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无穷多的变化中截取所需的片段

外界的对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无穷无尽的变化,以至于很难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的头脑采取了“动态截取”的手段,把连续变化中的事物一段一段地剖开,从一个或几个剖面来思考事物,从而把事物无穷的变化转化成了有限的变化;把动态的事物凝固成了静态的事物,这样思考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块面包,它以前不是面包,以后也肯定不会是面包,但是,只要它现在是面包,我们就只把它当做面包看待,而不去考虑它的“历史”和“未来”。英国哲学家休谟曾经警告我们,你手里拿的面包能不能营养自己的身体,这并不能根据过去的经验推断出来,因为谁都无法保证过去与未来的“齐一性”。但是那不过是思想家头脑中的推论,现实中肚子饿了想吃面包的人,是想不到那么多的。

对外界事物的“动态截取”还有一种含义,就是忽略其微小的变化。只要事物没有发生本质性的重大变化,我们都可以认为事物是静止的——尽管其中细小的变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这不失为一种简便而实用的方法。从这样的观点来看,人是能够“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尽管河中的流水滚滚不停,但是这条河的位置、长度、宽度、水质等基本方面没有改变,我们不妨还把它当做原来的那条河看待。比如黄河,数千年流水不止,而且改道许多次,但是大家习惯上认为那还是同一条黄河。

抓住事物细小的变化不放,常常是诡辩论者的拿手好戏。据说,有个人借了别人的钱,别人来讨,他不认账,说:“借钱时候的我已经不是今天的我了,变化很大,判若两人,因而你不应该向我讨债。”

这也许只是一个笑话,但是深入地想一想,问题并不那么简单。究竟哪些变化属于“细小的”而可以忽略不计,哪些变化是“本质性的”而必须予以考虑呢?换句话说,我们头脑对处在变化中的事物的“截取点”应该定在哪里呢?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变更一种“截取点”,那就会产生一种不同寻常的观念。这就是创意。比如,一个人总是从一个受精卵逐渐长大的,那么长到多大才算是一个“人”呢?这时的“截取点”就有了差异。在某些落后地区,溺婴并不算“杀人”;而在西方的一些国家,怀孕四个月以上的堕胎就犯了“杀人罪”;而某些宗教团体甚至主张“避孕就是杀人”。

哈佛大学创意课指出,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持续不断的,而发展的阶段则是由头脑的思维来划分的。划分的标准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也就变了,创意的萌芽便显示出来。 LL4aQol+ksI8u6pKLCaD1lo13gnMoj0fuY8JY+fuoU+34KD+FM76yRLY2vC+1Y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