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一谈起中国现代话剧,曹禺和他的《雷雨》应该是我们首先能想到的内容。确实,《雷雨》可以说是中国话剧创作第一次成熟而优美的登场,它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就如同鲁迅的《呐喊》之于中国现代小说,郭沫若的《女神》之于新诗。自从它问世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雨》被一次次地搬上舞台,被一代代的演员一遍又一遍地诠释着,但每一次,人们都能从中解读出新意。就如同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心目中也会有一千种对《雷雨》的体悟。这就是艺术的巨大魅力。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他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就积极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毕业前夕,曹禺创作完成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又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特点,明显受到易卜生戏剧、莎士比亚戏剧和古希腊戏剧等西方戏剧理论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功地表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受西方古典主义戏剧观的影响,《雷雨》在结构上十分讲究,四幕戏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之内(从上午到深夜),地点也集中在周鲁两家的范围内,出场的八个主要人物全都有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外部自然环境的描写为全剧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性格塑造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烘托、渲染作用。《雷雨》中的人物形象是丰满而鲜明的,故事的戏剧冲突皆缘于人物之间的关系、情感纠葛和彼此的个性,在剧中人种种关系的纠缠和冲突中,剧情得以展开。曹禺设置冲突的高超技巧在于他让各种矛盾环环相因,扣人心弦的同时,还做到了自然,因而使剧作获得了某种真实的力量。如此激烈的戏剧化冲突能够达到真实的效果,皆赖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由于人物形象的可信而使原本过于戏剧化的情节也变得可信起来。这是《雷雨》的一大魅力。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的大悲剧,是人在命运面前的弱小和无奈。其中各种的人物,不论是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还是被感情蒙蔽了双眼的男女,这些有罪的、无辜的人都不可避免地一同走向了毁灭。年轻的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毁谤专制的中国家庭和社会。

周朴园是剧中代表专制的“反面”形象,作为资本家,他有血淋淋的发迹史,只要有利可图,什么都做得出来;在家中,他更是一个专横冷酷的封建家长,他的意志必须被无条件地贯彻执行。这在他强迫蘩漪喝药的一场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对侍萍的怀念也只是停留于表面,当真实的侍萍出现在面前时,则马上警惕起来,虚伪的本质暴露无遗。但曹禺并没有简单地把周朴园作为一个阶级的典型,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塑造的,即使伪善,作家仍然还要为他分辨出刹那间幻出的一点真诚的颜色。

周冲是剧中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形象,他的单纯、善良和热情,是否代表着年轻的未来的希望?但其实不然,作家在肯定他的热情的同时,毫不客气地让现实的铁锤一次次敲醒他的梦,他的毁灭也预示着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格格不入。

当然,《雷雨》中最独特最耀眼的人物是蘩漪。蘩漪形象的成功,主要就在于作者深刻地表现了她矛盾复杂的“雷雨式”的性格。她表面上的压抑、隐忍和心中燃烧着的对现实不满的熊熊烈火使得整个人物形象充满了无限的张力。她对周朴园表面上是屈从的,但内心却充满了仇恨和反抗;她不顾一切地维护和周萍之间的感情,使双方都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并直接导致了最终的悲剧,这与其说是爱的爆发,不如说是恨的宣泄。蘩漪是作者认为“值得赞美”的人物,所以在创作中,作者着力描写了她因“环境的窒息”而做出的一次次“困兽的搏斗”,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生命里所交织的“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值得注意的是,曹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贡献不止一个蘩漪,像《日出》里的陈白露,《原野》里的金子等,都是充满了张力的鲜活而个性复杂的人物。

与《雷雨》相同的,曹禺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北京人》,其主题依然是对封建旧家庭的批判,但确是作家创作的一个全新的高峰,是曹禺追求已久的由“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转变的实现。可以说,《北京人》是曹禺解放前戏剧创作的高峰,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标志着曹禺剧作的最高成就。

《北京人》描写的曾公馆,是一个封建世家。这出戏通过三条线索来揭示曾公馆走向崩溃的必然命运。一是曾公馆的经济破产。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家门第,到曾皓手中已无力守成,连曾皓的棺材也被暴发户杜家争夺去了。二是随着经济衰败而带来的封建阶级精神统治的崩溃。曾皓是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精神统治的一尊偶像,但由于经济衰败,偶像基石也不得不坍塌下来,变成一具僵尸。三是对人生出路的探索。《北京人》一方面批判了把曾家蚕蚀一空的一群无用的“寄生虫”,另一方面又以巨大的热情描绘了新的一代冲破牢笼、追求新生的痛苦历程。瑞贞和愫方觉醒了,最后决定出走去,这是她们对人生道路的新选择。这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丰富、深化了剧作的主题,即新生必然战胜腐朽,落后阶级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曹禺的戏剧以表现人物为中心,擅长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写人来反映生活。《北京人》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对人物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剧中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在他们之中,曾思懿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

曾思懿是现代封建没落家庭中一个很不得力的管家婆。她的处境非常难,上有老,下有小,管家又无实权,存折在曾老太爷手里攥着;丈夫文清与她形同路人,儿子儿媳行为不合心意,姑奶奶、姑老爷又得罪不得,在曾公馆这个特殊环境里,她养成了一种特殊的性格,精明干练又无可奈何,虚伪多疑又委曲求全。在这个大家庭里,她既表现出强者的风采,又有弱者的无奈;既有威风的一面,又有苦恼的一面;既让人同情,又让人憎恶。她是一个个性较复杂的现代没落封建家庭中的妇女形象。

曹禺所刻画的人物性格大都是复杂多面的,剧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比如,曾皓的自私老旧虽让人厌恶,但其晚景的凄凉也的确令人唏嘘;瑞贞和愫方的觉醒并不完全是自觉的,其中由于生存环境所迫被逼无奈的成分也很大。这些描写都十分符合社会与人生的真实。

在《北京人》中,其戏剧性已不像《雷雨》那样强烈,而是基本还原了生活的本真面貌,对人物的命运与出路也有了更多地思考。曹禺成功地由“雷雨期”的对人生的愤懑与狂热而转入“北京人时期”的思考与探索。

本书收录了《雷雨》的第一、二、四幕和《北京人》的全部。为了尽量不影响读者的阅读效果,《雷雨》第三幕用一个内容梗概来做阅读上的衔接,虽不免有些遗憾,但相信小读者还是完全能够感受到曹禺剧作的独特艺术魅力的。

编者 FFQhpFLQEn5zyjSDnf1W/ifAsQGE28Wu0GqM/9jjd0WkIw9T/eIvilw0rGIcL5X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