眼泪道:“客是好人哩,叫碎女子跟他去。”老里正挥挥手道:“去去,在村里也是见不得人哩。”老妇人擦泪道:“碎女子,快给客磕头,叫大哥,快!”少女笑道:“娘,昨晚叫过了。”便跪倒在卫鞅面前叩头。卫鞅连忙扶起:“小妹妹,不用了,跟大哥走。”老里正挥手道:“村人还没起哩,快走。”老妇人道:“走,我送客,送碎女子。”

卫鞅向老里正深深一躬:“老伯,父老始终无人问我姓名。在下实言相告,我叫卫鞅,前往栎阳修学。如果你想小妹了,就到栎阳渭风客栈来找。”

“记下了,走。”老里正抹抹眼泪,背过身去了。

太阳还没有爬上山巅,山沟里尚是蒙蒙发亮。卫鞅牵着山女的手走出了沟口,老妇人在身后遥遥招手。

“大哥,我还没出过沟哩。”

“跟大哥走,长大了再回来。” N+Qwa551/IF7bzeTpYWzMr1plWeocmKWcZ+KnQyJOxAc7f1uLinvXqGhja2FF50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