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行为的自控力

《圣经·创世记》中讲道: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用泥土造了一个人,取名叫亚当,让他主管一切。上帝又取了他的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伊甸园里,园子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上帝对亚当和夏娃说园子里的东西随他们管理,只是有一棵树结的果子不能吃。每当夏娃看到树上的果子又红又大、讨人喜爱的样子,就非常想尝一尝。直到有一天,蛇对夏娃说,树上的果子非常好吃,吃了还可以增加智慧。夏娃经不住诱惑,终于偷吃了一个果子,而且还让亚当吃了。吃完后,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这时他们才知道自己是赤身裸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上帝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了伊甸园。

虽然这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我们不难从他们身上找到人类的心理,他们为什么要偷食禁果?因为他们禁不住诱惑。越是不让做的事情,人们越想做,这反映出了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控力。

关于自控力,我们不禁可以联想到心理学上另一种现象——潘多拉效应。它来自古希腊神话故事,传说宙斯给了潘多拉一个密封的盒子,让她送给娶她的男人。普罗米修斯深信宙斯对人类不怀好意,告诫他的弟弟埃庇米修斯不要接受宙斯的赠礼。可他不听劝告,娶了美丽的潘多拉。潘多拉被好奇心驱使,打开了那只盒子,立刻里面所有的灾难、瘟疫和祸害都飞了出来。心理学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称为潘多拉效应。

如果宙斯当初送给潘多拉盒子时,便告诉她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不能打开,想必潘多拉很可能就不会打开那个魔盒了。

当人们被禁止采取某个行为又没有被提供给可以接受的理由时,人们多会逆道而行。例如被规定为不准进入的禁区,人们会千方百计地想要进入一窥究竟。对于秘密,人们有一种天生的获知欲,这也正是潘多拉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

倘若想避免潘多拉效应,我们就要在进行某种行为之前对此做必要的了解,对不被允许的行为得到充分合理的解释。如果面对诱惑,仅仅通过禁止的方法并不能消除人们的好奇心,反而会引起疑虑、猜测,增强想要进一步探知的欲望。所以,潘多拉效应与行为的自控力密切相关。好奇心的驱使、对未知世界的获知欲等,会影响着我们的自控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做了一项通过延迟满足感的方式来了解行为自控力的实验。参加实验的都是4耀5岁的孩子,测试的工作人1在每个孩子的桌子上放了一块棉花糖,告诉孩子们说15分钟后再回教室。他们随时可以吃掉那个棉花糖,但是如果谁没有吃掉,将会得到另外一块棉花糖。

对于孩子来说,棉花糖的诱惑真不小。也许15分钟的时间太长了,没能忍住棉花糖诱惑的、自控力相对差点的孩子,没坚持到15分钟就把糖吃了。而自控力比较强的孩子,要么闭着眼睛想别的事儿,要么做别的事情,都尽可能地转移注意力。当然,他们忍住了15分钟的诱惑,得到了两块棉花糖。

通过这个棉花糖的实验,测量到每个人的自控力是有差异的。几年后,这些参加测试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人际交往、成长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自控力较强的,在成长过程中也能善于控制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自控力较弱的,每每只满足于瞬间的满足。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控力,那么如何衡量一个人自控力的高低呢?可参看以下四个品质:

(1)果断:善于迅速明辨是非、合理决断和执行的心理品质。

(2)自觉:即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认识,并能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预定目的。自觉性强的人既能独立自主地按照客观规律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又可以不屈从于周围环境的压力和影响,坚定地达成目标。懒惰、盲从和独断是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

(3)自制、自控:是指善于促使自己执行已做出的决定,排斥与决定无关的行为,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冲动行为。

(4)坚韧:坚持自己的决定,百折不挠、克服困难以达成目标。 9gy6aWSZjMjbsW3qRXwBLTvuYAjTeDHq/mbOJjaxnbQHR8CQjVy8XU2ncpYO6Ax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